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制学生自我总结范文1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推行“小班化分组课堂+六个环节教学+学生成长”相融合为一体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推动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使课堂成为师生幸福学习和快乐成长的场所。
一、小班化分组课堂是构建幸福课堂的基础
目前,农村学校人数减少,地处偏远。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与外界接触较少,知识面较狭窄,他们有许多问题想说、想问。而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让子女接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已成为许多父母的迫切愿望。小班化教育应运而生,这为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采取“小班化分组课堂”,每班学生不超过25人,分4~5个小组。
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关键。组建学习小组要注意的问题:一是学习小组内的分工切忌按学习成绩排序。否则,会一下子多出十几个人为的“差生”,造成人为的不平等;二是教师需要学生展示时可以按角色分配,也可以由小组自行推荐,切忌用“请各小组中成绩较差的同学回答”这样的词汇。否则,会打击学生的自尊;三是不提倡小组的组长和副组长由教师指派,也不主张组长和副组长连选连任,搞终身制。否则,学生是被动的,不会有集体荣誉感的产生。
小班化分组课堂让每位教师能够真正了解每位学生,和每位学生亲密接触,小班化分组课堂不仅拉近了师生的空间距离,更缩短了师生的心灵距离。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和谐;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品格;有利于因材施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有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更好地备每一位学生,哪些人需要多指导,哪些人需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具体到每一个人。在设计作业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多层次的要求。
。。三是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精神品质,应当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接受教育不再只是为了升学和谋生,更是为了个人能力的发挥和个人的终身学习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四是张扬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风采,发现学生的个性是前提,掌握学生的个性是过程。只有把前提和过程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的个性才能张扬出个性风采。五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持续发展。小班化教育以人为本的发展为教育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以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为终极指向。在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思考的终生发展能力。
小班化分组课堂的实施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研能力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1.教学观念得到转变。小班化分组课堂使教师更虚心求教,认真探索,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的转变,使教师开始更重视教法研究,更重视学法指导,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抓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
2.教科研能力得到提升。作为一名教师,能否把握好课堂教学,能否紧扣教学要求上出有质量的课,能否在学生中取得较好反馈,这是至关重要的小班化教学实验为教师成材创造了条件,在这片“试验地”里,毫无拘束地自由探索,尝试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使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
二、六个环节教学模式是构建幸福课堂的关键
根据“小班化分组课堂”,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组织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努力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着眼于“学”、服务于“学”——为了学;落实于“学”,使学生学会交流、合作,学习中解放学习力——学会学、善于学、乐于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效学的角度,积极推进课改,创新“六环节”教学模式。
1.目标导学
在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建构中,应重点把握三维目标,力求使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高度统一。导入方法上可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可以是以旧导新、以新导新,也可以是从生活经验、思维习惯导人教学目标。导入的思维模式上,要有强烈的新旧认知的矛盾冲突意识,要在认知的冲突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学
自主不是放任自由,要有具体的学习问题(体例)和任务(要求)做引导。要有明确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以及恰当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善于发现各学习小组的困难和问题(以备合作研学之用),并适时督促学生认真学习。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找出自己的困难和问题之所在,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法。
3.合作研学
学生首先要明确合作的问题和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合作研学;学习小组的分工要明确,要有“兵教兵”“兵强乓”的具体责任,尽可能地开展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因材施教。教师要深入各小组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并在小组中做简要评价。。教师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要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实时深化和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4.展示赏学
让每一学习小组都有展示、交流的机会,避免少数的好生重复表演。要鼓励展示的学生面向全体同学大声地表述,同时允许同组的同学进行补充。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分析、欣赏,又要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同时适时地给予激励性评价并及时地板书。教师还要以精彩的串联与精准的引导展现教学智慧,让学生欣赏的同时巧妙地将展示活动引向深入。
5.检测评学
组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检测任务,此时教师的注意力要集中到学困生身上。对检测的结果要给予评价,检测题的设置可以是教材中的练习题和作业题,亦可是教师自行创设的补充题。但要紧扣学习目标,不要人为拔高难度,也不能随意降低要求。检测的目的是对教学进行评价,对检测中发现的问题要当堂补缺补漏,力求不留学债,在课堂中完成作业是最高境界。
6反思促学
