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一节:劳动人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民,他们用劳动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类,创造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劳动,建成了今天的万丈高楼;是劳动,筑就了现代化的信息高速公路;是劳动,让偌大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是劳动,使浩翰的荒原变成了亩亩良田。
2、劳动是神奇的,劳动是伟大的。劳动者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编织了这个五彩班斓的世界,创造了人类的文明。
3、让我们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向全世界的劳动者致敬!在充满真情的五月,紧握你因劳动而开满茧花的手,送上我最真心的祝福,聆听你劳动的赞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是一种人生;“凭栏处,潇潇雨歇”是一种人生;“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一种人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也是一种人生。种种人生,劳动如咖啡里的方糖,把我们的人生调得有滋有味;劳动如路旁的一帧风景,把我们的人生装扮得亮丽多彩。
)
首先,我们从门看起。映入眼帘的是干净的、光滑的、装有双层保险的、写有“请讲普通话”的绿漆环保铁皮门。自从学校发出“创争文明城市,争当文明市民”的号召后,同学们自觉承包了劳动任务,每天的门窗桌椅都光洁如新;而以前的木门脏了也不好擦拭,破破烂烂的,上面还有同学们用手指刮过的印痕呢。
接着,我们来看看黑板报。现在的黑板报写有同学们的日记、作文以及能提高作文水平的优美词语,还写有能激励斗志、鼓舞精神的名人名言,写有同学们的班级新闻调查……内容丰富多彩。以前呢,同学们最多只是涂脂抹粉似的画一些漫画,根本就没有关于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丰富了同学们的课外知识呢?你到图书馆去看看就知道了,我们学校的图书馆不但有桌椅供同学们在那里坐着看书,而且有一块黑板可以供老师上课用。同学们如饥似渴的学习,看得津津有味,我们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
我们再来看看同学们的手抄报。教室里最明显、最耀眼的就是四周墙壁上同学们刚张贴上去的五颜六色的手抄报。自从我们学校的老师参加高级电脑培训并用动画课件上课后,同学们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办的手抄也更有水准了。每一张都是那么的光彩夺目、风趣生动、栩栩如生;。手抄报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还锻炼了我们的审美能力以及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访问写作、搜集筛选信息等综合实践能力。
最后,我们看看那“神圣”的三尺讲台。以前只有讲桌、投影仪在上面;。三尺讲台不再是老师的专利,老师们用电脑备课、上课、改作业;同学们也可以在讲台上帮忙上网查资料、有些作业还可以用电脑完成。比如作文,语文老师让我们上电脑课练打字的时候,把作文带过去录入完后交软盘给老师,或直接发电子邮件给同学老师阅读评改。最近,我们班很多同学的作文都在网上发表了。这是最令人欣慰的变化!
我们学校的确变化很大,教室里焕然一新!师生们讲文明、讲卫生、工作负责、学习勤奋、思想先进、团结友爱。如果有其它学校的学生也想来读,那就来吧!你们一来,我们的教室又有了新变化,那就太好了!
