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卷第5期 2009年9月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VoI.39。No.5 Sep.2009 DOI:10.3785/j.issn.1008—942X.2009.02.171 现代思维、后现代思维对心理咨询的 影响及其超越 刘 萍 杨宏飞 (1.浙江大学校医院心理咨询中心,浙江杭州310028;2.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浙江杭州310028) [摘要]现代思维和后现代思维对心理咨询理论、实践、研究和培训都有影响。在理论上,它们影响 心理咨询的哲学基础、科学基础和咨询流派,主要表现为注重客观实证与主观建构的对立;在实践中,它 们影响咨询师的职业自我概念、咨访关系、咨询行为和伦理,主要表现为主张冷静旁观与主动参与的矛 盾;在研究方面,它们持不同范式,主要表现为采用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冲突;在咨询师培训方面,它们 有不同的模式,主要表现为关注程式化技巧培训与个性化经验培养的差异 两者之间的分歧十分明显, 但不乏相通之处,对它们的超越需要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的整合。 [关键词]心理咨询;现代思维;后现代思维 The Impact of Modern and Postmodern hiTnking o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Beyond Liu Ping Yang Hongfei (1.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enter,Zhej iang University Hospital,Hangzhou 3 1 0028,China; 2.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al Sciences,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28,China) Abstract:Modern thinking and postmodern thinking have had their impact o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heory,practice,research and training.In theory,they impact the philosophical and scientific foundation and counseling approaches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mainly demonstrated in the conflict between objective positivism and subjective constructivism.In practice,they influence counselors’professional self-concept, c0unsel0r—client relationship, counseling behaviors and ethics, mainly showed i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detached objective observation and active participation.In terms of research,they form different paradigms,mainly presented in the conflict between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ologies.For counselor training,they provide different models,mainly exhibited in the opposition between focusing on procedural techniques and emphasizing individualized experience.Despite these discrepancies,they have some aspects in common.To go beyond modern and postmodern thinking [收疆日期]2009—02—17 [在线优先出版日期]2009—05—19 [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20806) [作者简介]1.刘萍,女,浙江大学校医院心理咨询中心教师,主要从事心理咨询研究;2.杨宏飞,男,浙江大学理学院心理与 行为科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心理咨询研究。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http://www.journals.zju.edu.cn/soc l94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39卷 requires integr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Key words:psychological counseling;modern thinking;postmodern thinking 心理咨询在20世纪中叶前受现代思维(modern thinking)的影响较大,2O世纪中叶后受后现 代思维(postmodern thinking)的影响逐渐增强。