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1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新人教版教材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进入人体后,怎样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利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走?学生在学习了人的营养和呼吸之后,顺理成章的就要学习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而本课是本章的基础,了解了本节的内容,不但有利于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还为后面学习第四节中的输血、献血做了铺垫。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血样标本,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知道血液的组成。
(2)通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观看课件,了解血浆和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主要功能。
(3)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围绕问题的提出,通过学生之间的分析与交流,来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2)在分析与讨论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收集信息,解读数据、交流表达等科学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人教版七年级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血液的成分及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
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
1、显微镜下分辨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2、运用所学的血液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血液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学生熟悉血液,是因为每个学生几乎都有流血、抽血和验血的经历,对血液的颜色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还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和广播中获取有关血液的信息;说学生对血液陌生,是因为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我校初一学生的现状,在教学中我充分贯彻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并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同时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视频录像、图片及FLASH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实验法:
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教材提出的问题和一些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因此,实际教学中要注意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关于血浆,教师只需做简单的介绍。需要指出的是,水占了整个血浆的绝大部分,这既与血浆的功能密切相关又可以为后面介绍无偿鲜血作铺垫。关于血细胞,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先通过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从感性上认识红细胞、白细胞的形态及数量,然后从理性的角度进行学习,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开动脑筋和主动求知的学习热情。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介绍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时,应该特别注意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问题相联系,如贫血、发生物观察人血涂片炎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观察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等。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首先,播放有关血液循环的视频录像,利用有声图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所学内容初步感知。紧接着教师通过提问,温故引新,导出章节标题。
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前收集的血液化显微镜下的爱情验单,通过讨论尝试说出对化验单的初步解读(教师注意用幻灯片突出显示需要学生注意的部分——RBC、WBC、PLT、Hb,并对缩写字母略作解释,从而深入双语教学的成分)。
2、推进新课
(1)观察血液分层现象
用课前准备好的新鲜鸡血代替书上的血图片(更直观,不照搬教材)
设问:样品分为几层,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样品血分几层?各层是什么颜色?它们分别是血液的什么成分?(不要求学生立即给出给出正确答案,教师可适时予以点评)
(2)血浆的成分及功能
通过血液分层现象观察到的最上层过渡,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血浆成分示意图,并提问:血浆包括哪些成分?请推断血浆的功能(培养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3)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教师进行思路引导:
血液的其他组成部分又分别起什么作用?血细胞很“微小”,用什么来“明察秋毫”?(学生表达出“显微镜”一词),简单回顾显微镜使用步骤后,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培养自主学习、局部合作的精神)。实验结束后,学生描述观察结果(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人血涂片,引导学生进一步明辨红细胞和白细胞,并解释血小板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的原因)
(4)红细胞
展示电镜下的红细胞图片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应内容,找出红细胞的形态特点及功能。之后通过发问:“红细胞为什么能运输氧?”引导学生描述血红蛋白的特性。
(5)白细胞
播放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视频录像,引导学生归纳出白细胞的特点和功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揭示抽象的生理过程)
(6)血小板
幻灯片显示思考题:当皮肤划破流血体视显微镜之后,一会儿血就会自然止住,这是怎么回事?(学生会初步说出与血小板有关)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本相应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血小板的特点和功能。
(7)血细胞的概念图
教师引导学生绘制血细胞的概念图,并适时予以引导(落实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8)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屏幕显示两份化验单,并引导学生分析化验单中有哪些项目异常。
幻灯片展示问题:如果一个人的化验报告单上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都低于正常值,会有什么症状?在饮食中应注意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用本节及之前所学内容作答(学以致用)。
3、评价反馈
大屏幕显示思考题:
中国足球队在备战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时,在众多条件优越的地点中,最终选择昆明为集训地。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这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会产生什么影响?教师从地理环境和红细胞功能方面适当引导(即学即练,即学即用)
4、板书设计
