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范文

2024-09-28 来源:华佗小知识

篇1

一、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新接触信息技术课的学生而言,他们往往怀着好奇、兴奋的心理,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机械重复地训练,有的内容理论性强、枯燥无味、难度大,会降低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上课时,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坚持做到“难懂的问题演示讲,习惯的问题反复讲,关键的问题重点讲,难点问题细细讲,个别问题个别讲”。教学方式可采用“任务驱动”模式,即先由教师确定教学任务,然后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出本课的学习任务。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又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愿望。在已安排学生进行预习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上机实践,让他们先检验自己的自学能力,从而证实自己的理论理解与实践是否一致。然后,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将正确的操作过程演示给学生,并进行适当讲解,使学生们看到完整的操作过程,以便学生进一步证实了学生对自己预习后自行上机实践是否全部正确。最后,再让学生们上机实践一次,这样就收到了很好的教与学效果。同时,为了配合演示式的教学,教师可又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制作有针对性的课件,使课程内容生动形象,变难为易,也可在课堂上开展小组竞赛、抢答、评选操作能手,在课外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等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辅用一些平和、鼓励性的语言,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对话,做学生的指导者,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探索的愿望。

二、结合教学实际,灵活使用教材

信息技术课需要软、硬件的共同支持。这就要求教师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一般呈模块化、条块化分布,内容顺序从总体上体现了由基础到应用、由易到难的思路。由于各校条件不同,导致教材内容与软、硬件环境不配套,很多内容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视情况而定,以使内容的安排、讲解操作顺序更有利教学实际。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基于教材,但不唯教材,以课标为基准,结合学生的认知实际,硬件情况,结合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重新组织整合教材,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一定要做到抓住精神,大胆予以取舍,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充满实效的,具有针对性的,富有魅力的课堂。否则只是照本宣科“讲解”教材,就和在岸上学游泳一样。

三、善于纠正错误,让学生提高操作技能

信息技术的动手操作性强,如果在操作中失误就会使下一步的操作无法进行。教师面对学生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错误操作,首先要进行总结。看问题是大部分学生出现,还是个别情况。其次,告诉学生怎样避免错误。教师要树立学生纠正错误就是学生积累经验的过程的思想。要告诉学生不要怕出错,但要使学生清楚每一步操作的含义,有些错误操作是具有危害性的,如删除文件、移动系统文件等。最后,教师还应该教给学生查找错误的原因和排除方法,以及一些功能键的用法。从而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再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自行解决,提高操作技能。

四、加强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初中生具有好奇、好动、爱玩游戏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进行教学,这完全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不但不会增加负担,反而有利于教学,学生们也就学得更轻松、更愉快。比如,学习鼠标的操作是比较枯燥的,但采用游戏导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Windows中的纸牌游戏”,并引入竞争机制,看谁动作快、动手能力强。这样在调动起学生积极性的情况下,教师再结合教学目标,讲解一下鼠标操作的要点,经过练习,学生在操作鼠标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了。当然,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尺度,提出要求,让学生必须完成教学任务后再玩,这样既调动学生对教学内容认真快速的学习,又让学生有机会娱乐,让学生既会玩又会学。