现代思维也称科学思维,是一种机械还原论的思 维方式,它假定真理或实在是独立于人或观察者的客观实体,实体由要素构成,要素决定整体功能, 其活动规律是稳定的、普遍的,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来发现;科学方法决定科学水平,科学知识来自经 验,理论命题只有被经验证实或证伪时才有意义。现代思维还认为,科学研究追求知识或客观规律 的普适性,知识本身不含价值,只要有适当的科学方法和技术,我们便可认识真理,把握世界,预测 未来。后现代思维也称后科学思维,是一种有机整体论的思维方式,强调整体决定部分的功能。它 坚持参与性认识论(participatory epistemology),认为观察者和观察对象是分不开的整体,现实与 其说是我们发现的,倒不如说是我们发明的或共同建构的;建构具有相对性和多元性,科学的核心 是解决问题,而非找寻方法。后现代思维还认为科学研究追求知识建构的特殊性和生命力,知识本 身包含价值,科学技术并不能使我们直接把握现实,预测未来。现代思维试图为心理咨询提供一种 纯客观的标准模式,而后现代思维主张用社会历史文化的观点去建构心理咨询,承认咨询模式的多 元性。这两种思维对心理咨询理论、实践、研究和培训都有影响。 一、现代思维和后现代思维对心理咨询理论的影响 现代思维和后现代思维对心理咨询理论的影响可从三个层面来剖析。第一个层面是心理咨询 的哲学基础[1]。从本体论的角度看,现代思维肯定心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客观性,后现代思维否 定这一点,强调心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构建性。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现代思维主张建立具有普适 性的心理咨询知识体系,后现代思维主张建构多元化的扎根于社会历史文化的心理咨询知识体系。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现代思维持因果决定论,认为心理问题有其产生原因,寻找问题的根源是解决 问题的根本,心理咨询的任务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指向过去;而后现代思维反 对因果决定论,认为心理问题既然是主观构建的,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寻找根源,心理咨询的任务 是构建有利于来访者的“文本”或“故事”,它是一个积极参与、共同变化的过程,分析问题的思路指 向未来。这两种不同诠释导致了对心理咨询中一些常用概念的理解差异(见表1): 表1心理咨询中的常用概念 第二个层面是心理咨询的科学基础。心理学的许多研究为心理咨询提供了科学基础,但相对 而言,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研究对心理咨询的影响较大。传统心理健康研究集中在心理病理领域, 第5期 刘 萍 杨宏飞:现代思维、后现代思维对心理咨询的影响及其超越 195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主观幸福感也被纳入心理健康的范畴。心理病理学一直受现代思维支配, 致力于深究 6理疾病的本质特征及其形成机制,DSM—V和CCMD-3一R便是典型的成果,它们成了 判断心理问题的客观标准,也是防治心理疾病的依据。主观幸福感研究也不例外,研究者努力发现 幸福的基本成分及发展规律以评估幸福水平,提出提高幸福感的有效途径。心理发展研究旨在发 现心理发展的阶段及特征,并认为这些阶段和特征是鉴别心理健康的依据,符合发展阶段的就是健 康的,否则就是不健康的。代表性的理论有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模式、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模式、 艾里克森的社会心理模式和柯尔柏格的道德发展模式等。心理发展研究还深入探讨发展的动力和 机制,如新旧行为主义理论用外源性范式解释发展,认为发展是通过学习进行的,受环境的支配;新 旧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用内源性范式解释发展,认为发展是个体自身的性质变化。但不同发展观 的基本假设是一致的,即认为客观、稳定的发展规律是存在的,发展观反映了这种存在,因而是促进 心理健康的理论依据。这些都是现代思维的产物。 后现代思维不否认心理疾病的存在,但认为它们是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如我国文化中的“人 我一致性”在西方文化中可能是一个心理问题,而西方文化中的“自我一致性”在我国文化中也可能 是个心理问题。由此看来,DSM—V和CCMD-3一R的价值就值得怀疑了。同理,主观幸福感也具有 社会性,如中国人注重谦虚和中庸,西方人习惯张扬,中国人自我报告的幸福感显著低于西方人并 不意味着真实如此。因而,撇开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去探讨幸福的基本成分及其发展规律是徒劳的。 至于心理发展,后现代思维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性,注重互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反对把个体从所处 的环境中肢解出来,用一种“发展规律”衡量其心理健康水平。