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这样一群,阳光、聪慧、张扬……,拥有稳定的家庭生活,优越的生活条件,当他们取得成绩受到各种奖励的时候会听到这样的话:“看人家,不愧是教师家的孩子。”他们还是这样一群,乖戾、自负、孤僻……,带着家长的重望,接受期待的目光,当他们考试失败或者犯了其他孩子同样会犯的错误时,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还老师家孩子呢,还不如一般人呢。”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教师子女。他们是一个特殊的部落,处在闪光灯下,是众人目光的焦点,或优秀或普通都受到更多的关注,而作为教师的家长心理也背上了重压。因此,我们的教师们对子女的教育也就格外地关注,也格外地付出。
确实,教师应该是教育孩子的高手,因为教师综合素质好,又经过了专门的专业学习,进行应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他们知识全面系统,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实践经验,也掌握了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他们了解自己的孩子,对孩子问题看得准,也具有及时纠正的条件,于是,很多教师子女能够得到最好的启蒙教育和智力开发,在同龄人中出类拔萃,潜能得到开发,前途看好,令人艳羡。然而现实中老师教育不好自己子女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些优秀的老师,送走N届毕业生,教了无数优秀学生,可谓桃李满园,但是自己的子女却平庸无奇,令其头疼不已。真可谓理想的孩子总是相似的,而不理想的孩子则各有其不同,令家长烦恼操心甚至绝望。而家庭教育的挫败,直接影响到教师本人的工作质量,以至于很多教师产生了自卑懈怠的心理,心理压力极大。
其实教师子女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更涉及到教师与学生、父母和子女这两种深层次的关系。其他子女的眼里,老师是神秘的,有一定的权威性,这样在学校他们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教育,学校教育效果会更明显。而作为教师的子女,他们日常生活就与父母在一起,对作为教师的父母,没有神秘感,更多是亲情关系,对父母了解相对比较透彻,甚至还会暴露出很多弱点,孩子不容易产生崇拜。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正确处理家庭和学校的关系,在不同的环境应该对自己的子女有不同的要求,不能同化了。如果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教师不能够正确处理这些关系,不能够确立正确的评价标准,及时了解孩子,为孩子准确定位,就会在家庭教育中陷入误区,要么要求过高,过于急躁,要么放任自流,心灰意冷,造成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子女教育问题,是当今教师们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这期的话题栏目里,我们就教师子女教育的问题进行访谈。
从那个悲剧说起
2004年7月《杂文选刊》(上)中的《每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一文提到一个悲剧,这是一位“全国优秀教师”,事迹特别感人。方老师是一位初三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为了工作,把年仅五岁的女儿反锁在家里,女儿因发烧没及时治疗而失明了!记者最后采访她时,她说,这一届学生考上重点高中的特别多,有点欣慰。当时这个事件引起了大家的讨论,难道非要用自己孩子的健康来换取升学率的提高吗?这样的代价是不是太大了?
目前,很多教师都承担者超负荷的工作,在家庭教育者方面自然就无暇顾及,出现了“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庄稼”。在前不久组织的部分教师子女教育论坛中,还真有很多教师倒出子女教育的苦衷。
忙碌中失去了耐心
“作为教师,累,真累!在班级把要说的话都说尽了,回到家里甚至不愿意多讲一句话,更不要说陪着自己的孩子谈谈心,说说话,讲讲故事。孩子到身边来都觉得烦,总是不耐烦地说:“去去去,找你爸去!”但是,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时,又总是理所应当的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要比别人的孩子好,处理时态度强硬,把平时对待自己学生时的耐心全然抛到一边,造成了孩子极强的叛逆心理。
早期教育失败了
“由于是教师,觉得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更早一些,女儿十八个月的时候,我便开始教她认字,她学得很快,在短短的四五个月的时间里,她认识了三百个字,背下了识字三字经的四本书上的儿歌。可是没想到,真正应该识字背书的时候,她却记忆得很慢,而且表现出了不爱学习的态度,过去三句三字经念一遍就背下来,现在念好几遍也记不住,可是和我女儿在一起上幼儿园的一个小朋友,从来没有教过她学什么,可是上幼儿园以后记东西却非常快。
优越感“害”了孩子
“我的女儿在上幼儿园时是在我们学校上的,如今上了小学又到了爱人所在的学校。女儿虽说生得并不十分漂亮但的确是非常的可爱,聪明活泼,伶牙俐齿,同事们自然都十分喜欢,于是见面时免不了逗上几句,这下她可是更加得意了。自然而然地在她的心中就形成了一种特有的优越感:我妈(我爸)是学校的老师,你们都不如我。对老师也很不尊重。这一点也令我们十分头痛,想想如果不是那份优越感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做怪的话,我想她是万万不敢像现在这样的‘嚣张’。 ”
我的孩子怎么这样?
