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科学与教育的关系范文

2024-09-28 来源:华佗小知识

篇1

(一)技术为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科学技术的表现形式为各种科技成果,因此,科学技术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社会实用性上。当代科学技术进步的大潮下,各种教育技术应运而生,并且还被广泛的应用到教育领域。

1.计算机技术成为新的知识存储载体

计算机多媒体科技的出现,不仅能够帮助人类更方便的处理各种工作,还为人类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这一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功用更是不可小觑,计算机存在一个庞大的记忆库,能够帮助人类记忆各种不计其数的教育知识、经验、技能等内容,使得人类的研究能够持久的保存下去。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向前发展。

2.各种多媒体技术成为知识传输的载体

。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更有效的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易于理解学习类内容,这是人类在教育技术上的重大进步,也是未来教育不断发展的必要保证。

(二)科学技术为教育的发展开辟新领域

(三)科学技术保证教育的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不仅是教育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可以说其本身就是教育。科学技术和教育一样是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前行,人们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科学技术也在不断的前进,各种科技成果不断完善和更新,这些成果运用于教育,能进一步丰富教育的形式,更有效的提升教育的效率。

二、教育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作用

(一)教育发展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知识保障

教育发展体现在各个方面,不仅包括受教育者的普遍提升,还包括教育研究的相对拓展。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传授人类知识结晶,提升人们的认识能力,从而提升人们的发现与研究能力。知识是教育的重要标志,有教育就必然要有知识。知识不是一层不变的,它能够影响人们的身心,受过教育以后,能激起人们对难以解释的现象研究兴趣,促使人们根据已有知识,展开对未知领域的广泛探究。教育所给人们的,也正是这些探究中必须要把握的前提。

(二)教育发展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不断探索,即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人的长期贡献,只有人们投身于科学研究,不畏各种艰难险阻,才能取得科学的巨大进步。而庞大的科技人才如何而来,当代社会下,教育是最可靠且效率最高的手段之一。教育的发展,带来人们知识水平的普遍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受过高等教育,具有研究经验,如此而来,教育的发展将会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保障。

三、正确处理科学技术与教育发展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与教育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

科学技术与教育是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科学技术为教育发展提供各种物的支持,而教育的发展反过来也会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人的保障。因此科学技术与教育发展相互间利益攸关,现实社会会中需要充分发挥二者的相互作用,推动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共同发展。

(二)恰当处理科学技术与教育发展间的相互矛盾

科学技术与教育并不一定任何时刻都是相互促进的,科学技术与教育同时也是一对矛盾。科学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产出各种教育辅助手段,并且普遍运用于教育中,这就势必要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各种媒体手段在教育运行中的作用将高于人的作用。另一方面,电脑储存技术,使得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得越来越便利,人们都将争论,以后的教育是不是应该回避人们对知识的记忆,因为这些信息随处可见。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正确审视科技的局限及教育的真真目的,科技只是手段并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坚持以人为本作为基本原则

篇2

关键词:先学后教;主体地位;能力;兴趣;融洽

“先学后教”是强调学生课堂学习重在“学”而不是教师“教”。这里的“学”指的是学生自主学习,但不是盲目的学习,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带着问题学。“教”指的是教师对学生在知识上不懂的地方进行点拨。课上的时候教师先不教授有关本节课的知识点,由学生自学一段时间,然后教师有针对性的提问,最后教师将会对学生不懂的知识进行点拨。

一、“先学后教”归根结底就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先学后教,给学生创造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情境,学生依照教师提供的框架,调节自己的学习进度、内容,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问题、热点来学习,可以进行适当的活动;。布鲁姆提出的群体教育个体化的教育系统也说明先学后教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可行性。。“先学后教”的理念强调学生是主体,在知识的学习中主要以学生自学、学生讲解为主。同时,是对每个学生信任,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学习,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学好;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但是却坚信这种差异是一种可以开发的资源,只要提供必要的学习指导和基本的学习条件,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好。从积极行为支持来讲教师尊重了学生,不再使用强迫威胁学生的方式控制学生,而是在学生的行为变化中支持他们,这样一来调动了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在科学课堂上,首先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依据教师编写的学案预习找出学习新知识所需的知识,并进行回忆或重新温习,一旦发现旧知识掌握得不好甚至不理解时,就能及时采取措施补上,克服因没有掌握好或遗忘带来的学习障碍,为顺利学习新内容创造条件。同时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对弄不懂的地方与问题做出标记。教师巡视辅导,启发思考,留心观察,广泛答疑,有重点地辅导学困生。学生通过这样的自学,对新知获得丰富的感知和初步的理解,发现问题,带疑听讲,在教学中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目标一致,同步和谐,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效地克服了学生自学中的盲目性。教师能准确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在自学结束之后,发动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让已会的学生来教不会的学生,促使学生相互合作、互相帮助,达到“兵”教“兵”的目的。教师在整个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没有做出任何指导。这使得平时上课总是以依赖教师教授课程的学生,有了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自学能力。最后,在学生完成自学阶段之后,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是一种点拨的方式,而不是以往的教育方式,这让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都得到了很大的满足,日后对科学的学习有了更大的兴趣。所以“先学后教”教育理念的践行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课堂效率得到了提升。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立能力,不仅是对他们自身能力的认可,更是对学生的一种信任和尊重。在这种教师与学生互敬的氛围中发展学习,传授知识,是教学中最高的境界。

二、“先学后教”能使师生关系融洽,创建有效的学习氛围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曾告诉我们: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之中及课堂之外师生关系的好坏。课堂效果反映了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都是教师一讲到底,而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到底,在整堂课中,他们根本没有机会来表现自己,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导致了许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降,在课堂中经常走神或者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而以“学案导学”为载体,通过小组合作实践“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则使学生改掉问题行为而表现出恰当的行为。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教师将学生分成了若干个学习小组,自主学习。学生将自学的知识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探讨,每个学生对新的知识都有自己一定的理解,教师不再是课堂中的灵魂人物。学生的集体思维在课堂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的创新思想在课堂中运用十分显著,科学课堂成为学生的天下。每组学生都成为了课堂中的“小老师”,可以自己根据课堂内容进行自我创作,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小作品,成为知识上的小强者。这样就让学生拥有了足够的机会来阐述自己所学所得,并且还能在自我学习与表现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然后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解决……让学生充分地享受到了被教师、同学认可时的喜悦以及获得成功时的成就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习氛围活跃。课堂中教师对学生讲不完整的知识进行补充,对讲错的纠正,使学生的学习延续和深化,做到了精讲,提升了课堂效率。

“先学后教”带给学生新的体验,思路的新开阔,会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甚至是工作中接受或者适应事物的情况发生改变,对学生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社会对学生自身素质的要求变得更高、更苛刻。这就使得学生在校教育变得尤为重要,不管哪种可以使得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成就高效课堂的方法,教育部门和学校都会不遗余力的去实践。所以“先学后教”这种方法的提出不是偶然,而是教育者辛勤付出和实践的结晶,是利于学生发展的大计,是我国的固国之本。只有将它落实到每个基层学校才可以发挥它最大的功用,为国家,社会和个人带来最大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钱雪梅.先学后教,有效阅读:浅谈“洋思模式”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尝试[J].现代阅读,2012(13).

