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护林防火个人先进材料
×,男,现年41岁,中共,是×林管站站长。他在护林防火工作中,他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狠抓宣传、火源管理、责任制落实、督促检查、违规查处等,克服了今年干旱少雨的不利天气因素,取得了整个防火期没有发生一起森林火警、火灾的好成绩。
一、以身作则,把护林防火当作第一要务来抓
×镇共有林地面积8万余亩,森林防火工作是一项特殊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整个林业生产的好坏,每当进入防火期,他就召开村干部大会,颁布森林防火戒严令,禁止一切野外用火,对违规用火者,依照《山西省森林防火条例》规定从严查处,与23个村委会、27名护林员签订了森林防火责任书,在防火戒严期镇、村、组、护林员实行分片包干,把全镇的森林防火任务责任到人,落实到地块,并对重点火险区落实了相应的防火措施和责任人,制定《森林火灾扑救预案》。作为林业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工作繁忙和辛苦是可想而知的,可是他只要下村检查工作都不会忘记宣讲护林防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时检查护林防火值班情况。一旦发生大情,他不顾一切带人上山进行扑救,坐镇指挥。他常说:“护林防火,责任重大,稍有不慎,将给人民群众的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甚至危及生命安全,我多辛苦点是值得的。”由于他高度重视,宣传及时,措施到位,极大地减少了森林火灾的发生,保护了全镇森林资源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加强防火宣传,增强全民防火意识
他常说:“森林防火主要在领导,关键是群众,重点在基础。”他认为森林防火宣传在电视、报刊、广播等媒体上讲讲,口头上宣传固然重要,但主要是在行动要落实,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他亲自带领宣传车奔走在林区的村组户,往返数百公里。带领防火宣传小组在林区的入山道口,火灾易发地段。安排工作人员到群众集中地段刷写防火宣传数百条,定做固定和永久性宣传牌60多块。要求各中小学生中都要开办防火知识讲座,宣传《森林法》和《山西省森林防火条例》,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和火灾的危害。对痴、呆、傻、疯人员登记入册,落实监护人和管理人员,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森林防火意识。充分发挥各村的退休干部、教师在家作用,鼓励他们担任义务防火“观察员”,发现区域内火情立即向镇村防火指挥部报告。
三、加强防火体系建设,保证通讯畅通
他根据本镇扑火机具缺乏,农村轻壮年劳动力大都出外打工,老弱病残幼在家及火灾易发难打的实际情况,为了加强森防火体系建设,向政府提出意见并购买200个ⅰ号工具、200个水壶等。。切实加强扑火应急队伍建设,组建了一支125名以镇直单位干部职工、退伍军人和民兵为主的半专业扑火突击队,配备了一些必要装备,开展了简单的安全扑火知识和火场组织指挥要领的培训,做到有火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四、加强林政管理,依法查处火灾肇事者
林业生产既是粗活,也是细活,生产上要有技术投入,管护上要依法依规,形成制度。进入防火期后,他和林业工作站人员经常深入林区巡山护林,一方面对护林员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加强对护林员的管理;另一方面对违法、违规的人员和案件进行查处。在案件查处工作中,他秉公办事,不徇私情。
第二篇:林业先进个人材料
吕学同志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吕学,男,汉族,1964年10月出生,1981年12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助理工程师职称。2014年5月任向荣乡农业中心主任(兼任林业站长),2014年任向荣乡农牧中心主任(全乡林业工作主要负责人)。
