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范例6篇

2024-09-28 来源:华佗小知识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范文1

学科建立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推动了学科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如何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认识不一。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与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还是同一层次、同一性质的理论?;(2)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目的、原则和功能等具体内容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3)是以西方行为科学、人格理论和心理学为借鉴,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概括为“人格分析规律”等一些具体的指导规律。

笔者认为当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的认识存在分歧主要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的分歧,正是由于这种分歧才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存在不同意见,当然这些不同意见未必是不好的。笔者认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分歧在于:(1)“思想政治教育”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是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而提出的,主要是在实践中约定俗成的,它的提出和演变有一个历史过程。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在不同条件下提出的概念就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使我们在把思想政治工作当成一门科学在回溯的过程中,自然出现了对历史概念仁者见仁的不同看法。(2)“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合成概念,我认为至少包括了“思想政治”和“教育”两个概念,当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时难免都脱不了从各自成熟的概念群中去寻求这一合成概念的规律,自然就有了把教育过程的规律当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把思想政治的任务、目的、功能等具体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不同认识;而且从系统性上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倾向性是不同的,总是在特定阶段倾向于某个方面,因此使两种观点都有较多的支持群体。。而且在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上,西方有比较成熟的关于人的教育发展的理论可以借鉴,这些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是有益的好的补充,因此出现以西方行为科学、人格理论和心理学为借鉴,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概括为“人格分析规律”等规律的观点也属正常。(4)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使这上概念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发生变化,出现了更加复杂的关系,每一个新的关系或交叉关系又成为这一学科的新的方面,对其规律的总结表现出滞后性,难以指导现实。例如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思想品德的现实水平、与某一具体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乃至社会民展的关系,使其作为一门学科展现出其方方面面,这些方方面面的新关系又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长期以来正是由许多专家、学者讨论、比较、争鸣的不懈努力,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上形成了很多一致的看法。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持的规定性即客观性的普遍性,使人闪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

一、思想政治工作是科学的学问,要充分认识其规律,不能把其简单化和概念化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涉及多种因素和复杂的关系。这种多样、多变和复杂的因素和关系,使思想政治教育从表面看与其他问题无二,有人认为只需从整体把握,处理好偶然问题和人为的随意性即可,这实际上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化,否认了其规律和科学性,危害是很大的。

因此,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当成一门学问来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告诉了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是同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是息息相关的,要在大的环境中去考虑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胶柱鼓瑟,不能生搬硬套。社会主义有自己的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有自己的任务、目的和功能。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也应该在模式上改变过去“你说我听”的僵硬模式,尝试体验式、经历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现在的红色旅游;尝试对某些问题设置情景,测验数据,通过对比推广更加好的形式,改变过去典型一推到底,一刀切的模式;。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教育的一个方面,是实践性的工作,在工作中要一切落到实处,反对不切实际的空价值和假道德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小到个体对个体,大到社会对大众,具有双向性。 在一定程度上互为主体,相辅相成。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过程中,把思想政治工作简单看成不出事或者通过教育、告诫、警示等单向度的办法为主要内容是错误的。一切理论和实践的内容必须是具有可行性的和可推广性的。为此一定条件下的试点是必要的,它可以显现出主客体的反馈信息。

同时,只有明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才能对具体规律有更加清楚地认识,在具体工作中对症下药,借鉴成熟的经验,更好地应用于工作。

三、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周围的经济形成一致,不能孤立自身和孤立自身文化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不是脱离实际的。实际上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方法和功能是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不应该固步自封,要充分考虑其多样性和可能性,所讲、所学、所行都是与社会主流相适应。要充分考虑到作为社会人的本质,考虑到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四、思想政治工作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问题

思想政治工作的肥众是全社会,既然是全社会的教育,这就从本质上区别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区别。拿学校为例,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什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那如果学生的学业不好或身体不好乃至道德上有瑕疵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失败吗?笔者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也应该有最高目标和最低目标,简单说,最高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最低目标就是不违犯国家法律的社会公民,而不是简单的以一概之。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范文2

Abstract: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ssence i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damental research basic proposi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ssence under the Marxism person study model, proposed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 essence is promotes the person survival and the development value existenc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motes person's survival and the development takes the value existence basis and the value to, and in promotes in the person survival and the developing process has the specific value orientation.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人学范式 价值化存在 本质

key word: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erson study model value existence essence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的根本命题, 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立论之本,在理论上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在实践上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方向。因此,认清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有重大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现状述评

