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2024-08-28 来源:华佗小知识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1】

《人民的名义》引发全民追剧,原因很多。首先,离不开制作者的精益求精,包含着编剧、导演、演员等各个环节的努力。好的剧本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剧本来源于生活又超越于生活。这其中不得不提的是编剧,周梅森在这部片子中,真正体现了自我的观察和思考。其次,则是周梅森自我讲的,《人民的名义》大热其实是来自现实反腐打下的人心基础。现实中的反腐有了突破,反腐剧方能触动人心,这是探讨《人民的名义》大热,一个不可或缺的视角。

生活永远是最好的素材来源。有人说,现实反腐中有太多精彩的故事,编剧根本不用怎样“编”,将精彩起伏的反腐现实搬到剧本中就行了。诚如是。但在事实上,《人民的名义》讲的是反腐,远远不止是反腐。这部电视剧,不仅仅有着对人性的描摹,并且有着对制度的追问;不仅仅有着对腐败的揭露,并且有着对权力的思考。在电视剧中,“孙连城”常被拿来与“李达康”比较,其中反映的为官不为问题,同样切中了权力痛点。这也说明,不一样的人从不一样的角度出发,会得到不一样的启示。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党员干部真应当看看《人民的名义》。有些地方有些单位组织集中观看,不能理解为是一种赶时髦,更不能理解为是一种搞运动,而应当从中看到对反腐倡廉的重视,看到对加强党员干部本事作风建设的重视。这种重视,与刷新吏治的努力一脉相承,显然是人们愿意看到的。想想现实中,很多地方组织党员干部到廉政教育馆去参观学习,也就理解了良苦用心。

要想到达好的效果,观后感必不可少。据说此刻网上已经出现了范文,一些电商平台上还出现了代写观后感、读后感。这自然是不行的。党员干部看剧写观后,重在自我提升,重在防微杜渐,而不是应付交差事。观后感有很多写法,最重要的带着思考写。现实比电视剧还要复杂,现实中的廉政建设也比电视剧还要复杂。仅有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仅有提高思想认识做到“永不沾”,这才能避免被资本围猎,避免成为“人民的敌人”。所以,党员干部不仅仅要看《人民的名义》,要写读后感,并且在写的过程中要把自我摆进去,真正写出自我的思考,写出自我的心得。

《人民的名义》受追捧并非偶然,也不是人为炒作的结果,观看《人民的名义》不是赶时髦,而是参加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所以写《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也并非形式主义,也不只是为了“交差”。当然,该剧集数太多,有的情节进展过于缓慢,党员干部工作之余时间有限,要把该剧全部看完可能有难度,如果做出一个精华版,更能满足不一样层次的观看需求。即便如此,选择性看几集,不看电视看小说,也是能够的。重要的是,要看而有思,思而有得,得而有进,如果只是为了看而看,为写观后感而写,观看该剧的意义就打折扣了。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2】

在收看《人民的名义》的同时,我一直在想,“清官”和“贪官”之间有何质的区别?

首先,他们的人生追求不同。“清官”有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们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他们的宗旨,国泰民安、国富民强是他们的追求。而“贪官”不同,他们追求的是富裕的物质生活。一心想着自己的小家。以不正当手段敛财作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追求的是虚名实利。

其次,他们思想、立场不同。“清官”清楚意识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应尽力为人民利益着想。他们一身正气,大公无私,真正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正因为他们心中装着人民,所以立场坚定、头脑清醒,能抵制各种威逼利诱。而“贪官”则相反。他们误认为手中的权力是自己夺来的。可以为所欲为,可以假公济私,可以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更不用说各种诱惑了。

通过这次观看反腐警示教育片,再次警示我们:

一、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通过反腐倡廉的正面激励教育和反面剖析教育,时时刻刻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政策法规约束自己,用道德规范衡量自己,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查找差距与不足,提高觉悟。在思想上筑牢信念大厦的根基,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才能抵御住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要慎重使用权力,严格遵章办事

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明白,权力是谁给的,手中的权力应该为谁谋利。要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做到警钟常敲,时刻不忘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常修为政之德、 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只有这样,才能经得起金钱的诱惑,永葆共产党员、人民公仆的本色,真正做到廉政、勤政、优政。

三、要注重加强个人自律意识的培养

要防腐拒变,自律是关键。个人的廉洁主要来自自律,自觉遵守党纪国法和社会公德。现实生活中,诱惑种种,稍有不慎,就会思想错位,行为出轨。轻者蒙人生污迹之羞,重者受身败名裂之辱,害人害己,悔之莫及。要拒绝腐败,抵御腐败,唯有管住自己,这就是防范在前的自律,也是摒弃侥幸,实实在在的规范修身。坚持自重、自警、自省、自立,保持一身正气,保持共产党员本色。

