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人及学术成就
1969年:简•丁伯根和拉格纳•弗里希。他们发展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济进程。
简•丁伯根是经济计量学模式建造者之父。丁伯根创建的模型包括与凯恩斯学派相一致的收入形成和消费支出方程式。模型中的消费是一个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并把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作为经济活动总水平的主要因素。他的模型还包括出口与进口,将货币流量分为价格和数量,并将滞后计入一些方程式中。
简·丁伯根教授主要从事于把统计应用于动态经济理论。他在这个领域中的伟大先驱著作是美国周期波动的经济讲师研究。这次杰出的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设法定量地明确各个因素的重要性,以便检验现有许多商业循环学说的解释价值。丁伯根建立了一个涉及约50个方程的经济计量系统,并且藉助统计分析测定反应系数和\" 前导及滞后\"。他的若干结论引起很大注意,而且仍然是辩论的题目。简·丁伯根教授在计量学方面的先驱著作对以后方法论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拉格纳•弗里希是经济计量学的奠基人,他发展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济进程。他首先提出了经济计量学的定义,并第一个运用经济计量学的方法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波动,首创描述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数学模型,最早把导致经济波动的因素区分为扩散作用和冲击作用两大类,将两者结合起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为当代经济周期理论奠定了重要基础。
1895年生于奥斯陆,是数理经济学和经济计量学研究领域的先驱者,主要致力于长期经济政策和计划,特别是关于发展中国家问题。弗里希教授发展了经济规划的决策模型,设计了设法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数学规划方法。他首先提出了经济计量学的定义,并第一个运用经济计量学的方法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波动,首创描述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数学
模型,最早把导致经济波动的因素区分为扩散作用和冲击作用两大类,将两者结合起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为当代经济周期理论奠定了重要基础。他在把经济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应于社会经济活动方面,也做出了许多贡献。由于其在经济计量学及其应用方面做出的贡献,1969年,他被授予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1970年:保罗-安-萨默尔森。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部领域。萨缪尔森正是把数学引入经济学的第一人,他根据所考察的各种问题,采用了多种数学工具,使用了既包括静态均衡分析,也包括动态过程分析的方法,这对当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许多理论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萨缪尔森对静态、比较静态、动态三者的联系和区别,做了精辟的论述。在一般均衡论方面,他补充并发展了希克斯关于静态一般均衡稳定条件,进一步发展了均衡的极大条件、均衡位移和提•查特莱尔原理,并举出了很有说服力的经济实例,说明数理方法的普遍适用性。
保罗•萨缪尔森成就之一:将数学引进了经济学
保罗•萨缪尔森成就之二:帮助在经济困境中上台的肯尼迪政府制定了著名的“肯尼迪减税方案” 1953年,当《经济学》第三版发行时,萨缪尔森来到美国预算局,为美国政府出谋划策。 肯尼迪是美国第一位旗帜鲜明地奉行凯恩斯主义的总统。肯尼迪采纳了萨缪尔森的建议,实行了著名的“肯尼迪减税”政策,减税增加了消费支出,扩大了总需求,并增加了经济的生产和就业。实际上当肯尼迪提出的减税最终在1964年实施时,它促成了一个经济高增长的时期。萨缪尔森也成为白宫中不可缺少的高参。
保罗•萨缪尔森成就之三:影响了数代人的巨著《经济学》
1971年:西蒙-库兹列茨。西蒙•库兹列茨,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
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库兹涅茨看来,把经济分析局限于静态均衡理论,会阻碍它理论上的发展。他在经济周期研究中所提出的为期20年的经济周期,被西方经济学界称为“库兹列茨周期”。提出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他在国民收入核算研究中提出了国民收入及其组成部分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被经济学家们誉为“美国的G.N.P.之父”。 提出了长期动态增长过程在深化经济现象的理解中的核心地位。
西蒙·库兹涅茨在上述研究领域中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经济周期研究中所提出的为期20年的经济周期,被西方经济学界称为\"库兹涅茨周期\"。他在国民收入核算研究中提出了国民收入及其组成部分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被经济学家们誉为\"美国的G.N.P.之父\"。他对经济增长的分析,被西方经济学界认为揭示了各发达国家一个多世纪的经济增长过程,并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据说,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成果被引用的次数,在西方经济学界的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中无人能与之相比。正因为这术,在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过程中,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00多个提名所选出的10个候选人中,最后确定了西蒙·库兹涅茨。
