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道题的发散思维到一题多解
题目:3克铁屑投入50克未知浓度的稀H2SO4中,当反应停止后,溶液中尚有铁剩余,过滤后,滤液质量为52.7克.求这种稀H2SO4的.浓度.
作 者:李精政 刊 名:中学教与学 英文刊名: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SECONDARY SCHOOL 年,卷(期): “”(9) 分类号: 关键词:平时工作与生活中,你能想出什么样的具体事物是立体思维形式?
一、立体绿化:屋顶花园增加绿化面积、减少占地改善环境、净化空气。
二、立体农业、间作:如玉米地种绿豆、高粱地里种花生等。
三、立体森林:高大乔木下种灌木、灌木下种草,草下种食用菌。
四、立体渔业:网箱养鱼充分利用水面、水体。
立体思维是从多个角度,角色,心态,时间,文化,环境因素组合基础上思考过程固体,得出的过程。它的思维过程不是一马平川的直线思维,而是置于立体环境中的综合思维。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出过这样一个测验题:在一块土地上种植四棵树,使得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相等。受试的学生在纸上画了一个又一个的几何图形:正方形、菱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然而,无论什么四边形都不行。
这时,心理学家公布出了答案,其中一棵树可以种在山顶上!这样,只要其余3棵树与之构成正四面体的话,就能符合题意要求了。这些受试的学生考虑了那样长的时间却找不到答案,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学会使用一种思维的方法—立体思维法。
我们在思考问题时,总会受过去的生活经验和已有思维方法的影响,而不会纵向或立体的思考问题。就好比栽树,一般人都只会想到平面几何,因为是他们比较熟悉的知识,但事实上,正是我们所牢固掌握的平面几何也就成了思考问题的框框,于是也就想不出正确的结果来。
立体思维要求人们跳出点、线、面的限制,有意识地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各个方向去考虑问题,也就是要“立起来思考”。其实,有不少东西都是跃出平面,伸向空间的结果。最典型的莫过于许国泰先生的魔球理论,它是立体思维的集中体现。
魔球理论的运用方法分四步进行。
一是确定中心,即确定所要研究的对象,也就是信息标图中零座标,画成圆圈,像个魔球。如研究“笔”的革新,就以“笔”为中心。
二是画出标线,即用矢量标串起信息序列,根据“中心”的需要,画出几条座标线。如研究“笔”,就以“笔”为中心点,画出结构、功能、种类、时间等项座标线。
三是注出标点,即在信息标上注明有关的信息点,如在“笔”的种类上标明:钢笔、毛笔、圆珠笔、铅笔等。
四是互相交合,即以一个标线上的信息为母本,以另一个标线上的信息为父本,互相交合后便可产生新信息。还是以“笔”为例:以“钢笔”为母本,以“音乐”为父本,互相交合便可产生“会唱歌的钢笔”或“钢笔定音器”等新产品;钢笔与电子表交合,可产生钢笔式电子表;与历史交合,可产生带有历史图表的钢笔;与数学交合,可产生带有九九表的钢笔;与温度计交合,可产生钢笔式温度计;与指南针交合,可制成带指南针的“旅游笔”。以“笔”为中心的交合法,还可以制成更多的新产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平时思考问题时不能只考虑一个方面,而要像魔球一样,从多个角度来、多个方面考虑,构成一个立体思维的框架。
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也有很多有关立体思维的智慧成果。小到弹簧、发条,大到奔驰长啸的列车,耸入云天的摩天大厦……最典型的要数电子王国中的“格里佛小人”—集成电路了。在电子线路板上也制造出立体形的,它不仅在上下两面有导电层,而且在线路板的中间设有许多导电层,从而大大节约了原材料,提高了效率。
科学家在研制飞机、导弹和卫星时需要运用非常复杂的电于设备,装配这些设备往往需要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个晶体管、电阻、电容等电子元件,这样的设备体积十分庞大,携带和使用也不方便。后来,他们将各种电子元件由平面式的接线方式改为立体式的连接,充分利用真空扩散、表面处理等方法,制成了平面型的晶体管、电阻、电容。这些很薄很薄的元件通过层层重叠的方式组装起来,就构成了微型组合电路,再在一个单晶硅片上做成集成电路。这样,一个5平方毫米的硅片上可集成27000个元件。正是由于有了这种集成电路才有了电子手表、电子计算器等袖珍电子产品。
总之,思维无限宽广,智慧无穷无尽。很多时候,如果平面思维、直观思维解决不了,不妨试试立体思维,也许能给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小小别针,万种用途
精彩一句话:思维有多宽广,你的道路就能有多宽广!
小小的曲别针有多少种用途?如果有人说,曲别针有一万种用途,你相信吗?会不会觉得这是一种无聊的噱头?
1983年在中国召开过一次创造学会上,日本的创造学家村上信雄走上主席台拿出了一把曲别针,同时提出一个问题:这些曲别针有多少用途?
有人说了30种,有的人说有300多种,然后放了一个幻灯片,证明有300多种。大家为他热烈鼓掌。
这时台下有人递上来一张条子,上面写道:我明天将发表一个观点,证明这个曲别针可以有无数种用途。于是,他第二天就此作了一个讲演。这个人叫许国泰。
他的方案非常全面:按曲别针最基本的解剖,它的颜色、重量、形状、质地、柔软度等一整套因素,把它们都解剖了,列成一个横坐标,一个纵坐标,就是它在数学、物理、化学、语文、外语等各个方面的用途。
曲别针的重量可以做各种砝码;作为一个金属物,曲别针可以和各种酸类及其他的化学物质产生不知道多少种反应;曲别针可以弯成1、2、3、4、5、6、7、8、9和加减乘除、开方等各种数学符号,演变成所有的数学和物理学公式;曲别针可以弯成英文26个字母,可以是拉丁文,可以是俄文,于是乎,天下所有语言能够表达的东西,都能够用曲别针来表现。曲别针是金属,还可以导电;在磁场中有磁性反应;在艺术中,把它绷直了,肯定有琴弦的作用。至于其他的,做成夹子、别针、绳索、挂链、项链等,都是在一类中的某一项的亿万种的一种。
许国泰的演说轰动了这个创造学会。
通常人一想曲别针的用途,别针、夹子、绳索,已经觉得自己想得很多了,想出3种已经很了不起了。曲别针的一万种用途,意指开放自己的思维模式,冲破对自己的局限。当我们看到有无数种用途的时候,这才是发散思维的魅力体现。
发散性思维要求思维能够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发散出去,就像是一颗夜明珠发出的光芒一样,以一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横向的、纵向的、逆向的,各个方面都要延伸出去。横向思维决定了思维的广度,纵向和逆向思维则决定了思维的深度。
思维的广度,就是当头脑在思考一个事物、观念、问题的过程中,联想起别的事物、观念和问题的数量和范围,所能联想的范围和数量越大,则证明思维的广度越宽。思维的深度就是对事物的本质、根源进行深入的思考,刨根问底。
这个世界是为成功者准备的世界。当你发出一个宏愿,想做一番事业时,一定要重新塑造自己,但是,令大多数人熟视无睹的是,从小无意识环境下形成的心理与行为积习,成为一种顽固的思维定势,习惯已经浸透人的生理和心理结构,而环境也在给予人习惯的压迫,一切都会在旧的习惯中重复,以至于成功对于很多人来说,似乎永远遥不可及。如果你能脱离平时的思维习惯,向心理惰性和思维习惯挑战,像思考曲别针有多少种用途一样思考你的人生,你的发展道路,你总会从中找到你的发展方向。
现在让我们来做个小测试,看你的思维是趋于封闭还是趋于开放。
给你一根蜡烛、半纸盒图钉、一张说明书,要求你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把这根蜡烛安放在垂直的木板墙上。这就是著名的“邓克尔蜡烛”问题,经常用做智力测验题。现在请你好好思考一下问题的解决方法。
怎么样,想好了吗?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很多种。
你可以把说明书折成一个小袋子,然后用图钉固定在木板上,再把蜡烛放进袋子里;或者不用折,直接就把说明书的三条边用图钉固定在木板上,就像我们的上衣口袋一样,然后把蜡烛放进去,等等。这些都是不错的办法,如果你能想到的话,说明你的思维还不算封闭,但是也还不够开放,因为还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你没有想到:首先把图钉盒钉在木板上,然后把蜡烛安放在图钉盒上。
如果是要比赛谁的速度最快的话,这无疑是最快最有创意的方法。很少有人能够想到这个方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的思维不够开放,只把图钉盒看成是装图钉的东西,而没有想到可以把它用作蜡烛托。
人是一个非常灵敏的动物,他可能因为一个信息的影响而偏废一生,也可能因为一个信息的影响而成就一生。当一个人没有找到掌握自己命运的智慧时,生活中的逻辑、潮流、社会关系、环境、格局,对他的规定性是非常厉害的,想超越这些是很难的。一个人能够成功是有原因的,不能成功也是有原因的,成功者常常就是一个成功者的性格,拥有成功者的心智。其中的奥秘在哪里?他的思维方式很特别,他会想到曲别针的多种用途,会想到装蜡烛的最简单的办法,会用N种办法解决他目前的困境,也会从中找到出路。
