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体验新知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3、到教室,请各小组的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上方定为什么方向,为什么这样定?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四、课堂总结。
fw76.com延伸阅读
[推荐课件] 小班数学教学设计
我们多多少少都是读过一些范文的,一些优秀范文对于我们来说是必须的,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优秀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有哪些可以借鉴的优秀范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推荐课件] 小班数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已经能比较清晰的判断“1”和“许多”的数量,但对于构成与分化过程还比较模糊,在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有必要让幼儿进一步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
活动目标:
1.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
2.能在操作中感知“1”和“许多”。
3.初步认识“1”和“许多”的关系,即:许多个“1”合起来就是许多,许多是由许多个“1”组成的。
活动准备:
教学课件、教学软件、教学挂图、《课堂活动册》。
活动重难点:
掌握“1”和“许多”的关系。
活动过程:
一、歌曲导入
1.创设情境,平安夜要吃苹果。出示课件,挂满苹果的苹果树,带领幼儿唱歌曲《苹果歌》:“树上许多红苹果,一个一个摘下来。我们喜欢吃苹果,身体健康多快乐。”边唱边摘苹果,课件中的苹果一个一个的摘下来。提问幼儿:“苹果是怎样摘下来的?”
2.将摘下来的苹果分别放到两个袋子中,认识“1”和“许多”。
3.简单总结,许多的苹果,可以一个一个的摘下来。摘下来的一个一个的苹果组成了许多苹果。
二、游戏论证
1.请小动物吃苹果
创设情境,来了许多小动物吃苹果,很据小动物的数量,点选出“1”和“许多”。先请幼儿回答,教师操作。再请幼儿亲自操作。
2.和小雪人过圣诞节
吃完苹果,一起庆祝圣诞节。点击小雪人和圣诞树,看雪花飘落的数量,请幼儿回答出是“1”片雪花还是“许多”片雪花。重复游戏,用动作表现出不同数量的雪花。
三、练习反馈
出示教学挂图,讲述熊妈妈分蜂蜜的故事,请幼儿分辨出“1”罐蜂蜜和“许多”罐蜂蜜。提示幼儿,仔细观察,是一罐一罐的蜂蜜组成了许多蜂蜜。
四、故事总结
欣赏动画片《开心农场》前半部分,根据动画片提问:“小高斯是吃了一袋零食还是许多袋零食?”根据幼儿回答,进行总结,小高斯吃了一袋又一袋零食,加起来就是吃了许多袋零食。并提醒幼儿少吃零食。
活动延伸:
请幼儿找出教室中的“1”和“许多”,并能说出:“一个一个的‘……’组成了许多个‘……’。”结束本次活动。
课件范文: 《位置》数学教案篇二
我们多多少少都是读过一些范文的,闲暇时看一些范文是对自己有好处的,通过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尽快将心情平复下来。能在一定程度提升我们的语文水平,你会借鉴优秀的优秀范文模板吗?以下是76范文网(fw76.com)小编为大家特精心整理的“课件范文: 《位置》数学教案篇二”,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教学目标:
1、参与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建立“上、下”、“前、后”方向感的过程。
2、能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及其相对性。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准备:课件。
预设流程:
一、谈话导入
鼻子下面是什么?(嘴巴)嘴巴上面有什么?(鼻子、眼睛等)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上、下。(板书课题:上、下)
二、探究新知
1、举出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
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吗?(生举例)
2、观察主题图体会上、下含义。
小朋友们听说过南京长江大桥吗?谁知道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的?想知道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南京长江大桥去开开眼界。(课件出示主题图)
提问: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你能用“上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生回答)
我们小朋友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那谁能说出,汽车的下面有什么?(生回答)
你们有什么想问大家的吗?(学生提问,其余同学解决)
3、把课本的第1页空白的地方补充完整。
4、做一做(课本第2页“做一做”第1题)。
(1)把数学书放在语文书的下面(同桌互相检查),把铅笔盒放在语文书的上面。(老师检查)
(2)感受上下的相对性:谁能把它们的位置调整一下?(指名2生改变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其余同学摆。)
三、课堂作业
1、拍手游戏:上拍拍,下拍拍,请把小手伸向前;前拍拍,后拍拍,请把小手伸回来。(反复做3遍)学生会了以后,自己找好朋友合作做。(巩固上下、前后概念)
2、思维训练。(可以让学生拿数字卡片摆一摆)
有一场汽车比赛,去采访的记者阿姨发来了手机短信,关于到终点的次序有这样几条信息(课件出示信息: 2号车排在最前面;1号车在5号车和3号车的后面;3号车的前面是5号车。)你能判断他们分别是第几名吗?