[2]杨辉玲.以生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让初中语文课堂学习更高效[J].现代阅读,2012(09).

篇3

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其特点是通过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与掌握,使学生符合社会及个体的需要,在体力、能力、智力和思想品德等方面得到培养和发展。。教育科研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有教师担心搞教育科研出不了成果,反而影响教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是群众性的应用性研究,不在于建立新型的教育理论,而主要立足自己的教学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优选先进的教学方法去指导提升教学实践。教育科研好比一滴水,教学好比大海,只有融入教学,教育科研才有生命力。

教学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科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也必须以实践为基础。教学中既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研究,又有更多的实践问题需要探讨。教学实践和教育科研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在实际工作中理论和实践往往容易脱节。第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理论指导,如果不开展教研,对许多值得研究的现象、问题或熟视无睹,或束手无策,结果就会是方法依然落后,问题依然存在,质量难以提高;从事理论工作的同志又缺乏教学实践。要么对实际问题不甚了解,要么研究出新成果又无法及时推广应用,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教育科研正是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用理论引导提升教学实践。

一、研而不教则废,教育科研应以教学为基础

首先,教师要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把自己的教学问题作为调查研究对象。。教研成果是教学经验的总结,是对教学内容更加深入的理解,是个人对教学活动及教学方法的见解。有许多教师辛辛苦苦教了一辈子书,积累了许多教学经验,在实践中已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但由于在理论上缺乏更深层次的研究,缺乏系统地加工和整理,在教学研究上仍处于感性阶段。教师要搞好教研就应当把教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不断发现教育教学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带着问题去调查研究,进行实验和探索。也就是说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最重要的教育科研成果。

其次,要善于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在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是为了研究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自觉地运用先进的教学理率和教学经验去指导教学活动。这就客观上要求教师把教和研统一起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资料,及时地发现问题,及时地研究问题,做教学研究的有心人。

最后,正确处理教与研的关系。教与研的重点在教,课堂教学的示范观摩、评课等是教研的经常性工作。教中研,研中教,研自始至终是围绕教学、服务教学,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有的教育科研“论文”脱离教学实际,脱离当前教学中的难点、热点问题,纸上谈兵,于教学无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中的热点、难点要通过各种教研加以解决。因此,教育科研应重点研究如何贯彻落实教育上的重大决策。教师要在转变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些关键环节上下真功夫。

二、教而不研则退,教育科研能促进教师理论水平提高

篇4

一、课堂幽默:相关概念的辨析

在笔者看来,很多研究者没有区别作为心理学概念的幽默与作为教育学概念的课堂幽默,于是出现了简单移植的状况,很多老师把课堂幽默理解为“搞笑”、“讲笑话”、“拿学生开涮”甚至是“冷嘲热讽”,个人认为这是存在误区的。

“幽默”,英文是“humor”,本义指人的“体液”,英国人文主义戏剧家琼生应用于戏剧作品之后,这个词开始流行,后林语堂先生将其译介到中国。“幽默”这个词指的主要是人的性情、气质方面,属于心理学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讲,幽默与笑话、风趣、讽刺、非逻辑、歪理、错位、机智等概念有关。课堂幽默是一个教育学的话题,如何区别作为心理学话题和作为教育学话题的幽默,或者说如何将心理学意义上的幽默有效地转化为课堂幽默,这是需要研究的。

课堂幽默不等于搞笑。现代意义的课堂教学提倡主体性,要求学生互动,这无可厚非,但有的课堂故意营造一种热烈的氛围,将课堂的一切元素“搞笑化”,有意地做出一些动作或者用夸张的语言引学生发笑,将讲台变成“舞台”,教师成了“演员”。这种做法尽管也能达到笑的目的,但这种笑是外在于课堂教学内容的。

课堂幽默不等于讲笑话。活跃的课堂氛围对于激发学生和教师的思维具有很大的作用,有的教师课前预备了很多笑话,甚至提倡备课时要“备笑”,将通俗的笑话生硬地添加、移植到课堂教学中。不可否认,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但是有的笑话与课堂教学内容脱节,完全“为笑话而笑话”,这是有偏颇的。

课堂幽默也不等于拿学生开涮甚至热讽学生。一个班级会有一些思维活跃的、善于逗人发笑的学生,有的教师在课堂沉闷的情况下就会调动这些“潜在资源”,故意拿这些学生开心。有的教师甚至对学生的偶然错误揪住不放,讽刺学生达到逗其他人发笑的目的。殊不知,这些做法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反而达不到课堂幽默的效果。

二、课堂幽默:从价值研究和方法研究走向课堂教学内容研究

当今教育界,研究幽默教学的不在少数,但大都停留在价值研究和方法研究的层面上,并没有真正从课程理论和课堂教学理论的层面上加以阐发。

周国雄先生的《幽默教学方法论》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1]时腾飞先生的《教师教学幽默的培养》从教师主体的教学幽默的培养入手,具体论述了教学幽默培养的几种手段:加强对学生认知特点的掌握,树立真实、宽容、同情的人生观,要有对学生的爱。[2]于庆军先生的《课堂教学幽默艺术“七法”》在论述幽默的价值之后,重点论述了七种幽默艺术方法:婉曲释义法、巧用笑典法、借题发挥法、刻意精细法、故错解疑法、逻辑归谬法、自我调侃法。[3]总之,对于教学幽默的研究,学术界研究的重心在于归纳幽默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总结课堂教学中幽默的手段。

其实,幽默是不能离开课堂教学内容而单独存在的。一节成功的课,应该是幽默和教学内容紧紧相结合的,而不是仅仅当做调节课堂氛围的手段,或是抽象论述课堂幽默的意义和作用。以往的研究其实是一种主体性的研究:论述幽默的价值和意义,主要是针对学生,例如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等等,有的研究者还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而论述幽默的手段,这主要针对教师,从教师的态度、情绪、反应力以及知识结构入手研究。这些研究是不可缺少的,但都忽视了课程的存在,完全离开了课堂教学内容。课堂幽默本质上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因此,笔者认为,在研究学生主体和教师主体的同时,课堂幽默的研究一定注重教学内容的研究。

三、课堂幽默:从教学幽默到语文教学幽默

幽默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其意义和手段都已经有很多人研究。但是研究语文课堂幽默的文章寥寥无几。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首先要意识到作为一种普遍手段的教学幽默和作为一种语文教学的幽默,两者是有区别的。语文学科有着它自己独特的特点,而且语文教学幽默要远远比一般的教学幽默复杂得多。

林健美的《让幽默教学走进语文课堂》一文研究的是语文课堂中的幽默,仔细阅读会发现,这篇文章的逻辑和研究普通的教学幽默并没有区别。。。。这样的研究还是没有脱离价值研究和手段研究的藩篱。。。[6]第三章重点阐述语文教师教学幽默的机智运用。这篇硕士论文尽管很详尽很系统,但是依然没有跳出价值研究与手段要求的研究思路。

