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2024-08-27 来源:华佗小知识

每当面对同一种事物,不同的时间,相同的人看法总会有差别,不妨将内心的感悟总结成心得体会,"您也在思考从哪方面写心得体会比较合适吧!小编特别编辑了“《爱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篇三)”,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我们总会为生活中的许多繁琐之事感慨,我们不如将自己的看法写成心得体会。 我们可以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心得体会的开头和结尾是否越简洁越好呢?我在教育网站上看到一篇关于“《爱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篇三) ”的文章内容翔实,我们诚挚地邀请您来阅读并参考本文!

怀着激动好奇的心情,我一口气读完了《爱的教育》这部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主人公安利柯在小学生活的小说,心里不由得百感交集,久久难以平静;安利柯离开了以前老师,接受新老师、新同学的那种陌生,面对那各种各样的同学,见到那舍己救人的场面,认识了一个愿饶恕人的卡隆·罗纳的勇敢、善良、宽厚,父亲教安利柯做人道理。

在文章中我了解一个离开了往日的朋友是一件难过的事,当随着时光的改变,我们总要依依不舍地惜别往日的朋友,泪光总夺眶而下,但我们总要学会面对接受未来,接受明天,在这个明天的天空下安利柯认识了各式各样不同性格的、不同家景、不同身份的朋友,还有一个总得第一名的代洛西,但是不管他们是多么不同的人,但是能够相聚在一起,总是有缘,我们要像家利柯一样要学会去接受与珍惜喜欢他们。直到一场意外事故的发生,洛贝谛不惜牺牲自己的双脚,去救一个与自己素昧平生的小男孩,洛贝谛的这种精神真的很可贵,我是由终佩服与敬佩,小小的年纪竟有这样的动力与实纪真的很感人,他虽然失去了不只是一个生命还是一个家庭啊!如果是我的话,说实话我也只不过是空口说说罢了,却始终没有这个勇气去做阿!洛贝谛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英雄……

安利柯的新集体中有不少自以为很了不起的人,常常欺骗侮一些家世不太好,比较贫困的学生,当面羞悔、打他、取笑他、可是一些心地善良的人都学会了饶恕他们,这些公子哥仗着家世比别人好一点就欺侮弱小的人,面对这些人,其实,饶恕是一种美德,俗话说得好嘛。

父亲教我该怎么样做人,安利柯都老记在心中,父亲教我要做一个有爱心、有同情心的人。如果我们具备不了这两点,可能这个我们就称他为冷血的人,就会是讨厌他、厌恶他,现在这个社会需要的是这种人,有爱心才受大家的欢迎嘛,我们才能让这个社会变得有温暖。

《爱的教育》这部小说很贴切我们的实纪,所以变得很容易就懂,但是懂了并不能完全,我们学会实纪运用啊!它让我看到现在我们的许多毛病和缺点,如不爱守纪律、爱慕虚荣、有妒嫉心,有的还欺负弱小的同学,但我们更多的还有许多的闪光的美德。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才要更加地极力颂扬啊!还有我们还要珍惜眼前的一切父母、师长、朋友真挚的爱。因为他们都有感人肺腑的力量。请珍视你眼前所有幸福的时刻吧!因为他去了再也不复返还了!

我喜欢《爱的教育》这部小说,他很实际地展示我们现代孩子的优点、缺点,而我们应该将优点保存,而缺点,我们要改善弥补一切的缺点吧!相信我们现在的学生并不差,我们一定会做得更好、更棒,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延伸阅读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900字其四


或许,我们都会选择去接受新的事物体验不同的感觉,我们可以先开始学习写好一份心得体会。心得体会能帮助我们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写好一份心得体会的核心是什么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爱的教育读书心得900字其四,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泰戈尔曾说:“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晴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爱的教育》是80年代出版的刊物,可以说它和我差不多年纪,今天我捧在手里细细品味的时候,被书中无数个故事深深的打动了。

这是一部小书,这是一部巨著。意大利的文学在中华的译介。《爱的教育》其实包含了两个部分,即《爱的教育》和《续爱的教育》。前者是丐尊先生据日译本翻译,后者是亚米契斯的朋友所著,也是据三浦关造的译本来的,对前者是一个合适的补充。

夏先生说:“我在四年前始得此书的日译本,记得曾流了泪三日夜读毕,就是后来在翻译或随便阅读时,还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觉眼睛润湿。”

在看《爱的教育》时,每每被书中的那些平凡人物的平凡事迹感动,《扫烟窗的孩子》、《班长》、《穷人》、《虚荣心》、《感恩》、《嫉妒》、《争吵》、《告别》等等和孩子有关的故事中,歌颂了儿童应该具备的纯真感情,同时书中也表露了从家庭、学校到整个社会,都在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塑造着儿童爱祖国、爱人民的感情。

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中,“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何其难!在教育的整体认识上,作为一个完整教育过程的学校教育,它永远不是也不可能是以儿童为目的的,它首先考虑的是现实社会中各种矛盾的存在和社会本身的发展,是一代代的儿童将成长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教育不仅仅是自由的,也是强制的。集体教学的形式一经奠定,所谓“因材施教”只能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的目标。

《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的境况不一,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每个人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我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不由想到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其实,我们也可以挤出一个固定的时间让孩子们多听听这些“爱的故事”,感受和体验爱,学习付出爱。我想,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

爱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追求,是……无法用准确的文字形容爱的定义,但是我知道,拥有爱的人,付出爱的心,人生必定是充实而无憾的。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系列12篇)


当我们对有些事物产生了不一样的体会,这时候其实我们可以通过写篇心得体会,去记录我们的感受。心得体会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如何下笔写好一份心得体会呢?这份特别定制的“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特别适合您,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篇1】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最近阅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畅快,教育确实需要点“自由”了。

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参加工作时间不算长,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反思几年来的教育历程,重新审视教育,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一天一天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我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学生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送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千人一面的丧失个性的木偶,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个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己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习的开始。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让我们走出为了教育而教育的误区。其实教育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篇2】

最近阅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畅快,教育确实需要点“自由”了。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当老师这么多年,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篇3】

读了孙云晓《有自由才有成长》一书,感慨良多,让我体会最深的是要给与孩子自由,那就要学会去尊重孩子,因而我们的教育要从也必须从尊重开始。

教育必须从尊重开始,尊重指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责任,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在自己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尊重是教育的前提,是教师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尊重学生也是教师的基本师德。美国著名教育家爱默生曾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去年12月12日,我国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再次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学校教育要促进所有学生的身心健全成长,培养学生成人成才,而不是罔顾学生的自尊,采用暴力或冷暴力来教育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改变。多换位思考,用心尊重学生,他们就会感受到教师的关爱的目光与行动,就会更好地接受学校教育与矫正自己行为。我认为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一定是一个灵魂自由的人,他可以自由的,有选择的支配自己的时间和行为,很多家长把孩子的学习时间排的很满,你剥夺了孩子的自由支配时间,实际上就是剥夺了他成长和发展的机会,教师也一样,课堂上讲的太多,甚至满堂灌,也就等于剥夺了学生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机会,道理是一样的。

