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红楼梦第十七到二十回读后感100字(五篇)

2024-09-28 来源:华佗小知识

红楼梦第十七到二十回读后感100字篇1

自从在电视上看了《新版》电视剧我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住了。剧情也是非常的精彩!

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曹雪芹笔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的逆子;所同情怜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因为和尚的一句话使黛玉和宝玉无法在一起”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

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博大精深,常读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才是它的不朽魅力。

红楼梦第到回读后感100字篇四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此曲只因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在初读《红楼梦》时,我就对这首曲子情有独钟,此曲声韵凄惋,销魂醉魄。有哪一种情,比这旋律更感人,有哪一首曲子比这更引得众宾泪沾襟?

读罢《红楼梦》,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心酸,或许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兴荣到衰败而感伤,或许是为红粉佳人的香消玉殒而遗憾!

在《红楼梦》中,应该歌颁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纯洁爱情。从小时的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到长大的心生爱念,这是多么自然、纯洁、美好。然而,因为生不逢时,因为当时林黛玉的“孤傲自许,目下无尘”,同周围的环境表现出明显的不合拍,“所以贾府里除了宝玉这个知己是很少有人喜欢他的。”所以外开孤立无援,无权无势的地位。又因为贾母与王夫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处心积虑策划了一场骗局,硬是把薛宝钗嫁给宝玉,使得这段爱情被无情地扼杀,最后他们的结局自然可想而知,落得个“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悲惨局面。

从名着中可以看出作者曹雪芹的绝世才华,尤其是在“黛玉葬花”里更能体现出来。“一年三百六十日,刀剑双寒严相逼,”“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浊陷渠沟。”一首葬花词,就写尽了周遭环境的污秽,逼迫的激愤和对茫茫前途的无能为力的绝望与哀愁。

读完《红楼梦》,这使我对封建制度的痛恨加深了一步,尽管《红楼梦》在中国古典文学里面,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东西——尊重女性,但它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封建制度的黑暗和封建家庭的没落。为什么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难道门当户对真的有那么重要吗?重要到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难道权利和利益真的有那么重要吗?重要到连自己最疼爱的亲人也要出卖?

红楼梦第十七到二十回读后感100字篇五

近日读完《红楼梦》,才明白其妙处所在。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着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连一些不成文的,史无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有具体生动的描绘。

《红楼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卓越成就,不仅在国内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许多国家学者的重视和研究,有法国评论家称赞说:“曹雪芹具有普鲁斯特敏锐的目光,托尔斯泰的同情心,缪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尔扎克的洞察和再现整个社会的自上而下各阶层的能力。”

红楼梦第十七到二十回读后感100字篇2

如今取下束之高阁的《红楼梦》,如品茶一般细细品读,忽觉爱情不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味香料。

《红楼梦》缘起灵河畔那一抹降珠草,受神瑛待者灌溉,又因灌溉过多故五内郁结。至于石头如何成了神瑛待者,神瑛待者又如何成了贾宝玉,我们不得而知,只觉得颇有些神化色彩。

再说那降珠草下界幻化为人形,名黛玉,以一生泪水报答神瑛待者灌溉之恩。黛玉性格孤僻,并非与天俱来。她幼年丧母,寄居在外祖母家中。但这并非是一个有温暖与爱的家庭,而是一个龌龊之地。

贾母看似慈善,对刘姥姥施恩有加,实则自吹自擂,不过是出"携蝗不嚼"的闹剧,在"上层"人物中最吃得香的秦氏,拍马手段,黛玉视之,指出那些是"贫嘴贱舌"。极善奉承迎合旁人的王熙凤,在黛玉看来,不过是"放诞","无礼"。自命清高的"槛外人"妙玉,黛玉也一眼识破了她卸却红妆的虚伪。就连被王夫人认为"识大体"的袭人,蒙得过湘云,却也逃不过黛玉的眼睛。黛玉一语点破她的本质——"我只拿你当嫂嫂待。"于是,黛玉被认为"小性,多心,心窄",没有大家闺秀风范,不能入选"宝二奶奶",终成了"世外仙姝寂寞林"。

黛玉虽为"主子姑娘",却又被称为"小鸡肚肠",但她除了一颗痴心外别无其他。她是不谙人情,是恃才傲物,但"芙蓉吹断秋风狠",不要过份指责她的"多心",那实则不为她之过,周遭使她不得不多多考虑。