[关键词]品德课 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095-01
爱因斯坦曾说:“智力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了人们通常的认识。”由此可见,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人的一生影响极为关键,而要学好品德课,最关键地是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对品德课的兴趣。新课程背景下,品德课教师如何去创新性地进行教学,改变学生对品德课枯燥乏味的认识呢?我认为教学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能够极大的培养学生对品德课的兴趣。
1.通过品德课本剧角色表演,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个性特长,我在授课中,编一些课本剧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课堂表演。如教学《做个聪明的消费者》一课,我准备好道具,抽几名学生分别表演售货员和购物者。看他们各自如何去购买物品,分别注意到了哪些事项。。
2.组织学生辩论会,增强其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平时的能力表现,我把学生均衡地分为若干个小组。根据每学期的学习内容,提前十天给学生布置辩论题,如:“严是一种爱吗?”,“诚信是愚蠢吗?”“怎样才能做个聪明的消费者?”等辩论主题。各小组先抽签确定是正方还是反方。到时从正、反方的小组中各抽出一组进行辩论。其他小组充当观众,并由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当评委,我是组织者,每次利用下午放学后进行。结果,学生参与辩论的积极性特别高。辩论者争得面红耳赤,几次都是从下午放学后的5点一直争辩到6:30还未结束,教室外引来许多围观的学生。
3.举办多种主题的演讲,增强其学习兴趣
在班级里举行不同主题的演讲比赛,提高学生对品德课的兴趣。如举行“生命的价值”主题演讲,使学生认识到生命失去了就不会再来,我们应当珍惜生命。又如,为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感,我在班级里举行了“大家的事情大家做”的演讲。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花钱习惯,开展了“做明明白白消费的消费者”演讲。通过一系列的演讲,既增强了演讲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听讲的学生看到别人慷慨演讲的表现和获奖的光荣,也深受感染,这样也增强他们学好品德课的兴趣。
4.开展《品德手抄报》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手抄报能锻炼学生的书写、绘画、构图、布局、审美、创新等多种能力,而且又便于学生动手操作。我每月要求每组学生交一份《品德手抄报》,先在本班教室展示,再在所教的几个班中相互交流。让学生评奖,把这些成绩记入到学生的等级评定中。这样学生通过手抄报评比,既展示了自我,又提高了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
5.品德课要与重大时事相结合
“与时俱进”在当今是多么有激励意义的一个政治俗语。。”
如:2008年震惊世界的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针对报纸上报到的感人的英雄事迹,我启迪学生,灾区的求助者与被救者的英雄事迹,不正是我们课本中所学的《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为坚强喝彩》,《来自社会的爱》,《我们的生命》《伸出友爱之手》的最好诠释吗?又如:去年冬天,我国多地出现的大面积的雾霾天气,不仅严重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出行生活。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的唯一家园,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在教学《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和《我们生活的地球》相关篇目时,学生就会觉得很有意义,很有必要。学习起来就会很感兴趣,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6.学习汇报制度,促进学生课下思考
让每个学生每周写一个思想品德课学习汇报单,给家长看,给老师看,要求内容涉及到:我本周学习思想品德课中的哪一课;我本周学到了什么?(或我懂得了什么?);日常生活中我哪些做得不对?我的感悟心得有哪些?(或我以后该怎么做?)
写成后周未交给家长看,让家长签字后,下周一交给老师看,认识正确的给以鼓励,认识有偏颇的,及时给以引导。如学习了《钱该怎样花》之后,有个学生写出如下学习汇报单:
本周我学习思想品德课第三单元第二课《钱该怎样花》,我懂得了一分一厘都是父母辛勤劳动所得,作为学生,花钱要有计划,要把钱花在合适的地方。每个人都可能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但不是所有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必须有所放弃。我平时总爱买零食,买新衣服,每支笔用不完就扔掉又买新的,有时还花钱上网玩耍,这些做法都是不对的。我以后一定要改掉这些坏习惯,把钱用在学习上。通过这一活动,能促进学生学习过后进一步思考,融化吸收为自己的知识,提高其分析和理解能力,增强其对思想品德的兴趣。
7.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调查,培养学生学习品德课的兴趣
