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知行合一

2023-01-22 来源:华佗小知识


知行合一—王志纲的阅读史(一)

按语: 2009年10月16日,王志纲应邀参加“2009南方阅读盛典”活动,在广东中山大学发表主题演讲,现整理如下,以飨读者。“2009南方阅读盛典”是广东南方电视台主办,联合广东各大购书中心、人文书店、国内主流网络书店、各类主流读书网站,以盘点年度图书出版、创作为主题,以“阅读中国,开启60年阅读记忆”为口号的大型文化活动。

主持人:尊敬各位老师,各位同学,非常荣幸我们有机会使得南方阅读盛典著名的作家、读者见面会再次走进了华南地区最优秀的商学院——岭南学院。在这所学院里诞生了很多大家,同时在南中国地区商业力量当中,我相信也有很多人来自于岭南学院。

今天我们请到了一位和普通的作家完全不同的人。有人说他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作家;有人说他一生中有不同的角色;有人说他过去是个学者;有人说他过去是一个著名的记者;有人说他是一个把战略、策划做到顶峰的人;也有人说他是中间民间战略智库的带头人。究竟在诸多评论之中,哪个角色更适合他的身份呢?

许多记者都会清楚地记得在中国,尤其是在南中国改革开放这片热土当中,有一些文章让我们很难忘记,即使过去了20年,我们在回顾这些文章的时候,我们依然会惊异于当年那位作者对社会的观察,对广东的理解,对经济和社会运行非常惊人的预测。这些文章的名字我们在今天现场提出来的时候,很多人会耳熟能详,《风帆起珠江》,《大潮涌珠江》等等。当我们再次想起这些曾经深刻震撼中国人的文字和影像时,这些有关中国改革开放尤其是广东经济社会运行的纪录片和通讯稿的时候,我们脑海中浮现出三个字——王志纲。

这些当年来自于新华社的重量级文稿,均来自于王志纲先生的亲自参与和亲身实践,

它记录下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前行的真实影象,他的第一个角色是非常优秀的记者。但是我们在回顾王志纲先生人生职业经历的时候发现,记者并不是他人生当中唯一角色,2009年我们看到一本新书,这本书名字很吸引人——《谋生》。他告诉我们说,20、30、40你将怎样走过这三个十年,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正是王志纲先生本人,那么我们非常感兴趣的想知道,他又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呢。

现在让我们掌声请出今天的主旨演讲分享人王志纲先生。

王志纲:我参加过很多讲演,但从来没有参加过这种形式的讲演;写过很多本书,但从来没有为一本书来跟读者进行见面,这是平生第一次。在此之前,到今天为止已经出了18本书,每一本书按照中国的惯例来说都属于畅销书,几百万的也有,几十万的也有,但是我从来没有参加任何读书推广活动,也没有搞过什么签名这些东西。以至于刚才我来的时候,广州日报读书版的编辑很惊奇问我,这本书这么畅销没有做推广,这个可能就是我一贯作风,书出去后随它自己走了就行了,自己去招一些人去推广它,我觉得太难堪,这个就是我本人关于出书的历史。

但今天为什么南方电视台邀请我会毫不犹豫答应呢?出于这几个考虑,第一、我这几十年走过来,可以说南中国既是我的发迹之地,也是我的实践之地,也是我赖以纵横中国的一个孵化器。大家都知道今天的中国30年改革开放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实就是选择了市场经济这条不归路。而广东就是中国市场经济的摇篮,而我有幸在壮年时期参与了整个广东天地之变,从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正因为这个经历参与使我从一个纯粹的学者变成了能够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知识分子,对我后来获得一种体面、有尊严的生活,在老板和官员们面前有比较受尊重的地位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想这些经历给大家讲一讲,如果能够落实到书上,对于很多知识分子和文化人来说吸引力就是很大了,所以这是第一个原因。当广东向我发出呼吁的时候我就接受了这个邀请。

第二个原因,今天的广东正处于历史上前所未有凤凰涅槃的前夜,广东一枝独秀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广东不仅要在全中国百舸争流当中能够继续保持自己的活力,而且还要在全球化竞争当中不断再创新高,靠昨天的惯性已经是不可能了,但是路在何方,从哪里来向哪里去,的确是广东从上到下必须思考的问题。但是非常遗憾,今天的广东,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还生活在昨天的光环里面,还生活在习以为常的惰性里面,让他们改弦更张的时候并不是那么容易,因此当南方能够通过读书让大家静下心来去分析一下明天,分析一下未来,我认为是一个大好时机,特别是对于更务实的广东人来说,因此我愿意参加这么一种活动。

第三、《谋生》这本书在中国影响很大,在广东更好,而且出现了大量的盗版,当很多朋友告诉我,在广东很多大学门前很多书都是大量盗版的,你还不来打假?我问他们盗版书卖多少钱?他们说10多元,我听了以后很高兴,在中国这个国家要想靠知识、靠版权获得富足,可能是一个遥远的事情,目前做不到。第二个既然十元能够大量的畅销,就说明我们的大学生一个是有强烈的需求,第二还是觉得28元贵了,所以退而求其次只要这个书是我真的写的,盗版又何妨,用不着打假。

这三个原因促成我今天到这个地方来跟大家交流。

今天的主持人把活动分成两块,上半场由我来讲,第二块下半场进行对话,这里面插一句话,刚开始来本来不是这样安排,我跟大家见一下面、交流一下,没有想到昨天到了广州告诉我,有很多企业家希望让王志纲先生增加一点讲演的内容,他在做什么,在想什么。没有想到今天有很多全国各地的企业家和朋友听说也赶过来了,也希望能够听我多讲一点自己的心路历程和感受,所以临时改变加了一个小时。

还有一个小时留给大家,原来主办方只给半小时,但是我想可能不能这样,大家既然

辛辛苦苦到这里来,我前半场讲的时候,相信大家还有很多言犹未尽的话题希望能够发挥我的优势,带有现场咨询的特点,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原则,有什么问题尽量提出来,我争取在这一个小时当中尽我的所能回答,这样的话一共两个小时。最后主办方还留一点时间,有很多朋友不仅想看看《谋生》,去年人民出版社给我们出版了一套文库,一共10本书,很多人买不到,我让助手带了十套,大家看一看,如果有买不到,正好这十套可以现场拿走,如果还想买可以帮你们协调一下到出版社,使这次读书活动更加圆满一点。

言归正传,主办方给我提出的题目是知行合一——我的阅读史。我想把知行合一变成三部分:读书、读人、读社会。第一部分叫读书,在今天的中国一讲到读书人,脑袋里面要么就是鲁迅的《孔乙己》,蓬头垢面,要么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范跑跑”,还有陕西那个卖猪肉的北大高材生,这就是今天我们脑袋里面的读书人形象。除了他们以外,还有别的读书人,比如说余秋雨、易中天,他们也是读书人。前者为生活所迫至今没有脱贫,后者靠知识忽悠已经赚的盆满钵满。这里面有几个小故事。

有一次我跟余秋雨见面,在吃饭的时候,余秋雨跟我交流突然冒出一句话,他说王志纲先生,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你说北京的房子该不该买?我说你买来是自住还是买来投资?他说两者都有。我说你现在买了谁的房子?我买了冯仑的房子,好贵啊,这是一件事情。第二个是关于易中天,五年前在新周刊办的一个活动上见面,易中天见我第一句话就是:志纲先生久仰久仰,你为我们中国知识分子争了大光,你告诉我一下,知识怎么赚大钱。前年中央电视台做了一个节目《对话易中天》,请我作为一个神秘嘉宾出席。易中天见到我马上说王兄久仰久仰,我见了他第一句话说老易记得四年前你还问我怎么赚大钱,今天不用我告诉你,你的知识可以赚大钱了。