众钗中可与黛玉之才相比的非宝钗莫属,她家私雄厚,善于处世,这两点胜过身世可悲而又叛逆的黛玉。她是大家闺秀的典范。她没有木石前盟,却相信金玉良缘。

初到贾府,便"连下人也都多与宝钗亲近",赵姨娘也称她厚道。生日会上,她知贾母"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使"依着意思"去说。蘅芜院她布置得素净简单,给人以恬静的淑女之感,让人觉得节俭。金钏投斗,她帮王夫人解除心中梗结。宴席上众人嘲笑乡下人刘姥姥,独无描写宝钗之笔,是曹翁忘了这号人物,并不然,只是她维持了大家闺秀的仪态。一方面她让王熙凤认为"不干已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一方面又让老太太,王夫人觉得"小惠全大体"。对黛玉的讥讽听若惘闻,让人以为她从不记恨,又在扑蝶误听小红与坠儿的谈话时,扯出与黛玉捉迷藏之谎。她处世的高明与黛玉的清高形成鲜明对比。于是,宝钗被认为"大家闺秀,温顺,识大体",选上了"宝二奶奶",终成了"山中高士晶莹雪"。

对于宝钗,我一直无法喜欢,从情感上无法接受她与宝玉的婚姻。她的处世圆滑,她的性格温顺,在我看来皆是虚伪之举。借由一些小事拉近与黛玉的关系,让黛玉认为与她"情同姐妹"。对待宝玉,更是好之又好,顺之又顺,全然不同与黛玉的猜忌。

黛玉死时,只说了半句“宝玉,你好……”,便命丧黄泉。如果要我填满这句,我想必当是"宝玉,你好狠。"为何狠心抛弃黛玉,另娶宝钗,这令黛玉情何以堪,一个空有痴心的女子,如果连痴心也化为灰烬,又如何撑得下去。殊不知,这只是王夫人的掉包计,宝玉并非无情,只是一直认为迎娶的是黛玉。再说那宝钗,堂堂公侯女,千金小姐,竟顶别人之名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宝玉掀开红盖头之后,发现林妹妹成了宝姐姐大失所望,就那么把宝钗冰在那儿,不再理会,这叫宝钗又情何以堪。原本"任是无情也动人",竟落得个独守空闺的下场。

思及至此,忽觉宝钗也是受害者,真正害人的则是吃人的封建礼教。

红楼梦第十七到二十回读后感100字篇二

《红楼梦》就是以“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纠葛为主线的小说,其中当然不乏爱情的故事,《红楼梦》的爱恨情仇,从侧面所反映出的当时社会形象,引人深思。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红楼梦第十七到二十回读后感”,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红楼梦》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在星期三的午时,我怀着好奇的心境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主要讲了贾`史`王`薛为背景,故事情节由主次两条矛盾线索构成的。一条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为中心,贯穿全节的全线。它以贾`林争取感情自由,婚姻自主和个性解决的思想同封建制度,封建礼数之间的矛盾为线索,以贾,林最终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数的彻底背叛和感情的杯具为结局而告终。

读完以后,我已泪流满面。从这条主线看来,造成贾,林感情杯具的根本原因是:在封建制度与礼数的祷告下,青年男女感情不取决于他们的意志,而由以贾母为代表的荣誉当权派们的。贾母对林黛玉的“疼”只是亲情上的而已,并不是喜爱她不符封建道德规范的“孤高自许”。由此选出薛宝钗而旗帜林黛玉。它以贾府及其亲族的哀败为结局,不仅仅构成主线的社会背景,并与主线殊途同归,提示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自从在电视上看了《新版红楼梦》电视剧我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住了。剧情也是非常的精彩!

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曹雪芹笔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的逆子;所同情怜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因为和尚的一句话使黛玉和宝玉无法在一起”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

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博大精深,常读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才是它的不朽魅力。

曾经对于《红楼梦》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大皆不过谈爱情",也曾为了宝之悲,黛之惨而愕腕叹息。

如今取下束之高阁的《红楼梦》,如品茶一般细细品读,忽觉爱情不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味香料。

《红楼梦》缘起灵河畔那一抹降珠草,受神瑛待者灌溉,又因灌溉过多故五内郁结。至于石头如何成了神瑛待者,神瑛待者又如何成了贾宝玉,我们不得而知,只觉得颇有些神化色彩。

再说那降珠草下界幻化为人形,名黛玉,以一生泪水报答神瑛待者灌溉之恩。黛玉性格孤僻,并非与天俱来。她幼年丧母,寄居在外祖母家中。但这并非是一个有温暖与爱的家庭,而是一个龌龊之地。

贾母看似慈善,对刘姥姥施恩有加,实则自吹自擂,不过是出"携蝗不嚼"的闹剧,在"上层"人物中最吃得香的秦氏,拍马手段,黛玉视之,指出那些是"贫嘴贱舌"。极善奉承迎合旁人的王熙凤,在黛玉看来,不过是"放诞","无礼"。自命清高的"槛外人"妙玉,黛玉也一眼识破了她卸却红妆的虚伪。就连被王夫人认为"识大体"的袭人,蒙得过湘云,却也逃不过黛玉的眼睛。黛玉一语点破她的本质——"我只拿你当嫂嫂待。"于是,黛玉被认为"小性,多心,心窄",没有大家闺秀风范,不能入选"宝二奶奶",终成了"世外仙姝寂寞林"。