因此,以往通常诊断的异常行为可以 被解释为人对环境变化要求的自然反应,因为心理发展是非线性的和可回归的。 第三个层面是心理咨询的不同流派。传统流派主要受现代思维的影响,精神分析论认为行为 由潜意识决定,心理问题的本质是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心理发展是线性的和不可回归的,停滞和 倒退都属不正常。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都基于严格控制的实验,完全 符合自然科学的要求。它主张问题行为是习得的、客观的,由环境刺激决定的。模仿学习论考虑到 个人经验、环境因素与行为之间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机械决定论,但依然认为行为问题是 客观的,可以直接测量和控制。认知疗法认为认知曲解是心理问题的根源,纠正了这种认知,心理 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人本主义预设有不变的人的本质(如成长的趋势、需要层次等),心理问题是 这些需求得不到合理满足引起的,是客观存在的,且与具体文化背景关系不大。这些观点与现代思 维吻合。新近出现的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叙事咨询以及基尔一梅茵心理咨询模式等则完全是后现 代思维的产物l_2 。它们否定存在一个客观的心理世界,否定心理问题的一元性和稳定性,强调心 理问题的多元性和可变性,且认为“心理问题的本质”是一种语言建构,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真正 的本质”。心理咨询本质上是一种语言建构过程。这种建构可能会促使来访者朝着积极的方向发 展。因此,心理咨询是一个积极参与共同变化的过程。 二、现代思维和后现代思维对心理咨询实践的影响 心理咨询实践虽因流派而异,但仍存在一些共同因素,主要有咨询师的职业自我和咨访关系、 咨询行为和咨询伦理等。现代思维和后现代思维对此有各自的诠释。关于职业自我和咨访关系, 现代思维认为,咨询师应被视为心理问题的旁观者,问题完全属于来访者,咨询师应该冷静地分析, 不掺杂任何个人的偏见和情绪。因此,咨访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主客体关系,咨询师是专家、权威, 来访者是非专家或外行。如精神分析派称咨询师为分析师,行为流派视咨询师为行为训练师,认知 流派把咨询师当做教育者或辩论者,人本主义流派让咨询师扮演中立的倾听者。它们都要求咨询 196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39卷 师把自己确定为认识来访者心理问题的主体,把来访者当做被认识的客体。后现代思维否定客观 主义态度,认为咨询师是心理问题的参与者,心理问题中有咨询师的成分,问题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都与咨询师有密切关系。因此,咨访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参与者一参与者”或“专家一专家”式的关 系。咨询师是咨询专家,来访者是了解和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专家。 就咨询行为看,在现代思维指导下,“诊断”成了咨询师的首要任务。就像医生一样,没有诊断 便没有咨询。为此,咨询师会询问各种有关症状的问题,并辅之以各种心理测验,以便确诊。一旦 诊断结束,就开始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咨询师比较依赖心理病理学。而在后现代思维中,“建构” 成了咨询师的核心任务。咨询从建构问题开始,通过建构解决方法到建构咨询结果结束。咨询师 不能进行“诊断”,因为心理问题是咨访双方的一种共识或协议,心理咨询是通过积极参与而共同创 造意义的过程,其目标是达成更有适应性的建构,从而促成积极的人生变化。同时,这两种思维也 影响咨询语言。现代思维认为语言本身与人的心理功能没有联系,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刺激反应 联结、不合理思维、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等心理问题是超脱语言的存在,语言只是表达和分 析这些问题的工具,心理咨询便是通过语言寻找和改造这些问题。后现代思维认为语言不可能从 其他心理功能中区分出来。语言本身具有心理功能,心理功能也不能超脱语言。心理咨询就是咨 访双方用新的语言建构新的语境,从而改变心理功能。由于现代思维认为语言表征客观现实,因而 喜欢说“观点”、“视角”、“来访者被看清楚了”、“我明白”等;而后现代思维认为语言表征我们对现实 的理解并构成我们所理解的现实,因而喜欢说“论点”、“偏见”、“来访者被与……联系起来”、“我理 解”等。当我们说某个词比另一个词更好时,现代思维认为它比另一个词更接近客观现实,而后现 代思维则认为它更符合某一特殊场合的给定目的,而不是更接近现实。在心理咨询中,现代思维探 寻语言所代表的现实,后现代思维探寻语言本身的意义。 现代思维与后现代思维对咨询伦理的影响也是备受关注的焦点口]。现代思维认为咨询师对心 理问题本身没有责任;而后现代思维认为咨询师对心理问题本身负有责任。现代思维假定咨访双 方的责、权界限是非常明确的,咨询师始终以专家的姿态开展工作,行使专家的权力;而后现代思维 假定责、权关系是可以商榷的,界限是不明确的,咨询师既是专家又是来访者故事的学习者,既是心 理问题的观察者又是参与者,因此需要更多地关注自己变换着的角色地位以保持符合伦理的姿态。 