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顾客类型 消费行为 研究
中图分类号:D9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6-0076-01
一、相关研究梳理
学术界有关消费需求的讨论由来已久,但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尽管学者们对消费需求的研究视角、研究 方式甚至研究结论都不尽相同,但基于消费相关理论的研究却存在这样一个共同点,即现有文献大多以探索消费决策的关键要素及其消费决策的典型特征为基本出发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归纳起来,现有研究主要基于宏观、微观两大视角展开,下面将逐一论述。
1. 宏观视角下对的解释。宏观视角主要基于群体差异、经济制度等宏观层面,考察其对 消费行为的影响,相关研究主要表现在:
随着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部分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费需求受到抑制,进而导致总体消费需求不足。分配的不公会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进而抑制居民消费需求的增加。收入的区域性差异是导致 消费区域性差异增大的重要因素。当前政策环境的不完善,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居民消费的可能性,需要消除政策, 制定新的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人口老龄化与人口抚养系数等因素对我国居民消费行为具有重要解释力,对于扩大内需和应对老龄化危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微观视角下对消费行为的解释。微观视角主要是从自身特点出发解释其不同的消费行为决策,相关研究主要表现在:
预防性储蓄论。消费决策行为受应付未来收入不确定性及资产流动性约束的影响,会提前进行一定的预防性储蓄。收入标准差作为衡量居民未来收入不确定性的指标,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是我国居民进行储蓄的;流动性约束型消费者所占比重的上升以及未收入不确定性的增大是解释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与内需不足的重要因素;经济转轨时期所面临不确定性的增加是导致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储蓄增长过快的重要因素, 且我国消费决策中普遍存在预防性储蓄动机, 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降低 预防性储蓄动机是启动内需的重要途径; 收入不确定性对居民住宅权属具有负的影响,社会经济地高的家庭具有更高的消费偏好,且受不确定性的影响相对较弱;
消费过度敏感论。收入变动是影响消费变动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消费的过度敏感性是解释居民消费决策行为的决定性因素。消费行为中存在显著的过度敏感性,同时面临的收入不确定性以及流动性约束是导致需求不足的主要因素;消费行为具有显著的过度敏感性,远期的流动性约束和理念上的流动性约束是造成 消费过度敏感性的主要因素。
消费短视论。我国居民并不能以一生为时间跨度来安排消费,而是将之分成结婚、 育子、 退休几个重要的阶段, 来进行具有明显阶段性的消费支出,他们会以实现当期阶段消费效用的最大化为目标而非以注重未来阶段效用实现的最优为目标。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 余永定、 李军基于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实际特点,从理论上构建了一个居民消费决策模型, 实证研究表明, 我国居民消费具有明显的短视特征,他们会为生命中每个不同阶段的消费高峰设定相应的短期储蓄目标;农村居民会将其存款中的一部分作为短期储蓄目标, 以应付消费高峰;
消费惯性论。居民对以前的消费存在心理依赖,从而使居民的消费行为表现出一定的习惯, 在这种情况下, 居民当期支出的效用水平不仅依赖于当期的支出水平,也受制于前期已经形成的习惯。消费习惯对食品消费具有显著作用,家庭财产对居民食品消费习惯的形成作用不大;习惯形成和收入不确定性是导致我国 高储蓄率现象的重要因素;消费习惯增强与收入不确定性加大都会导致平均消费倾向降低,且的习惯偏好还会受到制度环境的制约。
3. 现有研究争议。基于上述分析可知, 学者们对消费行为的特征和影响因素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分析,成果颇丰。但是,上述学者的研究并非为所有研究者接受, 还有大量学者在进行深入研究之后, 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和结论。例如,有些学者认为, 由于高收入阶层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仍然较高, 所以居民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现状并不具有解释力;我国的再分配制度既不能调节收入差距,又不能启动消费的正常增长,而且还会加大收入差距和抑制消费;老龄化对于提高家庭消费水平、促进消费增长, 具有重要作用而非负向影响,年龄因素不会导致居民产生预防性动机;人口抚养比等因素根本不能解释储蓄率和消费率的变化, 它们不具备相关关系。
二、 研究争论产生的因素及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 对研究争论的回应。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对消费行为的研究, 不同学者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争论。究竟是何种因素导致了学者们研究结论的差异呢?根据笔者分析, 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不容忽视。1) 因研究前提不同而导致研究结论存在差异。2) 。3) 研究变量和研究要素的选择也会导致研究结论的不同。
2. 对现有研究不足的分析。研究结论的差异似乎不可避免,但这并不意味着现有研究已经穷尽了消费行为的所有特征和影响要素,现有研究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1)针对我国 行为的新理论框架尚未形成。2) 消费行为的其他消费特征有待进一步发掘。3)为全面真实地解释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可考虑作如下尝试:借用前沿理论放宽经典假设的限制,以增加研究理论的深度, 进而真实反映消费者决策偏好;全面剖析可能对消费决策产生影响的行为特性,拓宽研究范畴的广度。
三、总结
消费既是我国消费经济理论研究的重点,也是我国启动内需的中坚力量。鉴于现有研究缺乏对消费行为研究的系统梳理和归纳, 本研究以为研究对象,在对消费行为相关文献进行重新整理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得到如下结论:
(1) 现有研究主要基于宏观、 微观两大视角对消费行为进行分析。其中, 宏观视角主要基于群体差异、 经济制度等宏观层面, 考察其对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 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收入差距论、 社会保障论、 人口结构论等; 微观视角主要从 自身特点出发解释其不同的消费行为决策, 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预防性储蓄论、 消费过度敏感论、 消费短视论、 消费惯性论等。
(2) 尽管现有研究从多个角度对 消费行为的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了有益探索, 但学者们的研究结论并未达成一致。现有研究争议的产生主要由于三方面的因素: 研究前提的不一致、 研究 方式的不同以及研究变量和研究要素多寡的选择。
(3) 现有研究仍然存在如下不足之处: 大量研究均借鉴和套用西方消费理论, 缺乏专门针对我国行为的理论框架; 有限理性下 的非理性、 主观性或其他新的行为特征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探索和发掘。
(4) 可从放宽现有研究经典假设以及构建城镇居民消费综合模型两个方面入手, 进一步拓展现有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基于广义收入的提高居民消费能力长效机制研究” (项目编号: 11BGL035 ) 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徐索菲.中国消费需求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1 (4)
[关键词] 大学生 饮食消费行为 现状 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饮食消费行为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饮食消费观念开始由吃饱、吃好向营养、保健、长寿方向发展。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饮食消费群体,他们的饮食消费内容在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下日益多样化,他们的饮食消费观念和饮食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今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然而,大学生普遍缺乏科学的营养健康知识及科学合理的饮食消费观,广泛存在着饮食消费行为不合理的现象。一方面存在着非理性的饮食消费,表现为无计划消费、盲目消费、攀比消费、奢侈消费等不良饮食消费行为。另一方面膳食结构也不合理,存在着不吃早餐或早餐营养质量不高,挑食偏食、偏爱零食、偏爱油炸食品、校外就餐、白开水饮用量偏少、蔬菜水果摄入量偏少、一日三餐没有规律等诸多问题。因此,应在大学生中普及营养学知识,指导其饮食消费,以促进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饮食消费观,养成良好的饮食消费行为习惯,确保大学生的平衡膳食,避免由于营养知识缺乏和饮食消费不科学、不合理对人体健康所造成的潜在危害,从而有效地增进大学生的健康水平。