五、注重学科间优势整合,提高教学效果

篇2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学探究

引言

核心素养的观点是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被提出的,它把育人作为重要的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当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信息技术成了社会发展的一个主流,为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新的面貌和新的契机[1]。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学习的过渡阶段,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基于信息素养的初中信息技术也备受人们重视。因此,在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为主要目标,从多个层面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走入信息化的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课堂学习情境,重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除了注重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还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一些与信息技术课程无关的活动,这严重地忽视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创设信息技术学习情境,将信息技术知识与信息素养渗透在一起,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2]。例如,《表格规划与修饰》一课是学生继续学习数据统计及图表的基础,关系到学生对数据的统计、处理以及分析工作,是学好数据处理的关键。为了让学生可以接受新的知识,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该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首先,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引入角色扮演情境:作为超市经理的每个同学,你们超市要招聘市场统计分析员,小明和小红共同应聘,他们要完成考题,制作一份“超市商品库存”表。请你们发挥小小超市经理的作用,仔细观察并分析两张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进入角色扮演的情境中,十分活跃,开始积极地观察表格,很快就找出了两份表格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记录商品的属性相同;不同点是,其中小明的表格是将所有的商品信息储存在同一张工作表中;而小红是储存在同一个工作簿中的不同工作表中,同时,单元格有颜色,并且大小统一。然后,教师又请学生回答,如果你是超市的经理,会选择哪一个人作为超市的分析统计员?原因是什么?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表格的规划与修饰。在本节课中,创设角色扮演的学习情境,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全面调动了学生的感官、视觉,从而引起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这样的情景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养成获取信息的意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已经从小学信息技术知识的简单化、具体化开始向抽象化、复杂化延伸,如果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策略,不仅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还会使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教学目标不能按时完成。因此,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结合初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开展新型的教学课堂,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信息化的课堂环境[3]。例如,在教学《信息与信息社会》一课时,虽然学生对“信息”这个词耳熟能详,但是,对具体的“什么是信息”这种问题,学生就说不清楚了。。首先,在课程开始,教师可以直接问学生什么是信息,什么是信息技术,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很难回答出来。。其次,教师请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曾经获取过的信息,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信息的具体性,从而总结出信息的概念。。。

三、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初中信息技术开展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例如,在教学《表格的修饰》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教师可以布置难度不同的任务,在师生、生生合作交流中缩小不同学生层次之间的差距,让所有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在课程开始,教师先设置低层闯关任务:为了了解中学生的消费情况,教师设计了一张“中学生消费情况调查问卷”,并统计了数据。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对“中学生消费情况调查统计表”的设计是否合理,应当怎样修改。之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并进行讨论。学生积极地进行实践,讨论学习,互帮互助,优势互补,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然后,基于低层闯关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师又增加难度,设置中层的闯关任务:在一张工作表中帮助教师修饰本张工作表,做到清晰、美观。。最后,请组内同学之间交流自己的完成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不仅能引导学生在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形成相对稳定的思维方法,养成思考的习惯,也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和思想境界的提升。

结语

篇3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1.学生面临升学压力,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处于应付状态

2.部分工具软件的教学内容小学和初中具有重复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对工具软件的教学仍然“唯技术”

针对目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不重视,教师唯技术、轻创新的教学现状,本文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以创新性为目标的设计能力,作为培养创新精神的突破口,探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设计能力的界定

设计(Design)是指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笔者认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主要指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作品的设计与创作。

1.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设计能力的内涵

在信息活动过程中,学生根据一定的信息加工与表达的需求,运用某种策略,灵活运用相关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设计与创作具有创新性作品的能力。以“创新”为目标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学生设计能力属于一种高级思维能力。

2.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关于学生设计能力的构成

(1)“硬实力”指进行作品的设计与创作活动时所需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信息技术的核心能力,主要指信息的甄别与获取、加工与存储、交流与表达的能力。

(2)“软实力”是指进行作品的设计与创作活动时应具备的创新思维、文化修养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等。这种能力是进行创新设计的核心能力,是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三、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教学策略

1.选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夯实“硬实力”

(1)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实践性和设计性

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设计“硬实力”,教材内容的选择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与基础。纵观信息技术教材,笔者认为教学内容在选择上应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目前,我校所使用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来自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必修部分是基于Windows XP,Office 2003等软件平台,包括“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交流与评价”等内容。其中以“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为主的教学内容集中体现了实践性和设计性的特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很好地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的资源、题材进行作品的设计与创作。

(2)在教学方法上突出情境性和开放性

目前,信息技术常用的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常常是教师创设具有真实情境性和目标指向性的任务,学生在强烈动机的驱动下,进行自主探索和相互协作学习,在教师的帮助与引导下不断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来获得成就感。其中,创设良好的情境是任务驱动有效性的前提,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联想的催化剂。。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以文档的形式呈现《喜羊羊与灰太狼》主题曲的歌词,歌词内容的设置中有漏字、或多字,甚至有错别字。学生自然就学会了文本的插入、修改和删除等操作,教学效果很好。