1972年:肯尼斯-约瑟夫-阿罗 和 约翰-希克斯共同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提出了“一般均衡论”的理论,进一步研究了现实经济生活中如何处理市场不稳定和风险问题,使之达到“一般均衡”。他提出的关于“风险”和“不稳定”的新理论被西方经济学界认为是对企业决策理论做出的重要贡献。阿罗还把一般均衡论应用于经济增长方面。他在福利经济学方面的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不可能性定理”。
约翰-希克斯:一般均衡理论模式的创建者,他就商品、生产要素、信任和货币的整体性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均衡模型。阐明了多市场的稳定性的条件,把静态分析方法的适用范
围扩大而把多时期分析包括在内,采用了基于利润最大化的假设条件的资本理论。希克斯对福利经济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对福利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贡献:这主要反映在希克斯对序数效用论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的推广和运用方面。其次,对消费者剩余的重新解释,推动了福利经济学的分析。第三,对福利经济学补偿原则的补充。希克斯对西方经济学理论有许多重要贡献。他完善了以序数效用论和无差异曲线来解释的边际效用价值论,发展了一般均衡理论。提出了IS-LM模型,其中,I代表投资,S代表储蓄,L代表货币需求,M代表货币供给,并利用它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达到同时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的同时决定,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模型把新古典经济学的一般均衡分析与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结合在一起,成为现代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核心。他继卡尔多之后提出了新的补偿标准,在批评庇古福利经济学基础上,建立起新福利经济学理论体系。他还研究了通货膨胀,提出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他与萨缪尔森提出乘数-加速原理 ,用以解释经济中产生周期性波动的根源。他在工资理论、货币理论、增长理论、资本理论以及经济学方法论和经济史理论方面都有所贡献
1973年:华西里-列昂惕夫。华西里•列昂惕夫,美国人,他发展了投入产出方法,该方法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中得到运用。华西里•列昂惕夫是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的创始人。投入产出分析为研究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特别是系统地分析经济内部各产业之间错综复杂的交易提供了一种实用的经济分析方法。投入产出分析的特点和优点是能够用来研究实际经济问题。它是从数量上系统地研究一个复杂经济实体的各不同部门之间相互关系的方法。进行经济预测,是投入产出法最广泛的应用。研究某项经济政策的实施将对社会经济产生什么影响,也是投入产出分析的重要应用。投入产出分析还可用于一些专门的社会问题研究华西里·列昂惕夫是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的创始人。投入产出分析为研究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特别是系统地分析经济内部各产业之间错综复杂的交易提供了一种实用的经济分析方法。1973年,列昂惕夫因发展了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及这种方法在经济领域产生和重大作用,而备受西方经济学界的推崇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哈佛大学经济系任教期间,约瑟夫·熊彼特是他的同事并且对他的研究成果极为推崇,还有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和罗伯特·索洛是他的学生
1974年:纲纳-缪达尔和弗•冯•哈耶克。纲纳•缪达尔,他与弗•冯•哈耶克深入研究了货币理论和经济波动,并深入分析了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互相依赖而获奖。哈耶克:经济计算问题:在中央计划经济里,某个特定的个人或团体必须决定资源的分配,但这些计划者永远都不会获取足够的资讯以正确的分配资源,这种问题又被称为经济计算问题。哈耶克认为有效的资源交换和使用只有可能经由自由市场上的价格机制加以维持。自愿秩序:哈耶克认为自由价格机制并不是经过刻意介入产生的(亦即事先由人们刻意加以设计),而是由“自发社会秩序”—或者称之为“由人类行为而非人类设计”产生的秩序所领导。商业周期:他解释商业周期的起源是政府中央银行在信用扩张的过程中刻意压低利率导致资本被错误分配而造成的。缪达尔: 提出“对经济的、社会的和制度现象的内在依赖性的精辟分析”,即所谓“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提出了“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概念,用来说明国际间和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采用总量分析方法,建立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缪达尔等人用总投资与总储蓄或总投资与总消费的均衡与否考察国民总收入的决定和波动,并且企图在考察总量的基础上找到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规律和其它经济活动中带有规律性的内容。