二、大学生饮食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的饮食消费行为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要受到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由于存在着个人经济因素、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差异性,因此,影响大学生饮食消费行为的因素呈现出多样性,表现出很大的弹性。无论是饮食消费需要的产生,还是购买动机的激发;无论是食物信息的获得,还是食物品种的选择;无论是享用食物,还是评价个人饮食消费行为,都受到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经济、环境、市场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1.生理因素。生理因素对饮食消费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饮食消费者不同生理阶段所产生的生理差异对饮食消费行为的影响。大学阶段是从青春期向成年期的过渡阶段,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机能逐渐趋向成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较为复杂,脑力和体力的活动更频繁。不仅身体发育需要营养,繁重的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也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物质。。
2.心理因素。饮食消费行为是一种主观色彩很浓厚的行为,不同的人的心理感受能力不同,影响大学生饮食消费行为的心理因素主要是他们的性格、兴趣、爱好和能力等。有的性格开朗、活泼、易变,在饮食消费时情绪比较强烈,需要满足虚荣心,讲究就餐的气氛、环境和服务;有的比较热情、执着,有明确的购买动机和购买目标,不易改变已形成的饮食消费模式;有的较为多疑和敏感,在饮食消费时往往犹豫不决,常常观望别人,受别人选择的影响,经营者主动推荐,效果会更好;有的考虑认真、精挑细选、表现谨慎,在饮食消费上所用的决策时间相对较长,对就餐环境、氛围及服务的要求相当高。
3.经济因素。个人收入水平状况是影响大学生饮食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一部分家庭贫困大学生的可支配收入来自学校发的助学金和打工所得。当代大学生的消费除了衣食住行的生活消费外,还包括手机通信费、购买名牌服饰、化妆品、礼品,出游、聚会等消费。由于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大学生之间的饮食消费水平极不均衡,经济支付能力的大小影响着大学生饮食消费行为的实现程度。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每个月用于购买正餐和零食的费用平均300~400元,最高600元左右,最低200元左右。与包括生活消费、学习消费、休闲消费、人际交往消费等在内的月消费总额相比较,饮食消费在低消费大学生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几乎占了一半;而在中高消费大学生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大约只占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
4.环境因素。大学生生活在群体环境中,其饮食消费的观念和行为非常容易受到周围同龄群体的影响。一些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收入水平、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组成的同龄群体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他们交往频繁,具有较强的内聚力,彼此间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当他们得知某些同学消费了某些新食品后,自己也就产生了尝一尝的想法,或是在他人的劝说下,也随着进行这方面的饮食消费。作为学校,要创建讲营养,重健康的良好氛围,倡导科学的饮食消费,开展以大学生为中心的互助式教育,突破课堂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对改变他们不正确的饮食态度和行为,培养良好的饮食消费习惯将起到很大的作用,其效果远胜过家长和老师的灌输,在大学生营养教育中非常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信息时代;信息消费;心理;行为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一、大学生信息消费的现状
(一)大学生信息消费的目的
据调查,大学生信息消费的目的由高到低依次为浏览新闻、查找资料、发送邮件、聊天交友……部分大学生上网的目的不是学习,相当多的大学生把交友、聊天作为上网的第一选择,游戏与娱乐则是他们的第二选择,而把学习、查阅资料排在第一位的只占17.03%。
(二)大学生信息消费的方式
大学生信息消费的途径呈多样化趋势,如电子阅览室、电脑机房、自主购买的电脑以及辅助设备等,这些为个人信息消费开辟了新的道路。大学生信息消费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成分较大的被动消费,例如在网络上随意浏览和漫游,就可以很方便地获取非特定信息;;三是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某个非常喜欢的事物,带有明确目的到网络进行搜索。研究发现无论采取上述三种方式中的哪一种,消费过程的实用性和方便性是大学生比较注意的。
(三)影响大学生信息消费行为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信息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有:大学生的信息需求、信息素质、经济支付能力以及技术装备,这些影响大学生信息消费的主要因素共同构成了一个运行系统,其中任何一个变量的改变都会影响大学生信息消费行为,引起其消费行为的转向、畸形、停滞和结构变化等。;;三是许多网页信息更新比较缓慢,这样上网看到陈旧的信息不仅仅会浪费上网时间,还有可能影响或误导大学生的信息消费行为;四是学校在网络设施建设上投入还不够。其次,大学生的认知程度、网络使用经验、学科背景以及性别、年龄等一系列因素也影响他们的信息消费行为。
二、大学生信息消费的心理特点
(一)消费能力有限但要求较高的消费层次
大学生在消费者当中身份比较特殊,他们不参与生产,是纯粹的消费者。。。但部分大学生所享受的生活档次之高与其收入水平相差甚多,甚至消费水平和质量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呈现出不合理的畸形消费现象。
(二)大学生自身合理消费的意识较为薄弱
如今校园中的大学生普遍为90后,是享受到改革开放成果但极度缺少对物质忧虑意识的一代人。在这样的出生条件和生活背景下,我们很难看到当代大学生能够有较为合理的消费意识,导致他们的消费结构不当,尤其在信息消费这种非面对面交易的形式下,大学生更容易因冲动消费或对交换物的价值判断不当而浪费金钱。当代年轻人的自控能力较弱,极其容易被吸引、被诱惑甚至被欺骗。不合理的消费意识自然会导致不合理的消费,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消费需求,没有树立正确的理财和消费观念无疑更使得大学生成为信息消费的受害者。
(三)消费心理易受外界影响走进消费误区
后F代性的消费主义消费方式主要有追求高消费、炫耀消费、享乐主义等,这极大的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庸俗性消费主要为人情消费、超前消费等,这些消费远远脱离了实际,是当代大学生现有的消费误区;大学生所期望的未来工作收入与消费水平,远远超出社会能够提供的水平,这些消费心理的误区同样影响着大学生的信息消费。
三、大学生信息消费的行为特点
(一)消费心理对信息消费行为有一定影响
大学生的信息消费观随着年级的增加,消费心理也会发生变化,他们对于网络经验更成熟,进行网上的信息消费就会更积极、更理智。
(二)消费态度与其信息消费数额成正比
信息消费对大学生能够带来快乐、便捷、高效等其他消费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时,他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会愿意为信息服务付费。在与网络慢慢接触的过程中,不断的增加对信息消费的了解、认识,知道其方便快捷等优势,自然而然的会偏向于网络,并接受信息消费这一便捷的消费方式。
(三)信息消费与感知风险度成反比
信息消费有一定的风险,这些限制了大学生信息消费的步伐。因此一些大学生会尽量减少网上信息消费,即使消费也会选择知名度高的网络商家,目的就是为了降低风险。
四、结语
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存在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在不忽视存在问题的前提下,应该肯定其合理的一面。我们应该针对当今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征,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长等各方面力量,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消费、金钱、精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理性的、科学的消费方式,树立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
参考文献:
[1]张金凤,翟江,李志忠.大学生信息消费心理及行为分析[J].河北科技图苑,2005,(01).
