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漫话初中语文“学习共同体”

2020-09-26 来源:华佗小知识


漫话初中语文“学习共同体”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罗雄一中:周勇

内容摘要:初中语文“学习共同体”的创建,从教师的角度来说,积极健康的心态是前提;教法改革,提高课堂效率是根本;面向全体,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保障。

关键词:语文“学习共同体” 教师心态 课堂效率 非智力因素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着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着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教师与学生共同丰富着教学内容,双方不断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师生间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中,这个“学习共同体”的创建过程正是我们转变教学观念和转化教师角色的过程,它将直接折射出我们落实新课程的情况。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与学生实际,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对初中语文“学习共同体”的创建,作一些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教师积极健康的心态是前提。教师心态的健康,在这就是指教师必须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培养者,从而对此表现出来的良好心理适应度。当然,要达到成功教育,初中语文“学习共同体”还要求教师必须有积极的心态。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由原来的“单边活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转向了师生互教互学的相互依存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交往,就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教师必须从心理上、思想上进行角色的转变,自觉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促进者与合作者,正如一个著名教育专家所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主动发展权还给学生,让学习过程

充满勃勃生机;把创造留给自己,让语文教育充满智慧与挑战。因此,语文教师必须立足学生实际,赋予他们恰当的正确的科学的期望,“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进步”。有了这种健康积极的心态,语文教师才会善于用健康深厚的情感去感染、培养学生,才能在语文“学习共同体”中找准位置,才能为语文“学习共同体”的创建奠定基础。

在教学中,我经常对学生说:你们不要畏惧我,也不必畏惧我,只要尊重我就行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有效的成功的教学,其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默契,有一种无言的美丽。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受、欣赏、信任、理解是尊重教师的内源力。我的学生敢于当面指出我的不足,甚至敢于尖锐地批评我的错误,我一点也没觉得他们伤了一个教师的面子和尊严,面对批评,我认真反省,从而更加激励我不断进步。正是这种积极健康的心态,我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欣赏,学生也在语文学习中找到了可以值得信赖和相互学习、互相进步而互相尊重的平台。

记得在教《小石潭记》一文时,我读到“青树翠蔓(màn),蒙络摇缀”之时,一位女生站起来,告诉我说,这儿的“蔓”应读“wàn”。我一愣,“蔓”字从我的老师教我开始就读“màn”。可我还是鼓励她说明原因,她说道:“蔓”有三个读音——“màn”“mán”“wàn”,“màn”音的“蔓”义同“wàn”音的“蔓”,但它多用于合成词,因而在这“蔓”应读“wàn”比较适宜。听后,我先坦称“学无止境”,老师也不例外,自己真的没有注意到这个情况,课后我会去分析研究这个问题;接下来立即肯定这位学生的气概,并鼓励同学们向她学习。学生没有因为我的无知而轻视我,相反,教室里不仅洋溢着同学们对她质疑精神的赞许,也有对老师的敬意。

运用教法改革,提高课堂效率是根本。一位老师说过:“课堂教学不应是一潭死水。它应象大海,永远涌动,永远变幻,即使在静谧的时候也孕育着多彩多姿的波澜。”作为语文教师,应不断学习并贮存知识,积极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在课堂上摒弃那些

无生机的不能吸引学生的东西,让时代的脉搏在跳动,让人文气息的芬芳在弥漫,最终让师生一起在语文“学习共同体”中得到情感的愉悦与升华。

在教《小巷深处》一文时,我让学生回忆他们与父母的感情经历,并选择最令自己难忘的一段来与同学们交流。一位男生诉说道:我曾是一个弃婴,后被养父母收养,一直过得很幸福,到初中后迫切希望自己能拥有一辆漂亮的自行车,可没有得到养父的许可。事后又意外地知道自己的身世,接下来就是泪水、黑暗、绝望......后来在养父临终时才明白一切:一年前,养父就身患胃癌,为了化疗为了治病,家中早已债台高筑,我竟然没丝毫的觉察。养父在闭目之际嘱咐养母,将来条件好转了,一定要给我买自行车,说这是他的遗愿......当他诉说到这时,同学们已抽泣成一片......此时,我抓住契机,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再让学生分析、研讨课文,重点、难点便迎刃而解,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更毋庸置疑了。整节课流动的是活水,它是清新的、甜美的,教室里沐浴着爱的气息,是庄重的、神圣的。

面向全体,调动非智力因素是保障。语文课的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新课程的要求,更是我们教师职业的一种道德要求。语文课的学习,是一个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运用祖国语文,发展思维,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其德、智、体、美德和谐发展的过程。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它强调的是所受教育的全体学生,而不是一部分学生,更不是个别学生。当然,学生客观上存在个体差异,因而语文课的学习目标的制定也应因人而异,其学习评价也应该是流动的发展的。这样才能确保语文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也为语文“学习共同体”的存在拓展了其内涵。

语文“学习共同体”形成后,教师应不断总结,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努力让各种因素形成合力,积极作用于“学习共同体”。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调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使其在语文“学习共同体”中发挥作用,是让“学习共同体”和谐发展的保障。学生在这

个阶段,智力因素相差不大,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生语文课学习的目的的明确,学习态度的端正,学习方法的形成等这些非智力因素将会决定他们在学习“共同体”中所取得的成果。因而我们要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巧妙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即所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另外,在课堂上巧设情境,让学生主动接近老师,不吝啬自己对学生的赞美,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能使学生奋发向上,自强不息......总之,只有将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适应新教材新理念的需要,才能将这个语文“学习共同体”构筑的日臻完美。

(参考文献:《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第1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