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林业科技研究范例6篇

2024-09-29 来源:华佗小知识

林业科技研究范文1

解决“三农”问题,离不开地方政策、科技、投入三方面,这三个方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科技在其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正所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对于地方“三农”问题的改善是很显著的。当前,我国多地在林业科技服务上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林业科技特派员可以在乡镇工作中提升农民的基础收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以推行林业科技特派员制度最成功的浙江省林科院为例,截至目前,该林科院已经有1位法人代表的科技特派员,8位团级代表的科技特派员以及20余人的个人科技特派员。截至2016年年底,浙江省林科院已经获得了包括“欠发达城镇发展小康项目”“省级林业科技特派员建设先进单位”在内的多个荣誉称号。2013年,浙江省林科院就已经被我国科技部门认定是“国家重点林业科技特派员培养点”,这对于浙江省开展林业科技服务,甚至我国整体开展林业科技服务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扩大了社会化创业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空间[1]。

2创新举措

依据当前我国在林业科技服务“三农”建设的总结表彰活动以及部分地方所出台的政策,我国林业科技部门将林业科技特派员制度认定为促进当前“三农”建设的重要途径,并要针对林业科技服务进行进一步责任管理与实效的加强[2]。2.1高度重视,精心选派。为了进一步促进国家林业科技服务“三农”建设,让真正有能力的人加入到科技特派员队伍中,在选取人才时应注重选拔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并且要有一定的科技服务实践,整体个人素质水平较高。一旦特派员在3年内业绩不突出,则不能让其继续担任林业科技特派员。与此同时,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对科技特派员进行一定的调换。对于选取林业科技特派员的林业部门及地方林科院,应秉持“自荐连任、自愿报名、自主选择”的理念,让林业科技特派员有其自身独立的选择。同时,要对林业科技特派员加强科技培训,通过多种形式将科技项目渗透到“三农”建设中,让地方群众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较为实用的技术。并且在确定人员之后可以适时开展座谈会,进一步明确科技特派员的职责和义务,最大程度地保障科技特派员的工作顺利开展[3]。2.2出台政策,创造条件。为了进一步提升林业科技服务“三农”的建设水准,在科技特派员的待遇政策上也应有一定的调整,从而让林业科技特派员可以安心地进行工作。例如,省内科技特派员可以将补助一次性发放至本人,并且每人每月可以报销一部分通讯、交通、生活费,完成一定目标后还可以获得一定的荣誉奖励等。2.3明确重点,注重实效。在国家选取林业科技特派员下派工作之后,应注重开展地方“三农”建设,并且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围绕基层实际来开展工作。首先,应以林业科技项目为切入点,将“三农”建设作为助推的产业,并且通过开展相关项目促进地方部门发展林业项目,以尽快促进当地的主导产业转型;其次,可以优先培育典型的示范,以点带动面地发展,优先建立科技示范点、示范项目,从而带动新型品种及技术服务“三农”建设;此外,可以对林业科技特派员加强科技培训,通过多种形式将科技项目渗透到“三农”建设中,让地方群众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较为实用的技术;最后,运用信息服务可以让群众了解到最新的政策动向及市场发展现状,提升农民的素质。2.4依托单位,抱团服务。我国林业部门一直以培养科技特派员为基础,及时处理林业科技特派员遇到的问题,这可以让工作人员与单位之间有着良好的合作与交流,还可以让科技特派员更加支持单位所开展的工作,并积极进行优势互补,让育竹专家和食用菌专家等方面的人员进行抱团服务,开展合作与交流,一起带动“三农”建设。

3业绩成效

3.1坚持项目载体,实现技术与产业对接。截至2016年年底,浙江省已经实施的林业科技特派员项目达到近200项,引用新技术约有500项。部分林业科技特派员人为需要进一步开展与当地农民产业相结合的项目,例如,浙江省部分地区农民对于土鸡的养殖热情较高,可以结合这种现状开展“雷竹种植与竹园土鸡养殖”项目。并且利用大批雷竹林作为基础进行土鸡养殖,以实现种养相结合,对于资源的利用来说也是相互的。对于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来说,近年来实行了“油茶有机栽培”项目,并进一步提出促进油茶产业发展的高效栽培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地方经济效益。3.2注重示范带动,促进林业增效和林农增收。林业科技通过在地方开展科技新项目,将新型的品种和技术引入建设基地中,并且近年来已经建设出包括食用菌、低产竹林改造等在内的万亩基地改造。在浙江省内这种项目建设更为鲜明,其中“云和雪梨栽培研究”项目也是通过以点带动面推进建设的,有较好的示范效果。而示范带动的发展方式可以优先培育示范的典型,以点带动面进行发展,优先建立科技示范点、示范项目,从而带动新型品种及技术服务“三农”建设,对林业增效及林农增收有较大影响。3.3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林农科技素质。自21世纪以来,我国对于林业科技项目技术的培训一直没有间断过。就浙江省而言,已经创办过200余场多种技术的培训班级,培训了将近5万多农民群众,让农民的实际收入增加许多。而以毛竹为特色的浙江省青田县,近年来参加国家特派员开展的毛竹高效经营讲座8场,培训了将近300人,有效提升了毛竹生产产值,而且农民科技素质的提升也是很显著的。3.4强化团队特派员工作,支撑林业产业提质增效。当前,我国对于林业科技的服务工作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包括竹产业、食用菌产业在内的多个产业组织不同的科技研究团队,并且将地方的林科院作为研究基地,逐步推进科技项目的实施与推广。2017年以来,浙江省也在林业科技特派员的帮助下申报了多个地方科技项目,促进多家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产业或者省级创新企业。例如,浙江省东阳市开发团队就与当地的康大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对于植物种子假种皮精油提取项目进行综合开发,并进一步完成香榧开发造林20余hm2,使得多种珍贵用材的树种得以保留;同时也开展了森林公园的建设,对于地方农业旅游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3.5推动科技特派员工作,深入与地方科技院合作。作为国家林业科技服务行业的佼佼者,浙江省对于省内的科技特派员实施县级的试点工作,将地方林科院作为法人的林业科技特派员工作基地,开展适合当地产业的项目。而依据当前我国在林业科技服务“三农”建设的总结表彰活动以及部分地方所出台的政策,部分林业科技特派员人为需要进一步开展与当地农民产业相结合的项目,林业科技部门也应将林业科技特派员制度认定为促进当前“三农”建设的重要途径,并要针对林业科技服务与地方的林科院进行合作发展。例如,在开化县采取培育珍贵树种、油茶丰产开发的战略,深度开发当地应用较为广泛、成熟的无花果栽培、活性炭开发等项目,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就可以将项目发展情况反馈给省内林科院,立下专有科技项目以实现长远发展。