后来我写了一篇杂文就谈这些故事。今天的中国非常有趣,知识分子文化人成天考虑的是怎么赚钱,而商人则开始考虑怎么文化。商人们见到我大谈文化,文化人台上是一套,

底下是怎么赚大钱,可能最后这两者会合在一起。这背后隐藏很多发人深思的事情,值得大家思考。

我正好成为这个话题的引爆点,我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越是文化人越不关注我的文化成就,从来没有人问我王志纲你又看了一本新书,看了有什么感受,出了多少本新书,恰恰相反所有文化人最关注你赚了多少钱,从余秋雨到易中天,至于在网上甚至还有人在猜中国哪些文化人能赚大钱。王志纲你赚了很多钱,王志纲赚几个亿了,这种错位非常有意思。

我本人为什么会成为这样一个话题的引爆点?今天我想围绕这个东西好好谈一谈自己一些心路历程和阅读史、心灵感受,也许对大家有一些启发,有很多东西觉得没有说透,可以通过交流再延展。

王志纲:孔老夫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和七十而从心所欲,我刚好五十多一点。我非常感谢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这三十年我们正好一步都没有落下,充分燃烧了自己,实现了自己。对于这其中人生的经验,我在北大曾给同学们讲过这个东西。

第一个首先是读书。读书怎么读?前不久中央台让我写一个读书的经验,我认为读书有三种读法:精读、泛读和翻读。我现在一年要读100本书,每个星期会读20本杂志,每天至少读5份报纸,这已经养成几十年的习惯。很多人就会奇怪,你每天这么忙,什么时候读书?我的读书是在两个地方,一个在飞机头等舱,一个在轿车里面,我跟他们算了一笔帐,一天24小时,怎么分配的呢。

首先7个小时睡觉,硬指标,本人的睡眠极好,这点是很多大佬非常羡慕的。我去年

跟中国很多大佬,当时包了一个私家飞机去看长白山项目,里面还有国美老板,他们问我你这么辛苦,睡眠怎么样?我告诉他们,如果把灯关了超过5分钟睡不着就属于失眠,我大脑就像开关一样,灯一关就睡着。其中有一个大佬说他从30岁开始就天天吃安眠药,越吃越多,现在不吃德国产的都没有效果。如果我哪天睡不好,大脑就像天上乌云一样,整天没精打采,这个时候就是天塌下来我也得把它补足,把乌云全部睡散,直到散得出现一片瓦蓝瓦蓝的天空。今天我跟大家在一起的时候,刚补了一个小时的觉才过来,昨天睡了6个小时,现在大脑面前是一片瓦蓝的晴天,这是从事工作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还有17个小时,晚上肯定要应酬,各方面客户来找你,中国人讲“民以食为天”,在饭桌上进行交流和切磋3个小时。还剩14个小时中有4个小时打高尔夫球,一年打200场球,一场球打下来走10公里,一边走路一边思考,只剩下10小时了。还有7个小时是业务上的交流,最后还剩下3个小时或者在飞机上,或者在高速公路上,这就是阅读时间。一天3小时,一年365天,我一年读100本书,读300本以上的杂志,读上千份报纸,这是很正常的事情。阅读必须是一种习惯,不是为读书而读书。

这个习惯怎么养成呢?可能跟自己从小家庭环境和启蒙教育有很大关系,今天上午电视台采访还专门问到这个问题。中国有句古话,特别是在传统家庭里面讲“耕读人家”,诗书传家,所有地主只相信一点:富不过三代。要使家业传承下去就是知识,所以一直在强调耕读人家,忙活的时候就耕,闲下就读,就是诗书传家。但凡中国能传承下来的家族,香火鼎盛的背后是文化的传递,对文化顶礼膜拜,倍加尊崇,这点我非常感谢我的父母。虽然他们什么都没有给我,我是光着屁股走到社会上的人,但却给了我很重要的东西,从小家庭环境喜欢读书。我小学二年级刚刚会认字就会读书了,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前,从小学二年级到五年级,我读了几十本小说,比如说《红岩》、《烈火金刚》等等,同时还看了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到了文化大革命时不让读书,反而让我看到很多书。我们整天没事干在中学翻墙爬院子发现很多书,《七侠五义》、《隋唐演义》

等很多小说都在里面。14岁读了一本《郭沫若自传》,很震撼,他讲12岁的时候突然产生性冲动,看到嫂子的手背,一下子想扑上去,我当时想郭沫若怎么这样都能写出来,后来长大明白在那个年代郭沫若写新诗的时候这是一种时尚,但当时不懂。这些东西在那个过程当中,起码给我们一种很重要的滋润。

后来还有中国传统经典,比如说唐诗、宋词、汉赋,读的过程当中还背下很多东西,唐诗、宋词、汉赋只要是经典我年轻时都会背下来。比如刚才有位江西老板问我去过赣州没有,我马上想到辛弃疾一首诗,“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马上就会联想到很多东西,中秋到了赤壁,站在赤壁下面,皓月当空想起苏轼“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最后再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小时候背的东西使你对于山川地貌、历史景物的感受跟别人完全不一样,这个是不需要花钱的,而这种体验和收获绝对是有钱也买不到的。

今天早上跟几个朋友喝早茶,我问他们是否记得毛泽东的“饮茶粤海未能忘”,为什么毛泽东饮茶粤海这么难忘,原来人们不懂,只以为喝茶,但是早茶还是美食。很多东西小时候囫囵吞枣记在脑子里面,长大后就会有原有的内存与整个大千世界的相互印证,这个过程是读书之后最大的乐趣。

很多人问我从事这么多行业,从学者到记者,到房地产,到区域战略,到国家战略,这其中最根本的东西是什么?这里面其实最根本就是方法。中国有句古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刚才讲,从前所阅读的东西全部是砖头瓦块等建筑材料,能不能盖成高楼大厦,取决于你在大学这段时间,就是奠定基础的四年,就是钻研哲学、历史包括经济学,就是方法论,这点我非常庆幸,也非常感谢命运的眷顾。1978年考大学的时候,想去

北大新闻系,因为新闻系调整到人大,后来到了兰州大学读政治经济学。刚开始非常恼火,根本不想学,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对“政治”两个字深恶痛绝,“四人帮”把政治经济学教条化了,而且一听说兰州,一下子就想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不寒而栗。

但是不去没有办法,现在回过头来想,反而觉得很幸运。有一次专门在某论坛讲这个观点,还得罪了很多北大学子。我说幸好是在兰州,没有卡拉OK,没有酒吧,没有各种泡妞的机会,所以只好老老实实读书,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而在北京是新潮不断,引领时尚。虽然时尚了,但是根基不牢,搞的一些北大学子受不了,在网上骂我,这个就不说了。

这的确是我真实的心灵感受,到了兰州以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极其困乏,只好老老实实读书。还有兰州很闭塞,教学全部延续苏联式教学方式,读原著,一读把人读的死去活来,读的我天门大开。当时兰州大学读两年《资本论》,主要是第一卷,第二卷也读,但是把第一卷读两年,最后围绕资本论开了30多门辅助课程,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剩余价值等。我觉得这辈子最大的收获就在这点,两年下来读了七遍资本论。第一遍读的时候提起就骂,这个老头子故意整人,简直是天书,根本读不懂,很多概念、逻辑,特别是他喜欢用典,《荷马史诗》、《伊索寓言》、莎士比亚等,逼得我们把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这些东西都要去看,再读第二遍感受这个大胡子太超人了,知识怎么这么丰富,信手拈来,就到了第三遍、第四遍、第五遍就渐入佳境了。

这其中还有许多跟我岳父非常有意思的趣事。他是一个老革命、老共产党员,他虽然是我长辈,但我们是一对冤家,他读《资本论》读了20多年,后来我说他读《资本论》都读成了教徒,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凡是毛泽东、马克思没有说过的不能做,凡是说过你就做,这个就是读死书,读成原教旨主义者了。我把马克思只是当成一个尊敬的学者,

