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生教育法则范例6篇

2024-10-02 来源:华佗小知识

小学生教育法则范文1

一、如何教学生读帖

“【读帖】书法创作继承论用语。不曰临帖而曰读帖,意思是要象分析文章的要领和义理那样,去分析碑帖中用笔的意图和方法。要看的细,特别是发笔、收笔、行笔、过笔以及用墨的浓淡枯湿,点画的形质感等,体味其用笔的方法,加深对此帖的理解,并提高自己审美能力,方能更有效地指导自己的书法实践。”①

读帖方法有三种:1、欣赏式;2、分析式;3、记忆式。下面对这三种方法一一介绍。

1、欣赏式,欣赏式读帖有浅层次和深层次之分。浅层次的欣赏式读帖就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让学生对字帖中所反映的不同书体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做到学生随手翻开一本字帖就能准确的说出它是属于正、草、隶、篆、行中的哪种书体。所谓深层次欣赏式读帖,是建立在临帖基础之上的。作为教师只有让学生通过对字帖的临习,他们才会对字帖有所了解、熟悉。然而在通常情况下,学生在临帖时最容易把握的是其中的字形、结构,但是对于通篇书法的气息、格调、韵味、章法、行气等这些很难用语言解释清楚的问题,只有反复的阅读、浏览、熏陶,用心去体会每一次从字帖中带来的不同感受,才会在不知不觉中有所领悟与理解。

2.分析式。分析式是一种研究性的读帖方法。就是说,在读帖的时候一定要开动脑筋,先从一点一画进行分析,如在讲“点”画的写法时,先让学生观察“点”画的特征,然后再让学生说说它像什么。同学们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有的说“像豆芽”,有的说“像蛇头”……之后,再进一步研究其用笔、结构的特点,同时还可以与其他字帖进行对比分析。这种读帖方法便于学生从理性上、规律上认识某一字帖的特点,对临帖实践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并且还可以避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临习。

3.记忆式。临帖中有背帖,读贴中也有记忆式。清代宋曹《书法约言》云:“初作字,不必多费诸墨,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观之,既复背帖而索之。”这种记忆并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理解一分就进一分,理解的多就进的多。“记忆式”是读帖三种方法中要求最高,也是最难掌握的一种方法。

二、如何教学生临帖

“【临帖】书法创作继承同语。为习书方法之一。即将字帖摊开置于案前或悬诸壁上,依照其点画形态,结构笔意进行拟写。是学习书法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临书欲工,需在四方面着力”,首先,得有审美情趣。一帖在前,研妙满目,赏悟之心为之动,临习之情因之起。否则为临而临,迫促其事,必难成功。其次,要培养审美能力。第三,要锻炼精熟的手腕技巧。技巧全得自勤奋的研习,别无它途。有审美意趣,具审美之力,再加以精熟的手腕技巧,就能以心应手,心手相应。第四,要讲究方法。。2.去格临。3.分临。4.空临。5.背临。

三、如何教学生择帖

择帖,顾名思义就是选择字帖的意思。所以也可称之为“择帖”。。

(一)是要遵循“取法乎上”的原则。

“【取法乎上,皆为吾师】书法创作得法论用语。指选取水平高的范本,以供临摹学习。其出自清代陈介祺《习字诀》:”取法乎上,钟鼎篆隶,皆可为吾师。”

怎样才能在择帖时做到“取法乎上”呢?首先,要指导学生在课后多阅读有关书法的书籍及资料,使他们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这样他们才能选出一本不失水准的法帖作为范本进行学习。其次,要引导学生倾听周围人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一些书家的意见。因为他们说的话往往是经验之谈,很大一部分是值得我们采纳并付诸于实践的。他们在学书的道路上通过不断的“实践――失败――总结经验――实践”这不知多少轮的循环历程才发现择帖时“取法乎上”的重要性,由此进一步完善自己,取得成功。再次,要鼓励学生多向身边的老师或是专业人士请教。通过交流,增长知识,提高认识。