4结语

当前,我国多地在林业科技服务上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有效提升了农民的基础收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今后,应以林业科技项目为切入点,将“三农”建设作为助推的产业,尽快促进当地的主导产业转型;并积极开展适合当地产业的信息化服务,让群众了解最新的政策动向及市场发展现状,促进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俊 黄瑞林 林永胜 单位:临夏州农科院林业科学研究所

参考文献

林业科技研究范文2

【关键词】林业经济管理可持续发展

1.引言

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就是森林,森林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物质基础。目前我国林业发展迅速,林业不仅承担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还承担着林业产品发展以及生态建设的要求。新形势下,我国已经开始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现今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资源环境还面临着较大的环境问题,因此如何协调好减排、降耗、节能、经济之间的关系刻不容缓。我们要加大对林业的经济管理,优化林业经济的结构模型,从而促进我国环境、资源、人口、社会的协调发展。

2.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发展的基本模式分析

我国林业经济模式变化以及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就是国有经济的宏观发展战略。。所谓经济的发展模式,实际上就是指管理项目与管理结构组合形成的发展模式。林业经济管理具有较高的调节功能,在各种经济因素的作用下,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会受到经营效益、管理质量以及发展水平的作用与影响,因此优化林业的经济结构,可以促进林业经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就是林业经济,林业经济管理主要是对区域内的林业资源进行经济方面的管理,若是当地林业的经济发展、管理模式以及区域政策的重心偏移林业经济发展方向,那么就可以将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与区域内的所有经济发展模式结合起来。林业经济发展会受到资源的影响。经济发展模式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以林业资源为核心的经济产业结构,因此在生态环境的作用影响下,林业经济的产业发展会受到林业资源的影响,一旦林业资源受到自然灾害导致资源严重降低,就会使林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林业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现代化林业经济发展的原始动力就是资源的开发,林业经济面临的资源开发压力较大,开发成本、开发能力、开发技术等都会极大的影响到林业经济效益的变化。在林业经济的实际发展中,面临着比较复杂的资源开发现状,因此林业经济发展的模式基本上保持稳定状态,因此林业经济发展水平、运营模式以及经济效应等都具有周期性。国家的政策也会影响到林业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因此林业经济发展的经营重心以及管理模式都要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并且国家会根据林业资源使用以及分配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政策调整。因此国家政府会对林业经济管理模式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并且每个地区的林业经济都会受到相关政策的影响与干扰。

3.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分析

3.1加大林业产业的资源经济管理

我们要围绕林业资源,展开林业生态的旅游经济产业发展。打造林下优美景区、林下休闲旅游区域、森林公园、森林人家等时尚的林业休闲旅游。加大沼气的能源发展与建设,从而提高林业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根据林业的资源条件,创新发展资源循环的生态经济模式,从而大力发展无公害的水果、无公害的蔬菜等林业附属的农产品。打造出优秀的林业与农业品牌产品,加大风能、太阳能等生态节能环保能源的普及应用与推广。从而培养一系列的林业经济产业结构,提高林业经济的发展与效益。我们要以林业资源为基础对象,加强林业市场的导向作用,从而对林业区域产业合理的布局。加大林产品加工、苗木花卉、特色林木果业等的产业发展,实施集约化以及规模化的经营与生产,从而实现流通、销售、加工、种植等各个经济化解的可可持续发展。最后,林业的经济管理与发展,还要建立林畜、林禽、林茶、林果、林菌、林药等林业的经济基地,加大林业的经济产业化发展,从而增长资源,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居民的收入。