人人参与,宣传与实际行动相结合,从而令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加对植物生长的了解,增强环保意识。增添绿色,净化、美化环境的目的。。
三月少先队植树活动方案一
一、活动目的:
以三月份植树节为契机,在辖区少先队员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护绿行动和绿意角布置和养护实践活动,做到人人参与,宣传与实际行动相结合,从而令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加对植物生长的了解,增强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以达到为社区增添绿色,净化、美化环境的目的。
二、活动对象:辖区小学高年班学生、社区志愿居民
三、协助单位:市园林局、市环保局、仙桃三中
四、活动时间:
五、活动地点:双龙片鱼鸭基地
六、活动内容:
1、环保养护宣传:利用学校班级黑板报,做好“播种希望,拥抱春天”的板报宣传,让学生感受春天,了解春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环保养护行动:分配社区内的绿化植物区域,开展一次拣垃圾、落叶、擦花坛、淋水施肥养护绿化等活动,号召人人参与植树节护绿、养绿系列活动,为美化、净化环境尽一份力。
3、环保植树环节:各组组长将组员带至基地,领取树种及工具后,将本组组员带到相应的栽树地点进行植树,并在树上挂上“我为春天送礼物”的小便签。
。
5、交流环节结束之后,对活动进行总结,活动宣告结束。
七、准备工作:
垃圾袋、铁钳、劳动手套、小水桶、树种,宣传册
三月少先队植树活动方案二
一、活动目的和意义
3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植树节,给我们的家园增添一点绿色,为给学校发展作点贡献,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丽,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在全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植物种植实践体验活动,做到人人参与,宣传与实际行动相结合,从而令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加对植物生长的了解,增强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以达到为班级、学校、社会增添绿色,净化、美化环境的目的。
二、活动口号
行动起来,为地球增添一点绿色
三、活动时间
3月1日——3月31日。
四、活动过程
(一)宣传动员阶段
1、在升旗仪式上号召全体学生:人人参与植树节护绿、养绿系列活动,为美化、净化环境尽一份力。
2、召开主题班会,讲解树木知识。
(二)活动阶段
1、学生对花草进行动手种植的实践,美化校园。
2、结合我校校园绿化活动,在校园进行集体种树活动。
3、各班级开展拣垃圾、落叶、擦花坛、养护绿化等活动。
(三)总结阶段
1、开展植物生长过程我知道活动。
2、以班级为单位发出一份倡议书。
三月少先队植树活动方案三
一、活动目的:
以三月份植树节为契机,在全校少先队员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护绿行动和植物种植实践体验认养活动,做到人人参与,宣传与实际行动相结合,从而令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加对植物生长的了解,增强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以达到为班级、学校、社会增添绿色,净化、美化环境的目的。
二、活动口号:行动起来,争做护绿小使者。
三、活动时间:20_年3月11日――3月18日
四、活动内容:
1.活动宣传:学校向全体师生发出号召,人人参与植树节护绿、养绿系列活动,为美化、净化环境尽一份力。
2.护绿行动:
(1)“校园环保小卫士”选拔赛
第一块:“中队环保小卫士”评比
班级评选方式:各班利用班会通过投票评选5名“班级环保小卫士”,并颁发奖状。
评选时间:3月15日(周二之前)填写好“中队环保小卫士”评选表。
评选条件:
在学校做好清洁大扫除和每周的值日工作,确保学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讲究个人卫生,在每周的个人卫生检查中获得优等(没有减分)。
在校内外做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乱涂乱画。
不踩踏校内绿地,不在草丛中玩耍。
在学校能整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品。
家里收拾好自己的房间,保证家庭有良好的生活环境。
第二块:校级“环保小卫士”评选
选拔方式:各班级推荐1名“班级环保小卫士”参加校级评选,学校从中评选出校级“校园环保小卫士”。各班级填写好班级推荐表。
评选时间:3月16日(周三之前)
评选的要求:每人准备一份演讲稿,主题是“保护绿化,我有妙招”,时间3分钟以内。根据成绩评定校级“校园环保小卫士”。
(2)“我和树木零距离”认养校内绿化植物,并为认养的植物命名,并进行开展拣落叶、擦花坛、养护绿化等活动。各班级负责自己班级卫生区内植物的认养。本活动于3月18日进行评选。
3.开展“感恩自然”绘画、手抄报评比活动,本周六、周日(3.12-3.13日)一、二年级每人画一幅我爱大自然的画,三、四、五年级每人出一期关于爱树的手抄报。周一各班收齐后统一交到少先大队。绘画、手抄报各评出一二三等奖。
4.各班开展“植物知识知多少”主题班会,进行交流活动。交流相关您所知道的树木的资料,收集有关植物生长知识等,在班会上交流、宣传。
五、活动要求:
1.爱护环境卫生,不乱丢垃圾。
2.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不随便踩踏草地。
3.节约资源,不随便浪费水、电。
1 选好内容,“活”“动”结合