最后把他的书当成学术著作,不是读成宗教。

我记得最深刻是,1988年发生一次最大的争论,当时他跟我讲,当时的政策按照马克思理论来说,明明是在搞资本主义,为什么还要贴上社会主义标签,就说我要干资本主义就完了,为什么要说一套做一套,打左灯,走右路。后来我跟他讲,所以你当不了政治家,如果邓小平站起来说,同志们我们全部走向资本主义,首先这批老同志就要全部造反,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绝对是伟大的智慧,因为社会主义的目的也是让全民富裕。

这个过程当中非常有意思,通过这个长达十年的砥砺,我在原来学《资本论》的时候以为自己已经掌握很多东西,其实是不严谨的,之后就通过他的严谨反过来又夯实自己的基础,所以觉得大学的四年和后来我跟老前辈这十年的争论,对于磨我这把刀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大学的四年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叫精读。今天告诉青少年,包括北大学生们,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包括批判28个布尔什维克的时候说这些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所以最后走不下去了。我觉得45年以前毛泽东绝对了不起,特别是1940—1945年,他所写下的《矛盾论》,《实践论》都是经典之作,《论持续战》等更不用说了。这些过程当中在大学读书这四年,奠定了这样的基础,后来下来又在实践当中砥砺磨练,最后使我学到了真正的哲学,知道什么叫辩证唯物主义,什么叫历史唯物主义,当你具备这个方法论的时候,天下任何事情都可以轻松破解。

大学毕业以后同学们有很多选择,一个到火热的广东特别是深圳,很多朋友叫我去深圳,去深圳意味着经商,还有去北京,意味着从政。所以在跟北大的同学们讲课时,专门讲到一个观点:“你不去规划生涯,生涯就会规划你”。这三十年走下来我走的脚踏实地,

没有一点浪费,其实经验就是一句话。大学跨出去那一天就定了一个指标,第一不当官,不走仕途;第二不经商,不做生意。到现在还坚持这条路,后来很多人很奇怪,为什么不干?第一当官不自由,必须要受制于官场的规则,无论潜规则还是显规则,必须接受人生依附,如果不接受不可能上去,我这种性格是不合适的,我要充分燃烧和释放自己,我不能够去制造枷锁;第二个不经商,我向来认为钱够用就可以了,钱挣多了没有兴奋感。曾经有一个朋友找我去,说去了以后可以赚几千万,拼命游说我,我后来跟他说假如你告诉我昆仑山有件好东西,拿来值几千万,但是要七天七夜不睡觉,我肯定选择睡觉,不会去这个地方。如果说昆仑山上有一部经典著作,拿来以后会让你一辈子受用无穷,社会国家得到受益,十天不睡觉我都会过去,这个就是我们两个最大的差别。当时我选择第一不当官,第二不经商。

干啥呢?正是因为有这两道坎,所以选择第三种生存道路——搞学问。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我说这个话,可能他们接受不了,其实这是个很简单的问题。所谓大学生就业难只是一个供求的问题,当供过于求最后大学生就要过剩,过剩的唯一办法就是打折出售。我毕业的时候当初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重点大学毕业,没有想到遇到中国第一次宏观调控,我们校长告诉我们当时最需要的不是经济学家,而是教经济学的老师,所以我们要去当老师。

只有把自己价格先降下来,然后慢慢走出去,三句话把握住,一辈子畅通无阻——让人家接受你,让人家喜欢你,让人家离不开你。现在之所以找不到工作,是找不到接受你的人,价码太高。我们这个团队中上海公司的总经理原来是一个博士,1997年来投奔我的时候,我们还在水帘洞。水帘洞是我在深圳初创时选的办公地点,白天青蛙、蛇都钻进来了,那个时期对于我们队伍锤炼的意义非同一般。他来找我的时候说,原来深圳规划局要我,我不想去,我想投奔革命,前三个月可以不要一分钱,扫地都可以。我说,扫地你不用干,最后留下来,先跑龙套。现在变成了上海公司总经理,手下有十几个硕士和博士,

包括跟很多省长打交道都是他去。他原来的校长、老师、院士们一看以为他是到广东赚钱去了,但是现在都说他是真正做战略的,学院派做不出来的,因为他已经打了上百战场战争,从一般知识分子变成了身经百战的战将。

王志纲:回过头来讲,这是第一步读书,第二步开始读人。人活在世上,就像《红楼梦》中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有人读书读到对书以外的事浑然不觉,特别对人,人事关系、人际关系根本不了解。

这是一个大学问,我为什么不经商,不从政,这个路走下来之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一个选择当记者。当记者要有本钱,所以当时我在社科院干了三年,甘肃社科院,有一个谁都不愿意干的事情——编杂志,最后我去编杂志。有一次遇到于光远老先生我就跟他讲,于老30年前你到甘肃来可不得了,放一个屁都是震天响,领导给我的任务就是把你的屁记下来,报纸上都要登出来,现在回过头来看是信口胡说。但我那时候就是这个本钱,就是这个身份。

办了三年杂志的同时,我们那批同学有很多也分了过去,三年以后就我一个人发表了15篇论文,5篇是在新华社、光明日报发表,后来新华社、经济日报、光明日报都来要我,当我要去行万里路的时候,后来最后选择了新华社。到新华社本来走得好好的,突然社领导听说我岳父是领导,一下子就认为有瓜田李下之嫌,就调我去西藏,我说不去了,你们新华社总社的人比我水平差多了,人家因为跟你没有关系,反而升了,我沾你的光还麻烦了,后来就准备去经济日报。后来新华社内蒙分社的领导又跑来找我,于是就决定去了内蒙古,和今天的中宣部部长成了同事。去内蒙古的时候原来准备待三年,没有想到待了半年被总社抽出来。人们不愿意出差觉得很麻烦,很苦,抽出来成立小分队,那是我平生第一次来广东,那时候谁都不愿意来。

我那时候对广东充满好奇,北方人讲广东人说话是鸟语根本听不懂,越是这样越要去。当时整个中央在争论,广东是否垮掉了,广东改革开放不能再走下去了,广东是卫星上天,红旗落地。我第一次来广东跑了一个多月,回去写了一篇报道,这篇报道成为了中央文件,引起了最高领导的重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加评论,一下子就出名了,出名以后新华社的老社长就批评广东,说报道和地位不相称,组织部找我谈话,让我借调到广东三年,后来一下子在广东几十年。

我很感激广东,但当时到了广东以后,刚在广东待了三个月真的就想走,实在待不住。第一个是语言的障碍,广东人跟我们有一种距离感。到现在已经30年了我还不会说一句广东话,只会说一句,这句还是在广东分社食堂打饭排队,排到我了,我把碗伸进去,他说了一句,我没有听懂,又说了一遍还是没懂,最后别人才告诉我,他说:1元5毛5。当时觉得好贵,在总社食堂里面3毛,这边要1元5毛5,到现在至少要15元,这个是那时候唯一学会的广东话。

到了三个月不干要走了,回北京。有个广东的同事,我到现在还感激他,他说你能呆住两年再说这个话行不行?我就冲这句话呆下去了,没有想到一呆下来,棒子都打不走了。广东是新闻热点,后来广东把我叫做“记者王”,不叫王记者,包括邓小平第二次南巡,新华社的社长点我陪他一块走。在这个过程当中不完全是当记者,关键是阅读了广东这片土地,对岭南文化的长处和短处,还有对市场经济的孕育发展过程,优势和劣势,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操作都有很深刻的感受。

由于自己放弃了当官的选择,当时已经很优秀,组织上找我谈话要提拔,我就是一句话,如果要重视我,多给我一点自由,不要让我当官。后来总社找我谈话,第三梯队,我说不行,我不当官,要干就当记者。这个过程当中还出现一个事情,我在深圳,深圳市委书记找我谈话,让我当深圳某个报社的总编,去了之后工资增加5倍,马上配车。这个时