在以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中还需突出开放性,是指教师在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要学会适时适当地放手,布置一些具有开放性的任务,如“半成品”、或提供任务的框架,具体任务的内容与形式由学生通过探究的形式来完成,并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在创新中提升对作品的设计能力。

2.积淀文化修养、培养迁移能力,提高“软实力”

(1)帮助学生积淀文化修养

优秀作品在其外在的物质形态下又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目前,信息技术课程已注重到了技术素养层面的教育与文化素养层面的紧密结合。。

(2)培养迁移能力

作品的设计与创作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需要学生具备跨学科、跨软件的知识与技能。由于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周期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变化规律,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具有广泛迁移意义的知识和方法,注意总结和归纳不同工具平台的使用方法、不同问题解决过程的共同之处,从而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如,基于PowerPoint 2003软件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深入学习了Word 2003时,学生就能对相关操作技能进行直接创新性地应用了。

3.组织各类竞赛活动,完善课堂教学结构

各类竞赛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拓展和提升,是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又一个有效的手段和途径。目前,每年定期举办的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比赛,以“探索与创新”为主题,旨在鼓励广大中小学生结合学习与实践活动及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创作电脑作品,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近三年来,笔者所在学科组教师每年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此类竞赛活动,多名同学创作设计的作品获无锡市一等奖。实践证明,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总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以创新性为目标的设计能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时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以真正发挥信息技术课程在信息化社会的价值与作用,为培养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挑战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0]35号.

[2]郭杰荣,王先春,胡惟文.电信专业学生设计能力培养的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8(10):127-128.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素养;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248-02

一、引言

当今社会发展趋势是信息化,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水平高低的指标就有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新课标把中学生所应具备的信息素养概括为三项能力:获取加工信息整理,信息传递能力;评价信息活动过程方法及结果能力;通过合作、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信息素养是当代中学生所应具备的一个基本素养和一项基本能力。

二、中学生信息技术课注重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

在初中阶段开展信息技术课,必须对初中学生注重有关信息素养的培养。。

1.可以增强学生的信息技能。在当今信息时代,通过教育培养可以把人的有关获取信息、利用信息以及开发信息等方面的能力以及修养得到大幅度提高,因此把有关信息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不仅能让学生理解有关计算机及网络基本原理、熟练掌握有关计算机及网络的基本操作方法外,还能让学生有关信息应用(应用所学信息技术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等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从而增强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信息技能。

2.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信息技术课,并且有意识地对中学生进行相关信息素养方面的培养,不仅能够让学生具有了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利用信息和评价信息的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利用信息和评价信息过程中,自觉遵循一定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不对他人不对社会构成危害、以最大负责任的态度来行使和利用信息,为保证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3.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加强有关信息素养的培养,不仅能把学生对信息内容的分析和理解、对信息的快速筛选并获取、对信息真假的准确鉴别等科学分析思维能力大为提高,还能让学生通过对信息进行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学会和养成利用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培养以及真正把信息技术能力作为一项新的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因此,更好地面对和迎接当今社会的挑战,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就必须具备包括信息素质在内的这项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初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就是要把中学生在有关信息素养方面的能力培养起来,并进行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中学生信息技术课注重信息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

1.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极其重要。创设自主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大胆提出各个疑问,并大胆地进行尝试解决不仅有利于学生充分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体系、基本原理,还能充分挖掘信息技术教材中的那些智力及非智力因素来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例如每当学完一个专题,我就组织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环境,进行相互交流和讨论;组织学生通过网上交流和讨论,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以这种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来逐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

2.融课堂教学于课外活动之中。实践表明,培养中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课外活动,引导学生有机地把课内知识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以此方式来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3.加强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处理信息能力的形成和培养。这不仅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形成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与传统课程相比较,对实践的重视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是进行信息学习的一大特色。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对所学内容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探讨和实践,以让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相应的创新能力得到不断的训练和提高,以此来促使学生有关信息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例如我在进行“用E-mail收发电子邮件”这一内容教学时,我及时引导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通过建立Blog、Moodle等方式,来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这不仅能让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还可以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过程中不断促使他们有关信息素养的培养。

