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囊 论现代建筑的艺术表现与审美 文0王玉东(秦皇岛市建筑设计院河北秦皇岛) 摘要:人们在对建筑的日常需求得到 识已与古典美学标准很不相同。但是由于 满足后,自然表现出一种追求形象和美的 某些审美因素的相对稳定,已构成了一些 艺术动机,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艺术。研 客观法则,而另一些审美因素则由于受到 究和把握建筑艺术的表现与审美特征,对 社会诸多意识形态的影响使得各个时期的 促进建筑创造的艺术性和美学化具有重要 审美取向产生了巨大的差异。正是由于建 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建筑艺术的属性,对 筑审美观受到意识形态及主观判断的影 现代建筑艺术的表现性与形式美进行探 响,造成了近百年来在建筑艺术领域学派 讨,并从审美主体、审美形象提出现代建 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盔 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鲁道夫・阿恩海姆说:“一切艺术形式 的本质,都在于他们能传达某种意义。任 何形式都要传达出一种远远超出形式自身 的意义。”单纯强调表现性而无形式美,绝 对称不上建筑艺术;只强调形式美,而无 表现性,则势必缺少文化底蕴,显得苍白 林立,众说纷纭。 无力。建筑艺术其表现性与形式美密不可 尽管审美判断要求有一种理想的客观 分。形式美是表现性的外部体现,表现性 关键词:建筑艺术;审美;形式美 一 建筑艺术的属性 (一)基本属性 作为一门艺术,建筑除了具有自身的 物质性以外,还具有一定的精神性,是物 质性和精神性的结合统一,但是建筑和实 用美术一样,总是以物质需求为先导的。 教皇亚历山大有句名言:“真的有价值的 是实用,华丽的光环却是跟感官借来的。” 的确,就大多数建筑物而言,人们特别是 使用者习惯于要求建筑本身首先应符合适 用的要求,进而考虑经济、美观的因素,以 达到物质和精神的结合。 建筑艺术之中,精神性和物质性之间 的比例不是均等的,而是各有侧重。有些 建筑物质性特强,而精神性却难以表现, 如仓库、车棚、厂房、水塔等;有些建筑 精神性略有提高,如学校、医院、办公楼 等;有些建筑的精神性偏重,如博物馆、剧 院、美术馆;还有些建筑精神性处于主导 地位,如教堂、宫殿、寺庙、园林等。除 此之外,还存在着只有精神性,而无物质 性的建筑,如纪念碑,纪念塔、雕塑等,像 西格拉姆大厦只单纯地表现出了人们的精 神依托,毫无任何物质用途。就建筑而言, 精神性越高,其本身就越趋向艺术性,艺 术价值也就越高。 现在很多时候,一种建筑形式和作品 对艺术性的要求很可能超过其他方面,在 某种程度上有点像日常使用的艺术品。例 如,现代建筑中的玻璃幕墙,为室内争取 了更多的采光,但实际上室内并不需要那 么多采光面积,这更多地体现了现代审美 的需求。 (二)本质属性 作为建筑艺术的本质属性一一审美 性,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一座建筑物一旦 建造起来,无论历经多少岁月,只要它还 存在,其自身的“美”便是恒久的。相反, 其功能倒是可以变化的。 始建于公元5 3 2年的圣索菲亚大教 堂,曾经是东罗马帝国的一座纪念碑。如 今,它作为博物馆,既是拜占庭建筑艺术 的典范,又是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两教的图 腾。随着历史的变迁,大教堂的实用内容 和服务对象在不断变化,但它那雄伟壮丽 的身姿却不曾改变。光线从四十个高窗射 人,上部大穹隆飘然欲飞,内部的马赛克 镶嵌画还是像当年一样绚丽多彩。在这 里,大教堂的内在美并没有随它的功能的 改变而改变。 随着建筑审美观的发展,当代人的认 性,然而还是不可避免的带有社会道德准 则的影响以及审美经验的制约。如西方古 典建筑中常见的穹隆顶形式在中世纪却被 认为是异教徒的标志而遭到非难。这说明 正是由于社会道德准则的不同而产生了截 然相反的审美观,它们的评价准则明显反 映了对抽象建筑含义的认识 二,现代建筑艺术的表现性与形式美 黑格尔说:“建筑是与象征型艺术形 式相对应的;它最适宜实现象征型艺术的 原则,因为建筑一般只能用外在环境中的 东西去暗示移植到它里面去的意义。”