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案例范文1
生物科学的发展史是一部不断对生命活动规律进行探索创新的,无数的科学探索留下了大量的经典生物实验,这些经典实验蕴涵科学家独具匠心的科学思维和巧妙的实验设计方法。可以看出,生物科学史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世界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等内容,因而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生物科学史的学习不仅是《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明确要求,也是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切实需要。
案例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选取合适的案例贯穿于教学过程,来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研究等,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以达到锻炼学生的能力及形成良好的的个体品质的教学方法。将生物科学史融于生物课堂中,进行案例教学,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生物科学的素养,同时能有利于提高学生信息搜集、提取和分析的能力以及简单的科学实验设计能力。
1 生物科学史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1.1 利用生物科学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学教学实施的核心任?眨?也符合新一轮生物学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
生物科学史中记载着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从中挖掘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把它们渗透到生物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乃至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都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学生置身于科学史的氛围中进行领悟和体会,获取丰富而有趣的知识营养,体验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并在厚重的历史感中体会前人的智慧,从而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
1.2 利用生物科学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生物科学史就是科学家探究生物学知识的科学过程史。生物科学每一个知识点的产生过程,就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逻辑推理、检验假设、分析结论、交流评价等,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的良好素材。学习生物科学史有助于学生了解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而且可以从其中一些典型事件中学习到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这样不仅可促进学生深刻领会生物科学理论的论点,还能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一定的探究能力。
2 案例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2.1 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建构和内化
生物学基础知识包括基本的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案例教学法通过呈现案例情境材料,经过分析与讨论,不仅能帮肋学生获得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内化,建构到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中去,利于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知识即“隐性知识”。而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中,学生尽管能够记在所学的生物学理论知识,但这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理性思维的认识和收获,是一种单一的、静成的、孤立的抽象知识,充其量也就是一种“显性知识”。
2.2 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可以说,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的结晶,这在生物科学史上有很多例子,最经典的是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生物学家克里克从1951年~1953年两年间在英图剑桥大学实验室里亲密的合作,最终揭示了生命最本质的奥秘――DNA双螺旋结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在传统的中,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机会不多,且较多地停留在口头层面上,如果处理得不好,很可能变成一种生硬地说教,而教学的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交往与合作的过程。因为小组合作是案例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学会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和信任。
2.3 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意识是创新的起点和发端,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有发明和创造。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通过案例的呈现创设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情境,课堂教学就在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分析、小组讨论、提出方案中进行。学生通过分析案例中所涉及的各种各样的生物学问题,潜移默化地便逐步学会了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
3 结合生物科学史的案例教学过程
3.1 选择合适的生物科学史撰写案例
案例撰写是教师在课前必须要完成的准备,也是搞好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首先,教师要确立教学内容,并收集与此相关的生物科学史内容的案例素材。因为要编写高质量的生物案例,就要有充足的案例素材。其次,教师要分析学生现有掌握的知识水平,结合相应的科学史内容在整个生物教材中地位,制定这个课时的课堂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是生物案例撰写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为从案例素材的筛选与取舍到最终形成案例的整个过程指明了方向。。最后,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技能和知识背景,教师结合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并能产生思考、讨论的问题,写出组织教学案例。
例如,在对光合作用发现史组织教学案例时,教师可先罗列光合作用的背景描述,并整理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将不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实验结果、分析结论一一对比,找出光合作用研究进展的方向,同时根据生物课程目标确立光合作用发现史的知识、能力、情感的教学目标,最终撰写出光合作用发现史的教学案例。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科学家们的实验情景进行问题的设计及讨论,丰富案例内容。
3.2 在课堂中实施生物科学史的案例教学
在课堂中对生物科学史的案例教学进行完美实施是体现案例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撰写好的案例是进行生物科学史教学的保证,而在课堂中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巧妙地应用教学技巧,适当地辅助教学手段,是真正落实生物科学史案例教学的关键。。