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对“评价”进行再评价。让学生做的、说的、写的尽可能多些,让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完善、提高,进一步提高自主合作探究水平。教师同时引导学生小结梳理知识框架、规律、方法,并对合作小组当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教师可指导学生思考通过本课的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如何?学习方式是否掌握?今后应如何改进?学生反思记录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还需解决的问题有什么?而幸福高效课堂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学生对自己学习目标、方法、内容等过程的反思。寻找自己的不足,从每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来反思自己的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今后学习时应该如何学。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幸福高效课堂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变课堂为自己的舞台。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充满魅力和幸福感。
三、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是构建幸福课堂的动力
在20世纪末,在借鉴大学导师制的基础上,我国开始在中学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进一步发挥任课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指导和教育作用,营造全员育人的教育氛围。全体教师参与德育工作,充分整合德育资源,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管理新模式。。推动师生之间积极平等的充分互动、教书育人的和谐统一。学生成长导师制要求教师树立一种理念: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明确两大目标:一是使师生关系更融洽,注重亲情化、个性化教育,使教师的关爱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二是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寻找发展其潜能的有效方法,促进学生的人格成长。
配合“小班化分组课堂+六个环节教学”,学生成长导师制采取“四导”策略,即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指导。每学期至少对所有学生单独谈话两次以上,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生活和学习状况及行为上的细节表现,通过有效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学生的肯定。
该模式是以学生班级为单位,配备德才兼备的教师担任导师,每位导师负责一个小组。指导、教育和帮助学生实现思想和学业进步,促进其身心健康,提高其综合素质的一种制度。它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思想工作落实到实处。真正起到“导心”“导学”的作用,并建立相关的配套制度和印制学生成长导师工作手册。。同时学校不定时对导师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一是通过向学生或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二是组织相关部门对导师工作手册进行检查,把导师工作情况纳入年度考核考评,从制度上保证导师制工作落实和推行,成为构建幸福课堂的生命动力。
“小班化分组课堂+六个环节教学模式+学生成长导师制”,三项内容融合为一个整体。不仅能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也有助于学生成长需要。成为提升教育教学品质的推动力量,形成具有特色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导师制学生自我总结范文2
(1.武汉体育学院教务处,湖北武汉430079;2.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武汉体育学院充分利用体育学学科优势,以湖北省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实施为契机,组建试验班推动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试验班融合大类培养与个性化教育,构建“2+2”课程体系;积极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搭建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体系和实践平台;以开放体系和创新机制为保障,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
关键词:体育课程;创新人才;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实践平台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8X(2015)02-0073-03
中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在当前建设体育强国的时代背景和体育人才竞争的大格局下,如何集中优质资源,培养和造就一批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新时期赋予高等体育院校的历史使命。
1 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背景
现代科学技术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体育事业的发展比起以往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和高素质的体育人才。高等体育院校是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体育类人才培养现状尚不能较好地适应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高层次体育科技人才培养不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当前高等体育院校正处于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发展阶段。深化教学改革,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既是实现因材施教,满足优秀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又是促进高等体育院校逐步形成适应个性化、多样化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提高人才培养整体质量的重要抓手。武汉体育学院作为一所富有鲜明体育特色的高等院校,坚持“融体育、科技、人文教育于一体,集道德、文化、专业素质为一身”的办学理念,为我国体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学校深入把握“育人为本”的工作方针,在强化内涵发展的形势下,以湖北省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实验计划实施为契机,充分利用体育学学科优势,组建试验班主动探索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通过“选拔优秀学生,集中优势资源,制定高标准培养方案,优化培养过程,创新评价标准”等全方位改革创新,着力培养一批理论扎实、技能良好、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的优秀本科毕业生,为培养造就未来体育领域的领军人物奠定基础。
2 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的认识与定位
2.1 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
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超常的创新能力,在各个领域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杰出贡献从而引领社会进步的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内涵包括3个关键词:拔尖、创新和杰出贡献。“拔尖”是指出众,超出一般;“创新”是指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杰出贡献”是判断拔尖创新人才最重要的标准。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既具有拔尖创新人才的共性特征,又因其学科特殊性而又具有独特性。
2.2 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的定位