四、课堂幽默:作为一种言语现象

笔者认为,对于语文课堂幽默的研究,一定从教学内容而不是教学方法层面加以研究。王荣生教授认为:“关于采用哪一个维量来描写语文教学方法,我们主张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观照教学方法,而反对单从教学方法的角度。”[7]以前的研究者重点探讨语文课堂幽默的价值与手段,将课堂幽默当做一种教学策略。一定的教学策略只有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才能够发挥作用,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抛开课堂教学内容单纯地研究幽默的价值和手段,这是一种喧宾夺主的做法。一种教学策略是好是坏,不是看策略本身是否科学,而是看它是否被用于合适的地方并且产生合适的效果。具体到语文教学上,笔者认为,只有从课堂教学内容层面研究,才能揭示课堂幽默的内容与价值。

李海林先生在《言语教学论》中指出:语文即言语。在他看来,语文就是语言应用,就是言语。李海林先生认为:“语文教学,从教学内容来定义,就是言语意图教学、言语环境教学和言语风格教学,用语文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语意教学、语境教学和语体教学。”[8]在我看来,课堂幽默应该从语境和语体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语境,不仅表现在言语活动本身,而且还跟具体的现实课堂有关。课堂幽默的语境其实也离不开言辞本身和现场的教学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语境意义上的课堂幽默就是幽默言辞和幽默语境。这两者之间显然是密不可分的,前者往往是后者的基础。。学生的积极参与分析陈奂生的心理状态就会营造一种幽默轻松的课堂语境,这种课堂语境又会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陈奂生心理”的历史和现实渊源。幽默的语境会让学生更加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幽默本身就是教学机智的体现,它要求教师具备丰厚的知识。

语体是在不同的交际情况下形成的语言风格特点。语体分为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两类。课堂教学意义上的语体教学指的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语言风格。幽默其实就是一种语言风格的体现。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尽管都和语言应用有关,但是言语作品的风格却是多种多样。选择合适的语体能够营造相应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利用语言手段使言语活动适合特定的语境。教师应该形成多样化的教学语体,以适应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内容适合庄重典雅的语体,有的适合通俗幽默的语体,有的则适合科学逻辑语体。优美的唐诗宋词,适合用典雅语体,让学生在教师的优美文辞中体会诗词的美感;王朔的小说,适合用幽默语体,让学生在教师的戏谑谈笑中领略王朔独有的姿态。教师采用幽默语体,目的是“让学生形成语体感,即对言语风格倾向的直觉性判断”[9],学生形成幽默的语体感,其实也是运用语言能力的体现。

总之,笔者认为要改变当前语文界在幽默研究方面的价值研究和手段研究的倾向,意识到幽默研究和语文幽默研究的差异所在,从而走向对幽默与语文教学内容的研究,从语境和语体两个层面研究语文课堂幽默,这样才能从学理上进行语文课堂幽默的研究。

注释:

[1 ]周国雄《幽默教学方法论》《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

[2] 时腾飞《教师教学幽默的培养》《教育教学研究》,2007年第3期。

[3] 于庆军《课堂教学幽默艺术“七法”》 《新课程(综合版)》2008年第8期。

[4 ]林健美《让幽默教学走进语文课堂》,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4年版。

[5][ 6]程朝霞《论语文教师的教学幽默》,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版。

[7 ]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篇5

关键词:语言教师 语言素质 教学质量

一、我国语言教育的基本情况

语言教学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性举措,也是增进民族团结,国家繁荣的保障。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对于民族语言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当前多语言教学已经形成了较大的规模,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国语言教学中经常采用“多语种教学”这个术语。我国的语言教育,既有一般的汉语教育,也我包含着的语言课内容有汉语文(少数民族学校的中文课,)民族语文(如朝鲜语、维吾尔语、藏语等等)和外语。在我们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地区,语言教育是全部基础类教育学科的基础,没有语言教学,其他教学无从谈起。从这个方面来讲,虽然语言教学已经具有深厚的基础,我们必须从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角度上,推动多语种教育与多语种教学的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入。

二、民族学校与汉族学校语言教学方面的区别

民族学校的语言教学比起汉族学校多一门语言课,即民族语文,汉语文和外语课--三门语言课。在这里值得提出的是我国的民族众多(有55个少数民族),而且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落后,再加上少数民族受其长期的历史因素、本民族风俗习惯和语言环境的影响使其的语文能力素养都比较落后(语文素养主要包括:现代文阅读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说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在少数民族区域人教的语文教师都有深刻的体会,许多学生虽然初中生,但是他们应用语文及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还不及发达城区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水平。在汉族人口较多的地区,汉语是天然的强势语言,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主要交流工具;在民族成分较为复杂,多民族杂居的城市(如新彊地区、内蒙、、吉林延边等地区),在我所从事教学的辽宁盘锦,小范围集中居住的朝鲜族群很多,在当地汉语就和或朝鲜语成为人们主要使用的语言,共同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主要交流工具;相反在一些地域广阔、汉族人口较多的大城市,少数民族语言在人们生活、工作中,汉语成为主要的语言,这就要求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有侧重点的教学方针,全方位地培养语言能力。特别是在开展英语等教学科目时,少数民族聚居地地区,更要加大语言的培养能力建设,才能克服语言环境的影响,使这些民族地区的孩子们掌握较为丰富的语言知识。

三、现代教育对语言教育的要求

现代教育是多样化的,高素质的,多媒体的,多语言综合性的,语言课更是如此。语言教师要根据自身所教授的语言科目,对专业语言的历史文化有深厚的认识和理解,善于从古今中外文化中吸取语言精华。我认为,语言教师不仅要成为语言专业的专家,同时也要努力使自己成为“百科全书”,在精通语言知识的同时,粗通各类其它范围的知识。在这个学习与进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其他学科中学习到许多新的知识,得到新的感悟,产生新的灵感。语言教师掌握的知识越丰富,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越好,教学时就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课堂情境和学情需要,灵活机动地借鉴和发挥,使自己的教学语言精彩纷呈,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对于现代教育,不能是简单的灌输式教育,而应该是科学的,有目的性的素质教育,我们在语言教学中,应该突出准确、朴素、自然的特点,并且要赋予语言的美感,让语言成为朴素、自然的交流工具,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理解。我们在用语言进行一些表述、解释过程中,对于重要概念、观点、定律和原理等,要尽可能地确保真实,反复推敲所用词汇的意义、内涵,甚至感彩,斟酌所选句式的表达效果,保证概念传递恰到好处。历史和现实的教学实践已经充分表明,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或意思,这是教师素质的直接体现,也与课堂教学质量有着直接和必然的关系。

四、语言教师对多语种教学的能力和现实需求

1.多年来,因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随着我国民族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区城乡居民语言环境的差异日益显露。。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语言教育的最佳状态。