在遗传物质发现史的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提出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机理开始了理性的认识,随之与学生一起重温科学家的实验过程,体验他们所做的实验,感受伟大的发现。在讲述格里菲斯、艾弗里的体内、体外转化实验,在描述赫尔希和蔡斯探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简单的叙述是不足以展示当年科学家们的那种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所以教师得有效地利用、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合理地、有条不紊地呈现。问题适宜时机的导入、实验表格的设计、各种多媒体辅助的支持以及师生间互动模式的合作,都是将案例教学实实在在在课堂上实施的手段。
3.3 总结、反思、完善,以形成一个成熟的案例
一个成熟的案例并不仅仅是一两堂课的教学实施就能形成,没有及时的总结、反思,?]有一个案例的多次反复的教学实施,没有不同案例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的对比,是不可能获得一个成熟、完善的案例。
历史课堂教学案例范文2
一、利用时事案例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导入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新课导入要体现主旨、展现中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选择好一个典型的时事案例导入课堂,利用它的时效性、生动性、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特点,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是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教学内容。它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社会、人类的关系和作用,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是体现化学教育价值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本单元内容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特别是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火灾等灾害的意识都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与本章的教学内容紧密相关,是一个非常好的时事题材。
2010年11月15日,上海余姚路胶州路一栋高层公寓起火,导致58人遇难,70余人受伤,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伤害和巨大损失,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我们及时引导学生思考三个问题:一是起火的原因是什么,二是燃烧的材料是什么,三是火灾现场的逃生办法有哪些,明确了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紧扣了教学的中心任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了起来。
本堂课采用的是情景导入法,利用火灾对人们的警示效应,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使学生的情感达到最佳状态,将课堂顺利地引向深入。
二、利用时事案例深化课堂内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时事案例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实际内容,题材鲜活、贴近现实,针对性强,对于提高课堂实效很有帮助。
本单元是化学课改教材增添的内容,将散落在老教材中不同章节的内容,如原来在第一章《氧气》中有关燃烧条件的探究、第五章《碳和碳的化合物》中二氧化碳灭火、甲烷及乙醇等燃料的燃烧等融合在一起,以燃烧作为主线,将燃料的利用、燃烧带来的不良后果等内容组合在一起的逻辑结构。。。学习本单元内容,能帮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上海“11・15”特大火灾非常适合本章教学特点和内容需求。通过分析事故原因,可以深化、活化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达到教学目的。
此次火灾发生时,该建筑正在实施节能综合改造项目,也就是外墙保温工程。起火原因是由无证电焊工违章操作引发脚手架和外墙上的易燃材料,火势迅速向居民楼里蔓延。火灾的燃烧材料是事故现场违规使用大量尼龙网、聚氨酯泡沫等易燃材料。教师在分析火灾事故原因和消防灭火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以及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三、利用时事案例拓展课堂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阵地和主要渠道。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化学教师必须营造一个理论与实践、书本知识与社会事例相结合的大课堂、大空间,将课堂的创新思维训练运用于生活实践、社会实践,激发学生创新动机。将时事案例引入课堂,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思维水平,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历史课堂教学案例范文3
关键词:案例教学;教师教育;课堂教学
20世纪20年代以来,案例教学已成为被广泛应用于商业、法律和医学领域职业技能培养的基本教学模式,因其独特的互动与多元等特征,也逐渐地为教育学领域所运用,正如许立新教授所指出的,对案例教学不断增长的兴趣来自于人们对作为与抽象和概括相对立的“叙事”这一思想形式及其价值的日益欣赏[1]。尽管案例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在认识和实践上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高等师范教育课程“课程与教学论”中“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的课堂教学为例,展示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实际运用过程,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一则案例教学的课堂教学观察
1. 教学准备
案例选择 。针对当前案例探究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等问题,教师以一堂校本公开课“学习方式的变革”的录像为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案例探究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解读其中的有效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教学前的提示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案例展示中需注意的问题:第一,注意思考所学过的案例探究教学方法的含义、特点及其在本堂课教学中的具体体现;第二,注意观察案例中课堂教学的内容,其中的教学难点与重点及教师所采取的突破手段,与以前观察的课堂教学相比较的创新点;第三,注意思考案例中的教学对象(某高校大一新生),学生所拥有的知识前提等背景因素;第四,教学中学生可能对教学方法运用的效果产生疑问,提醒学生重点思考这一问题。
辅助工具的开发 案例展示前,教师在讲解课堂教学方法的相关理论后,结合本课堂案例教学的任务导向、问题解决性质、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和学生合作开发案例观察记录表,并分发给学生。
2. 教学过程
教学中的任务选择与分配 教师提出本课教学目标是通过案例展示,让学生学会分析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学习要求包括观察案例中教师对案例探究教学方法的设计及运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效果、课堂教学的环境因素等问题。围绕“教师案例运用效果”核心问题,要求学生分别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知识落实、教学环境四个角度,分组观察与讨论。?其中的关键问题是什么?(2)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是如何发展的?(3)对本堂课所遇到的问题,是否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怎样解决?为什么?(4)你认为这堂课的教学对学生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5)你从这个教学案例中学到了什么?
