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对联》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人教版第一模块梳理探究单元第二课。本部分着重培养学生对以前所学的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知识梳理整合的能力和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对联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第一模块的学习内容,可以很好地激发高一学生对文化文学的热爱,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探究活动课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喜爱这一类型的课程,感觉到新课程教学与传统语文教学的不同,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初中时已初步接触对联知识,中考有考对联,初中时对对仗的基本知识也已掌握。但学生对对联大多只有感性了解,而没有理性的探究;未能对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文化性做深入学习。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已有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了解对联是本节课的题中之义。
三、教学准备
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搜集活动,积累一些对联故事和名联,为课堂活动做好准备;教师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对联的基本常识,梳理与课文相关的对联知识。
2.培养学生积累整合与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鉴赏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感受与体验对联的魅力,合作探究对联的奇妙。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对联承载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
1.梳理与语文学习相关的对联,探究相关文化常识。
2.积累赏析名联,探究和尝试对对联。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郑板桥智识奇联的故事导入。
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 [缺“一”(衣)少“十”(食)没“东西”]
对联对仗工整,音调协调,格律严谨,被称为“诗中之诗”,对联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却往往内涵丰富。可以称得上是:“小身板,大乾坤”。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奇妙的对联世界。
(二)预习检查
●楹联、楹帖、对子。 (楹:建筑物的柱子。)
●独立于诗词曲赋之外的特殊文学体裁。
●由骈文和律诗形式演变而成。
●源远流长:形成于唐宋, 盛行于明清。
最早的对联,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主孟昶在桃符上写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也是最早的春联。
明洪武元年春节前夕,朱元璋命令全金陵城的公卿士庶,家家于除夕之日贴春联,并微服出巡,到民间观赏春联。朱元璋还亲笔题联,赐给官民。
经此,春节时贴春联便成为一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多为喜庆类,表达过年的美好愿望。现在,对联除了在民间习俗中以春联形式继续存在外,已经不太时兴了。
.
(三).梳理整合——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那么,对联是不是真的离我们很远呢?其实不然,对联离语文很近。
1.猜人物
(1).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李白)
(2).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项羽,勾践)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3). 于文章无甚解,会意此心,浮华洗尽(陶渊明)
得山水有清音,就荒三径,归去来兮
(4).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苏洵、苏轼、苏辙;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
2.寻出处
(1). 惜英年早逝,天涯何处觅知己
叹华章永存,海内无人柱长天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2).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4). 有亭翼然,占绿水十分之一;何时闲了,与明月对影而三。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课堂操练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1)联中的“杜少陵”是______________,请写出他的《登岳阳楼》诗中的连续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中的“范希文”是______________,“希文”是他的字。联中“两字关心”,实指哪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中的“吕纯阳”是传说中的“八仙过海”的“八仙”之一,请再写出两位“八仙”中的人物,____________,并写出与“八仙”有关的一条歇后语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中“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引用唐代诗人__________的《登幽州台歌》,请补写出其余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范仲淹。先失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如铁拐李、韩湘子、何仙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4)陈子昂。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四)合作探究——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对联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瑰宝;也与我们的语文学习息息相关,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探究它。去寻找其自身的内涵和规律。
(1) 由黑板上的对联归纳出对联的特点。提示:从形式和内容上找出相同特征。由同学们在黑板上书写的对联,总结出对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2.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3. 于文章无甚解,会意此心,浮华洗尽
得山水有清音,就荒三径,归去来兮
4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5. 惜英年早逝,天涯何处觅知己。
叹华章永存,海内无人柱长天。
• 6.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7.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8. 有亭翼然,占绿水十分之一;何时闲了,与明月对影而三。
对:形式上
字数相等,断句一致。(每副对联都分上下联,且断句也有规可循。)
仄起平收,对仗工整。(每副对联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平声。)
词性相对,位置相同。(相对的词不但位置相同且词性相对)
联:内容上
内容相关,节奏鲜明。(对联除了对之外,还必须联。如果上下联写的不是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应、贯通、呼应,则不能称之为对联。)
难点点拨:
1. 形式上:平仄
在现代汉语拼音中,一、二声为平音,三、四声为仄音。
规律总结:总的来说,上联最后的那个字一定是仄音,下联最后的那个字一定是平音。
对联是从右至左书写的。贴在右边的一联为上联,以仄声字结尾。也就是说最后一个字为第三、四声的,是上联。左边一联为下联,以平声结尾。也就是说最后一个字为第一、二声的,是下联。
2. 内容上:关联
鉴赏: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赏析该对联。
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城东望夫石村,有一座孟姜女庙,庙门前书写一副千古奇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此种解读,围绕海水的消长、浮云的现落,揭示自然界变化有序的规律。
海水潮,朝潮朝潮,朝朝落;
浮云长,常长常长,常常消。
此种解读,重在抒发面对大自然无穷力量的感悟,世间万物皆有定规,人何以左右得了!
1. 找同学断句朗读,体会其中的内涵。
2. 找同学赏析对联。
形式上:采用同字异音的手法,给人新鲜与变化。各种读法都可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
内容上:海潮对浮云。同样浩淼无边波涛汹涌的大海,同样绚烂多彩变幻无常的浮云,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感情。特别是在孟姜女凄惨哀婉故事的启发与感召下,作为人生哲理折射的对联,,它给我们从不同角度标示不同的解读方法,意蕴丰富。
(五)小结操练: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虽然短小,却字字珠玑。虽然精当,却别具内涵。
一字一珠小身板,如诗如画大乾坤。
对联,粗略的读,它是字,是词,是句;认真的的读,它是是诗,是画,是歌。
(六)作业布置:
七.板书设计
奇妙的对联
诗中之诗
一字一珠小身板,如诗如画大乾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