都说应该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自己的孩子,可是当他屡犯错误时,你还能有一颗平常心吗?当他成绩比别人差时,你还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吗?当他在学校里有优越感,欺负别的同学时,你还能守着那颗平常心吗?孩子的平庸让自己尊严扫地,痛苦啊!尤其是和自己的儿子同在一个学年更是痛苦啊!这里的滋味是用任何语言无法表达的。
挑剔让我如此尴尬
“反思自己教育儿子的做法,我发现我就是"职业病型"家长.总觉得做为教师的孩子应该处处表现强些,因此总找孩子身上的毛病,不分场合地以教师的身份和口吻教训自己的孩子.导致有一天儿子对我说:"妈妈,你对你的学生说话怎么那么温柔,而对我总是凶巴巴的.你是不是不喜欢我,喜欢你的学生?"听了儿子的话,我也感觉到自己对儿子的教育上出现了失误。”
-------------
以上的苦衷让人感到沉重和辛酸,这个笼罩着光环的令人尊重的群体也有这令人难解的苦楚,的确发人深省。然而,也有更多的成功和精彩让人感到欣慰和鼓舞。
孔老师的育女之道
采访人:郭力萍
被采访人:孔凡哲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系教授;教育部东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副主任。
孔教授的教育理念是:要把握教育规律,用科学艺术的方法引导孩子。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为他们设计好未来。
孔教授的女儿2006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现在是北京大学三年级学生,她是文体活动的积极分子。目前担任中文系学生会负责人。
《青年教师》:孔教授,您的女儿各方面发展得都非常好,令人羡慕。请问您的孩子有什么特点,能不能具体说说你为她的未来是怎样设计的?
孔凡哲: 我女儿非常好动,活泼开朗。所以,我们开始就为她定位,既要保持她活泼开朗的个性,也要培养她文静稳重的气质。于是,我们打算让她学习钢琴。我始终认为学习钢琴能够练习指法,心灵才能手巧嘛。还有就是通过学习钢琴获得真正的素质教育。学好了钢琴,能够提高认识生活、感悟自然的能力,一通百通,全面提升一个人的素养。
《青年教师》:让孩子学习钢琴是一项非常繁重和艰辛的事情,很多家长都望而却步或半途而废。而您的女儿现在钢琴已经考过了十级,令人佩服。学钢琴是孩子的兴趣吗?你们是怎样坚持下来的?
孔凡哲 首先夫妻俩人要统一思想。 孩子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但是,我们还是买了钢琴,然后找了最好的老师来教她。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家庭教育金点子,孩子就坐不住了,坚决不学了。就这样搁下来了。为此,我们真的花费了不少心思。 一次,我故意在家播放《化蝶》,然后谈自己对这首曲子的理解,因为我非常喜欢这首凄美悠扬的乐曲,随着年龄的增长,感触更加深刻,所以叙述时流露的感情也深深打动了女儿。我看在眼里,但是却没有动生色。过几天,我就请几个钢琴学得好的小朋友来家里,让他们弹奏,大家都争先展示自己的琴艺,我看到女儿流露出羡慕之意。晚上,她主动提出要继续学钢琴。
当时为了让她能够练钢琴,可以说,我们也采取了哄 、骗、懵的方式,也就是欣赏鼓励和物质刺激。同时也付出了很多时间,如中午时间多数是这样度过的:从学校接孩子回来后,我们夫妻一个人做饭,一个人陪她探弹琴,我们轮换着吃饭。经过一段时间的 孩子对钢琴越来越感兴趣。后来,为了加深她对乐曲的理解,我曾经带她去过云南的蝴蝶泉。也使得她对音乐的感悟更加深刻。我们知道,教育孩子最忌讳的就是急躁。很多家长往往就犯这个毛病。
《青年教师》:看来教育孩子真的是一门艺术,也要有科学的方法,还要有耐心。在文化课学习方面,您是不是也有一些独特的有效的方法?介绍一下好吗?
