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创造读后感范例十五篇

2024-08-29 来源:华佗小知识

创造读后感 篇1

在许多公司里,一些人得意洋洋地说:模仿就是创新。他们用拿来主义找来的东西,改进一下,就成了自己创造的东西。显然,照搬他人的模式要比创造新东西容易。这是对创造力的误解。创新是独一无二的,什么是创新?创造力是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呢?普通人如何拥有创造力?

[美]凯娜•莱斯基(KynaLeski)在《创造力的本质》一书把创造力的概念及如何拥有创造力由意向到具象,并提炼和架构了创造过程的九个维度(学会忘记,创建问题,收集与追踪,推进,感知与构想,预见,连接,暂停,持续),揭示了创造力的本质。这给我们普通人增强创造力提供了蓝本。其中任何一个维度都能让我们深受启发,而以下几点让人印象深刻。

保持开放之心,避免先入为主。在《动物世界》里,常常看到新成长起来的小野牛往往会去用它的角,去挑战狮子。尽管有时候结果是惨烈的,但是这种勇气到底来自哪里?后来,科学家才慢慢解释,这些刚成长起来的小野牛没有遇袭的经验,还不知道危险是什么,所以敢于游走在危险边缘。一旦经验丰富起来,它们见到狮子肯定是会夺路而逃,基本不会有其他的选择。倘若野牛们都学会了忘记,没有了经验,自然界的法则可能会改一改。

同样,对于工作中的人来说,很多公司都盼望着找信任,看中的就是他们没有经验,脑海里没有条条框框,才无所顾忌的去闯。一旦他们碰壁多,经验丰富了,人的本性使然,就会趋利避害。也就是在碰到问题时,想当然,先入为主,人的创造力也会由此下降。凯娜•莱斯基(KynaLeski)在书中有提到一个重要的原则:先入之见妨碍了创造力。

在许多公司的会议上,都在提头脑风暴,实际上只是一个空口号而已。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就是移花接木,用最简单的最省事的办法把别人的方案改一下即执行。没人会把自己的经验全部忘记,通常讨论下来的方案是四平八稳,全部都在所控范围,怎么会有创新?作者提醒各个行业的专业人士,我们只有用否定过去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待问题,消灭头脑风暴中的先入之见,才有可能创造新的空间。

问题比答案更重要。成年人最容易陷入的一个状态就是,面对一个现象不是去提出疑问,而是张口就来,尽自己所能来解释这种现象存在的合理性。

[美]凯娜•莱斯基(KynaLeski)在书中指出,当意识到”自己不知道“,你就已经创建了问题。但大多数成年人不愿意承认自己不知道。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陈秀雄、王兵取得重大突破,证明了“哈密尔顿—田”和“偏零阶估计”这两个国际数学界20多年悬而未决的核心猜想。王兵创办了一个“讨论班”,20多个学生中部分来自本校,更多是天南海北慕名而来的“数学门徒”。来自辽宁的一位中科院博士生说,当读懂一篇论文、解决一个难题,有些洋洋得意,王老师会告诉他,“提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数学的边界是越来越大的”。可见,即使在数学界这样高冷的行业,问题仍然比答案重要。

一个问题的提出很可能成为后来人创造力的基础。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收集了岩石作为证据,推测大陆曾经发生漂移。但他提出这个问题时,并没有办法去证明。直到英国人、日本人都开始探索研究类似命题,不仅为魏格纳的假设找到了依据,日本人将发现与板块构造理论结合在一起。事实上,这就是这就是创建一个问题后,进而引发其他人创建新的问题。创建有意义的问题,在某个阶段某些人会将这些问题连接起来,进而产生创造力。

既然创建问题很重要,那么如何判断问题是否成功创建?作者在书中也明确指出,成功的问题创建需要边想边做。仅有想,而不付诸行动其实是行不通的。稻盛和夫曾经提出,如何摆脱外国企业的掣肘,最终选定的道路就是独立研发技术,将技术创新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倘若多年之前,他只是提出这个很美好的问题,研发等并没有跟进,现如今的状况可想而知。

创意就是将事物连接在一起。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在浴室里洗澡时,困扰很久的一个问题突然有了答案;在散步的时候,一个创意突然跃入脑海;在发呆时,萌生了一个绝妙的点子……稻盛和夫在京瓷公司研发制造胶带状的陶瓷薄板时,在反复试验、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尝试了很多方式,突然一个灵感闪现:制造像“口香糖”一样的陶瓷薄板行不行?最终,这个设想变为现实,从此独占鳌头。

为什么你在散步时,洗澡时,一些灵感和创意会迸发出来。乔布斯对这个现象有个经典的解释:创意即连接。意思是,我们许多伟大的创意是创意者从自己的经验中抽离或者剥离出来,连接而成且合并成为新的东西。这种经验,通常来自多个行业的跨界经验。如果仅仅停留在单一行业中,这种创意也将是单一的。

中国古人有句很有名的诗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在某种程度上在诠释,文学经验积累,生活的经验积累等等,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大脑会以一种你无法解释的方式输出。就如同李白的诗,独一无二,你可以去模仿,但永远没办法达到他的那种境界。说明在李白的脑海里,他的各种经验的连接,最终以一种飘逸的诗句输出。

再比如,我们在写稿时,为什么有人能信手拈来,下笔如有神?这是因为别人经历多,各个行业都有,读的书多,积累的多,需要的时候,则在脑海里以某种方式或者逻辑连接在一起,输出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文字或者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书。普通人想要连接起自己的经验,还是多经历,多读书,多思考。不然,即使想创意,创造,输出的东西也是单一的。