候我在广东还住在办公室,家徒四壁,但是我婉言谢绝,我不想当官员,还想当记者。就这一路坚守过来,在这个过程当中获得另外一种资源,由于你放弃很多所以获得自由。我半年在广东,半年在全中国,选题由我来定。这八年时间基本上跑遍了整个中国大地,几乎采访了所有省委书记,这个是别人可能都没有的阅历。当然还有很多著名企业家和学者,这种经历叫“行万里路”,读中国,读人,这让我受益无穷,所以我把握中国大势,从宏观到微观,就是从中观突破,很多感受就是来自于当年做记者的积累。

第一阶段做学者,第二阶段做记者,第三阶段从1994年开始,也是我人生另外一个开端,姑且叫“行者”,也有人叫“独行侠”。离开体制,从圈养动物变成野生动物。1993年、1994年在原来的体制里面,一般文字记者已经没有多大的空间了,所以我尝试去做电影,一不小心搞的节目得了“五个一工程奖”,跟我一起玩的人全部升官了,而我是客串的。因为当时我跟新华社曾经交谈过,1992年我跟总社说的,新华社应该与时俱进,下一步的中国影视非同一般,发展空间很大,新华社应该办电视台,我来创办,肯定超过中央台。当时部长说跟中央汇报,所以我摩拳擦掌,跟广东台合作,从《大潮涌珠江》开始,但是最后变了,新华社不搞了,我就想还是走吧,离开体制了。到了社会上,又面临一个问题,第一个生存问题,第二个怎么不偏离自己原有的道理,你不经商,也不当官,体制内不当官,不经商可以,但体制外想当也当不了,但是得经商,这个就是面临很大的困惑。

当时我自己定位三句话:自由撰稿人,独立策划人,独立制片人。我记得很清楚,一个老板看到我的名片后哈哈大笑,你又想自由,又想财富,哪有这么好的事情。当时我听到后就暗下决心:就冲这句话,我走给你看。后来就往下走,先是帮碧桂园做,“给你一个五星级的家”,老板们忽然发现王志纲做这个很厉害,然后星河湾、奥林匹克花园全部找过来,我们又往上走,做城市战略和区域战略。

直到昨天还有人来找我,说你就像猴子拣芝麻,真是搬一个丢一个,做这么多不沉淀

下来,如果一下子打包上市,就可以成为亿万富豪。我说你们到现在还不懂我,中国不缺亿万富豪,缺少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给人们指路,开路的人,要是赚钱的话,我的钱比你多几十倍,这是顺带的结果。我们的利益最大化不是经济利益,是社会效益最大化,所以坚持了这几条走下来,到现在可以说基本上铁了心,改变不了的。

这个过程当中,在北大跟同学们讲课的时候,脑袋里面浮现很多人,我不仅讲我自己,还讲我周边的事情,在人生当中遇到很多比我聪明优秀的人,但这一辈子没有成功,原因就是没有定力,方向不清楚。原来在新华社的同事出来两个当秘书的人,一个到广东当了省委副书记秘书,还有一个到东北,他们两个都选择同一条路,当领导的秘书。前一个比较适合走这条路,走得比较顺。东北那个记者就不行了,当年我毫不客气跟他讲了一句话:你这条路是绝路。当时,一下子把现场气氛搞的很不好。但是我把话说明白了,在官场当秘书就像押宝一样,说难听一点是上贼船,上去以后老板有多大,你就有多大,如果老板身败名裂你也要跟着身败名裂,因此必须是愚忠。他属于非常机敏的一个人,后来省委书记被调到了另外一个省,省委书记走衰的时候,他开始溜了,调回老家,到了老家后领导是原来老板的对手,就把他往死里整,虽然是正厅级,但是办公厅副主任兼档案局局长,最后郁郁不得志,五十多就去世了,这是很典型的故事。

另外还有一个同学非常好,非常优秀,非常聪明。前两天跟我打电话,我听了以后心里很难受。他用很幽暗、阴沉的声音跟我说,我问他在哪里,他说在广西一个大山里面,说现在很不好,他帮一个老板做一个旅游开发区,最后做了八年没有钱,就只有守着。这个朋友跟我是非常好的同学,当时已经当了第三梯队前列。我有一次去看他,他拼命想到广东来,我毫不客气告诉他,你根本不适合到广东,到广东就要下岗,你根本不是经商的材料。最后的结果在他老婆推动下来了,到了广东过的一年不如一年,最后妻离子散,现在被边缘化了。

做战略策划有点像当医生一样,望闻问切,对人把握如果不到位,就不能给人家设计最适合的打法,就会失败。现在很多企业家来找我们做战略的时候,就说那么一句话,我们来找你买方向、买平台、买信心,最典型就是广东两个老板。一个是杨国强,我帮杨国强做战略的时候,碧桂园逃生了,成功了。我跟他告别的时候,他问过我一句话,现在碧桂园走的很顺利,后面根本不用担心,你为什么不能够一块干呢?我说中国有若干的老板,但只有一个王志纲工作室,我不可能捆在一个企业身上。我说第二句话:杨老板,你只适合当“地头蛇”,绝不要当“过江龙”,此话怎讲?地头蛇就是在广东这块土地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你的文化和广东融合在一起,但是你的文化只要跨过岭南绝对是不兼容,你在广东做10个盘,远远小于在外地做一个盘的成本。后来他上市没有听这个话,开始北上,东进,去年在外地并不是顺利的,所以现在又收回到广东了。

还有星河湾老板黄文仔做华南板块星河湾,就面临一个争论,星河湾旁边的房子是1200、1300元/平方米,是做高档,还是改变整个广东人的历史。后来经过对整个广东的分析,对广东地产的分析,还有对黄文仔本人的认识,开辟整个中国高端时代,最后的结果黄文仔成功了,黄文仔挥师北上,移师北京。他问我是否该进北京?我告诉他,你在广东做得再好还是地方老大,到北京做好覆盖全国,这是从战略考虑必须进。但是进北京成本很高,董事会反对,你现在缺的是舞台,不是缺这个,最后他同意了。我们帮助他在北京做成功,成为北京第一豪宅,起价1万5,后来又到上海,今年销售一下子做到100多亿,三个盘做这么高。

所以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设计不同的打法。所以整个人生走过来,从读书到读人到读社会,这些东西可以说都是属于活到老,学到老,都是书本以外的知识。王志纲:最后我讲一个观点,很多人问我,你时间是怎么安排的?我告诉他们,现在是“123工程”——

第一、我一年要接触100个非常有挑战性的问题。

第二、一年要坐150次飞机,基本上全球出差,全国上班,当然书房也在飞机上,在车里面。

第三、我一年要打200场高尔夫球,基本上打了全中国全世界的球场,通过打球很多创意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通过打球现在我们成为中国很有影响的高尔夫球场设计者。

第四、一年要睡200张不同的床,我不喜欢住重复的酒店,哪怕是喜来登、希尔顿,他们都是连锁的,而是尽量住有个性化的酒店,中国正在流行主题性酒店,包括悦榕庄,很多个性化的东西。

第五、一年吃300顿不同的饭,我在吃上非常挑剔的,包括这次到广东来,昨天一帮企业家见我,让他们费了很多周折,知道我是一个美食家,特别好吃,特别喜欢日本料理,后来他们推荐一家广州最好的。我当时带话给他们,如果我吃了不是最好的,你们这个生意就别做了,你们是在浪费我的时间,如果我吃了是最好,我们合作是可以持续下去,因为你们没有浪费我的时间。我吃了之后当场表态,这个不仅是广州,而且是中国最好的日本料理,从日本东京北海道运过来的鱼生,寿司、清酒都是非同一般。