体育人才按照工作性质和职业特征可以分为:体育竞技人才、体育教练人才、体育裁判人才、体育教育人才、体育科技人才、体育管理人才、体育经营人才、体育新闻以及群众体育服务人才。体育各个领域均需要拔尖创新人才,试验班学生的培养定位是体育教育和体育科技人才,即从事体育教育和体育科学研究、体育科技开发或体育科学服务的人才等。
2.3 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的特征
热爱体育事业,社会责任感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内在动力,责任感是外在动力,二者皆可以激发个体不断创新和奉献的热情。对体育的兴趣和社会责任是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具备的首要特征,是推动体育事业发展,对体育事业做出贡献的源泉和动力。
体育相关专业理论扎实,运动技能良好。体育理论和技能是体育人才实现创造的“生产资料”,是体育人才尤其是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是体育人才的本质属性之一。宽厚扎实的体育学相关理论知识、良好的运动技能和健康的体魄是体育类学生实现全面长远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强。当今社会信息化、全球化和终身化的时代背景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促使教育理念、育人目标和方式均发生变革和转型。适应形势发展的变化,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既强调基础,又要强调作为现代人终身学习所需要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技术意识与能力,以及国际化交流所需要的英语表达能力等。
2.4 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必须处理的几种关系
基础与长远。人才培养周期长,但从人才成长经历来看,许多杰出人才在大学阶段已初露端倪,展现了良好的综合素质。所以一方面要重视本科阶段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基础地位,同时基于人才成长的周期,要理性评价本科阶段的作用,不可急于求成。基于本科阶段在高等教育阶段中的基础地位和人才成长的周期,试验班的定位是为培养造就未来在体育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或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学科与术科。从课程结构研究的角度,体育专业教育领域中“学科”与“术科”的划分由来已久,对二者关系的争议也从未间断。但从体育人才培养的角度必须消除“学科”与“术科”之间的壁垒,统筹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的一门学科,强调术科是应有之义,但随着体育科学化的发展,对于全面的体育人来说,扎实的体育学相关理论知识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及运动技能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两翼。
通识与个性。体育学科的交叉综合性质决定了体育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强化与体育学相关学科的重要性,但个性自由发展也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力求做到通识基础上的个性发展。
3 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探索
3.1 基于综合素质的生源选拔
基于综合素质选拔生源,为拔尖人才培养提供基础保障。依靠学校充足良好的体育学学科专业生源,从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休闲体育等体育类专业中选拔有突出特长和发展潜力的学生。根据体育类生源特点,主要基于“文化素质、运动素质、兴趣动机”三结合选拔生源。首先,考察学生的文化素质。以高考文化成绩(总成绩)为主要依据,并参照学生英语水平进行选拔。其次,在运动素质方面,坚持“全面发展、突出特长”的思路,以高考体育成绩为重要依据,注重生源全面而良好的身体运动素质。第三,兴趣动机。良好的动机与兴趣是影响一个人在某一领域深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坚持自愿原则并通过组织面试考察,选择对体育具有良好学习动机和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
3.2 基于宽阔学术视野和个性培养的课程体系
拔尖创新人才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一是宽阔的学术视野,二是创新性的思维品质。其中,宽阔的学术视野是创新性思维品质形成的基础,也是新时期体育人才培养的需要。现代体育已成为融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覆盖全社会的一个系统。体育科学既研究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发展,又研究因体育引起的广泛的社会问题。它不仅涉及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还涉及医学、心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力学、数理统计学等自然科学。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应该奠定宽厚的知识基础。
基于这一理念,试验班培养方案设计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大类培养阶段,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运动技术课程以及特色课程,特色课程包括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和体育学前沿领域的相关讲座和报告等,充分体现了通识教育和学科交叉理念,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对体育的整体把握与认知。第二阶段为专业分流阶段,充分体现个性化培养理念。学生按照本人的兴趣,自主选择专业和导师,经过一定的考核程序分流到体育类相关专业。在第二阶段的培养中充分发挥导师作用,实行全程导师制。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在导师指导下自主选择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进程。
3.3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试验班教师突破传统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或单纯注重技能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围绕学生创新精神培养、自主学习引领、学习兴趣激发、综合素质培养,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积极引进、选用国内外一流教材,及时把国内外教改成果以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积极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改变传统单个教师负责一门课程教学的形式,由两个或以上教师组建团队共同承担一门课程。结合课程特点,改变传统的单一强调技能或知识的考核方式,建立全面、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能力评价。学科类课程采用笔试、口试、设计、小论文、读书报告等多种考核形式,术科类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主设计与规定动作相结合的考核形式。
3.4 基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平台搭建
围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建立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教育体系和实践平台。体育因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深层文化价值有全方位育人功能。组织体育素质拓展活动,强化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同时着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勇于竞争的精神,挑战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优秀品质。优化实验教学体系,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从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角度来更新和调整实验教学内容。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创新及个性发展,学校建立了奖励学分制度,规定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学术研究创作、技能素质拓展和社会实践活动并获得成果,经认定后可以获得相应奖励学分。通过奖励学分政策激励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3.5 基于全面保障的开放体系和机制创新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需要提供特殊培养环境和条件,学校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以给试验班提供全面保障。