结语:创造力就像风暴。作者[美]凯娜•莱斯基(KynaLeski)在《创造力的本质》书里开篇就形象地点出来。作者在书中一直想要纠正的一个观念是,创造力并非科学家、艺术家等人的专利。作者首次将创造力以具象的东西呈现在人们面前,作文并总结归纳出了创造力的九个维度。普通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借鉴这九个维度。作者并非要给你一个创造力的模板,而是通过自己的阐述例证,给你启发,让人思考,激活思考力。我们即使从任何一个维度开始阅读,也是没有任何障碍的。

这本书,并非给人以提升创造力的具体方法,而是让我们明白,生活就是从无知走向了解。这是我们放弃舒适和先入为主去发现创造力本质的方式。在阅读这本书时,起初会有些不适应,可能是因为作者是建筑系的教授,所举的例子与生活有些距离。但只要耐心的读下去,相信应该会常读常新。

创造读后感 篇2

《创造力的本质》是一本非常启发性的书,作者Julia Cameron通过她自己的经验和深入研究,呈现出创造力的许多有趣之处。在阅读这本书后,我深感启发,并意识到创造力对于一个人或一种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书主要探讨了创造力的本质,如何激发创造力,并如何保持在一个创造性状态下。作者认为,创造力在我们的生活中表现为许多不同形式的表现,并提供了几个例子,如写作、绘画、音乐创作等等。但创造力不仅仅局限于这些形式。它还出现在我们的生活方式、谈话方式、设计方式、咖啡桌上的布置等等方面。

接下来,作者讲述了如何激发创造力。她建议让自己接触新的事物,如学习新技能、去不同的城市旅行等等。此外,她还建议花时间沉浸在自己的爱好中,并坚持锻炼身体。这些活动可以帮助我们寻找创造性的灵感,并把它们转化成具体的作品。

最后,《创造力的本质》还提供了保持在一个创造性状态下的方法。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坚定自己对创作的承诺,不放弃,坚持不懈。同时可以通过一些小技巧来保持创造力。例如,在需要寻找创意的时候,最好保持一个不受干扰的环境,尽可能删掉多余的信息来源。此外,你也可以为自己创造一个有创造性的环境,让自己保持专注。

总之,《创造力的本质》对我的启发非常大。我意识到创造力可以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探索和尝试新事物,我们可以启发自己的创造性天赋,并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保持在一个创造性状态下。因此,我很愿意推荐这本书给那些希望激发创造力,同时保持积极心态的人。

创造读后感 篇3

假期读了冯恩洪先生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感悟很深,对我触动很大。其中印象最深刻就是其中关于教师自我提高,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部分。我们不但要珍惜讲台,热爱讲台,享受讲台,而且要挑战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同时也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能享受讲台。要发展自己只有两条路,第一条是知识的补充,主要的补充方式就是读书,读书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商和情商,在各个方面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同时读书使自己累计更多的经验,用最好的方式来教育学生。知识的补充需要读书学习,经验积累需要反思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学会合作双赢,做复合型的教师,就会成功。一个优秀的教师和一个普通的教师的区别在于,一个一般的教师总是沾沾自喜自己曾经上过的那节课有多么成功,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永远认为教学是一个可以改进可以更好的事情。一个会读书、会反思的老师,才是一个能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老师,才是一个好老师。对照冯先生的告诫,反思自己在这两方面的作为,感觉到距最好的自己有很大的差距。首先在读书学习方面,感觉自己做的很不够。在读书方面来说,自己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较少,很多不同学生的最好处理方法,很多课堂有效教育方法在前人的书中都有一定的提及,并找到了一些不错的解决方法,而我却有很多还没有学到。现在读了冯校长的书后,觉得从现在开始应该严格地要求自己,过去教师们常讲:要给人家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现在的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如果不努力跟上,就会落后,就会被淘汰。只有改变观念,终身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才能更好地、更长时间地照亮别人,发展自己。冯先生还告诉我们要积累经验,学会反思。要提高自己就要学会反思并经常性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到更好的处理方式方法,教师要有反思的意识、习惯和技能。勤反思,勤总结,总结成功的部分,反思失败的教训,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素质的教师,更好的为学生、学校服务。对于做教育,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教好书,育好人。孔夫子教育学生成效卓著,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对颜回、子路、曾参等学生的性格特长、思想状况了如指掌,在知人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意同自己作心与心的交流,是否自己真成了良师益友。除了读书和反思,提高自身的能力,还需要我们学会合作。这里说的合作除了教师间的合作还包括师生合作。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在于教师要研究学生。我已经打好了十足的精神来迎接一切挑战,一定要做一位有知识,有能力,带给学生温暖的老师!

创造读后感 篇4

徐立缨童话故事里,恶毒的后母,善良的公主更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们第一次有意识的明白了什么是善恶。其中,起着推波助澜的魔镜,让当时的好奇的我着实震惊,也羡慕不已,在多少个梦里,也一遍遍地问:“魔镜,魔镜你告诉我,天为什么是蓝的?

”“小朋友为什么不喜欢和我一起玩。”……它能真实的反映这个世界,它视野的广阔,勇敢无谓,准确通透也给如今身为人师的我些许启发。冥冥之中,一直在寻寻觅觅,一面能指导我的教育实践,摆脱困顿狭隘观念束缚,引导我不断展望未来,亦师亦友的“魔镜”。

“当老师就要当中国最好的老师。”这是冯恩洪校长自己的人生目标也是勉励年轻教师的一句话。听着访谈中的这句话,它每个字着着实实的落进了我的心里,我不禁抬头把他自信的脸庞收进眼里,忖度着:

是什么力量让他如此自信,是什么思想让他的光芒如此耀眼?偶然的机会,有幸捧起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本专著,翻开细细品味,合上慢慢回味,闭眼字字体会:他的呕心沥血、成就他人,发展自己的岗位爱;他的张弛有度、亦师亦友,“处心积虑”却润物无声的学生爱;他的先行者般的披荆斩棘的不断开辟中国教育的新天地,他的英雄般的毫不畏惧的为此实践着这一教育理想……对了!

