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得一手流利好文档,想必是大家梦寐以求的事情吧,不断学习、不断吸收的方式离不开范文的模板。写作前可以整理多篇范文,参考写作模板。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苏东坡传》的感悟,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东坡传》的感悟【篇1】
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
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
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
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
“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
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现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
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淌的华彩;
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洒的旋律;
他用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的篇章;
人如其文,苏轼是一杯清茶,他将伴我一生。苦涩中遮不住的淡香溢出翠玉般的碧壶,沁满心田,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也是“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哀思。这种苦涩的思念被寄予给一杯清茶,被寄托给一轮明月。淡的相思,浅浅的哀愁无需言语,沉郁便是所有。
苏轼是一江碧水,他将伴我一生。掩饰不住内心的寂寥,倾诉不尽“高处不胜寒”的苍凉。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寂。在鬓发几百之际,故人不在,源于内心的寂寥。埋葬,便是所有。
苏轼在他用文字编织的梦幻中遨游,在他用诗堆积的象牙塔中放纵。“浮游天地间”“放浪形骸外”是他全部思念的凝结点,是里程牌,是伴我一生的人生格言。
回首苏轼,我无语。因为我正在用心和他作超然物外的风流。阅读苏轼,品位苏轼,我终于明白,一切痛苦只是过眼云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如茶,伴我一生让我平淡;
苏轼如水,伴我一生让我宁静。
苏轼:我心中的'永恒!
《苏东坡传》的感悟【篇2】
苏轼的文字里,一直最喜欢《定风波》和《临江仙》,无论是“一蓑烟雨任平生”,还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潇洒而飘渺。和前后赤壁赋一样超然脱俗,只是凉意多于暖意。
后来才知道,这些诗文,包括那一小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都是苏轼在黄州所作。黄州是一段艰苦岁月。在这里他“自喜渐不为人识”,仿佛从了这两首词的境界。
但我读了两遍《苏东坡传》后,对这两句词有了另一层感慨。以前只觉得潇洒自如、乐观畅达是他天性使然,读完他一生的坎坷沉浮,才明白他的豁达其实来自于修养和境界——如果只有天性早就被磨平了。
在苏东坡一生的漂泊中,有一个不时出现、偶尔相伴的神秘人物:神奇道士吴复古。此人行踪不定、难以捉摸,但时常在关键时刻出现一下。有时觉得,他仿佛是另一个版本的苏东坡,悠游自在,仙风道骨。他的存在令人好奇,如果苏东坡生来是个隐士或者道士,是否能依然如此令人着迷的魅力。
吴复古提醒了我们,苏东坡一生其实从未真正忘却营营、超然世外。我们知道他、记住他恰恰因为他入世、鲜活、甚至饱受打击的一面。
我不知道苏轼是否在他身上看到过“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自己,但我想他更有可能看到的是成为不了吴复古的自己。以他的才华和影响力,他也许不能;但更有可能的是,他内心深处并不想。超然出世,只是他的自我纾解。吃吃喝喝与苍生同乐,大概才是他内心所向。
不得不承认,有些人生来便有过人的天赋,天赋即使命。有使命的人必然有使命感,苏东坡是这样一个有使命感的人。尽管他看上去没有苦大仇深忧国忧民的气质。
如今我们对吴复古所知甚少,但记住了苏东坡的快乐和可爱。对兄弟,他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般美好的愿望,悼友人时先想到“失笑喷饭满案”的故事,又“废卷而哭失声”。他致力于疏通水利、对饥荒未雨绸缪。历经磨难,他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暴自弃,爱人而为人所爱。林语堂以“TheGayGenius”形容他,不能再贴切了。
所以年轻就是容易被浪漫情怀蛊惑,体会不到人生真正艰难处。看得到出世心,看不到入世事,还是不了解苏东坡。天才如苏东坡,都甘愿遭受俗世的磨难,更何况普通人呢。
那个想象中天生豁达的苏东坡,其实是不存在的啊。
《苏东坡传》的感悟【篇3】
最爱东坡诗词,尤记《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特爱《定风波》:此心安处是吾乡,体味“谁见幽人独往来”的孤独,领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释然。心中始终吟唱有那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衰烟雨任平生。一言以蔽之,怎个好字了得!