现代思维假定个人是独立的个体,心理问题是个人的事情,因此咨询师只对来访者有伦理责任;而 后现代思维假定个人的问题是整个生活背景的产物,与他人有密切联系,因此,咨询师除了对来访 者具有伦理责任外,对相关的他人也具有一定的伦理责任。总之,现代思维强调伦理是客观的、外 在的和静态的,后现代思维强调伦理是主观的、内在的和动态的。 三、现代思维和后现代思维对心理咨询研究的影响 在心理咨询研究中,现代思维和后现代思维的影响表现为量化和质化范式的矛盾。量化范式 强调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是稳定的、可预测的和可测量的,受普适性的因果律支配。量化范式以方 法为中心,把研究方法而非咨询内容、价值和意义作为衡量科学水平的标准。它认为咨询效果是有 规律的,研究目的在于发现规律并推广应用,研究结果应该避免个人意愿、兴趣、情感、爱好和价值 观的影响。为此,研究者必先通过文献综述提出关于咨询的假设,再通过实验设计手段和统计方法 来验证其合理性。因此,量化是研究的必要条件。量化范式的基本过程是:提出假设一确定变 量一测量和分析数据一检验假设、提出解释。质化范式强调主观实在,主观实在是复杂的、变化无 穷的和不可测量的。它也有因果律,但是在独一无二的条件下发生的。质化范式以问题为中心,主 张从来访者的立场看问题,研究者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咨询过程中,尽量从经验上接近被试内心世 第5期 刘 萍 杨宏飞:现代思维、后现代思维对心理咨询的影响及其超越 197 界,理解其心理问题及其变化,并从深入研究的咨询案例中总结出有意义的知识,而不是追求普适 性的咨询规律。它把研究内容、价值、意义而非方法作为衡量科学水平的标准,反对为研究而研究, 以至研究完成了而问题没解决。为此,研究者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来访者独特、丰富的内心世界和 生存背景,而不是抽象的数据。质化研究的基本过程是:确定研究的问题一查阅文献和背景资 料一建构概念框架一抽样调查、收集资料一分析资料一建立理论、推广应用。 心理咨询研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效果评价。现代思维主张用统一的标准化测验进行客观评 价,致力于发展各种效果评价量表,以便正确反映当事人的变化。如精神分析者倾向于使用罗夏赫 测验等工具,行为主义者则以行为出现的频率为指标,认知研究者用“认知方格”测量个体认知的变 化,以当事人为中心的研究者用“Q类技术”检验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一致性。在过去几十年 中,研究者们编制了大量的量表来评价心理咨询效果,实证方法占绝对统治地位L8]。而后现代思维 否定可以用来衡量不同来访者心理健康水平的统一标准的存在。它主张来访者生活在自己特有的 世界观中,这种世界观就是来访者叙述的故事本身,这种故事的意义取决于其家庭和文化背景。世 界观是否有利于来访者是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是考察心理效果的依据。如果一个来访者生活 在一种不利于自身的世界观中,而通过咨询构建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则说明心理咨询起了积极的作 用。France和Uhlin认为,从叙述的角度看,来访者叙述内容和形式的变化是评价咨询效果的主 要维度__9]。内容维度的具体指标有:(1)自己意识到的力量水平,独立性和选择;(2)叙述细节的数 量、丰富性、复杂性、精细性和合理性;(3)对自我感受的看法以及意识到的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能力; (4)自我角色的数量;(5)把心理障碍的经验结合到叙述中去的能力等。形式维度的具体指标有: (1)故事的逻辑性,即能否把琐碎具体的细节有机地联系起来;(2)自我的整体性,即能否在不同的自 我角色之间顺利地往返变换;(3)叙述的可理解性,即叙述的经历能否为自己和他人所理解。 四、现代思维和后现代思维对心理咨询师培训的影响 心理咨询师培训是一种教学活动,现代思维主张把知识技能分解为基本成分,培训者把这些成 分逐步教给受训者。学习的心理本质是条件反射的形成,教学双方的关系是专家一非专家式的。 这种培训模式可称为专家权威模式。基于证据的培训(evidence—based training)、基于技巧的培训 (skill—based training)和熟练咨询师培训(skilled counselor training)模式都属于这种类型u 。在 这种培训模式中,知识技能是客观的,培训目标具体明确,经过培训的人能对心理问题作专业化解 释,并能进行有效干预。Lambert认为培训效果取决于科学知识水平,如果实验证明某些咨询模式 是有效的,就可以确定培训内容,培训就是教受训者去执行有效的咨询程序[1卜 ]。Freire称这种模 式为“存款”教育,受训者是受存机,培训者是存款人[】 。在这种思维的指导下,不少专家设计了咨 询菜单,精神分析技术、行为矫正技术和倾听技术都是常用菜单。培训就是指导受训者学习这些菜 单,最有效的培训就是经常给受训者的咨询录音提供反馈。这种菜单化训练(manualized training) 能提高受训者使用咨询技巧的能力,但可能会减少受训者对来访者的热情,关注程式化的技巧而忽 视来访者的特殊性。这种培训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培训者控制着培训中的人际关系,扮演着专家权 威的角色。也就是说,这种模式把培训者、受训者和来访者都纳入了一个有普适性的角色之中。 