(二)是遵循性之所近的原则

所谓性之所近,就是选择自己喜欢的风格,这是与学书者的性格、审美趣味、修养相关的。而这一点在择帖初期,也就是学生对书法及其各种书体已有所了解的情况下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在此时,就要很好的引导他们去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所好来选择一些字帖来进行学习,因为这样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书法学习的兴趣。正如这句话所说:“兴趣是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产生了兴趣,他们才会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学习。比如:喜欢浑朴筋丰风格的可学《多宝塔》,粗犷雄伟的《东方朔画赞》,秀逸潇洒的《雁塔圣教序》,因人而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三)是要能分辨范本的优劣。

小学生教育法则范文2

[关键词]德育教育 方法与原则

方法问题是事业成功的重要问题,教育亦是如此,特别是德育教育的方法使用尤为重要。正确的教育方法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适当的方法则会事倍功半,甚至彻底失效。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注意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

(一)说服教育法

。特别是采用座谈讨论方法时,要使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交换思想、互相启发,共同提高,达到自我教育、提高思想认识的目的。

(二)典型榜样教育法

典型榜样教育法时指用英雄模范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和行为,课堂上出现的突出的好人好事,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因为少年儿童有善于模仿、崇敬英雄人物,争取好胜的心里特征,所以,表扬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好人好事,宣传为我国争光的优秀运动员在各类赛场上的英雄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有着积极作用。

(三)评比法

评比法是指通过检查、评定和比较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思想行为等方面表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结合少年儿童朝气蓬勃、积极进取,好胜心强等心理特征,因势利导,有计划,有目的通过竞赛,对比等各种形式,来激励学生提高要求进步的自觉性于积极性。如:“某小组站的最好,某某同学走的最好”等。教师通过语音的诱导,从而振奋学生的向上进取精神,这在培养学生良好思想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四)指令法

所谓指令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做到某一点或必须完成某一项任务的一种带有强制性的教育方法。如:进行队列表演时,表演中的各种口令要求学生必须做到整齐一致、准确无误,这种行为对于学生来说,学生的行为表现都是被动的,不应该有任何的松懈。指令法对学生养成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协调动作,维护集体利益等良好品质有着促进作用。

德育教育的原则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教育和培养,不应该是盲目的,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育规律,要遵循下列原则: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原则

尊重、关心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落脚点,以学生为最终目的,千方百计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也就是要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和审美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以人为本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但要求我们善于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事,适合社会环境,还要求我们更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认真尊重学生的权利,维护学生的利益,满腔热情地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原则

体育教师为人师表是很重要的,要热爱自己做从事的体育工作,要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对工作严肃认真负责,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对学生的要求,教师首先要做到,做学生的典范,以本身的模范行为和高尚的品德情操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体育教师在上课时应注意自己的仪表,着装、语言、作风以及示范作用感染熏陶学生,其一言一行,教态仪表对学生有直接影响,只有做到精神振奋,服装整洁、谈吐文雅,举止潇洒、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尊重学生自尊心,在学生面前才能更有威信。

(三)以正面教育,表扬为主的原则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认真,细致,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积极启发诱导,循循善诱,是学生掌握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行为的标准。对好的典型的事例要及时给予表扬,进而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要以说服教育为主,不能简单粗暴,更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批评和语言要注意准确,不能粗鲁更不能讽刺、挖苦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收到预想的教育效果。

(四)思想教育与身体锻炼相结合的原则

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通过身体锻炼掌握“三基”增强体质。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注重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与身体素质提高作为重点工作,所以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与身体锻炼相结合,端正学习目的,激发学习热情,提高锻炼的自觉性,这样才能高效益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五)教育要符合学生实际的原则

任何一项教育都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也就是说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里特征、生理特征,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里发展规律,在进行德育渗透时,语言简明,深入浅出,学生易懂,且不可哗众取宠,故弄玄虚。提出的要求要切实可行,具体明确,防止成人化,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小学生教育法则范文3

“教育测量”这一名词,最早是由被称为教育测量的鼻祖的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在1904年提出来的,但作为一门学科,近半世纪才得到迅速的发展。这是因为,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社会需要追究教育质量的优劣,教育本身需要提出办学确有成效的证据。同时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统计学、心理学的发展,这门学科也就得以不断发展且日趋成熟了。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演变及发展