今日读此书,追寻这样一个具有深邃思想、豁达心灵的才子的生活轨迹,带给我的,无不是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启迪。恰逢冬至,可以说是——冬日的幸福悄然而至。
本书是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先生用生花妙笔,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同时,也把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可亲的苏东坡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在林语堂眼中,他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林语堂说 ,苏东坡今生的浩然之气用尽。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而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正如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虽苏东坡毕生坎坷多舛,但是我认为他是极幸福的,有三位女子懂他,理解他,深爱他。他虽屡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有赤子心,有烂漫心,有欢喜心,有清净心,这是我极喜欢的。
现再读几首东坡的诗,甚好。
《苏东坡传》的感悟【篇4】
读《苏东坡传》有感2000字: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苏东坡自评。林语堂在原序中评价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我从书中感知到的苏东坡拥有豁达的心胸、直爽的性格,对事不对人,不对胃口的事犹如饭菜之中的苍蝇,吐之方快!
苏东坡殿试的故事曾在职教大礼堂听康震讲述过,主考官欧阳修先生觉得他的文章好,可排第一位,但觉得文风和自己的门生曾巩相似,为避口舌,将其降为第二。考中科举的苏东坡先后去往各地任职,在陕西凤翔时遭遇遇大旱,曾向神祈过雨,二儿媳妇中邪时与鬼怪做过斗争,皆作胜利状!觉得小人物的小生活挺有趣的。王安石掌权之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王安石也是一个搞笑之人,书中的利用不少的篇幅描写王安石事件,他不修边幅,超级邋遢,一件袍子可穿许久,洗澡后友人将其袍子换了,他穿而不知。
吃饭时友人发现他爱吃鹿肉丝,告诉其妻子,其妻提议下次把鹿肉丝放远点试试,结果他只吃了靠他最近的饭菜,此人不在乎衣食仪式,却固执的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认为其可以弘扬国威,振奋国力,终害了民误了国,成就了一批小人。)苏东坡反对变法,揭露民生之苦,戳痛当权者的心。他们搜集他的作品造就了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苏东坡被关四个多月,一度惊吓以为命不久矣,遗言子由感动皇帝,于是贬谪黄州。这些日子的关押,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将诗人的许多作品,作品的背景,作品的解读通过审讯整理成册得以传承。
被贬黄州看起来是失利之始,事实上确是他绿树成荫葱葱郁郁之时,开始了真正的居士般的生活,他在临皋亭和雪堂之间的黄泥坂路上来来往往,寻找到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境,可是他的幽静之中常常充满了欢歌笑语,结伴游走,醉卧泥塌,夜半惊吓太守等等。黄州时苏东坡最吸引我的眼球,此时的每一篇作品读来都荡气回肠。
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诗夜游》和我不熟悉却很有名的前后《赤壁赋》,成就了文赤壁这一旅游景观。如果是太平盛世不关心民生疾苦的话,此时的东坡先生其实过得也很称意。练练瑜伽养养生,采采草药炼炼丹!?可是他不是一般人,在此期间,他仍然关心百姓,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让太守关注那些“犯人”关注那些被杀害的小孩。突然想起来曾经几何时,和朋友说特别想体验一下狱中的生活,主要是体验一下管吃管住,时间全部属于自己的这份惬意自在……呵呵!喜欢东坡时代的慢节奏生活,出门一趟舟车劳顿几个月,像是一趟又一趟的旅游,一切都那么的有计划!当然也有匆忙慌乱的时候。本以为可以这样安居下去。谁知像蚂蚁爬上了磨盘,以为这块巨大的石头是稳如泰山的,哪知道又开始转动了。皇帝下命令将他由黄州调到条件好一些汝州,还没到汝州,又接到命令要去往登州,刚到登州五天又要求返京。一路的折腾可谓浪迹天涯,心想既然皇帝肯给个好条件是否也允许在常州置办房产长期居住,不料心慈手为了一位老人失一笔财产,一路忍饥挨饿,失去朝云与他的孩子。
