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范例15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而当不同的人在看完作品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为了以后回想起当初阅读时的感想,我们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那么,你有没有收集优秀的读书笔记呢?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最新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范例15篇),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篇1】
这部小说既然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其中一定是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我只是万千读者中的一员,就浅浅说一点我的见解吧:关于爱情。
初看到小说的名字时,我以为这会是一本充斥着生死抉择,大爱无疆,气势磅礴的爱情巨著,然而细细读下去,才发现恰恰相反,马尔克斯的笔触犹如涓涓流水,又如一壶陈年老酒,平缓却又持续地向读者描述着一个延绵了半个多世纪的爱情故事。没有什么高潮迭起的情节,也没有什么感人至深的桥段,在这样从容不迫地叙述之下,初恋的青涩,热恋的炙热,失恋的煎熬,婚外情的刺激火热,夫妻间的相互依存,露水情缘的易逝,老少恋的暗流……仿佛是回甘的草药一般,令人回味无穷。
仔细看来,书中给弗洛伦蒂诺和费尔明娜直接的爱情除了在他们炽热的年少时光之外,几乎都是在描写费尔明娜和乌尔比诺医生的婚后生活,以及同一时刻弗洛伦蒂诺和他25个本子上的女人中度过的。年少时候的爱情大概是随处可见,面对对方的情感困惑时,人们的回答也几乎是清一色的劝分不劝和,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相爱时有多痴情,分开时就有多怨恨,甚至于将爱情变成了一场博弈。
可是像弗洛伦蒂诺和费尔明娜这样的爱情,又有几个人能,不,还是说,敢做呢?《霍乱时期的爱情》给我们展示的是一种与世俗偏见截然不同的爱情:彻彻底底的不计较回报,没有输赢之分,没有自我陶醉和寻死觅活,双方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没有后悔,没有怨天尤人,甚至于耐住了整个人生的考验。有人说这本小说就是在讲一个人到底可以不甘心到什么程度。我要说,弗洛伦蒂诺这样的人是让人敬畏的,因为,到底是怎样强大的意志和强健的心脏,才能支撑一个人慷慨超脱如此,平和坚韧如此?我甚至可以大胆地猜测,哪怕这一世弗洛伦蒂诺没能等到和费尔明娜在一起的那一天,死的时候他也不会有什么遗憾(当然在读者看来这个家伙一辈子就是在为偏执的爱而活着),因为这是一个说过“我对死亡唯一的恐惧,就是没能为爱而死”的人。我们把爱情融于世俗之中,却已经忘记了爱情的本质,这两位的爱情,容不得我等俗人论短长呐。
除此之外,我还悟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情,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结果的。虽然结果可能会好,也可能很糟糕,但是不坚持的结果只能有一个,即与你的期翼相反的结局。
最后我想说,芸芸众生,无论是尚未懂得爱的,正在享受爱的,已经失去爱的,或是最终得到爱的,每个人,都能在《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条时间轴上找到自己对应的位置,也总有一段情节,会触动我们。这,可能就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吧。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篇2】
关于《霍乱时期的爱情》豆瓣书评有个点赞极高的短评:不夸张地讲,这本书包含了所有有关爱情的全部答案,全部。阅读这本书的好处是,让人重新开始相信爱情;坏处是,让人意识到,即便相信也无济于事。受这段话的影响,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保持着一种敬畏感,这种感觉又让我对它敬而远之,不敢读。
这本书讲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浪漫的爱情故事,男主阿里萨饱受爱情的折磨,为等待他的“花冠女神”又减轻自己心灵伤痛,他在情感上忠贞,在肉体上放荡。就像薰衣草的话语一样,“等待爱情”成了他一生的宿命,霍乱、女人、事业、死亡,岁月无情的流逝让他对生命和爱情有了更深刻又热烈的理解。
这本书我读的很慢,有的内容反复看了两三遍。在这本书里,除了痛彻心扉、缠绵悱恻的各种爱,让我更深刻的是关于衰老的描写,虽尚不能感同身受,但也惆怅泪流。开篇的那个自杀者雷米亚·德圣阿莫尔,就是因为恐惧衰老而在生命的中途自行了断。我曾一度感觉这本书的每一页都在宣扬衰老的可怕:记忆的流失,身体的酸味,褶皱的皮肤……衰老和死去是每个人生命中无法抗拒且必须承受的事实,在永恒的爱情面前也一样,谁也无力与岁月抗衡。合上书入睡前,我试着去想象四十年后的自己,除了衰老的体貌外其他都想不到也想不清楚,但很害怕。后来读到最后,当老态龙钟的费尔明娜和阿里萨躺在一起,在黑暗中摸索对方的双手并坚定地握在一起的时候,才发现他们终于释放了这一生恒久的寂寞的灵魂,我对衰老的态度突然勇敢了起来。想到阿里萨的妈妈对他说:趁年轻,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尽力去尝遍所有痛苦,这种事可不是一辈子什么时候都会遇到的。痛苦也是一种生命的馈赠,没有白吃的苦,只不过是另一种付出。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阿里萨的爱情就像霍乱一般令他困苦迷惑,历经生死离别。费尔明娜的爱让人疑惑甚至反复思索,不知是怎样的思维历程让她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而且坚定决绝。说不清为什么,总觉得这本所谓的“爱情的百科全书”不像是在写爱情,也可能是轰轰烈烈的爱情从不按常理出牌?
仍有与一大堆关于爱情的疑惑诶,那一定是因为我还小。
总之,不负时光,为爱生长。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篇3】
于是她快刀斩乱麻,这种未经解释地断了联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阿里萨决意终生不婚。经过了一段时间,费尔明娜和乌尔比诺的爱情反而显得符合世人想象,至少在女方父亲来看是绝佳的爱情,好吧,在世人眼里,来路不明的费尔明娜怎么会衬得上完美的乌尔比诺?当然,时间证明了费米娜和乌尔比诺实是上是平等的,没有人比他们更糟。
乌尔比诺的死为费米娜和佛罗伦萨提供了一个重聚的机会。虽然两人也都已经老了,但阿里萨的热情不变,虽然他声称最爱的是费尔明娜,但其实在等待的过程中,他也有很多情人,其中也有很多甚得他喜爱,只能说,他能够保证心灵的自由,却逃不出情欲的控制。最后,他终新审视了自己对费米娜的热情,以另一种温柔的态度对待费米娜,终于走到了一起。
看完全文之后,我对费尔明娜的印象比较深刻,她敢爱敢恨,虽然在与乌尔比诺的婚姻里有过挫败,但整体看来,她的骄傲不服输,是她一生不变的性格,她在感情事上处理得干净利落,虽然对阿里萨的愧疚深藏于心底。
而乌尔比诺对费米娜的爱主要是因为她的人很好,她的美貌,她的能力,所以他爱她,她的爱,基于对家庭的责任,基于费米娜是他的妻子。在几十年的婚姻里,他有过一次短暂的脱轨,这次脱轨可能就是所谓不计较对方是怎么样的人、拥有什么家境等等附加值,会心一击,命运的爱。但这份爱也是对家人的背叛,他最终放弃了。
如果没有这段爱情的出轨,我会觉得乌尔比诺的刻画并不深刻,但这血肉之躯我无法认同。
最让我无法认可的角色还是阿里萨。在与费尔明娜长达半个世纪的纠缠中,他一边说着最爱的是费尔明娜,一边又十分贪恋情欲的欢愉,虽然他对费尔明娜的深情矢志不渝,连意识到自己可能没办法等到乌尔比诺先死之时,都为自己无法为爱而死而痛苦,但身心真的能够分开吗?就算可以,那阿里萨的心也分成了好几瓣,最大的那份当然是乌尔明娜所占据,但其他的也分属给太多情人了。
但其实,爱是什么呢?
