一堂实验探究课的启示
枝江市老周场中学 裴清 骆华平
在初中化学“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探究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从而知道哪些金属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置换出酸中的氢,哪些金属能和盐发生置换反应。我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下面是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和方法。 教学内容:酸与某些金属的反应,某些金属与盐的反应 提出问题:① 所有的金属都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吗?
② 金属和酸反应的速率都相同吗?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⑴ 给出实验内容,让学生实验观察。 ① 实验条件控制Ⅰ:在三支盛有稀盐酸的试管里,分别浸入一段洁净的镁条、锌、铁丝,观察有什么变化。
② 实验条件控制Ⅱ:在盛有稀盐酸的两支试管里,分别放入一洁净的铜丝、铂丝,观察有什么变化。
③ 实验条件控制Ⅲ:在两支盛有氯化铜溶液的试管里分别浸入一段洁净的铜丝、铂丝,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变化。
④实验条件控制Ⅳ:将两根分别浸入盛有硝酸汞溶液和硫酸锌溶液的试管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变化。 ⑵ 实验事实及处理(略)
⑶ 发现问题:有的能发生反应,有的不能发生反应;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 ⑷ 提出问题:① 所有金属都能与酸发生反应吗?② 各种不同的金属的活动性相同吗?③金属和盐能发生置换反应吗? ⑸ 研究讨论,表征性抽象
通过比较、讨论发现,这几组实验可以分成四类:第一类是与酸发生了化学反应的金属即镁、锌、铁;第二类是与酸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金属即铜、铂;第三类是金属与盐发生了化学反应即铁与氯化铜,铜与硝酸汞;第四类是金属与盐没有发生反应即铂与氯化铜、铜与硫酸锌。
从第一、二类反应可以看出:镁、锌、铁的活动性比氢强,同时,从反应的速率可知,镁比锌活泼,锌比铁活泼;铜、铂的活动性比氢弱。也就是说,活动性较强的金属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不能置换出来。 ⑹ 结论:
在金属活动顺序里①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里的氢;②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③给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⑺ 巩固提问
播放“靠置换反应发家的美国总理”录音材料,进一步巩固本节知识,提出思考题。能否用铁桶盛装稀硫酸和硫酸铜吗?
在该教学内容中,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和探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我从本节的探究性学习的尝试中获得如下启示; ㈠、化学实验探究性学习,要特别重视实验。
化学实验探究是化学科学发展的基础,许多化学世界的神秘和新奇,都可通过实验设置问题情景,使学生在“操作—观察—疑问—讨论思考”中茅塞顿开,获得科学结论。所以化学教学中要把实验作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要
求课堂教学尽可能用实验来展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主动、积极、愉快地来探究物质变化的本质和变化规律。同时,让学生真正领略实验探究是开启化学宝殿的金钥匙。 ㈡、化学探究性学习,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是探究性学习的主题。要使探究性学习收到实效,教师就要放弃唯我独尊,包办代替的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究,即便是有时偏离了教学主题,也不能硬性干涉,应策略地引导,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发展科学素养。另外在化学自主探索过程中,教师不能放任自流,要引导学生围绕化学探究主题进行、体现探究的化学科学性,以使化学教育任务落到实处。 ㈢、化学探究性学习,要突出探究性。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的去学习,去探究;学生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学生能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体现探究性,首先要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准确地提出探究的问题,这是探究的前提,然后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形成提出多种假设和猜想,学生根据自己的假设和猜想设计一验证方案,逐个进行实验验证,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学习过程,能使教学事半功倍,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㈣、化学探究性学习,要注意知识技能的学习,能力和态度的培养二者的和谐统一。 掌握化学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无可厚非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但仅限于此也是无法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要求。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出未来的高素质的化学科研人才,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还要培养和发展他们学习、探究能力,使他们形成科学的态度,敢于创新、探究的精神。在探究性学习指导中,探究性问题必须紧扣大纲和教材的基本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思维、态度、情感、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正确引导与培养训练。这样学生在探究化学知识的过程中,不仅习得了科学知识,而且锻炼提高了科学素养。综合素质得以发展,才能使化学素质教育的任务落到实处。
总之,要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进行探究性学习,探索最佳的教学方式,最优的学习方法,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并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来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