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过水南,过水南王冕,过水南的意思,过水南赏析

2024-09-27 来源:华佗小知识

篇1:过水南,过水南王冕,过水南的意思,过水南赏析

过水南,过水南王冕,过水南的意思,过水南赏析 -诗词大全

过水南

  朝代:元  体裁:五律   一到水南宅,喧嚣便不闻。

窗梅晴破雪,庭树暖凌云。

闲话经年别,忘眠过夜分。

何时卜邻住?会老细论文。

篇2:《唐多令·雨过水明霞》译文及赏析

宋代: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译文

大雨过后,霞光将水面照得十分明亮,潮水从江岸上退去后,岸上留下些许沙痕。落叶声声,寒意穿透窗纱可恨西风将世代吹换,更将我吹落到天涯。

昔日豪华之地今天已经寂寞萧条,乌衣巷口太阳叉向西落去。说历史兴亡,燕子飞入谁家?只有往南飞回的无数大雁,在明月下,栖宿在芦花丛中。

注释

唐多令:词牌名,又名《糖多令》《南楼令》《箜篌曲》等。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四平韵。

水明霞:彩霞照亮了水面。

西风吹世换:以季节变换暗示朝代的更替。

豪华:用形容词代指金陵,因其是六朝的京城,以豪华著称。

乌衣:即乌衣巷,金陵城内街名,位于秦淮河之南。

赏析

此词和《浪淘沙》(疏雨洗天清),盖出于同时。从两词所抒发的感慨、所描绘的景象和所创造的意境来看,都极为相似。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一场大雨洗过天空,夕阳斜照彩霞映得水面格外明亮;大潮汹涌,在漫过海滩后又渐渐退去。江岸边留下了些许沙痕。声声落叶,飞快地透过窗纱,使词人感到秋意袭身,时令已由夏入秋了。这是一幅凄凉的黄昏秋江图。

“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西风”既作为一种自然物的.实写,又象征着蒙古统治者侵略势力。时代变革、朝廷更换,邓剡抱定不再仕元的决心,天下之大,哪有立足之地?词人把自己比做被西风吹落天涯的枯叶,也很恰切。北朝的乐府民歌《紫骝马歌辞》云:“高高山上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它用风吹落叶比喻流落飘荡的情状,反映人民在战乱中逃亡景象。形象鲜明,深沉悲愤。“天涯”意谓极言其远,以托出词人欲归不能的哀怨。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建康(今南京),是烟柳繁华地,也是南宋王朝赖以阻挡蒙古南侵的一道屏藩。萧条得使词人生寂寞、衰歇之感。此词带有几分嘲讽意味,不只是一味悲慨而已。借燕子飞入新巢,喻指许多南宋遗民变节奉敌。。更表明他不仕新朝,坚守节操的心声。

词人又通过对空阔的水、天之间渐次观察,终于发现:“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淡淡几笔,就勾勒出另一幅凄清的寒汀芦雁图。词人置群雁于虽凄清而洁白的明月、芦花中,寄寓了他对乱离中的人民怀着无限同情。虽然是群雁,然而无首。没有凄居之处,真是可怜之极。

邓氏此词以感情沉郁和风格清奇取胜。上片“寓情于景”。。全词如一幅清丽而寓意深刻的画卷,让欣赏者感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创作背景

邓剡,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时所写。

邓剡(1232-1303),字光荐,又字中甫,号中斋。庐陵人(今江西省吉安县永阳镇邓家村)。南宋末年爱国诗人、词作家,第一个为文天祥作传的人。他与文天祥、刘辰翁是白鹭洲书院的同学。

篇3:唐多令·雨过水明霞原文及赏析

唐多令·雨过水明霞原文及赏析

原文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翻译

刚下过雨,晚霞映得水面格外明亮,潮退后,沙滩上留下了淡淡沙痕。风吹树叶发出的响声,带来阵阵的秋寒,飞快地透过纱窗,室内也顿生凉意。可恨秋风吹来,世道就变换了,更是把我吹得流落天涯。

古代曾经繁华的南京,现在已经萧条寂寞了。乌衣巷里夕阳斜照过来,又是一个黄昏。世人都在谈论国家兴亡,可那些飞回来的燕子现在到了谁家呢?只有那些南方飞来的无数大雁,和明月一起住在芦花洲里。

赏析

此词和《浪淘沙》(疏雨洗天清),盖出于同时。从两词所抒发的感慨、所描绘的景象和所创造的意境来看,都极为相似。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一场大雨洗过天空,夕阳斜照彩霞映得水面格外明亮;大潮汹涌,在漫过海滩后又渐渐退去。江岸边留下了些许沙痕。声声落叶,飞快地透过窗纱,使词人感到秋意袭身,时令已由夏入秋了。这是一幅凄凉的黄昏秋江图。?

