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何做市值管理范文

2024-09-28 来源:华佗小知识

篇1

关键词:企业知识产权;;实践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4-0000-01

一、前言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知识产权在科技、经济和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空前突出,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对企业知识产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产权是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形成的,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技术,怎么样管理好、利用好知识产权,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与生存。

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实践

1.健全完善知识产权的管理组织体系

我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专利管理组织体系,由单位主要领导挂帅的3+2级管理体系网络(院领导〈专利管理委员会〉―科技开发部〈专利管理执行部门〉―基层室所〈专利申报、实施部门〉)+科技信息处+中油集团公司的知识产权专家支持,这样就可以从组织上、技术支持上保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切实有效的开展专利的各项工作;

2.近一步完善了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体系

我们在严格执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专利管理办法》,《大港油田公司专利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制定、完善了《石油工程研究院专利管理办法》、《石油工程研究院技术秘密认定管理办法》等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明确了各级部门的责任和权利,从制度上确保了我们专利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减少了专利在申报、保护、管理、实施等环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使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制度化、规范化。从制度上保证知识产权工作的全过程覆盖。

3.加大了宣传力度,提高全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知识产权管理、保护和利用水平,是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工作的核心任务。我们在平时工作中十分重视知识产权的宣传工作,只有宣传工作做好了,才能激发挥企业和职工申请专利、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成果的积极性,职工只有了解专利,才能运用专利,单位每年都根据不同的侧重点,进行多种形式专利的宣传工作,利用网络、黑板报、内部网络电视,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加强和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

。我们每年都利用知识产权周活动这一契机,聘请知识产权方面的专家给我们的科研骨干、技术专家讲解知识产权申报技巧和流程,提高知识产权的申报质量。

5.要做好研发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管理

(1)课题立项前做好知识产权的调研工作。没有专利检索和查新报告的项目不受理立项申请,要求各单位要结合自己科技规划制定专利实施计划,落实到项目,落实到人。课题立项前,要做好知识产权的规划,明确知识产权产生的类型、数量、以及产生的阶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尽量避免专利申请产生的随机性、个案性和滞后性,使专利挖掘与项目进展保持同步,使专利产生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最大化。

(2)课题开展过程中,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及时跟进项目进度,协助项目人员分析、提炼知识产权产生要素。

(3)课题结束后,严格技术资料的保密,在形成知识产权以后,方可对外技术论文,开展技术交流等相关的技术推介活动,要切实做好科技创新成果在、成果鉴定、学术研讨时的保密工作,防止流失,做好保密工作。取得的成果没有申请专利或采取有效的技术秘密保护措施的,不得进行验收、鉴定,不能参与评奖。

6.切实做好知识产权考核激励工作,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知识产权管理是一项时效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既关系企业发展的大计,也涉及科技人员的切身利益,为保证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能不断发展,保护发明人积极性,制订完善了一套激励员工申请专利的积极性的政策,对于不同专利,我们给与了不同等级的奖励,以前,每获得一项实用新型或则外观设计专利,单位奖励500元/件,发明专利奖励1000元/每件,目前我们加大了奖励力度,每获得一项实用新型或则外观设计专利或者技术秘密,单位奖励2000元/件,发明专利奖励10000元/每件,软件登记奖励10000元/件并且也把专利做为了我们评定职称以及专家考核的一项重要的指标,积大的调动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7.做好知识产权的实施与转化,增加专项经费的投入

知识产权是我们的无形资产,也是重要的科技资源,如何将这无形资产转化为生产力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我们研究的电位法井间监测专利技术到目前为止, 先后在哈萨克斯坦、大庆、辽河、吉林、大港、胜利、山西等地方运用了815井次,创效4000余万元,成果显著,获得第九届全国发明优秀奖; 研究的无残渣压裂专利技术已经被列为国家重点推广新产品,该项技术先后获得天津市、中国第十届全国发明优秀奖,该项技术与高温碳酸盐岩油藏低损害酸化体系技术获得了2008年度天津市科委技术发明二等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此外,我们将在制定年度科技计划时,列出专项资金支持专利技术应用,并对效益较好的专利给与奖励。在评选优秀专利时,我们把实施效益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进行考核。如果实施不了或实施无价值就应考虑专利权的放弃。

三、结束语

要作好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不能急功近利,在特别注重专利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制度的三落实的前提下,尤其重视建立好激励专利技术和专利产品开发的政策,调动企业广大科技人员从事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促进企业专利申请的积极性和专利申请数量的快速增长,从而增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生存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坚持自主创新,让更多的知识产权成果成为企业做大做强坚强后盾,使企业的创新之路更加稳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和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合作意识 班级管理 引入

刚开学时,我就把全班72个学生按照成绩水平分成了18个合作小组,班上顺数第一名和倒数第一名,顺数第二名和倒数第二名,以此类推进行师徒结对子并分组,四人为一组。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小组内讨论学习,而且有利于后进生成绩的提高。每组成绩最好的为组长,该组组长负责该组的学习和纪律,比如课堂上小组学习的分工,自习课的纪律,甚至是课外活动都可以由小组来统一协调与安排。学习是全体同学的参与,可是由于学生的个性、基础的差异,使得有的学生在学习中并没有参与进来,于是后进生会越来越差。小组评价的落实,迫使后进生也要积极参与。因为老师学习任务的布置是一视同仁的,并没有特殊的照顾。其他组员也会自发担任起小老师的角色。分组之后,小组讨论制定小组公约,内容包括课堂纪律、学习纪律、日常主要行为规范、课外活动日程安排等,组长在该组内就相当于一个小老师,包括督促成员完成作业,以及负责上课和自习课的纪律,根据小组公约,每个小组每天必须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学习,每天组长统计组员的学习情况,并填在表格中张贴上墙,做到日日清、周周清。然后又总体设计了一个“合作学习一览表”,在这个表内可以明确地看出每个小组学习与提高的情况,又能发现各小组平日的各项活动情况,每星期进行一次,把一个星期以来的竞赛得分情况向全班学生公布;对优胜小组和进步明显的学生个人进行奖励、表彰。这栏目成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手段。这样有力地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意识,加强了相互之间“荣辱与共”的关系。

