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读《给教师建议》有感

2024-08-28 来源:华佗小知识

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处理文档几乎是必要的,范文在我们写作时可以“拔刀相助”。写作架构是文章的骨架是文章作为整体的基础,写好一份范文需要我们多多学习?想要了解“读《给教师建议》有感”的资讯大学生范文网编辑的整理会让你满意,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读《给教师建议》有感 篇1

翻开郑杰写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91页的一段文字跃入眼帘。这一段文字的中心词——负责,正是我们教师值得崇尚的资本,正是我们教师一不小心会丢失的幸福。

“所谓‘负责’就是每一名教师都为自己的工作岗位负责,每一位学生都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一所负责任的学校一定是由负责任的师生来贡献的,一所向全社会作出提供优质教育服务承诺的学校,也一定是负责任的学校。”

读书是教师的责任,阅读是教师的幸福

一直以来称教师为“读书人”。郑杰提的第32个建议:学校里首先要“构造一个求真的知识世界”,他倡导阅读,每位教职工都要有学习计划,每天要阅读一小时以上。

他的一句话引人深思:“我们牢牢地坚守学校读书净土,因为书中自有浓缩的文化。”我们确实无法想象,教师不读书了,怎么面对学生,怎么面对自己,怎么有幸福可言,没有读书就没有教育。不做掏空的教师就必须去读书,读书是教师的责任,教师只有在读书中,才会享受到阅读的幸福,才会享受到和孩子一起学习的快乐。

朱永新说:“读书意味着智慧。”郑杰也认为:“师生共同学习,更是一种教学方法。”有智慧才有幸福可言,有方法才有幸福可说。

当一个教师大谈自己没有幸福感时请扪心自问,你有没有静下心来读些书?你有没有担当起读书的责任?

奉献是教师的责任,尊严是教师的幸福

罗曼罗兰说过:“爱因斯坦成为伟大,而不显得伟大。”教师虽然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是默默的、无声的,甚至是痛苦的。大凡名师,都是道德之师、育人之师。

苏格拉底告诫我们:认识你自己!教师,也要认识自己。郑杰的第76条建议:捧着良心教书。我们教师就是捧着良心教书的人。“看在学生的分上”,看在自己的称号上,我们要舍得拿时间、精力去奉献,不为社会的浮躁而浮躁,不为别人的聒噪而聒噪。郑杰的第23条建议:教师要静气。要我们少点俗气,不要躁气,摒弃匠气。

“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讨论;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更好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尝其中的乐趣,品味其中的意义。”

静心做好这些小事,就是教师的奉献。奉献是教师的责任,它不追求及时、现在的幸福。

奉献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因为你得到了教师的尊严,得到了获得尊严的幸福。

请扪心自问:今天,我走进课堂带了良心吗?

感动是教师的责任,感恩是教师的幸福

教育是不断感动的过程。读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处处写到感动。他提出“为每个孩子创造美好未来”,需要你用行动去感动学生;他建议“保存天真”,让教师儿童化,儿童特会感动;他认为“教师要敬畏生命”,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体,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智慧有个性有灵气,难道你每天与这些活脱脱的生命在一起,不会感动吗?……

第88条建议: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这一章节中,注入了“感动”的四种品质:一是热情,二是真诚,三是善良,四是宽容。

一个热情的人、真诚的'人、善良的人、宽容的人,一个会感动的教师,一定是受欢迎的教师,学生就会用语言、行动回报你,学生就会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样,你与学生的心贴得很紧很紧。你会遇到感恩的目光,你会碰到感恩的手势,你会听到感恩的语言,你会享受到感恩的心,你会体验感恩的幸福。

我也时常扪心自问:我会感动吗?

写作是教师的责任,记录是教师的幸福

我每天都有写教育日记的习惯,因为我觉得“写作”是教师应该做的。当然,这里的“写作”并不是写什么文学作品,而是动动笔头,写写学生故事、教学心得、教育案例,或者给学生、家长写写信,也可以记一点自己的想法,这叫做“不动笔墨不教书”。

郑杰的这本书就是自己“写”出来的。他的第97条建议:为自己的未来投资。第一是投在学习上,第二是投在增加个人经历上。“增加个人经历”最好的办法就是写作,记录自己教育教学的一言一行,记录学生的思想、行为的点滴变化,记录自己透过现象的理性思考。

郑杰第17条建议: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想。其中一段话让人回味:“我们的思想,有时非常精彩,却被学术表达淹没或漠视,逐渐使教师丧失表达思想的欲望和能力。而本来,具有丰富教育经验的教师,处于时代变革中,处于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中,应该闪耀思想的灵光,但这一切可能性,却因教师普遍‘失语’而变为事实的不可能。”其实一旦你找到了自己的方式,你的文思会如泉涌。写作使你畅快,记录让你确切地为自己活着、工作着、快乐着、幸福着。

老师,请扪心自问:学生鲜活的语言和纯真的行为,你记录了吗?

