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受戒读后感推荐

2024-08-30 来源:华佗小知识

受戒读后感(篇1)

爱情,总会让人不知不觉地去想些什么,抑或去做些美梦,去编织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去编织自己的青春,去编织自己的明天。

《受戒》用抒情的笔调描写了一个小和尚明子与小姑娘英子的恋爱故事,作家有意识地将那种晶莹剔透充满着纯情的爱情领入了诗的境界。在那个民风淳朴的岁月中,在那个属于自己的青春的花季中,在那个谁都会做着纯洁美丽的梦的春天中,我们都在追逐自己的梦,追逐自己人生中的另一半,他们那淳朴的笑容,天真的语言,美丽的灵魂都会令人向往,令人陶醉。

这种让人难以割舍,难以忘怀的情怀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纯真的世外桃源:在庵赵庄人们的心中,和尚和种地,织席,箍桶,画画等行当没什么不同,他们都是自由平等的职业人,与世道的艰辛,人生的苦涩都无关。在荸荠庵里的僧侣完全没有一般佛门寺庙里清规羁绊,他们可以赚钱,可以还俗,可以娶亲,还可以买田置地,过优哉游哉的神仙日子。而对于庵赵庄其他居民的生活,小说则以小英子家为中心,展开了明丽的田园牧歌式的水乡世俗生活画卷。赵大伯是田场上样样精通的好把式,不仅脾气好,身体也结实的像一颗榆树;赵大妈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仅家乡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样子也是众家嫁闺女的稀罕物;两个宝贝女儿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静,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泼,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鹊,从这家人的日子,就可看出庵赵庄芸芸众生的一斑。这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社会,人与环境自然和谐。何为桃花源?人与自然充分混溶,没有任何禁忌。这就是汪老心中的桃花源,一个出现在梦里的人间天堂。在这里,性爱被表述为一种如水一般流淌的、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这是一个美梦,美的不只是庵赵庄的风景和人们超脱尘世的生活,还有小明子和小英子青涩的爱情。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

短短五句文字,把少男少女初恋时的心态描摹得曲尽其妙,婉而成章。明海醉了,汪老醉了。这是被一种美,一种超乎尘世的和谐搞乱了内心。明海打破了禁忌,挣脱了世俗的牵绊,这是一次动人心弦的超越,在一个和尚,一个出家人心里萌生了爱情,一串脚印拨动了十七岁少年的那根心弦。但他的天生的羞涩却使他不敢表白,这份朦胧的爱只好在他的心里孕育、成熟,他的心还是纯真和美好的,他始终只是在被动地等待和接受初恋的到来。于是,在他等到了爱狂风暴雨般来袭时,他大声说出了心里话,虽然,这还是小英子的鼓动下,而这一次,他的勇敢已战胜了怯懦。复苏的人性让他把幸福紧紧攥在了自己手中。

小英子保存着最为自然的本性透明的性情,由这一带清秀山水培养起来的水一般的阴柔性情。她有着本乎自然的欲望,纯真的情爱。在她身上,似乎找不到焦虑或受压抑的阴影。对于爱情,她比明子更直白,更直接,正是这种主动的交流和呼唤,才让她和明海走到了一起。有时候,人与人心灵的交汇就在那么一刹那,错过了那一刹那,恐怕两个人的手永远也不会牵在一起。聪明的小英子用她的果敢赢得了属于自己的那份真爱,她身上蕴含着的那份至真至纯的人性之美让她获得了生命中最珍贵、最美好的幸福。

他们的爱情就像流水,清澈澄明;像一首诗,简洁明快;像一首歌,流畅自然。我向往这样的爱情。或许梦才刚刚开始,那我愿意让这梦一直续下去,没有中止,愿意一直都能在梦中,不要醒来。

受戒读后感(篇2)

《受戒》整篇文章读完后,好像幸福地自我释放了一次。简单的布景,简单的情节,简单的心情——人性就是很简单的,顺其自然,从心所欲,可是对比我们不简单的现实生活,这份温暖显得有些无力。

小说的主人公小明子,从小就注定要出家,出家成为他们故乡人谋生的手段,而并不是出于对人生的感悟等等。“跟爹娘磕个头,就跟舅舅走了”;学名直接变成法名,一切看起来都很随性。出家受戒,忽然有了种轻松自然的感觉,之后便开始了在“荸荠庵”的生活。看起来主要描写了两点——小明子和英子的交往与寺庙中的生活。

离开这篇文章,我还是想问,什么是人性?荸荠庵当然不可能存在,那种生活也只是个梦想。而我们的生活呢?是在疲劳时看一看窗外的风景,还是在压力下释放呢?我们有天性,可这种现实的生活,早已忽略了它。无奈的、遗憾的,我不想呼吁谁重拾天性,因为这不是我们能掌控的,只是希望我记住我自己还有天性,有对它的向往。所以,能像明海等人一样干着自己享受的事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幸福。

