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国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近些年有所发展,但仍存在较多问题,如辅导的模式单一;效果的评价比较模糊,评价方式及量表针对性不强;团体心理辅导的局限性问题等。
1.团体心理辅导模式问题
目前团体心理辅导的模式基本还是传统的四阶段:初创期:相互认识、目标与结构、建立契约(1-2次);过渡期:分享感受与经验、相互信任、觉察他人;(1-3次);工作期:检视自我困扰、觉察有效社会行为、学习、解决问题、激发自我的改变与成长;(3-5次);结束期:总结已有改变、巩固适应行为,制定成长、计划。(1-2次)。
建议:这四个阶段得到大家的公认和借鉴确实存在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结束期只有1-2次,结束后大家各奔东西,没有后续的跟踪、指导,导致心理辅导的效果和效果的评价都不理想。所以基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个体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在团体心理辅导的工作阶段及结束后,对于个别问题较重的学生采用个体心理辅导,并进行效果和评价的追踪访谈,这样既可以解决后续不足的问题,也可以适当弥补团体心理辅导不能照顾个体差异的缺陷。
2.团体心理辅导的评价问题
总体来说,对于团体心理辅导后效果的评价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国内研究的比较少,评价方式比较杂乱,没有相对客观的评价工具。目前,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价主要依赖于量表测试及辅导后学生的社会适应情况,但是这两种方法都有很大不足:
1、量表对于辅导效果的评价,对一些治疗性团体或矫治性团体比较明显,但对于发展性团体,并不显著;另外,量表使用过于单一,基本限于SCL-90,SDS,SAS,16PF等,而某些问题现有的量表针对性并不强,所以测出来的结果并不具备解释性。
2、对于辅导后学生的社会适应情况的评价,多是描述性的,比较含糊,说服力不强。
建议:针对这个问题,建议在制定评价方案时,一定要有评价的基本原则或指导思想;评价的'主要内容要体现综合性,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外显行为表现,也要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评价的方式要体现多样性,以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的形式为主,对于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更多的采用质性评价,量化评价主要是以各类量表的前测后测的对比分析,质性评价则可以是行为观察,情景测验,表现性评价,成长记录袋评价等;评价的主体要体现多元化来以减少评价的片面性,比如采用学生个人、同班学生、班主任老师、专业心理教师、学生家长综合评价的方式,就可以从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各个角度来观察其被辅导前后的表现,如果大家一致发现学生的表现确实进步很大,那么证明辅导取得了效果。
3.团体心理辅导的局限性问题
传统的团体心理辅导有很多局限的地方:
a、个人深层次的问题不易暴露;
b、个体差异难以照顾周全;
c、有的成员可能会受到伤害;
d、某些个人隐私,在事后有无意暴露的可能;
e、端内向者不宜参加。
建议:对于这些局限性,或许也是我们值得探讨的地方,比如第一条和第二条可以通过加入适时的个体辅导,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辅导结合的综合辅导模式解决,那么对于其他不足或许可以成为我们突破的要点。
总结
21世纪以来,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研究在我国处于发展时期,而实践研究则是刚刚迈出一大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会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将看到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心理行业引导者与团体心理辅导领军人物“吴秀碧”老师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小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中小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必将蓬勃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