2.加快多语种教学师资的培养,是当务之急。我国当前总的来看,多语种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特别是精通多语种教学的师资力量相对匮乏,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不高,已成为制约我区全面推进多语种教学的瓶颈,提高双语师资队伍的整体能力和水平是现阶段我区多语种教学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对于少数民族的语言教师来言,更需要渊博知识,除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外还要掌握民族语言,外语及翻译知识等。语言教师根据自身所教授的语言科目,应该对专业语言的历史文化有深厚的认识和理解,善于从古今中外文化中吸取语言精华:要吸收中外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营养,尤其要熟悉学生掌握的课文作品。语言教师不仅要成为“专家”,灵活地借鉴从学习中体味到的语言妙处,使自己的教学语言随处精彩,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篇6

论文摘要 系统科学反映了人类思维科学和认知方法论的无限性、多层次性和综合性特征。从系统科学研究方法的角度,审视当前中小学科学教育,强调注重形成开放、综合、可持续的科学教育观。  

 

历史和时代的发展充分表明,公民的科学素养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基本因素,是国家兴旺昌盛的根本。所以从教育的社会功能角度看,提高公民的整体科学素养是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但是我国从1992年开始的对公民科学素养的调查显示,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并且在一段时间内处在徘徊不前的状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科学教育课程与教法角度来反思,主要存在2个问题:1)静态的片面的课程观,即过分强调课程的相对稳定性;2)课程实施基于教师为中心,进行单向的知识传授,更多强调确定性知识。 

科学素养应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过程与方法、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我国的基础科学教育。本文基于现代科学研究的中心之一——系统科学研究的思维,对中小学科学教育观念进行反思,旨在把握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 

 

1 系统科学研究与现代科学观的基本特点 

 

现代科学观是对基于经典决定论科学思维模式而产生的科学观的反思,是对科学本质、科学活动和科学知识以及科学方法的哲学性思考,是对科技与社会现实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表述。 

在经典科学的影响下,科学观一度笼罩在机械论或二元论的思想下,它过于重视数学和实验方法在认识世界和创造世界中的作用,认为科学是对客观事实的真理性反映,与科学“之外”的价值无关,是中立的,由此造成真理与德行、价值与事实、伦理与实际需要的分离。但是从系统科学来看,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个多方过程,科学也就是一个多面体,它既遵循科学研究本身的规范,又受到社会环境、文化资源以及研究者自身价值取向等多方面的影响,因而其活动及知识体系中完全的价值中立是不存在的[1]。 

系统科学强调研究的对象的开放性。系统科学在突破基于经典科学而形成的观念时,扬弃其平衡、对称、封闭的局限。热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以及非线性科学的出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开放的远离平衡态的世界[2]。说扬弃,是因为现代科学观既强调普适的研究规范,同时也强调个人研究风格,强调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精确性与非精确性、必然与偶然的统一。 

系统科学注重运用综合的方法。方法论是对科学认识活动的形式及方式的看法。经典科学观与机械论哲学息息相关,经典科学所使用的语言是分析的,研究方法上具有因果预测性、线性序列性的特征。现代科学的哲学基础为有机论,认为整体以及所有其他部分都包含在每一部分当中,提出“完整的整体”的观点,且并不排斥分析方法,而是包含并超越分析的方法,即应用综合整体的方法对复杂对象进行研究。因而与信息化时代相对应的思维科学和方法论的形式和内容,必然是系统科学思维和方法论。 

 

2 系统科学教育观的形成与特点 

 

现代教育观的形成不仅是现代思潮的产物,更是现代科学观的教育诉求。科学观应该体现在科学的基础教育中,特别是科学课程改革。因为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实现特定的教育目的,但不管什么样的教育目的,转变教育的对象是中心的环节之一。从系统科学研究的特点来看,转变的对象应该是全面的,不仅仅有学生心灵,也有教师的认识与行为。所以系统科学研究思路为课程改革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也为认识和解决教育现存问题提供了一种方法论。总体上来说,与系统科学研究特征相对应,教育系统应该也强调系统的开放性、自组织性、创造性,注重课程过程,强调不确定性,重视师生互动。 

2.1 系统的科学教育必须是开放的将整体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是必要的,但正由于这个系统的复杂性,人们在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中常采用分析的方法,即将教育系统分解为多个较为封闭的系统,进而分别分析处理。这种做法与经典科学研究是契合的。但是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今日主导教育领域的线性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统观(有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终点)应该向更为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系统或网络观转变。在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中,有序必然会产生,因为这是人类的自组织过程。所以一个系统开放并不可怕,开放不会导致不可避免的乱,相反在一定的条件下,系统在局部乃至全局会自组织成有序结构。现代教育应该提倡这种开放的教育系统观,将系统的自组织看作系统发展的重要机制。。那种普通教育中教物理的教师不管数学和化学,更不管语数外的情况,从系统教育观来看是不合适的。同时,科学教育也要走出校园,请科学研究者参与其中,甚至利用网络的开放特性,将我国的基础科学教育置于全球的背景之中。 

2.2 系统的科学教育允许存在不确定性科学性不等于确定性,从系统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复杂系统即便是处于自组织状态,个体行为也是有涨落的。所以不可能达到教育的转变是确定的。首先不确定之一就是教育目的。多元的教育目的是开放的教育系统观念的内在要求,“和而不同”的教育观既强调个体的社会性又强调个体的差异性,只不过它在个体的发展要求上,更强调教育个体的整体发展性(即人的全面发展性)。所以系统的科学教育观不会割裂科学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它不会把个体的科学能力提高置于固定的、先验的跑道上。相反,科学教育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是教育的有机组成,教育是主体与客体、课程与人、教师与学生等动态整合的过程。所以在科学教育的效果评估上,要充分考虑到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还体现在多元文化的价值趋向,文化霸权和话语霸权的消解。因而要求教育者去搞教育创新(教育成为艺术而不是匠气十足),去倾听处于边缘地带的声音,而不是去重复根深蒂固的话语或文化。虽然科学教育的内容有其科学性,但是这是相对确定的,科学课程蕴含的价值意味仍然是多元的,学生对其理解带有强烈的主体性,教师对其解释也应具有多重性。特别在是网络发达的今天,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空前的多,所以在具体的科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信息源是开放的,系统行为具有不确定性,既是参与者的交互行为,也是学生在认识远离平衡的条件下——表现为干扰、缺点、错误、困惑——不断通过耗散而转变的过程,确定的知识同偶然的、杂乱无章的、随机的知识一起对学生的认知结构产生影响,认知结构通过顺应或同化达到平衡,通过涨落达到有序。 

2.3 系统的科学教育观念强调交互的教育过程系统在开放的状态下,系统中的各种元素要形成自组织,必需相互作用。用于师生关系,则主张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一种平等互动关系。系统教育观主张课程应该通过参与者的行动和交互作用形成,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自组织和转变的过程。作为个体的教师是开放的,他不仅对教育系统外是开放的,对学生也要是开放的。所以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教师在调整好与外界的关系同时,也要带着开放的态度,依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寻求恰当的教育途径,将学生带入对真理的日益深入的理解之中,同时自己也从学生处获得更多有益教育的信息。作为学生,要通过反思和自组织来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交互性正是对传统单向传递知识的教育过程观的审视,是对教育活动基本属性的揭示。 