曲别针的一万种用途,意味每个人也有很多出路,你没有想到,是因为你的思维不够开放。
从无关中,寻找相关
精彩一句话:事物间都有通性,从无关中寻找相关的特性,会帮你解决很多问题。
福特汽车是美国最重要的汽车品牌之一,在全球的销售量名列前茅。在创立之时,创办人亨利·福特一直思考着,要如何大量生产,降低单位成本,并提高在市场的竞争力。
有一天晚上,亨利·福特对小孩说完3头小猪如何对抗野狼的故事后,他突然有个想法,
他可以去猪肉加工厂看看,或许有—些新的发现。他参观了几家猪肉加工厂后,发现里面的作业采用天花板滑车运送肉品的分工方式。每个工人都有固定的工作,自己的部分做完后,又将肉品推到下一个关卡处继续处理,肉品加工生产效率非常高。
亨利·福特立刻想到,肉品的作业方式也可以运用到汽车制造上。他之后和研发小组设计出一套作业流程,采用输送带的方式运送汽车零件,每个作业员只要负责装配其中的某一部分,不用像过去那样每个作业员负责每部车的全部流程。亨利福特所采用的分工作业,的确达到了他原来的要求,使得福特汽车成功地提高了全球的市场占有率,同时也变成日后不同车厂的作业标准。
猪肉和汽车,看似不具有相关性,但是猪肉加工厂的作业流程却可以成为汽车工厂一个很好的工作模板。
发散思维是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比较常见,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你可以通过从不同方面思考同一问题,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我们常常可以在一些不相关的事物上,找到灵感的启发,这就是一种异中求同的归纳能力。当我们能在看来似毫无关联的对象中,找出更多的相同道理,也就代表着我们能发掘更多的创意题材。因为这些相通之处,往往是其他人没有发现的,这也正是我们的成功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一些人的思维跨度很大,能够海阔天空地联想;而有些人只能在一个问题中绳来绕去,思路总是不开。创新的角度来说,思维的广度是必不可少的。在许多场合下,把思维广度扩展一些后,便会引出一连串的创意。这需要发散式思维。
发散思维要求人们的思维向四方扩散,无拘无束,甚至异想天开。通过思维的发散,从无关中寻找相关的东西,从而发现新的点子、新的思路、新的发现、新的创造,提供一切新的东西。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把梳子卖给和尚。原本和尚是不需要的梳子的,但一个聪明的推销员能从梳子与和尚中寻找到相关点,从而成功的把梳子卖给和尚。在这里还有一个卖多卖少的问题,如果你的梳子卖得越多,那么你的发散思维能力越强。
第一个推销员到庙里转了一圈,看到和尚头上一根头发也没有,心想,他们要梳子有何用?结果是一把梳子也没有卖出就回去了。第二个推销员来到庙里,他灵机一动,就对和尚说:这梳子不但能梳头,而且能保健,每天在头上梳几下,可以益智健脑,帮助提高记忆力,减少疲惫,这样你念经文时会念得更好些。和尚一听好啊,他一下就卖了十几把梳子。第三个推销员到山上一看,上山烧香的人特别多,而且非常地虔诚。他就笑着对和尚说:你看,到庙里烧香的这些人是多么地虔诚,烧香磕头之后,头发都乱了。你要是把每个案头都放上一把梳子,让他们烧完香之后,拿起梳子把头发梳理好再离开,他们会认为你们很关心他们,他们就会经常来烧香。和尚想想,言之有理,就照他的话办了。他一下子卖了一百多把梳子。第四个推销员走进来,看看了和尚,又看了看寺庙周围的摆设,灵机一动,对和尚说:我有一批梳子,您的书法超群,可刻上“积善梳”三字,然后作为赠品。和尚一听大喜,立刻买下1000把梳子。更令人振奋的是,第四个营销员的“积善梳”一出,一传十,十传百,朝拜者更多,香火更旺。于是,和尚再次向第四个营销员订货。这样,第四个营销员不但一次卖出1000把梳子,而且获得长期订货的优异成果,实现了营销工作的最优化和最大化。
同样是卖梳子,有的人卖得多有的人卖得少,不是你的口才不行,而是你有没有想到新的营销策略。
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从问题的要求出发,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传统的做法,发挥更多的创造性,才能发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倘若—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向外散发,找出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人在这种思维中,可左冲右突,在所有适合的各种答案中充分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
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如果你仔细观察它们,是会发现一些共通的道理,这就是事物之间的相关性。。
正确答案,不只一个
精彩一句话:正确答案不只一个,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一个答案用发散性思维看,那就是无数个答案。
一张四方形的桌子,如果锯掉一个角,问还剩几个角?(尽可能发挥你的思维,想出更多的答案。)
你也许会回答三个,而实际上却不止三个。沿某顶角和其一条对边上的某一点锯开,剩下的将是一个梯形平面。如果只是稍微切去一个角就会变成五个角。
作家罗伽·费·因格曾说:“在数学题中,正确答案也许只有一个,但在生活中并非如此。”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因此,不要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对任何领域都非常重要。
所有事物的答案都有两面性,都要辨证的去看待,而没有绝对惟一的答案。所谓正确的答案,肯定是有前提或条件限制下的答案,答案本来就是没有绝对的,只有相对情况下的所谓的“正确答案”!就像一个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走过同一条河,河水是不断流淌的,每秒钟都在变化!
人是有惰性的,遇到难题,总会用最快、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最好有个标准答案,是以前人用过就有效的,这样就不用花脑筋去想。久了成为习惯,就不会去思考新的可能。如果定势思维地认为事情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非常容易陷入呆板静止的思维模式。久而久之,就遏制了创新思维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人的惰性—不愿思考,追求惟一,这样导致的恶性循环是一定不可取的。
世界上没有根本绝对的事物,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都说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但是你拿个镜子看看太阳不就从西边升起了;我们每个人都认为“1+1=2”是天经地义的事,而哥德巴赫却从中提出了自己的猜想;我们每个人都认为物质的存在便是世界的尽头了,但有的科学家却提出了反物质的概念,并且在对其研究与探索中获得了许多新的发现。
因此,我们判断事物正确与否都是有一个固定的范围去判断它的本质属性,然后才知道他是否发生质变,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而不能一概固执地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
世界是没有边界的,科学是没有止境的。在认识和研究事物的过程中,我们常常要注意如何“格物”的问题,简单地说,也就是要多想那么一小步,就会看到不同的结果。
正确答案不只一个。如果任何事的答案只有一个,那么,科学家,物理学家,各种各样的学科专家,为什么还要去研究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物,不断地做实验呢?如果答案只有一个,世界还会发展吗?
一个答案用发散性思维看,那就是无数个答案。在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答案都不是只有一个的,你说弯弯的月亮像什么,难道就只能说像小船吗?
我们的世界是多元化的,从不同的角度去判断和衡量事物,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角度不同,正群答案也就不同。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对于某一事物来说,100个人就会有100个不同的思想及看法,即使有时与正确答案并不统一,但也不能说没有道理。
很多事情,多想一步就会海阔天空,多想一步就会异彩纷呈。这是多位名人用自己的事迹为我们证实的一个道理,这也说明了我们想得到成功就不能单单在一个局限内想问题,要勤于思考,不断探索以求更加完美的答案。
正确答案不只一个,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面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敢于想先人之不敢想,才能广开思路,才可创新,古今中外,类似事例举不胜举。只有奇思妙想才能使社会进步,只有找到不同的钥匙,另辟蹊径,才可以在成功的道路上遥遥领先!