“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西风”既作为一种自然物的实写,又象征着蒙古统治者侵略势力。时代变革、朝廷更换,邓剡抱定不再仕元的决心,天下之大,哪有立足之地?词人把自己比做被西风吹落天涯的枯叶,也很恰切。北朝的乐府民歌《紫骝马歌辞》云:“高高山上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它用风吹落叶比喻流落飘荡的情状,反映人民在战乱中逃亡景象。形象鲜明,深沉悲愤。“天涯”意谓极言其远,以托出词人欲归不能的哀怨。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建康(今南京),是烟柳繁华地,也是南宋王朝赖以阻挡蒙古南侵的一道屏藩。萧条得使词人生寂寞、衰歇之感。此词带有几分嘲讽意味,不只是一味悲慨而已。借燕子飞入新巢,喻指许多南宋遗民变节奉敌。。更表明他不仕新朝,坚守节操的心声。

词人又通过对空阔的.水、天之间渐次观察,终于发现:“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淡淡几笔,就勾勒出另一幅凄清的寒汀芦雁图。词人置群雁于虽凄清而洁白的明月、芦花中,寄寓了他对乱离中的人民怀着无限同情。虽然是群雁,然而无首。没有凄居之处,真是可怜之极。

邓氏此词以感情沉郁和风格清奇取胜。上片“寓情于景”。。全词如一幅清丽而寓意深刻的画卷,让欣赏者感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篇4:南院,南院白居易,南院的意思,南院赏析

南院,南院白居易,南院的意思,南院赏析 -诗词大全

南院

  朝代:唐  体裁:五律   林院无情绪,经春不一开。

杨花飞作穗,榆荚落成堆。

壮气从中减,流年逐后催。

只应如过客,病去老迎来。

篇5:南,南李大钊,南的意思,南赏析

南,南李大钊,南的意思,南赏析 -诗词大全

  朝代:近代  体裁:七律   班生此去意何云?破碎神州日已曛。⒀

去国徒深屈子恨,靖氛空说岳家军。⒁

风尘河北音书断,戎马江南羽檄纷。⒂

无限伤心劫后话,连天烽火独思君。⒃

篇6:南,南刘禹锡,南的意思,南赏析

南,南刘禹锡,南的意思,南赏析 -诗词大全

  朝代:唐 汉家旄节付雄才,百越南溟统外台。身在绛纱传六艺,

腰悬青绶亚三台。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

闻道楚氛犹未灭,终须旌旆扫云雷。

篇7:小年北小年南是什么意思

南北方小年差一天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但是,从清朝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也就是向天地神明汇报工作情况。为了节省开支,建立和谐社会,皇帝顺便把灶王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

于是,既然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都在这一天拜神,那么工作人员(衙役下人之类)就只能推后一天再拜。自然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到了民国,民间形成了“官三、民四”的说法,就是科级以上干部二十三祭灶,一般群众推迟到二十四。

后来,据说是因为社会进步了,人人平等,大家也就随了皇帝,沾沾“贵气”,改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祭灶了。而由于过去的皇城是北京,所以北方受到的影响就会比较大。而南方依然保持以往的和人民群众的一致的腊月二十四过小年。

小年的由来

一般来讲,小年是相对于大年而言的。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关于祭灶,还有一个传说有关,由于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炉灶,玉皇大帝在每家都派驻一位灶神来监督考察这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小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年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所以每家每户祭灶时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了。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有欢送灶神上天,就有接灶王下天的仪式。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南方小年吃什么

灶糖

灶王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售期最短,只有过小年前后才上市的糖果。用这种糖祭灶,意在用灶糖粘性,粘住灶神的嘴巴,使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甘蔗

小年这天的甘蔗特别好卖。甘蔗因为“节节高”的美好寓意,是祭灶的必备。甘蔗是灶王爷登天的梯子,一节一节向上攀登,而甘蔗带尾梢有一种无止境的意思。

相传宋朝福州有个穷书生,祭灶日买不起供品,只好捡别人丢掉的甘蔗头供奉灶公灶婆,还剪了个纸马,写道:“一匹乌骓一条鞭,送你灶公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谓道文章不值钱!”那日,灶公上天把此事告诉玉帝,玉帝十分同情,让书生中了状元。所以,在福州传统的祭灶日里,至今还有吃甘蔗一定要完整保留甘蔗头的讲究,这样才有“节节高”和“金榜题名”之意。

元宵

惠州民间称“送灶君”,也称为“送灶主阿公上天”、“祭灶君”等。在送灶君这一天,大家都要烧香烛、备元宵、柑桔、红萝卜、茶水,外加两条带尾梢的甘蔗。元宵、柑桔、茶水自然是给灶君吃的,而元宵是必备品,意思是用来糊灶君的嘴,让他不要乱说凡人是非。