孔凡哲: 我主要抓起始年级的学习,养成习惯培养兴趣很重要。开始检查她作业的时候就要求她规范,然后是灵活运用知识。我不是很主张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文化课上,我认为初一初二高一高二一定要培养综合能力,培养一些特长,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到初三、高三阶段才要注意到升学,为考试做些必要的训练。
《青年教师》:现在很多家长都热衷于课外学习,如参加奥数、英语、作文等学习班,你是怎么看的?
孔凡哲: 我要说的是,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学奥数,奥数只供少数有天分的学生学,不应该是有功利目的的。现在有很多孩子学习奥赛因此葬送了前途。因为这样的孩子容易走极端,忽略其他学科的学习,淡化能力的培养,最后,综合素质没有培养好。我就没有让女儿学奥赛。连英语都没有参加过课外班。我女儿是从初一开始学习英语的,当时班级里只有两个孩子没有学过英语,开始学习很吃力,后来,我们主动和老师配合,让孩子抽出大量时间读诵课文,还找了一个英语教师集中学习《走遍英语》,目的是培养语感。一学期后,女儿的英语成绩在全班排第一。
尤其要提醒各位家长,千万不要迷信什么作文班,要提高写作水平,读书是根本途径。
我的女儿阅读面很广,文史哲还有一些自然科学书籍她都爱读。有时到了痴迷的程度,但是我们几乎就不作限制,只要孩子在读健康的书,我从来不制止,只是提醒她注意时间的安排。读书的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可以说,没有读书习惯的人没有后劲,是走不了多远的。阅读是生命的奠基,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如果不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那就是犯罪。
《青年教师》: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你觉得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些什么优势?
孔凡哲 : 其实也谈不上什么优势,就是意识到这样一点:让孩子自己说出我们想让她说的,让教育不流痕迹。如我很希望她考北大,我们就经常有意识地找朋友家考上北大的孩子和她交流,让她感受北大校园和北大文化,产生神往。
我还要说一点,其实很多教师往往不懂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做教育未必真正懂教育,未必真正按规律办事。比如我以前一直陷入这样的误区,认为“熟能生巧”是正确的,但是现在却觉得“熟能生厌”,当一个人长时间反复做一件事的时候,就会厌倦,就是无效劳动了。那么就适得其反。看看,如果坚持错误会很可怕的。
《青年教师》:您的女儿现在应该是成年了,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她对你们的家庭教育是如何评价的?
孔凡哲: 女儿在《如何走上北大》一书中给予我的称号是“心理咨询师”,还把家庭比做“热水瓶”“避风港”。是的,在家庭中,我们很少给孩子指责和批评,总是积极鼓励她,给她动力。
行走在成功的路上
他是一个儒雅帅气的男孩,四年前,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他坚持长跑数年,身心保持着昂扬的状态;他从五岁开始写日记,十七岁就发表了《魏星日记》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他博览群书,对社会和生活有着深刻的思考------他是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儿子魏星,一个成功者的参照系。在一个特殊的日子,我们采访了他。从他的身上,我们捕捉到魏书生老师高超智慧的家庭教育。
一是民主二是科学
大家知道,魏书生目前是盘锦市教育局局长,书生学校董事长,每年在国内外做百余场报告,社会兼职40多项,他的工作量可能是任何一个中小学教师无法比拟的。但是,他能够科学利用时间,有高超的分身术,出色地完成多种角色的 转换,同时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帮助孩子走上了成功之路。魏书生老师说,教育与孩子和教育学生一样,一是民主,二是科学。家长和老师其实都是服务者,要学会为他们服务,不要总是想着管人家,凡事要和人家商量着来,不要动不动就想做主。所有的孩子都是天使,有着自己的智慧和感悟,要相信他们。