1975年:列奥尼德-康托罗为奇和佳林•库普曼斯。列奥尼德•康托罗为奇,前苏联人,由于在1939年创立了享誉全球的线形规划要点,对资源最优分配理论做出了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佳林•库普曼斯,他将数理统计学成功运用于经济计量学,对资源最优分配理论做出了贡献。康托罗维奇把资源最优利用这一传统的经济问题,由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定量分析推进到现实计量阶段,对现代经济应用数学的重要分支——线性规划方法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库普曼斯,线性规划经济分析法的创立者,进一步定义了详尽的程序经建立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分先赞同丁伯根的进论,回归方程必须限于先
验信息,但他也倡导当结果不确定时,使用新的或旧的变量,他们不认为经济主量分析可以解释互个存变量之间的所有变化。库普曼斯的效用最大化和超时最优资源配置理论,一般被称为最优经济增长理论。
1976年:米尔顿-弗里德曼。米尔顿•弗里德曼,由于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而获得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弗里德曼的理论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坚持经济自由,强调货币作用。弗里德曼认为,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市场机制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如果政府过多干预经济,就将破坏市场机制的作用,阻碍经济发展,甚至造成或加剧经济的动荡。弗里德曼认为,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政府增加开支将导致利率上升,利率上升将引起私人投资和消费的缩减,从而产生“挤出效应”,抵消增加的政府支出,因此货币政策才是一切经济政策的重心。
弗里德曼是《资本主义与自由》一书的作者,在1962年出版,提倡将政府的角色最小化以让自由市场运作,以此维持政治和社会自由。他的政治哲学强调自由市场经济的优点,并反对政府的干预。他的理论成了自由意志主义的主要经济根据之一,并且对1980年代开始美国的里根以及许多其他国家的经济政策都有极大影响。
1977年:戈特哈德•俄林和詹姆斯•米德。詹姆斯•爱德华•米德,由于与戈特哈德•贝蒂•俄林共同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作出了开创性研究,而获得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戈特哈德•贝蒂•俄林。戈特哈德•贝蒂•俄林和詹姆斯•爱德华•米德,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作了开创性研究。生产要素禀赋说是俄林贸易理论的核心,俄林定理指出:由于要素禀赋的稀缺性及在各国各地区内分布的非均衡性,以及诸要素之间的非置换性,一国在国际分工与贸易中的地位主要由其要素禀赋决定,即一国的生产和出口需较少地耗用其供给相对稀缺的要素的产品。其次,俄林认为个人劳动分工与贸易分工具有相似性,均受天然资质或禀赋的制约。米德:提出了一国双重的政策目标,即国内平衡和国外平衡,
分析了实现双重目标的政策手段,并阐明了两大平衡及其政策手段经常会发生尖锐的冲突,和如何协调才能同时保持两大平衡。主张以自由的国际经济秩序来实现世界经济效率,以各国政府间的直接援助来实现世界实际收入在国际上的合理分配。
1978年:赫伯特•亚•西蒙。,他由于\"对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所进行的开创性研究\"而获得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西蒙的决策理论:决策的制定包括四个主要阶段①找出制定决策的根据;②找到可能的行动方案③在诸行动方案中进行抉择④对已选择的方案及其实施进行评价决策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不同类型的决策需要不同的决策技术有限理性理论:西蒙认为现实生活中作为管理者或决策者的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的“管理人”。“管理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往往是多元的,不仅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而且处于变动之中乃至彼此矛盾状态;“管理人”的知识、信息、经验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他不可能也不企望达到绝对的最优解,而只以找到满意解为满足。
1979年:威廉-阿瑟-刘易斯和西奥多-舒尔茨。威廉•阿瑟•刘易斯和西奥多•舒尔茨,由于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刘易斯 :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具体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内部所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所谓“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般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一是传统部门,劳动生产率很低,其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于零甚至是负数,剩余劳动力比较多,报酬极低;二是现代部门,劳动生产率较高,人数较少,工资较高。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的核心是“劳动力供给的无限性”。