在分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和发展潜力等情况,在学习合作小组内尽量做到性格、特长的多样化,以利于小组活动的开展和互补性人际交往、互动的形成;在合作的同时小组与小组之间开展竞争,在竞赛组里的学生,要考虑各方面的可比性。在学生个人间,进行的是同质竞赛,即不同小组中同一层次的学生之间开展学习比赛、品德和行为表现比赛。由于处于同一层次,相互间的差距很小,且竞赛的项目和内容又是全方位的,因此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由于实行的是竞赛分组的动态管理,可以引导学生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前进,从而形成了“小目标、小步子、不断进步”的良性态势,使学生从成功走向成功,不断强化学生“我也能行”、“我可以做得更好”的成功者的心态。我们班的黄经纬同学,不但基础差,智力方面和其他同学也有差距,开始时在年级是倒数,但组长和其他组员对他不抛弃,不放弃,一起帮助他,经过近一学期的努力,他在不断地进步,现在,尽管在班级里仍然是倒数第一,但和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在缩小,在年级倒数前100名中已经看不到他的名字。对于普通同学来说,这一点点进步确实不算什么,但对于他来说,确实不容易。

我们班的学习小组每半学期进行一次调整,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调整其所在的小组;以便保持组、层的相对同质性。这种动态的管理,一方面保证了竞赛的“可比性”,维持学生参与竞争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另一方面在于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目标,形成学生每取得一点进步,就会有一个新的奋斗目标呈现在他面前的激励机制,形成了通过小目标的不断导向,引导他不断进步,不断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良好状态。

篇3

【关键词】水利;工程;质量

1 影晌施工阶段工程质量的生产要素

1.1 劳动主体的控制。在质量形成过程中,每个劳动者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工程质量,所以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劳动意识和专业技能培训,从思想意识、文化修养、技术水平、管理能力、身体条件上整体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1.2 劳动对象的控制。劳动对象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等,其控制重点是加强材料使用前的检验和试验,检查材料设备性能是否与设计文件一致。对于工程中所用的主要设备。应严格按照设计文件所给定的规格、型号和技术性能进行采购,并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建筑材料和设备。

1.3 施工设备的控制。主要从设备选型、主要性能参数及使用操作要求等方面加以控制,对于从事危险作业的施工设备,应履行安装方案的审理手续,启动前还应经相关单位联合验收,合格后方能使用。

1.4 施工工艺的控制。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是制定和采用先进、合理、可靠的施工技术方案,全面正确分析工程特征,明确质量目标和验收标准,制定合理可行的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布置施工总平面图,对于关键部位、薄弱环节还应编制技术和质量管理方案,作为质量控制点进行重点控制。

1.5 施工环境的控制。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因此应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益的措施严加控制。尤其是施工现场,应营造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搞好地方干群关系,尊重当地民族习惯和有关政策。

2 水利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2.1 旋工阶段的事前预控。事前预控主要是对开工前施工单位提交的技术方案、技术措施、质量保证体系以及管理制度等进行严密的审核,对工程质量总目标进行分解。了解设计意图,明确质量要求,开工前对每道工序班组进行技术、工艺和操作规程进行交底,对工程质量控制对象进行周密分析,提前找出薄弱环节,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和处理对策。对用于工程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设备等应采取核准制度,未经监理工程师同意,不得进入工地现场,不得投入工程实体。

2.2 施工阶段的过程控制。事中控制的基本途径是对施工中的作业工序进行控制。工序控制实行“二级报验制”。第一级是对已完工序或单元工程,采取班组初检、施工队复检、施工单位质检机构终检的质检制度。第二级是在第一级检查合格的基础上,填报“报验申请单”,报监理工程师进行检验,并由监理工程师核签评定意见和评定等级,确保不合格产品不流入下道工序。同时对施工过程中发现的工程质量问题。实行“三不放过”原则。运用因果分析图和排列图等质量统计工具,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查明原因,及时提出有效措施和处理意见。并向有关部门提出书面报告。

2.3 施工阶段的事后控制。事后控制是对已完成的单元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按照有关规范的统一标准。及时组织验收,并对试运行的工程进行时时观测,收集运行中的基础数据,并对已完工程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3 施工质量检验

施工质量检验数据作为质量评定的重要依据,是工程质量评定结论客观、准确与否的关键,对检测数量、检测方法的选择和对检验不合格产品的处理原则,也应作为质量控制的重点。

3.1 质量检验的要求。工程质量检验的项目、数量、方法应符合SDJ249―88,SL38―92《水利水电基本建设工程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试行)的规定,遇到评定标准中未涉及的检验项目,其质量评定标准应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监理、施工单位,按照水利部有关规定进行编制,并报质量监督机构批准后执行。对涉及工程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及有关材料,应由建设单位或监理机构中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见证取样,并送检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进行检验,见证取样资料应由施工单位进行制备,参与见证取样的有关人员应在相关文件上签字盖章。

3.2 质量检验的职责设定。施工单位虚按照SDJ249―88,SL38―92等评定标准要求,并结合工程设计、施工技术和合同约定,确定的检验项目及检测数量进行自检,检验结果应按照《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表》(办建管[2002]182号)的要求进行填写。

监理单位应采取跟踪检测、平行检测的方法对施工单位的检验结果进行复核,平行的检测数量应按照混凝土试样不应少于施工单位检测数量的3%,土方试样不应少于施工单位检测数量的5%;跟踪监测的检测数量,混凝土试样不应少于施工单位检测数量的7%,土方试样不应少于施工单位检测数量的10%的检测点数进行取样。

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前,项目法人还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检测单位,按照质量监督机构确定的检测数量对工程项目进行竣工抽样检测,做为竣工验收的依据之一。

3.3 产品检验不合格的处理方式。原材料、中间产品一次抽样检验不合格时,应及时对同批次另取两倍数量进行取样检验,如仍不合格,应立即撤离工程现场,不得使用。

单元工程质量不合格时,应按合同要求进行处理或返工重修,直至再次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后续工程施工。