这就是那面最值得拥有的“魔镜”。

教育是一种享受。

上古文明,唯尊师重道。由带有神秘色彩的巫、带有庄重色彩的师,带有开拓思想的子汇聚成了如今的“教师”。

“如同一个好的外科医生是一把刀,一个好的演员是一出戏,一个好的老师则是一堂课,一个优秀老师的每一堂课是用一生心血上出来的。”什么是心血,我的理解,除了竭尽全力更重要的是无怨无悔。这就是“享受”。

享受讲台。上课铃响,我们随步走进教室,学生坐定,师生问好,他们的目光流连在外,声音慵懒敷衍,老师便厉声要求,重新再来,且要求学生面带微笑。戏剧般的下课也如此。

你仔细听,仔细听,你能听到孩子们拉嘴唇时皱着眉头的话:上课很难,所以最好在外面玩!是啊,曾今的我就是一般视若无睹,刻板地要求着这些字一定得写对,课文一定要背完,作业得做全对,而后便是一次次的不满意,一次次的暴跳如雷,一次次重复着,一次次的质疑自己,质疑孩子……这就是教育吗?

是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捧着书,我一遍遍地问自己:你享受着你的岗位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你总是处在埋怨的深渊无以自拔。我想我们每个老师都想上一堂他们最满意的好课。如果你自己的热爱讲台,享受讲台,学生又怎能面带微笑的迎接每一次的课堂呢?

走进教育的天堂呢?

“魔镜”明确地告诉了我:珍惜讲台才能享受讲台,珍惜讲台能就需要发展自己,就是要做最好的自己。

是啊,老师的魅力在于学术的魅力,人格的魅力。只有不断用知识充实自己,才能用心与学生沟通。再拿起书,让我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这是一种外在的动力,也是一种内在的动力。

在重温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教材时,我了解了学生因渴望关注而打小报告,明白了课堂上他们因注意力容易转移而需要我们教学环节上做调节,明确了什么是行为强化法,如何帮助学生走出自卑等等;在放眼古今的教坛,我认识提出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霍懋征,提倡愉快教学的魏书生,关注普通人教育的法国启蒙教育家爱尔维斯……有了这些方向标,我每天利用课堂,课间,午间时间在班上“察言观色”,经常“客串”学生的“心理医生”、“倾诉对象”、班级的“爱卫巡检员”、“小小神探”等。通过每天和学生心灵的接触,心对心的撞击,一步步拉近我和学生的距离,通过精心备课,也同时打开了学生与知识的大门,下课时,他们是快乐的,上课时,我们更是幸福的。这就是一种满足的享受。

教育是一种发现。

教育只是一种简单的传递吗?把书本上的想方设法地倒进学生的脑袋里,周而复始,枯燥乏味地去反复咀嚼撕扯吗?面对我的困惑,魔镜把答案呈现在我的眼前:

重新认识教育的目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记住这段话:说到姚明,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姚明的总分是多少还是姚明的特长是什么?

同样,谈到刘翔这两个字,我们联想到的是什么呢?是跨栏,是亚洲飞行。没人能想到他主课的总分。显然易见,其实卓越,不是一种表现形式,我们教育必须承认和尊重“差异”,每个学生在智能发展方面都存在差异,教师要为有差异的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

他的提法不是先例。回顾过去,孔子因材施教已经积淀数千年,培养了72位圣贤。但在推广实践中,却显得势单力薄。对于我国小学生来说,如何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是当前的现状。

课堂不应该让学生“难受”,远离“忍受”,走出“接受”,走进“享受”。

冯校长很著名的《老虎当校长》的故事对许多人都有很大的启发,我想针对于小学基础教育的特点,单纯要求“鸭子练游泳,兔子练长跑,老鹰学高飞”是不切实际的,但我们可以让他们发现自己可以当鸭子,成兔子,变老鹰,这才是适合他们发展特长的“发现教育”。“为师者善导”,冯老师说。这就是要求我们做一名智慧的老师。

不少人都看过《汤姆索亚历险记》,那一章《光荣的刷墙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人的心态变化会导致完全不同的做事态度。把一件事赋予积极的意义,就完全改变了我们对“苦差事”的看法。第一次交作业,你可以发现一批“小书法家”,一场故事会,你可以发现故事家;一次赛跑,你可以发现几个“小刘翔”,一次手工,你可以发现许多心灵手巧的“裁缝”……

教育是一种智慧。

衡量一个教育者能力的标志之一是看他能否找到或创造一个受教育的机会。机会其实是无时不有的,只是我们经常没有注意,建平学校的“特色三好生”、“美食街”等活动成功在无形之中实现了教育目的,且效果显著。如果我们能经常琢磨它,他就是我们的“无字天书”。

夸夸其谈。一个小小的闪光点,被你发现了,本来很平常,但是你刻意地将其放大,谎言重复千遍,终于成为了事实。在《窗边的小豆豆》中不断地向我们传递出这样的思想: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在大家实力差不多的情况下,谁得到的积极暗示越多,谁的态度就越积极,最终效果就越好。我们要善于明察秋毫,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听,读,说,想,合作,坐等等,让他们觉得教室是属于他们的。如果他有一个大家都引以为豪的东西,他会爱上你的班级。