1.1 实践性内容。语文实践活动课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性。它改变过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机械地“灌”的落后方式,教师在教学书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动脑、认真操作的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和学生身心,拓宽学生思维。例如,在教学《选编自己的作文选》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将以前自己在课内外写的比较满意的作文收集并抄写好,按照类别整理编排,装订成册,配上封面,就编成了一本作文选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抢着整理,互相帮助,不但提前完成了教学任务,还学会了整理作文选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1.2 想象性内容。合理的想象是写作的源泉。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来确定活动内容、方式、步骤,经过动手操作,完成教学任务。如我在教学八年级语文实践活动课《办小报,迎国庆》时,要求学生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信息渠道广泛收集祖国巨变,家乡变化等资料,想象未来的美好生活,认真设计、书写、绘画,办好高质量的手抄报。由于主题贴近现实生活,同学们积极性都很高,交流创作十分活跃,在手抄报上写下了自身的感受和体会。结果,这堂课不但锻炼了学生灵活应用的基本技能,赏析了格言妙语的深刻含义,还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怀。
2 认真指导,“活”学活“动”
2.1 准备充分,合理安排。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做“管事婆婆”,要相信学生“我能行”,全面放手让学生做好准备工作,依据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合理安排任务,激起他们智慧的火花,培养活动能力。如在上《开展一次有意义的教育活动》这节实践活动课时,学生能够积极讨论研究,充分发挥想象,不仅认真准备了许多礼品,精心布置了教室,还设计了多份活动方案,使教学过程能顺利进行。
2.2 放手活动,独立参与。实践活动课重在参与。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只要在教师的正确具体地指导下,积极动手实践,认真思维,灵活运用,就是一堂成功的课。如上实践活动课《赏春联》前,学生能够走家串户,看到门上的春联就随手抄下来,加以整理。在课堂上,学生拿出自己的劳动成果来相互欣赏品味,并能自造对联吟咏,虽然有的语法欠佳,韵味不足,但每个人都有一股自豪感。
3 巧用形式,“动”中带“活”
3.1 面向全体,提供舞台。我们的教学工作不是为少数人服务的,而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既能掌握所学的知识,又能熟练运用。语文实践活动课同样如此。我们要为学生创造人人都有“动”的机会,精心设计活动形式。如在教学《成语接龙》中,我特地安排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提出第一个成语。在接龙过程中,优先让成绩差的同学回答,及时表扬和鼓励。班内同学的学习热情被充分激发起来了,你讲我答,互相竞争。
3.2 推敲形式,激发兴趣。在语文实践活动过程中,如何选好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形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动”和“活”,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假如我是导游》一课前,我本打算让学生通过参观,上网查阅等形式来了解当地的名胜古迹。经过再三斟酌,我觉得活动方式单调空洞,脱离实际,便决定采用“走出去,看一看”的办法,让学生亲眼目睹身边的景观和发展状况。由于是真实调查和感受,学生参与性很高,感触较深,提出了种种改进方案。
4 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
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决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5 语文活动既生动活泼,又切实有效
关键词: 数学作业 作业内容 作业形式 作业批改
“作业”是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再现的过程,也是学生巩固和应用知识的过程。教师在作业的设计上,更多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存在着作业布置的专制性、作业内容的封闭性、作业形式的单一性等现象,忽略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应享有一定的作业自,当学生有了自由的作业空间时,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施展,使作业成为学生的一种向往,成为学生展示个性才华的舞台。因此教师必须根据课改的要求,重新认识作业的意义,在布置作业时既要强化质量意识,又要体现作业的生活性、趣味性等特点,让作业内容丰富起来,使作业成为学生幸福的体验。
一、让作业的内容鲜活起来
1.作业设计内容要新颖多样,彰显学生的个性。