受戒读后感(篇3)

庵赵庄就像是陶潜笔下的那处桃花源,这里不受一些世俗规则的控制,民风淳朴、邻里和睦,人与人相处都处处流露着真善美。文末作者注明这是来自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再看看作品发表的时间,充分地流露出作者本对“桃花源情节”的眷恋与追求。

小说当中描绘出的景物描写,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发散联想,似乎也感受了一场视觉和味觉盛宴。青山绿水环绕,寺庙人家相交,花树芦苇牲畜,恰似一帘幽梦摇荡。作者的笔调清新,在小说里,可以感受到作者诗意化的语言在文中跳跃着,满满扑面而来的是爽朗、新鲜的满足感以及诗情画意之美。

虽然小说名为《受戒》,但却拜托了传统的“受戒理论”,最明显的莫过于荸荠庵里的和尚的生活方式。他们不受传统和尚的清规戒律这些枷锁的束缚,而是仅仅将“和尚”当作一种职业,在恪守职业道德的同时,也追求寻常人家的生活情趣。比如,仁山不修边幅的样子,袈裟也不穿,与传统的和尚形象有很大的出入;比如,仁海和尚,他有家室,并且在每年的夏秋之间他老婆都会来庵里住几个月;再比如,仁渡的女人缘很好,庙里杀猪的工作由他来做。这些,都与传统和尚的形象有很大的出入,戒色、戒荤都与他们不沾边。但正是因为如此才更加体现了人性最本身的真诚,而不用说因为一个身份然后将自己捆绑在这个条条框框之内。

虽然说明海最后也剃度受戒,但是他与小英子之间那种懵懂清纯的感情早在一开始就萌发了,这种感情不是晦涩的、也不是难以容忍的,作文而是真实的、纯净的,不掺杂任何一种超出感情本身的介质。少年之间的感情往往是最纯真无邪的,在小英子家的荸荠地里,明海看着泥地上那一串深浅不一的脚印,心脏也像绑了一束气球一样翩翩起舞;而当明海受戒之后,小英子也未与他产生某种隔阂,而是真诚炽烈、大胆热情地表露自己的内心。他们之间的情愫是人类灵魂之间最真诚的情感交流。

小说的最后描绘了芦苇荡之下的一番景色,在明海与小英子互相表露心意,为爱本身而告白的尾声,青桩鸟擦着芦苇花,扑鲁鲁地飞远了,这是一种美好的憧憬,也是各种希冀的放飞,洋溢的是庵赵庄里的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美的追求、对单纯自然的感情的尊敬与拥护。

受戒读后感(篇4)

本来早上起得早没睡醒的我,在老师播放了《受戒》的片段后,瞌睡全部都没了。

因为时间却是比较久远,影片的画质就给人一种古老的感觉,当然我们主要看内容,这点也可以忽略。因家里贫困跟随舅舅到庙里当和尚的明子与荸荠庵旁的英子相识,从一开始在船上英子逗明子,我就知道他俩的故事要开始了。

虽然是在庙里,但这里似乎并没有像我们所想的那样清心寡欲,严苛禁欲。过年大家都会光明正大的在庙里杀猪吃肉,而没有任何一个人觉得奇怪。二师傅仁海也是有老婆的,几个月还会来见一次。打牌什么的也是存在的,在这里是无所谓清规的。这让我对明子与英子懵懂小爱情的担忧有所缓解。毕竟在其他剧情里和尚与尘世中的女子相爱,那便是一场灾难,没有任何人会同意会支持,他们的结局往往是凄惨悲凉的结束。

在明子受戒回来了,听说他要被选做沙弥尾,英子沉默了一会有些小任性的要求明子不要当方丈也不要当沙弥尾,而明子沉默一会就马上同意了。接下来英子凑在明子耳朵害羞的问:“我当你老婆要不要?”明子愣了一会大声的说要,还遭到英子的嫌弃太大声。不过还是很可爱啦,真的好羡慕这种纯真不掺杂任东西的小爱情。

受戒读后感(篇5)

寒假看了《受戒》一书,受益匪浅。

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学生,《受戒》一篇和沈从文的《边城》,都是饱含诗情的小说,歌颂了人性之美。秋水般的文字,纤尘不然的意境,汪曾祺的《受戒》一篇与沈从文一脉相承。都是让人感动的名篇。

小说描写的内容包括和尚们的宗教生活和民间的世俗生活两部分。和尚们的宗教生活是充满着人间烟火气或者说世俗性的。聪明漂亮的主人公明海在家叫小明子,是从小就确定要出家的。他的家乡出和尚。当和尚对当地人来说是一种谋生的职业,因为当和尚有很多好处,可以吃现成饭,可以攒钱,将来还可以还俗 娶亲。不仅出家的目的是世俗的,寺庙里的生活方式也如此,充满了尘世的气氛。