他们问我为什么这么挑剔?我说人生有限,体验无穷,一个人要想在有限的生命里面体验无限的生活,唯一的办法就是不重复,就是创新,包括生活、吃饭、打球都是这样。

这个就是我的图书阅读史和生活阅读,谢谢大家。

主持人:大家是不是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刚才王志纲先生在最后结尾的时候,把自己一年365天用几个数字来代替,尤其一年要吃300顿不同的饭菜,说到昨天对于日本料理的看法,站在我旁边的5、6个同学,问了同一个问题,它在哪里?而站在我旁边那位女

同学立刻小声说,我知道它在哪里。我们非常感谢王志纲先生前一个小时时间中梳理了他自己的阅读史,告诉了我们三句话,应该说是三个词组:读书、读人、读社会。接下来一个小时,我们要用互动的方式来读王志纲先生。

提问:王先生你好,我听了您的演讲受益很多,我提出一点值得商榷的问题,您说到早年的读书经验,我也算一个读书人有所体会,包括您说文革前读不同类的书,我觉得读书首先有一个信仰,中大老一辈学者对文化有信仰、有温情、有敬意、有同情之理解才读好。中国文革举国若狂的时代,您当时是一个翩翩少年,年纪很小,有很多人可以看透时代的荒谬,您读书受当时时代潮流的影响,包括刚才您所说读的书,哪怕文革中的畅销书,《三侠五义》,在中国经典里面完全不入流,中国讲经史子集。这是时代的错误不是您的错误,这荒谬时代您后来怎么弥补是很困难的。

文革您读《马克思》,70年代末当时时代从荒谬时代慢慢转到稍微正常的时代,我相信你读《马克思》会很有启发,也许对早年有所纠偏,这是我的感悟。

另外一点你说的知识分子包括易中天、余秋雨先生,卖肉大学生之类,易先生、余先生从学术来讲完全是不入流,中国有一些很好的学者,有一些很有智慧,我不能以他们为代表。中国有很多很有学问的人,就人文科学而言,社科院北大和中大,民间有很多高手和高人,文化是灭不绝的还有传承,我希望您在这方面有所发现,读书不要尽读反面的东西。

第三点我想问一下您,您自己以知识分子自居,目前难免做商业策划,在利益之间怎么能够保持对知识分子有所超越呢?怎么能保持作为一个读书人,而不是作为一个既得利益集团,或者某些集团得益者或者合伙人?您今天的题目是知行合一。孙中山先生国父是一个革命家,他说知要靠执行力,知难行也不易,我以此向您提出,在以上两个问题中又

如何处理好知和行的关系呢?

主持人:一个很有难度的提问,引经据典。

王志纲:刚才这位先生讲到第三个问题听清楚了,从事这个行业作为知识分子独立立场,怎么保持同流而不合污的问题。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很多人认为当一个知识分子用知识跟市场博弈的时候,肯定逃不掉勾结的问题,这是很多人感兴趣的话题,由此我的书《第三种生存》里面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我认为在官和商之间,在财和权之间,还有第三种生存就是一种特立独行的知识之路。说这个是有本钱的,因为我走通了。

在中国今天怎么处理跟这些商人和企业家的关系,做任何项目都有一个原则叫“三老满意”。第一个是老头子要满意,领导要满意,但是不能唯领导是从,从了就成了长官意志和形象工程,可能是以损害其它利益为代价的。第二个领导满意还不行,还有老板要满意,企业是社会进步的发动机,没有市场化的参与,事情是做不好的。但是如果只是唯老板是从,就可能会损害宏观利益和微观利益。第三个还有老百姓满意,按照这个原则做就是科学发展观,就是和谐社会,所以这个就是我们接任何业务的前提,也是我们坚守任何一个战略项目必须坚持的一些基本原则,所以按这条路走下去以后,现在好了,不仅是企业认我们的账,政府也认我们的账,民众也认我们的账,所以很多人把我们叫做变压器,把不同电流和电压变成统一,变成预警飞机,所以我说这条路是走得通的。

当然在生活会遇到很多潜规则,有人是被迫接受潜规则,我们在发展过程当中经常遇到这种诱惑。在深圳的时候,有一天办公室人员来跟我讲,有一个人来找我们工作室,说全中国现在做房地产的都想找王志纲,但是找不到你们,我们可以把你们引见过来,但是没有利益不行,你告诉王志纲先生只要按照行规给一个点数,保证所有生意都是你们的。我们内部进行争论,我坚决拒绝这种东西,我们下海就是要走一条清流之路,我不信这条

路走不过来,到现在走过来了,到今天可以说王志纲工作室没有行过一分钱的贿,没有拿过一分钱额外的财富。所以会安安稳稳睡觉,我为什么睡觉这么好跟这个有很大关系。

第二个要走通这条路必须是卖方市场,如果不是卖方市场就必须接受潜规则,没法发展,但是要成为卖方市场必须是奇货可居,就必须舍得,把很多身外之物全部抛弃掉,就像登山一样,只有你上得去,商人是很实际的,当你能够带他从这个地方上去可以少走1万公里的时候,人家怎么不找你,不求你呢?关键还有一点,当你持这种心态企业家反而更尊重你,因为你站在全局利益上,包括现在很多企业家找我,甚至希望打包把所有的业务全部给我们,有很多人讲你挣钱太辛苦了,赶紧把设计、规划、代理、营销都给你,你没有人我帮你推荐人。如果我接了这个活,你们就不会这么尊重我,今天你们这些企业把这些业务都给我,因为我是站在全局角度来考虑问题。当周边的人都相互不信任的时候,他必须找一个最信任的人,这个最信任的人就是王志纲。这个时候要吃日本料理,要睡最好的酒店,这简直太小菜一碟了,当然会给你做到,包括要打最好的球场,这些东西我非常清楚。归结起来就是两句话,第一这条路走得通,第二要舍得,要腾出手来,真正做成卖方市场和稀缺资源,就可以行。

主持人:前面两个问题是对你主旨演讲心声的感慨,非常认同您的看法,读书要有信仰。

提问:王志纲先生你好,非常荣幸能够听您的讲演,我是一个《谋事在人》很早的读者,总结顺德和温州的模式,非常有感悟。现在您看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还能总结出类似这两种经典模式吗?你怎么看待这种发展趋势?

王志纲:一个模式产生的时候,肯定是一花独放的时候,当大地一片茫茫,它就叫模式,所以广东先行一步的时候,不管广东是否承认都叫模式。因为你先行了一步,现在商

业上也叫模式,广东这些领导不承认是模式,是错了,你偷跑了,先走了,就叫模式,不然怎么跟你。所以为了有效概括某一个区域的特点,我们就用模式来概括他,那个时候已经不单纯是顺德,我在中国总结5个模式:一个是珠三角模式,以广东四小龙为代表,顺德、南海、东莞和中山;另外一个是所谓的温州模式,纯粹的市场化;第三苏南模式,乡镇企业;第四个是胶东模式;第五,还有其它的模式。当时总结广东和山东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没有想到不幸言中了,广东人是小脑发达,大脑不发达,广东人是敏于行而拙于思,所以改革开放的前半程广东人领跑绝对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广东人不用解放思想,只是要发财,广东人就开始了,根本不用发动群众。但是到山东去发财,那不行,非礼不是,非礼不听,是姓社还是姓资,广东相当于日本小轿车一踩就走,很敏捷,山东相当于一辆载重大卡车启动很难,一旦启动起来非同一般。山东是大脑发达,小脑稍微差一些,山东人在正确路线下是模范,错误路线下面也是模范,像水浒里面,替天行道所有兄弟们全部去,大哥说招安,李逵他们都不想去,但是大哥说了去还是都去了。