4.加强学生文化基础素养方面的培养和提高。这是形成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基础。实践表明,一个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建立在这位学生各科良好的学习基础之上的,学生各科基础知识扎实并且全面发展了,这对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具有极其积极的效应;因此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中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也一定要引导学生重视其他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

四、结语

总之,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是开展信息技术课的核心目标,培养学生在现在以及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学会和主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处理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此基础上树立起终生学习的良好观念,以能适应社会的各种变化。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信息素养

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也在不喔新,而初中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必修课堂,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并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方式,为将来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做好准备。因此,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积极实施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更好地发展学生实践能力。。

一、任务型驱动法

“任务型驱动”就是在探究信息技术有关的理论与实践过程中,教师设计好课堂探究的主题,引导学生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活动主题设计好问题探究,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形成一种自主探究学习的学习模式。“任务型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遵循了初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结合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特点,以探究活动为主动形式,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学科理论,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任务”的目标明确,探究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具体,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任务型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问题解决为目标,通过师生、生生多维互动的形式展开课堂探究活动,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当然,教师在实施“任务型驱动法”时,需要注意几点:(1)任务设计的目标要明确。设计“任务”时,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2)“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要突出学生的实践操作,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形成能力。(3)“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考虑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认知能力等。对于较难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二、协作型教学法

新课程理念下积极推进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增强自主探究能力,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而初中信息技术学科在开展协作型教学方法有着独特的自身优势,将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差异较大的学生组织成合作探究小组,积极开展合作讨论,通过操作实践的示范性,提升综合实践能力。比如:在探究“电子报刊的制作”这一节课时,一方面教师首先要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同时,可以引导他们开展小组协作完成制作的任务。首先教师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让各个小组成员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将制作的电子报刊框架与内容呈现出来,形成初稿。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有的小组确定主题为“学雷锋”电子期刊,有的确定为“关爱残疾人”主题等,然后对照主题,各成员收集相关的主题素材,并形成初稿。。

实践证明,小组协作型学习模式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策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为“主”,同时积极为学生创建协作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创设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互助、协作式的学习环境,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确定好主题,通过合理分组,自主合作探究,既解决了教师难以面面俱到的问题,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问题情境教学法

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他们保持积极的状态,课堂更具有针对性,导向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有关实例,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作业,启迪学生主动参与,将完成的作品直观呈现,这样将学生的内容形象化。问题情境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在探究的乐趣中持续激发学习动机,变被动为主动需要,学生学习才有兴趣,更有积极意义。例如:

篇6

新课改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提出明确要求和目标,即提升学生信息素养,通过创造有利的信息环境和学习平台,增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创新实践,加强交流与协作,最终营造出高中信息课堂文化氛围。新课改大力推行后,新教材教学内容较以往有了很大改变。教材核心内容由必选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选修课程数不受限制,但至少选修一门。必选课程主要是针对初中信息知识的回顾和升华,进而引出更深刻的命题,要求学生对各个阶段的信息课程进行系统整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系统的能力。选修课程则给予学生自我选择和学习的空间,使学生根据自我兴趣和特长自由发展,在信息技术学习中找到感兴趣的领域。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要求教师积极转变观念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构成比较多元,老教师占据一定比例。相较而言,老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较深,和年轻教师相比,很难迅速转变教学理念,因此,加强教师信息培训尤为重要。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理念在中学课堂根深蒂固,高中阶段学生面临高考压力,破除应试教育的桎梏难度颇大。在此背景下,学校、教师和家长应加强沟通和合作,教师作为一线施教者,应自觉摒弃灌输式教学模式,努力创设互动式信息课堂。要创设互动式信息课堂,教师应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杜绝单一的教学思维,实现信息技术和音乐、美术、英语等学科融合,多方位、多层次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三、创设全新的教学情境,实施信息技术教学新模式