借力使力。衡量班主任专业能力的标志之一是看他能否找到或创造受教育的机会。有时,教育的契机在纠结中闪现。

钓鱼时,如果一条大鱼咬钩,此时硬拉反而容易将弦崩断,正确的方法是拉一拉、放一放,反复地收线放线,一张一弛,时松时紧,在反复地拉锯中等待最后收获的良机,教育学生也是一样,一位非常喜欢欺负弱小的同学,经常把他人打得鼻青脸肿,只是强硬的批评教育是不起作用的,老师灵机一动,通过表演课本剧《孤独的小老虎》,让他扮演小老虎,欺凌弱小动物,没有人能近身,快乐没人分享,伤心也无人安慰,孤独的看着动物们在六一儿童节欢聚一堂载歌载舞。他演得很棒,但他再也不想当“小老虎”了。最佳机会往往只有一次,所以要一剑封喉。

只有把教育的死水变成活水,学生才能永远喝下去,我们才能永远赢而不输。

“魔镜”深深地镶嵌进了我教育的白板,我不会止步……

创造读后感 篇5

近期我认真读了冯恩洪教授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本书,读后感悟颇深,对自己的教育触动很大。该书是冯恩洪教授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对中国教育的理性思考和展望。

读冯教授的书,不仅是感受书中鲜活生动的教育案例,更能领悟他深邃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要关注学生差异,尊重学生情感,释放学生潜能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发展学习能力,培养适应能力,锻炼实践能力,提升交际能力。美国美术课《画马》,山东教师的“8分数学生举手”和冯老的钓鱼故事,都说明了一件事:教育的真谛是:实现在的社会化和人的个性化的和谐发展。教育就是发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获得发展的信心。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深刻的反思。我们从事教学的课堂担负着将自然人打造成社会人的任务,课堂由“谁来教”是校长做主,那么“教什么”和“怎样教”就是我们一线教师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了。

自己过去的课堂,讲授偏多,学生的合作和独立思考偏少,虽然我的教学学生感觉还算轻松的,但读了冯教授的这本书,更坚定了我要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的决心,尽力让学生在自己创设的课堂上找到如沐春风的感觉。特别是课堂上要力求做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教育,真正在课堂落实好差异教育,让学生享受自己的课堂,变讲授的课堂为合作的课堂,力争让每个孩子都做最好的自己,让自己的生命也因为三尺讲台而精彩。

要让自己的课堂变得精彩,学生是享受,如果老师走上讲台的感觉还是“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那么课堂注定是无法精彩,学生也是无法享受的,甚至有可能带来的是难受,让学生有如坐针毡的感觉。

而教师要发展自己,就两条路:一是教学经验的积累,二是知识的不断更新和补充。尤其是后者,更显得必要,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有个性和差异的人,教育的每个对象都是全新的,不可能重复。这就需要老师有满腹的才思来应对各种学生的教育需求。

冯教授的身上让我看到了一名教师的成长秘诀,他一生勤于读书,作报告引经据典,妙语连珠,他始终坚持无论自己多忙,每天坚持读一个小时的书。这一点对于我就惭愧有加了,自己虽然爱看书,但没有像他那样坚持天天读书,把读书当成和吃饭睡觉等每天生活必须的事了。

我以前读书,纯粹是把看书当成消遣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很少做批注和写心得体会,看了冯教授的书后,我才感觉到作为教师看书的重要性,尤其是要把读书当成教师职业的必需。唯有读书,才能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素养,去构建适合学生的教育;也只有读书,在学生面前做好表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和带动学生,培养学生爱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让阅读伴随一生。

创造读后感 篇6

(一)最近我拜读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本书是冯恩洪教授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对中国教育的理性思考与展望。这本著作,深深地吸引了我。读完此书,心头的诸多困惑迎刃而解。

于是结合自身的教育生活,我有了许多的思考与感悟。感悟之一: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多读书,多读各类书籍,特别是文学名著。

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各种有意义的课外阅读材料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力量。虽然我教数学,但我一直认为读书能让我的心更丰富,承载更多的生命。

阅读是伴随着积累的,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积少成多”,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我可以把这种精神教给学生,让他们每天多学一点。感悟之二:

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时刻反省自己,时刻向学生学习,学生的心纯洁可爱,学生的心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之所以使用“也”这个词,是因为我在正常的教学生活中有这样的理解,当我读到这里时,我和他产生了共鸣。

我也和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别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有时我真诚地向他们道歉,他们却说:"没事,老师,你都是为我好";反思一下,作为老师觉得很惭愧,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今后,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树立教师形象,用心爱护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

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感悟之三:要学会欣赏,不遮挡阳光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

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当你走在学校某个不显眼的角落时,有时你会听到这样的对话。我们的老师只喜欢班上的某某,却从来不看我们,真是古怪。为了吸引老师的注意,这些被忽视的学生有时会用不好的方式吸引你的注意。你很生气,师生关系也很僵硬。

相反,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下,纪律就不再是什么问题。学生认为你很关心他,他会让你尽可能地快乐:遵守课堂纪律,专心上课,按时完成作业,虚心向你请教

因为每个人都想体验成功的感觉,得到尊重和欣赏。所以,不要挡住学生的阳光。让我们做更多的手指动作。当你竖起大拇指时,你可能会创造出一大批自信的人。感悟之四:

为了善待“问题”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我们看到了一个故事:一位名叫麦克劳德的英国科学家在校长小时候杀死了他的狗。校长只给他画了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的宽容和仁慈的惩罚使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因发现胰岛素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而获得诺贝尔奖。

()如果当时这个校长给予他的是严厉地呵斥、指责甚至言语的侮辱,他可能不会有如此的成就。课堂上经常听到老师谈论问题学生,但事实上,有问题的学生不一定是坏学生。他们做错事而不是质量问题,可能是出于好奇或其他心理原因。老师不应该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他们。他们应该从多方面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将药物应用到病例中,耐心引导。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教书,而且要教育和善待问题学生。很多老师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很不舍地送走了一届毕业生以后,过几年,甚至十几、几十年,仍然记得你这位老师的,就是当年的问题学生,因为你在他身上花得心血最多,这是你应得的回报。