尊重学生的选择,不干预、不阻止,也不单纯的批评学生的做法,而是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的教育。我们的教育中正是缺少了对学生的这种尊重。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并不能保证学生的每一次选择都是正确的,但他们毕竟还小呀!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摔几个跟头,走一段弯路,但学生的选择能力却在一次次尝试中得以提高。让我们在教育中少一分盲目和粗野,多一份理智和科学,把爱变得更深沉一些、更艺术一些。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篇4】

捧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细细品味,反复思量,只觉如春风扑面,又觉如醍醐灌顶。李老师以不加粉饰却饱含智慧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一个个小故事,为我们诠释了一幅幅真实动人的教育图景。读来平实而亲切,如友人促膝谈心,细嚼则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全书共分四个篇章,李老师用三条主线将若干取自生活,源于实践的小故事串联起来,每个故事中都融入了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认真思考。第一条主线是教学线,主要介绍了他进行语文教改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主线是教育线,主要写了李老师的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主线是管理线,讲述了他自己从教师到校长到局长到教育家的成长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管理理念的变化与实践。每章每节的标题和内容无不折射出一个改革的实践家、一个创新的教育家崭新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育智慧,捧读此书既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也是一次心灵的震撼,更重要的是他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带来了更多的启迪和思考。

一、关于他的语文教改观的思考

李老师指出,“长期以来,用数理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已经严重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训练代替不了积累,没有大量的诵读、涵咏、感悟和体验,语文水平便不可能提高”。

他认为:“不好‘读书’,而好‘甚解’正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于是,在教学中,他从履行一个语文教师的职责做起,以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与改革为依托,开始了对教育的实践与感悟,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非常动人的语文教学蓝图。他在语文教改中最注重的就是阅读,在他看来读书与实践是一个人不断前进的源泉,读书,能给人智慧和力量,能开阔人的视野和博大的襟怀,也能影响人的价值取向,哪里有教育,就应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

他要求学生每天阅读十分钟:首先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可阅读的材料,归类整理,加上阅读提示,打印后,每天定时发到学生手中。材料的内容多样,获取材料的方法多元,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选择材料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这项活动进行了好多年,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这一改革他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教育有时就是这样奇怪,我们耗尽心血和时间经营的—例如课堂教学中老师苦心孤诣的讲解辅导———很快就会被孩子们忘掉,而我们无意中播下的种子,却在孩子生命的原野里长成了一棵大树,让他们受益终身。

为让阅读成为孩子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他的另一项改革就是他的“语文实验室计划”,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切实拥有了语文学习的自主权和阅读选择权;他还提倡“说你想说的,写你想写的,让写作成为情感的一种自然的表达方式,成为生活的一种真实的需要”。他的语文教学改革虽然冒着极大的风险,最终还是成功了,因为他相信:“一项改革只要触及了教育的真谛,只要接近了学生成长的规律,它没有理由失败!”改革中他发现,一些课堂中充斥“假问题‘以求热闹,却没有注重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发展。这样的教学行为,只顾及花哨的表面形式,但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堂其实是不健康的,正因为他有了这一发现,才有了他的语文教学改革。他认为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教给学生知识,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获得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教学改革,奠定了他教育理想的“底色”,也显示了闪耀其中的人文思想的火花。

二、关于他的学生观的思考

李老师认为,教师心中不应该有“坏孩子”,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是非观念来判断学生,不能轻易使用道德的标尺来衡量学生。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高一男生,从失修的砖墙缝里向学校女厕所偷窥。这样的行为,按照常规肯定被认为问题严重。但是,李希贵老师没有轻易给学生做出结论,没有盲目批评教育,而是从关注学生心灵出发,实施了保密、充实校园生活、调动家长的教育力量、安排优秀教师和他们交朋友等一系列教育措施,帮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渡过了危险的河流。这个案例正体现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语解释的淋漓尽致。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而已。

“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写的是一个双休日,作者在公园门口碰到了一位带领上高一的儿子逛公园的朋友,感到非常惊奇。经过了解,得知这位家长是用逛公园的方式奖励自己的孩子。作者没有就此作罢,而是想到了我们的评价问题,想到了我们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尺,这就是考试成绩。返校后,作者和老师们一起反思我们的评价问题。这一年,在作者的坚持下,高密一中破格录取了一个叫贺明的学习成绩很落后的学生,录取原因很简单,就是他的国画画得特别好。进入一中以后,老师们发现,贺明是一个不守纪律的学生。有的老师对他失去了信心。但李老师并没有放弃,而是主动找贺明拉家常,帮助他树立学习信心,并让贺明选一张自己最满意的国画悬挂在校园的显眼处。这一“巨大的成功”使他倍感自豪和自信,从次,他加强了自我约束,发奋学习,进步很快,被评为“百优中学生”。后来,他考取了一所美术学校。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过人的长处,在这一点上,人人都是最好的,个个都是最棒的。拿起表扬的武器,多增加几把评价的尺子,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受到鼓励,从而坚定信念,走向成功。

因此,在老师的心中,不应该有坏学生,不能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失败去做工作,应当把预期的失败转化为成功,应让每个学生都能说“我能行”!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篇5】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闲暇之余,我终于读完了这本教育专着《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由此我认识了李希贵老师,了解了一名农村中学教师,成长为全国知名教育家的传奇人生。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我国也自古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李希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映证。他在文中写道:像多数文学爱好者一样,我搜寻着所有可以找到的名着,急切地、贪婪地阅读,我恍若置身另一个世界,时而犹豫,时而彷徨,时而沉思,时而激昂这种高度痴迷、全身心投入的大容量阅读,为我的精神世界储蓄了一笔丰厚的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这笔财富不断生息、增值,实实在在地滋养着我的心灵,影响着我的价值取向,为我的生命打上了浓厚的底色。毫无疑问,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幸福地享用这笔财富的利息。他说:我真正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

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他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他以自身和专家、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在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坚持学习。今天倡导教师多读书活动,其实更多的是要求教师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做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读书人,而不是只在原有知识水平上,作低质量的重复。当今这个正在发生巨大的、深刻变化的时代,新学科、新知识迎面而来,只有学习,才能丰富自己,才不会落后,不会被时代淘汰,新的教育环境,刻不容缓的教育改革,逼人的教育形式---我们没有时间再去重复,去等待,去观望。

人生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也不会停止在某一阶段,它需要不断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过去。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篇6】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一书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李希贵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展示了他的鲜活理念,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在书中,李老师紧紧抓住三条主线:一条线是教学线,主要写语文教改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线是教育线,主要写了作者的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线是管理线,主要写作者从管理一所学校到管理一个县的教育,进而到管理一个市的教育。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教师的幸福成长,为了学校的长足发展,为了打造教育强市等等,李老师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学习、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创新,他的成功应该源于他对卓越不懈的追求,他把追求完美已经成为习惯。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呢,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就让孩子多一份希望。作为教师我们要把学生当成一个无知的不懂事的孩子对待。决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孩子。这样对孩子不公平,我们要善待孩子的错误和缺点。把孩子们当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而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了所谓的提高学生成绩,我们只顾眼前的利益,把学生大量的时间用在机械重复的练习上,课堂上大量的讲解挤占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非常认真的在告诉学生真理,结果呢?老师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什么时候孩子们在我们的课堂上学会独立思考了,什么时候孩子们能够探寻属于自己的答案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这句话很有道理,我们老师的任务不应该是告诉学生真理,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