。目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著作共4本,其中专著仅1本,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探本――关于其缘起及本质的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为题名精确搜索,从1980年1月1日至2011年3月1日,共有261条记录,其中硕博论文4篇,核心文章48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上,学界争议颇多,提出的观点有11种之多。代表性观点有实践活动论、灌输论、意识形态性说、政治性说等等不一而足。现有研究推进了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与把握,有重大的理论现实意义,但仍存一些问题有待反思。

首先,把“实践活动”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并非思想政治教育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区别。有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定义成“有目的的、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1]根据马克思实践论观点,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改造人的思想意识,促进人全面发展为目标,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属于实践活动当然成立。但实践活动能否称得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笔者以为这有待商榷。“目的性、超越性”只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进行定语修饰,无法界定出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它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之别,难以证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实践活动。因为,社会中的其它教育活动也同样可以具备目的性、超越性,都可以把人的全面发展当作实践活动目标。

其次,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有混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本质之嫌。持灌输论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把社会的要求规范灌输到人们头脑中去,使它转化为人们的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并体现在人们的行动之中”[2]。灌输理论由列宁在《怎么办》(人民出版,1995年)中系统提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手段,但并不能说明灌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灌输也并非思想政治教育的专有方式。

最后,强调意识形态性或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当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加以了论述。有些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当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加以论述,但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意识形态性还是政治性,抑或目的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上没有达成一致。然而本质反映性质,而本质属性体现状态。对本质属性的界定不能代替对本质的界定。另外,本质属性是此物区别于彼物的核心属性,它们称不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更不能称其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同时,如果将意识形态性、政治性定义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就会过分强调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辩护保障政治功能而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文化育人功能,显然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完整解读。

以上研究忽略了以人学视野去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本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上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尤其是在当前特定时代背景下。有鉴于此,笔者在人学范式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做了学理探析,并把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定义为一种促进人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化存在。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化存在

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由社会哲学范式向人学范式转换是当前哲学研究范式向人学范式转换的趋势所向。中国哲学界将之借用过来,用于对思维方式及其转换的描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包括“社会哲学范式”和“人学范式”,两者有根本性区别。张澍军在《德育哲学引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中指出“以社会哲学的视野揭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本质,以人学视野揭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本质。”随着时代的发展,张耀灿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该自觉推进人学范式转换”[3],而马克思人学的建立与发展为这种提供了条件与可能。“现实的人”是的出发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视野拓展的前提是把“现实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基于此,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化存在。

“价值化”概念是在事物研究中楔入价值哲学思考范畴下使用的。。这里谈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化存在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把促进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存在依据和价值向度。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4]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体现的关系范畴是指“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的核心就是把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向度。关于人在现实社会中的需要马克思曾说“价值本质上是人自己的对象性活动及其产物对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意义”[5],所以这个需要就是促进人在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依据和价值向度。人的发展是全面发展,正如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要重视“以人为本”,新近又在清华百年校庆上强调“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紧密结合”[7]。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人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 “价值的本质在于成为观点”[6],价值应该被设定为标尺,这就是价值观或者说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是有价值取向的。从哲学上讲,工具理性科学是价值中立的,不探讨价值取向,而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人学科学。思想政治教育从来不是超阶级存在的,阶级性是其贯彻始终的特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人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会把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的社会主导性价值取向转化为个人价值认同的价值观。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本质和阶级本质共同决定的,在任何阶级社会都存在。目前,党和国家之所以大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要求将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培育人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因即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特定价值取向之中。

在人学范式下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定义为促进人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化存在,突出体现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本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应该把促进人在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当作价值旨趣,实现每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发展[J].教学与研究,2001(03).

[2]刘书林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3]张耀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2010(07).

[4] [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30-40,第1卷[M]50-106.人民出版社,1995.

[7],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4.25.