教师应围绕作业的主体――学生,设计一些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家庭作业,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减轻他们的作业负担,让他们快乐学习,彰显不同个性。例如学习《勾股定理》后,我就布置学生做一张有关勾股定理的知识的手抄报。学生经过查找资料,很快设计新颖的手抄报就制成了。内容可谓丰富多彩,其中有勾股定理发现、内容、证明方法、应用、趣味数学、数学与生活,等等。学生在完成这一系列实践作业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收集信息、学以致用等能力,而且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事实证明,学生爱做的作业都是具有操作性的,动手实践的作业。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要总是单一地做数学题,而是应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动手能力等融入作业中,设计多种形式的实践作业,让作业鲜活起来,使学生愿做、乐做,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发展独特个性。
2.作业设计内容要有开放性,激活学生的思维。
作业的内容要体现开放性,不要把学生的思维约束在固定的、单一的模式上,要为学生提供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思考、想象、探索、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发散性和独创性。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一课后,我布置了一个“小小设计师”的作业,以“=、、”为内容,利用所学的知识组合出一幅你认为最美丽的图形,并涂上色彩,然后再写上解说词。这一试题具有很大的开放性,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想象和表现方式将自己的体验和成果呈现出来。因此,学生的构图丰富多样,有组合成“天平”的,有组合成“两盏电灯”的,有组合成“山水图”的,有组合成“铁锹”的,等等。开放性的作业富有挑战意味,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乐于接受。
3.作业设计内容要分层选择,体现学生个体差异。
要设计好分层作业的题目,需要老师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需要对所教内容的知识点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精心挑选,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合各个层次学生完成的作业,从而提高学生做数学作业的兴趣,提高数学作业的质量。基于客观存在的学生个体差异,应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满足学生不同学习能力的需要。比如,就某个知识点,设计三个层次的问题: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练习的题型、内容与教材上的相似,只要求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可;对于中等学习能力的学生,练习的题型、内容要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加以变化,要求他们在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后,能将课本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较灵活地处理问题;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练习的形式内容可以更加丰富、开放,增加难度,让他们走出课本,自主探索、融会贯通相关知识。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他们在更大的空间里展示自己的能力,尝到成功的喜悦。
二、让作业的形式与时进
作业不应该是单一的书面作业,应该是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应包括有纸笔作业、电声作业、音像作业、网络作业等。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借助网络收集实际生活中的数学作业并进行解答,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数学作业方式。例如:学完《相似三角形》这一章后,我做了一个专题网页,把首页设计为:能力训练、在线测试、第二课堂等三个部分。。教师可以在线答疑,师生在线互动。学生积极参与,效果良好。因此,教师应善于利用网络将作业呈现出来,让学生喜爱作业,盼望作业,把完成作业当着一种享受。
三、让作业的批改生动起来
在作业批改上,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善于捕捉学生作业中的“亮点”,多些表扬,少点指责,多几个如“你真棒!”、“very good!”等字眼。努力让学生摘到“成功的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善于将等级评价和评语评价结合起来,让鼓励、关心等真诚的语言通过作业批改流淌到学生心中,比如:“你的见解很独特”,“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你的书写真工整,老师看起来很舒服”,等等。在进行等级评价时也可以通过一些生动的符号如红旗、笑脸、翘起的拇指作辅助评价。使作业批改充满人情味,让批改走向鲜活和生动。
总之,教师要更新观念,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作业、认真批改作业,让数学作业呈现“亲和”的面孔,体现多方面作用,使学生的智慧和灵性在作业天地里飞扬,才华在作业天地里施展和发挥,让作业成为学生愉悦而美好的体验。
参考文献:
[1]精心设计作业放飞学生潜能.2011(35).
