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分享巧用时间复习高考地理“又好又快”

2024-09-27 来源:华佗小知识

  时间的运算、地球运动的意义(特别是公转意义)、影响天气的因素(锋面、气旋与反气旋)、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气候类型的判别、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内外力作用、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镇的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其问题、人口迁移、文化扩散、旅游资源的评价、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主干知识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对于这部分知识要舍得下功夫,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了解其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完整地回答好问题。

  -知识吸收“又好又快”

  地理事物和现象涉及范围广,知识点多,文科同学又将大量时间都用在英语、数学科目上,一般没有时间去死记硬背所有的知识点。“又好又快”最近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即“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地理复习也来借用一下这个词,学习过程是一个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加工”过程,学习中要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规律化、形象化、技能化,通过联系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这实际就是从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要善于总结规律,这样不仅能实现复习效果,还能节约复习时间,同时也是答题完整、规范和准确的基本保证。

  -地图复习事半功倍

  地图是地理独有的知识载体,地理知识、原理、规律,以及考核形式都集于地图一身,掌握了图就把握了地理脉络。况且从心理学讲图形又比文字好记,可以说是地理学科重要的学习方法。复习地图时,把地理分布、地理规律都落实在地图上。如:复习中国地理,可看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气温、降水量)、中国水系图、中国资源图(森林、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等)、中国农作物分布图、中国工业分布图、中国人口、民族、城市、商业中心图、中国交通图、中国自然保护区图等。逐一看图、记图,甚至画图,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就掌握了。同时适当做一些地理各种考试图形的练习进行巩固,如:地理景观图、地理剖面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熟悉这些图的特点和解法。

  -注重空间思维的训练

  空间思维能力的考查主要有这几项内容:大气的运动和变化,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世界和中国区域(大洲、大洋、地区、国家)中的重要经线、纬线,各类地图的判读,各类重要地理分界线(自然地理界线、人文地理界限)等。培养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能力,一定要讲求方法。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分析可选取一些重要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120°E),通过它们,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经纬网,并想象地球运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

  通过有效的空间思维训练,才能达到当给出世界上某一点或线时,脑海中会出现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地理事物。而有了这样的水平,无论命题角度如何,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可见,抓住多角度观察地理事物的空间性质,综合分析地理系统内部与外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与转化这些大问题,一方面能使地理知识学习更加透彻、完整,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拓展思考与解答地理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结合热点但不脱离基础

  地理学是一门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联的学科,地理高考题必然关注社会焦点热点。但地理复习中对于热点问题的态度不同于政治历史等学科,地理试题考查热点往往是以热点地区为载体,考查的内容仍然是地理的主干知识。把地理规律或地理原理巧妙地与当前热点、焦点问题或区域联系起来,以考查学生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学科内的热点知识可能有:温室效应与臭氧空洞、赤潮、南水北调、能源问题(如石油)、三农问题、中国人口迁移、中部崛起、环渤海经济圈等等。这样不仅使地理学习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扩展,而且有助于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能力,提高了整体综合素质。不过,根据这些知识所设置的问题,都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能力,所以全面打基础,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还应该是首要任务。

  【总结】高考地理备考就为大家介绍到这儿了,大家要好好复习,希望小编的整理可以带给大家收获,祝大家学习愉快。

  浏览了本文的同学也浏览了:

  走出“迷宫”快速解题

  很多地理高考试题都利用地理图表进行立意,这样既能考查学生对有关地理知识的掌握,又可以有效地考查学生有关地理能力的形成情况。所以,最近几年来,地理图表的学习越来越引起更多地关注。对于不同的地理图表,其分析、读图的方法也不相同。

  地理事物相互联系示意图中有一种是用文字框图和线条箭头构成的示意图,这类图能简明、概括地表现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一般包括天体系统图、货流图、流程图、环境要素相关图等,表示地理事物或系统之间联系与因果关系。

  如下图:

  由于有些地理事物相互联系示意图比较抽象、复杂,使学生不容易找出其中的相互关系,感觉有点像“迷宫”。阅读这类示意图,关键是要读出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因果关系。

