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过程]
一、修辞的类别及特点:
(一)比喻
1. 概念
比喻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 的修辞。比喻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 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2. 构成比喻的必备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比喻词,下面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她母亲。
②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像。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④表示举例。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3. 比喻的种类
(1)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比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
这里是花的海洋。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一座一座,长虹飞架。
(二)借代
1. 概念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法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2. 借代的种类
(1)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2)具体代抽象。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形象代本体。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4)部分代整体。例如:前面来了一队红领巾。
3. 运用借代需要注意
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的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不能同时出现。
(三)比拟
1. 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把事物
“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2. 种类
(1)拟物。例如:遭到我军的迎头痛击后,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
(2)拟人。例如: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
(四)夸张
1. 概念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修辞方式。
2. 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如:燕山雪花大如席。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如:可是当兵一当三四年,打仗总打了百十回吧,身上一根汗毛也没碰断。心眼小的跟针鼻似的。
3. 运用夸张需要注意
①夸张不是浮夸,要有现实生活基础。如下面的夸张就不合情理:
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②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五)对偶
1. 概念
对偶是用数字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 的修辞方式。
2. 种类
(1)正对。上下两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或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低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两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如:谦受益,满招损。
(3)串对(流水对)。上下两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六)排比
1. 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2. 种类
(1)并列性排比。从几个方面表达一个事物,一种思想,句间呈并列关系。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2)承接性排比。各排比项先后有序,相互承接。
如:你要面对红旗回答——你是否为保卫红旗而生,为保卫红旗而战,为保卫红旗而贡献了问心无愧的一生。
(七)设问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的修辞方式。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如: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八)反问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如:①就说蒋祝英吧,已经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难道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才满足么?②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二、课堂练习:
1. 以下没有用比喻的句子是 [ D ]
A.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
B. 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
C.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D.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2. 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D ]
A. 我们要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
B. 区长的意思,要放长线钓大鱼,设法打进他们的组织里去。
C. 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D. 小胡子把洋刀一挥,队伍又出发了。
3. 运用借代的句子是 [ B ]
A. 我就知道,我们班获得的成绩是麦场上一堆尖尖的谷物。
B.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 这海滨的小小侨村呵,简直是喧腾的海洋。
D. 洱海,这面光洁的梳妆镜,南北长百余里,东西宽十余里。
4. 从采用修辞方法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 [ D ]
A. 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
B. 船只能缓缓行进,像一个在崇山峻岭之间慢步前进的旅人。
C. 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
D. 塑像塑得精致、细腻,一个个都像活的。
5. 与“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一句修辞方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D ]
A.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B.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C. 衔远山,吞长江。
D.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0分钟)
1. 使用了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
A. 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B. 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
C. 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的乱撞。
D.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2. 下列对偶句中,上下句关系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同的是 ( )
A.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B.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C.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D. 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
3. 对下面一段话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
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
立,别有一番神采。
A. 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井冈山的翠竹修长茂密充满自然美。
B. 作者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井冈山的翠竹挺拔强劲,充满顽强的生命力。
C. 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表现出井冈山的翠竹修长茂密,充满自然美。
D. 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反复的修辞方法,表现出井冈山的翠竹挺拔、强劲,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
4. 下面各句均有“像”字,“像”是比喻词的一项是 ( )
A. 像刘胡兰、黄继光这样的英雄人物,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B. 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C. 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D. 风忽然大起来,那半天没动的柳条像猛地得到什么可喜的事,飘洒地摇摆,枝条都像长出一截儿来。
5. 选出对下列句中加黑文字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
(1)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林冲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
(3)上面坐着两位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4)艾奇逊在这里强奸了美国的民意,这是华尔街的“民意”,不是美国的民意。
(5)我必须把我放在火炉里,看看我是不是块钢铁。
(6)不单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
A. (1)(2)(3)/(4)(5)(6) B. (1)(2)(5)/(3)(4)(6)
C. (1)(2)(5)(6)/(3)(4) D. (1)(2)(4)(6)/(3)(5)
6. 选出与“蟹白栗黄,备极护爱”修辞方式相同的一句 ( )
A.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C. 操刀挟盾,猱进鸷击
D. 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
7. 下列语句中运用比喻不妥的一句是 ( )
A. 他提着两个沉甸甸的大包,气喘吁吁地走着,像踩在棉花上似的深一脚、浅一脚。
B. 小战士斜挎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小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一般的轻快。
C. 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传来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
D. 她突然看见山路中央盘着一条大蛇,蛇头昂起,张着大口,她顿时感到两脚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8. 与“终岁不闻丝竹声”一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在荣誉、利益、艰苦、危险、责任、义务等面前,上前一步或退后一步,往往是检验人的思想品格的试金石。
B.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C. “你教的‘子曰诗云’么?”他惊奇地问。
D.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E. 他深知这个道理:没有耕耘,哪来收获。
9. 选出和例句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一致的一项 ( )
例句:我猜他把那封信看了几十遍,每个字让他嚼得稀烂,消化了。
A. 一面又很为我的两本书痛惜:落在捕房的手里,真是明珠投暗了。
B. 在有些文章中,万里长城成了攻击秦始皇的炮弹。
C.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D.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
10.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判断无误的一组是 ( )
(1)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闭塞眼睛捉麻雀。
(3)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个人地位,只是“大海中之一滴”罢了。
(4)他的头脑就象停在军港里升火待发的一艘军舰,准备一接到通知就开向任何思想的海洋。
A. (1)对偶、比喻 (2)比喻 (3)引用、比喻 (4)比喻
B. (1)对偶、讽刺 (2)比喻 (3)引用、夸张 (4)比喻
C. (1)夸张、比喻 (2)比喻 (3)引用、比喻 (4)夸张
D. (1)对偶、夸张 (2)夸张 (3)引用、比喻 (4)象征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 D 2. B 3. C 4. C 5. B
6. A 7. B 8. C 9. C 10. A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