“和”,即和睦、融合、和谐、统一,就是万物谐和人理畅通;“爱”,仁也(《广雅》),惠也(《史记》),是“和”之基石。“和爱”教育,即以爱育爱,以心育心,倡导和衷共济、和合包容、和而不同,实现学生和谐发展,教师和谐发展,学校和谐发展。
【关键词】
和爱教育 学生 生命之花
常州市武进区焦溪小学是一所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普通小学。多年来,学校秉承“竞仁”之校训,坚持“以和为美、以爱为本”的办学理念,大力实施“和爱”教育,引领师生健康快乐成长。
一、“和爱”文化――让生命诗意栖居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学校始终将“和爱”文化氛围的营造作为一种重要教育资源和教育途径,强调学生在共同参与这种文化氛围的营造过程中得到熏陶和启发,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使学校的墙壁会说话。”在和爱教育氛围的营造上,我们努力把“和爱”元素渗透到学校的每个角落。校门口的电子屏、校园内的宣传标语,走廊、楼梯的墙面,班级黑板报,校园橱窗,处处彰显着“和爱”文化的特质。在每个教室的门口,都有一块醒目的班级介绍牌,上面除了班级介绍,奋斗目标,还有班主任的爱生格言。每个教室的板报上,专门辟出一块作为“和爱”角,布置相关内容。从国旗下讲话到道德讲堂活动,从学生的手抄报到学校的《和爱报》,也都紧紧围绕“和爱”这个主题精心设计,以此让师生沐浴在浓厚的“和爱”文化氛围中。
二、“和爱”课堂――让生命充满活力
“和爱”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遵循学生的自然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轻松和谐、充满愉悦的教学环境,使课堂充满人文关怀,充满生命活力,生生、师生和谐相处,合作交流,教学相长,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扎实高效,学生在课堂上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幸福成长。。
1.注重“和爱”课堂的氛围营造
课堂上,教师保持快乐和畅的情绪状态,尊重信任学生,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和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建立起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我们在倡导课堂环境和谐的同时,也提倡和而不同,课堂上教师要允许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特色、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个性的存在。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自己最美丽的一面,教师要给他展示的舞台,给他肯定和激励,实现人的身与心达到“和”的状态。。
2.注重“和爱”理念的学科渗透
学科教学渗透是和爱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科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和爱”文化内容。学校把和爱教育与新课程理念实现最大化融合,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挖掘文本中可融入的教育资源,有机地不露痕迹地将和爱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
三、“和爱”德育――让生命快乐成长
。我们围绕“红色爱国、绿色环保、蓝色爱心、紫色科技、金色幸福”等主题,精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学生不断追逐、践行、展现自己的童年魅力,在“五彩”活动中载梦飞翔。
1.继承传统,点亮红色梦想
通过祭扫烈士陵园,纪念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发扬先辈的精神,为实现中国梦刻苦学习,将来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材。通过开展“讲故事,学榜样”活动,学习古人勤奋读书的精神,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品质,学习奥运冠军挥洒汗水为国争光的顽强意志。通过开展外出参观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家乡文化,传承圣贤精神,并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参与环保,追逐绿色梦想
阳春三月的“植树活动”,为校园、为家乡添上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四个一”活动――“节约一度电、节约一粒米、节约一张纸、节约一滴水”,使学生们懂得怎样有效节约用电、用纸、用水,怎样文明用餐,焦小的每一位成员心怀绿色梦想,并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对绿色环保的理解。
3.奉献爱心,实现蓝色梦想
组织开展“童心相连,爱心涌动”义卖活动,筹得善款捐给需要帮助的人,虽然大家所带的物品有多和少,所得的钱有多和少,但付出的爱心是等价的。开展《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少年梦,中国梦》等主题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明白应该从小树立爱国思想,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为中国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4.动手实践,绚烂紫色梦想
以校园科技节为载体,组织学生开展系列科技活动,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每天早晨和中午开展数棋、航模等兴趣小组活动,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增长了科学知识。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活动,既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也彰显了自己的独特才能。
5.展示自我,成就金色梦想
关键词:趣味性;综合性;实效性;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197-02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就像平静湖面上的一道涟漪,它如一剂催化剂,使课程发生了质的变化,使教师有了创造的新空间,让孩子们走出了封闭的课堂,在广阔的天地里实践、探索、体验、创造。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呢?