  一般判读方法是:

  ①识别所表示的是何种因素的地理事物联系过程;②注意根据图中箭头方向、线段的纵横关系等提取信息;③弄清事物的形成或变化过程,判断各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④掌握模式图内地理要素的地位作用以及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与制约的关系。

  除了以上介绍的一般方法外,具体的题目也有具体的解题技巧。

  例1:下图是某山区“人-地关系”模式图(图1)。读后请回答:

  (1)将代表不同涵义的字母分别填入图中的空白圆圈内,每个字母限填一次。

  A.社会经济效益提高 B.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C.水土流失加重D.水土流失减轻 E.林牧综合治理 F.毁林开荒 G.粮食单产提高

  (2)上述各项中,摆脱恶性循环的关键是________。

  (3)若我国东部北回归线附近某地区发生上述恶性循环,能否形成沙漠?试述其中的原因。

  [解题技巧]第一步,要识别所表示的是何种因素的地理事物联系过程。本题图中所示的是由于山区人们的不合理活动与科学的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不同后果,从而导致了恶性循环与良性循环。由图中可以看出人口的快速增长、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贫困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第二步,根据图示,可以看出本图的结构分为明显的两部分,结合选项A→G,分别是人地的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据此可将所有选项分成两大类,以方便解题。

  第三步,要注意根据图中箭头方向、线段的纵横关系等提取信息。由图中可以看出贫困是导致山区居民盲目毁林垦荒的直接动机。在一些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农民为了单纯地追求多产粮食,这又引起了水土流失,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制约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贫困加剧;但如果山区的人们能够因地制宜地实行农林牧综合治理,就能摆脱恶性循环,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使山区的居民富裕起来 高中语文。

  第四步,还要弄清事物的形成或变化过程,判断各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盲目的毁林开荒,其后果只能导致水土流失加重,生态环境恶化,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使贫困加剧,陷入恶性循环。事实证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做法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进一步恶化。图中问题的最终解决关键是实现农林牧的综合治理,从而摆脱恶性循环,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参考答案](1)左图最下面的填F,然后按顺时针依次填C、B,右图左下角的圆圈填E,然后按边时针依次填D、G、A。(2)实现农林牧的综合治理(3)不可能,因为我国东部地区因海陆热力差异形成了世界上典型的季风气候,夏季风从太平洋上带来大量的水汽,给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带来丰富的降水,形成湿润气候。

  例2:在“人类与环境关系协调发展”示意图中(图2),数码 ①~④表示的含义依次是:

  A.①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②人口增长速度适中 ③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④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B.①人口增长速度适中 ②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③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④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C.①人口增长速度适中 ②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③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④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D.①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②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③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④人口增长速度适中

  [解题技巧]本题首先要对示意图进行判读分析,了解示意图所表示的主要内容,这是解答本题的第一步。通过读图和各个选项所表示的内容,可以知道本题是考查学生对有关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知识。第二步,通过对本图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此示意图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从内容上看上部分的核心是与“生产规模适当”相关的内容,下面这部分的核心内容是人类活动“符合自然规律”。从示意图细部结构看,“①” 与“③” 以及“②” 与“③” 都存在因果关系,而“①” 与“②”之间是并列的关系。以上认识是准确解答此题的关键所在。第三步,在得出“①”与“②”之间是并列的关系后,对照选项中的四项内容,找出其中具有并列关系的两项: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与人口增长速度适中。这两项分别表示人口增长和人口素质两个部分。第四步,在确定①②两项是人口素质与人口增长速度适中后,再结合示意图中的因果关系:是因为人口素质的提高才导致“生产活动符合自然规律”,人口增长速度适中才能使“生产规律适当”,又因为“①”与“③”以及“②” 与“③”都存在因果关系,也即由“人口增长速度适中”和“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共同导致“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而“生产规模适当”与“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间明显存在因果关系。

  [参考答案] B

  例3:“绿色食品”是指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整个过程对环境都不造成污染,当前绿色消费成为时尚。阅读图3,回答:

  (1)将代码①~⑦填到图中A~G处:①使用/复用②原材料采集和整理③运输、销售④废弃/再循环⑤产品的加工制作⑥商品⑦产品

  (2)略

  [解题技巧] 解答本题时,除了要注意地理事物相互联系示意图的一般解题步骤外,与例1、例2也有不同之处。

  第一步,在认真读懂题意的基础浏览整个示意图,发现示意图表示的是“绿色食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通过这一步对示意图留下初步的印象。

  第二步,要结合看图与阅读下面选项中的具体内容,分析示意图本身的流程结构。通过看图,发现本图与上面两个例子中的示意图不同,不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这就给下面的解题带来不便。但进一步看图分析,就会发现,本示意图的结构虽不是明显的二元结构,把图正中的“能源”忽略,发现本示意图具有圆形结构的特征,而且沿逆时针形成一个流程。这一步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因为到此时,你才摆脱了图本身表象上的复杂,使你真正进入示意图内。

  第三步,在了解了图的结构的基础上,联想一个你熟悉的“绿色食品”的生产、运输、销售、消费、丢弃等过程,并结合选项①~⑦顺着示意图外围圆形结构,按顺时针方向依次填空。

  第四步,最后按题目要求将对应数码填在相应的字母处。需要注意的是:①学生要理解示意图中“能源”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为各个环节提供能量;②注意解此类题目的一个小技巧:当确定填对一个后,就划去该数码,使接下去的解题更加容易。

  [参考答案]A-③,B-④,C-③,D-①,E-⑦,F-⑤,G-⑥。

  地理事物相互联系示意图有很多变式图,但无论如何变化,我们在解题时,只要抓住地理示意图解题的一般步骤,再结合具体题目本身的特点,认真读图析图,就能从示意图的“迷宫” 中走出,正确地解出题目。

  (本文作者未署姓名及地址,请作者见文后速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黑土地的流失与保护

  水土流失已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在我国尤为严重,我国每年表土流失量在50亿吨以上,为世界之首;沙漠化土地的面积,平均每年增加1000多平方千米,就连我国东北地区肥沃的黑土地也发生了大面积的黑土流失,值得我们重视。

  1.珍贵的土地资源

  在我国广袤的东北平原北部,大兴安岭与长白山之间的松嫩平原上 高中生物,有一块面积达10.8万平方千米的黑土带,这是目前亚洲惟一的大面积黑土带。这样的黑土带全世界也仅有3处,另两处分别在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和欧洲的乌克兰。黑土土壤肥沃,腐殖质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团粒结构好,是肥力最高的土壤,正是有了这无比肥沃的黑土,这里便成为我国最著名的农业区,而且也是我国珍贵的土地资源。

  2.黑土地的土壤发育

  黑土地是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草甸植被下发育的土壤。该区年降水450毫米~550毫米,绝大部分集中于暖季,雨热同季,冬季寒冷,土壤冻结较深,有季节冻层,母质粘重,透水不良,有时还可形成上层滞水,在这种情况下,暖季草甸草本植物得以顺利发展,在地上、地下都积累了大量有机物。由于黑土地区暖季短而凉爽,冷季长而严寒,土壤微生物活动的强度不大,大量有机物难以迅速分解,多转化为腐殖质。另外,在黑土的形成过程中,灰分元素的生物循环量也很大。由于胡敏酸类腐殖质含量多,粘粒和钙离子含量高,自然植物根系发达,因而相应地形成了良好的团粒状结构,土壤极其肥沃。所以人们常说:黑土地不上肥也一样打粮食。

  3.人类活动对黑土地的影响及危害

  近年来,由于不当的人类活动,使黑土地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危机。一是长期搞单一的粮食生产,以粮为纲,重农轻林,毁林开荒,在一些山区河谷、沟谷、坡地等水热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林地被开垦为耕地;另外光热资源符合农作物生产的地区草地被大量开垦,致使林地、草地生态作用被大大削弱;再加上掠夺式经营,重开发轻保护,导致黑土地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二是长期大量不合理地施用化肥,使土壤变硬、板结、肥力下降。昔日肥得流油的黑土地,正一天天变成不毛之地。过去,这片黑油油的土地上覆盖着七八十厘米甚至一米厚的黑土层,而现在许多地方的黑土层仅剩二三十厘米,有许多地方已裸露出有机质含量极低的泛黄母质层,犹如黑土上长出了黄皮疮,完全失去了生产能力。