注释: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范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现状;类型;结构

在没有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之前,我一直认为范畴是指某一事物的范围,错误地把范畴同某一事物或现象的外延等同在一起。在学习之后,我才知道范畴指的是学科的一些基本的概念,也就是说某一个领域当中的基本概念就是这个领域的范畴。我们通常认识某一事物都是从概念开始的,概念帮助我们对事物现象有了更清楚的界定和认识。也可以说范畴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成果,是帮助后人认识事物的阶梯。通过这些阶梯不仅可以较为清晰地看清楚我们所要了解的事物,并且可以让我们在认识事物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一系列概念,这些概念像骨架一样构成了学科的知识体系。使得这一学科能有效的区别于其他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也是一样,对于本门学科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也是本门学科之所以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标志。目前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研究总体来讲还是有些欠缺。和其他学科一样,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而言就是学科的基本范畴。

。虽然二者都是人们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形式,但是我个人的理解是,二者有“点面关系”。之所以说二者是点面关系,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其实就是本门学科最基本的概念,概念本身就是用来反映事物本质的一种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正好解决了这一需要,他把各个独立的概念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较为全面和稳定的思维形式,更好地帮助人们去理解和追逐本门学科。可能此时有人会质疑,既然规律更全面更稳定,那么完全可以用规律去替代范畴。我觉得这种质疑有一定的依据,但是却不是准确的,如果没有基本的概念,根本谈不上概念之间的有机结合,所以如果没有范畴,根本就谈不上学科的规律,二者是不能相互取代的,只能有机结合才能正确运用,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类型结构的理解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认识本门学科的范畴体系。有的范畴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内容、实实在在的基础以及具体的环节,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等范畴;;。可以看出这种范畴划分的标准是范畴性质和状态的差异性。

我们还知道,不同的范畴在学科体系中的作用大小和高低层次是不同的,根据这样的划分标准,可以将范畴划分为高层次的基本范畴、中间层次的重要范畴以及低层次的具体范畴。高层次的基本范畴,是指在思想政教育学中能反映和概括本领域中各现象之间最普遍、最稳定、最本质、最重要的特性和关系的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高层次的基本范畴一共有八对。中间层次的重要范畴是指在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够揭示学科内某些规律,又能创造出一定的条件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比如说思想教育的过程、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以及价值。。值得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和划分标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意思是说同一范畴在不同视角或者不同划分标准下可以同时属于不同类型的范畴。。低层次范畴是基础,高层次范畴对低层次范畴又起着引导指导的作用。这便是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

参考文献:

[1]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范文4

关键词:大数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7)02-0102-03

治教育的新变化,借助大数据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值得我们积极思考和深入研究的时代课题。

一、 大数据的概念及特征

对于“大数据”概念,目前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已有研究主要从体量、多元、价值三个角度对之进行了界定。最早提出“大数据”概念的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从“体量大”的角度,把大数据描述为“大小超出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抓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1]研究机构Gartner从“多元”角度提出“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2] 国际数据资讯公司(IDC)则从“价值”角度把大数据界定为“为了更为经济地从高频率获取的、大容量的、不同结构和类型的数据中获取价值,而设计的新一代架构和技术”。[3]从上述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大数据不仅仅是一个体量庞大和种类繁多的数据集,并且这样的数据集是无法用传统数据库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撷取、管理的,需要借助新的工具和手段对其进行整合、挖掘和分析,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更大的价值。

与传统数据相区别,大数据具有显著的“4V”特征,即:Volume、Variety、Velocity、Value。

1体量大(Volume)。指大数据数据量的庞大性与数据的完整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基于4G、5G 技术的移动网络终端设备的普及应用,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产生、存储、扩散着数据,使数据信息总量呈指数级爆炸性增长,在量级上数据已经从TB跃升到PB甚至ZB级别。不仅如此,大数据中的数据信息是以最原始的状态保存下来的,而不是通过模拟信号转换的,这样就避免了数据在转换中发生遗漏和丢失,使得大数据的数据信息具有完整性。

2类型多(Variety)。。

3速度快(Velocity)。指数据产生和更新的频率快,需要实时快捷处理。数据在“量”和“类”上的急剧膨胀,对数据智能化和处理的实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在极短时间内给出海量数据的分析结果。

4价值大(Value)。指在呈指数增长的数据洪流中尽管有用信息的密度稀疏,但潜藏的价值量却很大。大数据“大”的核心要义,并非其产生并增长的“体量”之“庞大”,而在于其承载的“价值量”之“巨大”。[4]在海量异构的数据中蕴含着丰富的高价值信息,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挖掘分析,有助于未来科学的预测和精准的决策。现如今,大数据已成为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 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化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催生了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也不可避免地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影响。这些影响主要显现为育人环境、主客体及载体等方面的新变化。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范文5