学生在课堂中的观察与思考
A组的观察与思考结果:这堂课很好地体现了案例运用过程的能动性。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回答中可看出案例运用的目标达成度比较高。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支配时间少,在提供主动参与机会的情况下,没有同学主动举手发言,学生的热情度不够,说明教师在案例运用中的操作功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影响较大。例如典型片段“感知学习生活”中,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回应仅仅是“你回答很好”等。教师选择“美国的自主学习模式实验”和“卢仲衡的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改革试验”案例导入,体现了学习方式理论的生活性和思想性,问题设置也能反映学习方式变革的现实问题。观察发现,两位学生根据老师的设问回答的内容与老师的达成度很高。这是否意味着问题的难度不够?是否需要提高有效思考的广度?是否可以尝试由学生提出问题?
B组的观察与思考结果:整个教学环节始终是以目标为导向,多种材料不同角度的呈示方式印象比较深刻。。 例如在“典型片段—解读学习方式”环节中,美国学生在“自主性学习模式实验”和中国学生在“自学辅导教学改革试验”期间新变化的四个场景之一,教师设计的追问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化中体现的道理,让学生主动构建学习方式变革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和探究性。但教师讲解过程中有点模糊,其中的学习方式变革的“本质”和“道理”应说清楚是什么。
C组的观察与思考结果:整堂课具有一定的开放、自由的特点,也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关怀与尊重,具有一定的创新特质。但有的问题抛给学生后,没激发学生的热情,说明问题可能太易或太难,也有可能是偏多,如在“典型片段—合作探究”中,教师针对“学习方式变革的意义”的教学,采用的是合作探究的方式,在环节安排、教材处理与分工要求方面有特色,应该是有效的。但是,观察发现,组内有合作,组间无竞争。而且合作仅用2分30秒,存在时间不足。另外,学生发言说“我认为……”,这不是本组意见,教师评价也不妥。
D组的观察与思考结果:通过层层递进的设疑与追问,使得知识由浅入深的思考过程实施得比较紧凑,知识的落实也保证了准确性。不足之处就是资源整合中教材处理太细,偶尔忽视了对学生的评价。如在“典型片段—创造学习生活”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自主性学习方式的建构中启发学生得出学习方式变革的原因、意义与途径,这部分的知识是重点但不是难点。在这里,教师基于学生已有的关于学习方式的知识基础,让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能力。但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值得我们共同探讨。
学生最后的结论:本节课无论是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行为,还是从课堂教学氛围来看都充分发挥了案例探究法的作用,如教师提供了活生生的“美国的自主学习模式实验”和“卢仲衡的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改革试验”案例等素材,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师生共同设计的问题中,他们将思考点放在诸如“自主性学习模式中按需学习计划与非指导性教学的关系与处理方法”、“自学辅导教学改革试验中所体现的启、读、练、知、结相结合的原则”等问题的思辨和推理上。教学过程是通过在问题引领下的对话与交流,启发和引导学生。教师并没有将理论点直接传授给学生,将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而是在平等的商榷中提出建设性意见。这些对学生和我们都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让我们懂得运用案例时必须要注意教学中怎么启发学生、怎样针对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等。
教师的教学反思记录
特殊的教学场景为学生提供了对课堂上随机生成问题进行专业思考的机会。面对鲜活的学习模式实验问题,学生们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同时,及时参与到集体讨论中,激发运用所学的教学方法的理论来说明实际教学中产生的问题的热情。学生们增长了应对课堂教学中有可能遇到的问题的经验及机智,并在积极思考与讨论中生成了问题解决的措施。。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一个教学方法运用自如的课堂,教师具备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反思性实践、整合知识、技能和经验可能发挥的作用。同时,让学生懂得了在处理突发的教学问题时,教学经验积累起到的基础性作用,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具体的教学场景中呈现形式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但是,要实现高效的案例教学,这节课仍有值得探讨的问题:第一,案例呈现的故事性与趣味性问题。第二,录像课的观察中出现了一些寓“理”之“题”,但教学中没有抓住这些“机遇”,影响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分析。第三,本教学案例的功能发挥并不充分。本节课所设计的问题都有特定的价值向度,但教学过程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出现了“浅尝辄止”的现象。在展示情境与问题后,应该给学生足够时间,让学生既能认识课堂教学中所反映的教学方法运用的现象,又能把握其本质。
二、课堂教学观察的启示