有人视如珍宝
有人弃如敞履
反正,芸芸众生也不差你一个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篇4】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写的第一篇**,**抛弃了马尔克斯一贯擅长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采用了十九世纪欧洲艳情**的传统写法,而书中某些地方也确实具有一百多年前欧洲艳情**的浓烈情调。尽管这样,马尔克斯却在**中写尽了人世间的在各种爱情,情节荡气回肠,引人感慨。
阅读《霍乱时期的爱情》,第一次没有因为西方文学中常见的长篇累牍的铺陈觉得烦——这话其实不对,人家马尔克斯先生压根就没有把太多的笔墨花费在铺陈上,**一开始,直接就进入了叙述状态:来自安的列斯群岛的流亡者、儿童摄影师赫雷米亚·德圣阿莫尔在六十岁生日到来之前服毒自杀,作为他交情最深的朋友,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进入死者房间闻到的是一种苦杏仁的气味,这让他想起爱情受阻后的命运。根据朋友的遗嘱,医生见到了怀着仰慕和谦卑的温柔陪伴了他一生女人——作为医生他最好的朋友,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竟然不知道这位摄影师有这样一个女人,女人平静地跟自己的爱人下完最后半盘棋,然后留下他一个人静静地迎接死亡。
这是**中出现的第一份传奇爱情。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搅乱了医生的**庄严豪华的从业二十五周年纪念午宴,紧接着,一只飞出笼子的鹦鹉不仅把医生装饰华丽而舒适无比的家弄得乱七八糟,而且要了医生的命。在医生的葬礼结束以后,他的医生费尔明娜·达萨送走最后一位客人,正准备用最后一丝力气关上大门时,看见了身穿丧服站在空荡荡的客厅**的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后者颤抖而又庄重地将帽子放到胸口的位置,让许久以来支撑他活下来的相思之苦一股脑儿迸发出来:
“费尔明娜,”他对她说,“这个机会我已经等了半个多世纪,就是为了能再一次向您重申我对您永恒的忠诚和不渝的爱情。”
沉浸在对亡夫的思念中的费尔明娜,其实同样无法忘记那段长久而受阻的爱情。五十一年九个月零四天。弗洛伦蒂诺·阿里萨沉迷在对费尔明娜的爱情之中,为了逃避这份爱情带来的痛苦,他一次一次地寻找着“黑夜里的小鸟”,并把跟这些女人的交往记录下来,“只因为缺少那一个女人,他便希望同时和所有的女人在一起”,尽管所有的女人加起来也代替不了费尔明娜。
你很难想象,为了心中的爱情,弗洛伦蒂诺愿意付出任何代价——金钱或者人情,又或者这位店主一生最想得到的东西——只求他把那么镜子卖给自己,其目的就是因为镜子里的那片天地,他爱恋的形象曾在那里占据了两个小时之久。不仅如此,为了配得上他的花冠女神,弗洛伦蒂诺费尽心机当上了内河航运公司的老板,并且精心打造了一座爱的宫殿,在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的漫长等待之后,在自己已经八十岁高龄的时候,终于收获了守候一生的爱情。在**的结尾,“新忠诚号”在返航后调转船头,重新驶向**港,再次踏上他们的爱情之旅,一直走,一直走,走到一生一世。
世界上没有比爱更艰难的事情了。”(《霍乱时期的爱情》,第225页)。既然如此,作家就要小心翼翼、并充满激情地对“爱”加以思考。
这种思考主要还是落实在费尔明娜、阿里萨、乌尔比诺三个人物身上。**中的费尔明娜容貌美丽、自负而又自尊,被称为“戴王冠的仙女”。费米娜无疑是幸运的,因为阿里扎和乌尔比诺的男人都追求和崇拜她。
幸运的费尔明娜是**中举足轻重的人物。阿里扎和乌尔比诺第一次见面就爱上了她。对阿里萨来说,“那偶然的一瞥,引起了一场爱情大灾难,持续了半个世纪尚未结束。
”在阿里萨狂热的激情席卷之下,费尔明娜也狂热起来。但由于她父亲的阻挠,他们的感情受到了严重损害。不过,两人没能结合的根源并不在此:
它或许缘自费尔明娜热情冷却之后的一种远距离静观、或许缘自生命之本能、或许缘自人性的弱点、或许缘自世俗的**……总之,作家没有对爱情河流中的礁石视而不见。费尔明娜只以一句“不必了,忘了吧”就轻易地将阿里萨送入到爱情漩涡里达五十年之久。马尔克斯的这一笔处理,出人意料而又相当真实,干脆利落而又余味悠长。
事实上,不仅是费尔明娜,也不仅是马尔克斯,在《飘》中,玛格丽特·米切尔借助于斯佳丽表达了同样的认识:经过了战争的洗礼和生活的艰辛,她才发现,她一直深深地爱着的阿希礼其实并不是生活中的阿希礼本人,只不过是她自己披在阿希礼身上的一件美丽的外衣。而费尔明娜之所以在一趟旅行之后告诉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不必了,忘了吧”,正是因为她在某一个瞬间发现,她爱上的不过是一个幻影;五十年以后,她依然认为,“二十岁时的火热躁动是某种高贵而美丽的东西,但绝不是爱情”。
既然如此,有什么理由责怪费尔明娜呢?因为爱,所以爱;反之,因为不爱,所以不爱。爱情就是这么简单。
我想说很多,但我好像什么也说不出来。除了被感动,我恋爱了很长一段时间。或许,我更希望这种情节不属于**。
【主要内容】
**这件事始于乌尔比诺医生,他来检查他最好的朋友耶利米·德赛因特·阿莫尔的尸体。阿莫尔乌在60岁的时候自杀,为的是不再变老。回到家,医生发现他心爱的宠物鹦鹉躺在一棵芒果树上。当他试图拯救它时,他面临着自己的死亡。
弗洛伦蒂诺·阿里萨选择这次向乌尔比诺的妻子费明娜·达萨表达自己的感情,但她对他的突然和她深情引发的感情感到害怕。年轻时,她和弗洛伦蒂诺交换了许多热情洋溢的情书,决定结婚。而再次见到他时,费尔明娜却“惊慌地自问,怎么会如此残酷地让那样一个幻影在自己的心间占据了那么长时间”,并对他说“忘了吧”。
弗洛伦蒂诺保持着她的欲望,并决心保持她的贞操,直到他们最终走到一起。然而,他很快发现他用放纵的生活来消除分离的空虚。费米娜嫁给了乌尔比诺医生,成为他忠实的伴侣。
而医生本人也有类似但相对较短的病史。
直到乌尔比诺死后,弗洛伦蒂诺才重新审视自己对费米娜的爱,并通过自己的语言逐渐消除了他们之间的隔阂。在一次乘船旅行中,这对老夫妇发现自己又坠入了爱河。费尔明娜担心这桩情事可能引起的丑闻,于是船长升起了一面向代表霍乱流行的黄旗,护送着这自我放逐但永远不分离的爱情。
【摘抄句子】
他太年轻了,不知道记忆总是会抹去不好的和自夸的。正是因为这个谜,我们才能够承受过去的重负。
任何年龄的女人都有她在那个年龄所展现的不可抗拒的美丽。 她因年龄而减损的,又因性格而弥补回来,更因勤劳赢得了更多。
他不承认自己和妻子之间的矛盾源于家庭的压抑气氛,而是源于婚姻本身的性质:一个只有通过上帝的无限仁慈才能存在的荒谬发明。两个几乎完全互不了解的人,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性格不同,文化不同,甚至性别不同,却突然间不得不承诺生活在一起,睡在同一张床上,分享彼此也许注定有所分歧的命运,这一切本身就是完全违背科学的。
● 诚实的生活方式其实是按照自己身体的意愿行事,饿的时候才吃饭,爱的时候不必撒谎,睡觉的时候也不用为了逃避可耻的爱情程式而装睡,自己终于成了整张床的主人,它的全部都归自己独享
我对死亡唯一的痛苦就是不能为爱而死
【作品赏析】
**以阿里萨和费尔米纳之间持续了半个世纪的爱情作为主线,不失时机地将其他多种爱情磨练成珠,穿缀于这条主线上。
**《泰晤士报》所描述的时代背景是加勒比城市的世俗景观——危及哥伦比亚的三大灾难:战争、霍乱和人为破坏。时间跨度从19世纪80年代持续到30年代。
战争和霍乱威胁着拉丁美洲人民的生命,而人为破坏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社会孤独感使人缺乏理解和信任,心理距离增大。人,就像无边的野草,有一种孤独感。他们不敢面对社会,也无法改变社会。这种社会孤独的根源在于时代和社会环境。