广东和山东一个适合打前半场,一个适合打后半场,今天这个已经表现出来了。广东已经出现这个问题了,我在中国做战略感受特别深,上海、山东包括东北、中西部很多省市领导都愿意花钱来请我们做战略,唯独广东不出这个钱。广东不缺这个钱,但是他以为这个东西不就是吃个饭指指路不就完了,战略就是明天的事情,广东人看不到太远,看到才做,看不到不做。这个事情跟整个中西部和中国其它省份相差了五年。到今天终于广东才醒过来,最近有广东两三个市长来找我们,我选择两个,选择的时候讲,第一必须付钱,第二必须付到位,没有规则就会乱套,最后经过两三轮探讨,有两三家政府终于付钱,付的很辛苦,其实是随便吃饭的钱,但没有这个意识。

下一步我可能会真正担任这两个项目的总策划,认认真真搞一个样板,真正实现腾笼换鸟,让大家看一看什么叫腾笼换鸟?光喊没有用,一旦案例成功,就像当初帮碧桂园,杨国强曾经跟我说过一句话,他说,原来知识分子在我这里就是写字的,一般来说2000、

3000元就可以雇很多人。王老师我给你3、5万元,就觉得很高了。但是最后碧桂园成功以后,整个广东的老板们200、300、500万都愿意花,因为他承认这个行业,承认对社会的作用,包括广东政府也面临这个问题,他们走了很多弯路,花了很多冤枉钱。

成都就不一样,成都战略做完了之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人问成都市委书记,他说我跟王志纲工作室合作完了以后有一个感受,要重提“四化”,原来当官员只搞“三划”。谋划,到了一个地方干五年开始琢磨干什么,这种东西自己认为是很在行,殊不知别人也在琢磨。接下来就是规划,天下文章一大抄,同质化。现在讲“四化”,第一个是谋划做事,第二个要策划,找一个外脑机构把全世界全中国搞清楚,像卫星定位系统一样,找到一种唯一性、排他性、错位经营发展之路,最后坚定不移,把策划落实到规划,规划完了以后再是计划,分解各级干部进行考核,就是这样走过来,这点到广东基本没有实现。今天广东大多官员都在拍脑袋,全世界一看,都是拿来主义,你会拿别人也会拿,最后的结果是同质化。

所以今天的广东就面临模式的问题,的确是前半程走完了,必须要开始着眼于思,敏于行还要勤于思,这的确是摆在广东各级官员最重要的问题记者:王老师今天讲读书,读人,读社会,今天来听很多都是出来做事的人,我感觉对读社会比较欠缺经验,能不能请王老师在读社会这个环节多讲10分钟。

王志纲:社会是一部大书,是人生当中永远读不完的东西,怎么读社会的确学问非常大。刚才我讲很多话其实今天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怎么在信息爆炸当中找到有效,有限的信息,的确是个很大的学问,包括读社会。

比如说这些年,我在读社会的时候,在个人生活上有些很大的特点,第一个永远保持孩童般的好奇心,这个很重要。我现在生活里面会遇到一些人,30岁不到未老先衰,一讲

到什么见多了,就那么回事,也不去调查,不去了解,一棒子打死,这种人叫小老头,根本不可能进步,这个是要批判的。我到现在对任何事情还保持着一种好奇之心,比如说这次出来一个电影《建国大业》,媒体炒的很厉害,我多少年不进电影院都去看了。回来以后发生争论,我孩子说是一堆垃圾,我说错了,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他说为什么是巨大的进步?至少这一帮人用共产党能够接受的方式,黑色幽默了一把共产党的同时还赚到了大钱,这就说明第一个共产党尺度放宽了。第二个他们已经找到了一种方式,第三个对中国市场化是一个幸事。在中国只有一种思维方式,要么就好,要么就坏,要么就红要么就黑,其实在两极中间有98%的中庸地带。一个成熟的政党,成熟的国家,成熟的民众,成熟的知识分子,应该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上下跳跃,而不能形成对立,这个是和谐社会。你们看到的是一堆垃圾,我看到是极大的进步,这个叫读社会。

最近出现一个事情,周迅不是嫁给一个富二代王老五吗。正好一天我遇到他爹,他说他儿子跟周迅拍拖,可以叫周迅一块来吃饭,我说千万不用。倒过来在想,为什么明星们很风光,最后到了饥不择食都想找一个长期饭票,不劳而获的长期饭票。以至于最后出现包括杨钰莹等很多悲剧。这些东西看来跟我没有关系,但是我在琢磨背后社会学现象和意义,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明星是最可怜的。我告诫后代和朋友,你们后代千万不要当明星,明星付出代价太大了,这些东西好像跟我没有关系,但是我都在关注,读社会。

还有第二个问题,我现在是全球出差,全国上班,很多人都觉得这个东西太苦了,又要出差了,换一个地方水土不服,吃不惯东西。我恰恰相反,既然选择这种生活,就变废为保,变害为利,我好吃。有人说西安不要去,那个地方黄尘滚滚,尘土飞扬,“八百里秦川东风浩荡,三千万儿女齐唱秦腔,吃一碗羊肉泡喜气洋洋,没油泼辣子嘟嘟囔囔”。讲陕西不能去,我去了以后怎么办?领导们专门到早上安排了很多吃的,我故意不去吃,自己去找吃,找完了以后终于有一天找到一个卖水羊肉的店,后来我吃了之后,他们说我们早就知道不敢带你来,太脏了。我说错了,那个是我在西安吃最好的一顿饭。吃完以后跟这

个回民小伙子聊,你们这个羊肉为什么这么好吃,他讲了一个故事,我们家在这个地方住了几百年,所有人逃荒都带金银财宝,就是我祖上背着这个坛子跑了,就是这个老汤,回来以后,别人家金银财宝没有用,我们家开始做羊肉,香火传承下来,所以今天吃到这个羊肉为什么这么好吃,因为他有300年了。我当时很感动,一碗羊肉汤胜过美国历史。

这些东西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花这么大工夫找吃的,后来我得出一个结论,包括后来做旅游策划,告诉很多政府官员,我吃到这个羊肉,然后再吃下你们政府拼命推介老孙家羊肉泡馍,得出一个结论,但凡一个传统名吃被政府重视,就彻底完蛋了,一个是西安老孙家羊肉,还有兰州拉面,必须是在民间,自生自长,必须是野生动物,一旦给他上厅堂就完蛋了。后来带着这个经验都用这种态度去找吃的,寻访民间的东西,这个就是读社会,还读出一些东西来。

前不久到了成都,为吃面开车一个小时,从成都一个酒店,7点开车到那个店,一去看是一个“裤带面”,一吃觉得非常舒服,当时就说这个店店家肯定祖籍重庆,第二个到成都至少十年,我说你去问老板,如果不对饭钱我全付还倒赔你们,老板你哪里的?店家说重庆的,你来了多少年?13年。后来一说他们很奇怪,我助手专门写了一篇博客登在我们网站上面,你怎么猜这么准,很简单,成都和重庆巴蜀是一家,彼此是关系冤家,重庆的女人像男人,成都的男人像女人,重庆人作为一个码头善于创新,但是重庆的生活粗拉,创新包括火锅文化很多东西,创新以后因为粗拉所以走不出来,成都人不善于创新,但善于细化,因为是公子过来,最后往往是重庆创造了新东西,但是要走向全中国必须在成都来,所以我今天吃了这碗面,第一创新裤带面,第二还有吸引力,在成都扎根,因此可能是从重庆过来,但是在成都经历了8、10年以上,最后印证了。

生活是很有趣,在读生活的时候不要排斥这个东西,当你对生活充满好奇,然后珍惜每一分钟,每一顿饭,每一场觉,这个时候日积月累,厚积薄发,仓库越堆越多,这个时

候再帮人家把脉的时候怎么能把不准呢?

就讲到这里。

主持人:刚才有一个害羞的同学拿一个纸条上来,这位先生姓阮,是做证券金融的,他说王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下您对书上所写的东西是否会坚信不移,相信之后是否会按照书上的事情去做,原因是这位阮先生基本已经读完了有关巴菲特理论投资的书,而且按照书上的方法去投资中国的A股,发现效果不错,他坚持用巴菲特书里面所说的理论来做私募业务,他想问您这样的方法能成功吗?