一、挖掘语文教材资源,提高参与的趣味性
轻松愉悦的活动气氛是萌发创造性思维的最佳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只有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活动中学到知识,发展能力。实验教材开拓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每一册都安排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有社会调查、办各种小报、诗歌朗诵、演课本剧,故事会、调查访问等。因此,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上,根据语文教材资源和儿童的心理特点,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去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尽量把学生的自主性突出来,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提高他们参与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二、整合语文教材资源,突出活动的综合性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将听说读写整合在一起,既为听、说、写创设了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提供了有意义的话题,又为学生课外阅读圈定了内容,指明了方向。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小型的实践活动,把听说读写巧妙地融于活动之中。比如第六册第五单元是以“爱”为主题的学习,我们开展“感恩父母”的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出这样几个活动:(1)用三天的时间来观察父母的活动情况,并写观察日记。(2)请你当一天的家,亲身感受父母在家庭生活中付出的辛勤劳动。(3)通过采访父母长辈等亲戚朋友,从侧面了解父母对自己付出的爱或父母对长辈付出的爱,并做好记录。(4)对父母说一句问候的话。(5)给父母写一封信,说说心理话。通过以上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就把习作、口语交际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中,进而促进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三、依据学生生活实际,重视活动的实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是不容忽视的丰厚资源,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设计一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第五册《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了解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知识知道多少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和孩子们先进行了一次“传统文化知多少”活动。我先把活动的要求通过校园网平台告诉家长,取得家长配合,让孩子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加深入。。最后让孩子们运用各种喜爱的方式来介绍自己了解到的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或现场制作,或展示对联,或讲故事……通过同学们的自由展示,加深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活动中我充分肯定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自己去感知获取知识的途径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介绍喜欢的传统文化小资料。这样学生不仅习得一些生字词,掌握了一些典故,积累了知识,而且学生在收集、整理、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学会了探究,学会了合作。同时还实现了课堂与生活的沟通,注重了学科之间的渗透,让学生从生活走入课堂,再从课堂了解生活,使活动落到实处,增强活动的实效性。
四、尝试多样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江苏省溧阳市第三中学,213300)
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供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人力、物力与自然资源。新课程赋予课堂资源以丰富、广延和开放的特点,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时不必拘泥于教材,而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和开发的空间。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
一、教材资源: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
教材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也是教师最易得的课程资源。。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为此,教师应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具体过程为:课前,组织学生在开展社会调查,收集关于“城市热岛效应”的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制作成手抄报;课上,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活动,鼓励他们运用鲜活的资料进行探究、讨论、竞答;课后,在教室举办手抄报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学习成果的交流平台。。
二、生成资源:从“危机”到“良机”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教师若能巧妙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歪理”下也许有大智慧,“危机”中也许蕴藏着“良机”。
比如,某位教师开设《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公开课,讲到康熙皇帝颁发的“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圣旨时,他兴高采烈地说: “人是极其重要的资源,是社会的财富,所有的社会,在天下太平的时候,都要大力发展人口,鼓励生育,增加劳动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而不应该控制人口增长,增加赋税”。话一说完,这位教师立即发现自己讲错了,面露尴尬,课堂出现一阵骚动,听课教师也不禁为他捏一把汗。突然,这位教师风趣地说道:“这就是康熙皇帝的原话。盛世滋丁,永不加赋,虽然也产生了近百年的康乾盛世,但由此造成了中国人口的发展的一个高峰,也奠定了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基础,一直影响到我们现在的人口发展。请大家想想,人口的发展带来的仅仅是社会财富吗?”这样,他巧妙地利用了生成资源,使课堂化险为夷,教学得以继续进行。