发散思维是从问题的要求出发,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其又称求异思维。当问题存在着多种答案时,才能发生发散思维。它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传统的做法,有更多的创造性。
测试你的发散思维能力
这是一个测试你的发散思维能力的游戏。下面一共有8道题,每一道题有一定的时间限制,请你在规定时间内尽快地完成每道题。
1.请举出包含“三角形”的各种物品,写得越多越好。(时间:10分钟)
2.请列举砖头的各种可能用途。(时间:5分钟)
3.请你写出所能想到的带有“土”结构的字,写得越多越好。(时间:5分钟)
4.尽可能想象和什么东西相似或相近?(时间:10分钟)
5.请说出一只猫与一只冰箱相似的地方,说得越多越好。(时间:5分钟)
6.给你两个圆(OO)、两条直线和两个三角形()请组成各种有意义的图案。(时间:15分钟)
7.把下列物件按照性质尽可能分类:鸭、菠菜、石、人、木、菜油、铁。(时间:5分钟)
。(时间:40分钟)
古时候,有兄弟三人。大哥、二哥好吃懒做,三弟勤劳聪明。三人长大后都成了家。有一天,三兄弟在一起喝酒,大哥、二哥提议:“从现在起,我们三人说话,互相不准怀疑,否则罚米一斗。”酒后,大哥说:“你们总说我好吃懒做,现在家里那只母鸡一报晓,我就起床了……”三弟直摇头说:“哪有母鸡报晓之理?”大哥嘿嘿一笑说:“好!你不信我的话,罚米一斗。”二哥接下去说:“我没有大哥这么勤快,因此家里穷得老鼠撵得猫吱吱叫……”三弟又连连摇头,二哥得意地说:“你不信,也罚米一斗。”后来……
答案:
;二、物品含近似三角形,如金字塔、衣钩、山岳形积木等;三、物品中含有三角形的三个角的特点,构成主观三角形,如三脚插座、三极管、斜面等。四、立体三角形,如锥体、漏斗、衣帽架、舞蹈造型等。说出的种类越多,说明发散思维的变通性越好;每一种类中说出的物品越多,说明发散思维的流畅性越好。
2.列举砖头的用途,如果说出了造工房、造烟囱、造仓库、造鸡舍、造礼堂……只能说明你的发散思维处于较低级的阶段,因为你所列举的各种用途,其实都属于同一类型:用于建筑材料。如果你还回答出打狗、赶猫、敲钉子、做家具垫脚、铺路、压东西、自卫武器等等,你的思维就具有一定的变通性,因为上述用途已涉及到几种不同的类别。如果你的答案是一般人所难想到的,你的发散思维就具有一定独特性。
3.“土”在右方,如灶、肚、杜等:“土”在左方,如址、墟、增等:“土”在下方,如尘、塑、堂等:“土”在上方,如去、寺、幸等:“土”在中间,如庄、崖、匡等;全部由“土”构成的字,如土、圭等;或“土”蕴含在字中,如来、奔、戴等;以及其他,如盐、硅等。在上述“发散”中,能写出中两类含“土”的字,则说明思维已具有一定的变通性,因此此时的“土”已不像前面几种“土”那么显而易见了。
4.和相似或相近的东西有:馒头、涵洞、峭石、山峰、堡垒、城门、隧道口、喷水池、橱窗、问讯窗口、尼龙秧棚、坟墓、萌芽、彩虹、乌篷船、抛物红、仙鹤戏水、镜片、电视机屏幕、枪洞、子弹头、树荫、海上日出、跳水、弯腰、插秧、拱桥、盾牌、活页木铁夹、天边浮云、英文字母“D”等等。回答得越多,发散思维的流畅程度越高。
5.猫和冰箱的相似之处相当之多:两者都有放“鱼”的地方;都有“尾巴”(冰箱后部的电线犹如“尾巴”);都有颜色等等。
6.两个圆、两条直线和两个三角形,可以组成各种有意义的图案。比如:从具体形象出发,可组成“人脸”或组成“落日与山的倒影”;也可从抽象角度考虑,组成等式:○=○;还可以把抽象与具体结合起来,组成“○○”,表示两山(具体)相距100米(抽象)等。上述图案组成得越多,表示你的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程度越高。
植物:菠菜、木。
动物:鸭、人。
生物:菠菜、木、鸭、人。
食物:菠菜、菜油、鸭。
矿物:石、铁。
含铁物体:铁、菠菜。
浮水性强的物体:木、菜油、鸭。
常用泥性种植的产品:菠菜、木、菜油。
燃料:木、菜油。
建筑材料:木、石、铁。
以上的分类肯定没有把全部可能的分类都包括在内,你可以运用自己的思维发散能力创造新的分类,分类越多,你的发散思维能力越强。
8.此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你可借题发挥,所写的故事结尾越多、越离奇,说明你的总体发散思维能力越高。
计分:
第1~4题,每一个答案为1分;第5题,每一个答案为2分;第6~7题,每一个答案为3分;第8题,每一个答案为5分;然后统计总分。如果你得分在:
;
41~60分,发散思维的流畅性较差;
61~80分,发散思维的流畅性中等;
81~100分,发散思维的流畅性较好;
100分以上,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很好。
心有多大,舞台多大
精彩一句话:我们不可能做太阳,但心中不能没有阳光,心之所至皆风景。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条鱼从小在一个小鱼缸中长大,它的心情并不好,因为它觉得鱼缸太小了,游了一会儿就到头了。随着小鱼慢慢长大,鱼缸已经显得太小了,主人便为它换了一个稍大些的鱼缸。鱼刚刚高兴了几天,又不满意了,因为没游多会儿还是碰到了鱼缸壁。最后,主人将它放回了大海,但鱼仍然高兴不起来。因为它再也游不到“鱼缸”的边缘了,它感到很没有成就感。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小鱼的心已经被鱼缸限制了,在大舞台上也就无法顺畅舒展了。同理,我们的思维被局限时,也很难发挥出全部的能量。而如果我们的思维能够向四面八方辐射性地发散,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有一个大的提升,供我们展示才华的舞台也就会变大。
发散思维的要旨就是要学会朝四面八方想,就像旋转喷头一样,朝各个方向进行立体式的发散思考。
这首先要确定一个出发点,即先要有一个辐射源。怎样从一个辐射源出发向四面八方扩散,下面是提供的几种方法:
其一,结构发散,是以某种事物的结构为发散点,朝四面八方想,以此设想出利用该结构的各种可能性。
其二,功能发散,是以某种事物的功能为发散点,朝四面八方想,以此设想出获得该功能的各种可能性。
其三,形态发散,是以事物的形态(如颜色、形状、声音、味道、明暗等)为发散点,朝四面八方想,以此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
其四,组合发散,是从某一事物出发,朝四面八方想,以此尽可能多地设想与另一事物(或一些事情)联结成具有新价值(或附加价值)的新事物的各种可能性。
其五,方法发散,是以人们解决问题的结果作为发散点,朝四面八方想,推测造成此结果的各种原因;或以某个事物发展的起因为发散点,朝四面八方想,以此推测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
善于运用发散思维的人,常常具有别人难以比拟的“非常规”想法,能取得非同一般的解决问题的效果。艾柯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956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推出了一款新车。这款汽车式样、功能都很好,价钱也不贵,但是很奇怪,竟然销路平平,和当初设想的完全相反。
公司的经理们废寝忘食、绞尽脑汁也找不到让产品畅销的办法。这时,在福特汽车销售量居全国末位的费城地区,一位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对这款新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是艾柯卡。
艾柯卡当时是福特汽车公司的一位见习工程师,本来与汽车的销售毫无关系。但是,公司老总因为这款新车滞销而着急的神情,却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他开始琢磨:我能不能想办法让这款汽车畅销起来?终于有一天,他灵光一闪,于是径直来到经理办公室,向经理提出了一个创意,在报上登广告,内容为:“花56元买一辆56型福特。”
这个创意的具体做法是:谁想买一辆1956年生产的福特汽车,只需先付20%的货款,余下部分可按每月付56美元的办法逐步付清。
公司采纳了艾柯卡的办法。结果,这一办法十分灵验,“花56元买一辆56型福特”的广告尽人皆知。
“花56元买一辆56型福特”的做法,不但打消了很多人对车价的顾虑,还给人创造了“每个月才花56元,实在是太合算了”的印象。
奇迹就在这样一句简单的广告词中产生了:短短3个月,该款汽车在费城地区的销售量,就从原来的末位一跃而为全国的冠军。
这位年轻工程师的才能很快受到赏识,总部将他调到华盛顿,并委任他为地区经理。后来,艾柯卡根据公司的发展趋势,推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举措,最终坐上了福特公司总裁的宝座。
善于运用发散思维的人不止艾柯卡,英国小说家毛姆在穷得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运用自己的发散思维,想出了一个奇怪的点子,结果居然扭转了颓势。
在毛姆成名之前,他的小说无人问津,即使请书商用尽全力推销,销售的情况也不好。眼看生活就要遇到困难了,他情急之下突发奇想地用剩下的一点钱,在大报上登了一个醒目的征婚启事:
“本人是个年轻有为的百万富翁,喜好音乐和运动。现征求和毛姆小说中女主角完全一样的女性共结连理。”
广告刚一登出来,书店里的毛姆小说就一扫而空,一时之间“洛阳纸贵”,印刷厂必须赶工才能应付销售热潮。原来看到这个征婚启事的未婚妇女,不论是不是真有意和富翁结婚,都好奇地想了解女主角是什么模样的。而许多年轻男子也想了解一下,到底是什么样的女子能让一个富翁这么着迷,再者也要防止自己的女友去应征。
自此以后,毛姆的小说销售一直非常顺利。
发散思维具有灵活性,具有发散思维的人思路比较开阔,善于随机应变,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寻找一个巧妙地解决问题的办法,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培养发散思维,拓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你的思维触角延伸多远,你的人生舞台就展开有多大。
与人交流,碰撞智慧
精彩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个苹果,交换后仍旧是一个;你有一个想法,我有一个想法,交换后每人至少有两个想法,甚至会有更多的想法。
在一个盛产牛奶的小村庄,有两种鸟:一种是山雀,一种是珍珠鸟。它们经常偷喝农夫的牛奶。
后来农夫发现了,就用锡箔纸把装牛奶的瓶口封好。从此珍珠鸟再也喝不到牛奶,但是山雀依然能够啄开锡箔纸继续喝牛奶。
这是为什么呢?