最后,我引用、改动郑杰的一段话作结束语:“每堂课不仅带着智力、体力去,还要带着心去,尽力忘我忘了功和利,更要带着责任去,你的心就会那么真切地坦荡在孩子的面前,去了尘埃的一颗心啊,是那么富有魅力,是那么充满幸福。”

读《给教师建议》有感 篇2

在这次的口小暑期教师读书交流活动中,我选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书中总共谈了100条问题,每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引人深思。

书中第2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个问题给我的感触很深。教师每天上课有的要三四个小时,备、改、讲、辅几乎占用了在校的其他时间,有时还得在家夜办公。除了工作,教师也得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还得孝敬长辈,哪里有空闲的时间啊!许多学生怕报考师范学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教师太辛苦”,虽然看起来好像有不少的假期。书中所提到的一位历史老师说:“我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这句话似乎很难理解。怎样做这种准备,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读书是作一个好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蕴”。我们不要再说 “没时间读书”,关键是你想不想读书。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我们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来。让我们一起读书吧!潺潺小溪,汇成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眼前的课,而是出自内心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应该让自己所教的那点学科知识在你的知识海洋里成为沧海一粟。“衬托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教学水平提高就越明显。所以我们应该“用终生来备课”。

第46条提出“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出生于1918年,,1942年参加卫国战争负重伤后回到了教育岗位, 1970年逝世,享年52岁。长达三十多年的教育活动中,苏霍姆林斯基跟踪观察和研究了700余名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10年的学习生活。他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角度进行观察、了解研究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形成自己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并著有41部专著和小册子,其中许多著作已经译成30多种文字在国内外出版。我想,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教育家跟他勤于观察,勤于记录研究是分不开的。俗话说,写十年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是坚持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想想我们平时可能因为“繁忙”,很多时候有些想法没有用笔记下来。当遇到同样的问题时还得努力思考,从头再来。记教学日记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对比、分析一些问题,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少走弯路。

《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很好的书,其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细细思考。我觉得它对于提高我自身的素质和教育艺术都有很大的帮助。

读《给教师建议》有感 篇3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学术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书中作者以“建议”的新颖形式,共谈了一百条建议,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恳切地与读者谈心,使人听来毫无刻板、说教之感。全书皆为经验之谈,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读来令人备感亲切、深受启发。读着此书,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我感触颇深,对我的日常教学也启发匪浅。

一、教学要有立意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在以往的教学中,一直认为初中生对历史的学习仅限于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就足够了,但是在拜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才发现事实上是一个错误的认识。书中提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表,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也就是说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除了建立学生的历史知识架构,更重要的是通过某一历史事件来建立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就是我们历史教学中所提及的教学立意。

在给《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作者提到:“在五年级的历史课上学习希腊——波斯战争。在这种情况下,具体事实的知识对于形成观念和信念起着很大作用。但学生的进一步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道德面貌,并不取决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细节记忆和背诵的多么牢固。在这里,知识的运用是间接的:所运用的并不是每一个别的具体事实的知识,而是对历史事件的思想的、道德的评价,这种评价表现在学生对周围世界的主观态度上,表现在他们的积极活动的性质中。”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立意,并且力求做到使学生产生共鸣,永远保留在他们的意识里。

二、教学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

教学有了立意,关键还要看学生如何去掌握。是教师满堂灌呢,还是学生自己去探索呢?这是一个很中要的问题。知识这个概念是很广泛的,价值观这个概念更是仁者见仁。苏霍姆林斯基就在书中提到:“如果仔细地研究一下学生在小学里做什么,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儿童使用工具,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就是借助这个工具去掌握知识的。”所以,我们教学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学习。

古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特别设置适当的教学环节激疑,使学生产生解疑的期望和需要,引导学生在乐学的基础上探索,体验探索的乐趣,并最终以获取知识满足于期望与需要,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经常会有一些结论性的语言出现在教材上,例如某个事件的意义或影响,学生在学习时,这往往是一个比较抽象并生硬的语言,为了让学生能真正理解并掌握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需要多处设疑,例举出一些史料出来,让学生分析、讨论、表达出自己对这一事件的理解,从而,真正掌握所学知识的内涵。