关键词:日常消费 大学生

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迅速发展给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了十分大的影响。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的价值观主要是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因此,从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调查和分析中,我们能找到更加有效的途径,深入研究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领域,我们能够进行更为广阔的开拓,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日常生活世界主要划分为三种基本活动类型:日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活动和日常观念活动。对此,从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调查和分析中,我们能找到更加有效的途径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中日常消费,是对大学生日常生活调查和分析的中心范畴。

通过对大学生日常消费的调查和研究,深刻探寻其对日常交往及日常观念的影响,对于我们洞察大学生心理,制定相关教育方式方法,积极采取危机干预措施,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是十分必要和有力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浸润日常生活的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柔和化的关键步骤,将思想政治教育渗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和创新的落实点。

本文从大学生日常消费出发,来阐释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三个组成部分:即日常消费的维度和权重、大学生日常消费行为对日常交往的影响以及大学生日常消费对日常观念的影响。

从该书中我们学习到,日常生活包括了人类日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活动及日常观念活动三个方面。因此,我们可以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界定为:以高校校园为基本寓所,旨在维持大学生生存和个性发展的日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活动和日常观念活动的总称,它是以传统习俗、经验、常识等经验主义因素为基本活动图式,以生存本能、自然关系、天然情感等自然主义关系为立根基础,以高校校园中所形成的特殊氛围为自发的调控者和组织者,以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为本质的存在方式的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领域。

一、大学生的日常消费活动

消费是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连接点,是经济领域与日常生活领域进行交换与沟通的渠道,也是生活方式的重要部分。大学生的消费是指在一定消费观念影响下,为满足自身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而采取的消费。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其独立的消费意识和消费特点,进而作用和影响一代青年的消费趋向。[1]

二、大学生的日常交往活动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集中探讨了“交往生产力”、“交往形式本身的生产”等问题,并使用了“个人之间的交往”、“和他人的交往”、“互相交往的人们”、“世界交往”等范畴,这表明,马克思恩格斯是在交往活动的意义上把握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的。[2]大学生的日常交往活动也主要是通过“个人之间的交往”、“和他人的交往”、“互相交往的人们”、“世界交往”等形式来完成的。其中,“世界交往”是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与世界互动的抽象概括。

三、大学生的日常观念活动

。”[3]它主要表现为对自身个体性的定位、与他人交往的意识定位,与客体世界互动后经过认识加工产生而形成的观念。最终宏观形成了我们常提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大学生日常生活架构的立体呈现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异于其它全体的特殊主客观环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研究的层次框架。这个框架将贯穿全文,成为本文可供支撑的研究结构。

第一,大学生日常生活是以大学生日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活动以及日常观念活动为三个活动界面,使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具体的工作层面,不再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

第二,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动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日常生活找到了共鸣,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了“人”的成分,更加贴近人文主义、促进人文关怀的真正实现。

第三,大学生日常生活是生存于时空维度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遵循这一客观事实,不能有悖于时空规律。在制定相关教育政策和方式时,我们一定要将事物客观发展规律作为首要考虑因素,不能超越历史、跨越时空、好高骛远、一意孤行。

最后,日常生活的最琐碎面是存在于每天的消费、交往及观念活动中的。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重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般运行,将日常生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最基本的运行面上,就紧密结合、相互作用、取长补短、携手并进。

总之,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体系是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相连的。它是以大学生日常消费、交往及观念活动为三个工作层面,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为主要活动者,以日常生活的时空为维度,以思想政治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般运行为主要层次架构的。

参考文献

[1] 向欣:《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与对策研究》,《高教研究》2009年第2期,第110页。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范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生活实践路径 生活世界

    。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为基础,在生活世界中进行,最终促进受教育者本身自由、全面的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实践路径问题,我们有必要首先就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实践的内涵和生活世界的理论依据问题进行界定。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实践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实践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重点放在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实践性路径。生活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路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只有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才能使教育者思想品德观念变成自己的思想认识;只有通过不断生活实践的历练,才能使自己的思想品德、情感、信念和意志得到升华。“人们完全不应该提出使纯粹实践理性隶属于思辨理性这样过分的要求,从而颠倒了两者之间的次序,因为所有的旨趣归根结底都是实践的,甚至思辨理性的旨趣也是有条件的,唯有在实践的应用中才是完满的”[1]。