1. 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课程中的突出优势
培养师范生的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区别于其他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
一是凸显过程的生成性。。在案例教学的教与学现象发生的进程中,生成与变化包含有新的教学思想与学习思维,是场景参与者新的知识生成的过程。它们既呈现出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当下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具有的独特性,也表现出所有发生的行为与特性的有机和谐性。在这些行为过程中所产生的教师个体、学生个体、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使整个课堂自始至终处于动态的生成过程之中。。学生在对录像课的观察与分析中的获得,是在由案例资料和小组讨论与学习的交互作用中生成的。
二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首先,案例教学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提供了特殊的学习情境。在案例的呈现中,学生自主迁移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旧知识的反复冲突中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交互。其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够以对案例中呈现的问题为起点,以问题表征和问题解决为指向,由此达到学生知识自主建构的目标。最后,在情境中进行独立思考与合作的意义建构过程中,会话与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与对话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课堂教学在这种对话与交流中,促成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一堂录像课的观察与讨论,为学生提供了“课堂教学方法运用”的情境描述,学生的学习与探究,是在观察与思考“学习方式的变革”课堂教学这一特定情境中进行的,让学生看到如何进行专业思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与新的专业行动决策。
三是促进教师角色转变,提高专业化水平。在案例教学中,无论是教师初始接触案例的原始材料,还是把原始材料转变为案例并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教师经历了的过程蕴含着的困惑、感悟等能够激发自身的职业热情,并为教师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留下深深的印记。在将其付诸课堂教学实践引领学生体验教育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及反思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了教师对自身工作的理解,更加明确了教学中的要求与方向,明确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的关系与价值,在这种预测性、实践性与反思叠运行中,可以潜移默化地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2]。这堂案例教学的教学实施中,教师参与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并通过问题设计与讨论启发,做好了学生课例展示中的观察引领者的角色,教师自身加深了理论理解与课堂教学指导能力,提升了专业水平。
2. 运用案例教学时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一是教学案例的质量问题。。案例故事所依据或反映的理论背景和思维逻辑是教学过程切入和案例材料组织的关键,因而要对此做出清晰的说明,使教学过程具备其应有的理论价值和意义[3]。其次,案例的内容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案例教学要保证是对一个真实发生过的事件情节的叙述,要具体地展示事件演进的全过程,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案例进程[4]。再次,案例的编写与执行要遵循一定的指导原则与程序。在选择、编制与运用案例时,要充分考虑到运用过程的复杂性,考虑清楚案例教学的具体目标、案例的复杂背景、关键性细则、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等。最后,案例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通过学习案例让学生学会理性的决策形式和科学的原则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二是案例教学的局限性问题。首先案例教学自身的局限性。案例教学中,无论是案例的选择还是其编制与实施,都具有较高的复杂性,期间的工作量要远远高于其他方式的教学。其次案例教学的适用对象较为有限。有研究发现,对研究生进行案例教学的效果要优于本科生。而以教学实践为主要目的的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应该以案例教学为主,但要充分考虑到学校师资、学生课程设置及班级规模等整体实际情况确定案例教学的比例,从而保证案例教学的效果。此外我国的案例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同时,很多教师对案例教学模式不太适应。这些都已成为教师运用案例教学中的困难与挑战。
参考文献:
[1]许立新.案例教学:当代中国教师教育模式的新视野[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1).
[2]郑金洲.认识“案例”[J].上海教育科研,2001(2).