总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书,让我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值得我们去品读。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篇7】

放假有几天了,我读了一本叫做《爱与自由》的书,它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爱和自由——新儿童教育法》的最新版本。这是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这本书不是教你具体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告诉我们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和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爱和自由》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知道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心情,感知儿童的苦难。

我们都曾经是孩子,成年后,我们又有了孩子。孩子给我们带来希望和欢乐,也给我们带来困惑和焦虑,孩子的成长是每个家庭大事中的大事。然而,正如作者所提到的,我们不是不想去爱孩子,而是,我们是否具备了爱的能力、、、

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里,我们面对的都是孩子,一个个独立而独特的个体。那么,我们所学的幼教专业,自己有限的教育经验是否能够满足于这么多需要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呢?这也是一个古老的教育话题——怎样因人施教。即书中提到的“爱的能力”之一。

我觉得要树立孩子的一种比较良好的自我评价感觉,因为,孩子对自己的评价都不是很客观,大部分评价都来着成人。所以,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好孩子比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坏孩子”更容易教育。当孩子出现不遵守纪律的时候,要理解孩子的种种行为,不在孩子面前反复强调他的种种不是,而是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弱化他的错误行为。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否能够不断发挥和扩充自己原有的优势,改善不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方案。总之,需充分观察和了解孩子的特性,来寻找相应的教育策略,持之以恒,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们有足够的洞察能力,在每个孩子身上看到不同的闪光点,我们也将更加具备了爱的能力。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爱真的要有方法,做父母的也真的要不断地学习。如果因为爱孩子而毁了孩子不是太可悲和让人痛苦了吗?我从《爱和自由》学到的,该怎么爱我的孩子!我才有资格和权利对孩子说:“妈妈爱你!”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篇8】

偶然在手机晚报看到这样一句话:“学习这事给我留下来的基本上全是耻辱”,我不知道说这话的是什么人,但无论如何走出校门的人这样评价自己的学习生活,确实令老师尴尬。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应该给受教育者留下什么?学校教育如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生发展奠基?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本?坦率地说,这些问题我们(所有教育相关人士)都思考了几十年,但我们真的没有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教育的不均衡愈演愈烈、老师和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钱学森之问使“教育人”无言以对……

最近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感觉很舒服。“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朴实的语言诠释了教育。书中那些小故事道出了浅显易懂的道理,能启迪人们更多更深层次的思考。

本书作者李希贵先生现在是北京十一学校的校长,我就称他李校长。这本书有三条线索:一条是教学线,回顾李校长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线是教育线,重点记述了李校长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线是管理线,介绍了做中学校长、县教育局长和地级市教育局长时的思考和实践。作为校长,在读这本书时,格外认真地“研读”了李校长在任高密四中校长时的经历。

选取这一段还有特别的考虑:这是李希贵初做校长的五年,而我本人到现在也刚刚做了四年多的校长;时代不同了,今天的我“研究”20xx年前的李希贵仍然充满深深地敬意,他的管理理念和实践仍然鲜活。

1990年,高密四中历史上最灰暗的一年,高考失利使“整个学校沉浸在压抑之中”,不满30岁的李希贵“受命于危难之中”,成为校长。在这所学校工作了20xx年、从语文教师到教务主任直至教学副校长,李校长对这所学校可谓了如指掌,他知道老师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上任之后的“头三脚”踢得很准: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五子登科”、统一干部思想的“三心换一心”、确实发挥教代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制造一杆公平秤”、“分层聘任、双向选择”的聘任机制及“安全软着陆”的实施过程、符合学校的实际和所处环境的学校文化经营策略等举措都显示了李校长高超的管理艺术,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校长,经营好自己的班子是一件重中之重的大事。在我校中心组学习时我们曾研读过李校长为领导班子起草的《领导干部日日思》和《高密四中领导干部修养要则》,20xx年前的“小立法”,今天仍觉得受益匪浅。

通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自始至终有这样的感受,李希贵从做老师、校长到局长,很好地诠释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李校长对“管理”一词的解释既简单有实在:“管理管理,只有管没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甚至热爱他们,你的管理就不会有太大的成效。”

最初的保障教师生存需求的“五子登科”做起,唤醒人们的爱校爱岗的工作热情;“从热爱水井到热爱学校”、“三朝元老”、“首席接待”和“功勋四中人”这些小故事读来很温馨,李校长“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从心灵和精神层面培养四中人的责任意识,激励不同岗位上的人为学校做好本职工作。

学校管理中经销“希望”是李校长的过人之处。把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和教职工的“个人愿景”结缘,具体讲就是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和老师的专业化成长结缘,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同时制定一份个人学年发展目标,教师在帮助学生成才的同时规划自身的成长,这在目前关注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的大环境下,已经属于常规工作了,可在20xx年前,这是需要智慧和胆量的举动。回忆一下那个时候校长主任们一味地都是用在带领、督促老师们提高中高考成绩,学校的各项制度特别是评价奖励制度都是“以分数论英雄”,校长、教师在社会舆论的重压之下苦不堪言,“分数”是学生的命根子,也是老师的命根子,是学校的荣誉,更是校长的政绩。李校长认为“一个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成就自我”、“不赞成把教师仅仅看做蜡烛、春蚕、铺路石一类的角色”而那时我们总是以“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感到自豪和骄傲的。教育家的远见得以完美展示,李校长领导的四中人“在塑造学生的同时也在主动积极地塑造自我-师生共同成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时教学成绩的提高水到渠成,形成“高密四中一道美丽的人文风景”。

做高密四中的校长只是李希贵教育生涯的一小部分,也不是教育家的“精彩乐章”,但足以令人肃然起敬了。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篇9】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大鼓其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条件下一天一天的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教师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他们的教育对象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以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就像现代家庭中的独生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什么都帮他们做了,让他们享受一切成果,升旗仪式帮他们写稿,电脑比赛帮他们设计作品,让他们临模,演讲比赛帮他们修改文章,文章差到几乎由老师为他们重写,考试场上成了老师的刑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一具相同的模型。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的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篇10】

读了当代教育家李希贵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越来越清楚的是,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一、教育,从平等开始

学生渴望的是平等、公平、公正。教师完全可以向学生道歉,和学生平等地坐下交流,平等的师生关系才是有助于教育成功、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师生关系,教育活动应当建立在平等的人际关系框架里才是真正高效的和有活力的,教师的民主意识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有裨益。

二、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教育有时就是这样奇怪:我们耗尽心血和时间经营的——例如课堂教学中老师苦心孤诣的讲解辅导,很快就会被孩子们忘掉,而我们无意播下的种子,却在孩子生命的原野里长成了一棵大树,让他们受益终身。每一位善于思考的老师,都应当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我们究竟该怎样把这种“有意的”教育和“无意的”教育结合起来。