社会孤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生存方式相关的表面心理感受,主要是由外部环境引起的。如与亲人分居后的团聚,失恋恋人的结合等等。
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善,这种社会孤独感将消失。另一种是与生存意识相结合的深层内心体验。它长久地居于人们的心理深处,所处环境的改变也不能轻易地消除这种孤独感。
即便是在车水马龙中或在蜜月旅行中或是天伦之乐中这种孤独感都丝毫不会散去。二者互为表里,有联系也有区别。社会孤独感虽然是人的一种心理体验,但这种体验绝不是始终不变的。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篇5】
这周看了两本书荣格的≪心理结构与心理动力学≫和≪霍乱时期的爱情≫,介于前者学术性太强不好懂,霍爱算是我用来调节的,自然看的不是很细,书的前半截写的一般,首先没那么吸引人,其次也没有多少启发。我也只是看到快完了的时候,才真的开始放不下把工作扔到一边一口气把书看完。
50年里,阿里萨心里的费尔米纳变成了相片,只能在刻意的偶遇时看看她的模样,费尔米纳心里的阿里萨变成了过往的影子,只是在被偶遇时提醒她曾经喜欢过那个名字。守着身边的丈夫过了一辈子又在年过七十守了寡的费尔米纳无疑是爱她的丈夫的,虽然他们一生也有很多不和以及危机,而四处风流拈花惹草的阿里萨,无疑对那些来来去去的女人们也是有感情的,甚至也曾动过结婚的念头。终于在费尔米纳的丈夫老死以后,爱情贴着地气真正的开始了。
当影子带着主人,相片带着感情相遇,他需要她,她需要他,面对生活,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生活或者说死亡已经帮他们脱去了各自的衣服,爱情也得以呈现它原本的模样,于是他接受了她干瘪的身体,她接受了他死亡扩散的气味。马尔克斯善良地没有让死亡在书里到来,而这一对爱人注定将为爱情死去,象阿里萨的父亲说的那样,象阿里萨最后的那个可以作他孙女的小情人做的一样。
爱情不过是生活的屁,爱是本能。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篇6】
《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开头,我是耐着性子读的,马氏大长句加上死尸现场细致冗长的描写,让我几度走神。
尽量简单来说:乌尔比诺医生回忆了和死者阿莫乌尔交往的细节,掺杂着乌尔比诺医生在高龄八十一时一套自我养生术的数页唠叨,还加上对这座加勒比海城市四个世纪以来气候建筑风俗的回忆,还有还有,对乌尔比诺医生坐落在港湾另一边拉曼加的住宅每一个房间的描写,对乌尔比诺医生学生从业二十五周年仪式从早到晚每个环节的描写,对那些家里养过的奇葩宠物的描写包括那只奇怪鹦鹉,对医生和七十二岁的妻子费尔米纳在结婚三十年后因为浴室里一块肥皂闹到分居的轶事的描写,还有阿莫乌尔在最后的信件中坦白自己有个情人的秘密而对乌尔比诺医生造成很大困扰并使他怒气冲冲的情节,构成了第一章。
除了被那些不厌其烦的细节击倒之外,我特别不明白为什么医生会对死去的好友有一个秘密的情人如此愤怒,人家当事人自己的感受是下面这段话,放在那个年代中似乎除了没有结婚,没什么问题,甚至没结婚在我看来也没什么问题。当时读不明白医生的情绪从何而来。
“不管怎么说,两个互不了解对方历史的自由的成年人,摆脱开一个保守社会的种种偏见,选择了侥幸的默默相爱的道路,这对他来说是难以理解的。然而,她自己解释说她喜欢这样做,再说,那个男人从来没有完全属于过她,她同他秘密相爱,他们不止一次体验到了刹那间**性的幸福,在她看来,这无可非议,相反,生活已向他们表明,也许这是最值得赞许的方式。”
读到第五章,医生58岁时一个普通清晨在医院走廊遇到年轻的林奇小姐,“一见到她,他就意识到一件无可挽救的事在自己的命运中终于发生了。” (包包说过:“一些重大的事情发生时,我们开始都以为那只不过是平常的一天。
”太有道理。)之后,医生为了每天和能在傍晚差五分五点和年轻情人**五分钟(因为他五点必须回家吃晚饭)而一整天都处于矛盾痛苦的折磨中,狼狈不堪生不如死,似乎有点儿明白了医生在第一章的情绪,他估计是嫉妒那个自由的男人吧。
第五章中有两大段对乌尔比诺医生心理的刻画,从“世界对他简直变成了一座地狱,…” 开始, 到“…为自己不再**而感到庆幸,但过后他马上又渴望所有的时间都能变成下午的五点钟。”是“矛盾而痛苦”传神至极的描写。
另外,这一章所有如海的细节里,让我觉得很可读的就是那个关于肥皂的故事,写出了老夫老妻间的博弈和惯性。没什么情的幻想,没什么心的焚烧,只是…
“他们相依为命,谁也离不了谁,谁也不能不顾谁,否则他们一刻也活不下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越来越不了解这种感觉。他和她都不能说这种相互依赖是建立在爱和安慰的基础上的。
但是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因为两个人都不愿意去找这个答案。”
也是在第五章里,马尔克斯在基本写完半个世纪的婚姻后,用以下金句照应了第一章里他铺下的对于婚姻的观感--“随着星移斗换,两人从不同的途径得出了明智的结论,不可能换个方式共同生活下去,也不可能换个方式相爱:世界上没有比爱更艰难的事情了。”
真是令人心碎,白头偕老人人称羡的乌尔比诺和费尔米纳并非始于爱情,但英勇面对似乎永无尽头的婚姻生活,竟也通向了幸福的终点。刚为这对携手一生的佳侣感叹,马尔克斯就用一段近乎闹剧的抓鹦鹉的情节,把丈夫乌尔比诺写死了。缓慢的让我走神的第一章,自此有了两具尸体,情节上是跌宕的,结构上也挺丰富,但读来,就是感觉缓慢再缓慢,特别容易走神。
告别的片段,不论是从乌尔比诺的角度,还是费尔米纳的角度,都很动人。光是“共同生活半个世纪“这八个字就自有万钧之力,死亡,仿佛超越了日常的琐细和庸常,让人们意识到了拥有彼此时没有意识到的情感。
马尔克斯在这里也不再抱着双臂冷冷的打量婚姻了,他曾借着乌尔比诺的口说过:“婚姻是个只有靠上帝的无限仁慈才能存在的荒唐的创造。两个还不大了解的人,相互之间没有任何亲缘关系,性格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甚至连性别也不同,突然就要在一块儿过日子,在同一张床上睡觉,共同面对两种也许是大相径庭的命运,这是大悖科学常理的。
”但在这个永别的时刻,他也心软了,所以爱也容易说出口了。
“他最后看了她一眼,在他们共同生活的半个世纪中,她从来没有看到过他的目光如此明亮,如此悲伤,如此充满感激之情。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对她说:“只有上帝才能知道我多么爱你。”
“她恳求上帝至少给她一点时间,以便让他知道,尽管他们之间出现过多次疑云,她却始终在爱着他。她实在不愿他在明了这一点之前就离开人世。她感到有一种强烈的难以抵制的愿望,希望同他重新开始生活,以便互相表达长期压在心头尚未出口的话,把过去没有安排妥当的事情重新做好。
”铺的足足实实、满满当当的第一章,无功无过,但有走神**,终于就要结束。作者大笔一转,阿里萨在最后一页横空而降,他走到丈夫尸骨未寒的寡妇面前,“费尔米纳,”他对她说,“我为这个机会等了半个多世纪,为的是再一次向您表达我的誓言,我永远爱您,忠贞不渝。”
一瞬间,我觉得带上我以前所有的东西是值得的。
尽管经历了漫长婚姻的痛苦,费米娜失去丈夫的事实也是真实的。
“她不知道自己已经入睡,睡梦中她还意识到自己还活着,意识到床上空出了一半,她象往常那样侧躺在左边,而在右边缺少另一个身体跟她对称。她在梦寐中思虑着,她想她绝不能再这么下去,不禁呜咽起来。”
阿里扎生命支柱的话,目前在费米纳听到,是极大的侮辱。她当然痛斥无耻之徒,说:“这辈子别让我再看到你。”还诅咒:“但愿你在世界上的日子也不长了。”
你以为这样就完了吗?人心就这么简单吗?不是爱,就是恨吗?