。中国是最早创设考试的国家,可谓教育测量的发源地,但作为一门科学,教育测量学却是西方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统计学等学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物。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实验心理学和心理测验理论的发展,欧美学者对教育测量的基本形式――学校教育考试进行了积极改革和研究。1909年,行为主义学习论首创者桑代克运用心理测验方法和统计学原理,编制了第一批标准化教育测验,使教育测量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此后,美、英、法等国家的测验运动逐步兴盛,心理测验与教育测验相互影响,并在学校教育背景下不断融合。各种各样基于行为主义学习方式的测验或考试成为检测学生学业成绩、了解教学效果的有效工具。20世纪40年代前后,欧美等国家的一些测验理论专家开展了测验的统计数学模型研究,进一步丰富、完善了教育测量学科内容,并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形成了经典测量理论体系。

测量,通常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某种数量化的测定。教育测量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业成绩、兴趣爱好、思想品德以及教育措施上许多问题的数量化的测定。

评价,是指判断某事物的价值或某行为是否值得做的过程。教育评价,是按照一定社会的教育性质、教育方针和政策所确定的教育目标,对所实施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效果,完成教育任务的情况以及学生学习成绩和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判断的过程。

由于教育测量的对象,多属于人的心理属性,如记忆能力、推理运算、思维能力等,故我们只能依据人的外显行为,比如通过学生对试题的反应和一些行为表现,运用推理、判断的方法来间接测量出他的知识水平、智力高低和品德好坏。因此,教育测量一般是间接测量。由于教育测量没有统一的量表,各科各次考试试题难易不同,评分标准不同,使得教育测量的度量单位是相对的。但是教育质量客观上确有优劣之分,这种明显的差异完全可以予以数量化。美国测量学家桑戴克与麦柯尔指出:“凡存在的东西都有数量。”“凡有数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因此,教育测量是可行的。

教育测量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发展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教育评价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学习方式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学习方式的演变不断推动着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结果测量范式的改变。可以说,任何教育测量及评价都是基于“学习”概念的理解。教育测量理论作为教育测量的原理和法则,其发展以及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也受到学习方式变革的影响。

进入2l世纪以来,随着学习观念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学习概念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学习与自然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更加密切地交融在一起,影响学习的因素日趋多样化、复杂化。承载学习活动的学习方式亦由具体的单维形式演变成了抽象的多维系统,学习者在学习中的自觉主动性、独立体验性、交互合作性及探索创造性得以充分展现和提升,“学到什么”渐渐在学习的本质中被淡化,“如何学习”、“学会学习”则逐步凸现而成为其核心。学生学习水平的表达已不是某种单维的表征性结果,而成为了一种映射学习主体价值、学习过程与方法以及各种“内在外在”影响因子的多维度、整合性“成就空间”。要实现这种“成就空间”的衡量和解释,至今为止的任何一种测量理论和方法都是无法胜任的,因此,测量理论的发展也必然进入一个多维化、整合化时期。

国外教育质量监测发展

在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提高中小学教育的质量,国家在制定全国和各州的课程标准、改善评价体系方面进行了许多改革尝试。美国国内将这种改革称为“基于标准的教育运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简称NAEP),又称为国家教育报告卡,其首要目标是向美国公众报告学生的教育状况。2001年,美国推出“美国中小学教育法案”,即《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案,得到了国会两党议员的高度认可。该法案确立了NAEP评估模式。

小学生教育法则范文4

但是,在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领域,一直存在“积极教育”(主要是早期智力开发)和“消极教育”之间的争执。

一、3岁前后:“早期智力开发”还是“消极教育”?

生来具备100度潜能的儿童,如果从0岁就对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他就可能成长为具备100度能力的人;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便是教育得非常出色,也只能具备80度能力;如果从10岁才开始教育的话,充其量只能具备60度能力。这就是说,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能力的实现就越少。

与木村久一的思路相反,卢梭在早些时候就对种种“早期智力开发”提出批评。在卢梭看来,孩子在3岁时就要长得像3岁的样子。做父母的人不要扰乱孩子生长的秩序,不要“干蠢事”。卢梭的思路是:“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卢梭建议父母遵循孩子生长的自然顺序:先丰富孩子的感性,再发展孩子的理性。卢梭说:“我发现,再没有谁比那些受过许多理性教育的孩子更傻的了。在人的一切官能中,理智这个官能可以说是由其他各种官能综合而成的,因此它最难于发展,而且也发展得迟;但是有些人还偏偏要用它去发展其他的官能哩!一种良好教育的优异成绩就是造就一个有理性的人,正因为这个缘故,人们就企图用理性去教育孩子!这简直是本末倒置,把目的当作手段。”