优教优酬的激励政策。一流的学生需要一流的教师来培养。为保证试验班教学质量,学校制定了《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班教师选聘与管理办法》、《试验班导师选聘与管理办法》,吸引高水平教师参与试验班教学,提出了试验班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导师的条件和工作要求,每学年公开选聘教师,实施优教优酬的管理政策。为试验班学生配备导师,坚持工作记录制度、自我总结制度及情况通报制度,为学生学业规划、专业学习发挥引导和领路作用。
动态进退机制和灵活弹性管理机制。为激发试验班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勇于竞争的氛围和机制,学校出台《试验班学生管理办法》,明确了退出的条件、程序和机制。同时改变过于僵化的教学管理,给学生提供创造更加灵活自主的学习机会。打破专业界限,允许学生在体育类之间自由选择专业,全校内自主选修课程。通过实施奖励学分制度,实现了课内课外学分的互通,为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提供了经费、政策和时间保证。
开放共享的资源利用机制。为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开放的资源平台,学生不但可以跨专业、跨院系利用校内资源,还可以通过教师教育联盟平台利用周边高校优质资源。为开阔学生国际视野,通过暑期学校、出国考察等形式,分期分批将学生送到丹麦葛莱体育运动教育学院、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等国外高校进行学习或交流。
4 结语
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高等体育院校教育资源相对不足、改革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的情况下,组建试验班集中力量和资源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是必要的。但从长远来看,高等体育院校应侧重于建立个性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人才培养环境,建立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氛围,从而提升整体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华清,孙华敏,付毅.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8):81-82.
[2]曾德军,柯黎.近十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研究综述[J].高等理科教育,2013(4):1-8.
导师制学生自我总结范文3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demand of practical talents in the market economy, a general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s designed. The article first use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on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of colleges in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problems were summarized; secondly, combining with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uts forward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of constructing the teaching system of the practic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above analysis, from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anagement, teaching guarantee etc.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in detail; thus,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training practice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P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文献资料法;实践教学;教学目标;构建思路
Key words: application 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literature data method;practice teaching;teaching objectives; construction of ideas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5-0177-03
0 引言
随着企业对高校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实践型人才成为企业追逐的重点。因此,加强对高校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突破的重要方向,而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高校实践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但是,近些年来我国在实践教学方面暴露出诸多的问题,如陈利民、王亮等人认为,教学体系设计不合理,教学实践内容不丰富,缺乏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应用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因此构建贴近企业实际需求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成为当前思考的重点。
1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理论基础
应用型本科是为满足当地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而建设的本科院校,是教育结构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因此,在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也应该遵守这个理念,对教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换句话说,与传统的研究型或者学术性人才的培养相比,实践型人才在不能再按照传统的以“狭窄于技术”作为唯一的培养目标,而应该确立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宗旨,并坚持对学生个人能力、社会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及思路
2.1 构建原则
。
2.1.1 系统性原则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通常分为广义和狭义,其中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教学目标、管理、内容和保障体系四个部分组成;而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教学内容体系,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环节,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本文所研究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为狭义的范畴。
2.1.2 突出特色性原则