  黑土地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过程,自然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需要200年~400年的时间,但严重的水土流失却使黑土地每年失掉厚度达0.5厘米~1厘米的表土。真是流失容易,恢复难。

  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土地生产能力的下降,而且从农田冲走的土壤淤积了河道、湖泊、水库,使河床抬高,湖泊、水库容量减小,洪水危害加剧。1998年松嫩洪灾,除松花江、嫩江流域中上游地区遭受长时间、高强度的降雨外,流域中上游地区的严重水土流失也是主要原因之一,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东北平原北部黑土带

  4.保护黑土地的措施

  黑土地的水土流失令人担忧,黑土地的保护迫在眉睫。为了经济的发展和世代的生存,一方面,要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正确处理好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生态环境恶化的地区大力进行退耕还林还草,禁止乱砍乱伐,过度放牧,抑制环境恶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增加农田基本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对黑土地的养护和监控,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我们相信:经过治理,黑土地一定会焕发青春,再现其生机和活力。

  2016年高考地理备考:复习巩固有妙招

  温故才能知新。当同学们掌握了大量后,为了避免遗忘,也为了检测的需要,同学们要掌握巩固的,其要领是:

  ⑴阅读。

  围绕复习的中心课题,认真阅读有关的教材内容、笔记、地图、作业及。通过阅读,使同学们的知识尽快回到曾经达到过的水平。阅读时应注意:一是采用回忆的方法了解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回忆要有条理、顺序。在回忆、阅读、思考的过程中,随时将思考成果记录下来,以便整理复习笔记时使用。二是对不同知识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复习巩固。对地理概念的复习,要弄清每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采用理解加的方法。方法多种多样,如提高法、形象法、重复强化法、理解记忆法、谐音巧记法(如记忆我国储量居世界首位的6种矿产名称,除稀土外的钨、锑、锌、钛、钒,按其谐音可用“吾北心太烦”就容易记牢了)等等。对地理原理的复习,要抓住实质,理清因果脉络,用理解、记忆加应用的方法。对综合性地理问题,用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对区域性地理问题,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对规律性问题,采用归纳法。对地理时空问题,运用串编法和序列化的策略。地理空间内容可以借助地图上的一些点、线而进行串编。时注意线(交通线、重要地理界线、人口流动路线等)串点(城市、自然保护区等)、线过面(海陆、政区、地形区等)、线线交点、线的方向性等。如沿长江干线经过省区的五大钢铁基地,交汇的铁路干线,所在农业基地。序列化策略,即演化过程按顺序排列。如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的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等等。学习时弄清上述这些地理事物发生、发展、演变、转化的过程,因果关系,时间先后关系,从属关系等地理事物演变规律,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策略,并且运用演变规律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又能提高综合分析。

  ⑵整理。

  整理出系统的复习笔记,以便随时查用。主要包括:知识系统提纲—使繁杂的知识系统化;各类比较图表— 高中物理;让知识更清晰;简易地图—形象、醒目,易于记忆。

  ⑶练习。

  做一定量的习题,是复习巩固地理知识的主要途径。通过练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加深领会。做练习时要注意:题型要灵活多样,覆盖面要广,有一定的难度和综合性;题量要适中,不陷入题海之中;选题要有针对性,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练习要经常化。

  综上所述,功夫不负有心人。深信在地理的指导下,同学们只要做好以上常规和掌握,坚持不懈,并在地理的学习中灵活运用,就一定能够学有成效。当然本人意在抛砖引玉,同学们在学习中还要不断探索,大胆实践,使之更加完善,这样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方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学地理是非常有用的,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特别密切。学了地理之后,觉得自己长了不少知识。可以随心所欲地在地图上指出任何一个国家及著名的城市,可以辨别出不同国家的地理概况、风土人情,可以了解到各种自然现象的成因、特征,可以……这些对于懂地理的人来说都只是些皮毛。而对我这个曾经的“地理盲”却是格外新鲜有趣的。教我们地理的黄国华是个全能型的“才子”。上他的课总能给我们一种特别充实的感觉。我们不敢有丝毫的分心,生怕一不留神便让知识从耳边溜走。我们总是不停地听着、记着,一堂课下来,提纲上通常都是密密麻麻的笔记。我想,幸亏有这番“狂补”,要不这些基本的地理常识我们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学到呢!?