   通过上面的视角分析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实践是指在研究受教育者生活世界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融入到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用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规范和指导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融为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态或范式。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实践路径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改变了过去单一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克服了“两张皮”现象,向各项具体业务渗透,而最好也最有效的渗透面就是生活世界。

   二、关于生活世界的理论依据

   首先提出“生活世界”概念的是现象学大师胡塞尔,他关于生活世界的讨论主要集中在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一书中。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是为解救欧洲出现的科学危机而提出来的。科技的快速发展并没有使人真正感到幸福,由于人们对客观理性的过分依赖,使人受客观理性的支配,导致人与自己日常的生活世界出现二重化,失去了自身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使人在现实生活世界中越来越感到麻木和压抑。为了摆脱人本身与日常世界的分离的危机,胡塞尔主张向科学世界的基础——生活世界回归。

   在现代,关于生活世界理论是衣俊卿教授提出的,他把生活世界分为日常生活世界和非日常生活世界两大类。日常生活世界是指:“总是同个体生命的延续,即个体生存直接相关,它是旨在维持个体生存和再生的各种活动的总称。”[2]而“非日常活动总是同社会整体或人的类生存相关,它是旨在维持社会再生产或类的再生产的各种活动的总称。”[3]为了便于理解,衣俊卿教授把日常生活世界分为三个层次,即日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活动和日常观念活动。把非日常生活世界划分为非日常的社会活动领域和非日常的精神生产领域。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生活世界结构模式。日常生活世界处于金字塔结构的底端,而非日常生活世界处于金字塔结构的顶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实践路径就是回归日常生活世界,最终到达非日常生活世界,形成一个连动的系统。

   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实践路径

   从生活世界的视角反思批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和作用。在过去,一直把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而新时期,我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形态的发展,克服过去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相脱离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倾向和弊端,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生活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思想政治教育从生活中来,最终还要不可避免地回到生活中去,通过生活体验生成思想品德。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能仅仅靠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学习或机械化、模式化的行为训练,还必须经由受教育者切身的生活体验去感悟、去生成、去发展。。

  

   众所周知,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它所宣传的阶级性和革命性,更重要的是它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在理论形态上具有科学性。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取得实践上的效果,实践已经证明,脱离人的生活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一味的僵化、盲目的进行理论的说教或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是缺乏说服力的,也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历史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及其学科形态发展,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通过社会生活实践路径进行渗透式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实效性。。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实践旨在提升生活质量

   。一般来说,生活质量必须以生活水平为基础和前提,生活水平指人所消费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多少,而生活质量则更侧重于对人的精神文化等高层次的需求满足程度。。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实践正是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境界的一种新的教育形态。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价值导向和精神激励的两个方面的基本功能,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持久的精神激励能够使人的生活充满生机与活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实践扬弃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抽象化的、枯燥的,单纯理论说教的灌输方式,它以生活世界理论为指导,把思想政 治教育融入到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使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去体验和感悟现实生活的意义所在。生活实践路径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赖以存在的土壤,它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落实到具体生活中,使人们在积极健康的生活中形成社会发展需要的主导价值观,是把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生活质量的提升融为一体的生活状态。

   (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实践应引导人确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实践特别重视引导人确立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我们这里所说的生活方式是一定历史时期内由总的社会历史条件(政治经济、文化、主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决定的人的行为模式,是“在一定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下,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全体成员为一定的价值观念所指导的、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全部生活活动的稳定形式和行为特征”[4]。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以及迅捷的电子传媒、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过去传统的生活方式,现实社会生活中每天都有大量的各种信息、思潮、价值观念都在影响和冲击着社会主流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实践通过引导人们确立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主流的社会生活方式。它在弘扬主旋律,构建核心价值观体系、重朔伦理道德观念和提高审美情趣等精神特质的同时,引导人们选择、确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生活方式。

   以生活世界理论为指导,以实践性为基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它有利于我们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和发展空间;有利于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注释:

[1] 俞吾金.从康德到马克思——千年之交的哲学沉思[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4。

[2] 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人自身现代化的透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第13页。

[3] 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人自身现代化的透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第13页。

[4] 王雅林.生活方式概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2。

参考文献:

[1](德)埃德蒙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C].胡塞尔全集.第6卷.1976,第317页。

[2] 张耀灿, 郑永廷, 吴潜涛,等.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98.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