3.2提高对林业经济管理的观念认知

林业经济管理首先就要从思想上改变以往的认知,不能只注重林业的经济效益,要在满足林业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林业企业要认识到林业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关系,认识到林业经济效益的基础就是良好的生态效益。。以往人们为了过分的追求林业资源,获取经济效益,就乱砍滥伐,这样对林业的森林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一旦生态平衡被打破,势必会给当地林业经济的发展带来致命的打击。因此,林业经济发展的而前提就是要保证林业生态环境的和谐与平衡,改变以往只重视经济效益却忽略生态效益的思想,认清楚林业生态环保的重要性,在林业的经济管理过程中,要始终将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此外还要加强林业资源过度采伐的管理,避免乱砍滥伐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要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合理的控制林木的采伐,从而提高林业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观念。

3.3加快林业经济的体质改革

林业经济体制的发展既要适应社会市场经济条件,又要适合当今林业发展模式的经济体制,因此需要政府协调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管理,在社会效益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安排林业企业的发展模式,完善并且改革林业森林资源的产权机制,从而使林业资源符合市场化的经济体制。

3.4应用科技促进林业经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现今林业经济管理的模式还停留在粗放型的管理模式上,因此我们要加大对林业科技的投入,从而为林业经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动力。加大林业科研水平,从而实现我国林业经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4.结束语

总之,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挑战与机遇,我们要加大措施的研究,从而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广利.浅谈林业经济管理可持续发展研究[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4,01(7):13-17

林业科技研究范文3

关键词: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农业生态系统;运行模式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09-2

1 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及农业生态环境现状

1.1 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吉林省是全国的商品粮大省,主要盛产水稻、大豆、玉米、杂粮等农产品,多年来,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调出量、粮食商品率以及玉米的出口量均为全国前列水平,目前,全省粮食总产已达到600亿斤的阶段性水平,此外吉林省是全国新兴的牧业大省,截止到2010年,吉林省生猪出栏量为1454.6万头,牛的出栏量为293.7万头,羊的出栏量为305.65万只,家禽出栏量为3.78亿只,2010年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为232.72万吨,鲜蛋类总产量为95.64万吨,牛奶总产量为43.50万吨[1]。

1.2 吉林省农业生态环境现状

水土流失、植被破坏严重。截止2007年底吉林省水土流失总面积已达453万公顷,地表水下降到356.57亿立方米,地下水降到113.18亿立方米。造成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的共同原因是过度的垦殖开荒,过度的垦殖开荒,使吉林省原生自然植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具体表现为草地的退化和森林植被的退化,而这两项无疑又造成了水土流失,从水土流失的分布区域来看,目前东部山区和半山丘半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程度比较严重。

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农业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指农村生活污染、农业生产的污染以及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包括农村生活垃圾乱扔乱放造成的环境污染,农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造成的污染。农业生产污染主要是农民不科学的使用农药、化肥、农膜造成水体和土壤的污染。造成工业污染主要原因是在农村工厂进驻门槛低于城市。所以近些年很多高污染、高消耗的工业开办在农村,大量排放物给农村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从农业资源利用能力来看,目前吉林省全省的农业资源利用能力还不高,尤其是水资源、土地、森林以及农作物资源的利用率还比较低,利用粗放,浪费现象还比较普遍,例如,在农村,大量秸秆、麦秆、稻草在田间焚烧,极少数畜禽粪便用做沼气原料和转化有机肥,绝大多数畜禽粪便都当做垃圾而被丢弃,利用率极其低下。

2 吉林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2.1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是目前吉林省农业发展面临的严重问题,农业循环经济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尽量降低资源的耗用量,同时减少废弃物、污染物的残留与排放,防止农业有害物种的侵入,恢复确保农业生产资源的可再生功能,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物质与能量。提高农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增加农业经济运行的效益,达到农业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三者相协调。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实现模式[2]。

2.2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

传统农业下,为了片面追求农业高效率、高产出,农民盲目地过量使用农药及化肥,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肥力状况低下,同时,对农业生态环境也带来了极重的污染,此外,多数农村的生活环境也极差,污水垃圾、畜禽粪便随处可见,屋内田间秸秆焚烧烟熏火燎。农民生活环境很差急需改善。如何遏制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必然的选择。

2.3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产品品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伴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在选择食品时,人们对绿色无公害食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多,在市场供求上绿色无公害食品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很好。农业循环模式下可以消除化肥、农药给农产品带来的污染,达到产品质量与产量的提高。因为发展农业循环模式是通过物质、能量在生物间的合理流动,使环境与生物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完成能量的利用与物质的合理流动[3]。

3 吉林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优势条件

3.1 自然资源优势

全省自然资源比较丰富,而且可更新资源的恢复能力较好。此外吉林省不同地域所拥有的自然资源还具有差异化的特点,如果按照地理位置、气候特征、植被生长习性,可以把吉林省具体划分为三个区域。东部长白山区域素有“中国三大药库”之称,在那里有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吉林省中部广袤的松辽平原,这里的黑土地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主产玉米和大豆。近年来,吉林省粮食人均占有量、粮食调出量、粮食商品率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西部区域是科尔沁草原的边缘,属于农牧交错地域,这里的总土地面积约为526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占34.3%,林地和草场占33.7%。在这里人均占有耕地、人均占有草场面积都是全省第一位的。

3.2 物质基础优势

吉林省是全国粮食大省,目前全省粮食总产量近600亿斤的阶段水平,这样一来秸秆等副产品年均产量可达到1500亿斤。这些粮食及农业生产废弃的秸秆等资源为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3.3 政策优势