魏星说,爸爸从不说教,没有家长作风,虽然在家的时间很少,但是总是抽时间陪自己聊天,很少谈学习,让他很放松。他愿意和爸爸聊天,聊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内、国际大事,爸爸很幽默,有时也谈生活趣事,调节气氛,很多知识就是在与爸爸的聊天中获取的,因为爸爸做过工人,后来做老师做校长做局长,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所以和爸爸谈话能够得到很多感悟。
对孩子好就让他形成好习惯
最让他受益的是坚持了数年的两个好习惯——长跑和记日记,这也是魏书生班主任工作的传统项目和品牌工程,爸爸戏称为思想道德长跑。他说,记得五岁的时候,爸爸就要求我写日记了,他每天都督促检查,开始真的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但是爸爸告诉我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把看到的想到的如实写下来就行,从来没有指责,因为很随意,写起来很放松,就坚持下来,现在要是不写了还不舒服呢。后来魏书生还带魏星早上长跑,鼓励他一直跑到现在。有一年过年,爸爸工作了很晚,第二天不想起来了,但是魏星还是把他拉起来,没有拉下一天。现在想想这两种习惯对他的成长作用 太大了。看来养成一个好习惯真让人受益终身。
教育应该以德为先
爸爸和妈妈都很忙,很多事情都是我自己做。他说在他2周岁时,爸爸告诉他:“来,给爸爸洗脚”。在他儿子4周多时,他对我说:“来,爸爸一个人睡觉害怕,你来陪爸爸睡觉” 。开始真觉得爸爸和我一样胆子小,长大了才理解爸爸的苦心和高明,原来是为了培养他的亲情意识和孝敬老人的观念。他一直提倡教育孩子以德为先,还着力培养他的勇敢和责任心。也就是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他现在很自立。魏老师说,别看孩子小,要让他从小学会干家务,久而久之,这会成为一个习惯,首先让他学会帮助父母解忧,爱家人,才能爱他的亲人,爱所生活的社区、城市,才会让他爱国家、爱人民。要让孩子学会做个好人,“人”字好写,一撇一捺,从人字就可以看出,人的一生有辉煌的时刻,也有走向低谷的时候,从小就要让他守住一颗平常心,到哪里也不能忘记自己是一个“人”。
谈到未来的打算,卫星充满自信地说,自己所学的专业涉足面很窄,他打算再学一门经济学专业,在其他方面开发自己,可能很顺利如愿,也可能遭遇挫折和失败,但是无论怎样都要快乐面对。正如父亲常常说的,坚守快乐,享受人生,让 “松 静 匀 乐”四个字伴随终生!
两位普通教师的家教体会
被采访人:王玉宏, 曾担任班主任,书法、美术学科教师、教导主任、业务校长、校长等职,现在吉林市丰满区教师进修学校任教研员。儿子就读于吉林市松花江中学
让孩子练就一身“童子功”
《青年教师》听说您一直为孩子能够在早期学习多项艺术而自豪,能具体说说学习的情况吗?
王玉宏 因为我对文体艺术也非常欣赏和热爱,特别是对书法、绘画,平时有时间也动手操作,深刻意识到练就一门特长,“童子功”是多么重要。所以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让孩子听音乐,听中外名曲。孩子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自己唱开始到要求大人教唱,四岁时我同孩子一起录制了会唱的十几首歌曲。鼓励孩子画画,我和爱人也经常夸奖孩子会“创作”了,并且对孩子说:你能出“画集”了。
孩子从六岁开始学钢琴,入门很快,也很用心,但也有偷懒和不耐烦的时候,此时我同爱人一起鼓励,耐心讲解家庭教育金点子,如此往复,坚持了七年,每天都不少于2小时训练。我们拜名师,要孩子精益求精。去年参加了市少儿才艺大赛获得大奖。在上届青年歌手大奖赛,音乐理论:听音试唱、模唱测试时,选手唱完他都能听出问题,找准失误的地方,与赵义山评委点评的所差无几。
自7岁开始学习书法,其间我们时常带孩子参观市里举办的各类书画展,文艺演出,音乐会,并带孩子拿着书画作品拜访市内名家,不论是做人还是求艺皆受益良多。
《青年教师》学习这么多样艺术,是否影响课内学习?你们是怎样安排时间的?
王玉宏:虽然这些年来我取消了孩子在小学期间的不少课程,利用在校的大量时间练习了书法、钢琴,每个周六和周日学习绘画,但是孩子的功课没有受到什么影响,成绩始终很好。因为很多老师和家长就是在磨时间,让孩子无休止地做题,反而适得其反。
我也很注意加强对孩子知识和文学的积累和修养。到目前为止,背诵了《论语》一部书、《猛子》一部书(差一章)、《老子》道德经一部书,《中庸》一部书,唐宋诗文名篇若干。
诗词背诵都是我爱人带孩子上学、放学的路上背诵的。其他经典是在寒暑假早晨6点——8点背诵的。
《青年教师》关于对培养孩子文体艺术特长,你有什么体会?
首要的一点就是坚持,这种坚持需要的是毅力和专注,孩子是主要方面,但家长的坚持也非常重要。练特长不一定就走专业,为的是有一个良好的人文素质,艺术修养,为自信的有意义的人生奠基。
做孩子的玩伴和学伴
被采访人: 于莉荣 吉林市船营区第二十五小学校教师
《青年教师》您在学校是教师,在家里是母亲,你是怎样完成角色的转换的?