开放的教育、不确定的因素与互动的本质这些都要求科学教育以提高学生科学学习能力水平为己任,并使更多的学生对科学学习产生兴趣,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种体现。 

 

3 科学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科学素养自组织的动力 

 

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过程是个体在外界的作用下的一个自组织过程,寻找到这种自组织的动力是关键。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恩曼(richard p. feynman)说过:“科学是一种方法,它教导人们:一些事物是怎样被了解的,什么事情是已知的,现在了解到什么程度,如何对待疑问和不确定性,证据服从什么法则,如何去思考事物,作出判断,如何区别真伪和表面现象。”所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强调科学探究,强调让学生亲历科学,在体验中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 

探究学习方式的提倡,意在改变传统单纯接受式的被动学习方式。学生不是被动地记忆科学的结论,而是经历这种结论得到的过程和懂得获取的方法。科学家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是透过现象,抽取有关运动的本质,并且合理近似,提炼出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内在的客观规律的各种“概念”和“定律”来。这个过程是通过探究来完成的,而探究的基本的环节是相通的。在基础科学教育中,提倡的探究学习方式的主要环节与科学研究的是相互一致的。科学探究强调知识获取中的体验,强调过程与方法,所以“做中学”是对我国传统科学教育的纠偏。 

综上所述,现代科学研究,特别是系统科学研究的思维特征对科学教育的诉求是要开放、综合与可持续。因而要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就必须注意基础科学教育的课程改革及其教育方法改进环节。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双语教学 ACCA课程 教学 大学课程

目前,国内有相当数量的财经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先后和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开展合作,进行国际会计从业资格培训和学历教育的结合,截至2012年,与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合作开设ACCA本科专业的高校共计有29所院校。由于ACCA是英国的会计课程,采用纯英文的全球材,并且以英文作为考试语言,因此在非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大多采用了双语教学的模式。德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认为:“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则是这个符号宇宙的组成部分。”语言是最为典型的文化符号,任何文化符号都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作为文化传递符号的语言在知识的传授和信息交流中承担了重要的责任,如何将语言的差异(母语与非母语之间)和专业会计知识在ACCA教学中取得一致,是ACCA课程教学中作为教学关系中的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双语教学的界定

所谓双语教学,即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目前在我国开始的双语教学,指的是用英语进行学科教学的一种体系。

但是我们要清楚的是,双语教学课它不是外语课。国际通行的一般意义的双语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在教育过程中,有计划、有系统地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体,使学生在整体学识、两种语言能力以及这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学习上,均能达到顺利而自然的发展。因此,双语教学不是简单、机械地用外语上课,更不是外语课。一方面,双语教学强调的是在非语言类学科中用外语进行教学,通过在非语言类学科知识的学习来提高专业外语水平;另一方面,双语教学绝不仅仅是指学生听老师用外语上课,更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用英语这个工具进行的交流和互动。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积极地参与,以营造出活跃的教学氛围。

二、双语教学模式

国际上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浸没型双语教学、维持型双语教学、过渡型双语教学等。ACCA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在授课过程中的教材、课件等教学材料必须采用英语这种语言,因此在29所开设了ACCA专业本科的高等院校中,对于学生的选取都有严格的筛选程序,而其中最重要的选择标准就是英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当然即使通过考试筛选合格的学生也不一定就完全具备了良好的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应根据学生的测试结果来合理地安排ACCA课程进度,以及双语教学模式。由于ACCA课程的双语教学不是纯粹的外语课,而是以英语作为语言载体的专业课程,所以ACCA课程的重心还是要放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上。在学生刚入学时主要是进行英语的强化训练,使学生具备双语教学的语言基础,有计划有步骤地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英语的综合能力。。ACCA课程中有大量的专业词汇,在学生没有掌握相关的中文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接触这些英文的专业词汇,理解和掌握的确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如果授课教师没有能够掌握好教学进度,没有由浅入深、没有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适应课程,那么有些自学能力不强的学生会因此打退堂鼓。无论采用哪种双语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学习英语,而是会计的专业知识,所以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实际效果才是教师应该把握的重中之重。

三、ACCA课程双语教学中的学生

由于ACCA课程的特殊语言要求,只有英语读、写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才能更好地完成ACCA课程,换言之,学生的英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ACCA双语教学效果的好坏。对于ACCA本科专业学生而言,均为高中毕业入校的新生,虽然通过了英语水平的测试,但是他们的英语水平的基础离ACCA全英文的国际化教材和考试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另外这些新生也缺乏实践经验和职业思维,在2007年颁布的新大纲中更加注重学员的实践经验,在教材撰写的内容以及考试选题中均融入了大量的实际案例,这对于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学生而言,在了解案例背景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时缺乏准确的职业判断。

由于目前的ACCA本科专业学生的选拔大多采用的是新生入学后通过英语水平测试来完成的,所以大多同学在选择ACCA专业之前对于ACCA的了解是不充分的,对于ACCA的难度和高要求也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还有一部分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够,不能很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安排,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教学活动中教育的唯一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习是学习者心理倾向和能力相对持久的变化,是学习者自身的变化,从这一意义上讲,所有的学习都是“自学”,现代大学教育要求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向主动的知识建构者、参与者。故而,学生在ACCA课程学习过程中,必须能够做到在课前预习,课后进行复习,课程进行过程中要积极参与课程的教学活动,例如案例的分析、小组讨论,并能及时、高质量地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主动与教师就所学知识进行讨论、研究。ACCA专业学生要能够在四年的学习结束时完成ACCA专业知识的所有课程,必须将语言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结合在一起,同时要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积极参与与学业有关的实践活动,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特殊事件、特殊案例的分析和思考,都将有助于ACCA专业课程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ACCA课程双语教学中的教师

。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具体到ACCA的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教师在其中所扮演的也应该是知识的引导者的角色,这就要求ACCA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在教学阶段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首先,ACCA课程安排应根据学生的英文水平、学校的课程安排要求。一般地在一学年下学期开始安排ACCA课程的初级阶段的F1,在第二学年的上学期安排F2和F3,第二学年的下学期安排F4-F6,第三学年的上学期安排F7-F9,第三学年的下学期则开始高级阶段的课程,由于高级阶段的课程中有三门核心课程P1-P3,P4-P7为选修课程,在这个阶段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地安排高级阶段的教学课程。

其次,在ACCA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双语教学模式应采用过渡型的双语教学模式。也就是,在ACCA课程初期,教师在授课中需要对一些专业词汇用中文解释;到课程中期,当学生对专业术语熟悉以后,就可以用英文讲解较为浅显的内容,而用中文讲解较复杂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到课程后期,则要求学生完全采用英文来完成所有的课程任务,包括课程的讲解,课后作业,课堂讨论。

再则,由于ACCA课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完成ACCA课程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适当地增加实际案例的讲解、讨论的内容,具体的授课方式也要灵活地采用教师讲授、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课堂讨论以及学生课后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