吉林省在1999年就被批准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从那时起就开始进行生态省规划与建设,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政府下发了一系列的建设生态大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政策意见,有效的规范和指导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换,落实了生态省的建设规划。

3.4 产业发展优势

近年来,吉林省的农产品加工业日益成长起来,表现为以肉鸡、玉米、肉牛等农产品深加工为主导的产业已经成为全省支柱产业。在发展农业生态循环经济中,农产品加工业是重要环节之一,农业循环经济下的加工业强调在加工过程中通过资源和废弃物的再资源化,能使生产加工各个环节相互联接[2]。

4 现代农业生态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

4.1 生态整合模式

此种模式主要强调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态整合效应,建立“资源—产品—再利用—再生产”的循环机制,减少农业资源的消耗,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程度,最终使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生态整合模式具体形式有耕养结合、耕养加结合、森林覆被、田林镶嵌、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等。吉林省自2002年对西部盐碱地进行了规模治理,启动西部治碱工程,对东部山区开展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这些治理工程都是生态整合模式的运用。

4.2 生态链联接与转换模式

这种运行模式主要基于整个生态链中物质与能量的转换关系所建立的。例如“粮—蔬” 、“粮—果” 、“林—果—药”、“粮—蔬—果”等。这种生态链联接与转换模式关键在于健全的经营机制,此外选择具体模式还要根据当地优势、特点,做到因地制宜。例如,吉林东部长白山林区,药用动植物资源丰富,适合发展药用林木、果类的种植,所以可以选择“林—果—药”模式,中部平原地区适合农田生产,为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可以选择“粮—蔬”、“粮—果”、“林—粮”、“粮—蔬—果”等模式,一方面,作物与林果之间空间资源利用充分,另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4.3 食物链延伸模式

此模式按照农业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关系来安排设计的,主要是种—养结合,具体的模式有很多,例如“稻—鱼—蛙” 、“果—蛆蝇—鸡”、“家畜—蛆蝇—鸡—牛—鱼”、“家畜—沼气—食用菌—蚯蚓—鸡—猪”、“牛-蘑菇-蚯蚓-鸡-猪”等,这些模式在尊重食物链关系的前提下,实现了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挥生物链系统自身功能,不但提高了经济效益,还起到了保护自然环境的功能。

4.4 现代农业园区模式

现代农业园区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技术密集,它是以科技的研发、示范和推广为主要内容,以产业升级和区域农业结构调整为最终目标。不断扩大园区建设的内容与范畴,打破了单一的工厂化和大棚栽培等运作模式,把围绕主导产业、优势区域促进农民增收的各种类型以及围绕农业科技在生产主体间发挥作用的各种形式都纳入园区建设范围中去。

4.5 家庭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目前省内多数农村,农业生产仍以家庭为主要单位,这种农业生产模式规模较小、资源利用较分散,所以这种情况下很难进行农业生态园区式的生产,但是可以大力提倡家庭型的循环模式,以一户或几户家庭为单位,发展小规模沼气、利用沼气发电、沼液生产有机肥、秸秆还田等。这种家庭型循环经济模式对于农业能源节约、农村废弃物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

5 结束语

吉林省是全国农业大省,近年来,在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相继出现了瓶颈,突破瓶颈根本途径是发展循环农业,吉林省在农业发展上应正视劣势,充分发挥各地区优势,确定各地区适宜的循环农业运行模式,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循环,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有机结合,推动各产业共同发展,使整个社会物质和能量实现循环流动,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吉林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吉林省统计局,2011.3.9.

[2] 李辉作.关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和发展模式的思考[J].集团经济研究,2006,10.

[3] 晏明,贾乃新.展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经济观察,2012,3.

林业科技研究范文4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 建筑设计 教学改革 课程特色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3-0130-02

园林建筑设计是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作为一门基础课在不同学科背景的院校中均必须开设。建筑是园林构成的四大要素之一,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求设计师必须掌握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构造及房屋结构的相关知识。[1]

一、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设置及教学目标

根据我院的《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方案》,园林建筑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在第二个学期进行,在此之前学生将学习建筑绘画、景观设计初步、建筑工程制图和工程测量等基础课程,为设计课程作准备。本课程一共64个学时,每周8个课时,教学时间共历时8周近两个月。其中包括了两周的园林建筑抄绘,两周的一次草图构思及设计模型构公开讨论,一周的两次草图定稿,两周的正式成果图绘制及一周的正式模型制作。

该课程重点研究处于园林环境中的建筑空间组织、功能布局、环境整合及生态保护等内容,结合景观专业自身的发展方向,使教学内容不仅能满足对初学建筑设计的学生的要求,同时也初步涉及文化和生态方面的知识,体现园林建筑设计的生态性、地域性、环境整体性,并适当借助生态技术和工程技术的帮助,使课程紧跟学科发展前沿,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

因此,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对园林建筑设计的学习,掌握小型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了解工程实践知识,对后续景观设计、景观详细规划设计的课程学习提供基本支持和前期指导,符合培养复合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二、园林建筑设计的课题选择及教学内容特色