风雨过后见彩虹,神宗驾崩,八岁的哲宗继位,神宗的母后哲宗的祖母掌权,苏东坡的地位级级上升,政治抱负大展宏图,苏门四学士应运而生,苏黄米蔡名声大起。在杭州建设了西湖苏堤和最早的公立医院,跟他一起出名的还有雨奇堂。不幸洪灾爆发饥荒四起,杭州如此,颍州扬州也如此,关键时刻他回朝任职,报告了沿途的惨况。就在这时他生活中重要的两个女人王润之和当权的皇太后相继去世。章惇得势,元祐党人遭灾,苏东坡再次被贬,司马光差点被开棺鞭尸,北宋开始走上了下坡路。在惠州他学习酿酒,带着朝云过着仙居般的生活,最不幸的是朝云辞世,此生三妻三亡,心中还装着一个堂妹……
生活的打击太多,但是乐天派秉性还是难以控制,他的眼里世界的每一角都熠熠生辉,因为自带光芒,当时一首诗作传入章惇耳中,觉得苏东坡过得还是太舒适了,再次贬谪海南儋州,这次60岁的东坡与黎族人民共生活,反对他们宰牛祭祀治病,自己采药书写医学笔记,哲宗去世,徽宗召回元祐老臣,返回途中终了。
一生可谓多姿多彩,极富创造力。肉体虽死,精神却化成天上的星地下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正所谓“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苏东坡传》的感悟【篇5】
要了解一个死去已经一千年的人,并不困难。最主要是如何正确地走进这个古人。可以凭借传记来走进这个人的内心,就在这个寒假,我在国学大师林语堂老师的带领下,正确地走进伟大诗人与政客——苏东坡的内心。
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还开玩笑的人。
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商,有天真浪漫的赤子之心;他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与他的人品格格不入;他的诗词文章,或一时即兴创作,或是有所不满时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强烈,正如他所说的“春鸟秋虫之声”;也未尝不可比作他的诗句:“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游行人行。”
在我读完书时,我深深得感受到这位旷古奇才的人生是坎坷曲折,富有传奇色彩。他是一个万事通,更是一个体恤人民的好官员。几乎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他涉猎的足迹。我最佩服他的就是他那乐天派的精神,而我却是遇到挫折﹑困难总是不能乐观的面对这些挫折,总是低头丧气。俗话说得好:书是一味良药。正是如此,我也因此学起了苏东坡的乐观的性格,是自己开朗。
苏轼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刹那显现间的一个微粒,他究竟是哪个微粒,有何关乎重要?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享尽人生。让我们走进苏东坡,见证这个传奇人物,领悟他的传奇人生。
《苏东坡传》的感悟【篇6】
中国历史的长河静静流淌了五千年,其中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和王侯将相,他们中的大多数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而有些人却像河道两旁的灯塔,默默指引着文明之河的流向,如苏轼。今年暑假,我有幸阅读了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跟随这中国最幽默睿智的一支笔,走进苏轼的传奇一生。