研究者发现原来珍珠鸟都把同伴视为天敌,山雀则不然,山雀往往是十几只鸟生活在一起,大约过半个月的时间后一部分鸟离开原来的群体飞到其他群体中去。这样,山雀第一次发现锡箔纸能啄开也许是一次偶然,但这个消息马上传给组内山雀,又过了些日子又通过成员交换传给其他组的山雀。。
。这也是发散思维的一个体现。
发散思维就是要突破常规和定式,打破旧的框框和老的想法,提供新思路、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因此,采取思想与思想相交流的方法将有助于我们吸收新想法,进发新思路。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某企业进口一台设备。这台机器里有一个由100根弯管组成的密封部分,要弄清其中每一根弯管各自的入口与出口,是一件相当困难和麻烦的事。但在既没有图纸说明也没有资料可查的情况下,他们向召集来的科技人员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完成这一重要任务,时间既不能拖得太久,钱又不能花太多,希望大家广开思路,从多方面去想,一定要想出办法来。
科技人员纷纷开动脑筋,先后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方案,但都很麻烦费事。后来有一名技工提出,只需要两支粉笔和几支香烟就行了。他提出的做法是:点燃香烟,大大地吸上一口,然后对着一根管子往里喷。喷的时候在这根管子的入口处写上“1”。这时,让另一个人站在管子的另一头,见烟从哪一种管子的出口冒出来,便立即也写上“1”。其他的那些管子也都照此办理。采用这样的办法,100根弯管,不到两个小时便把它们的入口和出口全部弄清楚了。这个巧妙的办法,是大家充分利用发散思维才获得的结果。
一个科学的新方案的产生,一般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创造性思考过程的前期,必须先通过多方位思考,尽可能地利用各种重要信息,力求得出设想,从中挑选出最优化的方案来。
杨振宁教授说过,当代科学研究,不仅要充分挖掘个人智慧,而且还要积极倡导一种团队智慧,各学科、各门类的人才坐在一起,实行智慧的大融合,大交流、大碰撞,才能实现团队智慧成果的最优化。他的这种观点可谓是一针见血。
美国的硅谷聚集了那么多高科技企业,那么多科技精英,大家“扎堆”的就是近距离地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在信息大融合中,实现信息共享、智慧共享。
发散思维有着巨大的潜在能量,通过搜索所有的可能性,激发出一个全新的创意。成就突出的天才往往会绕开众人常用的思路,尝试各种角度的考虑方式,从他人意想不到的“点”去寻求问题的新解法。
我们在处理比较棘手的问题时,一定要深思熟虑,但一个人的思路毕竟有限,不妨听听来自各方面的意见,权衡利弊,综合判断,得出正确结论。集思广益,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对于成功是大有裨益的。
只有交流,一起分析问题,一起讨论问题,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就会找到一个相对圆满的答案,就会激发出一些灵感,就会增长更多的智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面,都有自己的智慧和经验,能把大家的经验聚在一起,就形成了智慧的海洋。即使你是天才,凭借自己的想象力,也许可以获得一定的财富。但如果你懂得让自己的想象力和他人的想象力结合,定然会产生更大的成就。
我们每个人的心智都是一个独立的能量体,而我们的潜意识则是一种磁体,当你去行动时你的磁力就产生了,并将财富吸引过来。但如果你一个人的心灵力量与更多的“磁力”相同的人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形成一个强大的“磁力场”,而这个磁力场的创造力量将会是无与伦比的。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一个人自锁书城,两豆塞耳,必然孤陋寡闻,难以成功。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个苹果,交换后仍旧是一人一个。但是人的想法却不是如此了,你有一个想法,我有一个想法,交换后每人至少有两个想法,甚至会有更多的想法。这不失为启发发散思维的好方法。
由点及面,立体思维
精彩一句话:很多时候,如果平面思维、直观思维解决不了,不妨试试立体思维,也许能给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发散思维是空间拓广思维,是对问题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多关系的思维,也是突破点、线、面的限制,从立体的角度来探索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又是立体思维。
有位心理学家要求被试者用6根等长小木棍摆出4个三角形,许多受试者无法做出。其原因是受到平面的限制,没有从立即的角度考虑。如果运用发散思维,从立体角度就可以搭个三角椎体,有4个三角形。
议一题多解与发散思维的培养的教学论文
发散思维也叫辐射思维、求异思维 , 其特点就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结构形式、不同的相互关系去启发诱导同学 ,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对于同一道应用题,由于考虑的角度不同,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各异。此时,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同学思维的发明性、灵活性,使同学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探索,为同学的思维发散提供情景、条件和机会。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同学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同学的变通能力与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 能促进同学智能和思维的发展,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所谓一题多解,主要体现在没有唯一的、固定的模式,而是以其多样化的答案为明显的特征。可以通过纵横发散、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是培养同学发散思维的好方法。解题时,教师引导同学从一个问题动身,根据所给条件,突破固有的解题思路和思维定势,去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才干达到预期效果。下面分别举出同学在练习中出现的几种解题思路。
例题:两箱茶叶共重 176 千克,已知甲箱比乙箱多 12 千克,两箱茶叶各多少千克?
[解法一]从疏理解题思路入手 , 善于抓住解题关键,根据问题,理解甲箱比乙箱多 12 千克 ,反之乙箱就比甲箱少 12 千克 。
甲箱:( 176 + 12 )÷ 2 = 94 (千克)
乙箱:( 176 - 12 )÷ 2 = 82 (千克)
[解法二]将总重量减去甲箱多的 12 千克 后求平均 , 得出乙箱重量 , 再加 12 千克 求出甲箱重量。
176 - 12 = 164 (千克)
乙箱: 164 ÷ 2 = 82 (千克)
甲箱: 82 + 12 = 94 (千克)
[解法三]对数量关系进行逆考虑:将总重量求出平均数,甲箱加 6 千克和乙箱减 6 千克后,得出甲箱比乙箱多 12 千克。
176 ÷ 2 = 88 (千克)
甲箱: 88 + 6 = 94 (千克)
乙箱: 88 - 6 = 82 (千克)
通过多角度、多方面的变化问题,可提高同学分析问题,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全面观察问题的能力。以上的解法,同学认识到:解应用题最关键是找出己知条件,要求的问题,弄清解题思路,对各步算式表示的意义准确地写出来,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多种考虑,就会找到不同的解法。在这些解法中,有的比较具体,有的比较笼统。凡遇到复杂应用题时,可应用假设法、分析法、逆转法、代换法进行转化,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生为熟,然后找出合理、简捷的解题途径。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同学解题的速度和能力。
可见发散思维是多角度、多层次、多结构的。它对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可能提供多种多样的思路和方法。模糊的思维方式通过反复练习可以转变为清晰的有序的思维,分析能力就会加强。发散思维思路广阔,同学处在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状态,体现了一种发明精神。
诱发一题多解 培养创新思维
一题多解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审视分析同一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不同解法求得相同结果的思维过程。教学中适当的一题多解,可以激发学生去发现和去创造的强烈欲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训练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娴熟运用,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诱发一题多解的几种做法。
一.启发联想诱发一题多解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思维过程,它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
例1:某厂有工人126人,男女工人之比是5∶4,男工有多少人?
读题后,引导学生根据“男女工人数之比是5∶4”展开联想:
①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 ;
②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 ;
③男工人数占全厂工人的 ;
④女工人数占全厂工人的 ;
⑤男工人数比女工人数多 ;
⑥女工人数比男工人数少 ;
⑦男工人数占5份,女工人数占4份。
学生的联想越丰富,思路就越宽阔,解题方法也就越新颖、越多样:
解法1:126÷(1+ )× ;
解法2:126÷(1+ );
解法3:126× ;
解法4:126×(1- )或126-126× ;
解法5:126÷(1+1+ )×(1+ );
解法6:126÷(1+1- );
解法7:126÷(5+4)×5。
二.数形结合诱发一题多解
广泛地运用实物模型图、线段图、矩形图等等,直接地、形象地揭示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捕捉一题多解的“影踪”,促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例2:水果店有一批水果,运出总数的 后,又运进700千克,现在水果店里的水果正好是原来的 。原来水果店的水果是多少千克?