选择郊外自然风景环境良好的独栋小别墅设计作为题目,拟定一地块内建独栋别墅,供一个家庭长期使用。本项目总用地面积约为20公顷,总建筑面积约为250平方米,四周环境幽静,树木成林。地块北部有一小区内部道路经过;南面为一自然湖泊,湖岸平缓可亲近水面;东西两面为景观绿化;地块内部有一古树,需要设计者保留,并合理利用。

(一)面向自然场地环境的建筑设计

在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别提出了建筑面积可有10%的浮动,鼓励学生设计屋顶平台、屋顶花园、室内外花园及地段内场地环境。将建筑设计放到景观环境中进行设计,做到室内室外贯通融合,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塑造整体空间意识,将建筑设计与场地环境设计两条线同时进行,集中解决功能动线,综合处理空间效果。

(二)注重人文精神挖掘的建筑设计

注重人文精神挖掘的含义即是让学生在设计初必须确立设计主题,并将其设计主题贯穿、统领整个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作为在人文地理学院中的风景园林专业,挖掘人文主题融合到设计思路中是学生的强项,场所精神的主题设置也是该建筑设计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因此任务书对该住宅的居住人群没有进行特别的指定,要求学生自我设定居住人群。假定一个“主人”(即一特定家庭),合理分析、探究“主人”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特点,并把这些分析、探究作为设计的依据。再根据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将使用空间、形体塑造、结构与材料工艺等有机地组合成一栋别墅住宅,为特定的“住宅主人”服务。

(三)强调材料与建构的建筑设计

由于我院对风景园林专业同时开设有园林建筑构造专业理论课程,学生在设计前已对建筑构造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在该建筑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积极探究空间组织的变化和界面材料的应用;积极尝试有特点的结构与构造做法,并通过手工模型制作体会功能、技术、艺术、经济、环境等诸因素对建筑的作用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鼓励生态技术运用的建筑设计

根据风景园林学科的前沿发展融入新的知识点,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和技术水平加入部分3D技术、生态技术等工程技术实作理念,加强设计理念与技术实践的融合。鼓励学生运用生态技术和电脑技术解决设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用科学的严谨态度对所设计的建筑合理性进行有效论证,使得该课程设计全面面向工程实践,注重设计的真实性。

三、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相关专业结合的教学模式

由于园林建筑设计的课程实践要求,教学第一周的内容通常安排为现场踏勘及对小型园林建筑进行测绘,培养学生面向实际工程的实践能力。学生首先将完成测绘图的绘制,对建筑设计的制图规范及设计要求进行一定的了解,再结合园林建筑的任务书要求,对适合基地的建筑进行设计,将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感知相结合,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和对设计理念的掌握。

(二)师生互动启发教学

采用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周两次的课堂看图讲评,或者学生上台自我汇报的方式,锻炼学生汇报方案的口才能力和胆量,这种方式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促使其对自己所做、所画、所讲的方案有更清晰的认识,作图也更加规范,增强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快速运用所学到的设计方法,更好地理解设计概念,理清设计逻辑,非常直观、适用。

针对部分与设计内容相关的技术难题,以专题讨论的形式,发动全体学生共同讨论,启发思维,引导并鼓励其找寻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平时的积累,提出全新的设计方案或思路,学会自己做设计。

(三)多媒体教学及模型辅助设计

由于该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多,与实际工程项目结合得也比较紧密,需要在教学中大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现代教学手段。。同时也配合直接板书的细节讲解,使学生清晰地看懂设计细节,了解设计概念。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手工的工作模型直观、真实地模拟环境空间、建筑造型,培养体会空间尺度感,帮助设计理念的表达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也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建模(如Sketch Up建模软件)、图纸绘制(如CAD制图软件)和剖断面设计,必须建立起尺度标尺:环境要素(如街道、绿化、河流)的尺度、建筑尺度(建筑规模、体量大小)、内部空间尺度(家具、人体尺度的对应关系)等等。

(四)建立广泛的横向交流平台

四、课程考核方式及成果验收

本课程实施开放、启发和研讨的教学方法及开放式成果的考核机制。最终成果要求以图纸和手工模型呈现,手工模型按1:100比例制作,需简要表达周边环境,不再另行作理论考试。其图纸设计成果的具体要求为:总平面图(包括总体环境部分)比例1:300,建筑单体各层平面图1:100(重点注意:一层平面需包括室外平台及庭院环境布置,各层房间家具、洁具、厨具必须布置), 建筑主要立面图、剖面图1:100各2个,同时参考一些建筑图解相关的手绘分析图,清楚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功能分配及环境布置的绘图思路,直观抽象地展示建筑的各种构成关系,运用所学的美术手绘技能完成建筑整体透视图,准确表达建筑及周边环境关系的全貌。

文字说明部分字数不少于100字,简洁阐述设计者对设计基本要求的思路和做法,重点为自己的方案特点描述,语言应清晰、准确并与图纸相吻合。此外,必须有该建筑的经济技术指标。对设计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建筑覆盖率、绿地率及车位数等)运用建筑工程测量知识进行详细测算和说明。

通过本次进行的教学改革的课程实践发现,这种与专业实践方向相符合的灵活的教学模式在学生中引起广泛好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意义是,在园林建筑课程设计中对空间逻辑、功能逻辑、结构逻辑等的训练,对不同材料与建构关系的把握,在系统、科学的建筑设计引导下,均能指向外部环境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的核心内容。今天的建筑教育就意味着人类明天的城乡空间环境品质,基于风景园林学科的建筑设计教学,也必须向着学科发展的时代性、建筑教育拓展的自明性、教学体系的创新性和示范引领的普适性方向不断发展与深化。[2]