书中讲到学习语文时“让学生当一当老师”,让学生把语文课当成自己的自留地,让学生参与语文教与学的全过程,从备课、讲课、疑难问题解答、命题考试、讲评,全有学生自己“演戏”。年底考试,语文成绩却非常好!在语文课上试验的“包产到户”,解决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问题。由此看来,一切的教育都应当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入手。

我们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老师在课堂上到底有多大作用?语文到底是怎么学会的?不正是因为没有了教师“口若悬河”的分析讲解,没有了教师填鸭式的机械训练,才有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吗?就像幼儿学走路,的确需要扶持,但决不能一味地扶持,孩子真正学会行走和奔跑,都是在大人松开扶持的双手以后。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篇11】

这个寒假不寻常,一本《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带给了我不一样的思考。

这本书是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著述的,李校长是我们山东人,他以教学线、教育线、管理线三条线为线索,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叙写展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阐明了自己的教育主张。虽然书中的案例多是高中的案例,但他的思考折射出来的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对教学、对教育的深度思考。

“爱书的爷爷”不懂教育,却把热爱读书、热爱文化的种子种在了李校长的心中;母亲的讲效率、父亲的沉稳淡泊在李校长的心中种下了幸福的种子,奠定了美好人性生长最适宜的土壤;上学时老师的信任,不经意间的赏识都让李校长感受到了尊重,自觉开启了心智,激发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李校长的成长经历正是“孟母三迁”故事的最好诠释,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土壤的,良好的土壤才能为种子的成长提供最适时的养分。李校长是幸运的,在不是教育的教育氛围中他找到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动力。然而,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像李校长那般幸运,不幸运的成长氛围必定会让天真的孩子们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班级的明是一个可怜的孩子,大班时父母就离异了,孩子跟着爸爸和爷爷奶奶住在了一起,老人年纪大了,闲赋在村里,爸爸腿有残疾,在一家工厂三班倒,孩子和爸爸的交流非常少。老人觉得孩子很可怜,所以格外惯着他,明想要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因为老人“不想让别人瞧不起这个没妈的孩子”。明每天晚上都沉迷于手机中,从不完成作业,也是班级里朋友最少,最不愿说话的那一个。虽然在学校里我采取了各种激励的措施,但明从不为所动;虽然我多次走进明的家,但爷爷奶奶的观点就是“我的孙子不用别人管,他想怎样就怎样”。对于明而言,教育真的是苍白而无力的。

最终我不再执着于他的学业,而更多的去关注他的快乐。家访时,为老人带上一箱奶,为孩子带去一本书,问问家里有什么困难;在校时,关注孩子每天的吃饭情况,鼓励与小伙伴之间的融洽交往……没有批评、没有说教,也没有期望。可是没有想到的是,我的“不教育”反倒让爷爷奶奶着了急,“老师,孩子总玩手机怎么办?作业不完成怎么办?”我的“不教育”也让明有了改变,“老师,我能不能也找一个小老师?”

教育真的应该是润物无声的。正如李校长在工地上因为少年意气的“轻狂”,仅仅是参与与体验,感同身受中丢弃了自己对工人的嫌弃,带来了心灵上的震撼。

“如果他仅仅是把我教训一顿,换来的可能只是我内心的抵触和不满。”虽然我们是教育工作者,但有时我们真的需要想一想,如何在不是教育的教育中引发心灵的震撼,激起自觉成长的愿望……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篇12】

霍姆斯说: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大鼓其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条件下一天一天的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教师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他们的教育对象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以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就像现代家庭中的独生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什么都帮他们做了,让他们享受一切成果,升旗仪式帮他们写稿,电脑比赛帮他们设计作品,让他们临模,演讲比赛帮他们修改文章,文章差到几乎由老师为他们重写,考试场上成了老师的刑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一具相同的模型。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的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集锦


我们思考一些事例后经常会有启迪和感悟,尝试着用纸和笔写下我们的心得体会吧。写下心得体会可以帮助自己与别人进行更深入的沟通交流,怎样才能让心得体会变得有创意?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 篇1

霍姆斯说: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大鼓其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条件下一天一天的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教师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他们的教育对象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以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就像现代家庭中的独生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什么都帮他们做了,让他们享受一切成果,升旗仪式帮他们写稿,电脑比赛帮他们设计作品,让他们临模,演讲比赛帮他们修改文章,文章差到几乎由老师为他们重写,考试场上成了老师的刑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一具相同的模型。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的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 篇2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最近阅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畅快,教育确实需要点“自由”了。

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参加工作时间不算长,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反思几年来的教育历程,重新审视教育,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一天一天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我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学生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送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千人一面的丧失个性的木偶,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个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己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习的开始。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让我们走出为了教育而教育的误区。其实教育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 篇3

读了当代教育家李希贵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越来越清楚的是,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一、教育,从平等开始

学生渴望的是平等、公平、公正。教师完全可以向学生道歉,和学生平等地坐下交流,平等的师生关系才是有助于教育成功、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师生关系,教育活动应当建立在平等的人际关系框架里才是真正高效的和有活力的,教师的民主意识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有裨益。

二、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教育有时就是这样奇怪:我们耗尽心血和时间经营的——例如课堂教学中老师苦心孤诣的讲解辅导,很快就会被孩子们忘掉,而我们无意播下的种子,却在孩子生命的原野里长成了一棵大树,让他们受益终身。每一位善于思考的老师,都应当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我们究竟该怎样把这种“有意的”教育和“无意的”教育结合起来。

书中讲到学习语文时“让学生当一当老师”,让学生把语文课当成自己的自留地,让学生参与语文教与学的全过程,从备课、讲课、疑难问题解答、命题考试、讲评,全有学生自己“演戏”。年底考试,语文成绩却非常好!在语文课上试验的“包产到户”,解决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问题。由此看来,一切的教育都应当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入手。

我们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老师在课堂上到底有多大作用?语文到底是怎么学会的?不正是因为没有了教师“口若悬河”的分析讲解,没有了教师填鸭式的机械训练,才有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吗?就像幼儿学走路,的确需要扶持,但决不能一味地扶持,孩子真正学会行走和奔跑,都是在大人松开扶持的双手以后。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 篇4

最近阅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畅快,教育确实需要点“自由”了。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当老师这么多年,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 篇5

这个寒假不寻常,一本《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带给了我不一样的思考。

这本书是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著述的,李校长是我们山东人,他以教学线、教育线、管理线三条线为线索,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叙写展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阐明了自己的教育主张。虽然书中的案例多是高中的案例,但他的思考折射出来的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对教学、对教育的深度思考。