四、注重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和落实

注重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坚持教育方式的多样性,保持教育工作的持久性四个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反腐倡廉教育的实效性。未雨绸缪,形成“不去为”的教育机制;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形成“不能为”的防范机制;培养廉洁为荣、腐败为耻的风气和氛围,形成“不愿为”的自律机制;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形成“不敢为”的惩戒机制。

我们在工作中,时常也会遇到各种诱惑,我们应该牢记前车之鉴,提高自身修养,拒绝贪腐。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3】

日前,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开播,当天,《人民日报》连续发布两篇文章,其中包括一篇头条,对《人民的名义》评价道“‘潜心八年,六易其稿’、‘一部反腐高压下中国政治和官场生态的长幅画卷’。这些印在同名小说《人民的名义》腰封上的推荐语,让你难以忽略它的分量。”“我们真的太久没有看到反腐题材的电视剧了。”不难看出,《人民日报》对电视剧的称赞,不仅源于电视剧本身精良的题材选择和制作,也源于观众对该剧的呼声。

最近芒果TV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口碑还不错,今天抱着看看的心里看了一下,尽然没忍住一口气看完了8集,这么样一部紧跟当代社会特色的电视剧尽然能够通过我们广电的审查,估计看过的人也是惊出一身冷汗。这完全就是当代中国政治生态的真实写照,纯属良心之作。我觉得应该在咱们cctv热播一番。

闲话少说,先说一说电视剧的名字,人民的名义,我个人觉得一箭双雕,正如剧中人,有些人口口声声说是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服务,但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公权私用,以权谋私。而另一些人,踏踏实实工作,正直而不适原则的干一辈子工作,却对付不了那些阿谀奉承的小人,他们不自唱高调,却在埋头饯行着名义。剧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玩味和熟思。

首先,说一说企业家蔡成功,我觉得这个老板投机专营的生存方式完完全全是被逼无奈,当前中国的实体经济确实太不好做,基本没有什么审批不用花钱来搞定的,就拿我们单位来说,想拿点项目,不花钱能从国企手里拿过来,那简直就是做梦,大到院长,小到科主任,只要手里有点权利的,基本没有不需要用钱来打点的,正如剧中所说,一个看车位的保安,都可以问你要不要发票,谋点私利。他做为企业家,为了生存,走行贿和投机的路子,为员工争取股权,当然也为自己,最后人财两空,还被通缉,被打。他能给烧伤员工给10万,至少说明他是有良心的,他走的路正是咱们的现在社会的多数企业家走的路。他们奸诈,官商勾结,但这一切是什么造成的呢?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4】

厉害了,我的人民!《人民的名义》甫一播出,便收获观众热情的点赞。除了跌宕的剧情、精彩的表演,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它反映着当前中国反腐败斗争的实践,回应着反腐败的民心所愿。文艺当与时代同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成为中国政治舞台的重要内容,也成为牵动人心的时代命题。

近日,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是我国第一部以反腐为题材的电视剧,剧中没有小鲜肉和流量担当的加持,却依然高居收视率榜首,观众对于反贪腐的关注度可见一斑。剧中一个腐败官员的双面人生被演绎得淋漓尽致,表面上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生活艰苦的父母官,私底下却坐拥黄金屋,画面震撼,令人触目惊心。

艺术来源于生活,诚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小官大贪、大官巨贪的案例也是数见不鲜。贪腐问题缘何而来,如何治理成为了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这些官员之所以敢顶风作案除了自身思想松懈、自律意识淡薄、存有侥幸心理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制度建设还存在漏洞,使他们的歪脑筋、小心思有了可趁之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腐败问题零容忍的态度已经深入民心。古语有云:勿轻小事,小隙沉舟;勿轻小物,小虫毒身;勿轻小人,小人贱国。腐败问题其实是存在在体制内部的大祸根。根治贪腐问题,首先,要加强对于领导干部的教育工作,在端正领导干部思想的同时,使他们懂得如何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让权力行使更加科学;其次,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完善监管制度,加强权力监督,让这些人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最后,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充分动员群众监督,让权力运行更加透明化,运用互联网+等电子政务系统,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和群众的监督举报渠道,建设阳光政府。

徇己之心切,则至公之理;贪仕之性彰,则连接之风德。笔者认为,反腐永远没有剧终人散,只有我们以人民的名义不断的把反腐的铁笼扎的更密、更紧、更牢固,念好反腐的紧箍咒才能让大大小小的贪腐现象无处藏身,让百姓的获得感更足。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5】