运用线段图揭示数量关系:
原来?千克
运出5/8
运进700千克
现在占2/3
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700千克在 与
解法1:从左往右看,700千克是 与1- 的差,解法为:700÷[ -(1- )]。
解法2:从右往左看,700千克是 与1- 的差,解法为:700÷[ -(1- )]。
解法3:从两端往中间看,700千克是夹在1- 与1- 中间的一段,解法为:700÷[1-(1- )-(1- )]。
解法4:从整体上看,700千克是 与 的重叠部分,解法为:700÷( + -1)。
三.巧设提问诱发一题多解
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在教师的启迪下自主探索建构的过程。解题时巧设问题,如“这题还有别的解法吗?” “如果……会怎样?”等势必扩大学生思考的范围,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视野,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更深入地思考,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途径。
例3: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5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40千米4小时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学生按常规用①50×4+40×4=360(千米) 、②(50+40)×4=360(千米)两种方法解答后,教师及时设问:“如果假设客车和货车速度相同会怎样?这道题还有其它的解法吗?”启迪学生思考,从而得出几种新颖奇特、富有思维价值的解法。
方法1:假设客车和货车每小时都行40千米,客车就少行4个10千米,于是可得:40×8+4×10=360(千米)。
方法2:假设客车和货车每小时都行50千米,货车就多行4个10千米,于是可得:50×8-4×10=360(千米)。
方法3:假设客车和货车都每小时行40千米,而客车多行的也正好是40千米,就可以得出解法:40×9=360(千米)。
四.引导操作诱发一题多解
“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心理学实验也证明:认知的'发生和发展是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的。因此,解题时要结合题中情节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真实、具体和有趣的操作情境中丰富感知,在身临其境中得到启发,激活思维,从而探求一题的多种解法。
例4:东风农机厂原来制造一台农业机器要用1.43吨钢材,技术革新后,每台节省0.13吨。原来制造300台机器的钢材,现在可以制造多少台?
解题时,我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来的空白纸张,装订算草本:先每本10张,装订16本。再把这些算草本改成每本少2张,装订成20本。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装订的。
生1:先每本10张,装订出16本。再把这16本的纸合在一起,每拿出10-2=8张,装订成1本,一共装订20本。
生2:先每本10张,装订出16本。再从每本中拿出2张,一共拿出2×16=32张,这32张又可以装订4本,这样一共装订4+16=20本。
?不一会儿,学生们纷纷得到两种解法:
方法1:1.43×300÷(1.43-0.13)
方法2:0.13×300÷(1.43-0.13)+300
五、沟通知识诱发一题多解
学生随着年级的上升,逐步掌握了多方面的数学知识。解题时,可引导学生应用不同知识来剖析数量关系,让其上下沟通,左右交叉,这样就会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方法。
例5: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28千米。用同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归一解:128÷2×5 或5÷(2÷128)
倍比解:128×(5÷2)
分数解:128÷
比例解:设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х千米: =
方程解:设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х千米: х÷5×2=128
诱发一题多解的方法很多,教师应根据问题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适时加以点拨引导,促使学生运用不同的解题思路去解决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5个思维发散逻辑游戏及其答案
1、有两个桶,一个三斤,一个五斤,水无限,如何得出精确的四斤水。
2、夜晚过一桥,甲过需要一分钟,乙两分钟,丙五分钟,丁十分钟。桥一次最多只能承受两人,过桥必须使用手电筒,现在只有一只手电筒。请问4人如何在17分钟内全部过桥。
3、小赵的店里来了一位顾客,挑了20元的货,顾客拿出50元,小赵没零钱找不开,就到隔壁小韩的店里把这50元换成零钱,回来给顾客找了30元零钱。过一会,小韩来找小赵,说刚才的是假钱,小赵马上给小李换了张真钱。问:在这一过程中小赵赔了多少钱?
4、鸡妈妈领着自己的孩子出去觅食,为了防止小鸡丢失,她总是数着,从后向前数到自己是8,从前向后数,数到她是9。鸡妈妈最后数出来她有17个孩子,可是鸡妈妈明明知道自己没有这么多孩子。那么这只糊涂的鸡妈妈到底有几个孩子呢?鸡妈妈为什么会数错?
5、用水果刀平整地去切一个大西瓜,一共切10刀,最多能将西瓜切成多少块?最少能切多少块?
6、小李有40元钱,他想用他们买饮料,老板告诉他,2元钱可以买一瓶饮料,4个饮料瓶可以换一瓶饮料。那么,小李可以买到多少瓶饮料?
7、有一口深4米的井,井壁非常光滑。井底有只青蛙总是往井外跳,但是,这只青蛙每次最多能跳3米,你觉得这只青蛙几次能跳到井外去吗?为什么?
8、小红和小丽一块到新华书店去买书,两个人都想买《综合习题》这本书,但钱都不够,小红缺少4.9元,小丽缺少0.1元,用两个人合起来的钱买一本,但是钱仍然不够,那么,这本书的价格是多少呢?
9、明明牵着一只狗和两只小羊回家,路上遇到一条河,没有桥,只有一条小船,并且船很小,他每次只能带狗或一只小羊过河。你能帮他想想办法,把狗和羊都带过河去,又不让狗咬到小羊。
10、如果有9个乒乓球,要分别装在4个袋里,保证每个袋里有乒乓球,并且每个袋里的乒乓球个数是单数,你能想出办法吗?
11、盗贼从窗户潜入三楼一卧室内盗走了梳妆台上的一枚钻石戒指。经实地调查,此盗贼未携带任何作安案具,看来其身体敏捷,功夫也不一般,但却在梳妆台上留下了明显的指纹。从作案情况分析,盗犯应该是住在本楼内,于是警察提取了楼内所有人(包括门卫)的指纹,但经对照研究,却没有发现与盗犯一致的指纹。一天,一位警察为此案再次来到这里,不经意地往门卫室里看了一眼,却无意间发现了盗犯,并轻而易举地破了此案。那么,这个盗犯到底是谁?
12、现在薯片正在进行促销活动,商店免费以1包薯片与顾客交换8个包装袋。哈林立刻行动起来,找到了71个薯片的包装袋。那么她最多可以换到多少包薯片呢?
13、傍晚,一位男士冲向马路中间拦车,原来是他母亲心脏病突然发作。一辆救护车从东向西飞驰而来,那男士拦下了车,可司机却说他们要去接一名生命垂危的病人,没时间救他母亲。这位男士便同司机大吵起来。这时,一辆去城西堵截三名抢劫银行歹徒的警车正好经过,见这里交通堵塞,他们便去疏通。最后,司机只好让车上的两名医生下去,将昏迷的患者抬上担架。当警察长看到患者被头朝外、脚朝里地抬上救护车时,立即下令将司机和医生抓了起来,并从车上的急救箱中搜出整捆的钞票。原来他们就是那三名抢劫犯。事后,警员问警长:“你怎么知道他们就是歹徒呢?”警长微笑着说:“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你们自己去想吧。”聪明的读者,你知道原因吗?
14、8月初的一天早晨,独居在市郊的富霜莫娜夫人报案,声称两小时前她的家中遭到抢劫。二十分钟后,苏莱曼探长走进莫娜夫人家中。“请将经过再说一遍。”苏莱曼探长说。“我在清晨四点多钟回到家中,打开梳妆台上的小灯。一抬头,从镜子里看到落地窗的窗帘上有个黑影,再回来一看,果真有个人站在窗帘后面,月光下她的影子清楚地映在窗帘上,我吓得转身就想跑,却被椅子绊倒了,紧接着后脑就重重地挨了一击,我昏了过去……听罢莫娜夫人的述说,苏莱曼探长走到落地窗帘前。这时候,窗帘已经拉开,窗外树影婆姿,太阳高高地挂在空中,苏莱曼探长不得不抬起一只手,遮住刺眼的阳光。突然,她转过身,问莫娜夫人:“皎洁的月光下,歹徒的影子便清楚地映在窗帘上,对不对?”莫娜夫人点了点头。那么,”苏莱曼探长厉声说,“夫人,请你还是说实话吧。”莫娜夫人闻言大惊失色,一下子愣住了。朋友,你知道苏莱曼探长是如何识破莫娜夫人编造的谎言的吗?
15、一个逃犯进了一位化装师家,逼着化装师为他化装,以便逃出这个城市。化装很成功,连逃犯自己也认不识自己了,但逃犯一走上大街就被捉住了。为什么?