历史课堂教学案例范文4
关键词: 高中历史 导学案 主体地位 教学方式
近日,在中学历史教参2015年第3期刊登的《课堂:“学案导学”大行其道的必然后果》一文中指出“学案导学”的大行其道的两大后果:“学案导学”让教师弱智化;“学案导学”让课堂庸俗化。笔者掩卷深思,感同身受,因为所在的县市区中学也在大力推行“三动课堂”,实行小组合作,学案导学,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案导学”大行其道。“导学案”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编制和使用不当,则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会成为教师教学的指挥棒,教学效果不一定很理想。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合理编制和巧用导学案,避免“学案导学”的缺陷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见解。
一、合理编制导学案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它具有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合作探究、当堂训练等功能,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自主发展的“路线图”。这个“路线图”的合理编制,需要融合中学教师的大量专业和学情知识。教师在编制过程中不仅要查阅相关知识,而且要注意遣词造句、字斟句酌。所以,一份精心编制的导学案,是教师“高智慧的结晶体”。那么,教师在设计历史导学案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
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过于强调教师教的地位。在这种理念下,教案则被老师们视为传递知识的载体和法宝。设计导学案,首先要打破这种观念,“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是设计导学案的理论基础。。因此,在设计导学案时要打破传统教学理念,坚持“以生为本”就是要做到: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坚持“以学为本”就是让我们做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评促学、自学为主。
其次要体现“导”的作用。
导学案的核心在于一个“导”字,就是“导学、导思、导练”,让导学案成为引导学生学习,训练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指南针。所谓的“导学”,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编制“导学”部分时,第一部分是课标和考纲展示,要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目标。第二部分是知识框架的构建,这一部分需要老师对教材进行知识整合,让学生一目了然,构建新的知识框架。如人教版必修一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设计知识框架如下: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前提:秦的统一(原因、意义)内容:皇帝制度(由来、特征) 中央官制(构成、作用) 郡县制 (特点、作用)评价:
第三部分是知识梳理,把本课所学知识以二十个左右的填空形式呈现出来,通过导学案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内自主学习课本的基础上完成这些内容,从而对本课的内容有初步的整体了解,为下一步“合作探究问题”做好准备。
所谓“导思”,就是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是导学案的核心部分。如人教版选修四《孔子》一课,为了使学生掌握本课重难点知识,笔者根据学情(小组成员为6个),在编制本课的导学案时,预设了六个问题让学生探究。问题涉及学生在必修二第1课和必修三知识第1课所学的相关知识,还精选部分史料,让学生学会史论结合,培养学科思维能力。设置问题如下:
合作探究1: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角度概述孔子创立儒家思想的背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有哪些?
合作探究2: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在教育上有哪些贡献?
合作探究3:孔子创立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和礼,他的教育活动践行其思想主张,试从他办学对象、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方面举例说明。
合作探究4: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摘自《论语・颜渊》根据这段材料概括孔子的思想。
合作探究5:子曰“为仁不富矣,为富不仁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仁”者与“为富”者分别代表哪一阶层?你认为“为富者”致富的原因有哪些?材料反映的本质现象是什么?
合作探究6:结合所学知识,简单评价孔子。
这些问题涉及的知识既有基础性的知识,又有理解性的、规律性的知识。从“问题探究1”至“问题探究4”,学生依据课本知识基本上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但依据课本对高中学生来说是不够的,因为课本内容比较简略,有些问题甚至在课本中找不到答案(比如问题探究5、6所涉及的答案),这些“挑战性的问题”往往更能激发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导学案所设计的问题就是为学生引思路,提供学习线索,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所谓“导练”,就是精心设计训练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围绕本课的重点问题精选试题,兼顾知识与能力,一般五六个选择题。学习是内化的过程,只有经过思考的知识才能成为学生的财富。“导练”要坚持“先练后评”的原则,这部分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后完成,有疑难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再进行点评,其目的是通过训练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巧用导学案
历史本来是有血有肉的,历史课堂自然应当是丰富多彩的。“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当历史遭遇“学案导学”的“”之后,“历史教学的流程变成了骨肉分离”。在教学实践中,有人指出“导学案”就像历史教师的枷锁,“学案导学”让历史课堂庸俗化。所以,“导学案”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就会成为教师教学的指挥棒,教学效果不一定理想。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巧用导学案,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首先坚持“先学后教”。
“先学后教”在教学实践中一般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课前发放学案,导学案编好后,教师提前一两天将导学案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借助导学案自主学习,并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导学案中老师预设的问题,学生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以先学习掌握,剩余部分在课堂讨论中解决。导学案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并记录在导学案上,留待课堂上讨论交流。对于课前预习的落实,上课前教师会将导学案收回批阅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情,整理学生在预习中暴露出的问题。另外一种是课堂中发放导学案。在有些地区或学校,历史属于不太受重视的学科,为了给学生减负,在上课一开始,在经过简单的复习导入之后,“导学案”开始粉墨登场。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大体是10分钟。在这段时间内,学生浏览教材并完成基础知识的填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观察和辅导个别学生在看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了解学情和导学案中出现的问题,达到师生共同学习。