提到苏轼,国人可能最先想到的是他在文学上的造诣。也确如此,苏轼的一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他文采飞扬,思想透彻的文学作品了。而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苏轼是一个集诗人、词人、画家、书法家于一身的通才。苏轼的创作大多是一种消遣,是一种对生活的写意。书中说苏轼的诗画多是他的“戏墨”之作,他那创造性的艺术冲动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自由发挥。还记得几年前背过苏轼的两篇《赤壁赋》,当时我便对作此奇文的苏轼报以崇高的敬意——这是多么豁达的一颗心啊!看到林语堂先生对苏轼作《赤壁赋》这一节的叙述后,才知道苏文中那种豁达是源于苏轼对道家思想的透彻领悟。再看《赤壁赋》中的“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便也不觉得奇怪了,苏轼的创作之所以千古流传,就是因为他的作品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为一体,人们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品到人生的醇厚。
《苏东坡传》以时间为全书主线,书中自第六章《神、鬼、人》至末章《终了》几乎可以概括为苏东坡的宦海沉浮史。
苏轼年轻时便才华横溢,科举一试即中,出任将仕郎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个官职。当苏轼携带家眷前往京城赴任时,他还没有想到自己官场漂浮的一生已拉开了序幕。据林语堂先生为苏轼所编的大事年谱记载,苏轼曾在杭州、密州、英州、徐州、湖州、黄州、常州、登州、颍州、扬州、定州、惠州任职,长的有数年,短的只有数月。东坡先生豪爽率真的个性和针砭时弊的语言使他注定在官场上不能久居其位。小人们处心积虑地算计,却不想苏东坡视官职为他的羁绊,卑劣与崇高,高下立见。林语堂先生这样写道:“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他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狗苟蝇营的政治勾当之上。”当被贬谪到全国各地,甚至域外,苏轼却只是一句“吾心安处是吾乡”,这种旷达的精神在林语堂先生细腻的笔下更显伟大!
林语堂先生没有将苏东坡神化,而是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嬉笑怒骂的人:与黄庭坚、佛印同游时,他会调侃朋友;在湖上泛舟时,他愿为妓女题字;厌恶某人之诗时,他直言不讳;妻子十年之忌时,他黯然神伤。苏轼对弟弟子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读完《苏东坡传》我静默良久,林语堂先生的一句话切合我心意,便不禁要以此作结:“从他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快,有梦幻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
《苏东坡传》的感悟【篇7】
读《苏东坡传》有感
最近在给学生们讲苏东坡的诗歌呢,突然对这位宋代大文豪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听同事说起了这本《苏东坡传》,于是就找了听了听。书中讲述了苏东坡的一生,让我不仅仅看到了文采斐然的他,更了解到,原来这位大文豪还为老百姓做了那么多的好事,更重要的是他洒脱的性情,乐观的人生态度,让我受益匪浅。
以前读苏东坡脑子里只有老师让背诵的诗句,也总是觉得都是些文人的牢骚风雅。现在看来,苏东坡是那样的潇洒自如,乐观畅达。他的一生起起伏伏,漂泊不定,同样她也有着传奇的一生。他诗词书画样样精通,哪一项单独拿出都可以是众人膜拜的对象。他爱吃好吃会吃,创造了东坡肉。这样子一个没有抱怨,没有愤恨,没有伤感的人,生活怎能不逍遥自在。在他第一任妻子去世十年之后,他还为之写下了那首有名的《江城子》。每每我们读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都能感受到他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我个人也比较喜欢他的这么妻子,妻子的贤惠,对苏东坡无微不至的照顾,这种只愿相伴的感情,让人羡慕不已。
他的豁达更是让我震惊。一个人怎能忍受一贬再贬,怎么能忍受背井离乡,甚至隔海遥望。但是苏东坡做到了,他来到儋州以后,和当地的土人关系融洽,在当时看来遥远蛮荒无比之地竟然也能获得洒脱。我不得不为他折服!
只有真正的做到心无杂物,只愿心安。或许我才能像他一样超然!