荸荠庵的小和尚过着很清闲的日子,连早课、晚课也不做,只是敲几声磐,然后挑水、喂猪。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和尚中,大概只有一个老和尚最守规矩,他是吃斋的,但过年时也破戒。明子的舅舅仁山是“当家的”,掌管寺庙里里外外的俗务。二师父仁海是有老婆的,夫妻俩在庙里过起了逍遥自在的小日子。三师父精明能干,风流倜傥,能玩牌,会“飞铙”,还长于唱山歌小调。这个庙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有人提起。他们吃肉不瞒人,年下也杀猪。他们也举行宗教仪式,可那欢快的场面更像是人生的舞蹈。有时,“一场大焰口过后,也像一个好戏班子过后一样,会有一个两个大姑娘、小媳妇失踪,――跟和尚跑了”。

对和尚们的生活习俗作了充分的铺叙后,作品又以小英子家为中心,展开了明丽的 田园牧歌 式的水乡世俗生活画卷。这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社会,人与环境自然和谐。小英子一家4口人,尽管性格不同,但都禀承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格。小英子热情泼辣,心灵手巧,热爱劳动。她和常往她家跑的明海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明海会画花,小英子就把它们绣出来。他们共同劳动,一起薅草,车水,“扌歪”荸荠随着岁月流逝,春去秋来,他们的心田里渐渐长出了爱情的苗子。

《受戒》这个题目是带有反讽性的,“受戒”本来是和尚表明接受佛门戒律的仪式,而就在明海受戒的同时,两个小主人公的爱情也走向成熟。明海在受完戒与小英子划船回家时,两人 表白爱情 ,把船划进了芦苇荡。小说结尾处以写景暗示了性的成熟。[迷你句子网 jZd365.COM]

这是一个个性的作品,从资料上看,简单质朴,然而深深挖掘,才知本应属于时代下的产物,确实如此的清新脱俗,无伤无痕。湖南卫视的上演开启古装穿越剧的高―潮时代,这让我不禁哑然于的超纯爱恋,仿佛消减在世俗之外,一场没有悲伤的确是刻骨铭心的超时空感情故事。仿佛室外桃源,估计这是一个连陶渊明都倾羡的世外“园林”吧!

从作品中我们解读到了一种不可能变成可能,一分难以理解变成理所当然,一间世俗禁锢下的毛草屋变得熠熠生辉,然而,正是这样一间没有粉饰的房子,让我们从没有如此畅快过。明子,一个小和尚,英子,一个小村姑。多么简单的两个名字,很有中国风的感觉,英明,似乎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呢。

读过文章也很多了,这篇文章,的确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拥有良好空气的芦花荡,英子那真切可爱的小脚印,明子那“巧夺天工”的画作,英子姐姐秀丽的让人赞不绝口的刺绣,每个和尚的所做所说所感所梦,这些,都是文章的亮色,也是构建桃源的基本框架。那里,和尚吃酒又吃肉,甚至能够娶妻生子;那里,村姑善良又质朴,甚至助人为乐不求功。那里的生活仿佛是把现实世界的美丑消解到只剩下完美,把那些在我们世俗社会被认为大逆不道的事变成了理所当然,自由的船帆,把我们这些活在别人世界里的可怜虫唤醒,它告诫我们不要在再成为时代的牺牲品世俗观念的殉葬者。

纵观整部作品,汪曾祺有他独到的视角,还有那清新的笔触。读着读着,仿佛有《边城》的味道,一副清新隽永的风景画里有的是快乐善良的人民,美不胜收淡雅古朴的山水,但与沈从文截然不一样的是,一个是用带有点点悲伤的结尾结束勾勒,而另外一个则是一种明快的语调告诉给我们完美的结局。

但两者多多少少还是都拥有一些神秘的色彩,让人意犹未尽,不想拔出,就像我在品味一个脱离尘世烟火的人们都未曾见过的美食,吃过一口,还会惦记第二口,但是每一口却还有与上一次不一样的味道,我想,这样的作品才是大家的作品。留恋忘返,涟漪泛起。如果,让我再从深点的层次挖掘这篇文章的亮点,就应是作家的写作手法吧!