吕学同志自担任海伦市向荣乡林业站长以来,十分重视绿化植树造林工作,在他的带领下,使向荣乡的林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植树造林实现历史性突破,乡村绿化工作成效显著,为实现向荣乡建设卫星城镇,推进经济社会大发展大跨越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注重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吕学同志作为林业站长,能够努力学习,不断增强业务能力。在工作中他深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林业事业的蓬勃发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知识将越来越重要,要搞好新形势下的林业工作,就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积累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几年来,他坚持向书本学习,虚心向市局同志请教,向有经验的农民学习,掌握了丰富的林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为高质量地完成各项业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健全管理机制,加大林业管护力度
自担任向荣乡林业站长后,吕学同志首先提出了 “造林+护林,绿化+美化”的工作思路,亲自牵头参与乡政府制
定了《向荣乡“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和《向荣乡林业管护实施办法》,明确基层各单位的管护责任,与各村签定了《管护责任状》,建议乡政府和各村聘用专职护林员,按照上级规定要求与护林员签定《林林管护》。由于制度健全,责任到人,近年来未发生偷伐、盗伐林木现象,使全乡林业管理水平一直处于全市的先进行列。
为了鼓励和提倡农民个人进行造林,他创新体制,积极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本着“谁栽树、谁拥有、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将分成的林木所有权转让给经营者。这样大大提高了全乡农民造林护林的积极性,同时又提高了农民个人的经济效益,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森林覆盖率。
三、全身心投入,提高植树造林和乡村绿化水平。 吕学同志自担任向荣乡林业站长以来,一直致力于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林业产业。为了搞好造林工作,每年春季造林和秋季打床的时期,他都坚持工作在一线,技术指导在一线,严把工程规划设计及苗木供应关,做到规划不合格不挖坑,挖坑不合理的不调苗,苗木不合格不栽植,栽植不合理不验收,2014年向荣乡代表海伦市接受了绥化市造林现场会检查。2014年全乡共完成了造林860多亩,提前实现三年三千亩的造林目标,造林总体成活率达95%以上。
。在向荣新区开
发建设过程中,吕学同志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实行“点线面”相结合,提出了场区绿化整体设想,在绿化布局上,注重乔灌木,花草相结合的立体式、全方位的绿化模式。各村也因地制宜的进行了美化、香化。2014年—2014年利用两年时间,全乡共开辟绿化带960亩,覆盖所有村屯的主次街道,宽度标准为双侧6米—10米,2014年全乡共投入资金100多万元,栽植榆树蓠300万株,各种绿化树木45000株,种植花草30多万株,实现了以向荣新区为牵动,以村屯街道为轴心,以通村公路为主线的全方位绿化美化,使向荣乡成为海伦市的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绿化标杆乡镇。
四、强化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推进自身建设
吕学同志能够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农户,检查林业管护工作,逐地块落实造林任务,指导防治林木病虫害。全乡退耕还林工作做到了档案规范齐全,补贴资金下拔到位。在廉洁自律方面,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办事公正,作风民主,坚持严格要求自己,多年来从未发生违法违纪行为。吕学不仅赢得了群众的赞誉,也得到了乡党委政府的信任,2014年至今,连续被海伦市政府授予嘉奖。