[ 注 释 ]

林业科技研究范文5

关键词:天津;休闲农业;科技问题;科技支撑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1.010

Study on the Major Problem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ianjin Leisure Agriculture

SHI Jia-lin, ZHANG Lei

(Institute of Rural Economy and Regional Planning of Tianjin, Tianjin 300192, China)

Abstract: During the process of leisure agriculture developing, from the productional area to the processing and circulative area, and also to the leisure service area, all need the suppor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article first studies the important roles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the developing of Tianjin modern urban agriculture, then emphatically analyses the major problem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uring the promoting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at last puts forward the significanc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 in leisure agriculture.

Key words: Tianjin;leisure agriculture;problem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

收稿日期:2013-08-30;修订日期:2013-11-09

基金项目:2012年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科技支撑引领天津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12ZLZLZF04400)

1 天津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作用

1.1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建设的重要模式

随着天津以“三区”联动推动“四化”同步的农业农村发展战略逐步推进,天津市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具有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等多重功能的休闲农业必将成为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沿海都市型休闲农业是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为手段,设计农业旅游观光活动、会展服务活动、休闲体验活动、健身娱乐活动等,从更深层次解读农业的人文、科技内涵;在巩固精品生产功能基础上,不断强化区域特色优势资源的开发作用,建立起较完整的产业链、加工链、价值链,促进农业资源的集约和优化利用,使农业发挥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从而推动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升级[1]。

1.2 拓展农业功能,满足城市居民休闲需求的重要举措

农业不仅直接为人类社会提供食物,为其他部门提供生产要素,同时还为人类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和安定的社会环境,具有经济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等多功能有机结合的多种功能[2]。天津发展休闲农业能够融合一、二、三产业,通过对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家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等农村资源条件的综合开发,为主要来自城市的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教育、娱乐等多种服务的农业经营活动,将农业从单一的食品保障和原料供给功能向就业增收、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拓展,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消费需求,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手段

在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新形势下,深化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依托高效设施农业和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满足城乡居民对休闲旅游的消费需求,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必然要求。天津休闲农业发展,一方面能够为城乡居民拓展休闲度假空间,将农业生产和观光旅游有机结合,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满足游客休闲需求;另一方面能进一步聚集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建筑、文化、教育等多种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广大农民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从而优化农民的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成为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手段。

1.4 保护区域自然资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天津多年来一直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并提出“建设绿色天津,构筑生态城市”的基本理念。农业本身具有生态平衡功能,并且对城市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生态环境建设离不开农业。发展休闲农业,按照“绿色、生态、循环、高效”的理念,结合绿色城市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建立完善的农田生态系统、林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推广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农业发展模式,构建循环农业产业链条,能够实现农业的绿色、高效、低碳发展;将农业产业提升与生物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美化紧密结合,通过园林式布局,能够使农业景观成为城市生态景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化、净化城市空间;另外,休闲农业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必然提升民众生态环保意识,使其主动改善乡村交通、用水等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卫生,提升环境品质,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生态均衡,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5 促进资源要素整合,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重要载体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滨海新区、中心城区、各区县三个层面联动发展,实现天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0年以来,天津将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逐年加大了新城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并先后出台“以宅基地换房”促进小城镇建设、以“三区”联动协调发展壮大区县经济实力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发展休闲农业,能够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土地、生态、人文、劳动力、资金等资源,使这些要素在休闲观光农业这一新兴产业上得到有效整合。另外,休闲观光农业在为城市居民提供走近农村、亲近自然、享受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将城市文明、生活方式、文化理念带到农村,促进了城乡经济、文化的相互融合,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局面,从而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1.6 传承发展农村传统文化,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主张,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013年在天津考察工作时明确要求,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打造美丽天津。为此,天津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并了《美丽天津建设纲要》,并指出建设美丽乡村是实现美丽天津目标的重要环节。天津发展休闲农业,在田园文化方面,通过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花圃、鱼池等,让游客在摘果、采菜、赏花、垂钓中享尽田园乐趣;在山水文化方面,选择溪流、峻岭等地推出野营、探险等项目,实现游客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愿望;在建筑文化方面,充分利用古祠堂、古牌坊、古桥、古井、古道、古庙等,通过修补和恢复仿古建筑,体现当地农村建筑文化艺术,组织开展观光、怀古等休闲旅游活动;在民俗文化方面,通过民间音乐、舞蹈、楹联、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使游客体验乡村文化底蕴。通过传统文化的挖掘,促进城乡之间物质流动及人文交流,彰显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从而推动美丽天津目标的实现。