我们的学生尚未成年,还处在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还没有成熟,出现一些毛病和错误,这是在所难免的。当学生似乎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感悟之五:

要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作为人民教师,首先要珍惜讲台,热爱讲台,享受讲台,发展自己,做最好的自己,要养成读书习惯,享受读书乐趣;要积累经验,学会反思;要学会合作,实现双赢;要做复合型的教师,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一直以来,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但回过头来看自己做得并不是很好。

尊重学生情感的关键在于课堂。比如,迎着春风的教室就是学生喜欢的教室。只要学生喜欢担心学科学习,就不能怪学生的差异。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师应为有差异的学生提供适当的教育,为进入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做好准备和贡献。(二)最近阅读完了冯恩洪教授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后,感悟颇多。

最让我感慨的是冯教授的一个寓言“虎校”的例子:虎年过半百,吃百鸡宴。

庆祝完50大寿后,他回顾前半生,真实也喜也忧。喜的是前半生混得还可以,好歹也成了百兽之王。令人担忧的是,社会对教育越来越重视,要求科教兴国、尊师重教。

校长这一职业越来越成为最让人羡慕的角色。这个职业,老虎没干过,有点遗憾。于是他痛下决心,五十知天命,后半生什么也不做,就一门心思当校长。

老虎去学校自荐上岗,很遗憾,没有一个单位敢聘请一个人人都怕的角色来做第一把手。正好这个时候《中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了。老虎一想,我的前半生小有积蓄,我就拿出我的全部积蓄来毁家兴学,圆我的校长梦。

就这样,森林动物学校开张了。在森林动物学校的入学咨询日,家长们问老虎:把娃娃送给你和其他校长有什么区别?

老虎毫不犹豫地回答:你可以把娃娃交给其他学校学习一两门技能,把娃娃交给森林动物学校学习所有技能。森林里和人世间一样,望子成龙啊!

一个样样都能学会的承诺,让刚出台的森林动物学校第一年招生就盛况空前。很抱歉,好景不长,一个月以后,森林动物学校出现转学风了。第一个是鸭子。老虎很惊讶,问鸭子为什么要转移。

鸭子告诉校长,我们鸭子家族的基因决定了我们可以在水里做,而不是在地上,因为我们的腿又细又短。你要求我们水陆两栖,每天水里还可以,要我在地上长跑五千里,我实在受不了。鸭妈妈看到小鸭一天比一天瘦。她很伤心,告诉小鸭子:

你爷爷水里行地上不行,你爹爹水里行地上不行,恐怕你也走不出这个误区,样样都会,不适合我们鸭子家族发展,咱们转学吧。紧接着,第二个转学的是兔子。那一天教过河,讲完了过河要领,兔子犯难了,它对老虎校长说:

“虎校长,我的脚板一湿,腿就从大腿根部抽筋了!样样都会,有命会的越多人家越羡慕,我现在到不了河当中就得沉下去,命都保不住了,会多会少一个样!"兔子接受不了样样都会的教育,也转学了。

第三个转学的是老鹰。那一天教上树,老虎讲完了上树要领,老鹰想:展示我的强势和智慧的机会来了。

老师刚刚讲完,它第一个站起来:"我能行,我先上。"它张开翅膀呼啦呼啦地飞到树上。

老虎脸色严肃,告诉它: "动作不规范,退回原地重来。"老虎规定,上树要沿着树干爬上去,不准张开翅膀飞上去,老鹰受不了这样的教育,转学了。

就这样,三个月后,最后一个动物也转学了,森林动物学校黯然关门。这时候,一个不识相的小报记者找老虎校长作名人专访,问它:当了三个月的校长有什么感受。

老虎脸色严肃,从牙缝里就挤出一句话:校长这个活儿不是人干的,我再也不当校长了。森林动物学校以美好的愿望开始,以失败的结局告终,这个故事给我带来了这样的启示:

创造读后感 篇7

近日阅读了经济学家茅于轼所著的《财富是如何被创造的》,从中我最大的收获是平等与财富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创造财富的方式虽然有很多种,但是以平等为基础,利人利己为原则的财富创造才是长久的,可持续的。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四种财富创造的情况,从人与人的利害关系作为出发,第一种是利人利己,第二种是损人利己,第三种是损己利人,第四种是害人害己。利人利己的财富创造方式肯定是最佳的选择,书中以卖鸡蛋为例,鸡蛋作为商品能够给买房带来营养价值,能为卖方带来经济价值,这种互利双方的形式,肯定是值得让人长期维持的。这让我联想到了平时生活中人们在交易时的利益问题,若能够创造出对彼此都有益的价值,公平与诚信便是双方务必要达到的。作者提到,经济学说到底,它的奥妙就是平等自由人之间的合作。这不难理解,譬如在签署一个合同的时候,若是一方老想着要压榨另一方,不平等的产生,自然会影响财富的创造。所以,在一个自由平等的氛围下,财富的创造速度才会加快,人与人之间才能够达到互利共赢。

作者提到的“损己利人”也就是牺牲自己的利益来帮助别人,乍看你也许觉得是一件好事情,当然社会需要我们拥有乐于助人的精神,但是“损己利人”的方式并不适于财富的创造。因为收费会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互相的无偿的.服务做不到这一点。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损己利人”这件事,虽有它的社会效益,但是经济效益怎么样还值得商榷。

财富的创造需要知识的创造,作者在书中提到关于“创造知识”与“传播知识”的区别,创造知识的大学是一流的大学,而传播知识的大学只能算是三流大学。而一流大学的出现,总体上还是得益于一个自由平等氛围,只有在一个平等的氛围中,思维才能够得以开拓和发展。何尝不是这样呢,现在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财富创造的基础还要得益于知识的积累与创新。