关键词: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2026303
1引言
。近年来,随着低碳化消费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强调“低污染、低能耗、低浪费”的低碳消费相关研究热度迅速上升,文献数目也在增加。经过整理和归纳国内外有关低碳消费行为的文献得出,当前的研究主要从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可供选择的研究方法也较为多样。
2关于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2.1人口统计特征
学术界关于人口统计变量对居民低碳消费行为产生的作用程度研究众多,但结论并未达成一致。荷兰学者Abrahamser(2009)对家庭能源使用方式的研究得出,人口统计变量各因素对能源使用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谢守红和陈慧敏(2012)对人口统计变量中的性别和婚姻状况进行T检验后发现,在低碳产品的购买行为上性别因素存在显著差异而婚姻状况上差异并不显著;对年龄、职业、学历和可支配收入的方差分析表明,这些因素在低碳消费行为上都存在显著差异。而杨波(2012)用LPM 模型分析影响因素后发现,消费者在低碳商品消费过程中,诸多个体特征影响因素中收入情况最重要,其他的都不显著影响。
2.2内部影响因素
2.2.1低碳认知
Upham等(2011)研究发现公众“碳标签”认知对家庭碳减排具有显著正向影响。Chen Hong等(2014)对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做了区分,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认知和自我低碳消费偏好对个体知觉消费行为产生负面影响,而环境认知,低碳消费认知,对他人的低碳消费偏好和低碳消费行为倾向积极影响社会意识消费行为。虽然较为普遍的看法是低碳消费知识应当对低碳消费态度产生正向影响,但是江婷和汪兴东(2015)的研究得出了相悖的结论,发现低碳消费知识显著负向影响低碳消费态度。
2.2.2生活习惯
Ouyang(2009)在对杭州居民进行调查后,分析得出改变家庭的生活方式能够为家庭省电 10 %。朱臻等人(2011)对居民低碳消费行为及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一次性产品的使用频率、地域因素等对居民碳排放有着显著影响。Sandra Bichler(2015)等通过对德国4000个私人家庭进行调查,认为在自动洗碗中提高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行为不仅取决于技术进步,消费者们的个人选择和个人生活习惯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例如,消费者在洗碗机类型、洗碗的项目和预处理方法这些方面的选择,对节能发挥重要作用。
2.2.3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一种心理现象,众多研究证实从众心理比态度能够更好地解释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张松梅(2012)通过对青岛地区的社区居民和一些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需求的增多,从众心理和炫耀心理在某种程度上助推了居民的高碳消费。于君华(2013)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分析城市居民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认为消费者受低碳消费心理不成熟的制约,具体表现为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至上的消费观的盛行严重误导人们消费行为。
2.3外部影响因素
2.3.1宣传教育
Steg(2008)、Per Gyberg和Jenny Palm(2009)经过研究发现,居民缺乏节能的有效方法知识是造成家庭减少能源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教育和信息宣传手段比一些结构性政策,能较好地改善家庭能源使用行为,起到引导居民节能行为的作用。巢桂芳(2010)在对低碳消费行为的调查与研究中指出,如果政府部门缺少对低碳消费知识的宣传,将会影响整个地区居民的低碳消费程度。
2.3.2实施成本
LI Guozhu等(2009)以中国农村居民为调查对象,研究发现价格和能源产品的易得性影响农村居民的能源产品选择。王继红(2011)在调查农村居民对低碳产品的消费需求时,也发现农村居民购买家电产品考虑节能环保的比例仅为27.3 %,而自己有需求并使用方便才是其购买的主要原因。摩托车购买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价格和油耗,很少有人考虑到尾气排放量。王璐(2014)采取分层回归分析方法对各类情境结构因素的调节作用依次分析和验证后,发现经济成本显著影响服装消费和居住消费等相对长期的消费行为,但对饮食等随机性较大的消费行为则无调节作用。
2.3.3相关政策
众多学者认为相关政策法规的实施对于低碳消费行为会产生积极影响效果。持相同看法的Peter H.G 等(2004)在解决荷兰家庭对能源的日常需求问题时发现,在短期内能源税对居民能源消费产生了虽然小但是十分重要的影响。Eva Heiskanen等(2010)研究表明低碳社区不仅能够解决政府普遍面临的社会困境,同时也有利于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帮助个人解决无助的情况。贺爱忠等(2011)的研究结论表明,农村居民消费信贷和政策感知效果虽然对低碳消费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低碳消费行为却没有显著直接影响。熊冬洋(2012)也认为政府通过财政投入和出台有效的财税政策,可以完善居民低碳消费过程中涉及的基础设施和降低居民低碳消费经济成本,让实施低碳消费行为更便利和可行。
3关于低碳消费行为的研究方法
3.1多元回归模型
谢守红等(2013)结合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有效地筛选出生态价值观、便捷性、低碳认知、产品价格和政策感知效果5个主要影响因素。。除了常规的直接以低碳消费行为作因变量,还可以另辟蹊径以购买行为和使用行为为因变量(彭迪云等,2014),结合多元回归的方法更精确地分析影响因素。
3.2结构方程模型
肖敏(2014)在研究低碳消费态度―行为差异的主要形成因素时,利用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分析发现,低碳消费认知、感知效力和情境因素三个变量对低碳消费态度、意愿和行为有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强度。由于消费者行为难以被直接观测,所以张蕾等(2015)用行为意向来代替对行为的预测,建立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意向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研究后得出结论,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控制认知都对低碳消费行为意向存在显著的影响。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和中介效应分析方法相结合来实证研究碳标签对低碳农产品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张露和郭晴(2015)发现消费者认知是通过消费者偏好的中介作用来影响消费者行为。
3.3综合模型
芈凌云(2011)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价值―信念―规范理论、ABC理论构建了我国居民低碳化能源消费行为综合模型,实证分析得出不同类型政策工具对居民能源低碳化消费的情景调节作用。华坚等(2013)构建综合行为研究模型,分别采取Pearson 。顾鹏(2013)也用Pearson 相关分析和分层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综合模型来探究个体心理因素和外部情境因素的影响程度。田云(2015)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调节效应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4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总体而言,国内外关于低碳消费的研究近年才开始兴起,随着关于低碳消费的内涵研究逐渐深入和明晰,学者们转而聚焦居民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虽然当前相关研究文献不断涌现,但在对象和方法上仍存在研究较为片面的局限性。不过,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备受重视,关于政府低碳政策制定的引领、企业低碳产品技术的革新、全民广泛参与低碳的行为等方面可能成为未来研究方向。
4.1研究对象的选取
国外研究侧重于家庭的节电等节能减排具体行为,证实心理、习惯、信息和技术等因素对居民行为都会产生显著影响;而国内经过前期对低碳消费内涵和概念的明晰界定后,研究对象逐渐开始聚焦城市、城镇居民和大学生这三类主体。然而,在众多的研究结论中有部分并未达成共识,如人口统计特征等因素对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的影响程度,这可能是因为研究对象本身存在较大差异或样本采集周边的环境影响不同。特别是当前研究忽视了占据人口中重要一部分的农村居民这一对象,对处于中国特定国情和环境下的农村居民这一主体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较为缺乏。而事实上,2004年我国农村人均生活用能量为140 kg标准煤,到了2013年已经大幅攀升到311 kg标准煤,增幅达到了122 %,不断逼近城市人均生活用能量。②因此,农村生活中能源使用等消费行为产生的碳排放问题同样不可小觑,农村居民这一消费主体的低碳消费行为也将成为以后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4.2研究方法的采用
为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考察到影响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该领域中涉及到的相关研究方法也愈加成熟和多样化。在实证研究中,有采取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描述性统计和回归分析的,也有构建态度―行为―情境模型和整合模型等方法来支撑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大多还是存在视角单一、统计分析方法过于简单等问题,对影响低碳消费行为的深层次原因研究得不够深入,理论研究的系统性和实证研究的深入性还很不足。通过对比和总结,发现对于存在多个因变量、测量误差和潜在变量由多个观察指标构成的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优势突出、最为恰当,分析的效果较为直观。因此,更适宜的方法也成为未来可能研究的探索之一。
参考文献:
[1]
Abrahamser W, Steg L, Vlek C, et al. A Review of Intervention Studies Aimed at Household Energy Conservation[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05,25(3):273~291.
[2]谢守红,陈慧敏.城市居民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17~121.