学生把读、写、观察、表达等技能合起来以后,就构成了一个总的技能,即会不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更要教会学生从教学过程中掌握“会学”的本领。为其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学生

如苏霍姆林斯基就在书中提到的一样,我也有同样的疑问:究竟那些在发展上落后于正常情况的学生是怎么一回事?究竟这种不幸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遗传决定的,而又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在最幼小的时候所处的环境决定的?看完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只后,才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事实上,能力差的学生,并不单纯就是记忆力低的学生。这些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受抑制的、静止不动的、“僵化的”状态之中。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每一个学生时不能一刀切,理所应当地认为每一个学生的认知能力是相同的。

首先,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面向全体学生。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关注每一位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水平,创设能引导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他们通过学习,都能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

以上就是我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所获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当然还远远不能透视这部著作的全部内容和精髓,还需要多次的精读、品尝,在实践中运用和感悟。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把这些理论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转变一些传统的思想,让教学更丰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读《给教师建议》有感 篇4

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不禁感叹虽然今天的教育形式比之他所写的年代有很大变化,但他书中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于我们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我们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我们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记得曾有位家长问我,她的孩子每天的作业都写的很慢,她在旁边督促也不行。孩子呢也总觉得学习很累很吃力,这怎么办?当时不太记得我是怎么具体回答的,但心里却觉得当时自己给的回答是那么苍白无力。如果说我是医生的话,那么我并没有给病人最有效的良药。直到读了他的书以后,我才了解到这时的孩子们的全部经力都用在背诵、识记和保持上去了,以便使他们能在课堂上回答出教师的提问。而他们没有时间去读一点“满足精神需要”的书,没有时间去思考。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想减轻学生的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所阅读的东西,比要求他记住的东西多两倍才行。

阅读此段,我不禁深受启发,他的这个建议对我们而言何尝不也是深有其效?现在的工作节奏非常快,平时我们常常感到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的,天天是上课、辅导、写各种各样的总结、反思,我想这里面除了没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觉得时间不够用外,恐怕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我们的时间从哪里来?那也是应如他所言去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读书,使自己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的才能应付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会将工作当成一种负担。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使得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读《给教师建议》有感 篇5

近日又拿起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读了很多,想了不少,但,系统的回顾,说不好,就一些想到的和大家交流一下。

我们的教育目的可以说是为了“促进人的社会化”,我们的孩子将来都是要走向社会的,必须在受教育期间教会他们适应社会生活,使他们从“自然人”变化为“社会人”。但就我们的过渡效果来看,并不是那么有效。社会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不强,走上社会,发现他们的所学不及所用,往往都是从头学起,给他们的感觉是,唉!那么多年的书白读了,只是拿到了一张进入社会的文凭通行证。现在有许多家长读书观的改变也不是空穴来风,“考不上学不等于没有好工作,学习不好不等于将来挣钱少”。因为在社会、家长看来我们生产的产品不适应社会需求。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做了很多抑制孩子童真、天性的事,从孩子读书的第一天起,我们即在让我们的孩子快速的成人化。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竞争是多么激烈,竞争很残酷,因此,你们从小必须好好读书,在班里、学校就要和别竟争,强烈的竞争意识把整个班级社会化了,用成人的语言教育天真的孩子。我们乐于用成人世俗的实用的功利的眼光来判断孩子的是与非,阻止了他们出于天性的“美梦”。一切所谓的科学教育教学方法手段都应是必须符合孩子天性的,当我们认真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就会发现我们有太多出于主观愿望却违背客观规律的事,太多的做法都在剥夺孩子们享受童年的权力。有人主张关起门来教学,关起门来让孩子们做梦,让老师成为学生的朋友,用他们的语言,理解他们的思维,寻找适合他们的方法。我们需要的不是孩子成人化,我们需要的是教师儿童化。

我们面对自己的学生,想尽各种教育方法,因材施教,“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扬其长避其短,让每一位学生从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我认为不管成人还是孩子,在管理方式方法上万变不离其宗,即人性化管理,但做到很难。人们常说,看看我们的学生,每一个都那么有个性,那么有天分,为什么到了社会上都不见了个性,不见了聪明才智,都平庸的一个模样。不管孩子还是成人,评价做到不凭印象,不抱成见,不以点盖面,不偏爱,不求全,难。有容人之量,虚怀若谷,从善如流,更难。我们可以去做,不求百分百,只求尽力。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