第三篇:林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用青春谱写绿色华章
——记xx场长xxx
塞北高原腹地,一条清浅小河蜿蜒流淌,河对岸沙丘林立、黄沙漫天,河这边千山披翠、万木葱茏,这里便是塞罕坝机械林场抗击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侵的最前沿----xxx林场。这里有位年轻人用他的青春和汗水默默浇灌着这片绿色屏障,他就是xxx林场历任最年轻的场长xxx。
翻开xxx,没有惊天的业绩,没有壮烈的事迹,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执著。1994年7月毕业于河北林校,同年到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工作至今,历任林场技术员、营林区主任、总、场纪检委委员、总场林业科副科长等职,现任塞罕坝林场下属xxx林场场长。参加工作15年来,他始终工作在第一线,把自己的心血和才智无私奉献给了“绿色事业”,献给了塞罕坝的西部沙丘,取得了突出的工作成绩,得到了领导职工的爱戴和赞誉。。
敢挑重担
——他是科学营林、防风固沙的排头兵
xxx林场该场位于塞罕坝林场西部,北面则是茫茫的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境内绝大部分为沙地沙丘,气候干旱,降雨偏少,是塞罕坝下属立地条件最差、生活条件最艰苦的一个林场。在这里当场长既艰苦,责任又大,就是这个谁都不愿意去的地方,xxx来了。 “我来这里工作,是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扎扎实实工作,实实在在干成事”,这是时年28岁的xxx上任伊始说的话。他的话语,让每一个务林人都心潮澎湃。
为了提高育林固沙技术,他经常亲自带领技术人员,不辞劳苦,
跋山涉水,连续几天奔走在各个营林区,潜心钻研育林技术。经过不懈努力,创立了一套适应本场条件的造林技术和管理模式,引用了耐寒抗旱的樟子松树种为主要造林树种,大力培养并全面使用樟子松容器苗木造林。经过反复试验,创新了培养苗木方法,制造类似造林地的环境条件,在苗木换床时加生根粉,装桶时蘸保水剂,上山前对圃地大水漫灌,并在造林后压盖防风土,极大地提高在沙地上造林的成活率。六年来,共培育樟子松及云杉容器苗200余万株,完成工程造林300多万株,容器苗使用率达100,提高造林成活率17%。通过多年的探索研究和技术改进,特别是容器苗造林技术的成功应用,提高了塞罕坝西部干旱沙区的植被覆盖率,巩固了塞罕坝西部防风固沙阵地,“沙进人退”的现象得到了彻底的遏制。
常办实事
———他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践行者
自塞罕坝建场以来,xxx林场就是塞罕坝的“大西北”,偏僻、艰苦、贫困。xxx任场长时,这里和建场之初没有什么变化,仍旧是一条坑洼弯曲的泥土路,几排低矮破旧的土石房,一群与世无争的务林人,不通班车,没有常电,工作生活条件极其艰苦。xxx来到这里以后,在总场的大力帮助下,积极争取政策项目,多方筹措资金,几年来共争取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林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先后为场部和各个营林区架设了高低压电,使40多年场区和营林区点蜡烛几用煤油灯成为历史;修建了场部和各营林区之间的砂石路30公里,硬化了xxx林场到总场的主干路26公里;新建了林场办公楼,新建了全部三个营林区房舍和一处防火检查站;建设了职工食堂、活动室、图书室,购置了全新的办公桌椅及电脑、打印机等现代化办公用品,购买了娱乐健身器材,美化、绿划、亮化了场区;安装了闭路电视,接通了局域网,建设了2座移动通讯塔。多年的不懈建设,彻底改变了林场的落后面貌,实现了林场路、电、讯的“处处通”,使林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敢创新业
———他是以游促林、富民强场的领头雁