其次巧用导学案。
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巧用”导学案体现在,要善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善于当堂训练和点拨。
第一,教师检查学生课前构建基础知识体系的情况,主要检查不太认真和自学能力较弱的学生。并将一两名在“构建基础知识体系”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学生向全班学生展示,树立学生今后学习的榜样。同时,对第二部分学习任务即合作探究部分进行小组分工。
第二,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为了完成导学案中合作探究部分。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讲”的积极性落实到学生“学”的积极性上。课堂上用二十分钟的时间对于导学案中教师预设的问题和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时可能产生的疑问,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在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适时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互相讨论、各抒己见,消化个体疑点。教师在此过程中适当点评,除了纠正错误的观点以外,还包括点评各个小组的合作水平和教师对本课进行简明扼要的小结。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教师只讲学生的疑点,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给学生一把提高能力的钥匙。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三,当堂训练,提高学生能力。当堂训练是为了完成导学案中巩固检测部分。教师设计一定量的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有启发性的、培养学生学科性思维的训练题,让学生当堂训练,限时完成,既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巩固深化知识的平台,又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的适当点评使学生在加深理解、巩固深化和运用所学知识的同时,认识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升华。
三、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编制和使用导学案中的几点认识
一是在编制导学案中存在的不足。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不能做到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还不敢完全放手给学生;导学案的设计中“导”的成分不够,有习题化倾向,无法起到高效课堂支架的作用。。
二是导学案绝不可以取代教学设计。如果只忙于做导学案,忽视教学设计,那么整个教学反而被导学案所束缚,非常沉闷、枯燥,课堂缺少生成性,根本谈不上高效。反思之后,认识到一定要加强二次备课。只有把二次备课做到位了,将导学案自觉融入教学设计的整个流程中,才能使其服从于、服务于教学的目标设计。导学案的精彩决定于教学设计的精彩,优化导学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三是导学案绝不能代替教师的指导。导学案重在“导”,引导学生去自学、去合作、去探究。教师的作用同样可以是“导”,是科学指导,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材料、如何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如何理解重难点、如何分类整理、如何构建体系。
四是课堂中使用导学案和课件的冲突。导学案和课件都是教学的辅助工具,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在使用导学案时普遍感到时间紧张,对于一些知识没有展开讲述。有个别学生反映,导学案和课件展示,让学生无所适从。如何科学有效地使用教学辅助工具,需要我们以后不断探索。
综上所述,“导学案”教学,虽然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做到素质与应试兼顾,突出个性和创新,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共同提高,但“导学案”是一把双刃剑,要趋利避害,不能盲目崇拜。高中历史教学现在正在改革之中,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才能走向成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陆安.课堂:“学案导学”大行其道的必然后果[J].中学历史教参,2015(3).
[2]王涛.历史学科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探讨[J].中学教学参考(下旬),2011(总第87期).
历史课堂教学案例范文5
[关键词]医学遗传学;雨课堂;案例式教学
[基金项目]2020年7月石河子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雨课堂’的《医学遗传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GY2020-48)
;。
[中图分类号]G6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32-0288-03[收稿日期]2020-02-24
医学遗传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是医学与遗传学相结合、互相渗透的一门综合性学科[1]。医学遗传学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其授课对象为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预防医学等专业的学生。目前,该课程面临的问题是其理论性较强、抽象难懂,并且学生普遍认为该门课程与临床关系不大,这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不足[2]。因此,医学遗传学的教学必须紧密结合临床案例进行讲授。。
而我院医学遗传学课程讲授以大班授课为主,并且课时只有24学时,单纯利用课上时间进行案例式教学,不能充分讲解和归纳知识点,导致学生可能只掌握了个别案例所包含的知识内容,不能全面学习医学遗传学课程的所有章节内容。因此,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较低,师生沟通不充分、不及时,学生在课前和课后没有充分预习和复习,只是在课堂中被动地接受知识。最终考核方式较简单,只有考勤、实验报告作为平时成绩,卷面考试作为末考成绩。这种教考模式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存在着一定的普遍性,该模式下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理论基础不扎实,知识缺乏实践性[4]。
在此背景下,本课程组融入新兴快捷的信息化技术—“雨课堂”。“雨课堂”是由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联合开发的新型的智慧线上教学工具,2016年4月正式上线。。;学生可以查看课件、课堂弹幕、课堂投稿;课堂结束后能够自动生成课堂报告。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雨课堂”融入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便利,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接触更多临床案例和遗传学知识。因此,本文初步探索基于“雨课堂”的案例式教学法在医学遗传学课程中的应用。