答案:
1、取五斤水,倒入三斤的桶中, H# }+把三斤桶的水倒了,然后把五斤桶中的二斤水倒入三斤桶中;再取五斤水,倒满三斤桶,则五斤桶的水即为四斤。
2、甲乙先过,用时两分钟;乙返回,用时两分钟;丙丁过,用时十分钟;甲返回,用时一分钟,甲乙返回,用时两分钟。
3、首先,顾客给了小赵50元假钞,小赵没有零钱,换了50元零钱,此时小赵并没有赔,当顾客买了20元的东西,由于50元是假钞,此时小赵赔了20元,换回零钱后小赵又给顾客30元,此时小赵赔了20+30=50元。
4、鸡妈妈数数是从后向前数,数到她自己是8,说明她是第八个,她的后面有7只小鸡;鸡妈妈又从前往后数数,数到她她自己是9,说明她前面有8只小鸡;鸡妈妈的孩子总数应该是15,而不是17,鸡妈妈数错的原因是她数了两次都把她自己数进去了。
5、最多能将西瓜切1024次块,就是2的10次方。最少切11块。
6、先用40元钱买20瓶饮料,得20个饮料瓶,4个饮料瓶换一瓶饮料,就得5瓶,再得5个饮料瓶,再换得1瓶饮料,这样总共得20+5+1=26瓶。
7、此题易混淆人的做题思路。多数人认为青蛙一次跳3m,两次就可以跳6米,超过了井的深度,两次就可以跳出井。这是错误的。因为题中说“井壁非常光滑”,说明青蛙在跳到3米高度时,会因为触到井壁而重新落回井底,所以无论这只青蛙跳多少次,它都跳不到井外去,除非它一次跳的高度超过井的深度。
8、这本书的价格是4.9元。小红口袋里就没有钱,小丽口袋里有4.8元。
9、先把狗带过河,返回带一只小羊过河,顺便把狗带回,再把另一只小羊带过河,返回,再把狗带过河。
10、第1个袋装1个,第2个袋装3个,第3个袋装5个,然后把已装有乒乓球的三个袋装在第4个袋里。
11、盗犯是门卫饲养的一只猴子。原来,除了人有指纹外,还有猴子和袋熊两种动物有指纹。其实,真正的盗犯是门卫,是他精心训练猴子实施盗窃的。
12、10包。先用64个包装袋换到8包薯片,吃完这8包薯片后,用这8个包装袋可以换到1包薯片,吃完这包薯片后,把这包薯片的包装袋与原先剩下的7个包装袋可以再换到1包薯片。
13、医生将病人抬上救护车时,必须是先进头,后进身子,歹徒做的正好相反,所以被警长识破。
14、苏莱曼探长接到报警,到莫娜夫人处实地一看,判定落地窗朝东,而清晨四点多钟的时候,月亮已经移至西面,月光无论如何也不会射进朝东的窗内,窗帘上怎么可能映出人影来呢?苏莱曼探长据此发现莫娜夫人在说谎。
15、化装师把逃犯化装成另一个通缉犯。
17道思维发散逻辑题
1. 765×213÷27+765×327÷27
解:原式=765÷27×(213+327)= 765÷27×540=765×20=15300
2. (9999+9997+…+9001)-(1+3+…+999)
解:原式=(9999-999)+(9997-997)+(9995-995)+……+(9001-1)
=9000+9000+…….+9000 (500个9000)
=4500000
3.×19991998-19981998×19991999
解:(19981998+1)×19991998-19981998×19991999
=19981998×19991998-19981998×19991999+19991998
=19991998-19981998
=10000
4.(873×477-198)÷(476×874+199)
解:873×477-198=476×874+199
因此原式=1
5.×1999-1999×1998+1998×-1997×+„+2×1
解:原式=1999×(2000-1998)+1997×(1998-1996)+„
+3×(4-2)+2×1
=(1999+1997+„+3+1)×2=2000000。
6.297+293+289+„+209
解:(209+297)*23/2=5819
7. 有7个数,它们的平均数是18。去掉一个数后,剩下6个数的平均数是19;再去掉一个数后,剩下的5个数的平均数是20。求去掉的两个数的乘积。
解: 7*18-6*19=126-114=12
6*19-5*20=114-100=14
去掉的两个数是12和14它们的乘积是12*14=168
8. 有七个排成一列的数,它们的平均数是 30,前三个数的平均数是28,后五个数的平均数是33。求第三个数。
解:28×3+33×5-30×7=39。
9. 有两组数,第一组9个数的和是63,第二组的平均数是11,两个组中所有数的平均数是8。问:第二组有多少个数?
解:设第二组有x个数,则63+11x=8×(9+x),解得x=3。
10.小明参加了六次测验,第三、第四次的平均分比前两次的平均分多2分,比后两次的平均分少2分。如果后三次平均分比前三次平均分多3分,那么第四次比第三次多得几分? 解:第三、四次的成绩和比前两次的成绩和多4分,比后两次的成绩和少4分,推知后两次的成绩和比前两次的成绩和多8分。因为后三次的成绩和比前三次的成绩和多9分,所以第四次比第三次多9-8=1(分)。
11. 妈妈每4天要去一次副食商店,每 5天要去一次百货商店。妈妈平均每星期去这两个商店几次?(用小数表示)
解:每20天去9次,9÷20×7=3.15(次)。
12. 乙、丙两数的平均数与甲数之比是13∶7,求甲、乙、丙三数的平均数与甲数之比。 解:以甲数为7份,则乙、丙两数共13×2=26(份)
所以甲乙丙的平均数是(26+7)/3=11(份)
因此甲乙丙三数的平均数与甲数之比是11:7。
13. 五年级同学参加校办工厂糊纸盒劳动,平均每人糊了76个。已知每人至少糊了70个,并且其中有一个同学糊了88个,如果不把这个同学计算在内,那么平均每人糊74个。糊得最快的同学最多糊了多少个?
解:当把糊了88个纸盒的同学计算在内时,因为他比其余同学的平均数多88-74=14(个),而使大家的平均数增加了76-74=2(个),说明总人数是14÷2=7(人)。因此糊得最快的同学最多糊了
74×6-70×5=94(个)。
14. 甲、乙两班进行越野行军比赛,甲班以4.5千米/时的速度走了路程的一半,又以5.5千米/时的速度走完了另一半;乙班在比赛过程中,一半时间以4.5千米/时的速度行进,另一半时间以5.5千米/时的速度行进。问:甲、乙两班谁将获胜?
解:快速行走的路程越长,所用时间越短。甲班快、慢速行走的路程相同,乙班快速行走的路程比慢速行走的路程长,所以乙班获胜。
15. 轮船从A城到B城需行3天,而从B城到A城需行4天。从A城放一个无动力的木筏,它漂到B城需多少天?
解:轮船顺流用3天,逆流用4天,说明轮船在静水中行4-3=1(天),等于水流3+4=7(天),即船速是流速的7倍。所以轮船顺流行3天的路程等于水流3+3×7=24(天)的路程,即木筏从A城漂到B城需24天。
16. 小红和小强同时从家里出发相向而行。小红每分走52米,小强每分走70米,二人在途中的A处相遇。若小红提前4分出发,且速度不变,小强每分走90米,则两人仍在A处相遇。小红和小强两人的家相距多少米?
解:因为小红的速度不变,相遇地点不变,所以小红两次从出发到相遇的时间相同。也就是说,小强第二次比第一次少走4分。由
(70×4)÷(90-70)=14(分)
可知,小强第二次走了14分,推知第一次走了18分,两人的家相距
(52+70)×18=2196(米)。
17. 小明和小军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若两人按原定速度前进,则
4时相遇;若两人各自都比原定速度多1千米/时,则3时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每时多走1千米,两人3时共多走6千米,这6千米相当于两人按原定速度1时走的距离。所以甲、乙两地相距6×4=24(千米)
(1)概念
发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比较常见,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
(2)特性
A?流畅性
就是观念的自由发挥。指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生成并表达出尽可能多的思维观念以及较快地适应、消化新的思想概念。机智与流畅性密切相关。
流畅性反映的是发散思维的速度和数量特征。
B?变通性
就是克服人们头脑中某种自己设置的僵化的思维框架,按照某一新的方向来思索问题的过程。
变通性需要借助横向类比、跨域转化、触类旁通,使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方面和方向扩散,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和多面性。
C?独特性
指人们在发散思维中做出不同寻常的异于他人的新奇反应的能力。独特性是发散思维的最高目标。
D?多感官性
发散性思维不仅运用视觉思维和听觉思维,而且也充分利用其他感官接收信息并进行加工。发散思维还与情感有密切关系。如果思维者能够想办法激发兴趣,产生激情,把信息情绪化,赋予信息以感情色彩,会提高发散思维的速度与效果。
(3)方法
A?一般方法
材料发散法——以某个物品尽可能多的“材料”,以其为发散点,设想它的多种用途。
功能发散法——从某事物的功能出发,构想出获得该功能的各种可能性。
结构发散法——以某事物的结构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该结构的各种可能性。
形态发散法——以事物的形态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
组合发散法——以某事物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把它与别的事物进行组合成新事物。
方法发散法——以某种方法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方法的各种可能性。
因果发散法——以某个事物发展的结果为发散点,推测出造成该结果的各种原因,或者由原因推测出可能产生的各种结果。
B?假设推测法
假设的问题不论是任意选取的,还是有所限定的,所涉及的都应当是与事实相反的情况,是暂时不可能的或是现实不存在的事物对象和状态。
由假设推测法得出的观念可能大多是不切实际的、荒谬的、不可行的,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些观念在经过转换后,可以成为合理的有用的思想。
C?集体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不仅需要用上我们自己的全部大脑,有时候还需要用上我们身边的无限资源,集思广益。集体发散思维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我们常常戏称的“诸葛亮会”。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使学生思维敏捷,思路开阔,思考周密,认识深刻,具有独创性目的。这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文贵有新意,立意的优劣关系到文章的成败。写文章,要求立意鲜明、深刻、新颖。立意新颖,就是要变换立意角度,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
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辐射思维,其方式就是演绎推理,发现特点,对事物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探索。不善于求异,就永远不能真正理解、驾驭多姿多彩的世界。有些作文题目内容宽泛,学生作文时不容易把握,这时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发散思维的具体方法。
一、给题目加上一些条件限制
给题目加上一些条件限制,内容就能更明显更具体地显现出来,这样就能较好地把握要写的内容。比如,《园丁》可变为“城市的美容师——园丁”“辛勤培养祖国花朵的园丁——老师”“园丁颂——记我的教师二三事”。又如,“春天”可变成“艺术的春天”“科学的春天”“春天——播种的季节”“充满希望的季节——春天”等。这样,主题更明确,不致因宽泛而无从下手。
二、审题立意时运用发散思维,开阔写作思路
。1.滥竽能够充数,联想到官僚主义是产生南郭先生之流的土壤。2.从南郭先生冒充内行,最终露出马脚,联想到不论学习或办事,不能不懂装懂,弄虚作假,而应该扎扎实实,虚心求教,掌握真本领。3.从南郭先生最终落荒而逃的可悲下场,联想到人贵有自知之明等。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思路广阔,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三、作文课上发扬民主,尊重学生
要给学生心理上的“自由感”和“安全感”,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的创新精神,以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如我出了一个“诚实好”的作文题目让学生讨论,有个学生说“谎言好”。我允许他发言。他的论据是:电影《毛泽东和他的儿子》中有这样一组镜头——毛泽东为了不使自己的新婚儿媳伤心,一直不把儿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消息告诉她,在她再三追问岸英为什么不回信时,毛泽东仍以战事忙的“谎言”来回答。从影片中可以看到,毛泽东此时忍受了多大的痛苦啊!为了别人的幸福而甘愿把失子之痛强咽在自己心里,这样的谎言,谁能说不好呢?我借机又出了个“谎言好”的题目,让学生选择其一作文。结果这次作文立意新颖,尤其是写“谎言好”的同学举出的证据令我耳目一新,一反过去无病呻吟的坏毛病,使作文达到了一个新水平。评讲时,我以此事为例引导学生注意多角度比较,多角度思考,多角度联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得到提高。
四、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寓发散思维于授课之中,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久而久之,使学生形成发散思维的习惯,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就会随之逐步提高。
一、思维训练:(10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训练发散思维,并将它用于作文立意!可问题是“你们的思维会发散吗?”为了验证你们的发散思维能力,我们先来做一组小测验!