四、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024课件推荐 《蜀道难》教学设计1篇
我们一定都有看过一些范文,一篇优秀的范文是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的,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文笔,提高写作能力。能在一定程度提升我们的语文水平,那么,一份好的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考虑到您的需要,76范文网(fw76.com)小编特地编辑了“2024课件推荐 《蜀道难》教学设计1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3、了解李白的放达。
【教学重点】
诵读。
【教学难点】
诵读要求。
【教学方法】
指导示范。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杜甫评价李白的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谈到唐诗的地位及李白的成就。
朗读课文,教师疏通文意,范读课文。
二、朗读
1、个别朗读。
2、集体朗读。
3、师生探讨朗读:
⑴ “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⑵ “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⑶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⑷ “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⑸ “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⑹ “剑阁岭炼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⑺ “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⑻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三、诗歌整体感知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四、作业布置
背诵《蜀道难》。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背诵而导入新课。
朗读课文在学生朗读时,提请注意诗歌的章法、气象、基调。请朗读好的学生进行朗读。
二、鉴赏诗歌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三、鉴赏诗歌气象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四、鉴赏诗歌基调
五、小结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六、作业布置
1、找出诗歌中的典故。
2、诗歌运用了哪些修辞?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ゲ牌挥霍,顿宕不休,如南海明珠,随地倾出万斛也。(《李诗纬》卷一)
二、背诵课文
1、集体背诵。
2、个别背诵。
三、自由发挥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出理由
四、拓展深化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烘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当局,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六、作业
课后完成黄皮书。
【板书设计】
开篇主旨句一见:叹蜀道之高
一叹高蜀道来历
(难行)蜀道高峻
二叹险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照
(可畏)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见:叹蜀道之险
三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
(申戒)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应
结尾主旨句三见:叹蜀中战祸之烈
课件范本: 《信》教学设计1篇
在校园里,我们阅读过许多范文,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积累相关的知识,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优秀范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课件范本: 《信》教学设计1篇”,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体察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理。领悟他的品格和精神。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
学会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直无私的品格。
3、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洁身自好、待人宽容、任劳任怨等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感受本文的语言。抓取人物的品格。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回想一下,有什么职业是过去有而现在已逐渐消失了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已经不需要他们了。或者他们已经落伍了。)那么,我么今天要讲的《信客》,也正是这样一种职业。大家就来看一下,“信客”到底是做什么的?
二、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比较长,我们就不读了,提前让大家回去预习了。现在再给大家一点时间,快速浏览一下本文,并且找出信客是做什么的?这行职业有何特点?
(1)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诚信无私
(2)终年跋涉,非常辛苦──任劳任怨
(3)收入微薄,生活贫穷──待人宽容
(4)最痛苦的是蒙受怀疑、欺凌、憎恨。但是信客的阅历又让他增长才干。
2、从上面大家的总结可以看出,信客的为人如何?(或信客这一行所需要的品质是什么?)
诚信无私、任劳任怨、待人宽容、洁身自好、恪尽职守、善良厚道等。
3、那么分别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事例来!
4、可是,有个很奇怪的现象。为什么作者再写信客之前,还写了一个老信客?
险些老信客,实际上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路途艰苦;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惕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他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
5、那么,信客成长起来后,作者重点写了信客的什么事迹?为何要重点写?
重点写了两个事迹: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6、总结信客这一生,他在哪里是一个转折?
回乡教书。
7、他这一生正好验证了那一句话?
好人有好报。
社会总是有良心的,奉献者终究会赢得敬爱和怀念。人们常送些关怀与温暖。发财的同乡回来道歉,并请他代办邮政事务,后来大家又推举他当老师,当校长等等。等到临死时,又来纷纷吊唁。
8、信客死后,为什么要和老信客葬在一起?
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9、请写出一段话,作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
10、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
《信客》:质朴典雅;警辟而畅达。
《背影》:朴素平实。
《台阶》:十分口语化。
原因:题材不同,作者个性气质语言习惯不同。
三、作业
1、把课后词语加意思写一遍,并且背过。
2、把自己的墓志铭整理在本子上。
「课件收藏」位置教学反思篇一
相信我们大家都是有读过一些范文的,闲暇时看一些范文是对自己有好处的,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我们的文笔,提高表达能力。阅读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阅读,你会借鉴优秀的优秀范文模板吗?下面是由76范文网(fw76.com)小编为大家特整理的“「课件收藏」位置教学反思篇一”,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成功的经验和感受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和掌握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来探究如何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简单问题: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该内容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生活中“地图”已有无意感知.针对教材及学生认知的特点,课前预习和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较直观形象,由于情境可视为人的认知活动的信息来源.数学情境是含有相关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情境,同时也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它不仅能激发数学问题的提出,也能为数学问题的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事实上,“地图”已存在于我们学生所熟视无睹的生活中,教学时,我采用先从生活中有意识地提取模糊在头脑中位置的表示.
这堂课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去,投入到学习中来,使学习的过程充满快乐和成功的体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究,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相对轻松、有趣的活动中理解坐标系的简单应用;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好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为后面学习函数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不足和今后在教学中应注意
但是在课堂上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学生的概括能力较弱,如归纳“描述你们的家和学校的位置关系”描述步骤时学生表现有些困难.因此今后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探讨、分析,帮助他们直观形象地感知,进而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抽象成清晰的数学模型。
2、初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再通过不断变换问题情景的应用,使学生深化理解概念,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同时可以发挥优等生带动后进生有利条件.3、为了使评价更有效,不能只按少数学生的反应作出判断,应注意收集不同信息.通过收集的信息,对学生的问题作出及时的矫正和评说,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作适当的调控,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课件模板」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相信我们大家都是有读过一些范文的,优秀的范文能让我们感到受益匪浅,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记录重要的事情。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优秀范文吗?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课件模板」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复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
2、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深刻性。
3、通过学生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观察比较,归纳整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集中注意
1、学生根据教师的指示做动作。如:举起右手,指指眼睛,点点嘴巴2、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做练习。
2、做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学习,好吗?