在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构建的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和教学资源,突出学校或者自身专业的特色,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社会人才。因此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中,要精心策划,突出不同学科的优势,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兴趣的培养提供参考。
2.1.3 校内外结合原则
实践教学的开展中,必须充分结合校内和校外两种资源,并各自发挥这两种资源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其中在校内实践教学中,可采取不同形式,包括构建专业实训室等方式,让学生在校园内即可完成专业实践活动,实现对专业技术的培训和操作;而对于校外实践教学主要开展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企业实训等,以此更好的了解社会。同时借助校外实习基地,强化对不同岗位的适应能力,以此最短时间内缩短岗位适应时间。
2.2 构建思路
一般情况下,应用本科学院教学体系可根据院校的实际情况,选择某一个具有突出特色的专业进行试点,经大量的调研之后,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对其进行定位;其次,结合不同的岗位的胜任能力要求,理清不同能力之间的关系,并制定该专业详细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标准。而对本文提出的实践教学体系,其核心就是对学生能力进行培养,这种培养是以具体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作为基础,并通过完整的学科体系对学生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建构。
3 特色应用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3.1 专业能力体系构建
根据上述的原则和构建思路,就应用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构建。对此,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对能力结构、知识等方面的要求,确定其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然后根据上述的要求,提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的综合能力需求模型;此后,依据上述的能力需求模型和目标,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相关的保障措施。而对于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中,最为关键的是要让学生具备何种能力,这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也是关键。
①通用能力。
它通常是指人们在从而某个职业或则专业活动时必须具备的基本工作能力、学习能力。一般来讲,主要包括开展工作步骤的能力、自我总结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如某岗位的工作人员在接受某项工作之后,需要结合工作岗位的要求,对工作岗位进行了解和分析,然后制定相应的工作步骤和方法。在完成这项工作之后,对工作进行自我的评价。
②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通常是指人们掌握的某项专业的技能的能力。如在实际的工作中掌握了相关的新的技能和知识,然后人们运用这种技能去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通常将专业能力看成是特色应用本科院校与一般院校的根本区别。
③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如在工作中需要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同时还需要和人沟通的能力。同时,社会能力中还赋予了人的性格方面的特质,包括人的责任感、公正、诚信等。
④创新能力。
结合自身的工作岗位和专业知识进行的创新,都可以认为是创新能力的一种表现。这种能力是依托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社会能力等方面表现出来的。
因此,根据上述的分析,将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专业能力培B目标设计为如图1所示。
3.2 教学内容体系设计
根据上述的专业能力体系,设计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而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中应严格按照设计的原则和思路,结合应用本科院校的特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专业性人才。以金融类专业为例,黑龙江科技大学的房红对金融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如图2所示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笔者在总结房红教授的分析基础上,将其进行提炼,认为教学内容的构建拓展到整体的专业,则可以通过图3表现出来。
通过图3可以看出,不同的专业可以按照图3整体设计进行补充,就可以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此达到对学生四大能力的培养。
3.3 教学环节设计
根据上述的教学内容体系,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组织设计。而对不同教学内容的设计中,通常按照应用本科教学时间维度来进行。具体设计思路见如图4所示。
根据图4的设计,将不同的教学内容放到不同的时间段,从而有序、循序渐进的方式达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3.4 教学管理体系设计
教学的开展离不开教学管理。制定和实施相关的制度,对提升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要有明确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大纲、实施教学计划和保障教学经费计划等。同时,还必须要有时间教学考核体系,从而发挥监督考核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改进,更好的促进实践型人才的培养。而具体到专业上,就必须根据不同的专业制定可量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如金融类专业来讲,就应该结合金融教学实际的基础上,根据金融实验、实训和学生实习需要达到的目标等,设定具有金融类实践教学的考评指标,最终形成自己的考评体系。
3.5 保障体系设计
在完成教学目标、内容和具体的时间安排后,还必须加强对学生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设,这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大力加强对校内实验室建设。一方面要将实验室建设和课程体系结合起来,同时确立每个实训实验室的具体内容,以此满足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需求;另一方面,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或实验环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氛围。
第二,加强校外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对具有资金优势的特色应用本科院校可建立自己的校外实训基地,从而培养学生应用和实践能力,对于资金欠缺不足的,可加强校企合作,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和作用。
第三,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通过采取双导师制的方式进行不同的分工,其中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理论和科研,而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学生实践,这样才能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应用,并在应用中对知识进行提炼和总结,再进行一定的创新。
4 结束语
总之,对于特色应用本科院校来讲,要紧紧围绕自身特色,在特色构建中下功夫,通过制定以实践为主导,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才能更好的满足地方对实践性人才的需求,并体现出实践性教学人才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利民,杜金涛,王冬良.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工程专业为例[J].物流技术,2014(05):473-475.
