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七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

2024-09-27 来源:华佗小知识

七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3)会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找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能力目标:

  1)渗透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思想。

  2)通过尝试求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

  2)在积极的教学评价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本班共有40人,请问能确定男女生各几人吗?为什么?

  (1)如果设本班男生x人,女生y人,用方程如何表示?(x+y=40)

  (2)这是什么方程?根据什么?

  2、男生比女生多了2人。设男生x人,女生y人。方程如何表示?x,y的值是多少?

  3、本班男生比女生多2人且男女生共40人。设该班男生x人,女生y人。方程如何表示?

  两个方程中的x表示什么?类似的两个方程中的y都表示?

  像这样,同一个未知数表示相同的量,我们就应用大括号把它们连起来组成一个方程组。

  4、点明课题: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取数据,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探究新知,练习巩固

  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1)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的概念,并找出关键词由教师板书。

  [让学生看书,引起他们对教材重视。找关键词,加深他们对概念的了解。]

  (2)练习:判断下列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学生作出判断并要说明理由。

  ①x2+y=0 ②y=2x+4 ③y+?x ④x=2/y+1 ⑤(x+y)/3—2=0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设计的重点,为加深学生对“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内涵的理解,我采取的是阅读书本中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项的次数的思考”,进而完善血生对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1)由学生给出引例的答案,教师指出这就是此方程组的解。

  (2)练习:把下列各组数的题序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

  方程x+y=0的解,方程2x+3y=2的解,方程组的解。

  (3)既满足第一个方程也满足第二个方程的解叫作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练习:已知是方程组的解,求a,b的值。

  (三)合作探索,尝试求解

  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索如何寻找方程组的解呢?

  1、已知两个整数x,y,试找出方程组的解。

  学生两人一小组合作探索。并让已经找出方程组解的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讲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一般思路:由一个方程取适当的xy的值,代到另一个方程尝试。

  (设计意图: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探索并解答问题,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据了解,某商店出售两种不同星号的“红双喜”牌乒乓球。其中“红双喜”二星乒乓球每盒6只,三星乒乓球每盒3只。某同学一共买了4盒,刚好有15个球。

  (1)设该同学“红双喜”二星乒乓球买了x盒,三星乒乓球买了y盒,请根据问题中的条件列出关于x、y的方程组。(2)用列表尝试的方法解出这个方程组的解。

  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分析讲解。

  3、例已知方程3x+2y=10

  ⑴当x=2时,求所对应的y的值;

  ⑵取一个你自己喜欢的数作为x的值,求所对应的y的值;

  ⑶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

  ⑷用含y的代数式表示x;

  ⑸当x=—2,0时,所对应的y值是多少;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主要是想让学生形成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一般方法,先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再从他们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复步骤中提炼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然后把它与原方程比较,把一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哪一个方程计算会更简单,形成“正迁移”,引导学生体会“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过程。)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学哪些知识和方法?

  2、你还有什么问题或想法需要和大家交流?

  3、教材p82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课设计主线有两条。其一是知识线,内容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再到列表尝试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第二是能力培养线,学生从看书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学会归纳解的概念,再到自主探索,用列表尝试法解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是本课设计的主要理念。由学生给出数据,得出结果,再让他们在积极尝试后进行讲解,实现生生互评。把课堂的一切交给学生,相信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上进一步学习提高,教师只是点播和引导者。

  3、本课在设计时对教材也进行了适当改动。例题方面考虑到数码时代,学生对胶卷已渐失兴趣,所以改为学生比较熟悉的乒乓球为体裁。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练习的作用,为知识的落实打下轧实的基础,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七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2

  【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41页。

  【教材分析】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比例的意义的深化和发展,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知识的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学习比例初步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

  【设计理念】

  数学学习是一个学生自发探究的过程,因此,要让学生经历“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提出猜想——自主实施验证——自主归纳结论”的过程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本课的设计旨在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创设简洁、开放的情境,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学会探索方法,体验数学思想,发展数学素养。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4、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评价设计】

  1、通过练习1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练习1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练习1、2、4检测目标3的达成。

  4、通过练习3检测目标4的达成。

  【学习重点】

  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习难点】

  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

  课件

  【学习过程】

  一、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复习

  (1)什么叫做比例?什么样的两个比才能成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6:15和8:20 0.5:0.4和2:25

  2、介绍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4:5=8:10中,组成比例的四个数“4、5、8、10”叫做这个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4和10”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5和8”叫做比例的內项。

  3、你能说出下面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各是多少吗?