(1)先从视觉来,一起看幅画。谁能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2分钟)
(2)再从听觉来,听个问题。请告知我答案!(2分钟)
一位公安局长和一位老头在茶馆下棋,这时跑来一位小孩急促地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请问:这两个吵架者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3)最后来个思维游戏。(5分钟)
需要同学配合我,请5位同学随意地给我几件“与众不同”的东西?请大家分组讨论,在3分钟的时间内,把这5件东西进行分类,两件及其以上方可归为一类!(讨论3分钟)
总结:大家做得很棒,你们无形之中感受到了发散思维,在实践中也运用到了发散思维。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看看什么是“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就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的思维方式。它表现为多向思维、侧向思维、反向思维。(齐读)
当然,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些发散不是很有意义,也就是说发散思维的品质有高低之分。只有高品质的发散思维,才可能为写作立意服务。那么接下来,我们来鉴赏玩味一番,看看发散思维如何成为有意义的写作立意。
二、鉴赏玩味:(15分钟)
(1)一分钟思考以后,运用发散思维来回答一个经典问题:“雪融化之后是什么?”(2分钟)
(2)大家说得很好,思维也很发散。
(3)可见,在生活中有些思维虽发散,但作为文学立意来说,品质不够高。而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正是高品质的发散思维凝聚而成的。请大家集体朗诵《雪融化之后》这篇文章,思考这篇文章在思维品质角度,或者文学立意角度,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学生集体朗诵3分钟,回答5分钟。)
小结:从经典的文本中,我们可以收获些许启发。(1分钟)
1、思维启示:
A、发散思维的范畴:多向思维、侧向思维、反向思维。
B、发散思维的品质:思维的广度、梯度、抽象度。
C、发散思维的方式:具象的表层,抽象的精神。
2、立意启示:
A、筛选一个高品质的发散点进行写作立意。
B、写作立意要根据发散点的形状、特征、功能展开想象和联想。
C、写作立意要超越具象的表层,升华为一种抽象的情感和精神。
其实,发散思维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到更好的,更有价值的写作原点,这也正是“立意”的过程!真正的发散思维在写作立意中可以分两步走:第一,任思维自由地发散,蔓延;第二,筛选有意义的思维进行立意。
三、写作训练:
(1)牛刀小试
有人说,语言就是思维的形式。现在,我们试着将发散思维运用于语言,来创造有意义的作文立意。(3分钟)
。:A、虎 B、蚕 C、笑 D、哭(3分钟)
A、老虎有凶猛的一面,所谓“虎虎有生气”,也有凶恶的一面,所谓“苛政猛于虎”。
B、蚕有其无私的一面,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也有其自我束缚的一面,所谓“作茧自缚”。
C、笑有欢愉的一面,所谓“欢歌笑语”,但偶尔也有悲伤的一面,所谓“落第举子笑是哭”。
D、哭本是痛楚的表现,所谓“欲哭无泪”,但是也有高兴的一面,所谓“出嫁闺女哭是笑”“喜极而泣”。
(2)大显身手:(15分钟)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在作文中,借助发散思维,通过想象和联想,多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就会摆脱我们常规的思维方式,发现题目的多样性。 体会到了发散思维,也从经典文本中收获了启示,接下来,我们就该大显身手了!
抬头看题,请你从“O”的外表和本质特征去联想社会生活,多角度构思立意。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写一段立意新颖,意蕴丰富的作文。(5分钟)
1、O是什么?O是东方喷薄而出的朝阳,燃烧着青春的激情,放射出璀璨的光华,给人类带来理想,带来希望。
2、O是什么?O是儿童粉红的脸蛋,写满笑意,写满天真,写满童趣,让我们感悟 纯洁的心灵,美好的人生。
3、O是什么?O是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过了山花烂漫、莺歌燕舞的春就是夏;过了酷热难耐、草木旺盛的夏就是秋;过了硕果累累、稻谷飘香的秋就是冬;过了寒风刺骨、雪花飞舞的冬又是春。周而复始,形成多姿多彩的四季人生。
4、O是什么?O是已知和未知的分界线。已知越少,接触未知就越少;已知越多,接触未知就越多。越是知识短浅的人越是骄傲自满;而越是学识渊博的人就越是虚怀若谷。
小结:许多同学都写好了,请大家分小组互相交流,推荐佳作。(9分钟)
总结:你们做得很棒!在线性思维“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多样的、跳跃的、辐射的思维给你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1分钟)
四、课外作业:(5分钟)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1分钟时间自由发散,选择高品质的思维,进行作文立意。 (4分钟)
请告诉我,你的作文立意。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不贫穷呢?”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角度 分析 立意
从鲁人角度 从鲁人角度看,以鲁人的特长到越国将产生什么结果,一般说,他们的特长在越国无用,去越国自然会穷 (1)办事不要脱离实际
(2)要讲究经济效益
可以设想,鲁人听了劝告后,会有什么反响呢?去还是不去越国,各将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1)亏本生意做不得
(2)无用武之地焉能生财
从劝告者角度 从劝告者角度,他劝鲁人不去越国的理由,是越人赤脚不带帽,所以去越必穷 (1)办事不要脱离实际
(2)要讲究经济效益
从综合的角度 (1)扬长避短,生财之道
(2)动机与效益
(3)信息与致富
从逆向角度 鲁人去越国难道一定会穷吗?有什么方法使他不穷?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鲁人夫妻就有用武之地了。同时,鲁人还要有智慧去改变越国的现状,提高越人购买力,鲁人才会富。 (1)敢于改革,大胆创新
(2)鲁人去越未必不富
(3)用想法变革现实
(4)既要稳重也要冒险
(5)不能默守陈规
一、为幼儿创设一个安全自由的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促进发散性思维的两个重要条件。幼儿在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中无压抑感,能无拘无束,天马行空,大胆进行思维,容易形成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和幼儿之间必须建立一种亲密、平等、和谐的关系,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老师一个温柔的眼神,笑咪咪的神态,和蔼可亲的话语,都能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距离,促进这种关系的建立,一旦这种关系的建立,幼儿就会展开想象的翅膀,课堂气氛就会显的生动活泼,幼儿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尊重幼儿不平凡的发问。鼓励幼儿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有独特的设想和新颖的方法。我国宋代朱熹说过:“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尊重和了解儿童不平凡的提问,保护儿童好奇心是非常重要的。儿时的好奇心会促使其产生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兴趣,从而成为发明创造的向导。日本创造教育研究专家们认为,要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应及早训练幼儿学会从各个角度去看问题,丰富感性经验。
二、求异学习。要求教师对教育活动进行动态的分析,充分运用运动变式,引导幼儿回答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多种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克服幼儿惯于一个维度思考问题的心理定势,形成勇于求异,乐于求异。
1、在课堂中老师提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作为老师要善于引导,而不要提些选择性的问题。诸如“这是什么”、“是不是”、“对不对”。在进行音乐活动《在农场里》时,我首先提出猪是怎么叫的,幼儿回答:噜、噜叫的,那么猪除了会叫噜、噜这个节奏以外,它还会叫出哪些节奏呢?幼儿又想出了噜噜噜噜等节奏,。这是我又反过来问:除了猪会叫出这些节奏以外,还有哪些小动物会叫出这些节奏呢?幼儿说小羊、小猫、小狗等,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
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寻求一个幼儿感兴趣的点。例如在《他们都有哪些用途》这个活动中,引导幼儿讨论“小朋友们喝了饮料以后,把果奶瓶放在哪儿呢?” 一天,几个果奶瓶被它的主人扔掉后,碰到了一次性纸杯和一次性筷子,他们会去干什么呢?他们在一起快乐的玩着玩着,被一群小动物捡了去,小动物们会把他们怎样呢?想一想这些动物会怎样。如果是小朋友,你会把这些废旧物品怎样?(个别幼儿说)。小山羊看见了果奶瓶,心想,我把果奶瓶放在两个角上当摇铃多好啊;小熊看见了果奶瓶,心想,我们把果奶瓶当足球多好;两只小兔正要去买羽毛球,心想,我把纸杯当羽毛球不就行了;而两只小老鼠看见一次性筷子,赶忙抢过来,把它做成了扁担。小青蛙和小乌龟会把这些废旧物品当什么呢?还会有什么好的故事发生呢?(引导幼儿自由想象)。这些小动物都把这些旧物品当作并制作自己 的玩具,小朋友们一定也能制作自己的玩具,鼓励幼儿在自由活动和自主探索中自制玩具。充分展开想象,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这样,孩子们的画面就显得越来越丰富。我常问幼儿画中还可以添画些什么?由于教师的启发,构成不同层次的发散点,促使幼儿思维向多方发散,每张画面都表现了一定的独创性。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绘画学习的兴趣,又创造出题材各异,内容丰富的画面。
