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出师表读后感

2024-08-28 来源:华佗小知识

出师表读后感5篇。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出师表读后感5篇》,赶紧看看对您有没有帮助吧,喜欢请收藏哦!

出师表读后感 篇1

今天,我们语文课上学习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出师表》。这篇文章是诸葛亮写给后汉的皇帝刘禅的。学习他我感触颇深,也感受了许多。

刚开始阅读它的时候,我都有些不认识其中的字,因为生僻字生僻词太多了。但是经过老师的耐心讲解,我最后全部能认识,并且能流利通顺地阅读下来。我取得了一些成就之后,便开始了对这篇文章的细致学习。

刚开始是让我们翻译这篇文章,了解疏通了大概意思。完成之后,我第一感觉便是诸葛亮那拳拳的报国之心和报国之志。因为诸葛亮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国家,想着北伐,平定中原,从而完成统一的大业,实现鲜丽的梦想,这才是他终生的志向。

他还有满怀感激地说:“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我仅仅是一个卑微的农民。在南阳那片地方种地,但是先帝他不计前嫌,而且不嫌我的身份地位低微,依然以他皇叔的名字三顾茅庐请我出山,这样才使我有了建军的想法。我的人生全是靠着刘备,所以我一定要好好报答!”读到这里,我感触颇深。古代的人们是多么的诚实善良,他们受点水之恩,必以涌泉相报,而我们现在的人呢,可能心底早已那么不诚实了吧!

其实诸葛亮他的考虑事情非常的周到。他不仅考虑到了宫内的事情,而且就连宫外的事情,他越考虑的很恰当得当。他不仅考虑到宫内有许多的忠臣志士,而且考虑到战场上也有许多立志要报效国家的人,所以从这点来说,他不仅是一个军事家,而且是一个政治家。羽扇纶巾,在千里之外运筹帷幄之中,这才是他的政治家风范!

细细品读此文,更能决出其中的味道。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在蜀汉这片大地上熊熊地燃烧起来。

出师表读后感 篇2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对诸葛亮的《出师表》推崇备至。“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陆游对《出师表》的高度评价,使得《出师表》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分量。记得我读中学时,课本就选用该文作为教材;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儿子高中也快要毕业,《出师表》还稳稳当当坐在中学教材的一把交椅上,我觉得有点奇怪。为什么对于这篇文章,人民何以如此难以割爱呢?自诗经以来,中国文学灿烂夺目,难道没有其他的文章可以取代出师表了吗?

教学文言文一般有二个目的,一是要求学生领会文章的含义,掌握思想性的东西,从中获得做人做事的道理;二是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文言知识,包括字词句之类的。这两者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是相辅相成的。不掌握基本知识,难以领会文章含义;不领会文章含义,光学习一些字词句的解释,就不可能达到“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和“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境界,不可能达到学会知识和学会做人的结合。我私下以为,选编《出师表》作为教材,而且这么多年来不换的原因,主要应该是该文的思想性在起作用。我之所以认为应该取消《出师表》恰恰是它的思想性出了问题。

时移世易,我以为时代在变化,选择文言文作为教材的标准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不能够一成不变地采取课文终身制。像《出师表》这样的文章,虽然好;但也应该是“李杜文章千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的了吧?不过在我看来,让《出师表》从中学课本上下来,告老回乡,更主要的原因倒不是不新鲜,而是我们的时代,对文言文入选课本提出了新的要求。

应该撤掉《出师表》的第一个理由是,该文的指导思想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诸葛亮撰写《出师表》的时间是227年,这个时候,三国鼎立局面已经形成,三国军事上互相掣肘,互相制约,基本上处于平衡状态。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国家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至关重要。正确的选择,我以为应该是富国强兵。作到富国强兵,必须在三个方面下工夫:一是清明政治,身体力行帮助刘禅清除奸佞,开明政治;二是发展经济,要利用相对平衡的有利条件,加快蜀国经济的发展,迅速壮大国力;三是发展文化,特别是教育,三国鼎立后,蜀国各方面人才凋零。人才的凋敝使它在后来的争斗中处于劣势,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困局。可惜的是西蜀没有像他们的老祖宗刘邦一样,选择修养生息、发展经济、增强国力的道理,而是在诸葛亮的指导下,选择了有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战争道路。战争的对象是拥有黄河流域先进文化和发达经济的魏国,这就注定了西蜀必定走向衰败和灭亡。

撤掉《出师表》的第二个理由是文中所表现的愚忠思想。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样一种感恩图报的思想在该文中表现得特别突出。作为一种社会心态,一种社会道德规范,感恩当然是需要的。当今社会,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国家,都提倡感恩,我们的学校甚至还提倡“感恩教育”,这无疑是对的,也是必须的。但是作为一个国家的辅政大臣,他的任何行为都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就不能只考虑个人的感恩图报,而应该从国家的根本大计考虑,从国家的长远发展考虑。恰恰在这个大问题上,诸葛亮犯了错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於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里诸葛亮说表明的正是感恩思想。这种思想用在国家的大政方针上,是非常危险的。这在蜀国已经有前车之鉴,而诸葛亮竟然不吸取。这个前车之鉴就是刘备和陆逊的彝陵之战,这场战争正是为关羽报兄弟之仇而发起的。现在诸葛亮又以报恩来发动对魏国的战争,等待他的是什么样的命运呢?当然是失败而已。

撤掉《出师表》的第三个理由是诸葛亮开的是空头支票,表中心誓旦旦,但却根本不可能实现,也的确没有实现。“亲贤臣”这件事,他完全可以做到,但是竟然没有做到。黄皓这样的奸佞小人,诸葛亮完全可以一刀结果之,但是他竟然结果不了。这就为后来的扰乱朝政埋下了祸根。他表态说:“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六出祁山,无一胜利,没有治罪。