[3]杨波.郑州市居民对低碳商品的认知状况和消费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居民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经纬,2012(1):122~126.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世界范围的人口年龄结构发生的改变,人口老龄化已经是世界各国很普遍的一种现象。根据联合国人口司的数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到8.2亿。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由1.78亿人增加到2.21亿人,老年人口的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常熟市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日渐明显,截止2012年末,常熟户籍人口106.78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6.89万人,占总人口数量的25.18%,比上年增长了1.07%。尽管老龄化将给社会发展带来严峻考验,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老年人的传统观念相对改变,老年旅游市场将给旅游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了解老年旅游者消费特征对于更好的发展老年旅游市场具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在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设计出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五部分:一是老年旅游者的背景资料调查;二是老年人旅游动机的调查;三是老年人的旅游决策行为的特征的调查;四是老年人旅游消费行为的调查;五是对老年人旅游满意度的调查。由于常熟市目前的退休年龄是男性60周岁,女性干部是55周岁,女性工人50周岁,所以本文样本选择50岁以上的常熟市老年人为调查对象。调查地点包括常熟市各小区、方塔园、曾赵园、虞山公园等。共发放问卷200份,访问后问卷立即收回,有效问卷193份,问卷有效率96.5%。调查日期:2013年2月一2013年3月。
三、数据分析
(一)游客背景资料分析
在问卷设计中,从性别、年龄、教育程度、退休状况、收入状况、健康状况等方面了解常熟市老年旅游市场的基本背景(表1)。。从年龄角度看51-70岁的老年人是常熟老年旅游的主体,主要是因为该年龄段的老人各方面都比较独立而且身体条件较好。从受教育水平看,大多数处于初中、高中文化水平,二者的比例之和达到70%以上,表示调查对象受教育水平中等。从职业情况看,超过半数的调查对象是工人。从退休状况看,已经退休的占89.12%,说明退休老年旅游者绝是银发旅游市场的主力。从收入水平看,2001一4000元占了40.93%,1200一2000元占了45.08%,表明常熟市老年旅游市场收入水平良好。从身体状况看,调查数据显示出游的老年游客普遍身体条件良好。(见表1)
(二)老年旅游者旅游动机分析
旅游动机是一个人外出旅游的主观条件,是发动和维持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以促使满足其需要的一种心理倾向。在本次调查中主要从常熟市老年人的对旅游的需要和旅游的目的这两方面进行调查统计分析(表2)。从旅游需要来看,获得休闲和放松心情所占比例为36.10%,享受人生的快乐,丰富精神生活所占比例为35.91%,这两部分是大部分老年旅游者所要满足的需要,共占了72.01%。在出游目的方面游览观光占了50.54%。从以上结果可以发现,常熟老年人旅游动机比较传统,老年人的出游目的多以游览观光、避暑或避寒、健身疗养为主。(见表2)
(三)老年旅游者旅游决策行为分析
。另外通过亲友介绍(18.13%)、旅行社宣传(9.84%)等渠道进行旅游信息的搜集。(见表3)
2、偏好的景点类型(表4):旅游偏好是指旅游者向于某一旅游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调查显示69.95%常熟老年人偏好于自然风光、休闲度假型的成熟旅游产品,其次是革命历史圣地、历史古迹(16.06%)和宗教场所(8.92%),而对民俗风情、主题公园兴趣不大(5.70%)。(见表4)
3、阻碍出游的主要因素:从调查数据发现(表5),阻碍常熟市老年人出去旅游的主要因素在于可自由支配收入(26.94%)、闲暇时间(18.65%)和身体状况(8.29%)。但是也有40.93%的老年人认为对他们而言没有任何限制因素;占6.22%的老年人认为旅游的安全状况是他们考虑出游的主要因素。(见表5)
4、决策对象:统计调查数据显示(表6),老年人在决定出游时,与配偶、子女商量的居多,占到了93.79%,也有6.22%的老年人表示愿意和朋友商量,自己一个人决定的很少,只占了人数比例的1.04%。所以可以看出常熟市老年人比较重视家庭成员的意见,家庭观念比较重。(见表6)
5、出游方式: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表7),77.21%的老年人选择老年旅游团及单位组织的旅游活动,有19.17%的老年人选择自行旅游,参加普通旅游团的只有3.63%。说明老年人的首选旅游方式有组织、有保障的出游;其次是考虑自己的习惯、身体及年龄等多方面,喜欢与同年龄段的人一起出游。(见表7)
(四)老年旅游者旅游消费行为分析
。而出游花费在3000-5000元以及5000元以上的为数不多,占调查总数的21.25%。说明常熟市老年人在旅游花费上的能力较强。(见图8)
2、饮食方面:对常熟市老年人出游时在吃的方面主要是从饮食要求方面进行统计分析(表9)。老年人对饮食卫生和饮食口味的要求还是比较严格的,特别是饮食卫生占58.6%,而在服务态度和就餐环境上面并没有做太多要求。(见图9)
3、住宿方面(表10):在住宿方式的选择上,老年人出去旅游选择招待所的人数占总数的50.78%,25.39%的老年人会星级饭店。选择农家客舍的占13.99%,由于大部分出游都会选择团队,所以选择住在亲戚朋友家和其他的住宿方式相对较少。在住宿要求方面,安全和卫生问题是考虑最多的问题,认为安全重要的老年人为最多(79.79%),其次为卫生(67.36%),而对饭店的设施要求并不是很多,喜欢舒适简洁型的住宿产品。(见表10)
4、交通方面:在交通工具选择方面(表11),老年人喜欢乘坐相对比较安全和舒适的长途豪华大巴,占到了55.44%;喜欢自驾游的老年人占了18.13%;喜欢乘坐火车的占了14.51%;喜欢飞机的老年人占了8.81%。这应该是老年人喜欢短途旅游或和家人出游的结果。(见表11)
5、购物方面(表12):在进行问卷抽样调查的193位常熟市老年人中,有36.27%的游客会对旅游当地的食品感兴趣,其次是对地方的特色纪念品、工艺品比较感兴趣,占总人数的29.02%;然后为服装、药材、首饰和瓷器,分别为15.03%,6.74%,6.74%,6.22%,这说明了常熟市的老年人所购买旅游商品的消费行为属于生活消费型。同时,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会买些比较贵重的商品,比如首饰、药材等。(见表12)
在旅游时购买商品的过程中,影响购买的主要因素是商品的质量(45.08%),其次为商品价格(24.87%)。导游的建议也有一定的作用,调查显示占6.74%。而购物环境(3.63%)和商品的外观(4.15%)的影响都很小。表明常熟市老年人在购买旅游商品时属于理智型的购买者。
(五)老年旅游者旅游结束后满意度调查分析
旅游满意度不仅会影响老年旅游者下次的旅游决策,还会影响到相关群体的旅游消费行为。通过设置多选问项调查(表13),发现47.15%的老年人在旅游过程中对旅行社的接待、行程安排等服务不满意,其次是对旅游信息咨询的服务不满度达到了45.56%,调查对象有32.12%认为导游服务还需改进,说明了旅行社和导游在对老年游客的服务上还需进一步改进,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回头客和新的市场。(见表13)
四、结论与建议
(一)合理开发旅游产品
通过调查发现70.47%大多数老年旅游者选择的出游方式为跟随老年旅游团出行,所以旅行社应针对老龄化加剧的现状多开发和推出专门的老年旅游团。从满意度调查看,行程安排也是老年旅游者满意度最低的因素,因此在老年旅游团旅游项目具体构成中应该结合老年市场的消费偏好,多开发传统的观光、度假型旅游产品,因为老年旅游者出游的动机主要是为了获得休闲和放松心情,所以旅游项目的安排不能过于紧凑。。在旅游购物方面应多开发具有地方特并且物美价廉的旅游食品和旅游纪念品。
(二)制定合适的价格策略
通过调查发现26.94%的人认为可自由支配收入是阻碍他们出游的主要因素,说明价格是影响老年旅游市场开发的重要因素。老年人在旅游过程中消费较为理性,一则因为老年人有限的收入;二则由于勤俭节约已成为习惯,强调价格适当。。其次,要注意到常熟市老年旅游者在收入水平和能接受的每次旅游花费方面还是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别,所以应该根据市场细分的原则针对不同群体制定不同的价格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
(三)选择恰当的营销方式
调查数据显示,超过60%的老年旅游者都是通过报刊杂志(24.35%)和电视网络(40.41%)等传统广告媒体获取信息,所以旅行社可以选择专门为老年人创办的报刊和新闻杂志或者电视网络进行针对性产品宣传。除此之外,由于亲友介绍因为可信度比较高,所以18.13%老年旅游者是通过亲朋好友的介绍获取旅游信息,并且在旅游决策过程中86.53%的老年旅游者是和自己的配偶及子女商量。所以,旅行社应针对子女和亲友加强老年旅游产品的宣传,再通过亲友推动老年旅游者的旅游购买行为。可以通过利用特殊节假日,如父母亲节、中秋节等节日推出“家庭旅游套餐”,引导子女一同参加旅游活动,开展亲情营销;或者还可以通过情人节、老年夫妇的结婚纪念日,通过子女的孝心来举办他们的“周年蜜月游”等。