我个人认为汪曾祺是借用了西方作家比较擅长的反讽手法,用这种点睛的笔调表现下的完美其实是不存在的,不现实的,不能被世俗世界理解的,这不仅仅违背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学的道德观,更是对在中国如此盛行的佛教的讽刺与反观。

讽刺,讽于外,更讽于内,很难想象,那代表清心寡欲的戒疤,能够在瞬间变得毫无好处,很难理解,那灭人欲的时代竟有如此自由完美的爱恋。在那里,当和尚并不是为了信仰,而只是一种合理的谋生手段。有时候,我会想,此刻的旅游景点,供养着很多和尚道姑,他们的谋生想法是不是受了这本书的影响,这只是我的滑稽之谈罢了,只是,还是感觉有点可悲的,虽然,中有的是这样的和尚,但是至少他们拥有纯真的心,但是,此刻的假和尚早以丧失了人的本性,为了自我的利益为了赚钱,甚至能够不折手段,不禁心生悲凉。

很显然,我们世俗的社会很难再拥有这么淳朴的感情了,说是高楼大厦钢筋水泥阻断了我们的情也好,说是现代化的理念西方思想的渗透埋葬了我们的灵魂也好,总之,人,要想活的逍遥,活的无拘无束,活的自由灿烂,并没有那么容易,我们需要解答灵魂深处的问题,寻求内心的安宁,需要一颗明朗的心。

作品中两个部分的内容是相通的,具体的联结就是明海的行动;不仅如此,两个部分还互相印证,流贯着共通的精神――中国人的求生意志。《受戒》有着一种内在的欢乐,浸润着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现世主义精神,令人想起《诗经》和古代乐府中那些欢快的民歌。这是一首人生的赞歌,赞颂了纯朴健康的人性之美。

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提高个人内涵,定会有一番收获 。

受戒读后感(篇6)

水墨画般的山水风光

记《受戒》

教育部1004张可031004045

《受戒》,在我看来是一篇极负有人性美的文章。它以最平凡的品格展现了人性最非凡的美。在文中,汪曾祺借自己的理想为人们未经压抑自由生长的天性作了一个绝美的比喻。

《受戒》中芦苇的清香四溢的天地,幽静寺庙中小和尚明子青涩拘谨的影子,农家女小英子环境浸染的率性天真。打开它,仿佛打开尘封已久的童话,就像不杂一些灰尘,它自然清新,不让灰尘呼吸。

全文写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胧胧的爱情.全篇有一万二千多字,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但却极富诗情。

虽然**的情节并不明显,散文诗般的叙事语言却为**勾勒出一种恬淡深远、韵味无穷的意境,而明子和英子的相识、熟悉、相爱的情节被淡化到这种意境中。

明子九岁出家,在荸荠庵中的生活使他免受了尘世的污染,和尚的生活也是有悖于人们的常识:大**仁山不叫“方丈”、不叫“住持”,而叫“当家的”。不仅如此,在寺庙里可以赌博,可以喝酒吃荤,可以结婚有情人,还可以杀生。

在这里,出家就像种地、经商、画画。这只是一种职业。和普通人一样,佛教中的人也结婚生子,吃肉赌博,随意过时俗生活。对佛教的态度也很随和,只是让它成为日常的谋生之道。

虽然与常理相悖,但它充满了人性的自然美。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明子也很诚实。而作为岛上唯一的住户英子一家,父亲是一个全把式,母亲是个聚宝盆,干净利索,姐姐文静又心灵手巧,无忧无虑的生活使英子养成了淳朴率真活泼的性格。

远离村庄的地理位置为明子和英子提供了一个没有灰尘污染的爱情环境。明子帮助英子画画、种田、放牛。他们的感情发展得很慢。赵大娘从心理上接受明子,称赞他的时候称之为“这孩子”,又认明子为干儿子,更显现出其淳朴与热情。

而在结构上,**虽然以《受戒》为题,却忽略了名字受戒的过程。前半部分全景式地描写方丈以及仁山、仁海、仁渡三师兄弟的生活状态,在介绍明子、英子爱情发生背景的同时为为后文明子、英子的相爱做铺垫,二人唯美的爱情也在受戒前后的对话中明确地表现出来。

“你受戒了?”

“受了。”

“疼吗?”

“疼。”

“现在还疼吗?”

……小英子说:“你不要当方丈!”

“好,不当。”

“你也不要当沙弥尾!”

“好,不当。”

再来一笔,看那片芦苇荡子。

小英子突然放下桨,走到船尾,躺在明子的耳边,低声说:

“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你说话呀!”

明子说:“嗯。”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声地说:“要!”

“你喊什么!”

明子小小声说:“要——!”

“快点划!”

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迅速划入芦苇荡。

简短的对话自然,没有任何装饰,但却显示出他们纯洁的性格和纯洁美丽的爱情。14岁的她也许不知道如何去爱,但他们的爱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显现出来。

《受戒》意味着脱离世俗红尘,然而这篇文章却以“荸荠庵”里那些该受戒的和尚的不合常理的生活,以及“明海”和“小英子”的爱情向世人证明了一点“人性是每个人都需要的”。爱是人性的甘露,滋润着干燥的心。

文中的小英子是一个整天叽叽喳喳像个“喜鹊”的活泼,可爱,质朴的姑娘。情窦初开的她最喜欢“崴荸荠”,因为那样“她可以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去体会爱情。描写崴荸荠的那一段,非常的清新与自然, 看到“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

明海看着自己的脚印,傻乎乎的五个小脚趾,平足,细高跟鞋,足弓缺了一部分。明海有一种他以前从未有过的感觉。他心里发痒。美丽的脚印迷惑了小和尚的心。

”不禁会心一笑,为明海的纯真与可爱。也让人感叹,17岁,多么美好的年龄!