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学说,其中心论点就是,人力资源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远比物质资本的增加重要得多。人力资本主要观点:
一: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
二:教育也是使个人收入的社会分配趋于平等的因素
1980年:克莱因。克莱因,以经济学说为基础,根据现实经济中实有数据所作的经验性估计,建立起经济体制的数学模型。克莱因的主要理论贡献是:以公认的经济学说为基础,根据对现实经济中实际数据所作的经验性估算,建立经济体制的数学模型,并用其分析经济波动和经济政策,预测经济趋势。在包括周期研究、随机波动、动态乘数反应、方案分析以及预报等理论性经济分析和公共政策的问题上,运用各种估算系统
、。所研究的模式包括发展中经济、中央计划经济和工业市场经济,以及这些经济的国际贸易和金融关系。主要有“克莱因—文德伯格模型”、“布鲁金斯模型”、“沃顿模型”和“世界模型”。
1981年:詹姆士-托宾。詹姆士•托宾阐述和发展了凯恩斯的系列理论及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宏观模型。在金融市场及相关的支出决定、就业、产品和价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贡献。托宾Q值”、“托宾税”和“蒙代尔—托宾效应”、“托宾分析”,开创的金融市场理论及金融市场之于消费和投资决策、生产、就业、价格等相关关系的研究。詹姆斯·托宾获得198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瑞典皇家科学委员会授予他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由是:托宾的贡献涵盖经济研究的多个领域,在诸如经济学方法(econometric methods)、风险理论(risk theory)等内容迥异的方面均卓有建树,尤其是在对家庭和企业行为(household and firm behaviour)以及在宏观经济学纯理论和经济政策的应用分析方面独辟蹊径。
1982年:乔治-斯蒂格勒。在工业结构、市场的作用和公共经济法规的作用与影响方面,做出了创造性重大贡献。信息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认为消费者在获得商品质量、价格和购买时机的信息成本过大,使得购买者既不能,也不想得到充分的信息,从而造成了同一种商品存在着不同价格。斯蒂格勒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正常的市场和市场现象,并不
需要人为的干预。他主张实行自由市场制度,反对垄断和国家干预。
斯蒂格勒在非经济学专业的读者当中也很有知名度,他经常对公共政策发表意见因而被政治人物所引用。其最为人所知悉的贡献便是证明“自由的市场机制”至今仍是最有效的模式,并且使用计量经济学新进的研究成果,举出很多政府为了提高效率而做的管制其结果要不是毫无帮助就是产生反效果。
1983年:罗拉尔-德布鲁。概括了帕累拖最优理论,创立了相关商品的经济与社会均衡的存在定理。以集合论和凸性分析作为主要的公理化分析手段,彻底摆脱了一般均衡理论主要运用代数和方程的传统,以集合理论和凸性分析构造了他全新的一般均衡理论大厦,实现了一般均衡理论的整体时代飞跃。德布鲁还对经济均衡和帕累托效率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以确定的方式给出了关于价格系统效用最大化配置和帕累托最优配置之间的关系。他采用了数学中的超平面分离定理,并在一般意义上建立了这两个概念之间的等价性。
1984年:理查德-约翰-斯通。理查德•约翰•斯通,国民经济统计之父,在国民帐户体系的发展中做出了奠基性贡献,极大地改进了经济实践分析的基础。国民帐户体系是西方国家用来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考察和统一核算的制度 成功地推出了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及欧洲共同体委员会共同颁布了1993年SNA。该体系的问世,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与斯通的早期贡献是分不开的
1985年:弗兰科-莫迪利安尼。弗兰科•莫迪利安尼,第一个提出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设。这一假设在研究家庭和企业储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是家庭储蓄的“生命周期”理论这一假说以消费者行为理论为基础,提出人的消费是为了一生的效用最大化。二是决定公司及资本成本的市场价值的莫迪利阿尼——米勒定理。这一定理提出了在不确定条件下分析
资本结构和资本成本之间关系的新见解,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投资决策理论。
1986年:詹姆斯-布坎南。詹姆斯•布坎南,将政治决策的分析同经济理论结合起来,使经济分析扩大和应用到社会—政治法规的选择。布坎南突出的理论贡献是创立了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经济学是一门交易科学,经济学研究的特定主题就是人们在市场关系中的行为。把经济学的这一方法运用于政治学研究,它所展现的政治是个人、集团之间出于自利动机而进行的一系列交易过程。
1987年:罗伯特•索洛。罗伯特•索洛,对增长理论做出贡献。提出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而不是依靠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在索洛模型中,对经济总体的增长贡献被设定为由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三者组成,并且假设边际生产递减的一次齐次的总生产函数、满足稻田条件、储蓄率一定,技术进步为外生等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政府政策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无效的结论。