“爱书的爷爷”不懂教育,却把热爱读书、热爱文化的种子种在了李校长的心中;母亲的讲效率、父亲的沉稳淡泊在李校长的心中种下了幸福的种子,奠定了美好人性生长最适宜的土壤;上学时老师的信任,不经意间的赏识都让李校长感受到了尊重,自觉开启了心智,激发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李校长的成长经历正是“孟母三迁”故事的最好诠释,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土壤的,良好的土壤才能为种子的成长提供最适时的养分。李校长是幸运的,在不是教育的教育氛围中他找到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动力。然而,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像李校长那般幸运,不幸运的成长氛围必定会让天真的孩子们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班级的明是一个可怜的孩子,大班时父母就离异了,孩子跟着爸爸和爷爷奶奶住在了一起,老人年纪大了,闲赋在村里,爸爸腿有残疾,在一家工厂三班倒,孩子和爸爸的交流非常少。老人觉得孩子很可怜,所以格外惯着他,明想要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因为老人“不想让别人瞧不起这个没妈的孩子”。明每天晚上都沉迷于手机中,从不完成作业,也是班级里朋友最少,最不愿说话的那一个。虽然在学校里我采取了各种激励的措施,但明从不为所动;虽然我多次走进明的家,但爷爷奶奶的观点就是“我的孙子不用别人管,他想怎样就怎样”。对于明而言,教育真的是苍白而无力的。

最终我不再执着于他的学业,而更多的去关注他的快乐。家访时,为老人带上一箱奶,为孩子带去一本书,问问家里有什么困难;在校时,关注孩子每天的吃饭情况,鼓励与小伙伴之间的融洽交往……没有批评、没有说教,也没有期望。可是没有想到的是,我的“不教育”反倒让爷爷奶奶着了急,“老师,孩子总玩手机怎么办?作业不完成怎么办?”我的“不教育”也让明有了改变,“老师,我能不能也找一个小老师?”

教育真的应该是润物无声的。正如李校长在工地上因为少年意气的“轻狂”,仅仅是参与与体验,感同身受中丢弃了自己对工人的嫌弃,带来了心灵上的震撼。

“如果他仅仅是把我教训一顿,换来的可能只是我内心的抵触和不满。”虽然我们是教育工作者,但有时我们真的需要想一想,如何在不是教育的教育中引发心灵的震撼,激起自觉成长的愿望……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 篇6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闲暇之余,我终于读完了这本教育专着《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由此我认识了李希贵老师,了解了一名农村中学教师,成长为全国知名教育家的传奇人生。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我国也自古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李希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映证。他在文中写道:像多数文学爱好者一样,我搜寻着所有可以找到的名着,急切地、贪婪地阅读,我恍若置身另一个世界,时而犹豫,时而彷徨,时而沉思,时而激昂这种高度痴迷、全身心投入的大容量阅读,为我的精神世界储蓄了一笔丰厚的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这笔财富不断生息、增值,实实在在地滋养着我的心灵,影响着我的价值取向,为我的生命打上了浓厚的底色。毫无疑问,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幸福地享用这笔财富的利息。他说:我真正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

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他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他以自身和专家、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在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坚持学习。今天倡导教师多读书活动,其实更多的是要求教师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做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读书人,而不是只在原有知识水平上,作低质量的重复。当今这个正在发生巨大的、深刻变化的时代,新学科、新知识迎面而来,只有学习,才能丰富自己,才不会落后,不会被时代淘汰,新的教育环境,刻不容缓的教育改革,逼人的教育形式---我们没有时间再去重复,去等待,去观望。

人生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也不会停止在某一阶段,它需要不断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过去。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 篇7

读了孙云晓《有自由才有成长》一书,感慨良多,让我体会最深的是要给与孩子自由,那就要学会去尊重孩子,因而我们的教育要从也必须从尊重开始。

教育必须从尊重开始,尊重指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责任,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在自己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尊重是教育的前提,是教师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尊重学生也是教师的基本师德。美国著名教育家爱默生曾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去年12月12日,我国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再次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学校教育要促进所有学生的身心健全成长,培养学生成人成才,而不是罔顾学生的自尊,采用暴力或冷暴力来教育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改变。多换位思考,用心尊重学生,他们就会感受到教师的关爱的目光与行动,就会更好地接受学校教育与矫正自己行为。我认为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一定是一个灵魂自由的人,他可以自由的,有选择的支配自己的时间和行为,很多家长把孩子的学习时间排的很满,你剥夺了孩子的自由支配时间,实际上就是剥夺了他成长和发展的机会,教师也一样,课堂上讲的太多,甚至满堂灌,也就等于剥夺了学生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机会,道理是一样的。

尊重学生的选择,不干预、不阻止,也不单纯的批评学生的做法,而是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的教育。我们的教育中正是缺少了对学生的这种尊重。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并不能保证学生的每一次选择都是正确的,但他们毕竟还小呀!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摔几个跟头,走一段弯路,但学生的选择能力却在一次次尝试中得以提高。让我们在教育中少一分盲目和粗野,多一份理智和科学,把爱变得更深沉一些、更艺术一些。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 篇8

放假有几天了,我读了一本叫做《爱与自由》的书,它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爱和自由——新儿童教育法》的最新版本。这是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这本书不是教你具体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告诉我们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和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爱和自由》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知道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心情,感知儿童的苦难。

我们都曾经是孩子,成年后,我们又有了孩子。孩子给我们带来希望和欢乐,也给我们带来困惑和焦虑,孩子的成长是每个家庭大事中的大事。然而,正如作者所提到的,我们不是不想去爱孩子,而是,我们是否具备了爱的能力、、、

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里,我们面对的都是孩子,一个个独立而独特的个体。那么,我们所学的幼教专业,自己有限的教育经验是否能够满足于这么多需要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呢?这也是一个古老的教育话题——怎样因人施教。即书中提到的“爱的能力”之一。

我觉得要树立孩子的一种比较良好的自我评价感觉,因为,孩子对自己的评价都不是很客观,大部分评价都来着成人。所以,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好孩子比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坏孩子”更容易教育。当孩子出现不遵守纪律的时候,要理解孩子的种种行为,不在孩子面前反复强调他的种种不是,而是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弱化他的错误行为。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否能够不断发挥和扩充自己原有的优势,改善不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方案。总之,需充分观察和了解孩子的特性,来寻找相应的教育策略,持之以恒,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们有足够的洞察能力,在每个孩子身上看到不同的闪光点,我们也将更加具备了爱的能力。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爱真的要有方法,做父母的也真的要不断地学习。如果因为爱孩子而毁了孩子不是太可悲和让人痛苦了吗?我从《爱和自由》学到的,该怎么爱我的孩子!我才有资格和权利对孩子说:“妈妈爱你!”