  (1)1.4:1 = 7:5

  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猜数

  (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12∶□=□∶2”,不过它的两个內项看不清了,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如1和24,2和12,……)

  (2)追问:正确吗?为什么?(求比值判断)

  (3)还有不同答案吗?

  (4)你能举出项不是整数的例子吗?

  (5)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2、猜想

  仔细观察这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內项的位置可以交换……)

  3、验证

  (1)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有什么好办法?(举例验证)

  (2)应该怎样举例呢?你有什么好方法?

  示范:

  ①任意写一个简单的比;

  ②求出比值;

  ③根据比值写出另一个比的一项,求出另一项;

  ④组成比例;

  ⑤算出外项的积和內项的积。

  (3)合作要求

  ①前后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

  ②每个同学写出一个比例,小组内交换验证。

  ③通过举例验证,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4、归纳

  我们的发现与数学家不谋而合,他们也发现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5、完善

  (1)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那么,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示成什么?(ad=bc或bc=ad)

  (2)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0:3=0:4,可以吗?3:0=4:0呢?

  (3)比例中两个比的后项都不能为0。

  6、如果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这怎么相乘?(交叉相乘)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示范:6:3和8:5

  先让学生尝试判断,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

  (2)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用求比值的方法判断能否组成比例可以吗?(将学生分两大组,分别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判断)

  (3)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2、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如果知道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內项的积,你会写比例吗?

  某同学根据“2×9=3×6”写出了比例,猜猜他可能是怎么写得?请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追问:你为什么写得那么块?有什么窍门吗?(强调有序思考)

  补问:根据这个乘法等式,一共可以写多少个比例?

  3、如果a×2=b×4,则a:b=():();

  如果a:b=4:2,则a=4,b=2。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那么a、b还可能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

  4、猜猜我是谁?

  6:()=5:4

  延伸:如果把“()”改为“x”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知识:解比例。

  四、分享收获畅谈感想

  (1)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

  (2)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七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3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学会合作。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判断能力。

  3、使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其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

  导入

  1、同学们都乘坐过公共汽车,乘车时有什么规则吗?

  2、乘车时要按顺序排队,要先下后上,要遵守乘车秩序。乘车时也有关于数学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研究乘车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乘车

  二、活动二:

  乘车

  (一)教学主题图1

  1、出示图片:乘车图1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驶来了,驶向白石桥站。

  2、教师提问。

  (1)从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

  (3)你们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3、小组讨论。

  4、集体反馈。

  2+1+4=7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二)教学主题图2

  1、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上现在有7人。

  2、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车继续向前开,到百万庄站。后门下去3人,前门上去2人。

  3、小组讨论:看了刚才的演示,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

  4、集体反馈

  7—3+2=6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三)教学主题图3

  1、出示图片:乘车图4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继续向前开,到总站白云路站前门和后门都下去3人。

  2、小组讨论:现在车上还有乘客吗?你会解决吗?

  3、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6—3—3=0

  小结:通过乘车活动,我们计算了乘车中的几个问题,你知道先算什么了吗?

  三、活动三:

  动手摆

  (一)摆圆片列式

  1、5个红圆片、再摆两个蓝圆片、拿走3个。列式:

  2、根据列式动手摆:4+1+5=

  3、同桌互相出题摆圆片、列式。

  (二)两人一组,一人说,另一人摆。并说出算式。

  四、活动四:

  日常生活

  1、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能提出哪些与今天所学的`知识有关的问题?怎样解决?

  2、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对同学和老师说些什么?

