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课程标准》 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依据《课程标准》 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福建省安溪县城关三小 谢冬梅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告诉了我们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呢?我认为: 一、以平等对话的情感心态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喜欢实践。 《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可是,我们当前的课堂教学却普遍存在着:在功利主义驱使下,失去了一些最不该失去的对学生的爱心、关怀、理解。因此我们要以平等对话的情感心态填平师生间业已形成的情感沟堑,营造一个‘实践的乐园’,只有这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才有“供程序运作的良好平台”。 首先,我们应树立起课堂教学的新理念:即课堂教学应是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平等对话中进行。离开了这一教学理念,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只能是一句空话。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必须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没有互动、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的‘教学’是假教学”(余文森教授语)。 第三,既然是对话,对话双方就必须是平等的,互相尊重。教师的角色也因此必须“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版”文章)。 我很欣赏中央电视台大风车节目的主持人,我以为“以平等对话的心态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就需要像他这样的角色。 二、以母语内化的学习规律安排课堂教学的结构,让学生大量实践。 “母语的内化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它更强调大量的实践。”(语言学家克拉申)。《标准》在实施建议里也指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遵循母语内化的学习规律,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只有这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才有“供展翅翱翔的有力翅膀”。 1、读书自悟——课堂教学主体化。学生只有大量的读书实践活动才能学好母语。如:于永正在教学《全神贯注》时,安排了四次读书,第一次读书的目的是让学生读懂大概内容;第二次读书给了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学生读了两遍,目的是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第三次是指名汇报读书,在长句处、难句处指导多练,目的是指导学生将书读得更顺畅;第四次是读书比赛,比赛前先让各组讨论怎样读,然后是各学习小组读书基础差的同学比赛和各学习小组读得好的同学与老师比赛。至此,学生读了七八遍书,大多数学生已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样的课堂结构安排正是充分考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联系实际——课堂教学生活化。“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的所学的东西融入日常的生活中去,使之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如于永正在阅读《狐假虎威》,指导用“管理”造句时,先问“管理”这个词在哪句话里?让学生找出后读几遍;然后问:咱们班张明是干什么的?知道吗?引导学生用“管理”一词造句;最后问:你妈妈当会计是干什么的,知道吗?说说试试……这样引导,能有效地沟通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沟通生活库存与言语实践的联系。 第三、语言表达——课堂教学尝试化。语文实践能力只能依靠个体在语言表达实践活动中习得,不能在个体之间直接传递。如:教学《买文具》(第三册)一课,可先布置学生逛商店,了解文具的种类、形状、颜色、用途等,买文具时有意识地与售货员进行交际。课上,先引导学生议一议售货员是怎样与顾客交谈,怎样推销商品的;再让学生有的扮“顾客”,有的扮“售货员”,买卖双方畅所欲言。最后,在同桌互述、小组演练的基础上,进行“买文具”实践活动。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落实了《标准》关于“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的建议,为学生语言实践提供了尝试运用的良好机会。 三、以主动探究的个性学习提升课堂教学的意义,让学生学会实践。 《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把这一精神的落实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结合起来,我以为应该倡导“主动探究的个性学习行为”。因为,每位学生的实践环境不同,实践的广度、深度也不一样,而且,学生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是“天生的探究者”(课程专家任长松语),所以,我们更应该在的“良好平台”、“有力翅膀”的实践的基础上“开创未来”。只有这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有“供大浪淘沙的澎湃激流”。 以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为例,在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课堂上应该这样扶着学生开展主动探究的个性学习: 1、课前探究:主要围绕以下四个问题进行:①读完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②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②你喜欢或不喜欢的是什么?④有不理解的吗? 2、课始探究:讨论解决以上四方面内容。 3、课中探究:主要围绕以下两个问题:①你认为或你觉得作者想表达或告诉的是什么思想或感情?为什么?②从这一思想或感情,你想到了什么?这两个问题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然后交流评议。划出课文中你觉得优美的词句,③作者为什么能有这些好词好句。 4、课末探究: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这篇文章有哪些地方很值得你学习?在今后的阅读或写作中你是否准备尝试用用?(讨论评议)。 5、课后探究:如果你是作者,你觉得怎样写会更好或会更差?如果让你来写,你会怎样写?在生活中你是否经历过类似的题材?(讨论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