也正是这样一个一个对于人生、爱情有了懵懂认识和向往的年龄,难怪,只在看到一个小女孩的小脚印后,便会心乱了。但明海天生的羞涩却使他不敢表白,这份朦胧的爱只好在他的心里孕育、成熟,他的心还是纯真和美好的。虽然他只是被动地等待和接受初恋的到来,但他坚信自己对小英子的爱。

于是,在他等到了爱狂风暴雨般来袭时,他大声说出了心里话,虽然,这还是小英子的鼓动下,而这一次,他的勇敢已战胜了怯懦。人性的复苏使他紧紧地把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

相比之下,小英子更为直率大胆。她毫无顾忌地吐露心声,但并不鲁莽。她是在确定了明海的心意之后才许下诺言的。

她很直白,但很真诚;她很大胆,但很谨慎。她深信自己的可爱灵巧一定可以打动明海,她也清楚自己早已对那个漂亮温顺的少年暗暗倾心,于是她把这种爱表达出来,释放出来。正是这种积极的沟通和呼唤,让她和明海走到了一起。

有时候,人的心灵交汇处就是在这样的时刻,错过了那一刻,恐怕两个人的手永远不会在一起。聪明的小英子用她的果敢赢得了属于自己的那份真爱,她身上蕴含着的那份至真至纯的人性之善让她获得了生命中最珍贵、最美好的幸福。

故事的美是由**优美而清新的语言表达的。前两天,我在写汪曾祺的作品,我也了解汪曾祺的写作特点。他的**具有回忆的特征,而他的**的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其结构上。

外表松散而内藏着秩序,结构呈现出一种苦心经营的“随便他的**的语言洗练干净,文白相间,节制而有弹性,平淡、清新而富有诗意。而这些特点,在《受戒》中都有所体现。

《受戒》简短的语句,明快恬淡的叙事风格以及大量地方风土方言的使用和白描手法的运用非常契合**主旨表现的需要。散文诗般的意境使**读起来更像是散文或诗,而这种诗意是作者追求传统文化的结果,中国传统文化是讲求和谐的。

关于写作动机,汪曾祺在文章最后写到:“一九八○年八月十二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他也在《关于〈受戒〉》里回忆,这篇**的动因有三点,一是他重写了三十二年前的旧作《异秉》,感到自己的情感、认知,跟早年的有所变化,沉淀在心中的“旧梦”,似乎可以用“一个八十年代的人的感情来写”;二是比较集中、系统地重读了老师沈从文的**,沈从文笔下的农村少女形象,推动着他去写出一个自己的“翠翠”;三是外部环境的变化——“百花齐放的气候的感召”,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说起来汪曾祺甚至有些激动:

“试想一想:不用说十年浩劫,就是‘十七年’,我会写出这样一篇东西么?写出了,会有地方发表么?

发表了,会有人没有顾虑地表示他喜欢这篇作品么?都不可能的。”

然而这话是“倒放电影”式的感慨,汪曾祺久经风霜,“中国的各种运动,我是全经历过的”,知道他的写作冲动会触碰哪些禁区,他为自己准备了辩护词:“是谁规定过,解放前的生活不能反映呢?既然历史可以写,为什么不写旧社会呢?

今天的人,对于今天的生活所过来的那个旧的生活,就不需要再认识认识吗?旧社会的悲苦,旧社会的欢乐,不能给今天的人民一些东西吗?”有了大体设想后,他与别人谈起过,并进一步为自己辩护:

“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东西呢?”当时我没有回答,只是带着一点激动说:“我要写!

我一定要写得漂亮,健康,诗意!”写成后,我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

美和人性总是需要的。

有看到一篇评论《受戒》的文章,作者提到:

“《受戒》的责任编辑李清泉回忆说,初次知道《受戒》,是听一位京剧团的老杨同志说,他最近读了一位朋友写的**,“味道十分迷人,可以回头一寻思,又觉得毫无意义”。李清泉辗转托人要来了这篇**的手稿,附着作者一纸短简,说:“发表它是要胆量的。

”李清泉“正面看,反面看,斜侧着看,倒过来看,怎么也产生不出政治联想,看不出政治冒犯”。不过,那时候的人都明白作者的担心源自何处:“我们心里还存着一个心照不宣的体验,那便是对于‘左’的演绎法的恐惧,但那却完全不在于你的作品有**病和毛病的性质是什么,它的厉害在于它可以任意解释、随时找出所需要的罪名。

它的另一个厉害还在于你只能匍匐在地,候旨、不容分说。”李清泉最终是横下了一条心:“产生这种情况的条件,虽不能说完全消失,却也消失了不少,它不仅不该再有,也不很可能再有,万一再有自然又是一场大灾难,又何惜一身”。