这 就是说,建筑不是通过具体的描摹直接再 现客观生活,而是以它的结构构件,色彩 装饰,特别是空间组合创造出的一种整体 氛围,表现建筑艺术的文化隐喻,激发联 想与共鸣,引起人的庄严、神秘或者崇高 的艺术体验。建筑艺术这种表现性使建筑 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底蕴,被西方学者称为 “有意味的形式”。这种表现性是在建筑的 整体风格中自然体现出来的,而不能刻意 地具体地用建筑图解某种观念和社会政 治,否则会违背建筑艺术的规律,破坏它 特定的审美功能。 建筑艺术这种表现性,使得它比其他 艺术更加偏重于形式美。形式美,主要是 指各种形式因素的有规律的组合,从而形 成了某些共同的特征和法则,它包括色 彩,线条、形体的因素,也包括对称均衡、 多样统一等形式法则,人们在长期实践活 动中发现和总结了许多形式规律,并且不 断地创造出新的形式规律。欧洲古建筑的 泰斗一一帕提依神庙,它的直线像理性般 坚实,而曲线又如同梦幻般富于动感;整 个建筑充分体现了古希腊人执着追求完美 的精神。哥特式教堂的经典之作一一巴黎 圣母院,其又高又细的柱子,尖形的拱顶, 都垂直向上,直刺青天,制造出一种上升、 凌空、飘渺的形式美,它把人的精神引向 天国,使人的心灵通过物质的穹顶上升到 永恒的真理,表述了人类向往天堂、追求 永恒和无限的迫切愿望,达到了很高的审 美境界。代表着中国传统建筑最高水平的 北京天坛,它有一条南北向的主轴线,坛 内和重要的建筑都布置在这条线上,另有 一些辅助建筑,或隐于苍松翠柏之间,或 藏于主体建筑之后,产生一种节奏感,仿 佛是“凝固的音乐”。其主体建筑太祀殿, 三重檐攒尖顶建筑,并以三种不同色彩的 屋顶分别象征万物、大地和青天。这座建 筑无论室内还是室外,那弧向天际的上升 趋势,让人心弛神往,飘然如入天国,体 是形式美的内在灵魂。 三、现代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审美主体基本的心理特征一 求新、求奇 建筑语言是人们对形象所赋予的情感 和比喻、象征等概念,并以图形化组合而 成,以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为基础 的。审美作为一种欲望在很重要的方面体 现为求奇、求新的心理特征。人们在审美 活动中有一种激情和热心的气质,总是想 着那些较为新鲜的东西,在物象的群体 中,又总是爱着那些超平凡俗、出类拔萃 的东西,即具有特色或具有某种特定意味 的东西,这些东西往往能改变视觉原来的 注意指向,都是为了适应主体审美的求 奇、求新的认识结构。在发展的过程中,还 需在思想上、内容上不断更新,只有这样, 艺术才有生命力。 (二)审美的形象思维形式一一联 想 建筑是造型艺术,对它的认知活动是 通过对形象语言的理解和联想进行的,审 美的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是联想。在审美 认知中,联想的使用在于提高主体认识的 主动性和目的性。联想是美感体现的主要 途径。没有联想就没有对美的感受。欣赏 者与艺术品之间情感上的共鸣,也是由一 系列联想活动造成的。当欣赏者把自己的 生活体验回忆起来,并同作品中的某些情 景相互联系加以比较时,就引起共鸣,产 生美感。建筑师的想象同审美主体的联想 构成建筑艺术的创作;建筑艺术的欣赏就 是两者间心灵的沟通。一个成功的建筑创 作,就是两者间默契合作的结果。 总之,人们追求的是“新而奇”、富有 特定意味的建筑艺术形象。民族文化、地 理环境,历史文脉,现代文明,都为创作 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建筑 在发展、在变化,其共同特点就是注意公 众审美的需求,注重调节人们的审美心 理,只有建立在共同生活和审美认知基础 上的作品,才能给人的脑海留下深刻的烙 印,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易中天.人的确证[M].上海;上海文艺出 版社 20 01. [2]汪国瑜.建筑——人类生息的环境艺术[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6. [5]魏毅东.A空间:关于建筑[MJ.厦门:厦门 大学出版社 2 0 02. 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