教学中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同时解决进行多媒体教学不便于学生笔记的难题。
附:教学反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倡导教师评价要以自评为主。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通过反思能知道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这也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
首先,本节教学注重了新课的导入和教学情景的创设。本人采用了温故“引”新法,巧妙导入了章节标题。而视频的观看和化验单的观察,更是让学生对血液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景中去遇见“困难”、碰到“问题”,才能“触景生情”,进而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其次,结合了多媒体关于吞噬的话语的优势和生物学的实践本性。将多媒体引进课堂是为了更好的辅助教学,但多媒体只是工具而不是内容,再完善的多媒体课件也替代不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本节课将教材资料分析中的血液分层现象改为演示实验的内容,使学生对血液的成分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又通过分组实验,学生亲自观察人血涂片标本,使其对血细胞的成分和特点有了深入的认识。在两个实验的基础上,我还通过FLASH和图片等形式,帮助学生全面、准确的理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从而较好的解决了教学重点与难点。
再次,“学以致用”,让理论知识服务于实践,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通过重新解读化验单和“争当小教练”两个课堂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也体现了生物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激发了学习兴趣。
最后,利用概念图总结本节内容。概念图是在新课改后引入生物教学的一种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系统而又简洁的理清某一章节的知识体系,它的构建过程也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再学习、再理解和升华的过程。在高中教学中,概念图已广泛使用,但由于初中生认知水平所限,初中生物教学还很少使用概念图。本节课让学生尝试画出概念图,总结血液的成分及功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也算是创新之所在吧。
当然,本节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课堂时间较紧,学生讨论时间不充足,内容的讲解也有些平铺直叙,重难点不够突出;教学中未安排学生自评、组评或师评等。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2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到生物圈中,都必须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血液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循环系统的基础。
2、教材内容:本课教学包括: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血浆的成分和功能;三种血细胞的特点及功能;有关人造血液、造血干细胞的研究。
3、重点难点分析及确定的依据:分析教学内容,与老教材不同的是,降低了知识难度,减少了过多的专业术语,避免学生学习过细过难的生理学知识。所以我把重点难点放在以下几方面:
教学重点:
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里循环流动,带动着物质的运输,保障各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掌握这部分内容是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图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血红蛋白的特性
借助显微镜来观察人血的涂片,可以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血液,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学情分析:
学生对血液既熟悉又陌生。虽有流血、验血的经历,但对血液含有哪些成分,以及各成分有什么作用,还知之甚少。
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A、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B、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C、了解有关人造血液、造血干细胞的知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显微镜观察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激励学生将来从事医学研究,解决医学难题,造福人类。
二、教法学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座大楼房,那么教师应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石灰等,把这一切堆砌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为了充分体现教师是引导着,学生是主体,我在这堂课的设计过程中运用先学后教、合作探究、问题探究等教学手段,运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激趣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活动,即发挥了集体的作用,也能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1、热点问题引入法:
通过“白血病”这一热点,引出什么是血液?血液由哪些功能?如果出现异常会有什么严重后果,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2、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利用多媒体,真实形象的展示血液,并安排指导学生实验,给与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自由探究的空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获取及处理信息等各方面的能力。
3、读图分析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读图析图,获取信息,让学生认识显微镜下的血细胞,进一步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来巩固问题、深入问题。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整个课堂及课下活动,既发挥了集团军的作用,同学们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
4、模拟转换角色法:
通过角色的互换,进一步体验血液及各种成分的功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并能加深巩固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兴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程序 分六个步骤
1、热点问题,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有关白血病的有关报道,由学生说出对白血病的认识与看法,引出学生对血液的兴趣。教师出示几组图片,明确血液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进一步认识探究血液的积极性。
2、读图实验,自主探究
首先,教师出示血液分层图,血常规化验单,血浆成分示意图提出下列问题:
a、试管中的血液分为几层?各层呈什么颜色?各层的比例大致是多少?
b、综合上面的资料,你认为血液可能由那几部分组成的?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分别应在什么层次?
c、血浆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d、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
指导学生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并且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对照显微镜下的血细胞的图片回答问题:
a、你所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细胞具有什么特点?这是什么细胞?
b、你是怎样区别红细胞和白细胞的?