王志纲:读书确实不能照搬,今天市场上充斥很多书,《致富秘笈》等等都是扯淡,知识有三种知识“学术道”,首先是技术、工艺之术,现在培训行业很兴旺,往往能挣钱就是搞营销甚至是传销的,因为他们学会三招十式就可以迅速致富,有很多人给你夸大,就像卖大力丸说可以包治百病,有很多人为了短线而上当和受骗,有很多人借人性弱点赚大钱,这个叫术。当你满足于术的时候,如果是一位营业员,楼盘销售员这是可以的,但如果想做更大的事情这是不够的。

第二个在术上面是学,就是学知识,就是理论,一个人要想做事情必须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所以人就是学。如星河湾成功了,碧桂园成功了,很多人问王志纲怎么做什么都可以成功,当时做星河湾和碧桂园所有人都说是死,成功背后是有道理,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如果不是杨国强,如果不是黄文仔,根据中国大势设计一套也许也成功不了,也有客户找我们想重复,我们拒绝了,这个是不具备条件,必须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第三个叫道,术是技术,是技巧,学是经验的积累,道才是最根本的,是规律,是万事万物发展的规律。如果你想做道,你想学术上成为大师,在经营上想成为大企业家,肯

定是战略家。我经常讲一句话,对一般大企业来讲,不是细节决定成败,操作上细节决定成败,决策上战略决定成败,这两者把握住以后才能够走下去,所以一个企业家做到1、2亿的时候没有规律,是不能重复。但是做到10、20亿你不找战略,战略会过来找你,今天中国做得最成功是两个,一个就是华为,一个是联想。华为和联想这两个老板都是最大的战略家,他们80%是在搞战略,任正非当初不是逆势而为,一定要走向全球化能有今天吗?我到印度、美国、欧洲到处看到华为,到了印度班加罗尔看到华为,既然决定这是一个战略选向,非要不惜工本,这个时候就叫战略。当他占领一定位置就会获得未来。我今天跟很多企业家打交道,经常会说,一个老板在他在解决原始积累后,项目只有两种,一种叫战术,一种叫战略,战术性项目很简单是挣钱,有利润就行,这是硬道理没有什么可争议。还有一个战略性项目,开平台,开模具,创未来,上台阶。这个时候不惜工本,即使拖垮这个企业,只要有一个人上去阵地是我的,就可以赢得未来,这个就是企业,一边是战术,一个是战略,才可以往下走。

我们在讲社会发展的时候,要了解学、术和道的问题。

提问:王先生你好,我也是贵州人,跟您是老乡,在这里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战略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关键,如何制定一个正确的战略呢?我们往往要到最后才知道这个战略是对还是错,那个时候企业可能已经成功或失败,如何在最初就能够确定这个战略是符合企业发展呢?

王志纲:这是一部大书,三言两语说不全,建议你去看我的书《找魂》,这本书专门讲了20个案例,20个案例背后都是讲战略是怎么产生,比如说成都怎么崛起的,西安怎么通过“大唐芙蓉园”实现皇城复兴计划,成为西有长安城,东有古罗马,还有天津怎么发展,温州红蜻蜓怎么成为温州老大,都是我们在背后给他制定战略,你一看战略发现是虚实相结,虚实相生,虚在找不到路的时候是非常关键,如果你更有精力,欢迎你读完十本

书,都是讲战略的。

提问:非常感谢王志纲先生回到广州,来到中大,我是暨南大学管理学院的研究生,我想问您三个问题,第一个您做房地产策划和战略有哪些道和术,就是哪些原理和方法论?第二、你读人,读书,读社会,您的观察角度和分析思路有哪些?第三、如果您是暨南大学一名学生,非常乐意请王志纲先生到暨南大学做演讲,采取什么样的办法能让您来暨南大学?

王志纲:第一个问题关于房地产,看王志纲工作室战略文库,第一本书《谋事在人》,第二本书《大盘时代》,第三本书《城市中国》,从微观到中观到宏观,有上百个案例讲非常清楚。

第二个问题讲阅人阅事建议看两本书,《谋生》、《找魂》。

第三个关于暨南大学的邀请,我很难回答你,因为我是非常害怕讲演,一般的讲演99%要把它婉言谢绝,最后一句话欢迎你上我们网站和博客,然后跟我助手联系,如果是有合适场合,特别在广东这片土地上,如果准备的很充分,我也非常愿意和年轻学子交流。

提问:王先生你好,我知道您的名字是1998年开始,从金手指策划公司老板那里知道的,一直对你非常敬仰,从8月份深圳回广州火车上,看到一本书《谋生》看见是您写的,马上就购买了。这本书对生涯的规划非常有感触,我想问一下王先生的问题是,你知道自己不为官、不为商,最后选择第三种生存方式,当时在你年轻的时候,怎么知道选择这条道路是正确的,并且能取得今天这样伟大的成就?

王志纲:这个问题问的很有营养,我一句格言:生命是种体验,幸福是种感觉。什么

事情最好用哲学思路,要了解世界万物,人活在世界图什么?追求什么?条件有一点是我学哲学的,所以哲学就是所有学问总学问,万世万物,天地自然,人活到世上是为什么,为什么是人,为什么活着,幸福是什么,未来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在大学出来之前就已经想明白,就是两句话,生命是种体验,幸福是种感觉。

这样就好办了,再往下走的时候,衣食能够解决以后,我从来不羡慕李嘉诚、霍英东他们,我觉得他们太累了,李嘉诚甚至不能弯腰拣地下10万元,一拣就亏了。当一个商人被货币化以后是很惨很苦,不能像我想打球就打球,想吃好的就吃好的。生命是种体验,幸福是种感觉,把握它以后就知道怎么走,当然这个过程有很多诱惑,每次都会产生很多思想斗争,最后的结果会回到自己的本质。

还有一句话我也不是圣人,我曾经投过三次资,三次都被骗,第一个是我的一个老乡搞文化产业的,跟我讲演出怎么赚钱,你应该进入文化产业,又是好事,就想投一笔钱,最后砸了没有钱还,几百万到现在没有还。

另外一个朋友讲创业板马上就要出来,让我投一笔钱过去,我不看财务报表也不考虑别人,就投你这个人,如果连你这个人也是骗子,我谁都不信了。后来他果然把我骗了,他说王老师你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帮了我,我把股份原价转给你,我没有钱,你先给我钱,还是我老婆聪明,你已经上了这么多当,还要上这么多当,这是生意,先打一个保证金过来,因为信任太值钱了,把保证金放在这里,到现在三个月还没有把钱拿过来。

还有15年前是一个中大的人,我帮过他,最后搞生意亏损了,最后我借了一笔钱给他,一直到去年帮了他一把套现了,到现在还没有给我钱,后来他们说你不缺钱。所以你们想想我能经商吗?肯定不能经商,人要找到适合自己发展路子。

最后我再加一句话,今天来的人当中有一批企业家,其中有一个贵州工商联副主席他要买《谋生》6万本,要给贵州的企业,钱已经都打到出版社了,让他说两句话。

贵州工商联副主席:谢谢各位同学,各位朋友和主持人,我和王老师10多年朋友了,今天第一次听到他讲课,我和他有共同的爱好,第一喜欢打高尔夫,第二喜欢喝贵州的茅台,第三喜欢美食。十多年以来,王老师改变了我的命运,我是做医生,在出来抢夺地盘的时候,和别人发生矛盾,刀光血影,十多年前还不知道什么是高尔夫,王老师在打高尔夫,有朋友介绍,我就去问他,他跟我三言两语茅塞顿开,我今天能成为一个企业家,能成为贵州工商联副主席,非常感谢他,在此请给点掌声,表示我对他的感谢。