2 天津休闲农业发展成就与面临的主要科技问题

2.1 休闲农业发展成就

一是休闲农业产业规模与效益逐年扩大。2011年,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覆盖全部有农业的区县,从业人员超过4万人,带动就业超过20万人;2011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游客810万人,直接收入5亿元,综合收入15.7亿元,自2007年以来,全市共接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游客1 901万人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39.26亿元,年平均增幅超过30%[3]。二是休闲农业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全市休闲农业发展呈现出多种产业形态,主要包括:以大集团、大公司投入为主的庄园休闲度假型产业模式;以当地政府和村民集体投入为主的山水村落型产业模式;以村集体或村民合作组织投入为主的设施农业观光型产业模式;以一家一户投入为主的单一经济体农家院型产业模式;以民间资本投入为主的文化传承与娱乐体验型产业模式[4]。三是休闲农业区域布局趋于合理。全市10个有农业区县根据各自不同的区域位置、资源类型以及现有休闲农业景区类型和分布情况,已基本形成四类休闲农业发展区的布局雏形,并在此基础上,构建9大发展组团[5],规划出9条精品游线,打造出天津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并极大地方便了游客出行。四是休闲农业科技依托日益紧密。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过程中,休闲农业的引领、示范和载体作用越来越明显,很多休闲农业从业者从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主动寻求各类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成果,进行引进、试种试用和推广,并将这些成果打造成为独特的休闲观光产品和服务,以新奇特的内容吸引游客,从而成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重要载体。

2.2 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科技问题

2.2.1 休闲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待提高 休闲产品以农产品和观光服务产品为核心,其中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决定着休闲农业产品体系的质量水平。目前,由于大部分生产经营者还在采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一定的风险,与发展高水平、绿色安全化的休闲农业还存在一定差距。未来应加强科技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引领支撑作用,采用设施农业技术、有机生产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保鲜储运技术等,从源头保证农产品生产的安全性、可控性与可追溯性,并严格控制投入品使用和整个加工流通过程,从而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升。

2.2.2 科技服务体系有待健全 针对休闲农业科技领域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专业的科研服务机构从事休闲农业科技研发及推广服务,急缺适于休闲农业精品生产、农产创意品加工以及观光采摘等更多需求的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种和新技术[6]。同时,休闲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的科技创新、科技服务以及与之配套的科技培训体系均未得到完善及有效整合,现代生物技术、信息网络技术、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等多种高科技手段应用于休闲农业的空间十分广阔[7]。

2.2.3 智能化、人性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大多为农民自发建设,从业经营者多数是当地农民,服务意识相对淡薄,服务技能相对较差,运用科技手段提供智能化、人性化服务的能力十分有限,因此急需相关服务技能培训和服务监督管理,不断规范餐饮、住宿、休闲等相关经营活动,并在相关领域引入电子信息化管理手段,全方位提升休闲服务水平。

2.2.4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人才是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休闲农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实用人才等一系列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梯队建设。目前,休闲农业领域的科技人才队伍相对薄弱,经营项目主要依赖自然景观资源和一些农业设施,从业人员主体多为农民,不仅缺少直接为休闲农业项目提供研发服务的科技人才,而且缺少熟悉农业项目经营管理并能策划主题活动的复合型人才,以及保障休闲农业项目正常经营活动的各类农村实用人才。

2.2.5 低碳环保发展意识有待深化 休闲农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低碳环保发展方式不容忽视。目前,由于科技水平、发展理念等方面的原因,休闲农业发展在环境保护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废弃物处理设施短缺、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尚未推广应用等,使大量的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处理,严重影响了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低碳农业、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和先进技术仍需进一步融入休闲农业的发展中来,使得更多农业资源和新型能源能得到更加高效地开发利用,为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证和不竭动力[8]。

3 强化科技支撑对休闲农业升级发展的重要意义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从生产领域的种苗培育、标准化生产,到加工流通领域的特色产品打造、包装销售、物流配送,再到休闲服务领域的体验、参与、观光、休闲,各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科技支持[9]。因此,生产加工技术的创新、新型物流技术的应用、现代营销技术的推广、信息技术的建设以及科技培训的实施,均为休闲农业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可以说,科技进步对于休闲农业产业升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1 突破农业资源刚性约束,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以及各类自然灾害的发生,天津农业发展中的资源约束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耕地短缺、水资源污染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问题。科技进步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开发节水、节地、节能、节材技术和绿色农业技术,形成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体系,推进农业向生态化、安全化方向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自然资源的刚性约束,同时促进新型能源的开发与使用,为农业发展开辟新的空间。休闲农业发展依托农业生产,因此,只有农业获得发展空间,休闲农业才能够立足成长,由此可见,科技进步也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强大支撑。

3.2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率,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科技进步带来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极大变革,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装备的使用提高了农业资源的质量和单位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农业资源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用。同时,科技进步还可促进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统一和协调,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以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的地域优势,从而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农业综合生产效率的提升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同时也促进了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科技进步运用到休闲农业领域,可以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推动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模式转变,由此提升休闲农业在整个农业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3.3 提供先进管理模式与手段,带动休闲农业产业效益提升

科技进步为现代农业管理提供了更加全面、快捷、科学的技术手段与管理工具,能够对农业,特别是休闲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各环节进行资源整合、信息管理、质量监测、流通监督和服务监管,从而使产业有序运行。与此同时,采用先进的科技技术手段,还能够实现休闲农业与市场信息的有效对接,正确引导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减少或避免生产经营的盲目性;采取现代化科学管理手段也是提高农业生产单位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使管理由盲目性、随意性向科学性、严谨性和系统性转变,从而保障休闲农业经营活动高效健康进行,带动整个产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3.4 改变农业发展思路与生产方式,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改善