  六、板书设计

  2+1+4=7 7—3+2=6 6—3—3=0

  教案点评:

  课堂的导入,直入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体会,新课的教学整个贯穿在此条线索中,各个环节的教学线条流畅,学生在每个环节的情境中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共同探索,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每个孩子发挥、展示自己的空间。自主探索得到的知识,不但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等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也大有裨益。

七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数感符号感。

  2、在已有的对幂的知识的了解基础之上,通过与同伴合作,经历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合作交流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了解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训练他们养成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活动内容:复习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介绍的有关乘方运算知识:

  二、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以课本上有趣的天文知识为引例,让学生从中抽象出简单的数学模型,实际在列式计算时遇到了同底数幂相乘的形式,给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也可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结合学生现有的有关幂的意义的知识,进行推导尝试,力争独立得出结论。

  三、讲授新课

  1.利用乘方的意义,提问学生,引出法则:计算103×102.

  解:103×102=(10×10×10)×(10×10)(幂的意义)=10×10×10×10×10(乘法的结合律)=105.

  2、引导学生建立幂的运算法则:

  将上题中的底数改为a,则有a3·a2=(aaa)·(aa)=aaaaa=a5,即a3·a2=a5=a3+2.用字母m,n表示正整数,则有即am·an=am+n.

  3、引导学生剖析法则

  (1)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

  (2)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

  (3)等号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

  (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什么

  (5)当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上述法则是否成立?

  要求学生叙述这个法则,并强调幂的底数必须相同,相乘时指数才能相加.

  四、应用提高

  活动内容:

  1、完成课本“想一想”:a?a?a等于什么?

  2、通过一组判断,区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合并同类项”的不同之处。

  3、独立处理例2,从实际情境中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

  4、处理随堂练习(可采用小组评分竞争的方式,如时间紧,放于课下完成)。mnp

  五、拓展延伸

  活动内容:

  计算:

  (1)—a2·a6

  (2)(—x)·(—x)3

  (3)ym·ym+1

  (4)?7?8?73

  (5)?6?63

  (6)?5?53?5?。

  (7)?a?b?a?b?75422

  (8)?b?a?a?b?

  (9)x5·x6·x3

  (10)—b3·b3

  (11)—a·(—a)3

  (12)(—a)2·(—a)3·(—a)

  六、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总结本节课上应该掌握的同底数幂的乘法的特征,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进行强调与补充,学生也可谈一谈个人的学习感受。

  七、布置作业

  1、请你根据本节课学习,把感受最深、收获最大的方面写成体会,用于小组交流。

  2、完成课本习题1.4中所有习题。

七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有理数除法的定义。

  2、理解倒数的意义。

  3、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有理数除法法则的导出及运算,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指导思维活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有理数除法运算、感知数学知识具有普遍联系性、相互转化性。

  (四)美育渗透点

  把小学算术里的乘法法则推广到有理数范围内,体现了知识体系的完整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注意创设问题情境,精心构思启发导语并及时点拨,使学生主动发展思维和能力。

  2、学生学法:通过练习探索新知→归纳除法法则→巩固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除法法则的灵活运用和倒数的概念。

  2、难点:有理数除法确定商的符号后,怎样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取适当的方法求商的绝对值。

  3、疑点:对零不能作除数与零没有倒数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彩粉笔。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学生讨论归纳除法法则,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以上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这节我们应该学习,板书课题。

  教法说明

  同小学算术中除法一样—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所以必须以学好求一个有理数的倒数为基础学习。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倒数。

  (出示投影1)

  4×()=1;×()=1;0.5×()=1;

  0×()=1;—4×()=1;×()=1。

  学生活动:口答以上题目。

  教法说明

  在有理数乘法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地做出这几个题目,在题目的选择上,注意了数的.全面性,即有正数、0、负数,又有整数、分数,在数的变化中,让学生回忆、体会出求各种数的倒数的方法。

  师问:两个数乘积是1,这两个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

  师问:0有倒数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通过题目0×()=1得出0乘以任何数都不得1,0没有倒数。

  师:引入负数后,乘积是1的两个负数也互为倒数,如—4与,与互为倒数,即的倒数是。

  提出问题:根据以上题目,怎样求整数、分数、小数的倒数?