与“早期智力开发”所追求的“积极教育”相反,卢梭在教育历史上提出了著名的“消极教育”的思路:“我在这里可不可以把最重要的和最有用的教育法则大胆地提出来呢?这个法则就是: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而且还必须把时间白白地放过去……在他们的心灵还没有具备种种能力以前,不应当让他们运用他们的心灵,因为,在它还处在蒙昧的状态时,你给它一个火炬它也是看不见的,而且,在辽阔的思想的原野中,它也不可能找到理性所指引的道路,因为那条道路的痕迹是这样的模糊,就连最好的眼睛也难于辨认出来。所以,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它不在于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你开头什么也不教,结果反而会创造一个教育的奇迹。”

此外,“消极教育”尚有另一种意义:无论父母多么有责任感,父母并不能解决孩子的所有问题。有些问题是父母无法解决的,只能交给时间去解决。比如,婴儿哭闹有时是因为肠子痛的原因。如果孩子因为肠子痛而哭闹,那么,无论父母如何努力安慰他,都不会让他停止哭闹。父母越安慰他,他反而会越生气。如果无法让大声哭闹的孩子安静下来,父母一般会感到担心、沮丧、畏惧。也有父母会感到愤怒,愤怒之后,又感到自责。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绝望和气愤会使一些父母用力地摇晃孩子,想让他们停止哭闹。但是结果常常会造成严重的永久性大脑损伤,甚至会导致死亡。这个时候,父母可以想办法尽可能减轻孩子的哭闹,但是,如果所有的办法都不管用,你完全可以把宝宝放到他的小床里,让他哭一会儿,让他自己平静下来。

“消极教育”也意味着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不纵容孩子。如果孩子哭闹,父母不要急着把孩子抱起来。如果孩子在商场以哭闹要挟父母购买玩具,父母不要轻易妥协。孩子摔倒之后,不要急着将孩子扶起来,不要狠狠地踩踏地面,对孩子说:“它坏,我们踩它!”大地并不坏,是家长坏。

二、避免“早期智力开发”对性格和身体的挤压

2005年5月1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日播放了“神童的成长”的故事。这个故事既可以作为早期智力开发(“积极教育”)的一个案例,也可以作为呼吁“消极教育”的一个理由:

演播室:今天的《新闻调查》,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孩子的故事。他4岁念书,13岁考上大学,17岁的时候考上了中科院硕、博连读的研究生。这样的一个孩子,人们把他叫做“神童”。但是为了成为这样的人,他和他的家庭却付出了沉重的生活代价。

这位“神童”于1983年6月出生在湖南省华容县。他从幼年开始就表现出了超出一般孩子的智力,两岁多就能够认三四千字,四岁时就能够用打油诗的形式写日记:“妈妈已下班,眼睛到处望。见我在看书,不住地夸奖。”四岁时他被送到华容县实验小学上学。学校的老师回忆说:“那个时候,三年级,就是我教给他课的时候,当时把他叫到办公室里面,我们有五六个老师考他,我说我们今天一定把他考倒。我们就考他三位数乘三位数,他硬是你一报出来,结果就出来了。结果我们用笔算是一个数字都不差,所以那个时候我们都知道他很神。”在用了三年多的时间读完了小学之后,他在八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被湖南省重点中学华容一中录取,13岁时考取湘潭大学的物理专业,17岁时考上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研究生。可是,由于长期生活不能自理,2003年8月,他在上了三年研究生之后被中科院退学回家。

这个节目播出之后,不少观众对那位母亲的做法表示不满。不过,人们可以不赞成那位母亲在孩子进入中学和大学之后对孩子过于简单的教育方式,但是,人们不得不承认,在母亲的教育下,孩子的智力潜能在3岁前后确实被开发出来了。