c、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利用你认识我吗这个活动巩固新知,激发学生兴趣。
然后,教师播放一段有关血红蛋白的影片,血红蛋白的特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把难点易化
3、角色互换,知识再现
通过我是小医生、角色互换等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并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使知识得以再现。
4、巩固小结,自我评价
通过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图表,加深巩固基础知识,形成网络体系,增加整体记忆。
5、前沿科技,思想升华
指导学生阅读有关“人造血液”和“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研究”,激励学生致力于科学研究,造福人类,实现学生思想的升华。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观察和分析人体的血液样本,描述血液成分和各自的基本成分。
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举例说明血液的主要功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被染色的人血永久涂片,尝试识别、比较三类血细胞。
尝试解读血液常规化验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血液化验的意义,远离疾病诊断误区,正视健康体检和珍爱健康。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血液的基本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难点】
正确认识血液化验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到医院看病抽血化验的视频,设疑:为什么医生能根据血液成分的变化来诊断疾病呢?为何因意外失血过多的人必须马上输血?否则危及生命?从而进入本节课。
(二)新课讲授
1.资料分析——血液的分层现象的演示实验
教师简述并演示实验,提示学生认真观察并注意血液各部分的颜色和比例大致是多少。
出示讨论题:
(1)含有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或静止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
(2)你认为血液可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血液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应该分别在什么层?
(3)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
引导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完善。鼓励性评价。
2.血液各成分的功能
(1)血浆
指导学生观察教材图4-31血浆成分示意图,看一看血浆中主要含有哪些物质。并结合血液的组成,思考血浆的功能。
(2)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实验
让学生回顾在医院做血常规化验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预习教材的实验:观察人血永久涂片,明确本实验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及方法步骤。
组织学生讨论:
①你所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细胞?
②你是怎样区分红细胞和白细胞的`?
③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
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教师鼓励性评价。
(3)血细胞
【红细胞】
继续设疑:刚才我们用显微镜观察了红细胞和白细胞,而且知道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红细胞最多。那么请一位同学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红细胞为什么是红色的?可以归纳出红细胞有什么功能?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教师鼓励性评价。
设疑:如果一个人的化验结果显示他的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的含量低于正常值,他可能得了什么病?健康会受到什么影响?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开展讨论,分析并作出回答。教师讲述:缺铁性贫血症和营养不良性贫血的预防及治疗方法。
【白细胞形态及功能】
设疑: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的白细胞形态是怎样的?有何功能?
展示红细胞吞噬病菌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白细胞的功能。
联系实际:化脓与发炎。
【血小板形态及功能】
学生结合教材图4-34感知血小板的存在,认识血小板的形态。教师联系实际介绍血友病及血栓的形成及预防。
(四)小结作业
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血液的成分和作用。教师鼓励评价。
作业:请同学们课下关注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研究,了解骨髓的移植,学习为他人和社会奉献一份爱心的精神。
四、板书设计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4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新人教版教材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通过呼吸吸进氧进入人体后,怎样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被组织细胞利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走?顺理成章的就要学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而本节课是本章的基础,同时为后面学习血液循环、输血、献血做了铺垫。所以本节课从内容上来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生
学生对血液既熟悉又陌生。说学生熟悉血液是因为他们对血液的颜色有感性认识,有过流血、验血的经历。说学生对血液陌生,是因为学生不知道血液里有哪些成分,以及各种成分各有什么作用。这些知道的却很少。所以根据学生的这种情况、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并能通过血浆和三种血细胞的功能归纳出血液的功能。
2. 通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观看课件,了解血浆和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主要功能。
能力目标:
1.通过课件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解读血常规化验单,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血液对人体有很重要的作用,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教学重点:掌握血液的成分及其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血液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课堂上我采用了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通过合作学习、问题探究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生物课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贯彻始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分三个层面——血液的组成、血浆和血细胞。对于血浆,教师作简单的介绍。让学生了解血浆的组成,并猜想血浆的功能。对于血细胞,通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从感性上认识红细胞、白细胞的形态及数量,然后从理性的角度进行学习,在进行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每一次的引入教师都采用了“你有过……的经历吗”让学生在进行思考的同时,想到这里也有秘密?通过师生互动,了解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主要功能,并在学生的基础上还注意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问题相联系,如贫血、发炎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所学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