还记得吗,马尔克斯写这部作品时,已经58岁了,就算不是敏感多思的文艺男,也该知道要开第二章了,要“引”呀。所以,第一章的结尾处是这样写的:
“她醒来时,看到身边没有丈夫,只有自己一个人,只是在那个时候,她才意识到她在梦中痛哭了很久,然而她并没有死。她还发现,自己在啜泣着睡觉时,想阿里萨的成分比想她死去的丈夫更多。”
一首歌给第一章结尾处的费尔米纳,以及,阿里萨…嗯,也给独自在坟墓里的乌尔比诺。
需要人陪
打开窗户让孤单透气
这一间屋子如此密闭
欢呼声仍飘在空气里
像空无一人一样华丽
我渐渐失去知觉
就当做是种自我逃避
你飞到天的边缘
我也不猜落在何地
一个我需要梦想
需要方向需要眼泪
更需要一个人来点亮天的黑
我已经无能为力
无法抗拒无路可退
这无声的夜现在的我需要人陪
闭上眼睛就看不清
这双人床欠缺的温馨
谁能陪我直到天明
穿透这片迷蒙寂静
我渐渐失去知觉
就当做是种自我逃避
你飞到天的边缘
我已不猜落在何地
一个我需要梦想
需要方向需要眼泪
更需要一个人来点亮天的黑
我已经无能为力
无法抗拒无路可退
这无声的夜现在的我需要人陪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篇7】
终于到了大结局,在最后一章,作者详细描写了男主佛罗伦蒂诺是如何费尽心思一步一步打动女主费尔明娜的。
在葬礼后表白被骂让佛罗伦蒂诺已经丧失了信心,可是几周后却意外地收到了费尔明娜的回信,虽然满篇都是谩骂,却让他的心死灰复燃。他找来打字机(在他那个时代打字机可是走在时代潮流前沿的东西)一个字一个字敲着给费尔明娜写信。信中他对本来的目的只字未提,只讲述他对人生、爱情、老年和死亡的思考,这一封封信让费尔明娜从丧夫的痛苦中走了出来,她居然有一点点崇拜他的文采了。
在他觉得时机成熟时,就去拜访了她,而她也没有拒绝,寂寞的生活让她对愿意陪伴她的人都格外宽容。于是佛罗伦蒂诺每个星期二的下午都会带着很多好吃的去和费尔明娜聊天,渐渐地费尔明娜对他产生了情感依赖,星期二下午的陪伴已经成了她的新习惯。可是一次意外让佛罗伦蒂诺不得不卧床三个月,这三个月让费尔明娜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已经不能缺少佛罗伦蒂诺的陪伴。正如那句老话:“只有失去时才知道自己曾经拥有的东西是多么珍贵。”本来令人沮丧的受伤却意外地给佛罗伦蒂诺带来了机会,费尔明娜已慢慢陷入了佛罗伦蒂诺编织的爱情陷阱,她已经再也无法忍受见不到他了。作者说她并不是重新爱上了年轻时的佛罗伦蒂诺,而是爱上了老年的他。这句话真正没错,他们的这一次恋爱或许对于佛罗伦蒂诺来说是年轻那段感情的延续,但之于费尔明娜,却是一段崭新的爱情,眼前的佛罗伦蒂诺已经完全不是从前的那个人,而她也不是曾经的她了。
而就在佛伦伦蒂诺卧床期间,费尔明娜父亲从前的某些行为因为某种目的被人在报纸上披露,费尔明娜备受打击,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佛罗伦蒂诺在这时力挺她,在另一家报纸刊登了他声讨那家造谣报纸的文章。他做尽了一切可以塑造自己美好形象和讨好费尔明娜的事,只求她的垂青。
在佛罗伦蒂诺康复后的第一时间,他就跑去看望费尔明娜,并提议一起坐船去旅行。她的儿女们看出了他们之间的'感情,女儿认为老年人的爱情是可耻的,极力反对,结果被费尔明娜赶出家门,儿媳还算开明,认为任何一个年龄的爱情都是合情合理的。
他们终于登上了旅行的船,起初费尔明娜还不太愿意承认这段感情,但在佛洛伦蒂诺的引导下,她终于正视了自己的内心。虽然没有正式结婚,但这次旅行就像在渡蜜月一样,两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也在这次旅行中发生了亲密关系,尽管尴尬得要死,但佛罗伦蒂诺总算是圆了自己一生的梦。
佛罗伦蒂诺还对费尔明娜撒了个弥天大谎,说他自己一直为她保留着童贞。费尔明娜很清醒地知道这是一句谎话,但是她很佩服他说出这句话的自信,她认为这句话本身的真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句话所带来的令人眩晕的力量,也就是一个男人在向她证明自己到底有多么爱她,而且爱了整整一辈子。
如果只看这段浮现在表面的爱情,足以令人感动到落泪了。可是此时的佛伦蒂诺早已不是从前的那个纯情少年,如今的他是一个猥琐的老色鬼(老色鬼是作者的原话,猥琐是我加的)。在他最后的情人中,有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可以说是被他诱骗,最后爱上了他。在佛罗伦蒂诺知道费尔明娜的丈夫死去之后,他就不打算与她继续交往了,对他而言,她无非只是个代替品而已。而这个女孩因为无法面对这一切,选择了自杀。我想大概是作者为了在这本书里写尽人世间的爱情,而加入了这段忘年之恋,可是却让我觉得男主这个人太分裂了。也或许作者是在用这件事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爱情的自私,为了他向往的爱情,可以牺牲其他人。
于是佛罗伦蒂诺活生生地吞掉了自己的愧疚,一心一意地去爱费尔明娜,而且这爱情因为距离死亡越来越近而变得越来越浓郁,并且发誓要一生一世。说实在我很怀疑人可以背负着那么沉重的包袱去爱另外一个人,这是得有多么无情无义啊。可这又跟他深情的形象相矛盾,而能唯一解释这件事的理由就是佛罗伦蒂诺其实并不爱任何一个人,他爱的只是他自己。费尔明娜不过是他爱自己的一个投射罢了,他年轻时在想象中为她赋予了太多价值,从而投入了太多,以至于无法自拔,而为了完成自己一辈子的幻想,任何的牺牲他都可以承受。
而费尔明娜爱的是被人爱着的感觉,在丈夫死后,她需要一个人来填补这个空白,对她痴心一片的佛罗伦蒂诺刚好是个完美的人选。当然不管我们如何解读,作者认为只要彼此需要,愿意待在一起,那爱情就始终是爱情。
读完整本书我并没有被这对老年的恋人感动,反而有一种失落感,我并不觉得佛罗伦蒂诺多年的等待有多么伟大,传说中稀有的真爱其实并不存在,那只不过是人种种欲望的堆砌而已,而日常那种朴实无华甚至有些枯燥乏味的爱情才是人世间最值得感动和珍惜的。当你心中有爱,也有人可以去爱,那么就不作不闹好好珍惜,比什么都重要。
书中描写的各种爱情既存在于现实之中,又凌驾于现实之上,文笔精彩绝伦,包含了作者对人生、爱情、老年和死亡的思考,非常值得一读。我甚至觉得这一本比《百年孤独》更好看,很推荐年轻的女孩们去读这本书,有助于认清生活的各种真相,至于年轻的男孩们,就请随意吧。
“他们像一对经历了生活磨炼的老夫老妻,在宁静中超越了激情的陷阱,超越了幻想的无情嘲弄和醒悟的海市蜃楼:超越了爱情。”
也许,马尔克斯认为爱情的彼岸就是超越爱情吧,这也是生活中大多数爱情最后的归宿。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篇8】
我读这本书是因为我参加了一个穿孔卡片阅读任务,看到其他小朋友在读这本书。因为书名里有“爱情”两个字,所以有些好奇这是什么样的爱情。于是在网上搜索了下,才知道作者马尔克斯,获过诺贝尔文学奖,写过《百年孤独》。
虽然我没有读过一百年的《孤独》,但我知道这本书很有名。好友在她公司的图书馆里帮忙借了这本书。
熟悉的红色封面,很厚的一层,让我想起以前看过的外国名作,那么厚!抱着好奇的心情开始读它。
一开始就讲到一位70多岁的老人,他是位医生,去现场查看他老朋友的遗体,他的朋友在满60岁那天自杀了。
书中的叙述很细,很慢。需要很大的耐心才能读下去。难道主人公就是这位70多岁的老人吗?