xxx林场抵御风沙的特殊作用,林木不准采伐,所以经济十分紧张。xxx在场务会议上说:“我们既要低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现实摆在面前,我们不能靠等、靠要,场虽小,但志气要大,人虽少,但精气要足,我们必须创新求变,发奋图强。”说干就干,他在认真思考、反复踏察和科学论证基础上,制定了相关发展规划,并多次到相邻的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有关部门磋商、协调,经过3个多月的不懈努力和紧张建设,建立起了上千亩的干枝梅等野生花卉基地,增加了塞罕坝的珍稀植物资源和旅游资源。在二道河口开发建设了“吐里根河游乐园”,园内设置了观光、骑马、漂流、射击等多个娱乐项目。景区当年就接待游客5万人次,林场增收数十万元,并解决了林场家属及待业子女的就业难题;同时还为当地及周边2的多名林牧民创造了增收机会,增加社会效益300多万元;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运营、当年见效。次年,他又带领职工集资参与景区开发,建设了土特产品销售长廊、特色餐厅等,使每名职工每年增收均超过2014元。今天的二道河口已经成为了塞罕坝核心区旅游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著名景区。
xxx任xxx场长这六年,是禅精竭虑的六年,忙忙碌碌的六年,也是硕果累累的六年。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塞罕坝人“勤俭建场、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务林精神,也正是有了许许多多象他一样的创业者的倾心奉献,塞罕坝的林业事业才更加蒸蒸日上,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第四篇:乡林业站长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周志学,男,29岁,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现任马杜桥乡林业站长、统计站长、党政办副主任,兼任乡安监员、宣传信息员和回龙村支部书记。参加工作9年来,周志学一头扎进马杜桥乡大山沟里,用真情和汗水践行着“服务山区、造福乡亲”的人生诺言。周志学同志参加工作9年来,共荣获县级奖励17次,他所负责的马杜桥乡林业站连续7年评为县级先进单位,马杜桥乡林业站在荒山造林工程迎省检活动中荣获“模范造林单位”。
一、在危险面前,他是挺身而出的血性男儿
马杜桥是典型的山区,一片片苍翠的森林,既是大自然赐与马杜桥人繁衍生息的载体,也是马杜桥乡最重要的传统支柱产业,更是世代山民赖以生存的命根。长期以来,老百姓把她当作自己的金钵钵和摇钱树。然而由于山区地广人稀,加之管理手段滞后,一旦发生意外,很容易诱发山火。9年前,周志学来到马杜桥乡林业站工作。在他的印象中已记不清接过多少次火警,扑过多少次山火。但只要有火警,他总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担任林业站长后,他迅速组建了全县实力最强的义务扑火队。就是这支能征善战的队伍,在他的带领下,先后扑灭一百多次大小森林火灾,保护了全乡6万多亩森林,为群众减少经济损失上千万元。然而他自己却常常摔得遍体鳞伤,曾好几次生死悬于一线。提起这些,当地群众记忆犹新的是2014年9月的一天,风烈气燥,一场突如其来的山火,疯狂地吞噬着回龙村上百亩山林。接到火警的周志学,一边紧急通知救火队和邻近村民,一边率先赶扑火灾现场。稍作分析和部署后,他第一个冲入火阵,面对一条条张牙舞爪的火龙,他面无惧色,奋力搏击。衣服挂破了,胳膊摔伤了,头发被火苗舔焦了,周志学几乎成了一个血人火人,村民恳求他退下来,队友们想把他拉下来,他瞪着血红的眼,象狮子般怒吼起来:“都给我让开!现在的任务是扑灭山火”。终于在他的组织和带领下,一场来势凶猛的山火扑灭了,大地归于最后的平静。但当人们在烟雾弥蒙中集合队伍时,却突然发现少了一个清点人数的人。最后在淡淡的月色映照下,村民们在山巅的左侧找到了昏迷过去的他。
二、在事业面前,他是百折不挠的拼命三郎
身处边远山区的周志学,没有同龄人常犯的自暴自弃和怨天尤人。他常说:“职位有高低,事业无尊卑,只要有利于地方发展,有益于山区百姓,再苦再累再具体的工作也是大事业”。开发马杜桥铁矿资源,发展现代矿业经济是祁东建设经济强县,打造中南“铁都”的重大战略,更是马杜桥乡发展产业经济,实现世纪腾飞的历史契机。2014年,全乡4大铁矿均进入稳产、临试产期,但由于负责供电的110kv变电站建设因矛盾太多久议未果,成为严重制约企业生产的唯一“瓶颈”。山区群众盼望热切,铁矿企业心急如焚,在县党政联席会上,书记、县长给马杜桥乡和相关单位下达了“限期启动,克期竣工”的死命令。军令如山,马杜桥乡党委政府迅速调整工作班子,指定“群众基础好、工作舍命干”的周志学具体负责。