黛玉虽为"主子姑娘",却又被称为"小鸡肚肠",但她除了一颗痴心外别无其他。她是不谙人情,是恃才傲物,但"芙蓉吹断秋风狠",不要过份指责她的"多心",那实则不为她之过,周遭使她不得不多多考虑。

众钗中可与黛玉之才相比的非宝钗莫属,她家私雄厚,善于处世,这两点胜过身世可悲而又叛逆的黛玉。她是大家闺秀的典范。她没有木石前盟,却相信金玉良缘。

初到贾府,便"连下人也都多与宝钗亲近",赵姨娘也称她厚道。生日会上,她知贾母"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使"依着意思"去说。蘅芜院她布置得素净简单,给人以恬静的淑女之感,让人觉得节俭。金钏投斗,她帮王夫人解除心中梗结。宴席上众人嘲笑乡下人刘姥姥,独无描写宝钗之笔,是曹翁忘了这号人物,并不然,只是她维持了大家闺秀的仪态。一方面她让王熙凤认为"不干已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一方面又让老太太,王夫人觉得"小惠全大体"。对黛玉的讥讽听若惘闻,让人以为她从不记恨,又在扑蝶误听小红与坠儿的谈话时,扯出与黛玉捉迷藏之谎。她处世的高明与黛玉的清高形成鲜明对比。于是,宝钗被认为"大家闺秀,温顺,识大体",选上了"宝二奶奶",终成了"山中高士晶莹雪"。

对于宝钗,我一直无法喜欢,从情感上无法接受她与宝玉的婚姻。她的处世圆滑,她的性格温顺,在我看来皆是虚伪之举。借由一些小事拉近与黛玉的关系,让黛玉认为与她"情同姐妹"。对待宝玉,更是好之又好,顺之又顺,全然不同与黛玉的猜忌。

黛玉死时,只说了半句“宝玉,你好……”,便命丧黄泉。如果要我填满这句,我想必当是"宝玉,你好狠。"为何狠心抛弃黛玉,另娶宝钗,这令黛玉情何以堪,一个空有痴心的女子,如果连痴心也化为灰烬,又如何撑得下去。殊不知,这只是王夫人的掉包计,宝玉并非无情,只是一直认为迎娶的是黛玉。再说那宝钗,堂堂公侯女,千金小姐,竟顶别人之名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宝玉掀开红盖头之后,发现林妹妹成了宝姐姐大失所望,就那么把宝钗冰在那儿,不再理会,这叫宝钗又情何以堪。原本"任是无情也动人",竟落得个独守空闺的下场。

思及至此,忽觉宝钗也是受害者,真正害人的则是吃人的封建礼教。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此曲只因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在初读《红楼梦》时,我就对这首曲子情有独钟,此曲声韵凄惋,销魂醉魄。有哪一种情,比这旋律更感人,有哪一首曲子比这更引得众宾泪沾襟?

读罢《红楼梦》,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心酸,或许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兴荣到衰败而感伤,或许是为红粉佳人的香消玉殒而遗憾!

在《红楼梦》中,应该歌颁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纯洁爱情。从小时的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到长大的心生爱念,这是多么自然、纯洁、美好。然而,因为生不逢时,因为当时林黛玉的“孤傲自许,目下无尘”,同周围的环境表现出明显的不合拍,“所以贾府里除了宝玉这个知己是很少有人喜欢他的。”所以外开孤立无援,无权无势的地位。又因为贾母与王夫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处心积虑策划了一场骗局,硬是把薛宝钗嫁给宝玉,使得这段爱情被无情地扼杀,最后他们的结局自然可想而知,落得个“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悲惨局面。

从名着中可以看出作者曹雪芹的绝世才华,尤其是在“黛玉葬花”里更能体现出来。“一年三百六十日,刀剑双寒严相逼,”“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浊陷渠沟。”一首葬花词,就写尽了周遭环境的污秽,逼迫的激愤和对茫茫前途的无能为力的绝望与哀愁。

读完《红楼梦》,这使我对封建制度的痛恨加深了一步,尽管《红楼梦》在中国古典文学里面,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东西——尊重女性,但它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封建制度的黑暗和封建家庭的没落。为什么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难道门当户对真的有那么重要吗?重要到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难道权利和利益真的有那么重要吗?重要到连自己最疼爱的亲人也要出卖?

近日读完《红楼梦》,才明白其妙处所在。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着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连一些不成文的,史无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有具体生动的描绘。

《红楼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卓越成就,不仅在国内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许多国家学者的重视和研究,有法国评论家称赞说:“曹雪芹具有普鲁斯特敏锐的目光,托尔斯泰的同情心,缪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尔扎克的洞察和再现整个社会的自上而下各阶层的能力。”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