三、网络资源:弥补课堂时空的不足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适当地利用网络地理教育资源。因此,教师可将课件以及可以查找资源的网址等信息上传到校园网或互联网上,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的教育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比如,教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 ;。
四、社区资源:将目光投向社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学校应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见,教师应当将目光投向社会,积极挖掘和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区资源,引导学生从社会实践中学习,关心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于是,在上课时,我故意不提该河流,而是旁敲侧击地进行相关内容的铺垫、陈述,营造一种让学生不吐不快的氛围。最后,终于有一位学生说出“学校门前有一条‘黑龙江’”,教室里立刻像炸开了锅,学生议论纷纷,问题接踵而至。我引导他们畅所欲言,就该河流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例如“该河水质如何、变化原因、污染源、污染方式、如何治理”,“面对这个问题,政府该怎么办、我们学生该怎么办”,等等。其中,学生对于污染源的讨论最为热烈,有人提到“河流沿岸有小型的化工厂、造纸厂等,经常排放污水”,也有人提到“沿岸的农田比较多,种植灌溉过程中会有农药的成分流入河里”,还有人提到了“周围小区的城市生活污水”、“酸雨”等。从回答情况来看,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究比较深入,其主体性、创新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学校逐步建立起了“学校组织——学生参与”,“自主组建——聘请教师——选择参加——自主管理”的运行机制。
一、自主学习课程与社团活动课程相融合
1.自主学习课程:低年级开设故事课程(讲故事、编故事、画故事),对故事进行二次创作;各年级学生开展诗词吟诵、书写练习、全学科阅读、学科知识梳理和其他趣味比赛等课程。
2.社团课程。学校对社团课程进行整体设计,构建起了丰富可选择的校本“育人课程超市”,为学生提供菜单式服务,由学生自主选择社团和指导教师。
学校在每周三、周五的下午延时服务时间开展社团活动。全校师生全员参与,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供了丰富而广阔的空间。目前已开设书法(软笔、硬笔)、美术(泥塑、剪纸、国画、)、舞蹈、器乐(电子琴、架子鼓、竖笛)、体育(羽毛球、篮球、排球、跳绳)、创客、诵读等10多个社团。
3.劳动课程。学校根据学科特点,进行学科生活化教学,同时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索真知。
学校设立劳动日,利用每周一下午的延时服务时间组织开展劳动活动:划分区域,明确劳动目标和责任,引导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绿化和美化。
各班级通过认领绿植和学生自带绿植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打造“绿色教室”。学校积极探索校园劳动元素,逐步普及校园种植,现已建设“小花圃”“责任田”,并开展小型养殖,逐步建立和完善校园绿色小生态环境。
二、延时服务与成长导师相融合
针对疫情防控下的返校学习,部分学生存在知识掌握较差的现象,学校建立三级导师制,即“老师、组长、小先生三位一体”的合作学习模式。
主要措施为:
1.构建以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代表(小师傅、小先生)组成的三级导师团队。
2.制定导师职责。包括:班主任职责,任课教师职责及学生代表职责。
3.开辟网络专栏,特别开设校长论坛为教师的导师作用的提升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
4.课内外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健康成长。
。
6.建立三位一体化的教育管理体系和评价制度,确保各级导师履行职责。
三级导师制的实施有机融入到延时服务当中,在自主学习课程当中,师生共同对后进生进行精准帮扶,既锻炼了“小师傅”又让“小徒弟”得到提升,让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逐步树立起了自信,在阳光下茁壮地成长。
三、延时服务与“微德育”相融合
我校开展思维导图指导下的整本书阅读工程、书法提升工程、经典诵读以及各项读书活动,为探索学校延时服务中的微德育有效路径提供保证。
1.发挥学科育人主渠道作用。“部编本”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从小树立文化自信。延时服务阅读中,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元素,引导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
2.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作用。学校在微德育校本课程《诗词诵读》《东栾学子礼仪册》《艺海拾贝》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微古文”课程,在延时服务经典诵读课上,我们结合学生熟悉的中国古代寓言和神话,学习微古文,对学生进行文言启蒙,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发挥优秀书籍的育人作用。我们提供条件,给出方法,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涵养学生的品行。
(1)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和好书自由对话。为了进行个性化阅读,学校的阅览室实行开架阅读,校园处处都是阅览区。为了最大限度促进“读书漂流”,我校利用延时服务时间组织全校的“读书跳蚤市场”活动,学生们自己创设摊点广告、变身店长、会计。学生们在实践中培养了动手、交流创造的能力。
(2)分层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低年级以绘本为主,阅读童话、儿童故事等儿童文学整本书;中年级阅读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动物故事等儿童文学整本书;高年级阅读儿童小说、动物小说、幻想小说等儿童文学。
。
3.构建师生同读和亲子阅读网
学校在每年的四五月份和十月份“读书季”上,开展师生共读、亲子共读活动;集体观看优秀影片;进行经典诵读、讲故事、美文诵读及课本剧表演等各种比赛活动;评选书香班级、书香少年、书香家庭等,调动起师生及家长的阅读兴趣,有效地推进了阅读活动的进行。学校进行优秀读书推荐卡、整本书交流手抄报、诗配画优秀作品评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4.家庭微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学校鼓励家长在家庭中建立家庭图书角,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