责任重于泰山,信任就是动力。周志学二话没说,背上一个大挎包出发了。征地、迁坟、赔损,他不知多少次走访沿线村民,不知多少次组织群众深夜开会讨论,也不知多少次点着蜡烛让群众在协议上签字。特别是奇源、神龙铁矿两组高压专线同时启动建设,工作任务非常繁重,周志学硬是顶着遗留问题杂、线路里程长、损毁数量大、上访人员多的巨大压力,有条不紊,风雨无阻,无视恐吓,不怕纠缠。线路所经的8个村42个山头,他无数次攀爬,每一个铁塔、每一个电杆在什么位置,属哪个村哪个组哪家农户,他闭目能详。短短37天,他多次走访360多个农户,协调矛盾216起,清点赔损2873处,所负责的两条高压专线迅速竣工,110kv变电站的庞大机组、高杆铁架全部安装到位,创造了全县铁矿项目建设优质高效的崭新纪录。
三、在群众面前,他是赤胆忠心的至爱亲人
周志学的日记里有一段话:“农民最善良、最朴实,也最讲感情,但是山区农民绝大多数都比较贫困,只要我们真心实意为群众着想,帮群众脱困,推心置腹与群众沟通,群众一定会欢迎我们”。他为了帮助驻点村的村民脱贫致富,积极引导群众利用山区资源和环境优势,兴办农产品加工厂,建设黄牛养殖场,种香菇、栽油茶,创办特色种养基地。不少群众在他的精心指导和倾力扶持下逐步走上了致富创业的道路。为了巩固发展全乡传统主导产业——林业生产,他积极奔走呼吁,得到了上级的重视和支持,每年为群众争取退耕还林和公益林建设国拨资金90多万元,马杜桥乡连续3年获得县市荒山造林、长防林等工程项目重点安排。成功培育蘑菇生产基地1处、渔牧林一体化基地2处,基地农民人平年增收682元。对于个别特困群众,他更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xx年的洪灾,使罗江村不少村民损失惨重,村民肖来德一家更是惨不忍睹:房屋倒了,家里的一切被大水冲了。面对陷入绝望的一家,周志学两眼闪动着泪花,一边组织村民开展抗灾自救,一边带头捐款捐物,并迅速挪出房子安置。xx年,2位参与扑救山火的村民不幸牺牲,失去了顶梁柱的一家,个个哭得死去活来,村民们急得手足无措,周志学内心翻江倒海,表面却显得特别平静,他千方百计稳定了大家的情绪,并带头捐出自己刚刚领到的800多元工资,组织群众帮助这家人干农活,抓经营,使他们一家渐渐恢复了生机和活力。多年来,他走遍了马杜桥的村村寨寨,几乎喝过每家每户的茶水或米酒,群众拿他当亲人,他拿自己当群众,他已完全融入了马杜桥的山山水水。
四、在利益面前,他是洁身自爱的坦荡君子
周志学很有人缘。有人说他特别擅长协调,有人说他从来不怕吃亏,有人说他待人真诚。这些都对,但漏了一点,他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首先,在原则面前,他是寸步不让的吝啬鬼。在乡镇9年,从不接受自己工作对象的吃请,没有收过一分钱红包礼金。特别是在林业砍伐、退耕还林、拆迁、赔损等重大问题上从不违背政策,乱开口子,从不为自己的亲友开绿灯、行方便,也不怕威胁利诱。其次,在修养方面,他是积极进取的多能手。正如他身兼数职一样,他多才多艺,刻苦自励。没上过大学的他,通过发愤自学,用3年时间,拿到了大专学历;工作之余他坚持写作,在《衡阳日报》、《南方都市报》等10余种报刊杂志上发表过一系列有见地有特色的调研文章,累计完成各类创作40多万字,成为全县小有名气的“笔杆子”。再次,在自律方面,他是货真价实“放心牌”。他每年包村都捡大家推掉的穷村、烂村、边远村,下乡总是掏腰包租摩的或干脆步行,上县开会出差,从不多报一分钱。自己管着林业站,从不用公款吃喝,也不用公款招待自己的亲友。周志学的亲戚和家人疑惑不解地责问他:你一个芝麻大的官都不算,一门心思地想工作,这样做图个啥?周志学深情地说:“我图的就是马杜桥面貌早日改观,我期待是马杜桥村民早日致富”。
周志学,扎根山区,服务基层,任劳任怨,一干就是9年;周志学,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赤胆忠诚和诺言。
第五篇:林业工作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林业工作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男,上世纪五十年出生于山东省**市**脚下的一个小山村,毕业于**林校,本科学历。曾任**林场副场长、林场场长、林场党委书记、**市林业局副局长等职。现任**市政协人口资源与环境委员会主任。
学以致用,扎根**
1980年7月,毕业后分配到**林场工作,当年22岁
的他,还是一个稚气未、脱踌躇满志的毛头小伙。他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来到了**林场。扎根在**林区生产第一线。