工程完工的质量抽检不合格,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合格后方可进行后续工程施工或验收。

4 施工质量评定

工程质量评定是对施工质量形成过程的综合评价,是工程质量管理的工作核心,水利工程项目应根据SL176―2007《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的规定,进行质量评定工作。

4.1 施工质量评定的组织方式。

单元工程质量应在施工单位自评的基础上,报监理机构进行复核,由现场监理工程师最终对质量等级进行认可;分部工程质量同样是在施工单位自评的基础上,由监理机构复核,项目法人认定,并将工程验收质量结论报质量监督机构核备,对于大型枢纽工程主要建筑物分部工程的质量结论应报质量监督机构进行核定;单位工程质量,在施工单位自评的基础上,由监理机构审核,建设单位认定,其工程验收质量结论报质量监督机构进行核定;工程项目质量在单位工程质量评定合格后,由监理机构统计工程质量等级,经建设单位认定后,报质量监督机构进行核定。

4.2 施工质量评定。

SL176―2007《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将质量分为两个等级。合格等级与旧规范(SL176―1996)基本相同,优良等级不同点主要表现在,所评定工程包含的子项目优良率由原来的50%提高到70%,对于重要隐蔽单元工程和关键部位单元工程的优良率由原来的100%变为90%以上,单位工程质量事故由原来的重大调整到较大质量事故,并增加了对试运行期观测资料分析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这里要强调在水利工程中,单元工程是由多个工序完成的最小综合体,也是日常质量评定的基础,因此,在日常的管理中,应加强对单元工程的质量控制,客观考核质量等级,科学分析质量缺陷,利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将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篇4

关键词: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TU20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施工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质量,由于有些工程没有对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导致一些工程质量事故频频发生。质量控制是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工程项目的施工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加强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管理,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水平极为关键。

一、增强质量意识,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主要是为了实现质量保证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在工程施工前应该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在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必须由法人对建立的工程项目负责,以提高工程质量为目标,定期对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进行自身素质培训,通过不断的学习,使项目管理人员对施工质量管理有全面的认识,并且让他们逐渐掌握质量管理的系统知识,进而在他们心里形成质量第一的思想理念,使工程成为优质工程。

同时,还要树立科学的质量管理观念,将质量管理的责任真正的落实到位。工程项目的每个阶段,都要以质量为核心,并且制定一个质量总目标,然后对设立的目标进行分解,制定出质量管理网络和信息反馈系统。使之从项目经理到项目总工程师,施工组长、班长、施工人员、材料员、资料员等明确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责任和义务,使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管理工作落实到具体的每个人身上。

此外,还要努力做好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各项工作,从基础抓起,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监督。

二、对施工工序进行严格控制

1.在工程施工前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对施工进行精心设计,并将施工设计方案交给监理工程师进行审核。从各个方面考虑,如果这个工程比较大,并且对施工材料有着特殊的要求,那么就应该提前设计出比较具体的工程施工方案、施工技术措施,以及对施工材料的质量应该及时让监理工程师进行审批。

2.按照设计好的施工方案,做好施工的准备工作。根据相关规范和技术性措施,做好施工技术交底工作,同时还要对施工技术进行培训,对于可能会在施工中涉及到的新的施工技术,应该在施工前进行认真的学习。在施工前要求施工人员能够掌握各个施工工序采用的施工方法。正确的选择机械设备,并且对机械设备进行保护。

3.对于一些隐蔽的施工工序,必须进行详细的记录,并且经过监理工程师进行验证以后签字确认,才可以进行施工。对影响工程质量的施工阶段,必须由专人进行管理。在施工过程中,不仅仅要对每道施工工序进行检查,同时还要对重点工序进行反复的核查,避免出现差错。

4.在完成每道施工工序任务以后,首先应该由施工组长对施工质量进行检查,再由项目经理组织施工人员、质检员、技术员进行互检。如果在检查的过程中发现了施工质量问题,那么处理的过程不能松散,必须找出质量问题出现的原因,并且追究责任。

三、对施工质量进行有效控制

1.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施工人员的自身素质是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应该从各个方面提高施工人员的自身素质,同时还要加强对施工人员进行素质教育培训,让他们树立优质的施工质量思想。另外,还要建立施工人员管理制度,这样做有利于施工人员在具体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管理制度来约束自己的施工行为,提高施工质量。

2.对施工环境进行控制。施工环境的好与坏直接影响施工现场是否能够进行安全生产,施工人员如果是在施工环境非常混乱的情况下进行施工,很可能会引发安全事故。因此,为了保障工程质量,必须对施工环境进行控制,这要求施工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的施工材料、施工设备等进行合理的安排。同时要根据施工工序的特点,对影响施工环境的因素进行控制,并且要求施工人员要进行文明施工。

3.对施工材料进行控制。工程施工材料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质量的好坏。在施工材料的采购过程中,应该选择经过国家认证的施工材料厂家。当施工材料进场时,必须由报检部门进行报检,只有施工材料的报检结果合格以后才能进行使用。施工材料采购人员在购买材料时,一定要按照材料检查制度进行,要保证材料的质量。

4.对施工现场进行监督。安全管理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重要的内容,对施工现场进行检查,是保障工程质量和人们生命安全的基本保障,只有提高工程质量,降低施工成本,才能使整个工程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加大对施工现场监督力度,确保施工人员安全施工,对施工现场施工环节进行检查,排除安全隐患对整个工程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四、充分调动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管理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质量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对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基本流程熟悉,并且要求质量管理人员要有认真的工作态度。因此,要充分发挥质量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能够顺利的完成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是非常关键的。在具体的工作中,应该不断的鼓励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积极进取,同时还要对他们实行激励机制,对于优秀的质量管理人员应给予适当的薪酬奖励,通过实行激励机制,让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有工作的激情和动力,这样才能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开展工作。