这些细节很能说明当年的语境:人们重新表现出“对艺术的忠诚”,作者如此,编者、读者亦如此,但确实整个民族“陷于但求政治上无过,不求艺术上有功的猥琐平庸气氛太久了”,看到《受戒》这样的作品,自然一则以喜,一则以忧,甚至像那位老杨同志,“本来已经有些沉(进去)了,却幡然警觉起来——它毫无意义!”这说明意识形态要求内化至读者心中,已达何种程度。

但那又是一个相信未来、奋发向上的年代,总要有人撞破某些禁忌,要有人展现某种回归,这又是另一种默契,因此“《受戒》的出生是炫人眼目的,同行相见是喜形于色的,对于改变文学创作的生态环境是起积极作用的。”(《关于〈受戒〉种种》,1987)《受戒》最终获1980年全国短篇**奖。后来有人总结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北京出现的一批引人关注的爱情**,包括刘心武《爱情的位置》、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和《受戒》,并评论说,刘是“提出爱情的问题”,张“写爱情的现实”,《受戒》则“写爱情的永恒”,“刘心武敏感,捷足先登;张洁写苦涩,这女人恶;汪曾祺写欢乐,姜是老的辣。

”(许谋清《我感觉到的汪曾祺》,1993)”

“汪曾祺强调“我的作品是健康的,是引人向上的,是可以增加人对于生活的信心的”,无外乎是希望读者借助**的精神力量,走出咀嚼苦难与悲情的迷思,平复过于哀伤的人心。稍具反讽意味的是,这种对现世人心的抚慰,却是通过抒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旧梦”来实现的。”

在《受戒》推出的1980年,批评界根本还没有合适的批评话语来应对这篇**。“有什么意义?”与“**还可以这样写?

”是横亘在大多数人心头的疑问。如果说,《受戒》凭借文体的实验性与散文化、诗化的叙述而获得大多数评论家与读者的认同,恐怕没有充分考虑当年的文学语境与读者接受能力。那是一个边缘对抗主流的年代,而《受戒》中充满着边缘的元素:

性、宗教、无主题、无情节、旧社会、世俗欲望……这些元素让原本具有先锋性的汪曾祺**成为了笼罩性的示范文本,一篇“里程碑式的作品”。

受戒读后感(篇7)


前几天,我在书店里发现一本题为《受戒》的书籍。这本书的封面上是一位僧人面带微笑,身穿袈裟,手捧一本经典的姿态。封底上写着“深入洞察内心,感悟生命的真谛。”这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我便毫不犹豫地购买了这本书。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受戒》。这本书的开头,作者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年轻人的成长故事。这位年轻人叫阿宏,从小生长在农村,家境贫寒。在读书的路上,他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然而他的父母却因为生活的压力而拒绝供他读书。尽管遭遇重重困难,但阿宏没有放弃,他工作努力,靠自己的力量考取了大学。


在大学期间,阿宏面临着迷茫和压力。他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自己真正的追求是什么。一次偶然的机会,阿宏去参观了一座寺庙。他在寺庙里遇到了一位慈祥的老和尚,他鼓励阿宏去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从那时起,阿宏开始对佛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寺庙中,阿宏终于受到了戒律的启迪。他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佛法,成为了一名僧人。在寺庙的生活中,他通过禅修和修行逐渐认识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他悟出了生命的真谛和对世界的洞察。他明白了,外在的物质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而内心的宁静与和谐才是人真正向往的东西。


通过《受戒》的阅读,我深深被作者描绘的人物形象所感动。阿宏这个角色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人物,更是一种精神追求的象征。他在面临艰难困苦时没有放弃,一直坚持追求梦想。他最终找到了真正的人生意义和目标,成为了一名僧人。


这本书也让我反思了自己的生活和追求。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物质至上的社会,我们总是追逐着更多的金钱、更高的地位、更多的社交网络关注。这些都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感和内心的宁静。通过阅读《受戒》,我明白了内心的平静才是人追求的真谛。我们应该通过自省和修行,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宁静。


《受戒》这本书在叙述故事的同时,也通过悲欢离合的经历,提醒我们珍惜眼前人,珍惜现在的生活。书中的阿宏终其一生都在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而我们有时却陷入忙碌和焦虑之中,忘记了真正重要的东西。通过阅读《受戒》,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时也明白了改进自己的重要性。


小编认为,《受戒》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这本书,我了解了佛法的智慧和对生命的洞察。我从中学会了寻找内心的宁静和平静,明白了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满足。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佛法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和追求的指南。我相信,通过读《受戒》,我会继续努力寻找生命的真谛,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宁静。

受戒读后感(篇8)

