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学设计是学生语文和能力达成的先决条件,更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基础。精心合理的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效益的首要因素,课堂中教学的安排以及课本知识的是的关键。以公开课《拿来主义》为例探讨教学设计中知识与环节的关联。
关键词:课本知识;教学环节;关联;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各种学习和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理念、风格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的过程。从我校语文组易洪春老师执教的校本教研公开课《拿来主义》取得的良好效果来看,笔者认为精心合理的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效益的首要因素。那如何让教学设计环环相扣,让课堂效益最大化呢?笔者认为在努力丰富自己体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感受课本知识与教学环节的关联是关键。下面,笔者就以易老师这节公开课为例来谈谈教学设计中知识与环节的关联:
一、深入理解并挖掘教材,找准知识的关联点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阅读比较复杂的议论文,在理清文章层次、把握中心论点的基础上,能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在写作方面能写一般的议论文,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且能运用一些常见的论证方法。”《拿来主义》是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本文是鲁迅先生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一篇议论文,除了犀利的语言、清晰的逻辑结构外,比喻论证的运用是其突出特点,作者巧用比喻论证使读者明确了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易老师挖掘并运用教材,引导学生抓住比喻论证这一要点。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找准与之关联的课本知识
高二学生已有一定的议论文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他们也尝试写作议论文,平时也注重阅读并写作时事评论。但就文章的论证方法来看,他们还停留在运用例证和引用论证这些基本的方法上,因此,引导学生探讨比喻论证的运用要领就是学生学习的新起点。(一)“提出问题”环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提出问题”即提出并理解核心问题:教师营造情境、出示问题;学生进入情境、领会问题。成功的导入能迅速安定学生的学习情绪,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进入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在易老师课堂的“提出问题”环节中,核心问题“找8~9段中的比喻论证,探讨其阐明的道理及其运用要领”,展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有针对性地找准了学生的“新知生长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解决问题”环节,调动学生思维并使之获得成功感。“解决问题”即进行核心问题的解决活动:教师进行引导定向、适当协助;学生独立操作、交流合作。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找准知识的生长点设计问题、提出要求,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主动参与,提高学生主动解决问题、探索知识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环节,易老师设置了一个探讨活动,让学生找出比喻论证句,并指出本体以及态度(即道理)。学生从文中找到“大宅子”“鱼翅”“鸦片”“烟灯、烟枪”“姨太太”等喻体,也明确回答了与之对应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精华和糟粕”“糟粕”“腐朽的思想”等本体和“拿来”“使用”“使用、毁掉”“存放、毁掉”“消灭”等态度(即道理)。学生逐一作答,老师边评价边板书。之后易老师让学生找出文中更精当的两个词语来总结作者的态度,学生很快就回答了是“占有、挑选”。易老师随即问“时隔一个世纪之后,鲁迅先生的这一态度还有何现实意义呢?”学生的回答很精彩,“占有与挑选,强调了鲁迅先生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在当今时代,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我们应当把这种态度发扬光大,就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又一学生说:“大家放眼望去,古往今来,很多人都自觉不自觉地践行着占有和挑选这一道理。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化用了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这是一种文化中的占有与挑选,更是一种创新。同时,美国电影《功夫熊猫》中是满满的中国元素,中国国宝、中国功夫、中国服饰、中国针灸等,这是导演深谙占有和挑选的道理,最后赢得了观众的喝彩和满满的票房记录。所以真正的‘拿来’是有现实意义的,可以增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这样的回答马上引来雷鸣般的掌声,回答问题的学生满脸都是成就与幸福。(三)“反思提升”环节,建立知识的关联并形成系统。“反思提升”即对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体验进行有目的的反思和提升,生成本节课应该学习的新知识、新方法。在此环节中,教师诱导反思、提升讲解;学生反思归纳、理解接受。鲁迅先生把继承文化遗产这么抽象的道理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阐述得通俗易懂,易老师在“反思提升”环节,很自然地设计了“结合8~9段的比喻论证,探讨其运用要领”这一问题,让学生讨论后作答。有学生回答说:“喻体要结合实际,而且要浅显明白,文中的喻体都是那个时代生活中常有的事物。还有本体和喻体都是相关的,比如鸦片就是文化遗产中的糟粕,鱼翅就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又有学生回答说:“鲁迅先生选择的喻体都很贴近生活,都是那个年代的人一看就懂的东西,让人很容易明白他要阐明的道理。同时,文中的喻体非常具体,作者善于用细小的事物来反映大道理。”最后,易老师把学生的发言归纳为“就近设喻、道理相通、以小见大”这三个要领。从课堂板书来看,零碎的知识就真正关联起来了,并形成了简易明白的知识系统。(四)“运用反馈”环节,有效达成学习目标。“运用反馈”即在运用中获得反馈与内化:教师检验评价、反馈改进;学生尝试运用、修正内化。在这个环节,易老师让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阐明道理,出示“学习需要积累、人因环境不同而改变、有压力才有动力”三个观点,让学生择其一写一段文字。两个学生展示了作品,学生甲用“竹笋”这一常见事物阐明“有压力才有动力”的观点,学生乙用“蚂蚁”这一常见事物阐明了“学习需要积累”的观点。易老师从课本知识的整体出发,指导学生抓住课本知识与教学环节的关联,很好地解决了教学核心问题,从而顺利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在以上四个教学环节中,易老师找准了知识的生长点,巧妙设问,环环相扣,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探索进取的状态。由此可见,教学设计环环相扣至关重要,它能有效促成学生的思维交锋,使之自觉完成新旧知识的迁移。而教师在教学环节设计中,应充分挖掘与学生相关的课本知识,使学生始终感觉到有新的兴奋点,从而真正地激发其继续学习的兴趣,最终达成学习目标。
作者:刘世刚 单位:四川大学附属中学西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