科技进步为传统农业带来了理念和思路上的巨大变革,农业生产得以由一种资源依赖、资源消耗型产业转变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休闲农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托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只有优美、清洁、绿色的生态空间才能吸引游客休闲观光度假。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农业发展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开发了多重系列的生态保护技术、生态修复技术、资源综合开发技术、可再生循环利用技术、低碳生产生活技术等[10],这些技术应用到休闲农业发展中,能够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互利共赢的目标,最终促进以休闲农业带动生态环境改善,以生态环境改善推动休闲农业升级的良好发展局面。

3.5 改变农业与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从业者就业增收

技术进步可以促使农业农村的生产与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劳动强度不断降低,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调动农民推进技术进步的积极性,使农民努力学习与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一旦被农民掌握,必将引起农民思想行为的一系列变化,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休闲农业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城乡要素的交流融合,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依托科技进步,使休闲农业的这一目标能够更加快捷地实现,特别是休闲农业从业者,能够更快地掌握市场信息、更有效地为游客提供服务,从而提升自我经营水平,实现就业增收和改善生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史佳林,张蕾,贾凤伶.天津休闲农业区域类型划分与发展前景展望[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4):58-61.

[2] 贾凤伶,李瑾,黄学群,等.天津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5):93-97.

[3] 李文喜同志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天津农村,2013(1-2):8.

[4] 张蕾,史佳林,张明亮.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1):63-67.

[5] 李建华.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和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3):83-86.

[6] 史佳林,张蕾,贾凤伶.天津休闲农业发展思路及重点区域规划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1):59-62.

[7] 刘会想,李瑾,孙国兴.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创新思路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6):14-17.

[8] 贾凤伶,刘会想.天津低碳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3(1):17-21.

林业科技研究范文6

关键词 锌剂联合叶酸;小儿腹泻;临床效果;可行性

小儿腹泻是儿童时期的多发病、易发病,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发的消化道疾病,主要临床症状为大便次数增加、大便性状发生改变。通常情况下春季和秋季是小儿腹泻的高发季节,且发病人群以0.5~2岁的儿童为主,经常发作的小儿腹泻会给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国家卫生部已将其列入重点防治疾病范围内,而轮状病毒及大肠杆菌则是诱发小儿腹泻的主要因素。目前,临床上尚未研制出可以完全治愈的药物。本篇文章将针对锌剂联合叶酸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价值进行详细分析,以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腹泻患儿8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4例;其中对照组男28例,女16例,年龄7个月~5岁,平均(3.25±1.2)岁;治疗组男26例,女18例,年龄5个月~6岁,平均(3.66±1.4)岁;所有患儿的诊断标准均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中关于小儿腹泻的诊断标准,患儿主要临床症状:腹泻、大便量较多、大便次数也有明显增加、水分较多,也有蛋花样大便或者大便呈黄色水样,无脓血也无腥臭味,同时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及呕吐症状,也有少部分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对患儿实施血常规检验可知患儿的白细胞总数情况或上升或降低,对大便进行常规化验结果显示或正常或存在少许脂肪球。两组在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进行治疗,主要包括抗感染治疗、营养支持、纠正脱水以及给予肠黏膜保护剂、维持酸碱平衡等。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施加锌剂联合叶酸进行治疗。具体方法为口服葡萄糖酸锌口服液,如果患儿年龄1岁,可将元素锌的剂量调到20 mg;同时给予患儿口服叶酸进行治疗,患儿年龄1岁,可将叶酸剂量升高至5 mg,3次/d。10 d 1个治疗疗程。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患儿治疗3 d后,大便的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且其他症状完全消失;②有效:患儿治疗3 d后,其大便性状及次数明显改善,但并未完全恢复正常,且其他症状均有所改善但并未完全消失;③无效:患儿治疗3 d后,上述所有临床症状并未出现任何改善且病情加重。

统计学方法:文中数据均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以(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x2检验表示计数资料,以P

结果

治疗结束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7.27%,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4.45%,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小儿腹泻作为常见病、多发病,其致病因素有很多,给患儿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由于该病的病因非常复杂,部分病例的病因至今为止尚未查明,有人认为是先天畸形、药物、免疫方面的缺陷,有人认为是感染、过敏或酶缺陷等,但是无论是哪种原因,发病后患儿小肠黏膜都会发生充血及水肿,特别是肠黏膜会因此而发生改变,这会导致连锁反应,双糖酶的活性也会因此而发生下降。

叶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其治疗小儿腹泻的主要机制:叶酸属于蛋白质和核算合成的必需因子,同时也是合成细胞DNA的必需物质,具有良好的促进细胞有丝分裂的作用,对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具有显著的修复作用,促进了肠黏膜对水、钠离子和葡萄糖的吸收,进而达到止泻的目的,有效地缩短了发病时间。此外,叶酸对细胞分裂及增殖也起着重要作用,缺乏叶酸就会阻碍细胞核算的合成,及时补充叶酸可有效地改善细胞代谢功能;叶酸能够促进小肠刷状缘的上皮细胞重生,从而加速了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恢复;除了以上功能,叶酸还对绌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有着调节作用,增加红细胞及白细胞的繁殖速度,有效改善贫血症状,增加食欲进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