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2018.4
(一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进入转型期。社会上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现代社会又是信息技术充分发展社会,学生接受信息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选择性大大增强。这些不同程度地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影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感,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些都凸现了在新课改背景下德育工作的地位与作用应得到强化。学校工作坚持德育为首,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许多地方和学校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智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软\"的现象普遍存在,德育的地位不能得到充分落实。传统的德育活动主要是教师采取说教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德育知识,学生只能被动于接受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对于学生来说缺乏情感的体验和心灵的共鸣,难以收到教育实效。本课题以新课改为背景,从强化教师服务功能入手,研究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对补充完善小学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理论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我校地处农村,他们的家庭环境文化背景不同,行为习惯性格心理各异,整合这些孩子的资源差异,研究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对同类学校,至少是同区域类似学校的德育工作有重要借鉴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研究内容:
主要着眼于强化教师的服务功能,把握新课程理念下德育工作的内容、方法要求,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研究。主要设计为三个子课题:
①构建有利于德育熏陶的校园环境与文化建设的研究。
②构建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活动开展的研究。
③探索有利于课内德育渗透的学科教学的研究。
(二)研究目标:
总体目标是:以强化教师服务功能为切入口,不断调整和充实德育的内容,创造性地开展德育活动,改进和探索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城乡结合部地区小学德育整体水平,增强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孩子的良好文明行为习惯,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学校的常规教育与管理再上新台阶。
具体目标是:
①探索具有陶冶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与文化建设的策略和途径。
②探索丰富的能推动学生德育工作不断走向深入的系列活动。
③探索出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科课堂渗透的策略与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思路与过程:
(1)启动论证阶段(2016.3-2016.6):
①组织参加课题研究人员学习相关理论,组织学生阅读相关课题资料,同时创设浓浓的课题氛围。
②运用问卷调查、听课、座谈等方法对现有教师的德育渗透于开展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做出统计分析,制定开展研究的实施对策。
(2)实施阶段(2016.9-2017.1):
①每两周组织一次课题交流学习,通过学习德育理论经验,让每一位教师及时掌握信息,逐步形成正确的方法。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提高工作实效。
②建立新型班主任考核管理办法。通过外部物质环境,文化氛围营造,熏陶学生情操;采用形式多样的活动,强化德育功能。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思想。
(3)修正总结阶段(2017.3-2017.6):
①全面梳理研究过程,整理收集资料,广泛征询心得体会或意见,反思研究中疑难杂症,给予修正解决。
②将实验研究的阶段性和终结性总结形成阶段成果和终结性成果,以形成该课题研究对于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方面的有价值的或有借鉴作用的有效服务模式和管理经验。
③全面提升成果,积极推广,申请结题。
2、研究方法:
①文献资料法: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育,找到新的生长点,防止重复生长。避免和少走弯路,为课题研究寻求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②调查法:对全校师生的基本情况采取访问、座谈、问卷等方法,以了解每一位实验对象的角色转变轨迹。比照阶段行研究后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③行动研究法:在充分调查和整理分析文献的基础上形成假设,制定研究方案,并着手实施。边实验,边总结。
④个案分析法:对典型性班级、学生资料情况进行收集整理,并对一些前后差异明显的班级、学生进行跟踪研究分析。
四、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性论文
2、研究报告
3、学生个案集、教师教育随笔集
4、各学科课堂教学案例
五、课题研究人员与分工
1、课题负责人:李平
2、课题组主要成员:
一至六年级班主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