  学地理最重要的是细心。就拿一张地图来说,上面的每一点信息都有可能成为内容,稍不留神错过一点的话很可能那张图就白读了。复习的时候最好是能腾出一块完整的时间系统地读。先读图。地图是地理的重头戏,有时甚至会比书本还重要。山川、河流、城市,把它们的地理位置记清楚。要争取第一遍时就记熟。因为记地图有一个特征,一旦记住了就不会轻易忘记,所以与其隔一段时间复习一次,还不如刚开始就认真地记好。通过平时的应用加深印象,省去复习的时间。?

  再有就是看书。要理解地记忆。一般只要是你以前不懂的,看的时候印象就比较深。地理和、不同,常识性的东西更多些,因此记忆也不会太难。但是要记的东西也很多,要舍得花时间,自己想窍门,比如“谐音记忆法”或者“形象记忆”等等。在学自然地理时,理解的东西会多一些,因为这部分已经有点接近理科的东西了,但只要肯花时间多想一些问题,学起来也不会太难。人文地理方面,记忆要占比较大的成分,多背几遍,争取一遍比一遍用的时间少,每一遍都能发现一些以前没有注意到的更细的东西。在前的那段时间里,主要是看提纲和卷子,要特别留意那些能与当前时事联系起来的内容。比如某个特定的地区,或者是环境污染这一类的问题等等。只要你钻进去了,就会发现地理其实是很有意思的。如果对它感兴趣了,还怕学不好吗??

  高中地理综合题答题思路汇总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

  3.(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4.(剖面图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长度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eg.我国青藏高原>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eg.我国西北地区>

  4.空气密度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1.降水(当地气候特征情况;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eg.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2.气温(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0℃等温线的海拔的高低)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1纬度:.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

  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 高中学习方法,带谱可能越复杂

  3.热量(即阳坡、阴坡):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1.地形(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b.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c.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

  2.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

  3.河流(供水、运输功能)

  4.资源条件

  「社会经济因素」

  1.交通条件

  2.因素

  3.军事因素

  4.宗教因素

  5.科技因素

  6.旅游因素

  ☆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形成的区位因素:

  1.便利的交通条件(设立原则:交通最优<环路或市区边缘,公路沿线>)

  2.较强的商品生产、稳定的商品来源

  3.广阔的市场或经济腹地(设立原则:市场最优)

  ☆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自然方面」

  1.地形(a.平坦:对选择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运)

  2.地质(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b.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

  3.气候(a.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b.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

  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会经济方面」

  1.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适用于:地方公路>)

  2.里程和运营时间(尽量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适用于:国道>)

  3.其他(尽量远离重要文物古迹、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交通线路修筑的积极意义:

  1.完善了当地的交通网络,使交通便利通达

  2.加快了物资流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政治:巩固国防、保持稳定、促进区域繁荣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位置

  2.资源因素:原料、燃料

  3.农业因素

  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网络的通达度):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

  5.市场因素

  6.科技因素

  7.劳动力因素:劳动力价格、素质

  8.因素

  9.政策因素:国家、地区政策扶持

  10*.军事因素:国防安全需要

  11*.个人因素:个人偏好情感<eg.归国华侨投资办厂>

  ☆工业区经济综合整治措施:

  1.调整工业布局,发展新兴工业及第三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保证各业平衡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各类资源

  3.消除污染,整治美化环境;搞好区域规划,加强生态建设

  4.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

  5.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水平,繁荣经济社会地理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1.土地:地形、土壤

  2.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

  3.水源(灌溉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

  2.交通:

  3.国家政策

  4.劳动力

  5.科技: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

  6.工业基础

  ☆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

  1.水域条件:港阔水深(等深线密集,有利于停泊靠岸避风)

  2.筑港条件:陆地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港口兴衰)」

  1.经济腹地条件:经济腹地是否广阔、客货流量大小、腹地经济性质(经济腹地的广阔与否影响着客货流量;客货流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腹地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综合港、专业港等>)

  2.城市依托(交通便利;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3.政策条件:对外开放地区建成自由贸易港

  ☆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

  「自然条件」

  1.地形:平坦,流经平原,水流平缓

  2.气候:降水丰富均匀,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冰期短

  3.河道:宽阔平直,水深

  「社会经济条件」

  流域内人口多,经济发达,联系密集,运输量大

  ☆河流的治理原则、措施:

  ※治理原则

  上游:调洪

  中游:分洪、蓄洪

  下游:泄洪、束水

  ※治理措施

  上游: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

  「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a.流域广,支流多;b.含沙量大;c.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a.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b.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气候特征(该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人为原因」

  1.植被破坏(a.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b.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湖泊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某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与解决措施:

  ※原因

  「自然原因」

  1.气候:降水较少或不充沛、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

  2.河流:地表径流量较少

  「人为原因」

  1.用水量大: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

  2.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解决措施

  1.开源: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沿海地区的海水淡化,以提高供水能力

  2.节流: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工农业水资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业发展、发展节水农业(如:喷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规,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

  ☆影响水库坝址选择因素:

  1.坝址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口袋形区域有利于建坝:工程量小,造价低,库区容量大)

  2.选择地质条件好的地方,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

  3.气候水文条件:保证水量充足

  4.考虑修建水库是否需要移民,占地搬迁情况,尽量减少淹没居民点

  ☆水库的作用:

  1.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

  2.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业

  3.有利于发展旅游业

  4.具有防洪作用

  5.具有发电价值

  6.具有灌溉功能

  7.提高航运价值

  ☆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气候:气温高、降水少、多风、日照强:有利于蒸发

  2.地形:面积广阔的平坦海滩、淤泥质海岸

  ☆渔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地形:面积广阔的大陆架(阳光直射、光合作用强、饵料丰富)

  2.温带海域:气温变化大、海水上泛

  3.河口处: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4.洋流:(交汇流或上升流)海水上泛,带来海底营养盐类,饵料丰富

  ☆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1.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2.纬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

  3.地势:平坦开阔

  「人文条件」

  1.人口:单位面积人口密度低,地广人稀

  2.交通:交通便利

  3.军事: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高考试题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策略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是具有“调动和运用”、“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三项的重要前提。是回答“立意”的前提条件、考生解答问题的“入场券”。

  如何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呢?笔者试图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粗浅的探讨。

  1、研究高题,了解地理信息的形式和特点。

  地理信息是指中的文字材料、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景观和符号等。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①地理文字信息。这是提供地理信息最基本的方式,不仅指相对独立的文字,而且还包括地图和表格的引文或说明,以及题干中必要的限定或提示等。②地理图像信息。指地图、原理示意图、统计图、联系图、景观图等图像提供的信息。地图提供的信息包括地物分布状况、符号及注记、经纬网、比例尺、图例等。③地理表格信息。指通过表格的形式呈现的地理数据信息及数字属性、类别和单位等信息。