[2]陈裕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分析及革新――以新余学院为例[J].新余学院学报,2015(02):5-10.
[3]王亮,吴杨.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对策――以铜陵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82-86.
[4]陈抗,张英彦.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理性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13(02):111-114.
导师制学生自我总结范文4
1.1调查工具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学历、毕业院校等基本情况)及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CompetencyInventoryforRegisteredNurse,CIRN)进行调查。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由刘明等[3]编制,可用于自评或者他评,本研究采用其验证版本[4],含7个维度55个条目,7个维度分别为临床护理能力(10个条目)、领导能力(9个条目)、人际关系(8个条目)、法律和伦理实践能力(8个条目)、专业发展能力(6个条目)、教学和咨询能力(6个条目)、评判性思维和科研能力(8个条目)。量表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0=没有能力,1=有一点能力,2=有一些能力,3=有足够的能力,4=很有能力,总分220分,按分值高低将其分为3个级别,总分165~220分(条目均分>3分)为核心能力强,110~164分(条目均分2~3分)为核心能力中等,<110分(条目均分<2分)为核心能力弱,以此标准评价注册护士核心能力水平。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为0.908,7个维度的Cronbach′sα为0.718~0.903,重测信度r为0.830,55个条目的因子负荷值为0.310~0.725,内容效度指数(CVI)为0.852,效标效度r=0.44(P<0.05)。
1.2调查方法在新入职护士参加医院岗前培训后发放问卷,调查员为中南大学护理学院全日制在读研究生,经过统一的培训,采用统一指导语,匿名调查,发放问卷1h后收回。共发放问卷487份,回收468份,其中3份问卷为有工作经验的新入职护士填写,予以剔除,27份问卷未填写完整,15份问卷的55个条目均选同一选项,视为无效问卷,因此回收有效问卷423份,有效回收率86.86%。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双人录入法录入SPSS18.0软件,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
2.1新入职护士核心能力水平仅66名(15.60%)新入职护士具有较强的核心能力,277名(65.49%)具有中等水平的核心能力,80名(18.91%)的核心能力弱。新入职护士的核心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见表1。
2.2新入职护士核心能力得分最低及最高的5个条目见表2。
3讨论
3.1新入职护士整体核心能力处于中等水平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y)是完成绩效所需的关键能力,虽然它可能只是个人所有能力的20%左右,却影响着几乎80%的工作绩效[5]。本调查结果显示,65.49%新入职护士核心能力处于中等水平,核心能力总分为(137.19±29.74)分,且各维度的条目均分为(2.49±0.54)分,也处于中等水平,与Lima等[6]的研究结果类似。法律和伦理实践能力得分最高,评判性思维和科研能力得分最低,这与国内多位学者[5,7-8]的研究一致,但本研究得分均低于以上学者的调查研究结果,可能与研究对象不同有关,以上学者的研究对象均为医院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护士,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护士的核心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在护理岗位上越来越得心应手、驾轻就熟,而本研究的对象为刚进入医院1个月内的护士,各方面能力均有很大成长空间。表1、2结果显示,新入职护士法律和伦理实践能力及人际关系得分较高,新入职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能尊重患者及委托人的权益,能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任,并乐于分担、信守诺言,与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这可能与学校课程安排及岗前培训课程有关。当前医疗环境复杂,频发医疗纠纷[9],因此,学校和医院均加强了法律及伦理学知识、沟通技巧的灌输,阐述各种经典案例,避免以后发生同类事件,如本院针对新入职护士的岗前培训多为人文社会学知识,包括护患沟通技巧、护理核心制度的贯彻与落实、医疗制度与法律、护理与法律、风险意识的强化、护患纠纷的防范、人性化护理服务等,强化了新入职护士这方面的能力。