五、从教学效果分析教学关系

根据对多所大学的会计学院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围绕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发放的问卷调查结果,通过比较发现其中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这些共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中国学生采用全英或英文授课比例超过50%的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虽然在逐年提升,但是要达到ACCA、会计专业英语的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听、说的能力亟待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授课教师大多为国内教师,虽然有出国留学或访学的经历,但毕竟不是母语,在一些复杂难懂的知识点讲解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教师用英文越解释,学生越糊涂的情况。其实,我们也知道,即使用中文讲解一些会计的专业问题,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理解的,更何况用英文。因此,在ACCA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在课堂的实际表现,灵活地分配授课语言的比例,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会计知识,当然最不可行的就是照本宣科。

另外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多数情况下会计专业包括ACCA专业双语教学仍然沿用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一言堂”的模式,这种模式下的课堂气氛沉闷,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又在英语的语境下,难免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教师也毫无激情。因此,在教学课时充裕的情况下,应该增加课堂的多样性,注入课堂讨论、学生辩论、案例分析以及课外的实践活动,从而提升课堂的活跃气氛,从而改变会计课堂授课的枯燥、乏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就要求ACCA课程的授课老师要在兼顾ACCA课程考试要求的前提下,认真收集资料、撰写案例、编制合理的教学计划、提高课堂讨论的掌控能力,从而全面提高ACCA双语教学的效果。当然要顺利地完成授课任务,授课老师一方面要全面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投入精力在会计专业的学术研究上,提高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将会计专业的最新观点、最新的发展信息准确地传递给学生,为他们营造一个活跃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得学生能更清楚地理解ACCA的专业要求,并能为未来会计专业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余安.双语教学与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肖建芳.当代国际双语教学模式概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

[3]吴涛.中澳会计教学比较及其对我国双语教学的启示[J].会计之友,2010(12).

篇8

关键词:创新思维;教育民主;发挥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462-01

历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走向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成为素质教育的主导倾向。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是历史教育所承担的重要职能。历史教育与其它学科经验比较,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历史课堂,如何适应时代要求,培养创新性思维,推进素质教育呢?笔者认为,教育活动是通过人类进行的,教育活动的主要承受者就是教师与学生,所以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与时代需求的课堂教学关系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关键。那么,中学历史课堂教与学的关系应该如何呢?

1.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发挥什么作用,这个问题一直是教育界上存在很大争论的问题,同时也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传统观点认为:教师应该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赫尔巴特就形象地把人的自然本性比作为一只大船,若要经得起一切风浪的变化,只能等舵手去按照环境指导它的航程,指挥它达到目的地。对于学生来说,教师起了这种舵手的作用。他认为,学生的心智成长全仰仗于教师对教学形式、阶段和方法的刻意追求和定式指导。为此,他十分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以往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开展也是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学生需要学习什么,能够学习什么和怎样去学习。在教学方法上,中学历史课堂也往往是"讲授法"一统天下。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很容易滑入"满堂灌"、"填鸭式"的陷阱。错误地理解了课堂上教与学的关系,认为教师是教育的主体,这极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回归主体"成为当前中学历史课堂迫切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的诸多因素中,教师到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教师虽然不应该是教育的主体,但其重要作用不容抹杀。教师的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许多学者都做过精辟的论述。卢梭认为"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叶圣陶先生说得更为明确"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自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中学历史课堂的教学组织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激励、启迪、指导学生的历史性思维;教给学生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培养阅读、记忆、思维、表达等中学历史学科能力;使学生具备正确的"历史意识"、"国际意识"、"公民意识",养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人文素养"等。

当然,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这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同时,肯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保证其工作的基本条件也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环境条件。

2.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肯定教师的主体作用并不意味着否定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应当是:教师主导作用正确、完全的实现,其结果必然是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传统观点认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完全是一种消极被动接受外来影响的客体。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只需要提高包括他的奖赏、惩罚在内的外部刺激就可以控制学生的学习。在传统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关系中,往往没能真正从"学生"、"学生学习的需要"来研究和组织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内容的前提仍然是"教"的需要。同时,即使认识到了教育对象心理特征的重要,却不能真正从"学习的规律"出发来安排教学的内容,决定教学内容先后顺序的仍然是"学科体系"。抹杀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常使中学历史课堂组织以"注入式"教学为主,往往造成教师滔滔不绝,一讲到底,学生默默无声地听的局面。这不利于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与兴趣,更不利于创新性思维的激发与素质教育的开展。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学重心移到学生学习的一边,应当成为中学历史课堂的改革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现代教育观点认为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不是消极、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参与者,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一方面根据自己的意向,需要对教师的影响做出反应,能动地接受教育影响,另一方面,又必须逐渐认识自己的发展状态,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具有自我教育的意志,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这点体现在教育观上表现为"教"转向"学",尽可能变"注入式"为"启发式"。

3.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扬教育民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应当成为中学历史教与学关系的新理念

在明确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关系的前提下,中学历史课堂应该树立教与学的新理念。从上个世纪末,这个理念正在被绝大多数教师所了解、理解和接受。其主要特征为:

3.1明确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提高学生认识历史和现实的能力。传统的中学历史以"主知论"为核心,强调以书本知识的系统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教学目的,往往注重学生是否掌握了书本知识,答题正确与否,成绩是否提高等。。

篇9

。根据自己多年的高中英语教学经历及探索,笔者发现,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不断尝试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和能力,增强了课堂的有效性。但目前仍有不少人对小组合作学习了解不透,甚至还存在着误解,认为会大大降低教师的主导作用,使课堂流于形式,浪费时间,故本文着重介绍合作学习及其在高中英语课堂上合理、灵活的运用。

一、 合作学习

(一)定义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孙伟《什么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托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俩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沙伦博士,对合作学习进行了这样的界定:“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小组通常由3-5人组成。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们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我国教育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尽管存在种种不同,但我们不难看出合作学习是以生生互动合作为教学活动主要的取向,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为其共同特征。当然,还存在以师生互动、教师间互动及完全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同时,对任何一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来说,有五个共同的基本要素是不可缺少的(嘎斯基著,王坦译:《合作掌握学习的策略》):一是积极的相互依赖,使小组成员确信他们“同舟共济”;二是面对面的交互作用,确保小组成员能直接交流;三是个体责任;四是合作技能,即与他人在小组中协同学习所需要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协同能力、相互尊重的态度等;五是集体加工,小组成员采取自我检查或反馈方式考查集体学习进展如何并提出改进措施。