当时的林场森林覆盖率很低,松毛虫、侧柏红蜘蛛灾害严重。防治林木病虫害,增加森林覆盖率成为当时林场的主要任务。
当时的**接受重任,他从了解松毛虫的生活习性和防治办法,到药剂的选择和药液的配兑、器械的维修和使用,再到气温、风力、风速、风向掌握,每一个环节都做到认真钻研、精心筹划。他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巧紧密结合,在灭虫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一整行之有效的套防治松毛虫的方法,带领大家埋头苦干,顺利完成了上级交给的灭虫重任,成为当时小有名气的**林场灭虫专家。
那时候,他每天与同事们一起背着喷雾器,穿梭在崇山峻岭中间,给林木灭虫,早出晚归。**林场林地面积6.1万亩,包括松林面积37000亩,刺槐林面积19000亩,侧柏林面积4500亩,栎林面积500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林场的每寸土地上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
苦心人,天不负,经过几年的有效灭虫,到1984年,林场的虫灾基本得到控制。同年5月份,26岁的他就被任命为**林场副场长,主持林场常务工作。
化作春泥,情浸**
长期的林场生活,除了繁重、单调的工作,在这里没有都市的灯红酒绿、娱乐休闲,也没有花前月下的温馨和浪漫。他有过离开这大山、离开这偏远穷山沟念头。但是,他最终还是因为工作关系没走成。时间久了,对大山有了感情,他也离不开这座大山了。**说:“在我之前到林场工作的同志都调走了,在我之后去的也差不多全调走了。”但他依旧坚守岗位,为**默默奉献着。他说,**就是他的家,他要把这里建设好、发展好。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那个时候,**土层瘠薄,种树可不容易。林场有成百上千个山头,哪个地方适合种什么树,怎样才能让种上的树活下来,这都需要研究。为取得第一手资料,**每天徒步翻山越岭50多公里,15天就穿能破一双解放鞋。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土层深厚的地片营造速生林,土层瘠薄地片营造松树橡树混交林,病虫害重的地片采取大穴整地丛状栽植,达到迅速成林。在抚育中严把质量关,认真实施踩压、培木、除芽、补植、修枝等措施,使造林成活率、保存率都达到了90%以上。
就像**的守护神,不断为**的绿色血液注入清新的氧气。1993年以前,**不通电,也不通公路,林场职工护林和生活很不方便,一旦发生火情,束手无策。为改变这种状况,**向市领导,征得电业、财政、水利部门的支持,1993年10月开始架设电线,1995年开始修建鲁东公路和上山公路,把**贯通了80%以上。
把握机会,改变**
在1993年出任林场厂长兼党委书记期间,正值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国家对林场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取消财政补贴,林场一下子被推向了市场,生存都面临着困难,更不谈不上发展。林场只能靠采伐部分木材维持正常运转。
随着林场经济情况的好转,林场从1997年开始停止采伐林木,使林木和植被得到恢复,森林涵养水源调节生态环境的作用日益显现。落实承包责任制,把林场的防虫、防火、养护和管理,分别承包给职工,明确责任,成绩与分配挂钩,为看好管好山林提供了有利的机制保障。
为开发旅游资源,**带领大家开发了观云峰、植物园、北坪三大景区,开辟了万石迷宫、一线天、望龙台、云梯、雨林、龙凤石、饮虎泉、植物园、北坪双湖等自然景点30余处;修复了驼禅寺、志公庙、志公塔、碧霞元君行宫等名胜古迹;建高山游乐场一处,建设旅游宾馆一座;小型接待处2处;建旅游厕所6座;其中售票处、大涝洼两处厕所被评为三星级厕所。修建旅游公路10公里,建停车场4处;修步游道5公里;架设高压输电线路3条,计10公里;购旅游服务车4部,开通一日游专线车两条;建人工湖12处;在旅游干线两侧营造风景林带10公里。建防火、旅游安全电视监控系统一套;景区管理、导游服务、餐饮等接待服务逐步规范;使景区知名度不断提高,旅游人数、旅游收入逐年增加。
难说再见,心系**
2014年,他被任命为**市林业局副局长,主要工作还是主持**林场,直到2014年被调到**市政协委员担任人口资源与环境委员会主任后,与和他一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