《受戒》主要描写了农家孩子小明子当和尚及菩提庵和尚的日常生活,同时展开了小和尚与小英子间朦朦胧胧的爱情故事。小英子活泼胆大,话多的像喜鹊,不经意间把小和尚明海的心弄乱了。明海出家四年后去善因寺“受戒”,是小英子陪他去的,也是小英子划船来接他,回程路上的简单对话达到小说的高潮,处处渗透着少男少女初恋般的美好。

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

“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受戒》是汪曾祺1980年的作品,当时汪老已经60岁,真想不到写出这样青涩美好故事的却是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这应该源于他少年时期优雅闲适的心态,心中一直保留着一片美好的天地。

他曾在采访中坦言:“写《受戒》主要想说明人是不能受压抑的,反而应当发掘人身上美的、诗意的东西,肯定人的价值。我写了人性的解放,像小英子这种乡村女孩,她们感情的发育是非常健康的,没有经过扭曲,跟城市里受教育的女孩不同。她们比较纯,在性的观念上比较解放。这是思无邪,《诗经》里的境界。”

受戒读后感(篇9)

对于写作来说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输入。很多写作者都认识到了这一点的重要性,于是大量阅读输入。市面上的图书种类太多,往往让人迷乱了双眼。

写作者最应该读的书是那名著。它们经过了时间的洗礼,留下的是最有价值的东西。

最近在读汪曾祺先生的《受戒》,以我一个小写作者的身份,不敢妄自评价。但作为写作小白,我们能在这本书中学到很多东西。

我手上的《受戒》是一部短篇小说集。除了名篇《受戒》、《大淖记事》,还收录了汪先生改写的《聊斋新义》,读起来更增添了很多趣味。

下面来看一下,作为普通的写作者,我们能在这本书中学到什么呢?

普通写作者最发愁的事儿,就是没有东西可写。今天好不容易写出一篇,可能三五天之后才能再写出一篇,更有甚者,写了一篇之后就开始长久的沉默。

新手写作者需要大量的练笔,而写作素材成了大家发愁的重点。我们常说,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但很多写作者认为自己写不出高大上的东西,主要是因为经历有限生活狭窄所致。我们要改变的就是这一认识。

汪曾祺老先生的这部小说集中,写的主要是生活中的小事。

比如名篇《受戒》,主要讲了明海小和尚为何出家,在庙上怎样生活,和小英子朦朦胧胧的情感。

《詹大胖子》就是写了一个学校看门人的故事,《王四海的黄昏》讲了行走江湖打把势卖艺的王四海的一段经历。

汪曾祺先生笔下的这些人物,没有很高的身份,没有做过惊天大事,他们都是生活中的小人物,但他们的故事让我读得津津有味。

故事来源于生活,写作素材也来源于生活,如果我们耐心地观察生活,体味生活,还会发愁没有素材可写吗?

二 文章结构精妙,让人意犹未尽。

有了写作素材,我们就随手的记录生活,把它写成流水账肯定不行。一篇好的文章,要有精妙的结构才会让读者念念不忘。

汪曾祺先生的小说集中,有一篇名为《陈小手》的文章,至今让我唏嘘不已。

陈小手是产科医生,专为女人接生,由她接生的女人都能顺利产下孩子。汪先生在文章开篇就介绍了陈小手的技术,用了大量的笔墨渲染他的接生技术好。

文章后半部分讲陈小手为伪团长的女人接生,累得陈小手一身大汗,孩子终于顺利生了下来,陈小手拿了接生费,骑上白马回家,团长在背后开了枪,陈小手死了。

短短三页纸的小说,无端让读者觉得心内凄凉。前文大量渲染成小手的高超技术,给读者一个热腾腾的期望,后文短短的数十行字写陈小手的死亡,前后对比鲜明,让读者在短短的三页纸中就记住了这个故事。

贾平凹说:汪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这话讲的不错,三页纸的内容能挑动读者的内心,可见非一般之“精”。

汪曾祺先生的小说还有一个特点,他会大量描写故事中的风土人情。比如《大淖记事》中,他大量描写了大淖那片湖水,以及湖边人家的生存百态,刚开始读,让人觉得拖沓不爽利,但配合十一子与巧云的爱情故事发展,又让人觉得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描写不可或缺,正是那样的生活环境,才造就了逆境中坚韧不拔的巧云。

布局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汪曾祺先生是这方面的高手,值得我们去学习。

三 洁明快的语言,让人那么爱读。

不管是读小说还是读其他文章,我都喜欢比较简洁的语言。

汪曾祺先生的小说,语言简洁清丽,让人不忍释卷。简短的用语读起来非常上口,让我们来看文中的一段。

“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跟细细的,足弓缺了一块儿。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

对小英子脚印的描写,只有短短的二十几字,但痒了的不只是明海的心,还有我的心。

再看小英子与明海的一段对话。

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

“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汪先生用寥寥数语,将小儿女情窦初开的羞涩与纯真,描写地淋漓尽致。比起琼瑶式大段的咏叹,我更喜欢这活泼清丽的美!