五、严格控制工程竣工质量验收工作

工程竣工后的质量验收工作是不能忽视的环节,必须严格按照工程质量验收的相关规范进行。发包人要与承建单位一起对工程进行验收,然后由监理单位和设计单位等相关部门对整个工程进行严格验收检查。其中验收检查的内容包括:检查工程施工是否按照施工图纸以及施工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对于一些比较难的施工工序是否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等等。对存在的质量问题应该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并且保证整改的施工进度,要求施工人员在一定的时间里对整改的工序进行施工,直到工程质量合格为止。因此,要通过对施工竣工阶段的工程质量进行验收来有效的控制工程施工质量,对每个施工阶段的基本流程进行详细的划分,哪道工序出了问题,就要求相关的施工人员进行负责处理,这对提高工程质量有重要意义。

总结:

综上所述,质量是工程施工的灵魂,为了保障工程质量,提高工程经济效益,首先要对工程的质量进行控制,只有控制好工程质量才能树立良好的形象。同时,工程质量的好与坏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工程质量差,就会出现国家资源遭到浪费的现象,例如:豆腐渣工程,导致资源浪费,出现的事故致使人们的生命遭到威胁。因此,我们要利用科学的方法加强工程项目施工的质量管理,并且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进而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丽梅.论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控制及技术管理[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1(02).

[2]陈莹.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管理研究[J].企业导报,2011,(7).

篇5

(一)新旧会计制度适用范围不同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提供会计信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开展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旧的会计制度区分不同的行业和经济成分,这就造成了不同性质单位和不同行业之间会计信息难于比较。新的会计制度没有行业和经济成分的界限,在全国形成了一致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不同的事业单位和性质的行业可以对会计信息进行对比。

(二)新会计制度更加重视会计实质,重视会计地位

会计信息进行整理核算时,经常出现一些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不一致的情况。比如,对于融资租的长期资产,在租期内可以给承租人带来收益,因此可以计提折旧和大型修理费,旧会计制度里未进行详细说明,只指出遵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三)新会计制度的资产更符合实际,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扩大

单位取得各项财产时按照实际成本核算,遵守历史成本的要求。在新会计制度里,发生减值的财产,按照规定应计提减值准备。通过对历史成本要求的修订,可以让本单位的资产依据市场价计算价格,摆脱历史成本的约束。这样做,可以使单位进行最佳的经营决策,从而保障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权益,还能增加单位市场竞争力。

二、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前进方向

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2012年被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代替,原来的会计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新补充的关于国库集中、政府收支、部门预案等内容。此外配合财务方面的有关制度,事业单位会计考虑了财务、预算、资产、成本等客观需求,对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发展、不同行业进行对比提供了一致性标准。

(一)事业单位财务预算法律体系更完善

形成了有关财经制度的法律体系,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地对解决法律法规问题,人们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财务法律体系立法更加合理,预算管理法律意识更强,形成了比较好的法律环境。法律体系取得一定成就,财务法制更加健全,操作更加合理、规范、合法,财政预算管理运行效率得到较大提升,财务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得到增强,公信力得到提升。

(二)预算编制方法进步

旧的预算编制出现了较大的弊端,当前的经济环境已经不使用于旧的编制制度,预算的制定存在不严谨、不科学,改革旧的预算编制制度很有必要。目前引用的零基预算,使用时更加合理,时应当今的经济社会环境。另一方面,预算资金较少中间环节,直接拨付到项目上,可以减少中间环节再分配的发生,极大避免资金挪用情况的发生。改进后的预算编制办法,可以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实现预算的目的。

(三)重视预算绩效管理反馈

重视预算后绩效的反馈管理,加大各个环节重视力度,对反馈的信息进行及时有效地分析,绩效考核之后,把反馈的信息及时的反馈个相关单位和人员,所有对象进行相应的总结,找出存在的差距,需找解决办法,提高工作质量。通过预算,强化通过预算应对风险的能力,重视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特别重视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从各个方面评价项目进展的科学性。

(四)完善后期绩效预算考核

使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预算进行评价考核,考核时根据投入产出,社会效益。项目目标为导向进行。采用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体现出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的完成程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财务监督和管理方面进行合理创新,需找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并进行相应推广。

三、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创新的措施

(一)加强对预算的监督,责任和权利基本对等

由于管理者对预算的监督松懈,造成部分事业单位的预算信息存在失真情况,相关负责人要加强监督和管理,把事业单位发生的收支都归入预算机制进行核算,实现资金管理高效、规范。在预算会计中均衡权利和责任,使责任和权利基本对等,避免权利过于大于责任,保证会计信息透明,客观反映单位资产、负债、财务运行情况。强化责权发生制,只要是本期发生的费用,即计入会计子目。通过合理的会计规则,科学准确确定事业单位的资产和现金流量,正确地进行成本分析。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产生的数据进行处理,实现对数据的高效处理,对事业单位的资金流动进行实时监控。注重职工职业素养提升,恪守会计职业道德和行为规则,严格监控会计事项的真实性,推动责权发生制的不断完善,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从各方面增强会计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和透明性,严格遵守责权发生制。作为会计工作的主体,会计人员的素质对于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一定要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具体来说:一方面,加强对会计人员学习培训工作,注重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保证会计工作质量,推动会计工作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要严格把握招聘环节,招聘时一定要选择具有一定专业素质而且具备资格证书的人员,不能为了节省成本而选择没有受过专业教育的人员从事该项工作,并且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和会计电算化,从而将会计在管理中的作用更好发挥出来。

(二)完善预案会计信息系统,增加财务报告的透明度

会计信息化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了传统的会计工作中,然后在日常的会计工作中,通过对当前的相关法律和法规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总结才逐渐形成的,而会计的信息化和标准化能够更准确界定会计活动中的相关事物和概念,有利于保证会计活动的顺利开展,能够帮助单位的决策者更好进行经营决策,使各个行业能够健康发展。

信息系统可以满足会计信息系统使用者的需求,因此,事业单位如果没有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不具有针对性,就难于男足信息系统使用者。事业单位建立信息系统,可以提高信息的获取、利用效率。有效地利用信息,单位可以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评价体系,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度,提高会计质量。因此,事业单位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统,能够增强财务信息处处理的系统性和准确性,实现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重视预算会计目标管理,科学编制预算

