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综合资料

来源:华佗小知识

  一、背景

  1、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国标本第10册第1课《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2、文本解读:

  苏教版的教材从中年级开始,每一册的开始都是以一首现代诗歌打头,非常有新意。第十册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首现代诗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首诗轻快而又充满激qing,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但和以往的诗歌也存在着不同点:它的意象比较明确,语言的跳跃性不大,没有使用一些比较深奥的修辞手法,这就为理解带来了方便。

  3、设计理念:

  把读贯穿课堂始终:朗读——读中感悟;诵读——读中生情;品读——读中积累。

  4、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2)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体会到植树带来的好处,和诗歌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植树的快乐。

  二、实施

  学习活动一:读出诗韵

  师:同学们,诗歌是美的语言,诗歌是情的艺术。诗歌也是练习朗读的好教材。今天我们就来尽情朗读这首诗。让我们看看谁朗读得更投入,更专注,更有感情。

  (学生练习感情朗读,师巡行个别指导。)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好吗?

  ……

  一生读第2节。

  生:他没有把诗歌的那种节奏感给读出来。

  师:那你来读读看。

  生读,读得摇头晃脑,重音、节奏的处理都不错。

  ……

  一生读第3-7节,读得比较平淡。

  师:诗人用他手中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青山碧岭”的画面?你能想象出来吗?

  生沉思。

  师: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来到茂密的树林,听——(放轻音乐)深吸一口气,嗅到了什么?

  (生陶醉样,七嘴八舌说开了)

  生1:空气很清新!

  生2:还有泥土香!

  生3:真是沁人心脾!

  师:印入你眼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音乐渐止)

  生1:远望群山,印入我眼帘的是一片绿色的世界。一山青,一山绿,一山浓,一山淡,仿佛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生2:树木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每一片绿叶都在向我们展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可爱的动物们不再四处逃散,在这里建起了美丽的家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师: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真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家园”。你能想象小动物们有了家园后的快乐生活吗?

  生3:在茂密的树丛中,鸟儿们正忙着搭窝筑巢。小猴子从这棵树跃到那棵树,还不时地朝我扮鬼脸,好像在感激我们给了它新家。

  生4:小兔开心地在森林里采蘑菇,边采边说:“有个这柄大伞,我就再也不用怕天上的老雕了。”

  师:是啊,小动物们担惊受怕的日子过去了,快乐自在的生活来到了!

  生5:山下的河水清澈见底,荡漾起的碧波轻抚着河岸,滋润着小草。

  师:好一幅美丽和谐的画面!把你感受到的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心中有图画,脑中放电影,你就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了。

  生再读,读出了画面,读出了情感。

  师:多美的春色!多好的少先队员!

  学习活动二:品出诗味

  师:同学们,古人吟诗有“二句三年得——

  生:一吟双泪流。

  师:有“吟安一个字——

  生:捻断数茎须。

  师:我们还读过贾岛——

  生:《推敲》的故事。

  师:我的学生李明,也学着古人推敲诗句,读着这首诗,他有了疑问:这春风怎么踏?欢笑怎么撒?于是他呀,就自己把第一小节改了一下,大家看:(课件出示)

  我们迎着阵阵春风,

  一路上有说有笑,

  我们要去荒山野岭,

  让那里春光无限。

  (原诗第一节为: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向荒山野岭进军,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一生读,生笑)

  生1:他这么一改虽然意思清楚了,但是读起来就不像诗歌了。

  生2:就没有那种感觉了。

  师追问:少了什么感觉?

  生3:就没有诗味了。

  师:是啊,这就是诗的语言,诗中还有哪些语言特别有味,让你特别喜欢?

  (生略一沉思,纷纷举手。)

  生1:我喜欢“踏”字,“踏”让我感觉春风特别轻柔。

  师:换成“踩”再读读看。

  (生读完后直摇头。)

  生2:用“踩”就觉得比较重,好像我们的脚步比较沉重,而“踏”就觉得我们脚步特别轻快。

  师:看来一个“踏”字,“踏”出的是我们轻快的脚步,“踏”出的是我们愉快的心情。

  生3:“踏一路春风”,我感觉就好像是春风围绕着我们,呼唤着我们去植树,让绿色遍布世界的每个角落。(好一个“围绕”“呼唤”,春风也有情哩!)