汪曾祺先生说: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我希望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润,让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诗意的。

他用自己的笔,书写着普通的生活,用清丽的语言创造着阅读的美感。美不是过于高大上的,汪先生让我们明白,美就藏在生活中。

作为新手写作者,我们不要羞于书写生活,大师笔下的生活是美的,语言是美的,我们应该从大师的作品中,学习、领悟,然后勤于练习。

历史不仅由大人物组成,文学作品也不仅仅作家能够书写,我们每个人都有书写的权利,我们也可以用手中的笔创造美,创造诗意!

受戒读后感(篇10)

《受戒》是一篇写佛门生活的作品,文中的荸荠庵纪事,以平常人的角度写几个和尚,甚至是以轻喜剧的姿态闯入读者的视线,为故事的顺利展开垫定了基调:作者是用人的天性看世界,用人的感觉来说生活,现实和传统中的宗教戒律和游戏规则是完全不适用的。

我们看到的就是生灵活现的人和人们,只不过没有尔虞我诈的心计,没有追名逐利的欲望,没有太多的琐碎和市侩,怎样是最透明的它就是怎样。这种全新的意境已经足够让人心怡神往了,那男女主人公更是集中了这种并不是说作者有意要作一篇“借佛反佛”的小说,也许作者的倾向远没有这样的激烈,这正如作者对佛门清规的笃信也并不激烈一样。

荸荠庵里的僧侣生活就更令人向往了,完全没有一般佛门寺庙里清规的羁绊。这里的和尚只要会一点做法事的基本功如放瑜伽焰口,拜梁黄忏之类,从此就可以吃现成饭,可以赚钱,可以还俗,可以娶亲,还可以买田置地,过优哉游哉的神仙日子。庵里的老师傅终日枯坐念佛,不问世事,在那“一花一世界”里沉醉。

大师父仁山是“当家的”,管着经账,租账,债账三本帐簿,平日在庵里从不穿袈裟,经常是披件短僧衣,袒露着他那黄色的圆肚皮,光脚踢踏着拖鞋;其他两位师傅也是各有千秋,二师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还把他老婆接来避暑纳凉;三师父更是人不仅漂亮,有一手“飞铙”的绝活,甚至每场法事之后,村里就会有大姑娘或小媳妇蓦然失踪。最让人诧异的是他们吃肉从不瞒人,甚至过年的时候就在大殿上杀猪,这里的和尚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祥乐时光,这哪里是一个“佛门净土”,分明就是一个现代版的“桃花源”。

受戒读后感(篇11)

这个世界中人的生活方式是世俗的,然而又是率性自然的,它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同时又有一种超功利的潇洒与美。首先,故事的行为“空间”——“这个地方的地名有点怪,叫庵赵庄”。“庵赵庄”这一符号,指称着两重涵义:庄上大都姓赵,庄上有一个庵。庄以族为名,是中国传统社会注重血缘聚居的一种反映;庄以庵名,则可见这座小小的菩提庵对庄上人家的重要性。“出和尚”便是这个地方的一大特色。例如,在当地,出家仅仅是一种谋生的职业,它既不比别的职业高贵,也不比别的职业低贱,庵中的和尚不高人一等,也不矮人三分,他们照样有人的七情六欲,也将之看作是正常的事情,并不以之为贱:“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他们可以娶妻、找情人、谈恋爱,还可以杀猪、吃肉,唱“妞儿生得漂漂的,两个乳房翘翘的,有心上去摸一把,心里有点跳跳的”这样的酸曲。人的一切生活方式都顺乎人的自然本性,自由自在,原始纯朴,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的束缚,正所谓“饥来便食,困来便眠”。庙里的和尚是如此,当地的居民也是如此,英子一家的生活,男耕女织,温饱无虞,充满了一种俗世的美:“房檐下一边种着一棵石榴树,一边种着一棵栀子花,都齐房檐高了。夏天开了花,一红一白,好看得很。栀子花香得冲鼻子。顺风的时候,在荸荠庵都闻得见”

小说中自然、纯朴的民俗世界实际上是汪曾祺自然、通脱、仁爱的生活理想的一个表征。他说:“有评论家说我的作品受了两千多年前的老庄思想的影响,可能有一点。……我自己想想,我受影响较深的,还是儒家。我觉得孔子是个很有人情味的人,并且是个诗人。……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是生活境界的美的极致。……我觉得儒家是爱人的。因此我自诩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

《受戒》中表现的就正是这种传统文人追慕的“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这种“生活境界的美的极致”。他对人的关心、尊重和欣赏,超越了政治、形态等功利层面,直指人的生命形式和生存形态,这便是他塑造这些人性完全被释放了的和尚形象的原因,也是他淡泊和谐的审美追求得到的进一步落实。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