使用科学的方法编制预算,重视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编制的管理,保证会计信息不失真。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做好细节,防止出现错漏和重复编制,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合理配置,预算资金的利用效率,公共的资金公共化,透明、公开。对事业单位收入进行合理考评,限定合理范围,吸收企业会计的优点,进行会计细化;在现今使用上,实行责权发生制代替收付实现制。从而可以对事业单位的运行进行全面的资金分析,保证收付平衡还有稍有结余,达到决策科学合理。

(四)完善事业单位预算体系,增强针对性

现阶段,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和财务会计存在较大的不适应性,系统性统筹规划比较欠缺,缺乏针对性,由此造成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不合理,有较多不完善之处。完善事业单位预算体系,是对预算会计的合理改革。所以,事业单位和相关主管部门应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合算的实际特点,对事业单位预算体系进行合理完善,解决实际问题,体现科学性实用性。参考西方发达国家事业单位预算的处理办法,吸收相关理论,汲取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经验教训,形成我国的一套理论体系和实际操作办法。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遵守统一会计的前提下,形成规范高效的核算制度,增加会计核算指标的可比性和统一性。

(五)在建工程科目的引入和基建制度并行

在建工程科目随着这次修订,进入会计科目,从而解决了在建项目支出长期以独立之处形式进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进一步完善。国家对基建账户管理越来越严格,基建账户以国库集中支付为主。事业单位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的自建项目,都是从零余账户中拨取,事业单位拿到到账通知书后,按照最新会计制度的要求,记入“财政补助收入”,或者记入“基建拨款”。

篇6

关键词:建筑施工 质量 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b)-0000-00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于建筑施工的质量和监督也变的更加的重要。特别是建筑工程的在社会中的特殊用途,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影响。高度重视和加强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是建筑单位的责任和义务。

1 建筑施工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建筑施工监督管理制度上的问题

建筑施工质量监督管理中的制度问题主要表现在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整个建筑质量的体系中过低,没有详细的规定建筑施工质量监督的管理办法和处罚措施,之规定了一般的建筑质量管理的要求。而关于建筑施工质量的监督制度和方法只能够依靠地方上的规章制度,在内容上这些规定已经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下的管理要求,不能满足建筑施工过程中质量监督的需要[1]。依靠建筑单位的自律不能够达到质量监督的需要,部分建筑施工单位在施工的过程中存在着先施工后申报等违规行为,已经成为了影响工程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我国的建筑市场和国外相比,相关的法律制度都不够完善,同时也缺乏足够有力的监督和管理机制,使我国的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

1.2 人为因素的影响

人为因素对于建筑施工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因为建筑工程的建设都依靠人的力量。但是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够有效的对操作人员的施工过程进行管理,就容易对施工质量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的个体素质和技术方面的不同,以及施工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等都会影响到施工的质量[2]。同时部分施工单位在施工的过程中片面的追求施工速度和工期,注重过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对于工程质量的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在施工的过程中存在违反操作,不按照施工流程操作,技术操作不当等原因,造成工程质量低下,质量事故不断发生等。部分施工单位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在施工的过程中存在偷工减料,建筑材料以次充好等都影响了建筑施工质量。部分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不够完善,不能够满足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需要,也不能够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

1.3 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

部分建筑单位为了赶工期,减少资金的投入,而片面的追求最短工期,这也影响到了建筑施工的质量。对于工程项目来说,合理的事故速度和角度既能够有效的保证施工的质量,同时也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做好其中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建筑工程为例迎接某个大型活动或者检查,为了早日的完成施工,不结合施工的具体情况而一味的追求施工的进度[3]。

2 加强施工质量监督管理的办法分析

2.1 不断的完善施工质量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

为了有效的做好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应当从法律的角度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技术标准,使施工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能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通过制定质量监督管理的相关法律和制度,使它们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规范和依据,对于提高质量管理的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现阶段,应当跟随市场发展的要求,及时的修改和市场发展相违背的法律法规,使建筑质量监督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能够满足现实管理的要求;同时还应当提高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法律法规的层次,特别是制定具有行业标准的相关制度。通过完善建筑施工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能够纳入到法制化的轨道。

2.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相关人员的个人素质

要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对施工单位的施工过程提出基本的要求和条件。应当不断的完善质量监督机构和人员的认证制度,对个人的执业资格进行严格的监管。可以借鉴其它质量监督工作的制度,从根本上来提高质量监督人员的个人素质,例如可以考虑质量监督人员在取得、注册建筑师、建造师等技术注册资格之后才能进行质量监督工作。

2.3 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约束和管理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其质量管理的范围非常的宽广,除了施工质量之外,还包括其它方面的质量管理。如果建筑质量出现了问题,不仅施工单位需要承担相关的责任,其它单位都要承担部分责任[6]。施工单位是建筑建设的主体,要对进入工程领域的相关单位进行严格的管理,确保其具有从事建筑行业的技术储备和管理要求。

3 结束语

建筑施工质量的监督和管理是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建筑工程的质量和人民的生活和利益具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施工单位和工程监督管理应当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施工单位应当加强内部的自我约束,自觉的按照施工的工序和相关标准进行施工;监督管理部门要按照相关的规定对施工单位的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管,确保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 宋世堂.浅析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监督管理[J].建材与装饰,2013,(10):229-230.