1988年:莫里斯-阿莱斯。他在市场理论及资源有效利用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对一般均衡理论重新做了系统阐述。获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提出“多市场经济模型”,它假定导向均衡的交换以不同的价格连续发生,并且在任何给定时点上,不同经营者作用的价格不必是同一的,在“可分配剩余”的驱动下,每一次交易都趋近均衡。
1989年:特里夫-哈维默。由于他建立了现代经济计量学的基础性指导原则,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奖。首次把统计学引入经济预测,得出从随机抽样的调查中推演经济理论的方法以及如何利用统计数字来验证经济理论并进行经济预测的方法。他把随机因素看成是经济计量学的基础。哈韦尔莫正是从随机因素出发,为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一种理论基础。
1990年:威廉夏普、默顿米勒和哈里马科维茨。威廉•夏普,由于他在金融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获得诺贝尔经济奖夏普对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是在有价证券理论方面对不确定条件下金融决策的规范分析,以及资本市场理论方面关于以不确定性为特征的金融市场的实证性均衡理论。夏普提出一个重要理论是,投资的多样化只能消除非系统风险,而不能消除系统风险。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现代金融市场价格理论的主要部分。默顿•米勒,美国人,由于他在金融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获得诺贝尔经济奖米勒的公司财务理论。通过资本市场所确立的公司资本资产结构与分配政策之间的关系,同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与资本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因而,在完全竞争(撇开税影响)条件之下,公司的资本成本及市场价值与公司的债务—资产率及分配率是互为独立的。米勒进一步提出,对资不抵债公司的税收优惠,虽然会影响一个给定的经济部门的总债务率,但对个别企业债务—资产率却无关痛痒。哈里•马科维茨,由于他在金融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获得诺贝尔奖。资产组合选择理论: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进行投资时应遵循这样的原则,既不要把自己的全部投资都放在一种股票的债券上,也就是俗话说的“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蓝子里”,而是要分散投资于不同的股票中国证券市场资产重组研究。
1991年:罗纳德•科斯。罗纳德•科斯,由于他揭示并澄清了经济制度结构和函数中交易费用和产权的重要性,获得诺贝尔奖。他的杰出贡献是发现并阐明了交换成本和产权在经济组织和制度结构中的重要性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科斯创造了“交易成本”, 科斯认为,当市场交易成本高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协调成本时,企业便产生了,企业的存在正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即用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代替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当市场交易的边际成本等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协调的边际成本时,就是企业规模扩张的界限。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并命名为“科斯定理”。
1992年:加里•贝克。加里•贝克,美国人,由于他的将微观经济理论扩展到对人类相
互行为的分析,包括市场行为,而获诺贝尔奖。
主张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反对国有干预经济生产,力主以微观经济理论作为科学的基础,建立经济科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他主张把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经济理论结合起来,把整个经济学建立在自由放任主义和市场均衡的方法论的基础之上。他否定有效理论应是对现象的直观描述这样一种必要性,而认为理论只能得出有用的“预测”就是可行的。他强调劳动市场上信息和搜寻活动的作用。他对政府的智能持怀疑态度
1993年:道格拉斯•诺斯和罗伯特•福格尔。道格拉斯•诺斯,由于他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而获得1993年诺贝尔经济奖。 产权理论是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第一大理论支柱。诺斯认为有效率的产权对经济增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家理论是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第二大理论支柱。诺斯对国家的看法集中体现在这一悖论中:“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 意识形态理论是诺斯制度变迁的第三大理论支柱。诺斯认为只有意识形态理论才能说明如何克服经济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如“搭便车”现象,才能进一步解释制度的变迁。