新入职护士评判性思维和科研能力维度得分最低,紧急情况下,不能很快分析和确定出首要危机,不擅长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虽然本研究调查的新入职护士95.7%为护理本科生,但评判性思维和科研能力得分仍然处于最低水平,提示国内医学院校尚不够重视对学生进行评判性思维及科研能力的培养,护理本科毕业生对此领域知识接触较少,而目前护理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在医院内护士群体中占的比例极少,护理改革创新及科研任务极大地需要本科生去承担。有研究显示以学生为中心、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可提高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及核心能力[10],建议国内本科医学院校可在以后的本科课程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增加科研基础知识相关课程,注重学生科研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动力和潜能;医院也可通过举办学术讲座、提供护士之间学术交流的平台来提高新入职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
教学和咨询能力得分稍高于评判性思维和科研能力,处于较低水平,教学和咨询能力强调的是理论知识与表达能力的结合,新入职护士刚离校,理论知识掌握较牢固,但不能很好地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表达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将健康知识传达给别人,这可能是其教学和咨询能力得分较低的原因。此外,临床护理能力得分亦较低,临床护理能力是护士最基本的核心能力,是护士为服务对象提供良好照护的前提条件,新入职护士在毕业前均经历8~10个月的临床实习,临床护理能力已基本具备,但实习期间均由带教老师一对一跟班带教,学生多数时候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带教老师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提高学生操作技能上,临床护理能力的某些方面如提供多元文化护理服务、全面评估患者健康状态、为患者制定护理计划等得不到锻炼和提高,提示在以后的带教中需注意提高其综合临床护理能力。
3.2对策
护理是一份高压力职业,尤其对于新入职护士[11],从刚毕业的学生转变为一名新护士是压力最大的时候,而核心能力不足是新入职护士最主要的压力源,护士压力过大又是导致新入职护士离职率高的主要原因[12]。本文调查结果显示,新入职护士的整体核心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各方面能力均有待继续加强。为了减少新入职护士的压力,留住护理人才,就需尽可能在短时间提升其核心能力。
3.2.1合理制定岗前培训计划新入职护士岗前培训是为了让刚从医学院校毕业、即将走上护理岗位的护士尽快完成角色转变,胜任本职工作而进行的培训活动[13]。目前本院的岗前培训为脱产集中培训1周,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医院的规章制度、沟通交流、护理与法律、人性化护理服务等,培训内容较单一,不利于新入职护士的快速成长。洪海兰等[13]基于岗位胜任力构建了新护士岗前培训大纲,涵盖了9个培训项目,31项培训内容,紧紧围绕新入职护士这一特殊的群体,结合岗位特点,注重知识、技能、态度、观念等培训之间的连贯性,值得借鉴使用。
3.2.2加强新入职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及评价对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及管理,可提高其核心能力[14-16]。虽然新入职护士已经历岗前培训,但其核心能力仍然不足,需要在之后的岗位适应过程中继续加强培训,尤其对于核心能力处于低水平的新入职护士。目前本院针对新入职护士的培训已形成了规范化培训方案,持续时间3年,主要包括1年轮科培训,每名新入职护士需要去3个专科(内科、外科、急诊急救科或重症监护室)接受一对一导师制培训,每个科室培训4个月,每个月进行2次理论知识授课,病区护士长及带教老师进行不定期的操作技能培训,每个月1次理论考试、1次操作考试,出科时进行自我总结、考试总结及临床反馈,护理部组织专家到病房进行操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临床应变能力等综合考核,考核情况在全院护士长会上反馈,针对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年度末进行综合考核并总结上一年、部署下一年的培训工作。。目前还缺乏对此培训方法的细化及有效程度的评价,可在新入职护士培训1年后、2年后及3年后再次进行核心能力的调查,以对规范化培训进行客观评价并找出不足之处予以持续改进。此外,还可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如注重科研团队建设、举办科研培训班、采用多元化策略开展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17-18],以尽可能快地提高新入职护士的核心能力。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