篇7

【关键词】工程项目;施工质量;质量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程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的好坏直接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发展。保证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因而显得极为重要。作为一个工程项目施工的建设者,从每天的工作中,深深地体会到――如何做好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已是每一位工程项目施工建设人员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发展,我相信每一位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者都是流了很多的心血与汗水,但是,也不见什么起色。那么,切实做好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对施工企业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怎样才能做好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呢?我们首先就要认清目前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于存在的问题采取一些解决措施。对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阐述了目前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工作的现状,提出了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的控制措施。分别对其进行了如下探讨研究。

一、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且工程施工的技术复杂繁琐,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有利于帮助施工单位在施工的过程中会根据施工的规范来进行,同时施工单位还会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交工,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质量的好坏,在工程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参与的施工队伍、人员以及施工单位会很多,工程施工的周期会很长,从开始到竣工验收,会出现质量隐患。另外,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对于建筑工程的进度控制具有积极的作用。如果质量控制做得好,工程的施工进度就会加快,会在规定的时期内完工。反之,就会出现工程施工的一些质量问题,影响工程的发展进度。对于成本造价管理有很大的影响。可想而知,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好,工程的成本造价会很低。也就是说,不仅能够降低人力资源的耗费,还能降低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

二、目前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工作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步伐的加快发展,工程项目建设也不断的增多。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的速度随之加快,在建筑市场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其中,很多的建筑单位为了能够从中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不择手段,偷工减料,以牺牲工程质量为前提,在创优质工程中,由于过程控制不力,从内部资料的后补到完工产品的修补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有些人在质量管理奖、QC小组成果评选活动中,也有为了完成任务而做的现象。质量大检查有时也就变成了一种“亡羊补牢”的措施。这样,就导致了工程项目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存在了很多的隐患问题。另外,缺乏深层次的质量意识。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当今,在很多企业中,质量管理工作做得并不好,一但质量与效益、工期发生矛盾时,直接降低了质量的重要性。归根结底,主要就是缺乏正确的质量意识。所以说,在工程项目施工建设中,加强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管理,目的是保证项目工程的施工质量,只有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受到控制,才会增加经济效益。

三、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的控制措施

1、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

如果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工作要想得到提高,就要提升工程项目施工建设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职业道德,定期的对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管理人员以及施工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和考核,加强对人员资格的录用和专业技能水平的培训,要认真做到对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的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同时还要落实项目责任制度,把责任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创建文明建设工程。

2、加强工程项目施工的设计质量控制

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阶段就是设计阶段,在进行工程项目施工设计的过程中,要加强设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同时还要将工程项目施工设计质量控制最优化的程度,另外还要提升设计企业职业信誉。优化设计费用控制,强化设计奖励索赔制度管理,掌握好设计方案审批手续,对于设计方案要进行比较,然后选择优秀的设计方案,与此同时,要选用专业的设计人员来进行方案的设计。要加强对各项措施的控制和管理,提高工程项目施工的设计技能水平,进而提高工程项目施工的设计质量。

结束语

总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发展,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的好坏,不仅直接体现了这座城市的发展也是该城市形象的代表,做好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途径,因此,切实做好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对施工企业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作为一个项目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者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要积累经验,了解目前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工作的现状,然后采取一些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的控制措施。相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为社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本文只是对如何做好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做了几点自己简单的陈述,由衷的希望,在今后的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中,能有更多的人士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

[1]莫兴荣,郑国坤,徐勇华.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研究[J].科技资讯,2007年23期

[2]丁海栋.关于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几点思考[J].山西建筑,2008年03期

[3]韦冬燕,韦广业.浅议如何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J].才智,2011年13期

[4]杨敏.浅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J].科技资讯,2010年12期

[5]申兵,秦怀亮.装饰工程的项目管理浅议[J].建材技术与应用,2009年06期

[6]凌伟岳.浅谈建设工程质量监督问题与处理[J].建材与装饰(下旬刊),2007年12期

[7]陈瑞物.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探讨[J],科技资讯,2009年05期

[8]刘晓东.浅谈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1年04期

篇8

关键词:水利;施工; 质量; 管理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quality is directly related to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of the state and the security, thus increasing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construction quality management in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construction process occupie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quality management of the eight aspects were reviewed, and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quality improve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水利工程建设点多、面广、量大,工作难度较大,致使质量事故仍时有发生,甚至一些地方连续发生多起重特大事故,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这些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的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近年来,水利工程迎来了投资高峰和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尤其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防洪工程、饮水安全、灌区节水改造等工程,为保障水利又好又快发展和形势的持续稳定,就必须加强工程建设的质量。

1. 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内容

质量管理是指为了保证作业过程质量而确定的重点管理对象、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承包单位在工程施工前应根据施工过程质量管理的要求,列出质量管理明细表,提交监理工程师审查批准后,在此基础上实施质量预控。

1.1 施工前质量管理:掌握和熟悉质量管理的技术依据。严格考查施工企业的技术资质。对工程施工中所采用的原材料、半成品、构件的质量(包括混凝土的配合比) 进行审核、质检和验收。建立健全质量保证系统、质量管理制度、质量保证活动,完善其质量检验和计量技术及手段,组织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进行图纸会审。熟悉和了解所担负的工程特点、设计意图、技术要求、施工工艺和应注意的问题。开工之前必须向施工人员以书面的形式进行技术交底。对承包单位提出的施工方案、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设计和开工报告进行审查。

1.2 施工过程中管理。施工单位要建立完善的工序质量管理体系, 及时提交质量统计分析资料和质量管理图表。及时审核变更设计及其修改的图纸。对施工作业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发现违规行为及时纠正。加强工序交接检验和隐蔽工程验收。要建立质量信息反馈体系。

1.3 施工后的质量管理。审核竣工资料,包括施工的质量检验报告及技术性文件。严格按照质量标准对单位工程、单项工程和整个工程进行竣工验收。实行保修制度,并提供必要的服务。

2. 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常见质量问题

2.1 费用较紧。中小型水利工程投资小,而且一部分资金由地方筹资,费用比较紧张,致使施工设备、试验设备陈旧,且缺乏必要的、有力的检测手段,更多的依赖于经验与个人判断。

2.2 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分包与“隐性转包”水利工程的主体工程对分包是有严格管理的,不允许分包,更不允许“转包”。但实际上中小型水利工程主体工程的分包与“隐性转包”现象比大型工程普遍的多,但多数分包商未经严格资质审查。这使监理工程师的种种质量管理措施难以穿透层层错综复杂的领导关系,达到第一线工作面发挥作用。