问题只在于:如果只做早期智力开发这一件事情,那么,这种早期智力开发就会对孩子的性格、身体和生活习惯的训练构成挤占和挤压。正因为如此,家庭教育领域虽然一直有人呼吁“早期智力开发”,但也一直有人对“超前教育”“早期智力开发”提出质疑:

现在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已为大众所知,然而有人把早期教育的功能鼓吹到大变活人的程度,这实际上是一种严重的误导。许多家长认为在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让孩子玩大量的“益智”玩具,安排孩子进行各种“开发智力”的活动,参加各种艺术训练班,家长与孩子一道忙得不亦乐乎。但研究表明,如果学习压力过重,幼儿的大脑会不堪重负,精神也会萎靡不振,对事物缺乏兴趣和好奇心……还有的学者报告,在催早熟的领域恰恰会导致较为低下的发展水平,而且会使整体的发展产生紊乱。

不过,研究者在反对“超前教育”的同时也有补充说明:

超前教育、催早熟的教育不对,放慢的教育亦不对。适度的教育只有一种,那就是尊重儿童成长的自然速度。这个速度是大自然安排

的,它是儿童成长的客观规律之一。

接下来需要考虑的问题是: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是“放慢的教育”?究竟什么是儿童成长的“自然速度”?如果这个速度“是大自然安排的,它是儿童成长的客观规律之一”,那么,这个大自然安排的速度和这个客观规律又是什么呢?

人们容易批评早期教育中的“教育过失”,而真实的“教育过失”既可能“关心”不够,更可能“关心”过度。反过来说,既可能关心过度,又可能关心不够。如果说教育的秘诀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那么,孩子的天性究竟是什么?这依然是一个问题,远非卢梭所想象的“自然教育”那么简单。

三、在让孩子性格好、身体好、生活习惯好的前提下,“早期智力开发”越早越好

成长的关键期意味着:可以反对“超前教育”,但不要因为对“超前教育”的警惕而贻误了孩子的“成长的关键年龄”。如果父母或“代父母”在孩子成长的关键年龄没有为孩子提供及时的教育,孩子的成长就会出现困难:

直到现在,在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之中,仍有不少人认为,有意识地对刚出生的婴儿进行教育是一种罪恶。特别是在那些所谓的进步人士当中,这种看法似乎更多一些。他们认为,给幼小的孩子灌输大量的东西,只能使孩子的性格孤僻起来。在幼儿期,最好是使其自然发展。而且,甚至有人把孩子的任性也看作是自然的,无可非议的。

似乎许多母亲也赞同这种看法,标榜自己为“自由放任主义”。当然,这样做不仅省事,而且可以心安理得地享有“进步母亲”的称号。

然而一旦孩子上幼儿园、小学,母亲就不再主张放任主义了。她们认为,过去是孩子,可以为所欲为。而现在则不同了,已经是幼儿园的孩子或小学生了。她们开始严格训导、教育了,“慈母”突然变成了“严师”。然而,这完全是母亲自以为是的想法。

正是在幼儿期才应该进行诚恳而严格的教育。在孩子到了3岁有了自我意识之后,就要逐渐地尊重孩子的意志。父母的干涉应在孩子进幼儿园之前结束,否则会扼杀孩子的本能,最终只能使孩子滋生反抗情绪。

到目前为止,有关“潜能递减法则”实证研究报告并不多见。人道主义原则也会阻止研究者在儿童群体中做有关“潜能递减法则”的实验研究。不过,孩子在3岁前后学习走路、语言、音乐、滑冰或游泳的速度令成人自愧不如,这是我们身边每天都可以见到的教育常识。虽然人道主义原则会阻止研究者做有关“潜能递减法则”的实验,我们也无法确切地知道“潜能递减法则”所提示的“递减”究竟会“减”到何种程度,但我们至少可以从那些重视了“成长的关键年龄”的民间个案中,看到“关键年龄”的力量。

是的,人们可以借用卢梭的话来反对“早期智力开发”,可是,没有人能够证明:在成长的关键年龄,孩子的智力被开发出来之后,就一定会导致其它方面的萎缩。

小学生教育法则范文5

宾就是客人,只有把对方当客人,自己才能有感恩之心,才会有克制之心,才可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教师和学生、家长之间也要做到相敬如宾,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1.要把学生当孩子