内容摘要:综合传统的旅游者消费行为理论和新消费行为理论,笔者认为,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是一个过程,它包含于一个完整的行为过程体系之中,这个行为过程体系由决策行为、空间流动行为、对旅游消费效果的评价行为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消费特点所构成。本文利用旅游消费行为体系以来黔旅游者旅游消费行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以期能为旅游业发展决策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新视角。
关键词:旅游消费行为理论 实证研究 来黔旅游者
旅游者消费行为过程体系
目前,不少研究者将消费者行为分析模式应用到旅游消费者的研究中,并借鉴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提出了不同的旅游消费者行为分析理论。代表性理论有“需求―动机-行为”模式、“刺激一反应”模式和新消费行为理论模式三种基本模式。“需求―动机-行为”模式认为旅游者的需要、动机以及行为构成了旅游购买活动的周期。“刺激一反应”模式则认为经过加工的外部刺激同旅游者个体的态度等心理因素以及人口统计、经济和社会因素共同影响到旅游需要及动机,并最终促使了购买行为的发生。贝克尔的新消费理论认为传统观念将消费等同于购买是不全面的,消费应有更丰富的内涵,购买只是其中的一个步骤。他重视对消费效果的评价。
综合传统消费者行为理论和新消费理论对于旅游消费行为的分析,可以认为: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是一个过程,它包含于一个完整的行为过程体系之中,该行为过程体系由决策行为、空间流动行为、对旅游消费效果的评价行为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消费特点所构成。本文将以这种旅游者的行为过程体系作为理论基点对来黔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展开实证研究。
来黔旅游者消费行为实证分析
本研究以来黔国内旅游消费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抽样调查。通过对来黔国内旅游者消费行为过程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掌握影响其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为贵州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数据经过筛选录入计算机后,用SPSS13.0的信度分析模块Reliability Analysis进行信度分析,调查问卷的信度系数Alpha值为0.8591,大于0.7,从总体来看,量表的信度是可靠的。
(一)来黔国内游客人口特征分析
游客的个人特征包括游客的省份、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个人月收入、家庭结构以及身体状况等。
综合表1统计数据,贵州主要的客源市场是华东和中南地区,符合国内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同时这些地区在空间分布与贵州比较近;东北、华北、西北游客较少;西南地区由于自主进入贵州比较方便,因而本调查构成比例较低;职业主要为机关工作人员,这也与调查的文化程度、月收入水平分布一致,同时从年龄结构来看在职工作5年以上的人员是旅游的主要消费者,老年旅游者所占比重较低。
(二)来黔国内游客决策行为分析
游客决策行为受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的双重作用,问卷中根据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的内容,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数据收集整理后主要结果如下:
外部影响因素。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旅游信息渠道、文化及社会影响因素以及对旅游地差异性需求等,调查数据显示出表2中的特征。
内部影响因素。内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旅游动机和对旅游资源的偏好。调查数据显示出表3的特征。
从表3的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当前来黔旅游消费者获取消费信息的渠道呈现多元性,决策影响因素以主要族群群体及旅游产品与消费者生活的自然环境差异性为主。从旅游动机及资源偏好的发展趋势来看,仍以观光旅游为主,对民俗风情的了解和体验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总体来说,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消费和喜好趋向于多元化发展。
(三)来黔国内游客的实际消费分析
在分析旅游消费特征的基础上,着重调查消费者在贵州旅游消费过程中的出游方式、出游频率、偏好的旅游商品及娱乐项目和消费支出方面的内容。
旅游者实际消费行为统计数据(见表4)显示,贵州旅游消费产品比较单一,消费的季节性明显,自然资源优势的消费仍占主导优势。民族文化风俗及相关产品消费成为发展的趋势,但消费中缺乏显著优势,主要还停留在观赏娱乐阶段,对民族文化的体验需求还未得到充分发掘。消费结构不合理,交通、吃、住、门票仍然占比较大的比例,体验、个性消费、特色商品消费的比例还较低。
(四)来黔国内游客消费评价行为分析
消费后评价是消费行为的一部分,旅游者在完成实际消费行为之后,一般会体验到三种感觉:满意、不满意和疑虑。。
表5统计结果显示,游客总体感受及各个单项方面的感受都比较满意,对再次到贵州旅游表现了很大的兴趣,未来希望更好的改善交通及贵州旅游整体环境,但是部分少数民族游客对饮食未考虑其特殊需求表示了不满。
贵州省国内客源市场开发的相关建议
基于上述旅游消费行为理论中的行为体系,本文对来黔旅游者消费行为做出分析,笔者对未来的来黔旅游市场给出如下对策建议:
加大营销力度,开发潜在客源市场。当前贵州旅游营销缺乏强势手段,在目前旅游产品知名度较低的情况下,趋同的营销方式,不容易吸引游客的注意力。考虑来黔游客对自然环境和族群文化差异性的需求,对不同地区细分市场进行差异性营销显得非常重要。。面对这样的情况应加强政府行政、事业单位的互动,促进会议和商务旅游的发展。
巩固现有旅游产品,开发新的旅游产品。贵州省开发了不少旅游产品,但总体知名度不高。对于这些旅游产品需要加以有效的经营和管理,尝试采用定期评定方法,建立信息追踪系统和旅游产品检视系统,及时跟踪、调查和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产品改良策略,以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
观光旅游产品在旅游市场中仍占主导地位,应采取优化组合的策略,提高品味和文化内涵。随着游客旅游经验的丰富,对单一的观光旅游新鲜感的丧失,以深度体验为主的民族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商务旅游和各种专题旅游将成为今后旅游产品的发展趋势,要及时开发适应旅游发展趋势的新型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产品组合。
创造季节特色,充分调动各个季节的客源。当前来黔游客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显著的气候优势是吸引他们的关键。应注重季节特色,以便在不同的季节吸引游客,形成稳定的客源。并在相关季节利用相应资源优势,提供游客在不同时间对不同资源的深度体验,促进消费者的重复消费和消费结构的改变。
加强旅游回头客的市场开发。对游客的问卷调查显示,70%的游客是第一次到贵州旅游,但有69.5%的国内游客明确表明他们愿意再次到贵州旅游,由此可以看出贵州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回头客市场的潜力。而且相关调查显示,吸引一个新游客所支出的费用是保留一个回头客的六倍,吸引回头客可以有效的降低营销成本。
结论