后来,医生的妻子出现了。再后来这位医生不幸的摔死了。然后出现了一位老人,他表达了对妻子的爱。
原来他才是男主人公!书中开始了漫长的爱情故事的回忆。
这是一段跨越世纪的爱情。
英雄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年轻时,一见钟情于女主角费米娜·达萨,开始追求。费尔明娜一开始也准备与他相守。但是,遭到了她父亲的反对。
费尔明娜的父亲带着她长途旅行。在长途旅行中,她开阔了眼界,成熟了。在回来之后,她看到男主人公的一瞬间,就改变了主意!
转折来得太快,太突然了!就像弗洛伦蒂诺一见钟情一样。当费米娜看到他时,她决定立刻放弃这段感情。
人的心思会变得如此之快吗?或许在之前的相处中,她就已经有判断了。只是这次回归后的对视让她有了面对现实的决心。费尔明娜真是一个很决绝,拿得起放得下的人。
弗洛伦蒂诺开始了他三年的等待,直到费米娜的丈夫去世,他们一起走在70多岁。
53年零七个月零十一天以来,弗洛伦蒂诺·阿里萨日日夜夜都在等待答案。“一生一世。”他说。
这三年的记录,让我深深体会到时间的流逝。几十年的光阴,就在作者的笔下流逝着。费米娜的不安,放弃,结婚,生孩子,发现丈夫出轨,回到家里,失去丈夫,挣扎,终于勇敢地和弗洛伦蒂诺在一起。
我想,费尔明娜是爱她丈夫的。弗洛伦蒂诺一直爱着费米娜,但在等待的过程中,他也和无数的女人发生了关系,只为费米娜在他心中留下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从未放弃过期待。这种爱,算忠贞吗?
或许,爱情并不能单纯用忠贞二字来概括。
人的情感太复杂了。
费尔明娜是幸福的,她有她丈夫陪伴着她,在丈夫去世后,还有佛洛伦蒂诺陪伴。但这也取决于菲尔米娜的性格,她的独立性。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解自己的内心,勇敢,忠诚!
在她嫁给医生之后,也从未与弗洛伦蒂诺有过纠缠不清。
这本被赞为史诗的书,被我解读得如此简单。我觉得自己并没有读出它的精髓。或许是我读得太不认真,或许是我还没有到某个年纪,不明白岁月的可怕,无情。
把一个人放在你的心里超过0年,甚至是一辈子有多难?多难得!
谁会爱你,念你一生一世?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篇9】
花了七个月才看完第一遍,然后又用一天迅速过了一遍。总的说来,我并不为自己的效率感到耻辱,因为与其说是我的拖拉,不如说这正是马尔克斯作品的一贯风格。说到“一贯”就有点不好意思了,毕竟除了这部作品,我读过的也只有《百年孤独》而已。当然,读完这部小说,我可以确定自己会成为即将出版的其余小说的忠实读者。
阅读马尔克斯,很多人都免不了产生和我一样的感慨吧,那就是——小说居然还能这么写!为了避开啰里吧嗦的恶习,我简要概括一下:一、相较于叙述故事,作者更热衷于描绘世界;二、鲜有对话,但只要一开口便属金玉良言;三、庞沛如川流、精密似针尖的细节描写,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四、以局外人的第三只眼俯视大地,并不介入(或者说“沉溺于”)人物的情感;五、遍布每个角落的黑色幽默。
又回到我的效率问题。《霍》并不以情节取胜,和《百》相同,进度中的任何一次中断都不足以引起对之后情节的好奇。但与此相对的是,无论何时从何处接续,抑或任意翻开一页,我总能毫无障碍的阅读下去。引起我兴趣的不是还会发生些什么,而是当下文字所描绘的无限逼真的人物个性和相对处境,由于进行了拉美式的夸张,这种现实赢得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号——魔幻现实。身心舒畅时每天十来页,疲劳低落时每天三五页,缓慢享受这一过程真真是极好的。
情节说来也很简单,可以用一个没有逗号长句来概括——这是一个男孩儿因为年少时与相互爱慕的女孩儿因种种原因分离而后苦苦等候半个多世纪最终重逢的故事。看起来像是琼瑶式的苦情戏加上大团圆的结局,事实当然并非如此。我看到的不是男女主人公心心念念、自怨自艾、梨花带雨、伤春悲秋,而是途径懵懂初开的童年、变幻莫测的青年、渐趋平和的中年、颓然老去的暮年,各自穿越时间长廊抵达彼岸的人生历程。而这样的人生除去一些文学夸张的成分,正是我们每个人的已然走过而且有待完成的普通人的一生。
有人说这是一部爱情的百科全书,囊括了爱情的所有表现形式,我则更倾向于把它看作人生的百科全书。岁月在每人身上镌刻下不同的印迹,而重合的部分则被马尔克斯悉心撷取,投射在了三个主人公(还有女主人公的丈夫)平凡而又传奇的一生当中。我一直认为,好的文字是让别人了解你的同时,看到他自己。马尔克斯就是这样一面充满魔力的镜子,他拨开世俗世界的重重迷障,让你直面赤裸裸的现实,备受煎熬,勉力挣脱,心魂甫定,喟然长叹,而后重新点燃生活的勇气,整装待发,杨帆起航。
这篇小说既是一卷写实的胶带,又是一个传奇,一则神话(很有《飞屋环游记》的意思),男主人公便是其中的诸神之神——朱庇特(该说法在书中自寻)。马尔克斯极尽荒诞之幽默以免男主人公坠入感情挫败的无底深渊,使得时隔半个世纪他重新站在她面前的一幕好似一个滑稽的笑话。
但正如长大后的麦兜所言,现实一点都不好笑,错过便是错过,失败就是失败,甚至没有一句辩白,没有半句解释。自此的岁月,他在幽暗逼仄的回廊徘徊,在空荡荒芜的原野行走,在黎明的窗舷下吞咽苦涩的浓咖啡,在日暮的甲板上谛听汽笛的呜呜声。日复一复,年复一年,命运之轮来回碾压,黑暗的重量让他喘不过气来。万念俱灰之际,光线缓缓浮上地平线,暖意渐渐收拢过来,天使和魔鬼竞相为他指引道路,他在高耸的云端和湿热的泥土间颠沛起落。居住在同一个城市,他望向十八岁时高傲的光环渐渐陷入琐碎的平庸,自己却在不停更换着伴侣填补爱的空洞,在这间隙之中见证时间无情的流逝,等待远在大地尽头的机会。幸运地,他等到了。