  生1:我喜欢“撒一路欢笑”的“撒”,感觉我们一路上都很快乐。

  生2:欢笑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用了这个“撒”字,就感觉欢笑声一路伴随着我们。

  生3:我们走到哪里,哪里便撒下欢笑。(在特定的情境下,诗中的语言被有效激活了。)

  生4:我们一路欢笑,就像撒下笑的种子,给寂寞的荒山带来了生机。(多么富有诗意的语言!)

  师小结:看来“踏”和“撒”,不是用得不恰当,而是用得不同凡响。

  ……

  师提醒:喜欢“进军”这个词吗?你们把它换成“出发”再读读看,体会一下有什么不同?

  生1:“进军”是指军队出发,军队出发一般就是宣战,少先队员向荒山野岭进军就是在向荒山野岭宣战。

  生2:军队出发都是斗志昂扬的,我们也是满怀豪情,要把荒山野岭变成青山碧岭。

  生3:“进军”感觉就是一定要胜利,可见我们有信心有决心让祖国的山山岭岭都披上绿装。

  师:好,就请你读一读,读出我们改造荒山野岭的豪情壮志。

  生读,读得坚定有力。

  ……

  生:“山下的河水不再浑浊咆哮,荡漾的碧波轻抚着河畔的小草。”“浑浊咆哮”让我感觉河水就像猛兽一样可怕,而“轻抚”感觉河水就像一位温柔的母亲抚摸着自己的孩子。

  生:这两个词语放在一起,我想到河水就像人一样,原先脾气不好,暴怒无常,现在经过少先队员的教育变得温柔起来了。

  生:我觉得河水也像一头桀骜不驯的猛兽,现在被少先队员给驯服了。

  师:那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送进诗歌读出来吗?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读出了河水前后的变化。

  三、反思:

  诗歌是美妙的,其节奏感、跳跃性无不揭示着语言的“舞蹈美”,体会这种美是学习诗歌的要义之一;诗歌是精炼的,但给人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细细品味,便可以还原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诗歌是含情的,字斟句酌便可体验到蕴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世界。然而,一直以来诗歌教学的重难点都放在了理解诗意,渗透思想教育上,对于诗的意境及诗的情趣的感悟却几乎不触及。诗歌难以放手让学生充分欣赏品味,我想一是对诗歌的魅力缺乏足够的信心;二是对学生的感受力与欣赏力缺乏信心。

  这首诗韵味十足,以“ao”为韵脚,读来琅琅上口,而且诗歌的句式不拘,长短交错,节奏鲜明而有变化,紧凑而又分明。欢快如“锨镐丁丁当当”,徐缓如“荡漾的碧波轻抚着河畔的小草”,诗歌的意蕴美和音蕴美达到了和谐的交融。这样一篇语言晓畅、诗韵和谐、极富感染力的诗歌,不读之学生又怎会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里,并触发自身的感受?所以第一课时主要通过赛读,看谁读得投入、有感情,来训练学生读出诗的韵味。学生朗读水平不一,这是一种资源,课堂上我予以充分利用,所以学生的朗读过程是这样进行的:学生选择一个自然段向大家展示;群体评议高低,个体介绍朗读理解;教师的欣赏、评点、引导有机结合在其间。朗读、评价、指导、再次朗读,学生读出了情,读出了境,读出了志。

  第二课时则通过虚拟人物李明推敲诗歌的故事引导学生有滋有味地读诗,在读中品诗歌语言的韵味,修辞手法的活用,诗歌情感的表达。如第一自然段中“踏一路春风”的“踏”,学生读出了“我们脚步的轻快,心情的愉快。”读出了“春风围绕着我们,呼唤着我们去植树,让绿色遍布世界的每个角落”,“撒一路欢笑”的 “撒”,学生读出了“我们一路欢笑,就像撒下笑的种子,给寂寞的荒山带来了生机”。再如对于“咆哮”与“轻抚”的对比朗读品味,感受到河水不再暴怒无常,变得温柔起来,再将自己独特的感受融入到诗歌的诵读中,使诗歌的教学更添了色彩。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诗味,师生沉醉于教学相长的语文魅力世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