这是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把学生当孩子,你就会明白爱和责任这两个教育法则的真正含义;把学生当孩子,你就不会把大人的意志强加于他们身上;把学生当孩子,你才会懂得要选择适合孩子的方法来教育他们。

2.别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

面对自己的孩子,也许你还可以随心所欲地教育他们,因为他是你的孩子,即使错了,他也会原谅你。但学生只是孩子,而不是你的孩子,如果你也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爱之深、责之切,那你的麻烦就来了。

3.别把学生当以前的孩子

当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都很尊敬教师,不管在学校里发生什么事情,都不会和家长说,受到了委屈也是尽可能地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家长也很忙,一般也没有时间来管孩子。现在就不一样了,现在的孩子不但会在家里讲自己在学校的事,还会讲别人的事,更可怕的是会断章取义地讲自己受委屈的事。而现在的家长又以冲动型的居多,看到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就会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教师身上。如果我们把现在的孩子当成是十几年前的我们自己来教育,那就大错特错了。

4.别把学生当作简单的个体

学生的背后是家庭,在面对一个学生的时候,你其实是面对着这个家庭。所以你应该了解这个家庭、了解这个家庭的一些生活习惯。如果你不能主动去了解他们家庭的优缺点以备后患,那说不定,不经意间你的麻烦就出现了。

二、刚柔并济

刚柔并济,要求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必须要做到一手打一手揉,除了要有严厉的教育,还要有温暖的安慰,一只手打疼了学生,就要用另一只手去抚慰学生。

1.真正的教育在后半场

现在学生的抗压能力普遍都比较弱,以前说有学生跳楼,大家都会觉得不可思议,而现在学生跳楼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仔细分析一下,导致学生跳楼的原因虽然有很多,但有一c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那就是后半场的教育问题。当你严厉地批评了某个学生之后,在你当众拒绝了学生的要求之后,当学生感到委屈的时候,你有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心理变化,你有没有在用一只手打了学生之后,用另一只去安慰一下他们呢?

现在的学生在情绪发作的时候,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但后半场的教育就像是和风细雨一般,能抚平学生内心的创伤,让学生感受到温暖。一是给了学生下台的机会,二是给了学生思考的机会,三是给了学生平复心情的机会,也许这只是教育中的一些细节,但却是教育的关键。

2.我们所做的不一定都是对的

我们以为自己是一片好心,我们教育他们完全是为了他们好,可是万万没有想到,有些学生竟然是那么抗拒,甚至坚决不从。我们觉得很受伤,觉得学生不懂事,可是我们有没有考虑过学生的心理感受呢?学生为什么会抗拒?是抗拒我们的爱心吗?

不是的!学生抗拒的,不是教育的内容,而是我们的教育方式。因此,教育者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即我们所做的也不一定都是对的。学生有自己的价值观,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想一想假如我是学生,这样的方式我能接受吗?

3.给学生发泄的机会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要求很强的工作,我们教师虽然拥有B证、C证,但充其量也只是个伪专家。

但不管你是否承认,学生的心理问题都客观存在。要想用非专业的手段去解决专业的心理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一个最原始的方法――发泄和倾诉。对于成年人来说,男同志遇到烦恼的时候都喜欢喝酒,一醉解千愁;女同志遇到委屈的时候都想大哭一场,让烦恼随眼泪飞走。这些都是很好的心理调节方式,而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方法同样有效。让学生喊出来、说出来,心理问题就没有体力和心力去累积了。

4.刚柔并济、先刚后柔

当刚柔并济无法同步时,我们应该先威严后温柔,这样的温柔是风雨后的阳光,总是会让人无比欣喜。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要让学生丢了学业。当学生放弃学习的时候,他就会觉得无所事事,逐渐开始做坏事,问题学生就这样产生了。哪怕学生并不聪明,也一定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有事做。否则,你再怎样刚柔并济都无济于事。

三、掌控时机

教育除了形式和内容,还有它内在的时间规律。

1.有些事要第一时间处理

如,学生受到伤害,不管轻重,都要第一时间通知家长,并及时进行简单的包扎或送医院进行治疗。有礼有节,才能让家长无话可说。

学生犯了错误,你批评了学生,也要第一时间告诉家长,争取家长的理解,当然你后续的“温柔”也必须跟上。这样你的规矩也做了,家长也理解支持了,你的麻烦也就没了,说不定家长还会感谢你呢!