千回百转之下,在她的丈夫罹难的葬礼上,他又获得了重申爱情的权利。这时,他年少的炽热早已荡然无存,骨子里的阴郁气质也早已烟消云散,生活积淀的睿智帮助她摆脱了丧偶的苦痛。他们踏上了也许是生命最后一次的旅程,过往的情愫在夜半的船舷上渐次复苏,在死神的阴影下共享迟到半个世纪的温馨。他们燃起与垂垂老矣截然相反的雄心,像孩童一般挥舞爱的旗帜。“她看到的是他不可战胜的决心和勇敢无畏的爱,原来是生命,而非死亡,才是没有止境的。”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篇10】
我承认,第一遍没有读懂,曾经以为的爱情是忠诚,而忠诚的标签当然是肉体的纯洁,人心太复杂,瞬息千里,尤其在这个男人的世界里,女人必须使尽浑身解数与全世界搏斗,把全天下的男人都当作敌人,只需要斗赢一个就知足了。女人总是像缉毒犬一样的警觉,把一生的精力都耗在那个男人身上,最后发现他的身心全都在游走,忠诚便是那包裹着帆布的钢锥,扎在心里慢慢地疼。
再看一遍时,我又年长了快十岁,终于理解了阿里萨的爱情,他在灵魂深处为费尔明娜忠贞一生,一颗爱她的心从来就没有变过。哪怕她老了干瘪了,他依然那样炽热,他和很多女人有过关系,却从未背叛过他的爱情。
从此我懂得,真爱无关乎肉体,就像口渴了要喝水一样是人的生理需求,那个忍你,让你,迁就你,时时刻刻想着你,为你买东西只求最贵不求最好的人,那个把自己吃过的美食要带你吃一遍,那个对你毫无保留的把人生交给你的男人,就是今生唯一的遇见,他没有能力读懂你,却愿意花一生时间来陪你。
这一切都只关乎心。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篇11】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书笔记
《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本书是马尔克斯在20世纪八十年**的一部爱情**。与其说是**,不如说是老人用生命写的独白。爱情中有巨大的悲欢离合。它有大起大落,但似乎远不止这些。还有作者对字里行间爱情真谛的透彻理解。
一开始,我选择读这本书,一方面是朋友推荐的,另一方面是书名吸引了我。“霍乱”这个词离我很遥远,只知道那是一种可夺去万千人生命的可怕的瘟疫,而“爱情”又是千百年来人们写不尽,道不完的话题。怀着这样的好奇心,我翻开了标题页,没想到收获是一个宏大的举动。
费尔明娜与阿里萨的爱情始于一次惊鸿一瞥的邂逅,只一见,就在少不更事的阿里萨心里埋下了爱情的火种,这之后三年的鸿雁传情让他们许下了终身的诺言。因为年轻,他们的爱来的纯净,因为年轻,他们的爱青涩而懵懂,更因年轻,他们爱的脆弱。这种脆弱不是因为时间和空间的考验,而是因为它无法忍受彼此的成熟。
在我看来,最初那三年牵连着他们的并非是爱情,而是一种完美到近乎脱离现实的幻想,他们自以为所爱着的不过是幻念中的彼此。在费米娜看来,他是一位具有神秘忧郁气质的诗人。他文雅多情。他会在信中对她说些好话,和她一起想象未来。在阿里萨眼里,她是一种近乎于圣母女神的存在,他叫她‘花冠女神’,并将一切美好的,甚至一些她根本就不可能具有的一些品质附加在她身上。
有了这个幻想,他们认为自己很坚强,一次又一次地逃过了考验,相信彼此是一个终身伴侣,会陪伴一生。
我们可以说爱情本就是夹杂着幻想的,尤其是对那些不常相见,对彼此尚不熟识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因为有了这幻想,才会有着无限期许。即使看到了彼此身上的不如意也还是会想继续下去,因为他们总是相信,这诸多的不尽人意终究会被时间抹去。
可是横亘在费尔明娜和阿里萨之间的岂止是幻想,更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十分了解对方,无论是习性,喜好,还是家庭,都因为没有确确实实的接触而不能深入了解。虽然有信件来往以诉衷情,但那终究不过是缠绵细语,始终不能让他们正视,或者说是面对真实的彼此。费尔明娜也曾说过,除了知道阿里萨是个会拉小提琴的邮递员外对他就一无所知了。
所以幻想超出了现实。幻想越大,期望越高,失望越无助。那一次在‘代笔人门廊’的相见让她惊觉,几年来与她鸿雁传情甚至甘愿委以终身的男子不过是自己一厢的幻念时,她飞也似的逃了,留给他的只有一个错愕的背影和近半生的等待。
一开始我并不理解费尔明娜为什么只看他一眼就断然割舍了一切,尽管阿里萨相貌并不出众且瘦小的身体看起来十分孱弱,但难道仅仅是因为这身皮囊吗?但读完整本书,我不禁感叹,费米娜的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人,至少在这段爱情中,她从头到尾都非常清醒。也许她早就在阿里萨给她写的一封封长信里发现,这个富有诗意的男子其实是很脱离现实并沉浸在幻想中的,不过是道听途说几句就开始盘算着海底寻宝的计划。
他在信中的话透露了他的不确定性。只是她一直在欺骗自己,告诉自己他是和她的命运有关的人。但是当他们在门廊再一次相见,当她看到阿里萨那一张阴郁的脸时,往日的种种猜疑与不确定被证实,所以她甘愿做那个狠心的人,亲手把他们的感情埋葬了。
女人总是比同龄男人成熟。费米娜已经走出了这个幻觉,再次踏入了现实。她听从了父亲的决定,嫁给了城里最负盛名的医生乌尔比诺。她携手度过了五十年的婚姻。我不怀疑费米娜非常爱她的丈夫,我也不否认他们的婚姻是幸福的。
但我想,费尔明娜总会有那么个时刻,偶然怀念起那个每天在福音公园里佯装读书的等待着她的那个忧郁少年。只不过这时她会淡然一笑,毕竟两人已经回不到从前了。但医生去世后,年逾古董的艾莉莎再次出现在她面前,说出了50年前她没有说过的话,她再次陷入了挣扎。
这之后,她从五十年的婚姻中走出,这对年轻时没有能够携手一生的爱人,在人近黄昏的时候选择了互相扶持着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即使冒着为人侧目的压力也不改初衷。尽管岁月如刀,磨去了阿里萨年轻时那份胆怯与纯真,但是几十年的闯荡并没有哪怕一刻让费尔明娜从他心里滑落,她依旧是他的花冠女神。
我想这时的阿里萨心里依然住着那个充满幻想的少年,只是这时的他懂得了现实,懂得了费尔明娜心中渴望的那一种归属感与安全感,所以他知道了如何去给予她这种庇护,如何从丧夫之痛中走出,寻得一丝光明。