2.3 不少施工单位常常出现抢工期赶进度的现象,导致对某些工序不够重视,敷衍了事,如仓面清理不彻底;凿毛程度不能满足施工规范要求;新老混凝土结合面少铺或漏铺砂浆;为图省事在混凝土水平施工缝面不设键槽,结果在灌浆或蓄水时,沿施工缝面出现漏浆或渗漏水等现象。

3. 加强质量管理的措施

3.1 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法制建设,强化法制意识,认真贯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依法工作的自觉性。建立健全的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是有效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通过建立健全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工程施工各部门工作职责,并对质量监控体系进行完善,保障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工作的到位。施工企业要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以及各分包施工部分质量控制重点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提高质量控制体系的实施效果,提高质量管理水平。通过有针对性的分项质量控制,保障水利工程施工质量。

3.2 主体工程不能分包。对分包资质要严加审查,不允许多次分包。就是针对所设置的质量控制点或分部、分项工程,事先分析施工中可能发生的质量问题和隐患,分析可能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先控制,以防在施工中发生质量问题。

4. 把握好进工地的材料关

工程中使用的各种材料的质量和性能,是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的首要因素。为此,要求质检员要严把质量关,同时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不为利所动。对每一批进场材料都要遵循严格的报检制度,抽样送检,合格后才允许使用;对关系到结构安全和建筑物使用功能的关键材料,必须采取抽检和普检相结合的原则,确保用材质量。对于一些小水泥厂、小钢厂生产的劣质产品,坚决不能用,否则会存在质量隐患,导致“豆腐渣工程”所以要严把进料关,消除材料引起的质量隐患。

5. 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做好施工前期的技术准备工作

工程施工前,承包方要根据工程的特点和业主的要求,首先要制定一个技术合理、能因地制宜的施工方案,以保证整个工程施工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全面实现合同目标,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1 结合具体操作部位,贯彻落实施工的各项技术指标。

5.2 落实对关键项目、关键部位的质量要求、质量标准、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5.3 必须注意的尺寸、轴线、标高、以及预留孔洞和预埋件的位置、规格数量。

5.4 注意施工材料的品种、规格、等级、质量要求以及混凝土、砂浆、防水材料的配合比要求。

5.5 施工企业必须按照施工方法、顺序、工种配合、搭接的安全操作及注意事项。

5.6 注意施工中各种技术指标的要求和实施措施。

6. 严格质量控制,打造精品工程

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工序所构成,各工序的施工质量是单位工程质量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整体质量。因此控制工程质量,必须抓好项目落实工作。

6.1 增强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施工中某些工序或操作重点因施工人员质量意识不强,造成人为失误,影响工程质量甚至造成质量事故,这些问题都要严格杜绝。因此,对精密度和操作技术要求高、难度大的工序施工过程,应严格从操作人员的质量意识、技术能力的考察入手,采取适当手段,跟班施工。

6.2 加强技术复核。在施工过程中,对重要的或关系整个工程的核心技术工作,必须加强复核避免出现重大差错,硬性工程质量和正常使用,除按质量标准的规定复核外,还要在分项工程正式施工前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6.3 加强质量检查。施工中的质量检查,是控制工程质量的有效措施,通过检查,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隐患,及时加以处理,避免出现工程质量问题。

6.4 完善质检记录。做好资料整理,在项目建设中,为了证明一些工程部位的质量状况和各项质量保证措施的有效运行,必须有完善的质检记录,这些记录是工程技术复核的核心。因此,记录要有计划,有步骤,才能保证这一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6.5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现场技术人员专业素质,促进施工质量管理实施。工程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对工程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加强施工技术人员、操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操作人员操作水平对于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工程施工企业在进行招聘过程中要注重对操作人员、技术人员专业技能、素质的考核。在施工过程中要注重在岗在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工程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也培养施工人员的施工安全意识,促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降低工程事故发生。

7. 尊重监理工程师和设计师的意见

工程实践中,项目业主不可能负责工程方面的问题,而是主要负责项目的宏观控制和高层决策。监理工程师受项目业主委托,在监理过程中代表项目业主的利益,服务于项目业主,设计师也是接受项目业主委托在合同工期内完成设计工作任务并对设计文件负责。施工单位在履行工程施工过程时接受监理工程师的监督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关于设计方面的问题要多请教设计师。且施工单位遇到施工问题或对设计文件有疑问总是直接咨询项目业主,久而久之,项目业主会怀疑施工单位的能力而对施工单位产生厌恶感,显然这不利于施工单位与项目业主的关系。因此,施工单位要尊重监理工程师和设计师的意见,对施工中的细节问题及疑问,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多与他们协商解决,只有遇到监理工程师和设计师不能解决的重大问题再去请项目业主来解决。

8. 正确处理索赔

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顶岗实习;管理;创新

[DOI]10.13939/ki.zgsc.2015.20.116

1 突出专业技能,加强职业素养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严峻的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可是许多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却找不到合适的就业职位,大量用人单位又招不到符合需求的合格毕业生。笔者认为,重要原因是很多学校只重视技术基础教育,课程设置陈旧,毕业生缺乏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新时代的中职生应该是既懂理论,又会技术操作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型劳动者。这就决定了专业教学要突出应用,既要重视基础理论教学及其指导作用,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以辽宁中医药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每年都要组织由专任教师、行业专家、企业骨干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根据行业需求及市场动态,审议提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意见,制定的专业培养计划涵盖了三类课程平台:素质教育类课程平台、专业教育类课程平台、实践应用环节平台。其中:素质教育类包括文化基础和礼仪修养课,定位于学生文化知识和明德立身的培养;专业教育类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选修模块课程,定位于学科专业理论与技术知识的传授;实践应用环节平台包括不同学期的不同实践环节,如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课程实验、课程设计、顶岗实习等。