于莉荣 :我儿子上学比别的孩子早两年,所以学数学有一点吃力,面对这种情况,我对他说:“妈妈和你一起学奥数,我们比一比谁学得好。”从那以后,我坚持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研究,渐渐的,她对数学的兴趣浓了。从小学四年级开始他参加了三次国家级竞赛,获银牌一枚,铜牌两枚。在市级的中学生数学能力测试中获一等奖。
孩子刚开始写作文时也觉得无从下手,正巧我的办公室里有另一位主任养的地图鱼,我带她去观察地图鱼的外形、活动,让他给地图鱼喂食,了解地图鱼的习性。他根据自己的观察写的作文得到老师的好评,由此他知道了,写作文并不难,就是写自己身边的事物和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我的鼓励下,上学期参加全国中学生英语竞赛获得一等奖。
《青年教师》小孩子都很爱玩,那么您是怎样处理孩子学习和玩的关系的?
于莉荣:孩子识字早,能看小片断时,我们除了给他买幼儿读物外,还买了一些适合孩子读的笑话集,不是急功近利地要求孩子看名著。我们给孩子建立书很有趣的概念,使他从小热爱书籍,现在看来效果很好——有时候,他捧起书来看起没完,我们要提醒他歇一歇呢。
很多家庭为了孩子买电脑,可买了电脑后却后悔——因为很对孩子不能正确使用电脑,又缺少家长的监督指导,最后计算机变成了游戏机,孩子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出于需要,06年我们家也买了电脑,从买电脑那天起,全家约定不用电脑聊天,不上网打游戏,正确使用电脑。儿子利用网络查找解决遇到的难题,还通过为别人解决难题积分,每周的这两个小时“玩”得很高兴。
《青年教师》您也是班主任,工作一定很忙,但是听说都是自己带孩子的,为什么不交给老人带呢?
于莉荣:有不少年轻教师以工作忙累为由把孩子交给老人代养家庭教育金点子,这是一种很不利孩子成长的教育方式。老人对孩子的教育不能起到及时调整与疏导的作用。
记得儿子上幼儿园时,有一天下班后,我在卫生间洗衣服,他在厅里自己看书,一边看一边读出了声。我忽然听到一句“小猪心里很见鬼”,跟上面的句子联系不上,赶忙把他叫过来看,原来书上写的是“小猪心里很惭愧”,他认识“渐”和“鬼”,就把“惭愧”读成了“见鬼”。我边告诉他正确读音边忍不住笑出了声。儿子的脸涨得通红,很不好意思。于是我向他解释我笑的因为。他又高兴地去读书了。如果老人看孩子能注意到这些吗?所以我一直坚持自己带孩子。
结束语
无论是否是教师子女,关于孩子的教育引发太多的话题和思考,我们永远也探讨不完,因为我们遇到的问题总是千变万化的,而应对的方法也应因人因事而宜,关键是我们能够遵循规律,让教育回归本源。其实,在探索的路上,所有的教育都是相通的。
魏书生说:教育孩子和教育学生一样,一靠科学二靠民主。
陶继新说:父母要做孩子善良人格的培育者、健康心态的塑造者、良好习惯的习染者、巨大潜能的开发者、坚韧性格的锻造者、快乐学习的引领者、自然本色的回归者。------
朱永新的思考更加让人震撼: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成长!
李镇西的实践证明: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才!
值得思考的是,对于孩子的评价,也许社会界定的“成功”和“失败”也未必就是“标准”。包括教师在内,人们存在着价值观的偏差,错误的价值观使得更多的孩子被无辜地判定为“失败者”和“庸才”。与此同时,在高分的光环中,我们还看到一些孩子身上的“硬伤”:自私,偏激,孤僻,如果我们的社会在评价一个孩子的时候多一把尺子,用发展前瞻的目光关注他们,跳出分数的羁绊,超越升学的标尺,可能会有意外的发现和惊喜。因为,你会在多元的视野里,看到每个孩子多彩灿烂的内心世界,发现他们独特纷呈的个性和专长。也会洞悉“好”孩子的内心,为他们修补精神世界的缺失,让他们康复起来,健全起来!相信为人师长的我们的孩子,都将得到最好的发展!
更新:2008/9/13 5:56:48 编辑:
关于 的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