  教法说明

  教师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参与思考,循序渐进地引出,对于有理数也有倒数是。对于怎样求整数、分数、小数的倒数,学生还很难总结出方法,提出这个问题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做下组练习。

  (出示投影2)

  求下列各数的倒数:

  (1);(2);(3);

  (4);(5)—5;(6)1。

  学生活动:通过思考口答这6小题,讨论后得出,求整数的倒数是用1除以它,求分数的倒数是分子分母颠倒位置;求小数的倒数必须先化成分数再求。

  2。计算:8÷(—4)。

  计算:8×()=?(—2)

  8÷(—4)=8×()。

  再尝试:—16÷(—2)=?—16×()=?

  师:根据以上题目,你能说出怎样计算吗?能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吗?

  学生活动:同桌互相讨论。(一个学生回答)

  师强调后板书:

  [板书]

  教法说明

  通过学生亲自演算和教师的引导,对有理数除法法则及字母表示有了非常清楚的认识,教师放手让学生总结法则,尤其是字母表示,训练学生的归纳及口头表达能力。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师在黑板上出示例题。

  计算(1)(—36)÷9,(2)()÷()。

  学生尝试做此题目。

  (出示投影3)

  1、计算:

  (1)(—18)÷6;(2)(—63)÷(—7);(3)(—36)÷6;

  (4)1÷(—9);(5)0÷(—8);(6)16÷(—3)。

  2、计算:

  (1)()÷();(2)(—6.5)÷0.13;

  (3)()÷();(4)÷(—1)。

  学生活动:

  1题让学生抢答,教师用复合胶片显示结果。

  2题在练习本上演示,两个同学板演(教师订正)。

  教法说明

  此组练习中两个题目都是对的直接应用。1题是整数,利用口答形式训练学生速算能力。2题是小数、分数略有难度,要求学生自行演算,加强运算的准确性,2题(2)小题必须把小数都化成分数再转化成乘法来计算。

  提出问题:

  (1)两数相除,商的符号怎样确定,商的绝对值呢?

  (2)0不能做除数,0做被除数时商是多少?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1—2个同学回答。

  [板书]

  2、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0除以任何不等于0的数,都得0。

  教法说明

  通过上组练习的结果,不难看出与有理数乘法有类似的法则,这个法则的得出为计算有理数除法又添了一种方法,这时教师要及时指出,在做有理数除法的题目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两种方法。

  (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回顾例1计算:

  (1)(—36)÷9;(2)()÷()。

  提出问题:每个题目你想采用哪种法则计算更简单?

  学生活动:

  (1)题采用两数相除,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的方法较简单。

  (2)题仍用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较简单。

  提出问题:—36:9=?;:()=?它们都属于除法运算吗?

  学生活动:口答出答案。

  (出示投影4)

  例2化简下列分数

  例3计算

  (1)()÷(—6);

  (2)—3.5÷×();

  (3)(—6)÷(—4)×()。

  学生活动:

  例2让学生口答,例3全体同学独立计算,三个学生板演。

  教法说明

  例2是检查学生对有理数除法法则的灵活运用能力,并渗透了除法、分数、比可互相转化,并且通过这种转化,常常可能简化计算。例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如在(1)()÷(—6)中。

  根据方法①()÷(—6)=×()=。

  根据方法②()÷(—6)=(24+)×=4+=。

  让学生区分方法的差异,点明方法②非常简便,肯定当除法转化成乘法时,可以利用有理数乘法运算律简化运算。(2)(3)小题也是如此。

  (五)归纳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及倒数的概念,回答问题:

  1的倒数是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

  教法说明

  对这节课全部知识点的回顾不是教师单纯地总结,而是让学生在思考回答的过程中自己把整节内容进行了梳理,并且上升到了用字母表示的数学式子,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规律的能力。

  八、随堂练习

  1、填空题

  (1)的倒数为__________,相反数为____________,绝对值为___________

  (2)(—18)÷(—9)=_____________;

  (3)÷(—2.5)=_____________;

  (4);

  (5)若,是;

  (6)若、互为倒数,则;

  (7)或、互为相反数且,则,;

  (8)当时,有意义;

  (9)当时,;

  (10)若,则,和符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计算

  (1)—4.5÷()×;

  (2)(—12)÷〔(—3)+(—15)〕÷(+5)。

  九、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

  1、仿照例1、例2自编2道题,同桌交换解答。

  2、计算:(1)()×()÷();