本文研究来黔国内旅游者消费行为的主要维度是: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是一个过程,它包含于一个完整的行为过程体系之中,这个行为过程体系由决策行为、空间流动行为、对旅游消费效果的评价行为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消费特点所构成。运用旅游者消费行为理论中的行为体系对选定地区旅游者消费行为进行统计分析,能够更全面的发现旅游者在消费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倾向,对当地旅游决策部门和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旅游发展政策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第二版)[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冯丽云等.消费者行为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在全社会提倡并建立生态消费模式是实现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进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一般来说,在全社会建立生态消费模式应从企业的生产和居民的消费这两方面入手。对于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激励或惩罚的措施来引导其发展循环经济项目,采用环保节能技术。但企业不得不考虑这样做导致的成本的上升,从而影响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就需要消费者的支持。因此,从根本上说企业在生产上追求循环经济的动力源泉是消费者,只有消费者愿意生态消费并肯支付由此而可能导致的溢价,并通过市场传递给企业,才能形成全社会生态消费的需求。城市居民作为重要的消费群体,其生态消费行为对于全社会生态消费模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消费行为实际上包括两类行为。一是购买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行为,二是消费过程中有利于环境和节约资源的行为。前者实际上还可以细分为两类行为,一是购买既有利于环境又有利于消费者自身安全和健康的生态环保型商品,如有机食品,称第一类生态环保型商品;二是购买仅有利于环境而对消费者自身安全和健康无影响的生态环保型商品,如由拥有减排处理技术的造纸厂生产的纸张,称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消费者购买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的动机是从承担社会责任角度来考虑的,需要观念的支持,这也是建立生态消费模式的瓶颈所在。。
1文献回顾
。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阐明生态消费的概念、生态消费与相关概念如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可持续消费等的辨析。二是政府在推行生态消费模式中的作用,主要从宣传、法律法规、税收、补贴等方面要求政府给予重视[1]。三是城市生态消费体系的构建。李等[2]构建了扬州市的生态消费体系,并制订了居民生态消费的行动计划。在生态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方面,王建明等[3]通过对武汉市居民在消费时是否选择具有生态标识、包装可循环处理的商品的情况做了调查,认为性别、婚姻、年龄、就业状况等人口统计学特征对生态消费行为具有显著影响。更多的学者选择无公害或绿色食品作为研究居民生态消费行为的对象,认为消费者的年龄、收入等个体特征及对相关食品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4]。崔春晓和宣亚南[5]对生态标识食品的研究则具体到无公害鸡蛋,得出的结论认为受教育程度、性别及对鸡蛋安全的关心程度对消费者生态标识鸡蛋的购买选择影响显著,而收入水平仅对无公害鸡蛋的购买行为影响显著,但有反向作用。国外的文献中鲜有生态消费的提法,而关于可持续消费的文献则浩如烟海。这说明国外将生态消费的合理内涵置于可持续消费的范畴之中。。总之,国外对生态消费的研究趋向于数量分析和实证分析,而这正是国内研究目前最缺乏的。
2生态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消费者购买生态环保型商品是一种生态消费行为,影响这一行为的因素有多种,大致可分为四类,即消费者对生态消费认知因素、生态消费政策因素、生态环保型商品特征因素以及消费者个人特征因素。
2•1生态消费认知因素
消费者对生态消费认知因素包括对生态消费的认知水平、从众影响以及对环保标识的信任水平三个方面。(1)对生态消费的认知水平。是指消费者对生态消费这一消费理念或消费模式的认知程度,即消费者对生态消费是否了解以及有多大程度的了解。(2)从众影响。是指消费者在购买生态环保型商品时是否受大众影响,即是否有别人购买我也买的从众心理。(3)对环保标识的信任水平。所谓环保标识,是一种贴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的“证明性商标”,它表明该产品不仅质量合格,而且在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符合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环保标识向消费者传递一个信息,告诉消费者哪些产品有益于环境,并引导消费者购买、使用这类产品。但是也有许多不法分子弄虚作假,伪造环保标志欺骗消费者,使得消费者对于商品的环保标识的真实性产生置疑。
2•2生态消费政策因素
生态消费模式的建立和推广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政府对这种有利于生态文明的消费模式的宣传。政策宣传状况是反映生态消费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
2•3生态环保型商品特征因素
生态环保型商品的特征因素有许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质量状况。消费者购买生态环保型商品要支付一定幅度的超过普通商品价格的溢价,而该商品的质量或性能只有达到甚至超过普通的同类商品,这是消费者购买生态环保型商品的基本条件。
2•4消费者个人特征因素
消费者的个人特征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以及家庭月收入。(1)年龄。从理论上说,年龄对生态消费行为的影响的指向并不明确。消费者年龄越大,信息接受能力较差,对生态消费的认知程度可能较低,因而其选择生态消费的意愿可能越低;也有的消费者年龄越大,积累的经验越丰富,社会责任感更强,选择生态消费的意愿可能也更强。(2)性别。一般情况下,男性接受教育和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要较女性多,男性风险承受能力、信息接受能力和决策能力要较女性强。因此,性别差异在消费者选择生态消费行为的意愿上会有所差异。(3)文化程度。通常情况下,文化程度越高,接受新事务和新知识的速度就越快,其视野也更为开阔,社会责任感也越强烈。因此,文化程度对于消费者选择生态消费行为的意愿会有所影响。(4)家庭月收入。一般来说,收入高的家庭,其家庭成员对价格较高的生态环保型商品的支付能力也高。但其是否有支付意愿还不能确定,但家庭月收入应该对消费者选择生态消费行为的意愿会有影响。
3实证模型、样本情况及变量设定
3•1实证模型
本文研究的是城市居民选择生态消费行为的意愿,其含义为消费者是否愿意购买生态环保型商品,包括愿意和不愿意两种情况。。。设y=1的概率为P,则y的分布函数为:f(y)=Py(1-P)1-y;y=0,1(1)本文采用二分量logistic模型,将因变量的取值限制在[0-1]范围内,并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对其回归参数进行估计。式(2)中,Pi是消费者愿意购买生态环保型商品的概率,i为消费者编号;βj表示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j为影响因素编号;m表示影响因素的个数;Xij是自变量,表示第i个样本的第j种影响因素;α为常数项;u为误差项。#p#分页标题#e#
3•2样本情况
本文数据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通过实地调查得到,调查问卷共有16个问题。调查对象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南岗区、道理区和道外区的消费者,调查地点选择在百货商店、超市、建材市场。共发放问卷300份,最后回收有效问卷289份。
3•3变量设定
本文在调查消费者是否愿意购买生态环保型产品时,主要选择消费者对生态消费认知变量、生态消费政策变量、生态环保型商品特征变量以及消费者个人特征变量来考察。消费者对生态消费认知变量包括:对生态消费的认知水平、从众影响以及对环保标识的信任水平;生态消费政策变量包括:政策宣传状况;生态环保型商品特征变量包括:商品质量的质量程度;消费者个人特征变量包括: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模型变量说明见表1,各变量的统计学描述如表2和表3所示。
4实证分析结果与讨论
4•1模型运行结果
本文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处理。首先将因变量Y1和所有自变量引入回归方程,对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得到居民购买第一类生态环保型商品的回归模型,称模型一,结果如表4。然后将因变量Y2和所有自变量引入回归方程,对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得到居民购买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的回归模型,称模型二,结果如表5。
4•2讨论
表4中的Logisitc模型回归结果显示的是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家庭月收入的城市居民购买第一类生态环保型商品的状况。统计结果表明消费者对生态消费的认知水平以及政策宣传状况在1%水平上显著;消费者对环保标识的信任水平在5%水平上显著;商品质量的可靠程度和文化程度在10%水平上显著;其他变量均不显著。表5中的Logisitc模型回归结果显示的是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家庭月收入的城市居民购买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的状况。统计结果表明消费者对生态消费的认知水平以及政策宣传状况在1%水平上显著;消费者对环保标识的信任水平、商品质量的可靠程度在5%水平上显著;性别在10%水平上显著;其他变量均不显著。