福格尔的《铁路和美国经济增长:计量经济史学论文集》的出版,标志着“历史计量学”或“新定量经济史学”的诞生。这是把新古典经济学的原理同统计推断原理相结合的一门新学科,用以考察这样的反事实性问题
1994年:约翰•海萨尼和约翰•纳什莱因哈德•泽尔腾。约翰•纳什,由于他与另外两位数学家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奖。纳什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战略组合,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最优策略组成。即在给定别人策略的情况下,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纳什均衡,从实质上说,是一种非合作博弈状态。提出了一种如何将一个具有不
完全信息的博弈转换成一个具有完全(但不完美)信息博弈的方法。通过这种转换方法,不完全信息博弈被转换成一个等价的完全信息博弈,从而可以对原来的不完全信息博弈进行研究。目前这一转换方法已称为“海萨尼转换”,是处理不完全信息博弈的标准方法。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将纳什均衡中包含的不可置信的威胁策略剔除出去。它要求参与者的决策在任何时点上都是最优的,决策者要“随机应变”,“向前看”,而不是固守旧略
1995年:罗伯特•卢卡斯。他倡导和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深化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由此获得1995年诺贝尔经济奖。
率先将理性预期假说成功地运用于宏观经济分析,开创并领导一个新的宏观经济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理性预期,是指经济当事人为了避免损失和谋取最大利益,设法利用一切可以取得的信息,来对所关心的经济变量在未来的变动状况作出尽可能准确的预计。)
1996年:威廉•维克瑞和詹姆斯•莫里斯。詹姆斯•莫里斯,由于他在信息经济学理论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经济激励理论的论述,获得1996年诺贝尔经济奖。威廉•维克瑞,由于他在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博弈论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获得1996年诺贝尔经济奖。他们认为市场中任何一项交易的双方在信息上总是存在不对称问题,一方行为主体总是比另一方拥有更多更充分的信息。维克瑞认为,大多数所得税制度规定的课税依据中列入的资本收益指导已实现的收益,其部分原因在于未实现的收益难以准确计算他极力主张根据交通工具使用时间的拥挤程度来定价,甚至建议采取工程学的方法来解决城市汽车使用的监控和通行税的征税问题
1997年:迈伦•斯科尔斯和罗伯特•默顿。罗伯特•默顿由于他对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
所依赖的假设条件做了进一步减弱,在许多方面对其做了推广,因而获得1997年诺贝尔经济奖。他对布莱克—斯科尔斯原用的分析方法进行了改进,以股价变动的跳跃过程而不是扩散过程为出发点,也就是认为股价变动是不连续的,可以从一个价格跳到另一个价格而不经历其间的价格.这样推导出的公式更加现实. 他们给出了期权定价公式,即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它与以往期权定价公式的重要差别在于只依赖于可观察到的或可估计出的变量,这使得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避免了对未来股票价格概率分布和投资者风险偏好的依赖
1998年:阿马蒂亚•森。阿马蒂亚•森,由于他对福利经济学几个重大问题做出了贡献,包括社会选择理论、对福利和贫穷标准的定义、对匮乏的研究等作出精辟论述,荣获诺贝尔经济奖。解决\"投票悖论”,阿马蒂亚•森对公共选择理论的四项主要贡献之一,是解决了名为\"投票悖论\"的问题。引入“个人选择”,他的第二个主要贡献,就是引入了个人选择的概念,令公共选择理论内容更丰富。他证明了,在尊重个人权益与做出集体决定之间,有基本的矛盾存在。换言之,没有一个集体决议机制能与尊重个人并存。挑战“不可能定理”,阿马蒂亚•森克服了阿罗的不可能定理衍生出的难题。他的另一项贡献是关于如何比较人际间的满足水平。如果可具备更多的信息,实在可以扩展合理的社会福利函数的范围。
1999年:罗伯特-蒙代尔 。他具有革新意义的研究为欧元汇率奠定了理性基础。他对不同汇率体制下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适宜的货币流通区域所做的分析使他获得这一殊荣。货币和财政政策相结合理论的开拓者,倡导利用货币方法来解决支付平衡,他认为,一个国家不一定要有自己的一套货币,而由几个国家采取联合的共同货币也许更有利--这一思想促成了欧元的诞生。他在60年代指出,使用共同货币的最大缺陷是成员国之间的非对称冲击对就业的影响,恰如我们在90年代末所看到的,欧洲国家为欧元进行谈判的关键问题正是允许劳动力在成员国之间流动以应对非对称冲击。
2000年:丹尼尔•L•麦克法登和詹姆斯•J•赫克曼。以奖励他们发展广泛应用在经济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中对个人和住户的行为进行统计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对赫克曼奖励他对分析选择性样本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对麦克法登奖励他对分析离散抉择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他们设计出研究人们生活方式决策的分析方法,已经在经济学及其他社会学科中广泛地用于对个人、家庭与企业的统计分析。所谓个体经济计量学是指对家庭、厂商等经济个体的行为所进行的计量研究他提出了与这类微观数据分析相关的一些基本统计问题的解决方法,推动了经济计量学理论与方法向前发展。麦克法登对诸如不同交通工具或不同职业等的“类别选择”问题上,发展出一套完整的理论和实证方法。他对类别选择问题的研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发展成为一个新兴领域,大大的扩充了经济理论和计量经济学的范围和适用性.