一、基于“雨课堂”的案例式教学法课程实践
(一)课前准备工作
1.教学对象。以石河子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2018级1、2班作为教学对象,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运用“雨课堂”进行教学,学生人数为62人。以石河子大学医学院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1、2班为对照,运用传统的PPT结合板书的形式进行授课,学生人数为63人。授课时间为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
2.案例准备。由课程组教师精选5个具有鲜明的代表性、直观性,且临床上比较常见的遗传病案例。。在案例选择的过程中,也可不局限于某一章节的内容,可根据授课内容的具体需要,对知识点进行横向整合。如在讲授遗传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章节的内容时,更强调学生对不同类型遗传病的分析,所以案例的准备可将单基因遗传病(白化病)、多基因遗传病(糖尿病)、染色体病(Turner综合征)、线粒体遗传病(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肿瘤遗传病(视网膜母细胞瘤)等不同种类型的遗传病整合到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
3.利用“雨课堂”任务。。教师随机将5个案例分配到不同的组别中,学生提前讨论和预习案例所涉及的遗传学知识。
(二)基于案例的多元化教学
1.讨论式教学。课前运用“雨课堂”将案例提前发送给学生:例1:一患者,女性(Ⅲ代1号),8个月左右发现智力发育落后,生长发育迟缓,毛发淡黄,尿有鼠臭味,诊断为脑瘫,对症处理,现年20岁,智力中度落后,并给出谱图。根据这些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①判断疾病类型;②该病系谱特征;③解释该病发病原因,如何诊断、治疗和预防;④计算再发风险。例2:“月亮儿女”之谜:在浩瀚无际的大西洋里有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岛—林索伊斯岛。岛上有300多位居民都有这样的怪癖,喜欢月亮,害怕阳光。居民们皮肤雪白,头发白色或淡黄色,眼睛虹膜粉红色,怕阳光,视力也差,“月亮儿女”由此而得名。该岛的正常居民中,大约有60%是该病的携带者,而在岛外只有1%的人是该病携带者,课堂中进行讨论:①“月亮儿女”患什么遗传病?②这个小岛上该病发病率如此之高的可能原因是什么?③岛内表型正常女性与岛外正常男性结婚,后代患病的概率是多少?④岛外一位年轻女性不患病,双亲表型也正常,但弟弟患了此病,不知道该不该生孩子。如果你是一位咨询师,你将如何向她提供咨询。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对讨论的结果进行5—8分钟的汇报或解答。
2.学生间情景互动式讨论。在讲授遗传咨询章节内容时,教师可根据案例创设情景并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病例的内容在课堂中演示出来,要求小组所有成员通过讨论,能够归纳总结案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能够做到将教学内容融入情景中。每组派出2名学生,其中一名担任咨询医师,另一名担任咨询者,课前自行练习遗传咨询活动。最后,在课堂上进行呈现。例1: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生了4个儿子和5个女儿,长子是血友病患者,早年去世。一个女儿嫁给瑞典王室,生有一子,不久夭折。女王的另一女儿嫁给西班牙王室,造成家族中血友病患者增加。女王的一个外孙女与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结婚,生了一个儿子,也患有血友病。从英国王室传播的血友病,很快蔓延到瑞典、西班牙和俄国王室,使统治者的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假如你是这些王室的保健医师,面对这种情况,你将如何处理?在课堂中,一名或者几名学生作为皇室贵族人员进行提问,另一名或几名同学作为医师进行解答。例2:一对青年男女即将结婚,男方的母亲患有精神分裂症,双方家族中其他成员都正常,他们来做婚前咨询:①精神分裂症会遗传吗?②男青年将来有没有可能患上精神分裂症?③他们结婚后所生子女患上精神分裂症的概率是多少?在课堂中,两名学生扮演夫妻,另一名学生扮演医生,通过对话交流,掌握遗传咨询的要点。
3.学生PPT汇报。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内容,可以让学生以PPT汇报的方式进行自助式教学。如在讲授核型分析的具体内容时,教师给出案例:一位女性已自然流产两次,经询问家族史发现该女性的母亲、姑姑和姑姑的两个女儿也都发生过自然流产。尝试分析导致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什么,详细说明临床上如何进行诊断,从而引出核型分析的内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PPT汇报,讲述核型分析的具体内容、Denver体制的内容、具体流程以及核型分析的意义。学生PPT汇报时,提前制作调查问卷,并邀请本教研室的教师进行点评,旨意提高学生能力。点评内容包括:PPT干净、整洁、精美程度,内容逻辑性、结构严谨性、条理清楚程度,PPT制作是否图文并茂、画面生动,是否熟记内容、脱稿演讲;PPT讲解时是否内容恰当,概念准确,重点突出,详略及难点处理得当;是否态度认真,精神面貌良好,自然、大方、得体;是否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表达准确,无口头语;汇报时间安排是否合理等。
(三)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反馈
在汇报或讨论结束后,可以运用雨课堂结合问卷星等App投票或进行点评。学生之间可进行互评,教师对学生进行点评,学生对教师或课堂进行点评等。点评的内容可多样化,包括学生的预习情况、讨论回答问题的情况、PPT制作精美度、PPT汇报情况、对课堂的满意度、对今后课堂的建议等。最后利用雨课堂的“课堂报告”功能查看课程整体反馈。学生对本次教学有较好的评价,调查显示学生中对这种教学方法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占93.4%。
此外,本文在比较了期末考试成绩后发现:运用“雨课堂”授课的班级及格率(87.09%)显著高于未使用组(69.84%),并且“雨课堂”组平均成绩(79.73±8.44)显著高于未使用组(66.03±17.27),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二、讨论
医学遗传学几乎涉及所有专科的基础跨学科课程,近年来随着人类疾病谱系的变化和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医学遗传学的课程教学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临床遗传咨询人才短缺严重,导致在平时授课过程中存在阻碍,理论学习与临床严重脱节。因此,案例式教学方法对医学遗传学课程讲授是必不可少的。但传统学习方式只能在课堂中有限的案例,学生只有5-10分钟时间进行案例的讨论,课堂效果不佳、学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因此,将线上智慧学习工具“雨课堂”与案例式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是当今每个医学教师需要探索的问题。
历史课堂教学案例范文6