2.有些事要让子弹先飞一会儿

教书一辈子,我们要跟各种各样的学生和家长打交道,但有一个原则必须坚持:遇事要冷静,不要与学生发生正面冲突。一旦发生冲突,错的永远是教师,不管你的出发点是什么,也不管学生是多么调皮,因为你是教育者,他是受教育者;一有冲突,除非你是大获全胜,否则你的威信就没了,其他学生都看样子,你的工作永远失去了先机。

学生当面与你顶撞的时候该怎么办?你感觉到全班学生内心反抗情绪很激烈怎么办?这个时候千万要记住:自我保护是第一位的,该忍的时候要忍,该让时候的要让。有时候不妨让子弹先飞一会儿,避其锋芒,日后再慢慢图之。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现在的撤退是为了将来大踏步地前进,现在的自保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发力。

3.有些事要适得其“火”

当你第一次发火时,威力是百分之百的,第二次发火的威力就只剩下50%,之后一次比一次少,火要发在刀刃上。尤其是让学生到办公室订正作业的时候,你先发了一通火后,学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次补习也就基本无效了。

此外,你跟学生一个人发火,和跟一群学生发火,威力又不一样。跟一群人发火时,大家会觉得反正法不责众,无所谓。而你,还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尤其是当孩子断章取义地把你的话告诉家长时,很多学生都会童言无忌地为这个同学作证,这个时候你就百口难辩了。

4.有些事要“见好就收”

教师让学生罚站、把学生拖到教室外,这也算正常的惩罚。但有些教师一忙起来就忘了学生在罚站。一开始学生会有些害怕,但时间一长,学生就会觉得无所谓了。如果碰到比较调皮的学生,跑出去玩儿了,受伤了,你该怎么办?所以惩罚学生,要学会见好就收。

小学生教育法则范文6

一、让“爱”的春风拂遍校园每一个角落

“爱”是教育之魂,学校管理之魂。在学校管理平台的建构过程中,我们对“爱”作出了自己的诠释。

1.爱是尊重

首先是对上级领导的尊重,即认真贯彻落实教育局和镇党委、政府的文件精神,用争先创优的意识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摆正自己的位置,科学处理“自上而下”管理和“自下而上”管理的关系。其次是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尊重。始终坚持民主与集中的原则,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用宽广的胸襟、信任的态度对待对方。再次是师生之间的互相尊重。文明礼仪教育是我们礼嘉中心小学常规教育的重中之重,彬彬有礼是我们对学生的起码要求。

2.爱是理解

学校管理不是简单的对与错的关系,而是选择哪一种方法更优的问题。在工作过程中得罪人是难免的,特别是涉及调动、评优等教师切身利益的事情。在这种两难情况下,我们强调“换位思考”,倡导“理解万岁”。我校有一位家住雪堰的老师要求调走,他是毕业班的班主任,又是学校创建“书法特色学校”的骨干教师,甚至还是信息技术专长者。而我们礼嘉中心小学近几年师资严重不足,每年都请近十位代课教师。放还是不放?我们想到的是这位教师的实际困难和机遇的来之不易,想到的是应为这位教师的终身发展着想,想到的是这位教师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在为教育事业作贡献,因此决定放行。这样做,管理更具有人文关怀。

3.爱是奉献

奉献给人带来快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奉献的辩证法,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校长要奉献给教师思想,要奉献给教师学识,要奉献给教师精神。一个奉献的校长一定能影响一个奉献的教师群体。。我校红十字会组织广大师生开展了“爱心系灾民,领巾献真情”――向受灾地区捐款献爱心活动。师生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顷刻之间,捐款35000多元,唱响了一曲爱的赞歌。还有,每年向武进区特殊学校残疾儿童捐款,给身边困难学生以资助与心灵关怀,让我们懂得了爱就是这么伟大,又是这么平凡,它就根植在礼嘉中心小学全体师生的心中。