2001年:阿克尔洛夫、斯彭斯和斯蒂格利茨。三位美国教授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彭斯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由于在“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而分享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其中,阿克尔洛夫所作出的贡献在于阐述了这样一个市场现实,即卖方能向买方推销低质量商品等现象的存在是因为市场双方各自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他的理论还揭示出,在不规则的市场,买者如果无法观察到商品的内在质量,那么卖者就会以次充好阿克尔洛夫还揭示了借贷人和放款人之间的信息非对称如何导致第三世界国家如此高的借贷率等问题。斯彭斯的贡献在于揭示了人们应如何利用其所掌握的更多信息来谋取更大收益方面的有关理论。斯蒂格利茨则阐述了有关掌握信息较少的市场一方如何进行市场调整的有关理论。
迈克尔•斯彭斯他认为,假如顾主不能区分高能力和低能力的劳动能力之间的区别,那么就会导致劳动力市场以低工资雇用低能力者,形成劳动力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的现
象。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他认为,保险公司和投保人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因为保险公司无法确切地知道投保人对投保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究竟怎样。这种非对称也称“隐藏知识”。他论证,均衡的唯一性是隐藏模型的典型特征,因为隐藏均衡与最有社会效率的信息发送均衡是一致的
2002年:弗农•史密斯和丹尼尔•卡尼曼。瑞典皇家科学院把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学者丹尼尔•卡尼曼和弗农•史密斯,以表彰他们在心理和实验经济学研究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
他发现了人类的决策不确定性,即发现人类的决定常常与根据标准的经济理论作出的预测大相径庭。他与已故的阿莫斯•特维尔斯基合作,提出了一种可以更好地说明人类行为的预期理论。
他开创了一系列实验法,为通过实验室实验进行可靠的经济学研究确定了标准。他揭示了替代性研究机构的重要性。他还是“风洞试验”理论研究的先驱。
丹尼尔•卡尼曼:他“把心理研究的成果与经济学融合到了一起,特别是在有关不确定状态下人们如何作出判断和决策方面的研究”。
2003年度:美英两经济学家共获美英两经济学家共获200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恩格尔和英国经济学家克莱夫•格兰杰双双获得200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克莱夫•格兰杰:他在利用数学模型分析时间序列数据方面的实证研究改变了经济学家处理时间序列数据的方法,对研究财富与消费、汇率与价格、以及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
之间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意义。格兰杰论证出,当用于稳定时间序列的统计方法运用于非稳定的数据分析时,人们很容易做出安全错误的判断。他的重大发现是,把两个以上非稳定的时间序列进行特殊组合后可能呈现稳定性。格兰杰把这种现象叫作“共和体”。恩格尔他的贡献在于建立了描述经济时间序列数据时变波动性的关键概念:自回归条件异方差(ARCH),并发展了一系列波动性模型及统计分析方法。恩格尔所发明的“自动递减条件下的异方差性”(ARCH)理论能精确地获取很多时间序列的特征,并对能把随时间变化的易变性进行统计模型化的方法进行了发展。
2004年: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由于揭示了经济政策和世界商业循环后驱动力的一致性而共同获得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一是通过对宏观经济政策运用中“时间连贯性难题”的分析研究,为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实际有效运用提供了思路;二是在对商业周期的研究中,通过对引起商业周期波动的各种因素和各因素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使人们对于这一现象的认识更加深入。
基德兰德、普雷斯科特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实际经济周期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真实经济周期模型。真实经济周期模型认为:正的技术冲击引起劳动生产率提高,就业、投资和产出提高,总供给曲线上移,经济高涨;反之则反是。商业周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经济基本趋势本身的波动,而不是经济围绕基本趋势的波动,即周期不是对均衡的偏离,而是均衡本身暂时的波动,既然是均衡,便具有帕累托效率,不存在市场失灵,政府没有干预经济的必要。
