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那些迂腐过时的废话简直就是真理

2024-12-21 来源:华佗小知识

因为工作和个人原因,我经常会去给别人做一些课程分享,在分享的过程当中毫无意外的总是会遇到一些这样的人,他们总是会在听了没几句之后开始抱怨,抱怨PPT做的太简单了,抱怨“老师”讲得太少了,抱怨分享的理论内容太多了,干货的内容太少了,总之一切可以抱怨的地方都是他们的枪口所指之处。

其实我相信这样一些人对于干货的需求是饥渴的,他们每天都会在网络上搜集寻找干货,希望这些干货能够帮助他们改变自己公司或个人的现状。他们听了一堂又一堂的课,总是希望下一堂课能够听到瞬间改变自己公司现状的干货,然而很可惜的是每一次都收获满心的失望。

即便是偶然间听到一些觉得很厉害的东西,除了在内心里赞叹一声“有道理我也要这样”然后转发朋友圈之外,到了落地的时候还是没有不知道该怎么做。于是继续在网络上寻找干货,继续重复在一个课堂和又一个课堂之间徘徊,眼看着别人成为一个又一个经典,内心里是无比的焦躁。

最近两年网络上流行一句话:“喝了很多鸡汤,但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从我这么多回课程分享的经历来看,这句话除了适用于个人,同样适用于企业的管理或运营者。他们也是一样听了很多的干货课程,依然改变不了自己公司的现状。

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会想起以前念书的时候老师讲过的几句话,真的是特别的有道理,当年我们觉得那是迂腐过时的废话,现在想想简直就是充满哲学智慧的真理。今天我挑其中的两句出来和大家聊一聊。

一句是:带着问题去听课。

一句是:量变导致质变。

最后一句是我自己想到的:少学一点对你是有好处的。

1、学会提问的能力

小时候老师们总是循循善诱我们,在听课之前,先把书预习一遍,要带着问题去听课这样才会事半功倍。每次这个时候我总是会不屑的送给老师两个白眼,一声冷哂之后心安理得的在下面看我的闲书,心里想着这些迂腐的老家伙。

然而忽然有一天我发现,自己变成了这些迂腐的“老家伙”,当开始有人喊我“老师”的时候,我竟然开始变得婆婆妈妈了,总是会一遍又一遍的说着当年这帮“老家伙”们在我耳边唠叨的话语来,那模样简直太讨厌了。

然而是实际分享的过程当中我经常会发现一些现状,那就是总是有很多人,他们总是会把你讲过的东西拿出来再问一遍,表示自己似乎完全没有听过课一样。那感觉就像是你刚才跟他解释了为什么1+2等于3,下一秒他立刻就会问你2+1等于几的样子。

还有一些人总是会问出一些让人根本没有办法回答的问题,比如有人会问,老师我的公司该怎么转型,老师我们公司该怎么做品牌,老师你觉得我我该怎么做社群。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在听课之前没有预习过的情况,而且完全不懂得该怎么去提问。

我们把这三个经常会在分享上听到的问题拆解一下。

第一个问题问公司该怎么转型?问这种问题的人其实完全可以不必来听课了,因为你问了一个根本没办法现场解决的问题。这种庞大的问题要解释只有一种回答:“你要与时俱进,要从创意入手,要和对手实现差异化竞争,要从即有的红海里出现,寻找一个尚在崛起的蓝海去先占领他。”

有没有觉得很有道理, 我自己听了都觉得很厉害,但是老板们,这没个卵用的好不好?你的公司要转型,拜托你先搞搞清楚,你这个行业现在面临着哪些问题?你能举出十个你转型遇到的细节性问题吗?你能找到十个转型成功的同行案例好好分析吗?

如果这些基本功都没有做过,你就指着听一堂课,然后在中间问一个问题就可以成功转型,你这也太侮辱你自己的智商了吧。你自己泡在这个行业里面这么多年都没有解决的问题,你指望着另一个用十分钟课间休息的时间给你解决?