虽说是在讨论如何创造财富的问题,本书还是谈到了许多关于道德与法制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平等与财富创造之间的关系。我们每个人看似都在追求财富,也就是物质与金钱,但是其根本目的还在于追求幸福与快乐,财富只是我们在达到最终目标之前的一种积累。遵守平等的原则很重要,因为这关系到彼此双方之间的利益,只有互利的才是持久的。

创造读后感 篇8

老虎年过半百,有权有势,想过瘾做回校长。为了招生,拉出了样样都会的口号,招来了大批学生。可是开学三个月不到,学生们要求退学,学校关门大吉。故事的大概就是这样的了,这是一次业务学习中,由冯恩洪老师说起的。他生动有趣的将老虎做校长的故事说给我们每一个老师听,大家听得很开心,但也让我们所有老师陷入一片深思之中。

我曾在5岁左右的小朋友美术教学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不同的孩子来自不同家庭,他们水平各不相同,我该怎么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所学,而且学得开心呢?我不可能要求他们每一个人都把颜色上得有多么工整、多么丰富,我只能根据不同孩子的情况制定不同的作业方案:这个孩子只需要把形打好就ok了;这个孩子可以让他尝试一下上颜色;另一个孩子再绘画上有一定天赋,因此我对他要有更高的要求。

就这样一步一步的,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进行了一番设计,感觉他们在绘画兴趣上日渐浓厚了,进步也大了。面对差异,有些家长就不能理解了,都一样大,一样的学,我的孩子怎么比他家孩子画得就要差一些呢?是不是你老师没有用心教啊!面对这样的情况,做老师的应该和家长把孩子情况说清楚,同时更应该把自己的教学方案和家长进行沟通,同时请家长配合。

天生我材必有用,虽说人皆有才,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是全才,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老师去发现、寻找不同学生的个性所在,再将其引导、提高、发展。面对一个基础差的学生,我们给他的应该是更多的鼓励;尤其可以在他的强项方面予以鼓励,让他也能发现自己的亮点,并且树立信心,从而让其发展更快。

我们老师是教书育人,是做教育的,是工程师。在课程设计上、内容安排上,我们都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状况。要能够为孩子们扬长避短,这样他们才会有信心,才能个个有才啊!具体怎么做?这就需要我们在每天的教学工作中去为孩子设计发展道路,创造发展条件,提供发展帮助,达到预期效果。

老虎做校长,错就错在了样样都会。样样都会看起来是一块美味,吃起来却是另一番滋味了!鸭子本是游泳能手,你要他练跑步,鸭子腿短跑步慢,你嫌弃他还跑得太慢了,再加把劲!受不了了,要退学。兔子本是赛跑能手,你要他游泳,这不是要他命吗?没办法,要退学!老鹰就应该在天空畅快昂翔,你要他学爬树,还不能用翅膀飞上去,哎,这不是扯淡么!退学!……你不抓住孩子们的长处,你偏去揪他的短处,这谁会痛快?谁会开心呢?唯物主义哲学中说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点也没错,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这样才是让孩子快速成长的关键。

冯老师的课上的风趣幽默,很喜欢,希望后面有机会能够继续学习。

创造读后感 篇9

本学期读了教育专家冯恩洪《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使我受益颇深。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直木造梁,弯木造犁,让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我想,这就是素质教育的真谛吧,如果真的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这样的教育就是适合学生的教育。

首先先来谈谈“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的理解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知识,让学生拥有学习能力和工作技能等;而学生是否享受学习似乎不是我们所要思考的,因为读书就是枯燥的,需要每个人勤奋的。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文中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仅要创造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教育者对学生的差异不应该埋怨,而是研究差异,关注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你真了不得,你离成功就差一步了”,创建和谐的师生情感,让教育的感觉不是难受,教育的感受是走进享受。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让学生快乐成长。所以教育要让学生彻底释放自己潜能,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明确了教育的最高境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对当下的课堂教育进行了反思: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也在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但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像我们这样的班额大,人数多,一个班级五十人,一个教案,统一练习,完全没有注意到受教育者的差异;但每个班级学生确定,教材单一,课时紧,教师每天都在赶进度,在练习,有时完全忘却了学生的需求,只是想着让学生将课程内容学完就好,于是,讲授知识就占去大量的课堂时间,学生听了课,做了练习,但就是课堂知识巩固率极低。而那些为了展现合作教法而合作的课堂,让后进生举手发言的所谓关注差异的课堂,都不是高效的课堂。当前,由于课堂变革没有适应时代,课程建设较滞后,导致我们的课堂大多在约束学生的潜能,萎缩学生的潜能,而非释放学生的潜能,因此,学习的不快乐成了不少学生的痛苦感受。所以,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已经成为我们当下及将来亟需完成的任务。我们要建立符合学生个性、适应学生发展的动态、综合的课程体系;我们要让合作课堂,让差异发展成就学生的美丽人生。

另外一点,对于学生的评价只有理性的对错,没有感性的激励,特别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缺少引导,缺少尊重,致使学生在忍受教育,在挫败中痛苦学习;我们每天为了学生考高分,在想方设法为学生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让学生在作业堆里拼命,经常性地忘却学生潜能的发展,只是固执地让学生在教师设定的内挣扎,这样的教育能实现教育的目的吗?这样的教育能让学生感动吗,能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吗?