2005年 罗伯特-奥曼和托马斯-谢林因在博弈论方面的贡献而共同分享诺贝尔经济学奖。谢林: 谢林首次定义并阐明了威慑、强制性威胁与承诺、战略移动等概念开始把关于博弈论的洞察力作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来研究社会科学问题,并对讨价还价和冲突管理理论作了非常细致的分析。罗伯特-奥曼:第一个定义了博弈论中的相关均衡概念,这是一
种非协作型博弈中的均衡,比经典纳什均衡更加灵活。 交易者连续统市场经济模型。 交互环境中代理人之间通识的数学公式表示。 重复博弈的连续交互模型。
2006年埃德蒙-菲尔普斯因研究宏观经济政策的杰出贡献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通货膨胀及其对失业影响之间的关系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菲尔普斯教授最重要的贡献在于经济增长理论。他继罗伯特•索洛之后,对经济增长的动态最优化路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增长黄金律”,从而正式确立了经济增长理论。假定经济可以毫无代价地获得它今天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资本,但将来它不得不生产出更多的资本存量。黄金律的内容是,欲使每个工人的消费达到最大,则对每个工人的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
2007年 赫维茨、马斯金,罗杰•B.迈尔森因奠定机制设计理论基础而分享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机制设计理论可以看作是博弈论和社会选择理论的综合运用,简单地说,如果假设人们是按照博弈论所刻画的方式行为的,并且设定按照社会选择理论对各种情形都有一个社会目标存在,那么机制设计就是考虑构造什么样的博弈形式,使得这个博弈的解就是那个社会目标,或者说落在社会目标集合里,或者无限接近于它。马斯金:将博弈论引入机制设计对垄断和寡头理论详尽的分析。他与梯若尔等共同开创了产业经济学的对策论分析框架迈尔森用“机制设计”理论,运用博弈论为加州电力改革设计方案。在博弈论领域,引入了更新的纳什平衡概念,现在成为“更适当的平衡” 赫维茨:解决了机制设计理论框架中的两个核心问题——激励相容原理和显示性原理
2008 保罗-克鲁格曼,表彰他在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地域所作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克鲁格曼以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假设前提,在迪
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模型的基础上,认为产业集聚是由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移动通过市场传导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克鲁格曼将贸易理论和区位理论相结合,用模型化的方法通过严密的数学论证从深层次上揭示了产业集聚发生的机制。
2009年,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奥利弗•E•威廉姆森同时获得该奖项。
奥斯特罗姆: 自主治理理论:
(一)影响理性个人策略选择的四个内部变量
(二)制度供给、可信承诺和相互监督
(三)自主治理的具体原则 自主治理理论对集体行动理论的贡献(一)个人的理性选择是利己与利他的结合 (二)对制度视野的拓展
他对经济治理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司的经济治理边界的分析
2010 彼得•戴蒙德建立了著名的世代交叠模型每个社会成员都仅具有有限的生命,随着年老一代的逝去,新的人口在不断进入经济生活,在相同的时点上,不同代际的人共同生活,不仅同一代人存在经济联系,而且不同代际的人之间还存在着广泛的经济交往。他们的消费、储蓄、投资等所有经济选择,由于身处不同代际(即处于不同的年龄段),必然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即不同代际的人之间的交往规律不尽相同,因此,整个经济就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有机体。
莫滕森:最知名之处是他在摩擦性失业理论方面的开创性研究工作。解释了市场上这种冲突,他们的理论是基于微观经济学理论的,也就是市场合理产出,他们的工作也就是
意味着雇佣工人要更加合理,在招聘人员和需求工作应该提供合理的机制
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针对劳动力市场和宏观经济间交互作用的搜寻和匹配理论。他还推动了匹配函数概念的确立,该函数用于解释某个特定时间段内失业至就业的流动状况,他还是利用这一函数进行经验估算方面的先驱之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