我想,费尔明娜之所以终于在半个世纪后接受了阿里萨的爱情,并非是为了那个曾经激起她心中波澜的少年,而是眼前这个真实存在的,活生生的人,一个已经年老体衰,顶着秃顶的老头子。虽然他已青春不再,但当她再次拆开他那封久违的信,发现它已不再是年轻时那些虽有韵律却显虚伪的抒情体,而是来自一位有智慧的长者的衷心劝慰时,这时候的感动,宽慰与欣赏都是由衷的。当他们再次重逢,她发现他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动作,抛过来的每一个眼神都像是一个已经历过时间历练的智者,给予她无限希望与力量时,他们的爱情终于不再是浮在空中的幻影,终于落到了地面。
这时的爱情,是一种有着切身感受的真实的爱情,伸手便可触及的到。也直到这个时候我才觉得,他们这半生的错过与等待都是值得的,是上天有意安排让这二人在各自的生活中历经打磨,彼此适应与磨合,并在一个不晚的时机里相遇,无悔的走完这后半生。
‘霍乱’何意。在作者笔下的五十多年里,霍乱始终是一种让人惶恐的疾病,人们怵它,惧它,想尽各种办法远离它。然而霍乱这东西不管老少,贫富,性别,种族,任何人都可能沾染上它,且始终伴随着生死,兴衰,所以我们不妨说它就是爱情。
阿里萨被费尔明娜拒绝时口吐绿水,腹泻,痉挛,这些都是霍乱病人的症状。而它又如爱情一般,可能降临在任何人身上,即便年老,即便色衰,即便已经看不出当年的模样,但它依然存在,一出现,便是永远。
有人说,时间是爱情的毒药,距离是爱情的杀手,但是费尔明娜和阿里萨的爱情传奇却用行动证明,有一种爱,开始了便注定是一辈子。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篇12】
有时候我会希望自己再长大些,因为有些道理和感受或许足够老了才明白。
就像这本书,马尔克斯优美的文字和精绝的想象力无疑是显见的,关于等待、关于岁月、关于爱情的故事也令人感慨,但对于主人公许多行为(如滥交)虽然从情理上能够理解,却无法引起内心的认同与共鸣。
小说跨度五十多年,男主人公阿尔萨从少年等待到白头,时光在作家的笔下不着痕迹地流淌,从文字中能清晰体察到他容貌的变迁、身份的更迭,以及情人的变换,但始终不变的是他对费尔明娜·达萨的刻骨深情。
世人钟爱团圆,久别重逢的结尾永远可以击中读者痛点。马尔克斯用了九分的笔墨写离别,实际上都是在为最后的一分重聚做铺垫。他们最终在游轮上实现了灵肉的统一,特别喜欢马尔克斯对他们身体的那段描写,两具苍老的松弛的还带有酸腐味的身躯,在斗转星移半个世纪后,终于坦诚相见,而那两个年轻貌美、青春昂扬的少年仿佛正迎着阳光挥手于眼前。
许多爱情小说都会有这样的情节,两个不得不分开的恋人在离别前夕总会进行一场“狂欢”,为彼此耗尽最后的光热。有趣的是在这本小说中也看到了类似情景,不知道此桥段是否为马老师首创,但放到两个老人身上,这种难耐之不舍更为深切。
在小说中,各种精词妙语俯拾即是,马老师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和想象力令人惊叹,无愧于盛名。
赶在20xx年末终于读完了,happyending。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篇13】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1000字!
马尔克斯的书总会给人一种厚重、真实却又遥不可及的感觉。仿佛一直置身于西班牙那种魔幻的色彩之中。不管是《百年孤独》还是《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完这么多书之后我仍然不敢对这本书下定论,正如读过它的人所说,这本书中穷尽了爱情的所有可能,高尚、浪漫、庸俗、龌龊、忠贞、背叛、刺激、安稳、羞怯、放荡。
书名虽然为霍乱时期的爱情,但全文其实与真正的霍乱其实并无太大的关系。真正的霍乱其实出自男主Alisa的口中:虽然在你眼里爱情不过是一场幻觉,但在我心里却是一场名为霍乱的疾病,为了病愈,我心甘情愿的等待了五十一年九个月零四天,里面的每一天都是值得的。而故事的最后,两个人也真的在一艘挂着象征霍乱旗帜的船上体会到了自己心中的平静。在不停的往返于黄金港的蒸汽轮船上,Alisa说出了浪漫至极的“一生一世”。
“安全感、和谐和幸福,这些东西一旦相加,或许看似爱情,也几乎等于爱情,但他们终究不是爱情。”
马尔克斯做了这么多否定,但爱情究竟是什么他自己也没说清楚,只留下一句“灵魂之爱在腰部以上,肉体之爱在腰部以下。”
我想可能要借用他《百年孤独》的那句话吧:“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
读完这一遍,我好像读出了在“一生一世”后,马尔克斯想说的两个字。
“孤独。”
几年间我看完了这个老爷子大多数的作品,在马尔克斯宇宙,“孤独”两个字是恒久不变的。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小镇也许是极致的孤独,《霍乱》里的阿里萨和达萨何尝不是。对,半个世纪的等待,达萨在世俗的婚姻里拥有了珍贵的爱情与依靠,阿里萨在不断的风流中逃离了空虚,他们可以老了再相爱,更加坚定地相爱。他们终于跨过了时间,相拥,“一生一世”。然后才发现,这辈子他们做过的唯一完整的事就是彼此之间的“爱”(最后我真的疑惑到底还是爱吗),阿里萨的风流没逃得出空虚,达萨的幸福婚姻背后也是一片荒芜,老来孤独的她也分不清她对浪荡子阿里萨究竟是出于爱情还是同情。相拥在一起的,是两个在这一生恒久孤独寂寞的灵魂,彼此的白月光已经是白发苍苍。
如果仔细审视,这本写“爱情”的书,通篇似乎不见一丝情感,更多的是不幸福、鸡毛蒜皮的琐碎、滥交,更像两个人虚妄的孤独史。
嗯,最后老爷子没有给一个《百年孤独》一样的结尾。也似乎让人见识到了“伟大的爱情”,“我们可以老来再相爱”。其实闭上眼想,只能感受到弥漫着湿气的、苦杏仁味的孤独。
想起来一个问题:你说,我们到底是因为漫长又荒芜的人生去爱一个人,还是因为爱上了一个人人生才显得漫长而又荒芜?