创造读后感 篇10

最近我拜读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本书是冯恩洪教授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对中国教育的理性思考与展望。这本著作,深深地吸引了我。读完此书,心头的诸多困惑迎刃而解。于是 结合自身的教育生活,我有了许多的思考与感悟。

感悟之一: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文学名著更要捧读不辍。

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虽然我是教数学的,但我本身一直认为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我可以把这分精神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也每天多学习一点点。

感悟之二: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

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之所以用"也"这个字眼,是因为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而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和他产生了共鸣。我也和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别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有时我真诚地向他们道歉,他们却说:"没事,老师,你都是为我好";反思一下,作为老师觉得很惭愧,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

感悟之三:要学会欣赏,不遮挡阳光

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当你走在学校一些不起眼的角落,有时会听到这样的对话,我们老师只喜欢班上某某,而对我们从来都视而不见,真是偏心。这些被忽视的学生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有时就会用一种不好的方式引起你的注意,你为此很生气,师生关系闹得很僵。相反,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下,纪律就不再是什么问题。学生相信你非常关心他,他就会尽可能地使你高兴: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课、按时完成作业、虚心向你请教……因为每个人都希望体验成功的感觉,希望被尊重,被欣赏。所以,不要挡住学生的阳光,让我们多做手指运动,当你竖起你的大拇指,可能造就一大批自信的人。

感悟之四:要善待"问题"学生,呵护其自尊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英国有个科学家叫麦克劳德,小时候杀死了校长家的狗,校长仅以让其画出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作为惩罚。校长的宽容和善心的惩罚使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因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获得了诺贝尔奖。()如果当时这个校长给予他的是严厉地呵斥、指责甚至言语的侮辱,他可能不会有如此的成就。

经常听到老师在谈论班上的问题学生,但其实有问题的学生不一定是坏学生。可能出于好奇或者其他心理原因使其做了错事而不是品质问题,老师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横加指责,要多方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对症下药、耐心引导。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教书,更要育人,要善待问题学生。很多老师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很不舍地送走了一届毕业生以后,过几年,甚至十几、几十年,仍然记得你这位老师的,就是当年的问题学生,因为你在他身上花得心血最多,这是你应得的回报。我们的学生尚未成年,还处在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还没有成熟,出现一些毛病和错误,这是在所难免的。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

感悟之五:要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作为人民教师,首先要珍惜讲台,热爱讲台,享受讲台,发展自己,做最好的自己,要养成读书习惯,享受读书乐趣;要积累经验,学会反思;要学会合作,实现双赢;要做复合型的教师,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直以来,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但回过头来看自己做得并不是很好。尊重学生的情感关键是在课堂上,如临春风的课堂是学生喜欢的课堂。只要学生喜欢还愁纪律学习上不去,的确我们不能埋怨学生的差异,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师要为有差异的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为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做好准备,做出贡献。

创造读后感 篇11

暑假里,我再一次读了《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它如夏日里的清泉甜甜地流入我的心头。看起这本书,就令我爱不释手,它使我心里涌起了一股坚定的信念,那就是永不放弃。

鲁滨孙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但他厌倦了家里那种恬静的生活,不顾父母的反对,决意成为一名航海家,便开始了他的梦想之旅。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风暴海啸向他袭去,真正的生存挑战才刚开始。他被无情的大海冲到了一个荒凉的孤岛上,与朋友失去了联络,就这样,鲁滨孙开始了27年的奋斗。在孤岛上,他用自己的双手建造房屋,制作衣服,养殖牧场,学会了种植谷物,就这样风风雨雨的过了27年,终于凭着他那永不放弃的信念,智慧的脑袋,勤劳的双手,离开了那富饶的孤岛,那真是奇迹啊!

鲁滨孙说:神赐给众生同一种能力,有的人不怕苦,不怕累,创造出奇迹,而有的人则相信天命,不肯去开创自己的生活,他们认为奇迹是上天安排的,其实只要去创造,奇迹就会出现!我认为鲁滨孙说的非常好,他永不放弃的信念激励着我上进。在我的周围就有这样一位创造奇迹的英雄,他就是飞达电脑学校的创造者---骆润法,他身残志不残,他不能行走,但他比任何人走的快,他在创造财富的同时还未忘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为他们捐款,为他们安排工作,他做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业!想想自己有时真的惭愧,我苦练了5年的钢琴差点要被我放弃了,我已考出了全国八级,难道我真的要放手?是鲁滨孙的话激励着我,是他让我坚定信念,永不放弃,他让我明白做人不能半途而废,只有去创造才可能出现奇迹!

永不放弃,创造奇迹,让我仰望天空,把世界的美丽尽收眼底!

创造读后感 篇12

童话故事里,恶毒的后母,善良的公主更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们第一次有意识的明白了什么是善恶。

其中,起着推波助澜的魔镜,让当时的好奇的我着实震惊,也羡慕不已,在多少个梦里,也一遍遍地问:“魔镜,魔镜你告诉我,天为什么是蓝的?”“小朋友为什么不喜欢和我一起玩。”……它能真实的反映这个世界,它视野的广阔,勇敢无谓,准确通透也给如今身为人师的我些许启发。冥冥之中,一直在寻寻觅觅,一面能指导我的教育实践,摆脱困顿狭隘观念束缚,引导我不断展望未来,亦师亦友的“魔镜”。

“当老师就要当中国最好的老师。”这是冯恩洪校长自己的人生目标也是勉励年轻教师的一句话。听着访谈中的这句话,它每个字着着实实的落进了我的心里,我不禁抬头把他自信的脸庞收进眼里,忖度着:是什么力量,让他如此的自信,是什么思想,让他的光芒如此耀眼?偶然的机会,有幸捧起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本专著,翻开细细品味,合上慢慢回味,闭眼字字体会:他的呕心沥血、成就他人,发展自己的岗位爱;他的张弛有度、亦师亦友,“处心积虑”却润物无声的学生爱;他的先行者般的披荆斩棘的不断开辟中国教育的新天地,他的英雄般的毫不畏惧的为此实践着这一教育理想,对了!这就是那面最值得拥有的“魔镜”。