1.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坚持学习的内在动力。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要切实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应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方式多样性。。教师如果只是单纯地将书本知识口述或演示一遍,则难以使学生产生具体印象。此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将书本知识点通过动画形式模拟出来,让学生在欣赏动画的过程中对图像处理产生形象化认识,无疑将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倡导探究式学习。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他们自主探究、自主获取知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他们通过自我克服,进一步培养坚韧品质和可贵智慧,为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奠定良好的内在基础。如学习“文件管理”时,很多学生表示删除、复制、粘贴、创建文件和文件夹太容易了,没必要继续学习下去了。此时,教师可顺势提出一个问题:“假如你们不小心误删了文件,应该怎么恢复和找回呢?”很多学生突然愣住了,紧接着开始查阅资料,和同学交流讨论,利用不同方法尝试。教师适时抛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增强课堂教学的丰富性。

3.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做到活学活用。

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兼具的学科,对实践能力的要求更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都是为参与实践做准备。学生对理论知识烂熟于心,无法完成实践要求,变成“纸上谈兵”,违背信息技术学习的根本目的。因此,教师应在课堂、课后为学生创造实践环境,将考查学生实践能力作为评价学习情况的主要指标。

4.搭建学生之间信息共享平台。

信息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十分浓厚。因此,尽管课堂教学时间十分有限,教师也应为学生创造一定的交流学习时间,让学生自由提问、交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及时解惑答疑。通过搭建学生之间信息共享平台,不仅拓展学生思考维度,而且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而教师的适时参与则为这个平台提供“技术支持”。

篇7

乐教乐学:搭建家校协同教育的桥梁

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创新研究

小学国学经典教育翻转课堂实践研究

利用IPTV助推教育信息化纵深发展

高中语文教学整合影视资源的研究

曲径探幽入信息技术应用之佳境

浅谈数字化校园网络建设与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信息化的中职机械专业教学探索

交互式电子白板让英语课堂生趣盎然

双峰县召开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

卫星远程盟校对农村学校发展的影响分析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融合的课例研究

一年级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不妨这样用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政治课堂教学

农村学校“班班通”应用现状浅析

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结合初探

突破与融合: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思考

APP软件辅助大学二外日语教学的探究

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单元复习课中的应用

“互联网+”背景下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浅谈信息技术在学者型教师形成中的作用

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几点思考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多功能电子教学平台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

学生行为管理平台ClassDojo在课堂中的应用实践

移动平台在青少年宫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茶陵县教育局机关干部深入村小调研网络联校建设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论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育主体及其关系的变革

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教学有机融合的成效研究

浅谈机器人教育的现状与构想——以长沙市为例

浅析当前普通高中机器人教育的不足与对策

机器人教学与小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

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优化中职数控专业教学活动

信息化背景下中职软件教学与实训教学融合之探索

双峰县召开教育信息化教育云平台应用工作会议

中学生信息素养提升与电脑创新制作指导策略研究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探索

中小学电脑制作“计算机创意编程”项目综述

不为彼岸只为海——《初识Scratch》教学体会

浅谈高中学生二维动画与三维创意设计培训的策略

浅谈“互联网+学校管理”本土化建构的几点体会

张家界举办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工程项目培训班

篇8

【关键词】 翻转课堂 信息技术 网络微课 探索和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4-001-02

信息技课是实际操作课,基本是边操作边讲解,一些操作因为细节较多,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现阶段初中信息技术课时数较少,老师所带的班级数多,同时学校关于信息技术的杂事较多。为了解决时间少任务重的矛盾,提高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益,把网络微课引入进信息技术教学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它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再局限于教师面授,学生被动听课的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一、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解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主要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主要通过老师在课堂中的讲课来完成,而知识内化则主要通过学生在课后完成作业的实践中完成。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形式的一种颠覆,将教学形式的两个阶段完全颠倒过来,知识传授在课后完成,知识内化在课堂中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这就是所谓的翻转课堂。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同

1. 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翻转课堂中,教师由传统的知识讲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教学的中心由学生转到了学生,教师成为帮助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学生角色相应转变

翻转课堂是富有活力且需要学生高度参与的课堂,在一定的技术条件支持下,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反复与同伴、老师之间进行知识的交互,使知识得到深度的扩展,学生成为翻转课堂中的主角。

3. 翻转课堂重新分配课堂时间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减少了教师讲课的时间,给学生的学习活动留出充分的时间。进行学习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协作中达到对学习任务的完成,在不减少基本知识的讲授量的前提下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根据教师对绩效评价的反馈,学生可以更加客观的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更好的督促自己的学习。

