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教学反思——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组合作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
小组合作的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组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意义和价值已经被很多老师所接受。本人就教学谈几点:
一、是主动,还是被动?
[案例]《除法的初步理解》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
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实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
(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能够相互借调。再试试看。
(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
学生是因为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注重: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实行的合作与交流。所以,教学中要持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我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持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我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能够相互促动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点,能够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动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注重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二、是环节,还是方式?
[案例5]《角的初步理解》教学片段:
课始。
A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
生:是角。
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
生:……
B教学: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相关知识。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实行了相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实行了一定的整理。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
各个小组开始交流。
一节课中究竟安排几次小组学习为宜呢?我们经常这样讨论着。细细分析这种讨论,它其实是把合作交流局限在教学环节之上。试想,一节课都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又有何妨呢?下节课再整理归纳就是了!打破知识的分割,建立一种大的课程观和教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