四、说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教师通过提问,温故引新,导入新课。
2.探究学习新课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化验单,对化验单初步解读。
2)观察血液分层现象,得到血液的组成。
3)学习血浆的组成及主要功能时,先让学生猜想:血浆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从成分上再猜想它的功能又是什么?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得到结论。这样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猜一猜、想一想,并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后学生会有成功的喜悦。
4)在学习血细胞的组成及主要功能时,以这样的问题引入:“你有过……的经历吗?”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联系自己的亲身体会,在学习中得到答案。在每一个小环节的后面又通过让学生“当医生”“调查”等,使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学以致用”,让理论知识服务于实践,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5)最后通过比较血细胞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3.通过练习,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本节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课堂时间较紧,学生讨论时间不充足,内容的讲解也有些平铺直叙。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5
一、教材内容分析
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是输送血液的“泵”。其特殊性在于它能够自动地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动。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必须运走,人体才能进行正常生命活动,这些物质的运输靠血液循环来实现。这一节知识点和难点较多,如何在短时间里使学生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有充分的认识并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都需要教师课前准备。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心脏的位置和形态。
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心脏的工作过程。
过程和方法:
1.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等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己有的知识和经验构建新知识并进行创新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加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初一学生无论从生理还是智力等方面来说,都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但尚处于一种懵懂阶段,对于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都不甚了解,所以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无法解释。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每一个时机,在引导学生分析具体问题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远大的理想抱负。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讲述法,观察法,演示教学法,讨论法。通过多层次教学和让学生反复记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课件“心脏的结构”
2、课件“心脏是怎样工作的?”
3、血液(动脉血、静脉血)标本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猜谜语,激发兴趣引入。
出示课件,创设氛围,引入谜语。通过谜语引入新课。
积极思考,
利用课件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氛围,把学生带入奇妙的心脏世界
心脏的结构
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
分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分别连接的血管:上房下室房静室动
展示课件“心脏的结构”以及心脏模型(利用学生的视觉、听觉,加深对心脏结构及功能的理解)。
教师及时点评(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发展思维能力,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分组观察新鲜猪心脏,分组讨论课本68页“讨论”中的问题。通过观察,主动地获取有关心脏的知识,并推测它的功能。
每组派代表陈述本组的观点和结论,本组其他同学可将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进行补充。
注意观看大屏幕和模型,对自己所获得的知识进一步重组和加工。不足之处加以补充和完善。
利用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心脏的功能
血液输送的动力器官
诱导提问。
布置阅读、思考。
展示课件“心脏是怎样工作的?”及时收集反馈信息。
发挥想象,提出问题。
阅读与思考课本69页第二段。然后每组派代表陈述观点。
认真观看。
同学本小节的收获。
利用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
血液循环途径及其意义
展示血液循环课件。讲解,指导。体循环,肺循环
认真观看课件。
从整体上把握血液循环的大致过程。
将自己看到的、理解的.有关血液循环途径及其意义进行归纳(可以用各种形式,如图表、文字等)。 “比一比”,看谁归纳最快,最准。同时,找己的不足之处。
培养学生的观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设计
通过本节教学实践,深深的感到多媒体课件将形、声、色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学生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二维动画直观形象,达到很好的辅助效果。学生对心脏实验、特别是灌流实验兴趣浓厚,参与的力度大。学生通过以小组合作方式对实物羊心和电脑动画的观察实验、合作与交流,去发现规律,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促进知识的内化,达到预期的效果。存在的问题是灌流实验对学生要求的层次较高,学生刚刚接触心脏的结构,马上能在实物上准确找到血管难度较大,个别的学生因不能准确找到血管使实验失败。改进措施:在教学中,要力争能突破心脏四腔及相连血管的知识后,再进行灌流实验。另外,教师可以课前培训小组长,让小组长发挥带头作用,确保实验的效果。
八、帮助和
本教材所的课件对本堂课帮助很大,还有一些动态图,通过本节课,我觉得学生学习积极性特高,但是血液循环处学生有点茫然,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所以平时应多采取这种方式,并且我发现课堂最后应该以没有时间限制的活动结束,这样不会影响课堂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