二、网络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索和应用

随着翻转课堂在世界上的流行,陕西省运城市新绛中学成为我国翻转课堂的应用实例,他们实行的课堂模式主要是把每天的教学分成两部分,上午是展示课的时间,下午就是互动,金陵将新绛中学的这种教学模式成为“中国式的翻转课堂”,成为翻转课堂在中国的典范。重庆江津聚奎中学选取两个试验班开展翻转课堂实验,之后的问卷调查显示,这种教学模式非常受学生的喜爱,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近年来,随着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兴起,一部分研究者也作出了一些尝试,但是收效不多,毕竟翻转课堂改变了传承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其过程必定是无比漫长的。

在时展的前提下,信息素养成为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成为摆在初中教师面前的难题。

信息技课是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课程,基本是边操作边讲解。利用一款好的录频软件就可把老师的授课过课录制下来(如:录屏专家是款非常优秀的软件)。。

1. 精心制作微课

。。

2. 组织好课堂讨论和作品评比

课上,让课前完成学习任务的同学进一步修改作品,同时辅导其它同学,小组内成员互相帮忙。。让小组成员讨论课前课上学习碰到的问题,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小组组长把问题以书面的形式上交老师,老师经过了解,把普遍性的问题放在课堂讲解,个别问题个别辅导。再让每小组推选出最优秀作品放在课堂展示,并给小组成员加分。。

3. 及时提供资源

三、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趣味性、项目性、实用性等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但翻转课堂网络微课学习受到许多客观条件限制。

通过本校八年级457名学生《课外利用网络微课学习信息技课程》调查。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大多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但由于电脑在家庭普及不够,家长对信息技术课不够重视,初中学生在众多年龄段学生中具有自身的特点,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不够强,利用课外不能完成网络微课学习任务。在信息技术这门本身就充满了活动性的课程中,翻转课堂如何能得以应用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将是非常严峻的挑战。目前,课外学习网络微课只能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让部分有条件感兴趣的同学先学。要在课堂上让这部分同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起引领示范作用,帮助其它同学学习,让课堂学习更加有效益。

四、结论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应用中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不利于学生自学的因素,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翻转课堂教学,不仅对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做起到重要推进作用,还有利于教师与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起监督作用。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不仅做到了有针对性的节省教学时间,还极大的提高了教师教学的效率。。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新明,何文涛.支持翻转课堂的网络教学系统模式探究[J].现

代教育技术,2013,8(23).

[2] 赵,仇慧.关于翻转课堂的思考[J].2013(15).

[3] 雒真.翻转课堂优化“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的探究[J].教育

教学论坛,2013(44).

[4] 朱宏洁,朱.暗转课堂极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课程与教

学,2013(8).

篇9

自基础教育新课程开始实施以来,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教学目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从基础课程到计算机课程,教学理念都有了比较大的改变。目标,小学、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还未出台,所以一切的课程目标,都沿用了基础课程的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可以理解为:

1.培养信息素养与技术素养,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养成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习惯。

目前初中信息技术内容:信息与社会、计算机系统组成、操作系统(操作)、网络信息获取、字处理软件使用、表格处理软件使用、幻灯片制作等。

三、高中阶段

1.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能应用网络获取信息;

3.能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

4.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依法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四、共同的学习内容

;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初步学会数据处理的方基本法;了解信息智能化处理的方法。

五、目前存在的问题

1.是发展不平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镇与农村发展不平衡。等等这一些,主要是设备与资源的发展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2.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不同。有的教师以教材为主线,按步就搬进行教学,导致学习水平的下降。

3.教师苦于教学资源的匮乏。教师备好一节课,要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得教学资源,而不能从正常的渠道获得资源。目前,一些重点学科是教学资源与教辅材料泛滥,而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辅资源难以求得。所以迫切需要有一写教学实验用书和教学资源。

4.学生知识水平的起点不同。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第一次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年龄不同,所以,他们的水平也不相同,所以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都会产生零起点和非零起点的学生,这样就给正常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5.教学设备不足,由于经费投入不足,目前,一些地区仅中心校有计算机教室,而一些农村学校的计算机设备配备不足。