后现代思维强调教学过程的建构性,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受训者在已有的知识技能基础上 主动建构新的知识技能,其心理本质是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或新旧认知结构的更替,教学双 方的关系是专家一专家式的。这种建构模式视培训为帮助受训者认识自己的经验,共同重建这 种经验的过程,经过培训的人能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的经验,并与之共同再建经验,进而产生积 极的人生变化。Kagan指出,参与者是经验的最好权威和解释者,在每一次咨询后,培训者立刻 198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39卷 与受训者会面,受训者描述自己的咨询经验,以这种经验为基础展开讨论,培训者鼓励受训者积 极探索咨询经验L1 。Holloway和Neufeldt认识到,培训过程涉及培训者、受训者和来访者三者 的关系,每一种关系都是独特的,因而,培训者可以控制部分关系,但焦点在于受训者自己的经 验Ⅲ】引。Skovhoh和Ronnestad研究发现,那些不断反思自己经验的咨询师倾向于发展出适合每 一个来访者的独特方法,在专业上成长较快;而那些不反思的咨询师只根据单一的、建立在良好 研究基础上的方法工作,其专业发展不太理想,有的甚至放弃了咨询职业。他们建议,培训者的 任务不是告诉初学者应该做什么,而是支持他们反思咨询经验 。Neufeldt等人发展了这一思 想,主张培训者鼓励受训者根据对某一来访者的咨询经验和以往的知识经验提出假设,分析来 访者的每一个反应以检查假设,从而发展出适合这一来访者的咨询方法。这一模式把培训者、 受训者和来访者置于个性化的角色之中 "]。表2反映了两种培训原理的基本差异: 表2心理咨询师培训原理 显然,两种模式各有千秋,因而有人提出了一些综合模式,试图取长补短。综合模式一方面认 为受训者的咨询经验有利于设计适合于某一来访者的独特方法,因而需要参加个别咨询和团体咨 询以获得咨询经验;另一方面承认培训者在这种咨询活动中是方法上的权威,因为他决定采取某一 种方法如精神分析或格式塔方法。发展性模式是有代表性的综合模式,它从后现代思维的角度反 对一种培训方法适合所有人的观点,要求培训者对每一个受训者作出评估,在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 配上适合的方法;又从现代思维的角度把评估建立在时间基础上,即用受训的年份长短来代表发展 水平,这一点已得到了实证研究的证明。系统模式是另一种综合模式,它强调培训关系存在于一定 的背景之中,如风俗习惯,培训者、受训者和来访者的性格特征和处理问题的方式等;同时认为培训 者应该控制培训关系,并把理论和研究转化成实践方式。 五、心理咨询对现代思维和后现代思维的超越 从心理咨询的历史看,过分强调心理问题的客观性或建构性都是片面的,无益于解决问题。现 代思维探讨普遍意义的心理病理和解决方法,其弱点在于把心理现象从时间和社会背景中抽象出 来,把心理现象随时间的流动性歪曲为一种固定不变的特性,通过考察心理现象在不同时间点的状 态来分析其发展变化。这在心理咨询中典型地表现为采用固定时间间隔的方式开展咨询,用心理 测验进行评估。事实上,时间本身意味着变化,心理现象处在时间流之中,并植根于社会。后现代 思维把心理咨询视为一种社会话语,一种理解现实的方式。它认为话语是人建构的,反过来也建构 人。如DSM—V和CCMD-R一3是人建构的,一旦应用于社会,就变成了社会话语,建构着人们的认 知、行为和情感。因此,不应把这些分类系统当做客观标准。这种观点关注认识的主观性,有其合 理性,但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有意无意地走向相对主义、怀疑论和不可知论,使心理咨询失去依 第5期 刘 萍 杨宏飞:现代思维、后现代思维对心理咨询的影响及其超越 199 据,难以把握问题的严重程度和解决途径。由此可见,超越两种思维有其必要性。 事实上,两种思维也不乏相通之处。首先,两种思维都注重“真理性”(truth)、“一致性” (consistency)、“适用性”(applicability)和评价不同方法效果时的“中立性”(neutrality)。只是现代 思维在追求这些品质时,强调标准化测量、可重复性和可预测性等,而后现代思维强调参与、过程描 述和多角度讨论等。其次,现代思维本身发生了变化,早期的现代思维受机械论的影响很大,主张 主观经验是对客观现实的摹写,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认识的发展,机 械的现代思维逐渐被复杂的现代思维所取代,在主张知识源自经验的同时,承认理性对经验的制约 作用,而这种制约作用恰恰是后现代思维赖以发展的基础。再次,后现代思维虽然强调理性的建构 作用,但也承认建构有其经验基础,建构的素材来自经验,而注重经验则是现代思维的核心特征。 因而,双方的分歧不是彻底否定对方,而是在承认认识具有经验性和建构性的前提下,侧重经验还 是建构的问题。这些相通之处意味着超越两种思维是完全可能的。 超越这两种思维需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其一,真理是客观 的,认识是主观的,某一阶段的认识属于相对真理,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我们不能夸大客观 性,忽视主观性,也不能抬高主观性,贬低客观性。其二,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对存在有反作用,但反 作用是有限度的。