创造读后感 篇13

只有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师的历史使命。教育不是按设定的`同一个模子对所有人进行塑造,不是把一些知识灌进孩子稚嫩的头脑。教育是通过某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感悟到真理,而不是把所谓的真理强加给他们。我们就应该让他们受到真正的教育,而不应仅仅是对他们进行说教。教育过程是一个培养人、开发人的过程。“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并不是对学生作无原则的迁就和迎合,它是由教育自身的规律和时代发展到今天的需要所决定的。就教育自身的规律来说,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适合学生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不能让学生的自我价值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一步一步的开掘和充分的体现,那么,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就会成为一桩差事,成为一种负担,厌弃学习,厌弃老师。

我们不能埋怨教育的差异,应该研究差异。学生存在差异是必然的,学生是有情感的,有心理需求,有尊重的需要,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工作中一直以来,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情感关键是在课堂上,如临春风的课堂是学生喜欢的课堂。只要学生喜欢还愁纪律学习上不去,的确我们不能埋怨学生的差异,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师要为有差异的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

从理论上梳理,全世界的教法分三类:第一类是讲授课堂,用教师的一讲到底来完成知识传授。第二类为合作课堂,即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讲,经过启发以后,学生仍然存疑的,这个时候才让教师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第三类课堂,对于相同年龄的人,因为他们智力上的差异不是给他一模一样的教育,而是给他合适的教育,这种提高质量的教学方法叫做差异教学或者说差异课堂。

结合自身合作课堂教学的实践,我在小组活动中,虽然采取了小组成员课堂发言积分单并规定组长最多只能发言两次。这样一来小组要拿高分主要靠其他成员的参与,调动了全组积极性。但个别学生由于本身水平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积极参与活动的各环节。因此还需要教师更细致及时的辅导和帮助,加强小组建设,充分发挥团队力量,师生形成合力,共同进步提高。

创造读后感 篇14

第一次看到《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本书的时候,我就爱不释手了,通过日以夜继的阅读,结合自身的教育生活,我有了许多的思考与感悟。

以前,我一直认为:教育就是教学生做人的道理和知识,让学生具备学习能力和工作技能等;学生是否喜欢学习似乎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因为阅读枯燥乏味,每个人都需要勤奋。我们都是这么过来了,这是每个孩子必须经历的过程。

而通过阅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文后我发现: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仅要创造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因此,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教育者不应埋怨学生的差异,而应研究差异,关注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所以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你真了不得,你离成功就差一步了”,创建和谐的师生情感,让教育的感觉不是难受,教育的感受是走进享受。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让学生快乐成长。因此,教育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潜能,让他们生动活泼地发展。

而撬起教育质量的支点在哪里?在课堂。“撬起课堂教育质量的课堂变革在于,走出讲授,走进合作或者差异发展,以释放学生的潜能。

”课堂是将自然人打造成社会人的主要手段,课堂承担着个体社会化的第一责任。课堂变革要由讲授走进合作。合作课堂就是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讲,经过启发后,学生仍然存疑的,教师才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的课堂。

在合作课堂中,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启动机器,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和理解知识,提高课堂知识的巩固率。课堂变革还要由讲授走进差异发展。差异发展就是我们给有差异的学会提供合适的教育,就是不固定班级,按照层次开展课堂教学,实实在在地实施分层次教学,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有效发展。

而现在的适应性教学改革也正朝着它迈进,体现了先学后教、先学后教。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来找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自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目前的适应性教学改革不是很好,但我们会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努力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

“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是一种温暖,是一种关怀。“适合教育”就是强调以学生为本,追求人文关怀,引导学生的心灵走向真、善、美;强调教育要适合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适合每一名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民主、科学的教育教学服务;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要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发展。强调教育应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教育必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倾向性应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回归。

总之,适合教育就是要吸纳古今中外一切科学合理的教育思想精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并在此基础上赋予时代的特征,继续发扬创新,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既然创建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已经成为共识,我们是否需要等待?作为一名现代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采取积极行动,提高自身素质,实现专业发展,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为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做出贡献。

创造读后感 篇15

《创造力的本质》是一本讲述创造力从哪里来的书籍。作者认为创造力不是随机产生的,而是由多种因素而形成的。这本书是针对所有人的,无论是学生、职场人还是艺术家都能从中受益。

这本书的一大亮点是它对创造力的解释。作者把创造力分解成多个孪生概念:开放的思维和专注的思维。这两种思维在不同情况下互为补充,促进一个人创造性的表达和创新。此外,作者还探究了无意识对创造力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创造力。

这些思维是如何应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呢?作者举了很多例子能够说明这个问题。比如,作者写了许多关于创造力实例的故事和研究。作者还阐述了艺术、科学、商业、文化和政治等不同领域内的创造性表达,并揭示了它们如何激起人们创造性的力量。

我认为,这本书对任何想要培养创造力的人都是非常重要的。读者可以通过学习这些思维,改变他们的交流方式,创造一些有趣、有用或创造性的工作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创造者和创造力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本书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提供了一个指导,可以帮助读者更加高效地创造。

这本书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首先,作者以非常生动的方式讲述了关于创造力的一些史实。其次,作者还讨论了一些与创造性表达有关的人性问题如自我意识、焦虑和恐惧等。这使得书籍更加全面,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故事和实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创意思维。

总的来说,《创造力的本质》是一本极其珍贵的书籍。它透视了创造力从哪里来的问题,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建议,帮助人们更好地利用从多个方面培养创造力。阅读这本书,读者将能够认识到创造力是如何进行的,以及如何将创意思维融入他们日常生活和工作。我强烈推荐这本书,非常值得学习和阅读。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