跨越半个世纪的爱情也好,百年兴衰的家族也好,马尔克斯始终在告诉我们:
唯有孤独永恒。“一生一世。”
至于爱情,可能要想清楚到底是出于爱,还是执念。另外还是那个问题:你说,我们到底是因为漫长又荒芜的人生去爱一个人,还是因为爱上了一个人人生才显得漫长而又荒芜?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篇14】
“我一生有622个情人,但我只爱过你。”
爱情是最困难的事,因为他(她)面对着的是一个无法完全掌握的个体。爱情是最奇妙的事,有的只是三五年,有的持续了几十载,而有的是在另一方逐渐走向尽头时才对耳边人呢喃一句:“真不可思议,我对于爱你这件事竟坚持了一辈子。”
太过深情即悲剧一桩,必须以死来句读。费尔明娜与阿里萨初见时的惊鸿一瞥,竟成了彼此一生的眷恋。没有怎样的幸福能与我跟你并肩看夕阳沉沦,岁月老去相媲美。
平心而论,马尔克斯的这部作品并没有在开头即摄人心魄,他选择了从古至今被无数人歌颂的“爱情”这一老调来作为主题,看着渐颓的夕阳,就着码头旁工人的长歌短调,将这个故事娓娓道来。
“我等了你五十一年四个月零八天。”头发花白,弓腰驼背的男主人弗洛伦蒂诺站在风光正好的客厅里,颤巍巍地开口。面对着眼前这位寡妇的男子,心思敏感而细腻,在五十一年前宿命般的一眼是他苦痛的开端。菲尔明娜,那个长着一双杏核眼,有着一头亚麻色长发,走路像一只小母鹿的迷人少女,就此在他心底抽出芽,生出刺,长开花,成了这场“半世纪后仍未结束的惊天动地的爱情”的源头。
费尔明娜结婚、怀孕、生子、儿孙绕膝都是跟另一个男人完成的;她的欣喜、悲切、娇嗔、恼怒都为另一个男人绽放,与阿里萨毫无干系。最令他快乐的事莫过于借着小镇举办活动之际,在人头攒动的时候远远地,默然地,肆无忌惮地欣赏她娇艳的`容颜,最多最多,在擦身而过的时候,脱下礼帽问候一句:“晚上好,乌尔比诺太太。”这是在半个世纪的守望里,他唯一还有勇气说出的话。
如果人生是一个不倦的迷宫,那么马尔克斯笔下的爱情就是一曲乐音,一声细语。
“在某一个傍晚我遇上了你,我试图走近你,用我所有的黑暗、困惑、苦闷去打动你,从此颓废的生命里遭遇了忐忑不安的际遇,还在荒凉的爱情里偏偏开出了妖娆痛楚的花朵。
当你用尽了岁月,岁月也用尽了你,你是否还真的认为流逝的时间算不了什么?你是否还能在杂乱的回忆里找到那个令你思念成疾的只言片语?“
不过瞬息,阿里萨便为费尔明娜倾心;不过瞬息,费尔明娜便从自己生活里抹去了那个名为阿里萨的幻影;不过瞬息,乌尔比诺先生就俘获了费尔明娜的芳心;不过瞬息,阿里萨就对费尔明娜倾诉了自己数十载的衷意。五十一年七个月零十一天,不过瞬息。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篇15】
此心系一人,一人系此生
爱:生理层面指的是人人想要与异性结合的普遍欲望;而精神层面的“爱”则把这种欲望确定起来,并锁定欲望的唯一目标,或者至少使对这一优先目标的欲望更加强烈。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拉美作家马尔克斯先生的著作。显而易见这本书的主题是“爱情”。有人评论这本书包含了关于“爱情”的全部答案。空间无论中外,时间无论古今,“爱情”这一神秘的主题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介绍《霍乱时期的爱情》可以从多个视角来看。我简单地从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视角讲述一下这段恋情:故事是从一个少年“偶然的一瞥”开始,正是这一瞥开始这场追寻了半个多世纪的爱情。情书在两个青年男女之间往来,他也从当初的远处窥探一点一点靠近了他的女神,正当二人约定余生的最后关头,她却和城里最优秀的贵族绅士结婚了……他一直没有结婚,他心灵上一直在等待他的女神,他曾发誓“要赢得名誉和财富以配得上她”。等了半个多世纪,转眼间当年的那个少年已经是饱经风霜的老者,那个婀娜少女也是古稀老妪,即便如此他还是坚定地爱着他的“花冠女神”这份跨越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的爱情冲破了一切世俗……
我能够清晰感受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对费尔明娜·达萨的炽热的爱恋,这份炽热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退,反而愈来愈旺,甚至可以说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绽放出烈日般的光芒。“爱情始终都是爱情,只不过距离死亡越近,爱就越浓郁。”在书中的结尾,衰老、疾病的笼罩让这份越过了漫长艰辛的爱情更显得珍贵和耀眼,两位老者全无对生命的恐惧,他们对爱情的坚定已经历经时间的考验,跨越了生与死的界限。这份情感的纯粹与真挚确实是无可比拟的。
对于“爱情”,中西方都是极为推崇的,历代的文人墨客都将爱情极尽渲染,“爱情”的神圣是共同的,但在具体的价值理念上还是会出现差异性,而文学作为对社会现实艺术性的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也会将这些差异性体现出来。《霍乱时期的爱情》很多细节方面是不能被中方传统道德伦理所忍受的,所以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不少的麻烦,我在阅读的过程中甚至一度对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与费尔明娜·达萨的爱情产生强烈地质疑。
本来已经将要修成正果的二人,却离奇的被分开了,费尔明娜·达萨和乌尔比诺医生结婚了。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心上人转眼已是乌尔比诺医生身边的枕边人。费尔明娜·达萨却没有对弗洛伦蒂诺·阿里萨有过丝毫解释。自己已经找到婚姻的归宿,不管是因为物质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怎么说也要给自己的恋人一个交代吧?可以说弗洛伦蒂诺·阿里萨漂泊一生心却是一直系在费尔明娜·达萨。一边儿孙满堂,一边仍是孑然一身。并且显而易见她的婚姻是不幸的,餐桌上的茄子就可以说明这一切,她选择的枕边人似乎并不尊重她的喜好,而且在第一夜乌尔比诺医生就明白他其实也并不爱这位妻子,连当初求婚的原因甚至不是对她的爱慕。我们将幸福美满的婚姻视作爱情的最终阶段,所以中国传统的爱情故事都是将婚姻作为爱情故事的完美结局。而费尔明娜·达萨和乌尔比诺医生的婚姻似乎看不出什么幸福可言,可以说他们的婚姻和爱情是没有一点关系的。
反观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也是存在一些问题,他将对费尔明娜·达萨的虚无缥缈的爱用所谓世俗的激情去替代,将性的释放作为对情感缺失的填补。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位所谓忠贞的有情人的情史——五十年间有622段较长时间的恋情和无数次短暂的艳遇。如果是一篇中国的爱情小说,作者绝对是不会这样去写的,最有可能的就是会给主人公安排几段艳遇作为考验,然后在坚定地爱情信念面前抵制住了这些诱惑,从而突显爱的忠贞。但马尔克斯就毫无顾忌地写了,光书中就直接写出了四、五段情史。他游走于各种形形色色的女人中,这很难说不是对情感失败的一种报复性宣泄。而五十多年后与费尔明娜·达萨再次携手,又似乎像是对曾经爱而不得的女神的占有欲望的驱使。
对此,我开始的想法是这是中西文化价值差异所致。文学创作是从内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形成的过程,作者本人的主观价值必然反映在他的作品之中。确实,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没有将“爱”细分成生理层面和精神层面,而由于长期的保守思想对生理层面的爱——性,是没有过多的笔墨去书写的,文人墨客多颂风花雪月,对床帏之事则多有避讳;西方不同,对“性”的开放程度比我们高,将“爱情”从内心的波澜可以一直书写到床帏,丝毫没有保留的展示情与爱。文学作品不能用现在的眼光来评判过去的价值,同理不能用东方的儒家伦理道德去看待西方的浪漫热情。
这种解释似乎比较合理,即便如此还是很难解释费尔明娜·达萨为什么突然嫁给了医生。“一个世纪前,人们毁掉了我和这个可怜男人的生活,因为我们太年轻”这句费尔明娜的心里话似乎可以解释。爱情前面有这样那样的困难,《霍乱时期的爱情》不是单纯的浪漫理想式的爱情,而是现实而复杂的爱情。面对生活,出于主观或客观的因素都有可能去左右这个风雨飘摇的爱情小舟。现实中的人也是复杂的,有着或多或少的优点,也有着或多或少的缺点。
复杂性在书中是方方面面的展现,令人羡慕的婚姻,不过是场面上的表演;忠贞的情人,却是一个浪子;完美的绅士,也有自己的不堪……这些都可以用复杂性去解释。社会的现实原本就是复杂的,人更是如此。常言道,人非圣贤谁能无过。书中的这些形形色色的人,因为有了或多或少的劣性反而使之更加饱满而鲜活。
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爱情,冲过了时间、坚守住对“花冠女神”的真情。风雨飘摇的爱情孤舟在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后又重新出现在海面……爱情,或许就是心中的坚守!如果可以,希望我的爱情也可以从那“偶然的一瞥”开始,直至化为尘埃。此心系一人,一人系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