爱与感恩的心得体会系列


在我们有了一些新的体会时,我们应该把产生的感悟写进心得体会里。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事情的经过与起因,从而不再犯失误,那么,你知道一篇心得体会怎么写吗?栏目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爱与感恩的心得体会,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爱与感恩的心得体会(篇1)

感恩一词造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被提及,我们常说“人性最大的善良,就是感恩”,作为一个追求全面发展的学生,感恩一词对于我们来说就是需要去用心学习的,而为了弘扬这一精神,学校也为我们举行了讲座等活动,对此我的内心有着颇多的感受。

在讲座的活动现场,我了解到了太多震撼人心的故事,这些事情似乎离我很远,又好像就是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当我们在目光聚焦到事件背后所呈现出来的精神时,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感慨:原来感恩是有力量的,感恩让这个世间变得更加美好。

感恩让我心怀开阔。心怀感恩何尝不是一种善良的表现,在充满酸甜苦辣的生活中,我们似乎快忘记了内心深处暗藏的美好,它并不是不存在,只是我们将它遗忘了,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一个心怀感恩的人在面对事情时往往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虽然偶尔会有不如意,但这就是生活的意义,我们要学会冲破阻碍,不断地成长,而在这个过程中,感恩就是最好的调和剂,它能让我们始终积极向上。

感恩让我学会成长。心怀感恩之心往往会让我们看到事物的不同面,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只是追求知识的增多,还要注重精神上的提高,如果说我们不知从何做起,那不如就从“感恩”开始着手,这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一句简单的谢谢,一次真心的问候,这些无一不体现自己的感恩之心。

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曾被内心的声音束缚住,我们不知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感恩,但是如果将问题回到最初的思考上,或许就会发现,一件曾被我们忽略掉的小事,或许已经承载了我们的感恩之心,所以感恩没有贵贱之分,只要我们是发自内心的,每一份感恩之情都是神圣的。

在感恩节的这一天,我也不会忘记需要感谢的人,父母给予了我生命,是他们让我有机会健康的成长,是他们让我拥有良好的品质,日夜的操劳只为将最好的给我,他们的爱是那样的伟大,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愿望也逐渐变得简单,就像在这样的日子里,只愿父母安康,未来的日子还很长,未来的道路上也充满了挑战,但是我一定不会将感恩之心丢弃,我知道这会是我成长道路上最有效的助力剂。

感恩节的这一天已经结束了,在此我也明白了敬畏生命,心怀感恩是我需要用一生去学习的,期待未来的美好生活。

爱与感恩的心得体会(篇2)

上班的时候与同事一起聊到一个话题:现在的孩子不会关心别人,她像事事都要以他们为中心,要宠着他们,惯着他们,要是视线离开他们,他们会认为你不喜欢他,会在那里哭鼻子,同事说:前一段时间,她生病了,躺在床上,她的女儿坐在客厅一边看电视,边吃着可口的零食,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动画片带来的快乐。

看了一上午,都没有走到床边来问一问,妈妈,您好些了吗?还有哪里不舒服。要吃些什么东西……连一句简单的问候都没有,同事很伤心,好像自己生病与她没有关,女儿怎么那么没有爱心、自私和冷漠无情。

我对同事说,星期五的时候,我女儿的学校——实验小学组织家长和学生听了一堂感人的感恩演讲,同事说,你们学校举办这样的活动很好,应该多举办,因为现在的小孩子由于都是独身子女,家里人都看得重,让孩子们养成以自我为中心,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学会感恩,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如何让孩子学会感恩是很多家长都感到头痛的事情,父母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含辛茹苦,无怨无悔,但我们的无私付出能否得到孩子的理解呢?我认为孩子们不能理解。因为有一次,女儿对我说:“妈妈,我一点也不幸福”,听了这句话,我的心都凉了半截,你说不幸福?我就问她,什么是幸福?

在她眼里的幸福是天天有好吃的,好玩的,没有人约束她们的行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作为家长,我们把焦点全部都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未来的前途上,都忽略了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要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及时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要不然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就算文化知识水平再高,也会成为一个自私冷漠,没有人情味的人。

感恩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课题,因为只有知道感恩的人,她的一生才会生活得更富足,更美好,如何要孩子们有一颗感恩的心呢?

首先,我们要让孩子学会感恩,现在的孩子攀比心较为严重,只知道一味的向父母索取,要这样要那样,总之,别人有了她必定要有,却不知道父母挣钱艰辛,作为家长让孩子在体会父母关爱的同时,让孩子了解父母养育她们的艰辛,更要给孩子感恩的机会,如父母要有意识地让孩子为家里,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整个过程中,使孩子懂得尊敬父母,孝敬父母,感激父母。

其次,要孩子懂得,如何感恩,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受到别人的帮助,家长要利用各种时机,在孩子的心底播种善良种子,让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孩子将他人恩惠铭记在心,增强责任感,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懂得怜悯,懂得尊重,与人为善。

然后就是培养感恩的心,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就是一种无声语言,言教不如身教,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最真切,最具说服力,孩子的感受是最深刻的,因此,我们做父母平时无论工作多忙,在假期都要抽时间带上孩子去看望双方的老人,过年、过节,老人生日和孩子一起为老人购礼物,朋友送来稀有的食物首先给老人留一份,在家庭中,父母、孩子间要相互尊重,关爱,体贴,要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和义务,又要共同分享家庭的利益,相互间,多用:“行”“谢谢!”“对不起”等语言。

最后教孩子会感恩。过年时要教孩子热情接受爷爷、奶奶及其他亲属送的礼物,并表示感谢,回到家里都要求妥善保管,学会珍惜别人的情意,教师节,让孩子亲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父亲和母亲节,给爸爸,妈妈说几句感谢的话语,表达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现在孩子喜欢过生日,我们可以多利用生日时候教育孩子家长告诉孩子:孩子的生日还是妈妈的受难日,讲奶奶怀孕的辛苦。

一个经常怀着感恩之心的人,心地坦荡,胸怀宽阔,才会自觉自愿地给人帮助,主动融入家庭,亲近社会,教会孩子懂得深深的感恩吧!让我们的世界会因此变得更和谐,让世界变得璀璨耀眼!让世界充满关爱、真情!让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爱与感恩的心得体会(篇3)

每年11月的第4个星期是感恩节,看到“感恩”两字我首先想到的便是我的母亲,我应该感谢我的母亲,我一生都应该感谢我的母亲。

且不说那老生常谈的生养之恩,单谈迄今为止的十多年,母亲陪伴我,帮助我渡过的难关与挫折,也都已经数不清,道不尽了。

记得小时候,我得过一次手足口病,我当即被送往医院,检查、打针、输液……一整个流程下来,我早已疲惫不堪,躺在母亲怀里便睡着了。再一次醒来,环顾四周,病房里只有我一个人,我有些害怕,小声抽噎起来。母亲却不知什么时候来了,看到我在哭,便轻声地安慰我:“怎么了?哭什么呀?你的病并不严重,医生说输几天液就好了,别害怕!”

她又从怀里掏出一个东西来:是面包!母亲怕我饿,特意去外面为我买一个面包吃。我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突然我意识到母亲似乎还没吃任何东西,我把面包掰成两半,想让妈妈也吃,她却说:“你吃吧,我不饿。”我看到她憔悴的神色,眼眶就红了。

还有一次,是在期末考试,我考的成绩十分不理想,只考了八十几分。爸爸怒不可遏,火冒三丈地呵斥着我。虽然我知道他是望女成凤,但是那么尖锐的话,还是刺伤了我敏感而脆弱的心。

我的心在流血,我的眼泪奔腾而出,痛苦不已。

这时,一双温柔的手抱住了我——是我的母亲!她抹去我的眼泪,抚摸着我的背,轻声地安慰我:“别哭了,哭什么呀,爸爸虽然训斥了你,也只是希望你能记住教训,学会改进呀!孩子,你要理解爸爸的良苦用心!”