日前,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牵头创作的《人民的名义》电视剧,正式在湖南卫视黄金档开播。该剧真实震撼地演绎了荧屏“打虎”,开播以来引起强烈反响,不但收视告捷,在社交媒体上也引发热议。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反腐电视剧的热播,生动展现了反腐败斗争的真实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力解决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一大批腐败分子受到法律应有的惩处,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

反腐败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人民群众给予高度评价。反腐作品是反腐斗争在精神文明领域的投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近年来,从中央纪委纪录片《永远在路上》和《打铁还需自身硬》,到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再到探究贪官心路历程的《追问》等等,与反腐有关的作品不断升温,深度契合中央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果。

打铁还需自身硬。《人民的名义》剧中不少内容取决于真实题材,一些腐败分子的案情离奇到连作家都难以想象。剧中涉及贪腐官员官至高层,一个大省“半壁江山”都陷入贪腐,有演员甚至担心剧本会过审不了。导演说:“电视剧能拍到这个尺度,是国家反腐力度使然。”敢于曝光问题、敢于正视问题,充分证明了我们党在反腐斗争中的坚定决心和高度自信。

正因为有“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担当,有“老虎苍蝇一起打”的气魄,反腐败斗争实现有腐必惩、有贪必肃,做到除恶务尽、不留死角,使党风政风为之一新、社风民风为之一振。相信反腐题材的升温、更多反腐作品的涌现,必将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不断提振民众的信心和信任。

反腐倡廉的理念根植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民意基础。广大人民群众痛恨腐败,必然会力挺反腐,而反腐作品道出了民众心声。《人民的名义》首集就取得了全国网收视率位居同时段第一的好成绩,说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顺党心、合民意,有着广泛和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人民的名义》源于反腐败斗争的伟大实践,源于创作者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脉搏和人民心声,尤为重要的是,“人民的名义”彰显了正义的力量,必将助力清明政治生态建设,为社会传播更多的正能量。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6】

由编剧周梅森执笔,导演李路执导,实力派人气演员陆毅领衔一众戏骨主演的当代检察题材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将开播,本剧以观照透析现实反腐大案的视角聚焦反腐幕后,通过鲜活的影视剧手法再现反腐行动,深刻刻画人性。

整部剧围绕一场工厂拆迁案展开,聚焦利益之下各种人性百态。剧中张丰毅饰演省委书记“沙瑞金”是一名清廉刚正不阿的角色。在查腐败过程中,与腐败份子斗志烧脑可谓是本剧一大看点。《人民的名义》首播当日不仅获得了超高的收视率,更有大批观众被直击人心的剧情实力圈粉。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张丰毅的演绎,实力圈粉,许多网友在网络上纷纷表示:被张老师演技所征服,一部充满正能量的剧,也因张老师的演绎增彩。大批90后甚至95后的年轻人对该剧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纷纷表示对这部从头“燃”到尾的正剧毫无抵抗力,终于又有了“追剧”的期待和快感。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7】

近日,网络、电视正在热播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剧一播出就受到很大的关注,关注它不仅仅是因为该剧的演员阵容强大,更因为它的剧本,它是一部大尺度的反腐剧 ,从打苍蝇到打老虎讲述了当代检察官维护公平正义和法制统一、查办贪腐案件的故事,更是体现了党反腐的决心,这是一部很好的警示教育剧。

俗话说戏里有的世里有。剧的开播就讲述了一位受贿两亿的小官,从最初义正言辞地表示自己平时清贫,,到后来被检察官一步步抓住把柄,连走路腿都发软。当下这样的人也大有人在,也许他的罪行不一样但是性质相同,都是打着人民的名义的旗帜,在名利的诱惑之下变形、扭曲。

党与人民的关系就是鱼与水关系,党是为人民做事的,人民好了党才会好,党好了人民才会拥护,有了这些先决条件,才能建设一支健康强壮的党员队伍。人民的名义这部剧可以受到这么多大众点评和关注,说明我们现实的生活中存在这样的事情,也深刻的体现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句至理名言。

古时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专门引诱人来给老虎吃就是为虎作伥意思,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一项大的腐败事件的背后不可能是一个人为之的,肯定是牵涉一系列的人与关系。这些人大多是打着人民的名义的旗帜表面正义,暗地里确行腐败之事,利用自己职务的便利为自己谋取私利。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那么我们如何可以保持初心?首先有正确的初心,接着要找到保持初心的动力,要有独立的思想,要学会时不时的静下来反思,寻求内心的安宁。世界在变,人在变,只要你不忘初心,那么你就是成功者,所谓你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个人的成功不是有多少钱,有多高的地位,所以不要再打着人民的名义为虎作伥,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