(设计意图:根据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的特点,教师充分调动学生身体各部分器官,用动手、动眼、动口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兴趣进入学习状态。)
二、运动感官,学习新课
1、动动你的眼睛,找一找(第1题)
(1)、把差是6地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
小组合作完成。
(2)、找一找,这些算式的非列有什么规律?根据规律,你能很快找到差是7、8、9的算式吗?说一说。
2、动动你的嘴巴,说说写写(第2题)
(1)看图,明确题意:一图四式。
(2)学生同位两个互相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3)根据图意和问题列算式解答,写在书上。
(4)订正答案。
3、动动你的手,算算写写(第2题)
(1)明确要求: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学生独立完成。
(3)订正答案(对算得又对又快的学生提出表扬)。
5、动动你的脑子,想想算算
A:第4题
(1)明确题意:根据图写算式。
(2)学生自己尝试读题,并提出数学问题。
(3)列算式解答,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B:第5题:
(1)明确要求:先算出得数,再仔细观察竖着每一组的三个算式有什么联系。
(2)学生书写得数。
(3)订正答案。
(4)说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C:第6题:小松鼠采松果。
(1)故事形式引出:有一天,松鼠妈妈对松鼠哥哥和松鼠弟弟说:孩子,你们已经长大了,要帮妈妈做事了。今天,你们就去森林里采些松果来吧!小松鼠愉快地答应了。过了一会儿,两只小松鼠回来了,松鼠妈妈看到孩子这么能干,高兴极了。一个劲儿夸奖他们,说:你们真能干,一共采了12个松果。松鼠弟弟说:哥哥猜得多,我只采了5个。亲爱的小朋友,你知道松鼠哥哥采了多少个吗?
(2)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说答案,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口头列算式解答。
(4)写在书上。
D:第7题:旅游公司汽车出租情况。
(1)看统计表,明确要求的是还剩多少辆?
(2)学生根据题意自己解答。
(3)订正答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各感觉的主动参与,将所学知识有效的融合在活动中。)
三、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几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
[课件借鉴] 大班教学设计1篇
我们一定都有看过一些范文,这些范文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通过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尽快将心情平复下来。优秀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有哪些好的优秀范文值得借鉴呢?下面的内容是76范文网(fw76.com)小编为大家特整理的[课件借鉴] 大班教学设计1篇,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主题产生:
经过了火辣辣的夏天,秋天不知不觉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树叶开始变黄,天气开始变凉,各种各样的水果开始上市……这些发生在孩子生活中的一切是那么有趣,那么美丽。
在一次的饭后水果--吃橘子的过程中,有孩子说:“今天吃橘子真开心,橘子上面的颜色真好看,有黄有绿的。”“我看到现在水果店里都是橘子,橘子是秋天的水果吗?”有孩子提出了疑问。看到我把橘子皮拿到阳台上晒,朱怀远马上说:“我知道橘子皮可以煮水喝,我妈妈就给我喝过。”其他的孩子都表示了质疑:橘子皮怎么可以吃呢?秋天还有哪些水果?……秋风吹去了夏日的酷热,天气慢慢地开始变凉,大片的树林脱下绿装,树叶开始飘落,桂花散发着迷人的芳香,菊花争艳,蟹儿肥黄,果实丰硕,孩子们开始准备秋游的食品与物品……这多姿多彩的秋天在孩子们的眼里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充满了无穷的探索乐趣。
目标:
1、感受和探索秋天的季节特征和变化,了解它们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2、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体会秋天的美。
主题网络:
环境创设:教室墙面
1、将幼儿收集的水果、种子、叶子等进行展示,并附上相应的汉字,布置成水果乐园、丰收的种子和叶子展览会等。
2、利用幼儿捡到的各种落叶布置出秋天的果园,供幼儿互动。
区域
1、在美工区投放各种果实、树叶等进行装饰,制作。
2、在益智区里利用水果进行排序和分类等活动。
3、语言区中投放实物与字卡,找对应等。
家园共育:
1、请家长帮孩子准备一件夏装和一件秋装,以便进行“秋天我们穿什么”的大讨论。
2、帮助孩子带1~2种水果,了解水果的名称,特点、口味和营养价值等。
3、了解秋天的水果有哪些?为什么其他季节的水果也会有?
4、让孩子到田间感受一下秋天丰收的场景,收稻谷、挖山芋、采毛豆等。
5、收集一些花生、玉米、瓜子、黄豆等,分别放在盒子里,自制标签,做成种子标本。
6、和孩子一起去拣一些落叶,制作树叶标本,或树叶拼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