她的话如一股清泉,洗去了我的浮躁不安,我的心终于平静清和下来。

所以我应该感谢我的母亲,她给予我生命,又让我无时无刻不享受着母爱的温暖与关怀。

爱与感恩的心得体会(篇4)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怀感恩之心,践行大善之事。

——题记

没有无数先烈的英勇献身,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作为一名六中的学子,我倍感荣幸,因为这里洋溢着青春的朝气,这里拥有知识的天堂,这里更是互助互爱、温馨和谐的家园。两年来,当我失败时,老师及时的鼓励,让我重树学习的信心;当我因为贫穷而退却时,一笔笔资助,助我再次踏上知识的殿堂。感谢您,我的祖国!我的母校!是您给我信心,给了奋进的勇气!

作为一名农村的孩子,我深知求学是我们走出农家,跳进龙门的重要途径。所以两年前,我怀着一颗懵懂而执着的心踏上了求学之路。那一刻我们不怕吃苦,不讲穿著,义无反顾的拼搏着。因为我有一个梦想——走出农村,实现自身价值。我坚信有梦便有理想,有毅力方可梦想成真。

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次华灯初上,我或是学海泛舟,或是灯下苦读。这其中有过成功,亦有过失败。面对成绩的起伏,我无畏无惧,因为有恩师的教诲,挚友的鼓励。但面对家庭的困境,经济的困顿,我却难以置之身外,看到父母那见老的容颜,忙碌的身影,我多少次想到了放弃,以减轻家庭负担。正是您雪中送碳,国家彩票公积金,国家贫困基金资助,让我重新回到了课堂,再次燃起了拼搏的希望。

面对一次次的爱心资助,我心怀激情,也许我不是成绩最优秀的学生,但我一定要成为最勤奋的那一个;面对一张张笑脸,我洋溢自信,也许今天我只是一棵沐浴雨露的小苗,但将来我定会成为参天的白杨。

祖国点燃了希望的火把,母校承载了希望的火种,她让一届又一届的莘莘学子看到了希望,充斥着激情。她让一个个弄潮儿心怀感恩,胸藏鸿鹄志。

此刻,也许年轻稚嫩是我们的遗憾,但永怀感恩之心的我们在不久的将来定要把这遗憾变成震撼!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感恩之情无以言表,仅以此文寄托恩情:愿母校成绩辉煌,愿祖国繁荣盛昌!

爱与感恩的心得体会(篇5)

五月七日早上七点半左右,城区一中的操场上坐满了师生和家长,八点整唐成老师在雄壮的歌声中登常他那幽默的开场白、风趣的语言立刻激起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

在演讲过程中,他首先引导全场进入浅层催眠状态,带领所有人完成了一次生命之旅,接着,选择同学们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展开推理、剖析,用激情的话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懂得体会细致入微不求回报的父母之爱,谈到感受奉献人生、无怨无悔的老师之爱。教育学生做一个有孝心、有信心的孩子,做一个对家庭和社会都有益的学生。持续两个多小时的演讲报告在"大孝""博爱""有知识""马上行动"的呼声中结束了

通过这次励志报告会,唤醒了同学们知恩、感恩、报恩的意识,是同学们懂得了生命的意义,懂得了爱的真谛,懂得了应该拥有充实而快乐的人生,也为父母和孩子、老师和学生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让我再一次感受了感恩的意义。其实,在更多的时候,人是最容易满足的动物,一个微笑,一句关怀,一个眼神都能让人得到满足。我以为;感恩是对现在拥有的在意,是对有限生命的珍惜,是对赐予我们生命的人的牵挂……。学会感恩,不要忘恩负义,拥有谦虚之德。生命中爱多于恨,懂得人生需要心存感恩,永远也不忘了说一声"谢谢"天天快乐,身心永保健康。

如果在我们的心中培植一种感恩的思想,就可以沉淀许多的浮躁、不安,消融许多的不满与不幸;只有心存感恩我们才会生活得更加美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你觉得世界更加美好。让我们以知足的心去体察和珍惜身边的人和事,让我们在渐渐平淡的日子里,发现生活是如此富有,让我们领悟和品味命运的馈赠与生命的激情,让感恩之心伴我一生。

爱与感恩的心得体会(篇6)

一、要学会感恩,懂得知足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一种生活智慧。古人说:“滴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首先我们要知道感恩。我们要感谢亲人。亲人给了我们温暖、支持和信任,使我们在工作中保持积极的心态,专心我们的工作,开创我们的事业。我们要感谢领导和同事。领导对我们有知遇之恩,同事对我们有协助之恩。领导激发了我们的工作热情和灵感,给了我们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了我们对生活更深层次的热爱;同事让我们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用宽厚的心包容所有的人和事。我们应该感谢领导的鼓励和批评,感谢同事的宽容与支持。我们要感谢生活。感谢办公室给予我们的一切,让我们在生活中对别人、对环境少了一份挑剔,多了一份欣赏;少了一份刻板,多了一份笑容;少了一份急躁,多了一份从容。 俗语说,知足者常乐。懂得满足是获得快乐的源泉。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知足就意味着能够坦然地面对并能真正地珍惜自己现实所拥有的一切,这是一种超然的心态。世上充满诱惑,欲望越多,烦恼越多,快乐也就越少。世间没有绝对的公平,重要的是心要知足。每个人拥有的财富、经历的生活、所处的环境都不同,但每个人都有值得让自己快乐与幸福的东西。我们应该对现在的工作知足,我们是幸运的,是幸福的,我们应该感激社会给我们提供了这份工作,感谢社会为我们创造了学习进步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和条件。人必须要有抱负、有理想、有愿望,有生活的目标,但也要知足知止。为生活而工作很痛苦,为工作而生活很快乐,快乐并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

二、要爱岗敬业,充满热情

一座桥梁,要有桥墩为之作柱,否则难以流通千车万人;一枝红玫瑰,要有根茎为之作柱,否则难以飘香于情人节;一座高楼,同样要有支柱,否则,难以拔地而起。而我们人,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其支柱是什么呢?是人的精神。鲁迅说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在他的小说里,人是不能没有灵魂的,一旦失去灵魂是要进行“招魂”的。可见,一个人的精神是何等的重要。与人交往,要有诚信精神,与人共事,要有协作精神;面对邪恶,要有斗争的精神,面对失败,要有东山再起的精神,面对我们的工作和我们的事业,一定要有敬业精神。

敬业要对工作充满热情,这是敬业前提。罗宾斯说,我们欣赏那些对工作充满热情的人,欣赏那些将工作中奋斗、拼搏看作人生的快乐和荣耀的人。如果你不能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你将可能沦为平庸之辈。没有热情,军队就不能打胜仗,公务员不能处理随时发生的公共事务,商人不能到全世界做生意。罗宾斯甚至说,“成功与其说是取决于人的才能,不如说取决于人的热情”。所以,唯有热情,方可激发您的潜能,驱使你兢兢业业地去完成工作任务。