《苏东坡传》的感悟【篇8】
苏轼的文字里,一直最喜欢《定风波》和《临江仙》,无论是“一蓑烟雨任平生”,还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潇洒而飘渺。和前后赤壁赋一样超然脱俗,只是凉意多于暖意。
后来才知道,这些诗文,包括那一小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都是苏轼在黄州所作。黄州是一段艰苦岁月。在这里他“自喜渐不为人识”,仿佛从了这两首词的境界。
但我读了两遍《苏东坡传》后,对这两句词有了另一层感慨。以前只觉得潇洒自如、乐观畅达是他天性使然,读完他一生的坎坷沉浮,才明白他的豁达其实来自于修养和境界——如果只有天性早就被磨平了。
在苏东坡一生的漂泊中,有一个不时出现、偶尔相伴的神秘人物:神奇道士吴复古。此人行踪不定、难以捉摸,但时常在关键时刻出现一下。有时觉得,他仿佛是另一个版本的苏东坡,悠游自在,仙风道骨。他的存在令人好奇,如果苏东坡生来是个隐士或者道士,是否能依然如此令人着迷的魅力。
吴复古提醒了我们,苏东坡一生其实从未真正忘却营营、超然世外。我们知道他、记住他恰恰因为他入世、鲜活、甚至饱受打击的一面。
我不知道苏轼是否在他身上看到过“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自己,但我想他更有可能看到的是成为不了吴复古的自己。以他的才华和影响力,他也许不能;但更有可能的是,他内心深处并不想。超然出世,只是他的自我纾解。吃吃喝喝与苍生同乐,大概才是他内心所向。
不得不承认,有些人生来便有过人的天赋,天赋即使命。有使命的人必然有使命感,苏东坡是这样一个有使命感的人。尽管他看上去没有苦大仇深忧国忧民的气质。
如今我们对吴复古所知甚少,但记住了苏东坡的快乐和可爱。对兄弟,他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般美好的愿望,悼友人时先想到“失笑喷饭满案”的故事,又“废卷而哭失声”。他致力于疏通水利、对饥荒未雨绸缪。历经磨难,他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暴自弃,爱人而为人所爱。
所以年轻就是容易被浪漫情怀蛊惑,体会不到人生真正艰难处。看得到出世心,看不到入世事,还是不了解苏东坡。天才如苏东坡,都甘愿遭受俗世的磨难,更何况普通人呢。
那个想象中天生豁达的苏东坡,其实是不存在的啊。
《苏东坡传》的感悟【篇9】
“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这句话大概是全书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了。
苏东坡自幼入学,在21岁时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欧阳修的赏识,却被压为第二。入朝为官不久回家守孝,后又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先后调往杭州等地任知州,期间因故入狱,出狱后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这一虚职。谁知之后又被人诬陷,二次贬至杭州,接下来又起起落落,最后贬至儋州,安享晚年,并于六十五岁在常州逝世。
纵观苏东坡的生平,“贬”这个字似乎成为了他生活的主调。再概括一下,就是并不算好的“命运”。在一次一次的贬官、命运的嘲弄中,看起来苏东坡会因此一蹶不振而迷失自己,但事实上他却以独特的乐观态度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找寻到了活着的意义。毕竟人生在世,活得快乐最重要。
曾经的我也遇到过困难。考试失利、母亲无形的压力、因工作疏忽而造成的自责、以及战战兢兢的生活……因无法控制消极想法,曾有很长一段时间一直被悲伤的情绪围绕,苦苦寻找解决方法却得不到缓解,任何方法都是转移注意力一般治标不治本。那是一种看不到光的感觉。后来,偶然地看到苏东坡的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作文同行人都认为狼狈的雨,于苏轼而言却十分潇洒。“谁会怕呢,我只需要走自己的路就好,孑然一身,却自由自在。这,就是我的幸福。”他豪放又乐观的精神打动了我。我开始寻找生活中的美好,并开始相信这是生活带给我的礼物。只要换个角度就可以发现的许多小确幸,也让以前曾一直思考的关于“人生意义”的命题,被模模糊糊地找到了证明的方法。
苏东坡的鼓励让我振作起来。大同小异的苦中作乐、在困难中找寻幸福的心态……我与苏东坡所具有的情感略同。他带给我的事物,让我更能理解他。
就像人们只会解决自己了解的问题一样,人们也只能理解自己可以共情的人。而共情的前提,就是有相似的经历或是相似的感情。苏东坡接受了他注定“不凡”的宿命,并将其发挥至最闪耀。他追寻幸福的执着令我动容,我想我喜爱苏东坡的理由,也就是与他拥有相似的心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