刚才主持人问我为什么买这么多书,而且买6万册送人,不是我有钱,今天这个会不是来推销书,他讲了三个理论,书上也有,一个人要大智若愚。我和他十多年相处,看到他很多书,吸收了很多的思想,因为我自己也改变了。人生的改变三点,第一、是重大变故,比如发生汶川大地震命运就改变。第二、不断学习,最重要还是贵人引导,贵人智慧,我觉得王老师这么多书,刚才有同学看到怎么读,我很对不起王老师,我把王老师书读书破万卷,读一本撕一本丢一本,就想把里面的东西吸收一点。这一次在金融危机期间,一看到这本书了以后,拿来两天就撕掉一本,觉得里面有很多观念。贵州最好就是茅台酒,我经常送给别人,后来就忘了,再加上贵州比起广州滞后经济,如果再没有观点、思想的改变的话,作为工商联,作为一个企业家,应该做这些事

这件事怎么来得呢,王老师也是大孝子,回去看80多岁父亲的时候我们在一起吃饭,喝茅台的时候说出了本书叫《谋生》,我说你的书我买6万册,他问去套现赚钱吗?我说没有,送给我们贵州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送给企业家朋友,还有其他需要的人,但是有一个条件,是送健康一起送,就买了6万册。

我最后想讲的一句话,这个不是推销书的会,但是我很想作为第三者,在生活上第三者是不好听的,我作为一个第三者真诚给同学们和企业家朋友,推荐这本《谋生》,在金融危机期间,在这一生中会很大很大的受益。

主持人:谢谢,这位先生是不送茅台,改送书,不过您的读书方式有些同学不会赞成,您说是“撕书”的读书方式。

提问:王老师您好,很高兴今天能够听你的课,我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比较市场化的,另外一个虽然也属于市场但是比较私人敏感的。第一个从《谋事在人》到《谋生》,一共8本书里面强调规划,一个企业的规划,你之前已经从规划自己地块到规划一个城,乃至于现在新进一个个性的商业,未来的5—10年你将有什么样的规划呢?

第二,刚才你也说到现在王老师是知天命之年,你说感受生活,我也是很认同这个观点,但是我想问一下,您有没有退休的计划,如果是退休大概是什么时候,如果退休以后最想做什么,你现在已经游遍世界,品尝过很多美食,你退休之后有什么计划呢?

王志纲:从《谋事在人》到《谋生》跨度是15年,这15年对于人生来说,对于我来讲是最宝贵15年,所以你看起来不相关其实是关联的,这两本书是孪生子弟,前些年写《谋事在人》我已经在开始规划人生,后来这15年我走通了这条路以后,希望把这种感受告诉给20、30、40岁中青年人。我总结的东西是生命倒推法,我27岁从大学出来对我人生进行规划的时候,我创造一种东西叫生命倒推法。从60岁作为一个终点,往回推,当时推出了33年,总共有33年可以充分激情燃烧的岁月,这33年第一个研究全球和中国全球化的大事,第二个研究我个人的喜好和我成就感和幸福感,第三个要解决我自己第一个生命的尊严,第二个财富的独立,还有随心所欲的自由,这几个标准有了,最后选择了战略策划行业。

这个行业不能一蹴而就,一下子搞战略策划,在整个中国人民都在摸小鱼小虾的时候,给他讲屠龙之术,你不是神经病才怪。所以本来我是从事战略,但是回过头来得先从杀鸡之术开始,中国高速发展30年之后,进入大海的时期,这个时候需要屠龙术,对微观和中国有了充分的把握后才去做宏观,这样就是名至实归。这个是倒计时。

第二个是我是否会退休,问的非常好,为什么当初定60岁,我当时把60岁作为退休时间,以此来设计自己的人生让它充分燃烧,现在会考虑退休计划,说实话不叫退休,但是已经开始考虑了,我们今年花了上千万在成都建了一个书院,今年年底开业,这是成都市人民政府为了把我拉在成都,最后给了一块地。现在我50多岁,到60、70岁的时候,主要是把自己一些丰富人生经验和对中国深刻的了解,和自己几十本书和上百、上千个案例进行整理和梳理,提炼出规律,然后创造一种东方式的教学方式,也就是回到孔孟时代,博学谈经,促膝交流,一对一,如切如磋当面交流,带有现场咨询的方式。如果这条路走通的话,我将会越老越值钱,到80、90岁都不会退休的,也不会寂寞的。

提问:你好,王先生!我有一个关于广州方面的想法,珠江现在是支离破碎,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从琶洲到白鹅潭可能更远一点,广州这边的客运和货运是分流的,这个是接下来广州整个地产财运的走势,你对这方面是怎么看的?

王志纲:下一步重整珠江大有用途,在分流这方面。

提问:不仅从航运,私人飞机航道也在那一带,从2000年到2010年这段时间,广州的财运一开始向南走,现在我觉得应该是沿着珠江那条小的支流发展。

王志纲:这个讲起来太专业,第一句话城市价值决定地产价值,当一个城市房地产价格3000、5000元/平方米,这个城市不可能上山下海开展好物业,是要付出代价的。当一

个城市卖到2、3万,这个城市塞纳河时代到来,人们将会用1.5万、2万去打造江河景观,使消费者充分享受自然风情。伦敦泰晤士河、巴黎的塞纳河等等,下一步广东、广州特别是作为珠江系这一块应该在更高层面上,怎么进行梳理和整合,市场已经有这个能力,如果做的好,的确可以通过市场化手段来实现广州山水之城上比较大的台阶。

提问:王老师您好,我是暨南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的博士生,我跟我的同学今天坐了很久的车来到中山大学听您的报告,因为我是学企业管理专业,又是全日制学生,有很多困惑,今天我听了您的报告,觉得您真是一位很智慧的学者,我心里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但是暨南大学还有很多同学,特别是学我们这种学应用型专业全日制的学生都有很多困惑。我想问一下您,能不能给一些这样同学在未来三年读书阶段,让他们训练成长或者是能够很好融入社会的一些建议。

王志纲:首先欢迎他们上我们的博客和网站,那是一个很好的函授学院,经常有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在里面出现,而且里面有很多新的话题反映在上面,可以考虑集中回答。

第二个作为大学研究生,我认为你们到了这个层面以后,应该着重考虑几个问题,第一就是搞清楚我是谁,你到底是谁,你如果是个富二代,你们爹妈让你接班,你又不愿意接班。如果你愿意接班又是另外一种选择方式,如果是一个穷家孩子在靠自己又是一种方式,不管什么方式都有一个基本原则幸福是什么,你的幸福观是什么,是数钞票幸福,还是满足基本生活以后,精神上一种充实是幸福,这个必须搞明白。把它搞清楚以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幸福是什么,我追求什么,往下发展就很清楚。

第二个向哪里去?我建议他们注意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按照60岁倒推法,你希望在60岁退休的时候是怎样,是想成为公务员,混到处长、厅长,安享晚年,有车有房,还是想好好体会丰富的人生又是一个选择。第三个不管你怎么做,包括你下一步去谋职,

必须要把握一个问题,让人家接受你,喜欢你,让人家离不开你,记住一句话:错的永远是自己,不是别人。当别人不用你的时候,要么你定位错了,要么你自视太高。这个从自我开始调整,调整好以后让社会去接受,最后让人家喜欢你,离不开你,喜欢你就会给你更多的机会,最后让人家离不开你。到时侯你不想当老板,不想当领导都不行。但现在不是,很多人是钻营,去投机,跑官卖官是走捷径,这个在今天还有点市场,以后这个市场越来越小。天助自助之人,就是这样的意思。

主持人:感谢王志纲老师,我们先请王志纲老师在台下休息3—5分钟,之后是签书时间。

现在再次掌声请王志纲老师,在最后为我们同学签名(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