三、要勇担责任,成就未来。一个责任心缺失的人,注定是一个令人失望的存在。而做一个怀抱感恩之心的企业员工,就要树立忠实于企业,忠实于岗位的敬业理念。作为一名员工,不仅要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更要因这份责任而认真地对待每一份工作,精益求精。对于企业而言,如何增强员工的责任意识?最好的措施就是加强责任追究制度建设和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把事业和责任紧密地结合起来。要引导员工认清违规违纪的后果,对每一个职务要准确定位、明确职责。当然最重要的,是要从宣传教育方面潜移默化地引导员工形成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的行为理念,为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感恩不花一分钱,却是一项重大的投资,对于未来有极大的好处”。这句话说的好,它能增强个人魅力,开启神奇的力量之门,发掘出无穷的智慧,我要甩掉“虚荣心”这个绊脚石,珍惜现在的工作,以感恩的心情去工作,人生必定会更精彩。

爱与感恩的心得体会(篇7)

实践是大学生课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大学生自我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式,因此对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来说,能在寒假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活动,给了我们一个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提高自我能力的重要的机会。作为一名大学生的学生,社会实践也不能停留在那种毫无目的的迷茫状态,社会实践应在结合我们实际情况,能真正从中得到收益,而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为了完成任务而实践。我觉得我们在进行社会实践之前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为自己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应注重实践的过程,从过程中锻炼自己、提高能力。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社会,锻炼自己,感受社会的现状,体验一下实践的乐趣,这期的假期我根据学校举行的“感恩母校,携手共进”活动及自己在假期期间的实际情况积极报名参与其中,我们在中学时代度过了最青涩的青春年华,在那里母校和亲爱的老师们含辛茹苦地把我们送进了知识的象牙塔。他们对学生成长的关爱,需要我们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回到母校,向昔日恩师汇报大学的学习生活。我院为学生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在大学殿堂里刻苦努力,也为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个人修养,特开展新生“感恩母校”寒假实践活动。虽然实际行动仅有1天时间,但我仍然觉得受益非浅,基本上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短短的实践让我体会到了来自各种各样的压力,发觉了自己所拥有能力及社会的经验的欠缺,同时让我感到实践的无比快乐,一种在学校自由天地无法体会到的实践性的“愉悦”。

这次的实践活动使我知道了“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通过开展“感恩母校”社会实践活动,使我更加地了解老师,发现新的校园风景,增长了才干,并在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我努力学习的信心和毅力。我是一名大一学生,将来要走上社会,更应该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使我明白了“纸上得来终

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事前不会像你自己所想的那样,这需要付出行动反复验证才能得到你想的结果。就如本次实践,计划打的棒棒的,但中途总会出现问题,休要知道会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就要付诸行动。

这次的实践虽收获不少,但仍有三点是在这次实践中缺少的,也是往后我需要多加注意与学习的:

一、要善于与别人沟通。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本次实践中,在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使谈话时有冷场,陷入尴尬的局面。这表明我在沟通方面仍需要加强锻炼。

二、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在多次的在多次的学弟学妹的提问中,我明白了自信的重要性。有自信便使你更有活力更有精神,在各种问题中寻找到答案。

三、不断地丰富知识。知识犹如人体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才能在各种问题在找出问题所在并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丰富的知识还能提高我们的素养和应变能力,使我们从被动的环境中找到主动出击的地位。

母校是一个教育我、培养我、磨练我的地方,学院是一个锻炼我的基地,能将学校学的知识联系于社会。虽然这次的实践活动时间很短,但却让我受益良多。不但使远离母校的我重新拉近了距离,也增长了我的实践经验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心得合集]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


进行工作时突然有了新的灵感和想法,我们可以将产生的感想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注重的就是自我思考和感悟。那么心得体会我们究竟该如何才能写好它呢?为此,小编特意呈上“[心得合集]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首先,通过教学对生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促进学生生动、积极、健康地发展,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我以20xx年的四川5.12地震为主要事例,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认识死亡就是失去,失去的亲人是永远的失去,再也不可能回来。从而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

其次,通过生存教育,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识,提高生存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念。

本班是本学期才组建的班级,少数民族居多,特别是刚从村小合并来的学生,在各种行为习惯方面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在这方面的教育中,我与家长配合,分工协助,督促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再次,通过生活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树立生活的信心。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我以课堂教学中合作解决问题,分角色朗读课文,课余活动中组织学生踢足球,玩游戏,出黑板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分享合作的快乐;给学生讲“山谷回音”等故事,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别人;针对有的学生基础差,对自己没有信心的缺点,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表扬,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点,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抓住班级中的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学会体谅别人,学会宽容。

总之,通过进行“三生教育”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了生命的重要性,能珍爱自己的生命,初步掌握了生存技能;了解了生活常识,树立了生活信心。我认为,“三生教育”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在我们学校开展这门学科,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多的去关注学生的“三生教育”,使学生更好地去认识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认识人生的价值,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

爱的教育的心得感悟范例


不同的人对待同样的事情想法就会不一样,让我们用手中的笔描述我们的感悟。心得体会有自己独特的格式。你还在为如何写心得体会发愁吗?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爱的教育的心得感悟范例》,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当我们在经历某些事情而心灵受到震撼时。感言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去表达这些难忘的想法,您是否正在为写感言而发愁呢?以下为我们为您分享的爱的教育的心得感悟范例 ,欢迎您参阅读本网页!

爱,像人的灵魂,每天陪伴在我们身边。如父母的爱,是穿衣洗脸,督促孩子看书学习,一有头疼发烧,问寒问暖寻医找药;如老师的爱,细心教育,无微不致……这些都让我们难以忘怀。

今天,我看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它里面的内容写得十分真实,没有任何虚伪的说教,却教会了我许多道理,让我看得入神入肺,所以,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爱的教育》是阿米琪斯最著名的作品,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文学名著。该书主要讲了: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一年的经历,描写了发生在学校、班级和家里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亲情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遍的感情,同时,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教育孩子需要的不是单纯的无条件的溺爱,而是需要家长与孩子互相尊重,孩子尊敬父母,父母更要尊重孩子。家长的行为是最能够作为表率的,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的。这要求家长要在日常小事中注意自己的言行,打铁先要本身硬。只有一个能够克制自己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才能严格要求别人。书中孩子的父亲就是这么做的,他用他的博爱、无私、热情,赢得了孩子的敬佩。这一点对我同样也很有帮助,它指导了我怎样和我的学生进行交流。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本书还讲到了孩子之间最纯洁的友谊。它教导孩子们看一个人不应该只看他的外表,而是应该看他的行为。只有关心别人的人才是真正的好朋友。有时候友情不是从嘴巴上说出来的,而是从他的一言一行中表现出来。在朋友有困难的时候你能伸出援助之手,那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会惊喜的发现你并不孤单。书中着重描写了小主人公和他好友卡隆的友谊,也描述了他怎么处理和别的同学的关系,它告诉孩子们交往要以宽容为本。作者精心构思的一系列感人的情节,把美好的感情与思想送进我的心灵: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崇敬,对周围人的爱和对同学们的关心。

读完这本书我感悟到: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虚伪的。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爱体现在平凡的工作与生活中,爱在点滴之处,爱体现在扎实的基本功、高度的责任感、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及一颗爱孩子们的心。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努力对学生更多地给予一份真情、一份关注、一点呵护、一些宽容,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我手写我心,把真心亮给学生看,我深信我能成为一位好的园丁。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