  (2)—6÷(—0.25)×。

  3、当,时求的值。

  (二)选做题:

  1、填空:用“>”“

  (1)如果,则,;

  (2)如果,则,;

  (3)如果,则,;

  (4)如果,则,;

  2、判断:正确的打“√”错的打“×”

  (1)();

  (2)()。

  3、(1)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是______________。

  (2)互为相反数的数(0除外)商是________________。

  教法说明

  必做题为本节的重点内容,首先在这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让同学仿照例题编题,学生也有这方面的能力,极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选作题是对这节课重点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

七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6

  第3教案

  教学目标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问题。

  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化理论。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实际问题列不等式组。

  教学难点

  找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不等式组。

  有条理的表达思考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出示问题:

  某公园售出一次性使用门票,每张10元。为吸引更多游客,新近推出购买“个人年票”的售票方法。年票分a、b两类。a类年票每张100元,持票者每次进入公园无需再购买门票。b类年票每张50元,持票者进入公园时需再购买每次2元的门票。你能知道某游客一年中进入该公园至少超过多少次,购买a类年票最合算吗?

  二、建立模形。

  分析题意回答:

  ①游客购买门票,有几种选取择方式?

  ②设某游客选取择了某种门票,一年进入该公园x次,门票支出是多少?

  ③买a类年票最合算,应满足什么关系?

  讨论交流,列出不等式组。

  解不等式组,说出问题的答案。

  三、应用。

  学生讨论、交流。

  什么情况下,购买每次10元的门票最合算。

  什么情况下,购买b类年票最合算?

  学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且考虑问题要全面。

  四、练习。

  某校安排寄宿时,如果每项间宿舍住7人,那么有1间虽有人住,但没住满。如果每间宿舍住4人,那么有100名学生住不下。问该校有多少寄宿生?有多少间宿舍?

  (提示学生找到本题中的两个不等关系。学生人数,宿舍间数都为整数。解本题时,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五、小结

  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是什么?(讨论、交流,指名回答)

七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能结合实例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相关概念。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化陌生为熟悉,化复杂为简单的“转化”思想方法。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

  根据实际问题列不等式组。

  教学方法

  探索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估计自己的体重不低于多少千克?不超过多少千克?若没体重为x千克,列出两个不等式。

  由许多问题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引入本章。

  二、探索新知:

  自主探索、解决第2页“动脑筋”中的问题,完成书中填空。

  分别解出两个不等式。

  把两个不等式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出来。

  找出本题的答案。

  三、抽象:

  教师举例说出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渗透交集思想)

  四、拓展:

  合作解决第4页“动脑筋”

  分组合作:每人先自己读题填空,然后与同组内同学交流。

  讨论交流,求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五、练习:

  p5练习题。

  六、小结:

  通过体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

  第5页习题组。

  选作b组题。

  后记: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第2教案

  教学目标

  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会用数轴确定解决。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作用,逐步熟悉和掌握这一重要思想方法。

  培养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解决由两个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

  教学难点

  学生归纳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自己探究。

  教学过程

  一、做一做。

  分别解不等式x+4>3。

  将1中各不等式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出来。

  说一说不等式组的解集是什么?

  讨论交流,怎样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二、新课

  解不等式组的概念。

  例1:解不等式组:

  教师讲解,提醒学生注意防止出现符号错误和运算错误。注意“

  例2:解不等式组:

  学生解出不等式(1)、(2)。并把解集表示在同一数轴上。讨论:本不等式组的'解集是什么?

  例3:解不等式组:

  解出不等式(1)、(2)。并把解集表示在同一数轴上。

  讨论:本不等式组的解集是什么?(空集)

  说明:本题可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或“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是空集”。简单介绍“空集”。

  思考:

  (1)说出下列不等式组的解集:

  ①②③④

  (2)讨论(1)中有什么规律?

  三、练习

  练习题。

  如果a>b,说说下列不等式组的解集。

  ①②③

  如果不等式组的解集是x>a。

  那么a____3(填“>”“

  四、小结。

  说一说怎样解不等式组?

  五、作业。

  习题组题

  选作b组题。后记:

【七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