现代思维过分强调认识的客观性,后现代思维则矫枉过正,过分强调认识的主观 性,它们或多或少地偏离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轨道,表现出形而上学的态度,忽视了对立统一的本质。 有鉴于此,我们虽可期望心理咨询中后现代思维羽翼日丰,但不应抱有非此即彼的思想,让其取代 现代思维成为心理咨询领域的主导力量。科学的态度是,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进行整合。 近年来,许多学者在融合现代思维和后现代思维方面做出了努力。如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创始 人Ellis把非理性视为客观的心理病理,把理性视为客观的健康心理,且具有普适性。但在1994 年,Ellis修正了这一看法,认为非理性和理性都具有建构性 。又如Brinkmann在分析人本主义 理论时认为,我们不应该拒绝社会建构论,而应该用某些核心特征去弥补它,如“品德”、“相互依赖 性”都是客观的心理特征,是道德赖以发展的基础[】 。“一种真正关心人类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应该 接纳和考虑这些特征,把它们视为‘人的存在’,而不是把人的一切看做社会建构。-[1 93在研究方面, 越来越多的学者看好质化、量化范式的结合,认为两种范式不是孰优孰劣的问题,而是更适合研究 什么的问题『2 船]。质化范式能帮助理解心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背景和意义,适合研究意义、价 值、社会过程或扎根理论等,如民俗疗法的意义、价值和作用机制研究。量化范式能帮助澄清心理 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一般性和概括性,适合研究强度、比例、概率和流行性等,如放松训练对降低考试 焦虑的作用研究。至于咨询师培训,尽管有不同的整合模式,但取长补短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 总之,心理咨询对现代思维和后现代思维的超越已是大势所趋。可以预见,这种趋势在促进两 者有机结合的同时,也会催生新的思想和方法。 [参 考 文 献] [1]杨宏飞:《心理咨询的哲学基础初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62—67页。 [Yang Hongfei,”A Primary Research on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of Counseling,”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No.3(2005),PP.62—67.] [2]尤娜、叶浩生:《叙事心理治疗的后现代视角》,《心理学探新))2005年第3期,第6—10页。[-You Na&Ye Haosheng,”Postmodern Perspectives Implied in Narrative Psychotherapy,”Psychology Exploration,No3 .(2005),PP.6一10.] [3]郑日昌:《后现代旗帜下的心理治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年第3期,第219—220页。[Zheng Richang, Psychotherapy in Postmodernism,”ChineseMental Health Journal,No.3(2OO5),PP219—220.] .200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39卷 [4]蒋京川、叶浩生:《后现代心理治疗及其伦理问题思考》,《心理学探新 ̄2005年第4期,第21—25页。[Jiang Jingchuan&Ye Haosheng。”Thought on Psychotherapy and Its Ethics in Postmodern Context, Psychology Exploration,No.4(2005),PP.21—25.] [5]方建移、刘宣文、张英萍等:《心理咨询新模式:聚焦于问题解决的短期咨询》,《心理科学92006年第2期,第 430—432页。[Fang Jianyi,Liu Xuanwen&Zhang Yingping,et al,”A New Mode of Counseling: Solution—focused Brief Counsel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No.2(2006),PP.430—432.] [6]J.Hargens&U.Grau,”Cooperating,Reflecting,Making Open and Meta—dialogue:Outline of a Systemic Approach on Constructivist Grounds,”T P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Vo1.15,No.2(1994),PP.81—9O. [7]S.Snyman&R.Fasser,"Thoughts on Ethics,Psychotherapy and Postmodernism,”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Vo1.34,No.1(2004),PP.72—83. [8]杨宏飞:《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模型初探》,《心理科学92005年第3期,第656—659页 [Yang Hongfei,”An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f the Counseling Outcome Assessment Mode1. Psychological Science,No.3 (2005),PP.656—659.] r 9]C.M.France&B.D.Uhlin,”Narrative as an Outcome Domain in Psychosis,”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Vo1.79,No.1(2006),PP.53—67. rIO]c.Little,J.Packman& H.Smanhy,et al, The Skilled Counselor Training Model:Skills Acquisition, Self-Assessnlent,and Cognitive Complexity,"Counselor Education&Supervision,Vo1.44,No.3(2005),PP.189—200. r111 M.E.Lambert,”A Computer Simulation for Behavior Therapy Training,”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and Experimental Psychiatry,Vo1.18,No.3(1987),PP.245—248. [123 M.E.Lambert,”Computers in Counselor Education:Four Years after a Special Issue,”CounselorEducation and Supervision。Vo1.28,No.2(1998),PP.100—109. [133 P.Freire,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New Yorkt Continuum,1993. r141 N.Kagan,"C1assroom to Client:Issues in Supervision,” pp.69—72. eCounseling Psychologist,Vo1.11,No.1(1983), r15]E.L.Holloway&S.A.Neufeldt,”Supervision:Its Contribution to Treatment Efficacy,”Journal of Con5ulti 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Vo1.63,No.2(1995),PP.207—213. r16]T.M.Skovhoh&M.H.Ronnestad,”Themes in Therapist and Counselo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unseli”g and Development,Vo1.70,No.4(1992),PP.505—515. r171 S.A.Neufeldt,M.P.Karno&M.L.Nelson,”A Qualitative Study of Experts’Conceptualization of Supervisee Reflectivity,”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Vo1.43,No.1(1996),PP.3—9. [183叶浩生:《心理治疗领域的本质论与社会建构论》,《心理科学》2007年第3期,第737—740页。lYe Haosheng, Essentialism vs.Social Constructionism in Psychotherapy,”Psychological Science,No.3(2007), PP.737—740.] [193 s.Brinkmann,”Questioning Constructionism:Toward an Ethics of Finitude,”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Vo1.46,No.1(2006),PP.92一ll1. [203 s.Thomas,”The virtue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Vol・125, No.9(1996),PP.770—771. [213叶浩生:《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对立及其超越》,《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8年第9期,第9—13页。lYe Haosheng,”Quantitative Research vs.Qualitative Research:Conflicts and Beyond,”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nt“rP,No.9(2008),PP.9—13.] [223 C.I.Voils,M Sandelowski&J.Barroso,et al, Making Sense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Findings in Mixed Research Synthesis Studies,"Field Methods,Vo1.20,No.1(2008),PP.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