(二)理论

以上述特征和要素为基础的合作学习被认为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之一”(埃利斯和福茨《教育改革研究》),它有众多的理论支持。能支撑合作学习的理论主要有(张晓玲《合作学习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社会互赖论,认为群体是成员之间互赖性可以变化的动力整体,各成员之间的互赖有其差异性。(2)选择理论,是一种需要满足理论,学校则是满足学生需要的场所,依照此理论,不爱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不是“脑子笨”,而是“不愿意学”。。(4)精致理论。。精致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是向他人解释材料。(5)接触理论。认为人际间的合作能提高小组的向心力及友谊。(6)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认为同伴教学是促进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方式。(7)自控理论。威廉?格拉塞博士认为人的行为内驱力来自人的固有的需要。学生有三种需要:对爱的需要;对力的需要;对自由、娱乐的需要。(8)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个体是在与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积极建构,改组自己的认知结构而进行学习的,学习涉及到学习者之间的相互效仿、协助和激发。但正如斯莱文在《合作学习与学生成绩:六种理论观点》中所说:“所有这些观点在某些情景下都可证实是正确的,但没有一种观点可能在所有情景下既是必要的又是充分的”。合作学习正是从这些理论中汲取不同的观点并进行相互补充,才为自己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总的来说,这些理论的共通之处在于,人是生活在群体中的,除了竞争还有合作关系的存在。不管是否真正关心集体的利益,群体总会产生互赖的关系。就学生而言,学习是一个与他人一起进行建构的过程,只有与同伴一起才能更好地认知、更快地解决问题。。

(三)模式

我国对合作学习的研究时间不长,但也创造出一些各具特色的合作学习模式,主要有:①互助——合作学习模式,它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地利用教学中的动态因素,促进学生的学习;②建构——合作学习模式,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小组协作为组织形式,以学生合作为主要活动,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的;③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它是将自主学习中学生自主探索的特征与合作学习中学生积极互动的优点相结合的一种合作性学习方式。这是新课标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

(四)分组

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必须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

小组的组成应由老师与学生共同商讨决定,要考虑学生的成绩、性格、性别、交际能力等,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尤其要关心那些交际能力弱、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要求组内每一个成员做到全身心投入和全程参与。每个小组的人数应适当,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每学期调整1-2次。笔者将全班分成9组(每组5-7人),各小组确定一名组长,该组长有一定的威望,具有组内分工、监督、协调、组织核对、讨论的权利和义务。 转贴于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形式

1. 合作学习单词。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词汇学习一直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的拦路虎。但由于教学时间较紧,学生人数多,教师难以一一面授辅导。这时,教师就可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先检查组长的发音,然后以小组的形式练习单词发音。由组长指导发音较差的学生,最后组织小组竞赛。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练习量,又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会看到平时怕背单词的学生这时也表现得很积极,组员之间更是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督促。

2. 合作预习新课。首先,教师把先编制好的导学案提前一天发给每位学生,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小组中的每个同学先独自完成导学案,然后在下节课开始时在小组之间核对、讨论,对于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在组与组间解答,剩下的由教师解惑。例如,在教学译林牛津版Module 7 Unit 1 TV and audio devices: a review的阅读第二课时知识点时,我要求学生做到:①提前一天独立完成导学案,着重对其中的句型进行思考;②下节课前几分钟由组长组织在组内核对、讨论,对于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在组与组间解答;③剩下的由教师精讲点拨。结果,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自我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还学到知识的重难点。

3.合作表演对话。译林牛津版的高中英语教材中Task中的对话一般都有2-5个角色。在学完Step 1后,Step 2中要求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如果单纯地照本宣读,易使人感到乏味。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竞赛,但前提是应让学生有时间准备,评判可以从读音是否标准、对话是否有感情、学生参与是否积极等各方面综合考虑,选出最佳小组。为了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可以由英语成绩好的学生承担内容较复杂的角色,英语成绩较差的扮演内容少的角色,目的是为了每个组员都能在小组活动中充分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学习Module 7 Unit 1 Task—Helping buy an electronic dictionary时,因为公司客服中心工作人员这一角色说的内容多,可以由成绩好的学生担任这一角色,而另一简单的角色咨询人员则由英语基础差的学生来担当。

4.合作总结语法项目。这一合作一般应用于复习单元或模块的学习。在复习时,我经常让学生分组归纳总结某一语言结构的功能或用法。如在在高三第二轮复习完Module1的三个语法单元后,让学生总结定语从句的构成及用法。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并小组讨论后会有比较完整的总结,并且有些学生对一些特殊的用法也进行了总结,这是很值得表扬的一点。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句型,再次强调。学生对于经过自己思考归纳出的知识印象更深,记忆更牢。

5.合作完成作业。新课程标准则要求改变过去单一的作业形式,力求作业多样化。如听写单词句子、写英语小作文、与外国朋友通信、表演对话、制作英文贺卡等。这些作业可以个别完成,但小组合作完成效果更好。如在教师节前夕,我给学生布置一个给老师写一张贺卡的任务。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来设计自己心目中最美的贺卡,送给自己最喜欢的老师,并用英语写上自己最想对老师说的话,小组推荐组内最好的两件作品在全班进行比赛。。

6.合作写作。在我所任教的高级中学,学生的写作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写作课容易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②集体列出写作要点,首先让中等生确定格式和主要短语,鼓励差生大胆参与,优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③教师介绍写信格式和自己的短语;④学生独立写作;⑤组内交换批改;⑥展示优秀文章。

7.合作订正错误。在每次周测和月考后,教师都会讲评试卷,针对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但由于学生错题类型各不相同,教师不可能在一节课内讲解所有题目。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在小组内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成绩中等的学生相互探讨,共同订正试卷上的错误。最终还有疑问的请教师解答。这样就营造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共同学习、研究问题的氛围,促进了教学的进展。

篇10

【关键词】物理教育;科研;教学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2-0031-2.5

一、科研与教学的重要性

科研教学是个大概念。。学生在科研中提高自己,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设制疑问,放手让学生观察、实验、思考,让具体的自然事物、有趣的自然现象紧紧吸引学生,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评性思维,提高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更早地为将来做准备。社会受益于科研教学,只有科技发展了,国家才会发展。高校教师只有在不断地研究中,才能找到教学的信心和动力,学生只有再科研中增强兴趣、创新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一代又一代的高科技人才,我们的社会才会勇往直前,国家才会繁荣昌盛。

教学是科研工作的检验和有力的驱动力,是指教师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成果和经验心得的过程,是师生一种双向互动的共同行为活动。教学永远是科研的源泉,没有高水平的教学就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当然也就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来。所以高校应贯彻“人才培养是根本,教学是中心,科研是关键”的指导思想,充分认识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

二、科研与教学两者的有利关系和不利关系

坚持科研与教学并重,教学与科研互动是高校发展的主旋律,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大学整体水平提高的有利条件。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的更新给高等教育带来巨大的压力。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是教学改革的首要话题。必须要研究两方面的问题,及科研与教学两者的关系。

(一)科研与教学两者的有利关系

1.科学研究是教学工作的有力保障

据统计中国高级科技人才中90%分布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所以任何一所高校不可能仅仅依靠教学来求得生存和发展。如今科技的急剧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面对更广阔、更困难的探索领域。要想在社会中生存,并有所进步和发展的话,就必须做科学研究、更新知识,那么高校物理教师应怎样做。