撤掉《出师表》的第四个理由是诸葛亮的穷兵黩武。诸葛亮的穷兵黩武表现在他每次北伐都失败,每次失败都要再动干戈;不仅如此,他选择的接班人姜维竟然也只知道一味的北伐,九次北伐,战略战术如出一辙,致使国力完全空亏,最后为邓艾、钟会所灭。

基于上面的认识,我以为《出师表》不能再做为中学教材,而应该用其他的文章取代。

出师表读后感 篇3

《出师表》一文是蜀汉丞相诸葛亮于六次北伐之前所作。文中表述了北伐的缘由及目的,表现了他对后主刘禅深切的期望,更为重要的,我在字里行间都感受到了孔明对先主惜才爱才的感激之情,正因为如此他才要出事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亮所以报先帝后忠刘婵之职分也。读完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要有忠,要有义,做一个忠、义两全之人。

一个人只有忠,心中才有一个目标,才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决心与毅力,才会为了自己想要保护的去拼搏,去奋斗。一代智绝,一生诠释了忠的含义:即使“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也要“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是孔明的忠;一代名将,宁战死边疆,也要报效祖国,以忠挥刀驰聘,笑傲沙场,一心只为收复被大宋江山,血洗燕云十六州之辱,只“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是岳飞的忠。

由忠可生出希望,生出梦想;学会付出,学会坚定,才可成就一番伟业。

一个人只有义,心中才有一个准则。流淌着滚烫的热血,以澎湃的激情面对人生。在义的支撑下,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充满了阳光,更多的是欢声与笑语。麦城一役,他被盟军偷袭,五十多岁的他已不复当年之勇,手中的大刀岁早已饥渴难耐,但又能挥舞几次?脚下的赤兔马已不再英敏,但他一对混浊的老眼中又射出精光,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要坚守住兄长的江山,这是关羽的义。一代义绝,以身捍卫义的意义。他以七十高龄从政,却又似彗星一般滑过天空。他以机敏的头脑耕犁天下,推翻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一个五朝。当年朱棣身边只余几百骑,可面对建文帝几千人的大军,他却从没有放弃希望,紧随朱棣身侧,开创永乐盛世。这是黑衣宰相姚广孝的义,他用行动证明了义的地久天长。

由义可生出不懈,生出坚决;学会永不言败,学会勇敢面对人生,才能活出更美丽的明天。在生活中,我们要做忠、义之人,以此作为我们的准则。不欺骗他人,对朋友真心以待,对祖国忠心耿耿,我们便是伟大的人。

所以,以忠、义为先,以忠、义为签,以忠、义笑看生活,做一个忠义之人,我们会活出更美丽的明天。

出师表读后感 篇4

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是文字优美,满篇洋溢着浓浓的爱国之情。而且这篇文章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诸葛亮,以及他对刘备能够像伯乐一样发现他身上才华的感激之情。

文章开头便分析了天下形势,陈述了先帝的遗愿。以形势之危急,后主刘禅奋发图强。就从这里我们便能看出,诸葛亮与刘禅之间不止是威严的君臣关系,而是在君臣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丝期望,诸葛亮刘禅从那个愚笨的少年中走出,成为可以公正严明的君王。

而后诸葛亮的笔锋一转将我们带入到当年的中去。以看似平静的语调讲述,当年伯乐刘备发现他这匹千里马,并给了他充分的发展平台。让他能一展才华。如果认真读的话不难从中找出“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之类的话,充分表达了诸葛亮对刘备的感谢与。同事又表达了自己北定中原,以报先帝之恩的决心。最后以一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结尾再次表达对先帝的。

有些可能很疑惑,这刘备究竟何德何能,能让这么聪明的诸葛亮对其死心塌地。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刘备发现了自己在行军作战方面的不足,而且还发现了诸葛亮在行军方面的天赋。所以不惜放下身份,三顾茅庐来请他辅佐自己。在中,有人总是抱怨自己没,大家都排斥他。其实并不是大家排斥他,而是他总是用挑刺的看别人,用表演的看自己。这样相较之下别人就而然的显得配不上他了。其实我们只要像刘备一样有挑刺的目光检视自己,用发现的目光去赞美别人。那么,你将会拥有很多。

出师表读后感 篇5

《出师表》从古至今可以说是所有的忠臣学习的典范,也是诸葛亮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读整篇出师表,最大的体会就是诸葛亮的深思熟虑以及心思缜密了。在整个的出师表当中,诸葛亮就像是一位绅士的英国管家一样,将所有的可能出现的情况都做了一个详细的列表。

而且,在这个列表当中,也是充当了一个闹钟的作用,将所有的能够想到的都挥洒其中。但是,虽然一切的安排都是如此的缜密,最终的阿斗还是没能够像预期的那样获得最后的胜利。其实,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恰恰就是诸葛亮的这一份缜密的心思。

因为,在整个的过程当中,诸葛亮都没有将阿斗视作一个也是有自己想法的对象。而是像一个幼儿园的老师一样手把手地教导着阿斗该怎么办。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阿斗并没有任何的危机处理能力。对于诸葛亮提及的情况可能能够按照预先的计划逐步实行,但是一旦出现了计划之外的情况,整个的进程就完全被打破了。

所以说,诸葛亮确实是一位大忠臣,但是却不是一位很好的教导者。他有着无人能及的智慧,但是他的智慧只是在于本身的行动当中。所以说,忠臣虽然是最大的智者,但是不一定是最佳的导师。从孔子的观点来看,执教最重要的就是要因材施教。也就是现在广泛接受的灵活教学。但是,诸葛亮显然在这方面是不合格的,所以,这位大忠臣最终也还是回天乏力。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