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教育家徐特利先生曾说:“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每个教科学知识的人,他就是一个模范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经师”教学问,“人师”教做人;“经师”重能力,“人师”重品行。一句“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可见“人师”之可贵。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在教师的手里操纵着幼年人的命运,更操纵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承担着教化万民、培育万代、推进社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却出现了一定的道德滑坡。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教师,除了具备渊博的知识,通达的学识,与时俱进的时代气质,充当好一个传经授道的“经师”角色以外,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正直的个性、坚强的意志、丰富的情感、完美的人格,真正担负起一个“人师”的责任。做“经师”重要,做“人师”更重要。要做一个新时代的“人师”,除了社会起到正确的导向外,教师也必须付出自身的努力。
一、必须加强
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这一职业的内在要求。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而且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造就新型人才的特殊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成长—成熟—成人—成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从事教育劳动的光荣感和自豪感,真正甘心成为学生“通向科学高峰的人梯”。在对待师生关系上,要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赞赏,尊重学生的能力和意见,赞赏学生的长处和努力。在对待教学关系上,要帮助学生促进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内化,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发展的方向,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人格。在对自我认识上,要学会审视自己的课堂行为,审视自己的课堂情感,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反思自己的情感表现。
二、树立服务意识,让“上帝”满意
中国的教育缺什么?缺钱、缺人才、缺公平、缺教育观念……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缺服务意识。教育是一种服务,而且应当是一种开放性的服务。正如很多民办学校提出:“学生和家长就是我们的上帝。我们的学校教育就是要做好服务,让上帝满意。”如果教师能够想到自己是在服务,想过自己教过的孩子是否每一个都满意,每一个孩子是否都能发展,那么你就会努力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不断内化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的形象,恪守职业道德。虽然我们口口声声说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实际上并没有做到,因为我们缺乏服务意识。
三、倡导用爱心去锤炼师魂
“爱是发自内心的,爱是教育良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就是师德的核心。”试想,在到处充斥着威胁、恐吓、偏见的环境里又如何培养出学生健康的心理和正常的情感呢?作为教师,我们要长期关注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过程,而不能做那种布置了任务,分配了工作就置身事外的老师。我们要全过程、全方位地关注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尽量引导他们在前行的路上自己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但只要他们真正出现困难时,就要及时为其排忧解难,以保证他们能够全面、健康、和谐地可持续发展。自始至终的坚持,全心全意的关注,这是何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这是怎样崇高的职业道德!所以,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是师爱的具体体现,这是塑造教师形象、锤炼师魂的最终归宿。“以人为本”,充分地关爱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人是严防师德沦丧的必备利器。
四、倾听教师心声,提高教育投入
教师一样是人,一样有七情六欲,一样需要关爱,他们的心声一样需要倾听。目前不少报刊报道教师职业之辛苦,我觉得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多数教师从早晨七点多到晚上十点多都得工作,其压力之大实在苦不堪言。“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一直以来都是对教师清苦形象的写照。具有高尚的人格,多讲奉献,少讲索取,这是一个人民教师具有的人格魅力,也是社会对他们的要求。然而,我认为在我们大谈师德,大谈奉献的同时,提高教师待遇和地位,倾听他们的心声,多关爱我们的教师也是当务之急,这是搞好师德建设的物质基础所在。做“经师”难,做“人师”更难,既做“经师”又做“人师”更是难上加难。正师风、铸师魂、强师能,打造新世纪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良好师表形象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本人的共同努力,希望能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打造一支无愧于新世纪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作者:谢小英 单位: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黎咀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张利敏.经师易遇人师难求[J].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