  为了真正体现“以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引导获取能力的,给地理教学一定的正面导向作用。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提供新的信息,设置新的情景。试题往往将教材之外的新信息和考查内容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通过设置新的情景呈现出来,这样不仅增加试题的新颖性、趣味性,而且能真正在一定程度上考查考生的能力,体现考查内容的实际价值。如果所给地理信息涉及到考生没有学到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试题会对该地理概念或地理原理给出相应的解释,避免考生产生解题障碍。②多以图表的形式提供信息。地理图表相对于文字表述而言,提供的地理信息更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承载有非常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信息综合载体。以图表的形式提供地理信息不仅便于阅读,而且能更好地考查考生的地图阅读、分析能力,体现地理学科能力的特色。③地理信息的不完整性和渐进性。为了尽可能地减少考生因阅读而产生的影响,达到考查的目的,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往往很简练,而且可能隐含着一些信息,从而使许多地理信息表现为不完整的特点,对解题无用或无关、可能会给考生解题带来障碍或干扰的信息已经很少出现了,但对于考生解题又是完整的。另一方面,试题所给地理信息还表现为渐进性的特点,即逐步给出地理信息。这样就有利于考生充分利用其他隐含的信息,有理有序的、一步一步的利用有效的地理信息解答对应的试题。当然这也是为了体现地理教学中探究性的一个重要方面。④提供组合信息。为了特定的综合(学科内综合或学科间综合)能力考查目的,地理试题可能通过文字、地图、表格等不同形式相互组合提供解题所需的地理信息。考生只有将各种不同信息提取出来后才能正确解答试题。

  了解地理信息的形式和特点,主要是为正确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提供帮助。只有对试题所给信息的形式和特点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对这些信息进行概括和整合,分析这些信息的空间、属性和时间等特征,明确试题的要求是定性描述还是定量分析、是判断还是推理、是演绎还是归纳、是比较还是综合等,进而明确试题考查的内容和意图。

  2、树立目标意识,明确能力的考核要求。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指考生通过试题提供的文字、图像、数据等资料,利用储备的学科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等,获取解决问题的条件,思考问题的线索,解答问题的提示等,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形成准确而综合的信息系统的过程。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包括三个不同层次和水平的要求:(1)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2)提取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整合;(3)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这三个要求层层深入,一层比一层高。只有达到前一层次的目标和要求,才有可能达到后面两个层次水平;也只有达到最后一层次要求,才可能准确调动和运用知识,正确描述和阐释事物,完整论述和科学探讨问题。

  因此,明确“获取和解读信息”目标的“要求”,分清能力目标的“三个层次”,在平时教学和训练时提高针对性,抓住问题的关键,提高自己“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3、注重总结归纳,掌握获取途径和解读 高中历史。

  做任何事都是有一定的途径和方法的。获取地理信息也不例外。只有掌握了途径和方法,解题时才能做到轻车熟路、水到渠成,节省时间,提高解题速度。

  高考试题中地理信息的载体是各不相同的,有的蕴藏在地理试题的题干文字中,有的蕴藏在各种地理图形的表述语言中,有的蕴藏在各种地理统计图表的文字和数字中,还有的蕴藏在地理试题的问题设计中、各种地理图形的主图和附图中、各种地理图形的组合和整合的分析中。因此根据地理信息载体的不同,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途径主要有:①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②从试题的设问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③从地理图形的表述语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④从地理图形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⑤从地图和表格的组合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⑥从试题的答案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对于图表信息和文字信息的解读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即解读文字材料时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关键的词语,特别是对解题起提示性作用的词语最好能做上记号。解读图表信息时要遵循各种地图的解读方法和技巧,一般来说解读图表信息时可以按照:明确图名??关注图边??分析图中的步骤。

  4、重视主干知识,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只有具备了牢固扎实的地理知识基础,审题时才能明确试题中的地理信息哪些是有用的?可以用于哪些方面?和哪些知识有联系等。因此在平时时一定重视主干知识的,构建地理学科知识体系,储备丰富的地理基础知识。全面、准确、牢固地把握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在知识体系中突出主干知识,培养和形成地理基本能力,为形成综合性信息解读作好知识准备。

  5、重组构建知识网络,加强地理迁移能力的培养。

  综合能力考查的是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平时储备的知识要能及时、有效地迁移到新的情景中,进行知识与情景的转移。因此平时复习时要加强对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通过重组知识网络,构建知识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进行纵向、横向的串联、比较、发散、迁移、升华,深入理解、拓展思维,提高知识迁移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要有“热点”意识,强化知识的具体应用,加强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加强能力的专项训练,逐步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平时的专项训练和强化训练。因此在平时教、学和练中要有针对性的精选试题,严格按照“获取和解读信息”的三个能力目标对进行专项、强化训练,让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审题解题习惯。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