教学案是一种融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及分层评价练习于一体的、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载体。教学案实质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教与学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的一种重要媒介。教学案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力求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教学案编写首先做到学习目标明确,且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其次,注重学生探究。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可设计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疑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以及对教材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教学案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我提出几点看法。
一、重视教师引导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实现的。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教学案进行教学重在教师的“导”,要引导学生去自学、去合作、去探究。
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教学案,在上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引导学生学会看书,用好教材,找出重点,采用圈、点、评、注等不同方法,用自己所熟悉的语言或符号对预习情况作出记录。教师还要求学生把探究结论填写在适当位置,并把自学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带进课堂。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教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于那些浅显的问题,可让学生独立完成。对那些难度较大、学生无法完成的问题,讨
论交流也得不出什么结果,这时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对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探索求得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展
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如在学完《秦王扫六合》这一课后,要求学生正确评价秦始皇,有学生认为秦始皇是暴君,有学生认为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这涉及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问题。教师向学生指出:评价杰出人物时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辩证的分析。评价历史人物要以历史事实或者具体史料为依据,才能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教师教给学生评价人物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探讨秦完成统一、开创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修长城开灵渠的影响,进而指出秦始皇的功绩和过失,最后总结性地评价秦始皇,并达成共识:“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创立者,功大于过,是我国封建社会有作为的皇帝。”教师的及时引领,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重视课堂生成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澜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当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序。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执行预设的教案,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对预设标准答案的顺应和认同。教师一旦碰到了生成性问题,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预设的教学设计中来。教学案是教师对知识传授方法的教学预设,教学案与以往的教案不同,它是在动态中生成的,而不是课前一锤定音。其形成是教学前不断改进、教学中反馈矫正、教学后日臻完善的动态生成过程。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或内容,自然地变为动态生成。如在学《昌盛的秦汉文化》一课中“地动仪”这一内容时,有位学生说:“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不具备预报地震的功能,地震发生了才知道,没什么用。”面对这个不和谐的声音,教师马上指出,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地动仪能测验千里之外的地震方位,等于告诉人们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对破除迷信有积极的作用。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利用物体的惯性来拾取大地震动波,进行远距离测震的。新的研究成果认为,它是悬垂摆原理,同吊灯对地震的反应一样。这个原理至今仍然用。对现代测定地震仪器提供了借鉴。在运用教学案教学时,教师只有充分预设,才能及时捕捉学生稍纵即逝的疑问、想法等精彩瞬间,并及时引导点拨,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角度、多方面地探索新知。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填空、习题的堆积,不能把教学案当成变相练习,因为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加重学生负担,与素质教育相违背。“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用什么先进的教学手段都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呈现方式多、信息量大、直观性强而在课堂教学应用手段中见长。在运用教学案进行教学的同时,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案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学生用来进行自主学习的材料,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学法指导、达标训练、思维拓展等环节。学生利用教学案课前独立看书、自学、思考和探究,对教材首先有一个初步了解。这时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京杭大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京杭大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两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大运河与长城同是中华民族文化地位身份的象征。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汴水》
材料二“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李敬方《汴河直进船》
材料三“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
然后要求学生思考:大运河的开通导致随朝灭亡,这种说法对吗?从而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就会认真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去。
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以良好的感性认识为前提。多媒体把不可再现的历史现象重新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信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