你要问别人的,不是你的品牌定位是什么,而是你的品牌定位,有哪些不合时宜的,可能不会被新一代的消费者接受的?或者说你在市场推广的过程中,应该选择哪些渠道,你的消费用户可能会在哪些场景下使用你的产品,在这些过程当中有哪些应该注意的,或者有没有成功案例可以分享下。

第三个问题是有关于怎么做社群的。由于我写过很多社群的文章,导致问这个问题的人特别多,每次我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好像遇到一个陷入情坑的小男生,在我完全不知道他喜欢的女孩是谁的时候,让我教他怎么去追那个得我自己去想像的女孩。

你能不能先告诉我你的产品是什么,你的产品是2B的还是2C的,你做社群的目的是招商还是卖货?你卖的货的特点是什么?用户的画像是什么样子(不要说中产小白领,鬼知道这些人是个什么鬼)?你能不能先想想这些细节上的东西,再来问我问题?

提问最头疼的一个地方就在于,经常会有人问些个逼着我敷衍你的问题,你说我除了跟你打个太极,还能干什么?这些都是没法三两句话解决的问题。所有的分享课程都不可能给你解决任何实际细节上的问题,在短短的一个小时的时间里,除了给你讲讲基础知识,真的没法再跟你讲太多。

2、基础知识才是你要学的

这里其实我特别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在马路上,迎面走过来一个美女,你为什么会多看她两眼?她是美到惊为天人还是气质浓到快要溢出来了?仔细想想其实都不是,无非是这个妹子今天刚刚洗过头了,特别顺滑,衣服可能是早上才换的,特别干净看着很舒服。

那天天气刚刚好,她背了一个有米老鼠公仔的粉色小背包,一袭长裙在风里摆了摆。化了淡妆的脸看起来动人,眼角的睫毛刷的刚刚好,一幅黑框大眼镜给人一种知性的感美来。你看其实打动我们的,全部都是细节。切换到商业领域来讲,这都是基础知识。

但是我更多的时候喜欢去讲一些基础的东西,去讲一些品牌和市真正该知道的东西,这些是我们一直在忽略的东西。其实很多传统企业死不是因为他们赶不上这个时代,而是他们一直在退步,总是眼红别人的辉煌,却对自己那些粗漏的细节视而不见。

比如你是做店商的能不能把店铺装修好看一点?不要用类似“兰州书屋”、“山东鞋业”这种公司的名字,而是取一个比较能被年轻人的接受的名字做公众号?如果你是开饭店的能不能把你那桌子上的油垢和传菜员身上的衣服洗干净?你是做微商的能不能不要天天刷广告,用心打造一个有人气的朋友圈,而不是你一发广告我就拉黑你?

其实很多问题的答案就在你们自己手上,把寻找干货的眼睛收回来,放到自己公司上面,去上上下下看看,看看你现在内部有哪些问题,找出一百个来,一个一个改,就算你做不成行业顶尖,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不要迷信互联网的概念,比如社群一直在讲的参与感,其实就是市场营销学里的“用户卷入心理”,所有的新媒体、社群以及各种培训课程的东西都是来自于市场营销学,只不过是把其中最适合新行业的内容单独拉出来了,用了这个新行业的案例罢了。当年传统企业也听了不少的市场营销学的课了,依然是个然并卵,原因就在于根本没搞清楚自己的问题在哪。

3、少学一点对你有好处

很多听课的人会说PPT太简单了,或者在听课的时候就开始问,能不能把PPT给我。会这么问的人,多半没有在听课,而且很多要了PPT的人事后也基本上不会去看。很多人要了一堆的PPT,只是存在自己电脑里而已,这就和我们收藏了一堆文章却不读,买了一堆书却不会去看一样。

每次听课的时候都会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会问官方的人,或者问自己的小伙伴,你拍照片了吗?你记笔记了吧,回去记得发给我,然后自己就那各种走神,互动的时候就开始胡乱问问题,别人回答的时候自己也听不懂,然后就觉得这个课没个卵用。

现在的人普遍有一种焦虑的心理,总觉得自己学习的不够,学习的时间不多,于是每一次听课的时候,总是想要讲课的人多说一些,但是由于自己又比较懒,所以听课的时候索性就不听了,总想着事后中以要PPT,或者去爬楼。

但是我们仔细去想一想,我们的微信里加入了多少学习组,有多少没有爬完的楼,有多少收藏了没时间看的文章,有多少存在电脑里的电子书没有的打开过?倒不是说这些人真的就是特别懒,而是他们陷入了一种决策瘫痪里,面对一堆要爬的楼,一堆要看的PPT,一堆需要研读的书或文章,他不知道该看哪个了。

于是他想,算了,等要用的时候再看吧,然后就再也没有看过了。

有时候少学一点,对你真的有好处。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