(1)科研工作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师只有通过从事一定的科研工作才能够发现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并且主动跟踪它们,通过科研工作与社会服务的结合能够发现或者了解哪些知识是当今社会需要的和有时效的,从而能不断地自觉更新教学内容。第一,科研促进物理教师革新教学内容,有效地提高授课质量。物理教师在从事教学的同时要不断从事科研,把最新科研带到课堂。如德国大众公司研制出一款概念悬浮车,日本研发出世界第一支透明触控手机,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无需针头就能注射药物的新方法,最大太阳能飞机首次跨国飞行成功,科学家成功“抓住”反物质原子长达一千秒。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束生物激光。可以把这些最新的科研成果带到课堂,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第二,科研促进教师将科学的思想方法、治学态度向教学转化。因为很多物理教师通过科研可能发现或者领悟到某种教学方式已经过时或不合时宜的,那么他们就会根据科研的逻辑思维方式,提出一些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接受观点、接受理论的一种简捷明了的教学方式。如探究“浮力的大小”的实验中,让学生思考:放入水中的乒乓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从而让学生对“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作出猜想和假设,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不仅得出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逐步树立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世界观。用学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入实验,使变教师主讲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第三,科研促进教师培养学生可贵的创新精神和初步的科研能力。现在国内的教学基本都是教师在课堂上单方面讲课,许多知识是教师直接给学生灌输到头脑中去的,而不是学生真正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这就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物理教材上所提供的问题是有限的,当学完一些内容之后,就要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探究思想,学会创新知识。教师只有从事科研,才能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如自制电动机、测力计、潜望镜、简易望远镜、三棱镜、电铃、楼道电灯开关电路等。提倡学生自编实验和自制实验器材,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又可培养动脑思考的习惯和动手创新的能力。第四,科研促进教师教学突破课堂的限制,指向社会服务,指向知识经济。现在有不少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是大学四年间所学的知识到现场根本用不上,那么怎样才能给学生传授有效的知识呢?教师必须在课堂内外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科研,接触科研甚至从事科研,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合于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智能型人才。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可以用刺鱼实验来界定生活中的现象与实验之间的差别,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这样引入“光的折射”现象,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可操作性,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人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第五,促进教师提高学术品位,美化自我形象,在学生中产生良好的声望效应。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将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科研在情感教育、实践教学、毕业环节中的应用

第一,强化创新意识,注重科研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就如物理学上很多发现都是靠直觉。安培从电流磁效应现象直觉到磁的成因应该是电流,从而提出了分子电流的假说,揭示了磁现象的电本质。德布罗意根据作为波动的光具有位移性的事实,在逆向思维的基础上和审美直觉的驱动下,大胆地提出了实物粒子也应当具有波动性的科学假说,从而建立了物质波的重要概念等等。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产生出艺术的效果。第二,加强科研与实验教学的融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验教学是教学内容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力必须加强科研与实验的融合。例如,“平抛运动”、“单摆简谐振动图像”等实验改为课堂学生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操作,通过认真观察和思考得出结论。实践证明,这样一方面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直接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细致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单纯由教师演示实验的效果好得多。第三,强化毕业环节对科研的依托,增强实习基地建设,毕业环节是教学活动的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运用、综合能力的培养及终身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的提高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2.教学是教师从事科研的驱动力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这个职业也同样面临着优胜劣汰,一个教师要想在这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第一,教师要更新知识,现如今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一些先进理论的不断出现,学科的高度交叉和高度分化以及专业调整和课程改革,使每位教师都要讲授新的课程,都要学习新的知识。第二,教师竞争机制的深入,促使教师从事科研活动,广大教师都已经认识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重要性,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发挥教学与科研的互馈作用

教学和科研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的两个重要的职能。科研与教学结合:一是提高教师学术水平的基本途径。教师的学术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教育质量,而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的基本途径,在于加强科学研究,教师的科研成果越多,教学内容就越丰富。二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关键,总书记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力。”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这要求教师必须将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只有教师自己拥有丰富的科研成果和经验,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精神。三是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保障,教学过程是双边活动的过程,仅仅讲授有限的课本知识,学生思路难免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加强科研与教学工作有机结合,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在教“压强”应用时,可出示一张漫画,题目是“三毛应该怎么办”,画的是三毛陷入沼泽地里,正在下沉,情况万分危急、周围又无人帮助,请你为三毛出主意,设计这样紧扣学生心弦的情景问题,把学生带入物理情景中,利用学生善良的天性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大家都主动地为三毛出主意,达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的主要手段,科研能力主要指从事具体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包括创新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大学生科研活动的主要任务和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如在科研课题中当教师或科研人员的助手,承担力所能及的科研任务,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五是完善课程体系改革和教材体系建设的主要基础,教师经常参加科研活动,视野开阔,熟悉学科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能很好地促进他们积极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教学研究,创造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并将本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及时充实到课程教学内容中,编写出能充分反映本学科优势和特点,具有鲜明特色,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关键作用的教材。教师可以把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在实验思想上进行创新设计,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意识。如人教版高一物理课本将“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演示实验改成“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改为学生实验。对比前几年对该实验的教学,新教材课本以学生操作和思维活动为主的内容设计,增大了教师课堂容量,加强了实验的探索功能,从定性的研究到定量探索,突出了实验的设计思想,展现了知识和规律的发现形成过程,对学生大胆实验,主动探索物理规律起到了积极影响。

(二)科研与教学两者的不利关系

19世纪上半期洪堡提出“教学与科研统一”的观点,该观点一直被视为大学必须遵守的原则之一。但是我们发现20世纪中叶以后,发达国家的大学科研出现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科学研究向研究型大学集中,二是科学研究向研究生教育层次移动,大学本科教学与科研呈分离态势,即所谓“科研漂移”与“教学漂移”。主要是由于科学研究从“小科学”走向“大科学”,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还有就是高校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即教学机构与科研机构分设,政府推动科研与教学分离,使教学与科研逐渐分离。那么我国的教学与科研发展不和谐的因素有哪些?下面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教师在科研与教学两个方面的精力分配不当。;教师很少能从教学中产生新的研究领域,等等。导致教师精力分配不当的原因:一是政府投资的政策导向,二是高校评价导向,三是高校自身的急功近利。第二,符合高校科研与教学协调发展的教学理念尚未形成,人才培养始终是高校的中心任务,教学工作始终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然而,现实情况是,在相当多的大学里科研与教学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教学明显处于下风。多数学校的办学理念是科研取向,教学教育经费被挤占,教师教学精力被挤占。第三,目前的状况是,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比例日趋减小,即使为本科生授课,有些也是应付了事,高校中的教授、副教授,对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可以将科研中的前沿成果及时反映到课程教学内容中,使教学内容跟得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教授、副教授更具有选择优秀教材的能力,他们更有资格编写新的反映最新科技前沿水平的教材。

三、科研与教学之间因怎样共同发展

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首先,转变观念,树立教学与科研整合的管理思想,教师要转变观念,由传授科学内容转变为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从单纯的文化知识的接受者变成探索者和创造者。其次,建立协调的教学与科研循环机制,消除教学与科研对立的障碍,协调教学管理与科研管理两个方面,建立起科学的教学与科研关系。再次,把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列为今后科研工作的重要方向,要把教学研究列为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力支持和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和承担各级各类教改、教研项目。。

【参考文献】

[1]吕国诚,戚洪彬.对工科大学“科研与教学”关系的思考[J].高教研究,2012(1).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