2、经常开展智力游戏,也是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的良好途径。智力游戏集自由性、趣味性、启发性和创造性于一体,传统教学常认为智力游戏中只有注重培养幼儿的智力因素,而实际中,我们则发现当幼儿对智力游戏产生浓厚兴趣时,幼儿参与游戏的主题意识增强,积极性提高,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就相当的活跃。所以,我们就经常开展类似的智力游戏。例如:例举一个事物的用途,电能干什么?幼儿很快能说出:有了电可以看电视、吹电吹风、吹电风扇。另外还有幼儿想到了有了电还能做电警棍,用来对付坏人等等,这些都反映了思维发展的变通性和独特性。
(1)一物多形的扩散。可以让幼儿观察水装在圆形杯子里和方形杯子里形状有什么不同,想想冰块放到热水里会发生什么状况?把手放到冒着热气的杯子上会有什么结果,为什么拿下来后手上有小水珠?
(2)一形多物的扩散。请幼儿尽可能地说出同一形状的物品,如圆形的东西有哪些,正方形的东西有哪些等。这种练习可以结合家里的器具和摆设进行,你可以先教宝宝认识一些简单的形状,比如圆形、三角形等,然后让宝宝看看家里哪些东西是圆形的,哪些是三角形的。推荐游戏:这个像什么?准备1支画笔和1块画板,在画板上任意画一些图形,让幼儿说说每个图形像什么东西。。这样不仅能让孩子有成就感,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画画游戏,可以锻炼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3)一因多果的扩散。带幼儿玩“如果……将会……”的游戏。比如你可以让宝宝想想:“如果世界上的花都是红色的,将会怎样?”“如果你会飞,将会干什么?”“如果大家都穿一样的衣服,将会发生什么事情?”。比如“小鱼在水里游,还有谁也在水里游?”“小鸟在天上飞,还有谁在天上飞?”
(4)一物多变的扩散。让幼儿把东西变换一下,他们会更喜欢去思考,如什么东西小点更好看、什么东西跑快点更有意思、什么东西大些能使人感到愉快等。也可以利用橡皮泥的可塑性和幼儿动手做各种各样的小东西。因为橡皮泥的还原性,老师尽可以放手让幼儿自由地发挥、大胆地创造。必要时给他们提供一些如牙签、羽毛、铅笔等辅助性材料,让孩子自己动脑筋:圆圆的泥块四周插上牙签就是太阳,插上羽毛就是小鸡。幼儿在获得成功的同时,会更积极地去创造,从而培养他的发散性思维。
(5)一题多法的扩散。启发幼儿对一个问题做多种回答,锻炼他的发散性思维:比如:让幼儿回答:“手帕有什么用?”“迷路以后怎么办?”“筷子的用途有哪些?”“水可以用来做什么?” 设计一些具有多种解决方法的生活趣题,让孩子思考。如请他们10秒钟内想出10种以上使热汤很快变冷的方法;设想如果在商店里走丢了,有多少种回家的办法等。
三、创设鼓励支持性的环境。幼儿大都喜欢听“好话”,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成人的鼓励,教师对幼儿有创新意义的行为应及时给予强化,经常地、及时地给予鼓励和支持,更有益于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总之,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是幼儿创造力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我们广大青年教师必须认清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的重大意义,不断探索研究其新方法,为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从一题多解角度浅谈创新思想的培养论文
【摘要】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物理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针对物理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应用存在的负面效应提出一些看法,供广大同仁参考。
【关键词】多媒体物理教学负面效应对策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然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多媒体的运用也会带来一些问题。由于有的教师对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经验不足和认识上存在的误区,课堂教学一味追求使用多媒体,不可避免地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下面结合本人课堂教学的实际,谈谈自己对这方面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用多媒体代替实验
物理学是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而实验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活动,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学生通过科学探究过程的亲身体验,可以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然而在物理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上课时不仅不做学生分组实验,连演示实验也不做,直接用多媒体来展示实验的过程。他们认为,准备实验太麻烦,课前花的时间太多,实验时的数据又不那么准确,课堂上不如投影一下既快又方便,省时省力。有的教师甚至连很简单的实验也不做,如刻度尺的使用、平面镜对光的反射等。。我们知道,这不符合探索科学的客观规律。只有通过实验操作,并分析和处理各种可能和不可能预见的情况,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当前新课程标准中应特别注重的。在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团体合作的精神。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做的实验,尽量不用多媒体课件去模拟,放手让学生去做。不仅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要做好,而且还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后的小实验。让学生手、脑、眼并用,使学生真正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养成尊重科学、尊重事实的优良品质。
二对思维的限制
科学探究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可以使学生从过去的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地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可是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物理科学探究时,早已把猜想和假设的内容设计在课件上了,实验的器材、步骤也全有。如果学生猜想和假设与课件上的不同,就想方设法引导到课件上来。实验的数据和结论是固定好的,如果用这种方法让学生来进行科学探究,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它过分地强调了学生直观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在一个人的思维发展中,后者要比前者重要得多。因此,我们在进行科学探究教学时,要努力克服以上的不足,教师要少一点主观臆断,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放飞思想,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敢于创新。
三过大的课堂容量
使用多媒体,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加快了课堂的节奏。由于信息量大、速度过快,学生只能是走马观花地观看一个个画面,没有消化和理解的机会,这样反而会影响学生的接受效果。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而学生学习每一个知识,都有一个认识、思考、消化吸收的过程,学习的内容过多,学生就会接受不了,昏头昏脑,这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并没有什么两样。课件上的内容是课前设计好了的程序,而在课上运用课件时往往会由于种种原因耽误了时间,不能按时完成准备好了的任务,于是下面的内容就加快了速度,非要一堂课教完全部设定好的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顾对学生的灌输,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纯粹的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根本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知道,多媒体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呈现的内容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要避免出现过分使用多媒体,防止学生由于视觉疲劳、精神高度集中而引起的身心疲惫,从而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运用多媒体要做到择机呈现、适度运用,还要注意内容呈现的速度和节奏,要考虑到不同水平的学生接受知识能力的不同,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真正意义。
四用多媒体代替板书
多媒体在课堂上的运用,减轻了教师的课堂负担,尤其是板书。有的教师课堂使用了多媒体,一堂课下来,黑板上什么痕迹都没有。老师板书逐渐的被多媒体的投影所代替。这样也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不少的老师总是把一些物理规律、定理、公式、结论都事先设计在电脑里,上课时用课件呈现,投影的内容变化的很快,学生根本来不及记,即使记的快的学生也不够完全,甚至还会记错。如果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事先设计好了的内容,便可以减少学生整理知识的时间,学生容易记下来。通过板书,课堂的内容脉络清晰,有条有理,一目了然,易于记忆。一个老师优美的板书,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对学生书写能力的提高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在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时,一定要在黑板上设计好板书。
总之,多媒体技术应用到物理课堂教学中,可以把难以用实验进行的内容模拟出来,用一些生动的画面把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呈现给学生,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掌握知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