(1)消费者对生态消费的认知水平。从表4和表5显示的回归结果看,消费者生态消费的认知水平对其购买两类生态环保型商品都具有积极作用。对生态消费了解程度越高的消费者,越倾向于购买两类生态环保型商品。模型一消费者对生态消费认知水平的Exp(B)值高于模型二,说明认知水平对消费者购买第一类生态环保型商品的作用高于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消费者对生态消费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理解和判断,决定了他们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价值的评判和消费态度,进而影响他们的购买行为。
(2)消费者对环保表示的信任水平。从表4和表5显示的回归结果看,消费者对环保标识的信任水平对其购买两类生态环保型商品都具有积极作用。对环保标识信任水平程度越高的消费者,越倾向于购买两类生态环保型商品。模型一消费者对环保标识信任水平的Exp(B)值高于模型二,说明信任水平对消费者购买第一类生态环保型商品的作用高于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不难理解,如果消费者对环保标识不信任,他们就不会去购买生态环保型商品。
(3)政策宣传状况。从表4和表5显示的回归结果看,政策宣传状况对消费者购买两类生态环保型商品都具有积极作用。而且在两个模型中该变量的Exp(B)值都较高,说明政府对生态消费的宣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者是否购买生态环保型商品。
(4)商品质量的可靠程度。该变量在两个模型中都显著,但在模型二中更显著一些。商品质量的可靠程度对消费者购买两类生态环保型商品都具有积极作用。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质量和性能的可靠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消费者对它的购买。
(5)从众影响。模型一的结果显示从众心理和行为对消费者购买第一类生态环保型商品的影响为负方向,说明消费者在购买第一类生态环保型商品时并不从众。模型二的结果从众心理和行为对消费者购买第一类生态环保型商品的影响为正方向,说明消费者在购买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时从众。但是,从众影响两个模型中都不显著。
(6)性别。从表4和表5显示的回归结果看,性别对于消费者购买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影响显著,而对购买第一类生态环保型商品的影响不显著。说明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购买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但对于第一类生态环保型商品,虽然也是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购买,但影响并不显著。
(7)文化程度。从表4和表5显示的回归结果看,文化程度对于消费者购买第一类生态环保型商品影响显著,而对购买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的影响不显著。说明文化程度高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第一类生态环保型商品。但对于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文化程度的影响却是负方向的,不过,影响不显著。
(8)年龄。正如前文所分析,年龄的影响并不明确。从表4和表5显示的回归结果看,年龄的影响为负方向,说明年轻人购买生态环保型商品的倾向更高一些,但是影响不显著。
(9)家庭月收入。从以往相类似的实证研究看,收入水平对消费行为有比较明显的影响。表4和表5的规划结果显示,收入水平对消费者是否购买两类生态环保型商品的影响很小,而且对购买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的影响呈负方向作用。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被调查者以中等收入水平为主,而且消费者对生态消费认知水平普遍较低。
5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居民为例,利用289个样本数据,通过分别建立居民购买对环境和自身都有利的生态环保型商品和对环境有利而对自身无影响的生态环保型商品的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城市居民生态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居民对生态消费的认知水平、对环保标识的信任水平、政策宣传状况、商品质量的可靠程度对居民购买两类生态环保型商品都有显著影响,而且为正方向影响。性别和文化程度分别是居民购买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和第一类生态环保型商品的比较显著的人口统计学影响因素。。
关键词:旅游者;行为;管理
一.引言
在旅游发展如火如荼的当今世界,旅游者作为旅游和旅游学研究的主体,一直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王德刚,1999)。近年来,旅游者行为的研究触角从旅游经济学过渡到旅游社会学再深入到旅游人类学,实现了逐步从经济现象到旅游本质的探索。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对旅游者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谈及对旅游者行为管理的机制研究仍付阙如。由于旅游者行为对景区造成的影响愈来愈大,而旅游者行为管理开展被动致使景区保护成了单向又得不到呼应的工作,无形中也增加了景区的保护成本。因此,深入探讨旅游者行为管理机制既必要又迫切。
二.旅游者行为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一)一般消费行为
通过行为的具体表征可以把一般消费行为分为从众性消费和符号性消费。其一,从社会从众效应出发,旅游者在景区内的消费活动属于去个性化的旅游消费,并表现为缺乏主见的从众性消费,旅游者很难做出能够代表个人真实意愿的消费决策。其二,格登和理查兹(1920)在符号三角理论里阐述了旅游者购买旅游商品代表着告知、面子或炫耀中的一种或几种,价格不能真实的反映产品的质量和成本。除了满足期望,符号性消费还具有建立社会关系的作用,在旅游地、旅游团遇见的陌生旅游者之间可能会因为购买了相同的商品而进行更深层次的交谈;在居住地,旅游者同样可以以商品为媒介与同事、朋友交谈,从而维系其社会关系(Cohen,2007)。
(二)越轨行为
顾名思义,打破规章制度,特立独行甚至造成混乱及破坏的行为即为越轨行为。按照其出位程度的深浅可以把它分为对社会、自然、经济、文化等的环境排斥效应;破坏景区的旅游资源、基础设施、不爱护环境、插队、满口脏话、不配合景区管理工作和其他旅游者发生冲突等的逆反行为;对景区、旅游者造成安全隐患的旅游犯罪。。逆反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归结为个体人格差异和群体效应的叠加,从弗洛伊德的人格论出发,人们在异地进行旅游活动时常常会放纵人格中的“本我”,隐匿“自我”,忘却“超我”,加之旅游者之间的相互影响,逆反行为常大面积爆发。关于旅游犯罪的早期研究可追溯到Jud收集墨西哥32个州的数据研究犯罪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他发现财产犯罪对旅游业的影响较之暴力犯罪大得多,而后者仅仅起到微弱的影响作用。
(三)生态行为
。本文将旅游者生态行为分为环保理念、天人合一的感受、原真性追求三种表征。其中,影响环保理念的主要因素是旅游者的内生因素,凭借不同个人背景产生的生态旅游行为理念,进一步支配并指导着旅游者行为,最终发展成为负责任的旅游者或生态旅游者。而天人合一的感受是以目的地选择为推动力,是一种契合东方哲学观的处事精神。原真性的追求则体现在旅游者内心对接触事物的原本面貌的渴望,亦可表述为旅游者对旅游社区文化的尊重和认可,自发地期望能够获得最原真的旅游体验。
三.旅游者行为管理的本质探索
;推动力来自旅游者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可变的意识观念;目标是实现旅游者满意的旅游体验和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由于旅游者行为以内在心理需要为驱动力,并且不断的受到外部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致使旅游者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角色转换时可能出现各种不适应症状,一些消极的群体行为就会随之暴露出来。;(2)以律法为导向的强制型管理;(3)以景区为导向的契约型管理;(4)以其他游客和景区为导向的协同型管理。。应用到现实旅游活动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旅游目的地类型或具体的游客情况,选择不同的组合,也可以是多管齐下。
参考文献:
[1] Michael Hughes,Carolyn J.Kroehler.Sociology:the core[M].2008.