二、让“法”的意识根植于每一位师生心中

“法”即法则,它的概念比较宽泛,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学校的规章制度,等等。强化“法”的观念,使全校师生人人心中有“法”,这是学校管理工作开展的前提。

1.拓宽“法”的面

“知法”是“守法”的先决条件。从社会需要和学校实际出发,我们有选择地对全体师生加强了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教师分层次、有重点地学习了《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处理条例》《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组织教师收看警示教育片,增强教师的法制观念,提高教师的师德素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请相关专家来校作法制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学习校内规章制度,如《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礼嘉中心小学一日常规》《学校红十字会规则》等,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

2.加深“法”的度

与时俱进是时展的需要。我校对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修改一直牢牢把握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以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例如在制度初定阶段,为了激起教师对科研工作的热情,教师个人发表文章或获奖可以获得较高的奖励金额,还可以在优秀级部的评比中发挥较大作用,再加上教育行政部门把它作为职称评定和评优评先的条件,相当一部分教师急功近利地把精力和时间花到写文章上,而花在教学上的时间相对少了。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及时作出调整,对在教学质量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老师奖励幅度大大增加。一成不变是学校高效管理的大忌,只有推陈出新才能使师生既知“法”,又知“法”之变化,从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

3.彰显“法”的严

严而有格。“法”的意识根植于师生心中是否牢固,关键看执法是否严格,特别是学校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维护“法”的严肃性,不以任何理由或借口去违“法”。在前几个学期,学校一位教师出于对学生的严格而做出了有损教师形象的事,学校领导按照学校目标管理条例,果断作出了处理决定。虽然这位教师请了相关领导进行说情,但是学校在肯定这位教师平时工作的同时,更郑重地指出在学校制度没有改变之前,这个结果不能变,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谁必须无条件服从。学校的决定让这位教师清醒地认识到,违反了职业道德就应承担由此产生的相应责任,同时也给其他教师起到了警示作用。有了“法”,就要按规矩办,全校师生才会心中有法,遵纪守法。

三、让“学”的风气带动学校每一次进步

终身教育的理念在人们心中不断深入,学习型学校的建设也成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形成“学”的风气会凝聚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给学校管理注入生命的活力。

1.带好头,校长是首席学习官

第一,教师是学习的个体,学校领导是否率先成为学习者至关重要。“其身正,不令而从”,领导带头学习,不仅可以在校内形成学的“磁场”,影响教师的学习态度,而且也能正确引导教师的学习方向。第二,领导的办学思想必须具备前瞻性、可行性、持久性、发展性,应当令师生乐意接受,真正成为学校全体成员共同的美好愿景。第三,领导不是万能的,学校管理中会产生新的问题和困难,当这些问题和困难不能用旧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去解决时,那么新的思路、新的举措肯定来自于领导持续的学习。新课程背景下的领导应该而且也必须当好“首席学习官”。平时校级领导外出学习看到一些好的教育专著总要买回来互相传阅,努力构建学校丰厚的学习文化,致力于广大师生员工内心信念和创新精神的确立和培养。

2.起好步,校长是制度设计师

让学习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起步阶段最重要的工作是让教师有“学习的规则”。;学习制度能否让教师挤出时间来学习;学习制度能否让教师顺利地进行学习。

一是“教研一体制”。这是目前校园中普遍实施的一种学习制度,它能较好地处理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矛盾,把教师教研能力的提升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这种制度的落实关键在于教师自我反思的力度和教研组共享智慧的程度。?有没有作为参与者的主人翁意识?所以和他人积极进行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又成为这一制度的核心要素。

二是“培训开放制”。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校本培训成了教师培训的热门话题,但大多数教师认为目前的培训“痛并不快乐”。强制性、一刀切的培训游离于教师的精神世界之外,不能引起教师内心的共鸣,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培训开放可以从目标、内容、形式、评价等方面进行考虑,培训者根据学校发展的需求提供培训菜单,让教师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科特点、问题困惑进行选择,由培训者根据教师的意愿组织培训学习。

三是“学术沙龙制”。这种学习的形式比较时髦,但集中时间进行全员参与比较困难。。在这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带动下,老师的学习热情高了,校园的学习风气浓了,领导管理的品位也就高了。

3.抓好点,校长是成功激励者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