六、我认为可行的解决方法

1.初中的教学内容与高中教学相同内容的要求不同,初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技能操作,熟练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理解学习中必备的基本知识。例如,键盘操作:目前大家共识是要提高学生输入汉字的速度,要熟练使用一种输入速度较快的输入法。但输入法学习起来要花一定的时间练习,在教材中很难作为重点来编写,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自主学习,开展一些趣味活动,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初中的教学,要定位在熟练操作水平上,为高中的学习打下基础。

。。

。要从教师、学生、教材三位一体中去研究教材、教学内容。

4.急需教学辅助用书。目前,我省大部分地区普遍使用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用书,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一致认可和好评。但是,教学用书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教学的要求,所以急需有本适应我省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配套用书,为学生上机实验提供开放性指导,提供实验素材,帮助学生巩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综合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为初、高中课程提供衔接点,适应高中新课程的要求。

5.用好教学资源。近期,福建教育出版将出版《信息技术综合活动指导用书》,以适应目前我省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需求。这本书由七个单元组成,与《福建省中学信息技术(初中)》教材中的单元模块融会贯通,每单元内容自成一体。配合教材内容,在每个单元中设计了若干个实践活动或综合活动项目,创设学生熟悉的学习生活环境,寓教于乐,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环保教育及道德情感教育,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用。。

篇10

在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素养成为初中生必备的素质之一,为此,在现阶段初中课程教学中都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并注意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信息技术技能,帮助中学生巩固信息技术素养,但是,现阶段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理解掌握基础信息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熟悉各种基本计算机操作技能,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学习技能的目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成效。

1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师理论水平较低,多为兼职教学。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增的教学科目,师资力量多从其他学科转岗或兼职,教师并没有进行系统的信息技术学习,甚至处于边学习边教学的阶段,他们的理论和专业知识较为缺乏,只能从较浅的层次传授学生,不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养;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方面,也只是让学生自己摸索操作,学生在课堂中将“玩电脑”作为学习的内容,这样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方面很难取得效果。其次,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任务不明确,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不作考察,对学生也只是要求他们了解信息技术知识,并没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学生在去机房的上机操作中,更多的是玩一些小游戏、浏览网页或者登录聊天工具,没有发挥计算机应有的作用,更不可能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知识和拓展自己的学习渠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心态也较为放松,对知识的掌握水平普遍较低。最后,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枯燥。在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中,理论知识的传授主要是将难懂的概念向学生灌输,而使用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课程则是让学生进行枯燥的打字练习或者进行建立、设置各种文档的操作,课程设计较为枯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将信息技术学习当作一门枯燥的课程。

2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分析

2.1 注重教学设计,多种教学方法有效结合

课程设计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优化课程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知识掌握的水平;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当减少理论教学的课程,将实践教学作为教学重点,可以通过小软件增加打字、设置各种文档操作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相关知识的拓展学习,通过增加网页设计、Flash制作等实用性强的操作技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教学方法是做好教学工作的核心,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质量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方式进行教学,如示范教学法和帮扶结对教学法。示范教学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边讲边示范,学生在听课的同时,按照教师的示范操作进行练习,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快掌握知识和操作方法。帮扶结对教学法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差异进行分组,对于掌握较快的学生分配为组长,可以先对组长进行培训,让组长学会并掌握技能,然后由组长负责教会其他组员;这样教师可以抽出时间对各组进行点评,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2.2 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但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学习,还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兴趣的作用下,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更高,对知识的掌握也会精益求精,并通过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总结出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强化练习,通过重复的练习,让学生学会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对知识的掌握也将更加牢固。

2.3 注重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实际上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为此,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训练,而不是局限在理论知识的讲述,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比如,在讲授如何利用搜索引擎这一常用网络技术时,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网络上自己搜索问题的答案,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逐渐了解到搜索引擎的具体使用方法。此外,为了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实际使用能力,还需要进行操练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学习练习,掌握专项技能训练,使得学生在反复练习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面对信息技术问题时可以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

3 结语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