[2] Swarbrook.J.,Horner.S..Consumer Behaviour in Tourism[M].2006
[3] 彭兆荣.旅游人类学[M]民族出版社,2004
[4] 徐红罡.旅游系统分析[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5] Elizabeth A. Halpenny.Pro-environmental behaviours and park visitors:The effect of place attachment[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30(2010)409-421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消费;影响因素;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2-0050-02
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消费水平逐渐提高,人们的消费意识和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越来越重视体育健身。所以,体育消费日渐凸显。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体育消费已经是大学生日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给大学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体育产品,高校的体育管理者,要时刻了解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现状以及影响因素,合理地引导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促进高校体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到底有哪些,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
。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动机是强身健体、丰富课余生活和增加人际交往,这三者分别占据总数的43%、17.6%和12.4%。
对于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的时间支配情况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双休日中生活方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当今的大学校园,为了丰富校园生活,不断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但是根据调查显示,许多学生的课余时间支配不合理,有26.5%的学生把课余时间用来上网打游戏,13.8%的学生选择逛街游玩,9.2%的学生把课余时间用在寝室睡觉,而参加体育运动的同学只占据14.8%(见表1)的比例,这样的比例分配对体育消费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关于大学生体育活动的频率的调查,许多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薄弱,不能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健身中来。调查显示,学生没每周参加1―2次的学生占29.1%,每周参加3―4次的学生占9.2%,偶尔参加体育活动的占46.9%,甚至还有14.8%的学生除了正常的体育课外从来不参加体育锻炼(见表2)。这种体育锻炼意识薄弱的现象,更加影响了体育消费水平。
二、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
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动机主要有受到同学影响、爱好体育运动、消遣娱乐、锻炼身体、求新攀比等方面,调查显示有42%的学生体育消费主要是为了娱乐消遣,并不在意体育消费给自身带来的好处,没有把体育健身与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体育消费意识淡薄,这一部分人群可以说是体育消费的潜在力量,还需要正确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在调查中显示,会有29%的人能够正确认识到体育的强身健体功能,还有一部分同学对体育锻炼有一定的兴趣,这就需要给予积极的鼓励,许多学生的体育消费是受到身边同学的影响。另外,体育消费也已经成为交际和学习的需求。在大学校园中,每个同学都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其个性也大不相同。在大学校园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已经多样化,许多大学生体育消费是为了掌握运动技术,在促进学生体育消费的同时要加强学生们运动技术的学习。在体育用品研发过程中也要考虑经济适用的原则,使更多的人群可以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形成良性的体育消费观念。有许多学生不进行体育消费是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学生的生活费大多是由父母承担,没有多余的费用来进行体育消费,以上诸多原因都直接制约着大学生的体育消费。
三、体育消费行为的产生
。由于购买动机的差异性,每个体育消费者的购买决策都表现不同,但是依然有规矩可循,有心理学家在研究之后,得到消费者消费的规律性,即所有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都是由刺激产生的,包括外界的环境也包括消费者内心的刺激因素,经过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最终产生消费的行为。
四、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必然性
我国大学生数量在逐年增加,而大学生是一个重要的消费群体,大学生的教育经历将决定未来的发展趋势。就目前来看,大学生体育消费已经成为必然。
1.消费资金有所依附。现代的大学生,资金收入基本没有,无论是学费还是生活费,基本都是由父母承担,所以在体育消费方面无所顾忌。也存在一部分学生拥有独立意识,通过兼职、家教等工作赚取生活费用。他们在没有步入社会之前,对资金的运用没有合理的规划,对金钱意识也不强。所以消费对于大学生而言比较容易些,身边的消费环境也促进了大学生的体育消费。
2.个性化的一致性。大学是年轻人的聚集地,新一代的大学生,追求个性的释放,学生每天都生活学习在一起,行为表现上存在着一致性。在消费方面,大学生希望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同时又希望得到周围群体的认同,所以学生们的消费选择比较统一,爱好相对来讲比较集中,年轻人比较热衷于体育锻炼,是最大的体育消费群体,主要消费对象包括服装、球类、健身器材等。
3.消费观念意识强。。在大学生这个群体当中,一部分比较富裕,甚至有一定的收入可以独立完成学业甚至还会有一些积蓄,同时也有一部分学生需要通过借贷的方式完成学业,不论用什么方式,大学阶段就是支付财富、获取知识的阶段。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消费观念都比较前卫,其消费水平接近于社会上的职业群体,学生们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高层次的体育消费中去。大学生的梦想丰富多彩,视野比较开阔,对知识的获取能力和对新鲜事物的接触远超过同龄人,所以即使经济能力有限,也不能阻止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发生。
五、促进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建议
1.加强健康引导。学校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使学生们意识到体育锻炼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领悟到体育健身的重要性,促进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产生。
2.建设训练场地。高校培养全面复合型人才,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修建体育运动场馆,学生的消费观念与学校是存在紧密关系的,高校的体育管理者要大胆改革和创新高校体育相关制度,对体育场馆及体育设施合理运用,创建良好的训练氛围,通过多方面对社会进行筹资,吸引社会各界人士投资到高校体育消费。
3.实施促销合作策略。高校与体育生产厂商有效合作,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在校园内进行体育用品促销活动,积极传播产品信息,真正地把体育产品带到同学们眼前,结合体育产品的个性特点挖掘其独特的魅力,通过有效的促销形式吸引大学生的眼球,进一步促进大学生体育消费。
4.加大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与自身获得的保健、健身、恢复等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大学校园以及日常的教学中,加大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高校要重视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身体技能培养,加强体育知识的传播,培养学生对体育文化的认知度,对大学生体育知识的传授可以增加学生们未来走向社会后的体育消费。
结语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高消费的群体,大学生摆脱家庭的束缚,离开了高中时代繁重的学习任务,有许多闲暇的时间供其分配。目前,许多学生对课余时间的运用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许多学生把课余时间用来睡觉、打游戏、逛街,很少有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逐渐形成了不合理的消费观念,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存在着潜在的危机。所以在促进大学生体育消费之前,要正确地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无论从时间还是金钱方面,都应该合理运用,只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育消费。
参考文献:
摘 要:我国农民目前正处于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转换的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遇到许多较难克服的消费障碍,其中最主要的障碍是农民缺乏持久性财产收入。以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为理论依据,通过构建相应的回归模型证明土地作为农民最重要的持久性收入是影响农民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并针对此结论提出了克服这一消费障碍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农民;消费障碍;持久性收入;土地产权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076-02
1 农民消费障碍成因分析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以外贸出口拉动和投资拉动的中国经济面临巨大的挑战,扩大内需,繁荣国内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能否最终走出低谷的关键因素。中国有九亿农民,农民是最大的消费群体,农村市场是中国最广阔、最有发展潜力的市场。然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率处于低水平并且持续走低。2000年至2008年,农村居民消费率由l5.3%下降到9.6%,下降了5.7个百分点,成为我国整体居民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因素。能否从根本上大幅度地增强农民消费力,克服农民消费障碍,是我国能否扩大国内需求,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保持经济以较高速度增长的关键环节。
我国农民目前正处于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转换的历史过程之中,在此之前较长时期内,“生存”在农民消费行为中占居支配地位。小农家庭的消费,由其经济能力所决定,主要是为了满足其家庭的生理及安全的基本需要,而不是为了追求个人及家庭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在“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条件下,我国农民开始谋求生命形态的完善、消费领域的扩展、生活质量的优化和社会地位的提高。这标志着我国农民的消费开始探求以实现个体发展为目的的消费模式――发展型消费。数据表明,中国农村居民生存性消费的比重在1993年达到了79.12%,发展性消费仅占20.88%;到2006年生存性消费比例下降到65.53%,而发展性消费比重上升到34.47%:这表明中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已经发生巨大转变。但这种消费模式的转变极大地超前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农民遇到了诸多自身无法克服的障碍,如:
(1)供给结构不合理导致农民消费不畅,即农村消费品市场投资主体不足,庞大的市场潜量长期遭到忽视。假冒伪劣,安全隐患产品横行严重制约了农民消费;
(2)农民持久性收入低下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城乡二元结构始终没有打破是农村劳动生产率始终低于城镇劳动生产率,进而导致收入差距的日益拉大,虽然自2000年以来,农村居民收入逐年增加,但仍大大慢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这是限制农民消费的主要原因;
(3)社会保障政策的不完善导致的流动性约束是限制农民消费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社保体系尚未覆盖至农村,导致农民即期消费需求迟迟未能提高。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农民缺乏持久性财产及其财产性收入是限制农民消费水平提高的最主要障碍。
2 理论假设: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