荸荠

老福州祭灶,甘蔗和荸荠是必不可少的,有“甜甜蜜蜜”的含义。荸荠,则是为了取其福州方言的谐音,寓意“好运从年头一直延续到年尾”。

廿四团

“廿四夜吃团子”是江南许多地方的风俗,寓意着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在苏州,每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做团子、送团子、吃团子是必备的一道年味。

苏州人祭灶中最重要的祭品便是团子,过去叫做“廿四团”。“廿四团”用糯米粉制作,馅儿有鲜肉、豆沙、萝卜丝等多种。蒸制好的团子上都要点印子,有圆的、方的、花瓣形的,用以区别不同的馅儿。

年糕

年糕以谐音取“年年高”之意。农历小年又叫辞灶,就是吃了糕送灶王爷上天上去汇报工作。蒸了糕,放上枣,蘸上糖给他甜住嘴,叫他到玉皇大帝那里去说说民间的好事。

相传伍子胥在建姑苏城时城砖不是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后做成的“砖”,百姓曾用“糯米城砖”解决了一时的危机。苏州人为纪念伍子胥,此后每到寒冬腊月,就准备年糕。苏州年糕的造型与城砖相似,而且煮后不腻,干后不裂,久藏不坏。

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习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篇8:小年北小年南是什么意思

小年北小年南是什么意思

南北方小年差一天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但是,从清朝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也就是向天地神明汇报工作情况。为了节省开支,建立和谐社会,皇帝顺便把灶王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

于是,既然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都在这一天拜神,那么工作人员(衙役下人之类)就只能推后一天再拜。自然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到了民国,民间形成了“官三、民四”的说法,就是科级以上干部二十三祭灶,一般群众推迟到二十四。

后来,据说是因为社会进步了,人人平等,大家也就随了皇帝,沾沾“贵气”,改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祭灶了。而由于过去的皇城是北京,所以北方受到的影响就会比较大。而南方依然保持以往的和人民群众的一致的腊月二十四过小年。

小年的由来

一般来讲,小年是相对于大年而言的。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关于祭灶,还有一个传说有关,由于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炉灶,玉皇大帝在每家都派驻一位灶神来监督考察这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小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年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所以每家每户祭灶时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了。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有欢送灶神上天,就有接灶王下天的仪式。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小年的来历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可以说,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古人有关祭灶的风俗习惯。当然,这只是民间的传说而已,是不足为信的。

篇9:绝句 志南-绝句 赏析

绝句 志南-绝句 赏析

绝句 志南,一首七言绝句,是宋代诗僧志南的一首春游诗。!

绝句

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字词解释:

短篷――带篷的小船。

杖藜――用藜做的拐杖。藜,植物名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

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

杨柳风――古人把应花期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

作品翻译:

我在参天古树的浓荫下,坐上了带篷的小船,拄着藜做的拐杖,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仿佛是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风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心旷神怡。

作品赏析:

这首绝美的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 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桥东和桥西, 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

“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 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於画意。 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 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楼一夜听春雨, 。   “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 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 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 这是怎样不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这样兴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赏下去, 到他想起应该归去的时候,怕要体力不支,连藜杖也扶他不动了吧?不必多虑。

诗的首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吗? 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那小船偏系在溪水边老树下,正待他解缆回寺呢。 和尚走到老树下感觉下雨,便戴上小草帽,继续过桥在细雨中欣赏前方美景。

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

志南的生活状态已不靠,他在当时的文坛上也没有“中兴四大诗人”以及“二泉先生”诸人的风头那么前。但就这短短的一首诗,就以其对早春二月的细腻感受和真切描写,把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宋代诗史。

以上这篇绝句 志南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

!!

篇10:<南轩松>赏析

<南轩松>赏析

《南轩松》赏析

广西 全州二中 杨多校 541500

南轩松

唐李白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纭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赏析:

高大的松树,苍劲挺拔,昂首天外。这首诗为我们塑造了松树郁郁苍苍、古朴高洁的形象。诗一开头,就说这是一棵“孤松”,突出了它的不同凡俗。接着写松树枝叶繁茂,生机勃勃,四季常青。绵(mì):延绵覆盖。“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风吹劲松,更觉松树苍劲。古人有诗云:“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风因松而见其盛,松因风而见其劲。五六两句,再对松树生长的环境进行描写,来烘托松树高大苍翠。“阴生古苔绿”,是说由于松树高大,在它的阴处长出了碧绿的古苔。既言“古苔”足见这棵松树的年岁之长。半空中松树茂密的枝叶,一片浓密翠绿,而地上的古苔也呈现出一片绿色,上下辉映,似乎将周围的空气都要染绿了似的。“色染秋烟碧”,形象地描绘了这一迷人景象。其中一个“染”字用得妙,将景物都着上了宜人的'色彩。最后二句以夸张的口吻极言其高。元稹有诗云:“清风日夜高,凌云竟何已。”松树高大的形象,还是不畏严寒风暴、品格高洁者的象征。这首诗,借物抒怀,诗人赞颂“凌云霄”的孤松,也表现了自己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