辽宁中医药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了工作内容进课堂、工作任务进课堂、工作场景进课堂。提倡课堂上探究性教学,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以教与学双向互动为特征,以培育能力为基础的发展性教学。建立以“工作过程”考核为主的多元化考核模式,突破仅限于操作技能的考试,增加对职业关键能力的考核,包括社交能力、承压能力、合作能力、自学能力、责任心、职业道德等。根据用人市场计算机方向的设岗情况,按照“一主线,两融入,三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第一阶段的走岗认识实习、第二阶段的贴岗教学实习和第三阶段的顶岗生产实习过程中,根据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灵活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时间,并科学合理地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尤其是在第五、六学期,针对IT企业承接项目的阶段性的特点,在与企业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上,做到只要企业有项目,就即时安排毕业班的学生到企业实习,既能达到实习的效果,又为企业解决项目急需的人力资源,实现共赢,从而保证校企合作的长期稳定地发展。同时,在充分考虑企业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订单班”和“学习岛”的作用,形成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2 注重职业指导,创新实习管理

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是以学生就业为长期目标的,这是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是市场发展的需求。同样的就业岗位,甚至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会有不同的职业需求。要实现专业教学与未来专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首先要加强的是中职学生职业化思维的养成和职业规划的指导。

2.1 注重全程性职业指导

第一,学校应该把实习看作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过程,在新生入校后就要引导他们尽早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除了多了解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外,更应及早接触媒体宣传,明确依托信息平台“主动出击”掌握职业命运的理念。

第二,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实现岗位锻炼,期间通过寻求老师或专业人士的岗位指导,为自己整个的职业规划提前“试水”。

第三,有的毕业生专盯一些好的企业、轻松的岗位,这就需要学校做好学生心理指导工作。让他们把眼光放得远,提升个人能力才是长远之计。也可以利用学校心理咨询室帮助学生重点克服盲目自信、盲目攀比、盲目自卑、盲目从众等心理隐患,为学生做好心理调节、缓解就业压力提供帮助。

2.2 合理安排顶岗实习工作

。学校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推进工作,通过与企业联合办学、成立办学合作体、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议输送毕业生等方式,确保毕业生就业渠道的畅通,力争将校企合作事项具体化、长期化,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请用人单位的专业人员定期来学校培训师生。用人单位可以协助制定相关标准,学校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为用人单位定点培养和输送学生。学生的就业技能不一定集中在实习期,完全可以组织学校内的阶段性针对训练。

第三,除了必修专业课程外,适当开设专业选修课和非本专业的基本技能操作课。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技能证书认证,比如计算机等级证书、专业软件技能鉴定证书、外语等级证书、普通话合格证等。

第四,学校将毕业生输送到社会就业岗位后,不应就此结束任务。而是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工作实际,建立毕业生就业档案。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维护其合法劳动权益。

以辽宁中医药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三年学习培养过程主要分为“大类专业基础课程学习+走岗认识实习”、“专业方向项目课程学习+贴岗实训实习”和“综合实践课程学习+顶岗生产实习”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生以学类专业基础课程为主,并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以感受企业文化、培养职业素质为主的社会实践调查。让学生了解工作流程和工作岗位,为职业规划奠定基础。第二阶段是学生以学习项目化专业课程为主,重点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到校内企业进行以培养岗位技能为主,掌握生产流程和企业管理的生产实习。第三阶段则结合具体实际完成工程实训,学生通过“职业人”一样的工作,经受职业训练,提高对职业、社会的认识,开阔眼界。

面对中国新产业新技术的革命,中国蓝领无疑将承担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与光荣职责。“许振超式” 的劳动典范与楷模必将会层出不穷,成为划时代的新宠与骄傲。21世纪的中等职业学校,要更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将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与提高学生就业率作为教育的主旋律。总之,以“重在技能,贵在创新”为原则的中职生顶岗实习管理体系,是顺应人才市场需求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立新.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篇10

【关键词】校企合作 物流管理 职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0-0025-02

物流业是中国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新兴行业之一。虽然中国物流业起步较晚,但随着国民经济特别是电子商务的爆发式发展,物流行业对从业人员的需求迅速增加。因此,物流专业的就业形势本应一片大好,但现实却是物流企业喊着招不到人,而毕业生却觉得合适的工作岗位实在太少、“毕业即失业”。究其原因,中国当前职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还未根本解决,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差,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为解决这个难题,校企合作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它是一种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满足物流企业用人标准的新型教育模式。校企合作以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为标准,据此定制学生的培养计划,核心是充分利用学校的理论优势和企业的实践优势,拉近课堂和岗位的距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但是当前大部分校企合作仅停留在顶岗实习的层面,还不是真正的校企合作,严重滞后于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一 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合作深度不够,合作形式化严重

现在学校与物流企业的校企合作,合作内容大多是接收学生实习,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深层次内容。学校只是简单地把学生送到物流企业实习,对于企业的规模、规范程度等缺乏考虑,只要接收实习就行。同时缺少对实习内容、实习项目、实习时间的考虑和规定,把这些问题全部推给企业解决,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客观上打击了企业的积极性,使得校企合作形式化严重,大多只是走过场。

2.合作方式陈旧,合作效果较差

首先,现在学校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多数是和以前一样四处托关系,靠的是私人路子,企业大多是看在某人的“面子”上,而不是在合作中得到好处,这样难免伤害了企业的利益,积极性也就不高了。其次,职业学校的理论能力比较弱,难以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指明方向。最后,企业没有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展订单教育的意识,在校企合作中参与度不高,导致学校没有领会企业的要求,培养的学生难以直接顶岗。学校与企业双方尚未找到创新的合作方式,校企合作效果较差。

二 校企合作问题形成的原因

1.学校在设置专业时缺乏前期规划和顶层设计

现在部分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前期规划,在设置之初只考虑当前的市场需求,盲目模仿其他院校,匆忙上马;缺乏对市场的全面调研和对办学条件的综合考虑。没有一开始就与用人企业就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教师下企业锻炼等达成合作协议。结果造成办学条件不足,选择合作企业时目的不明、理念不清晰,只为完成教学实践考核任务,使得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企业对合作兴趣不高。

2.学校实训教学投入不足,教学方法单一

现在部分职业院校在实训教育方面条件很差,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很多学校连基本的实训基地都没有。这样对于学生的教学只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造成的结果就是企业接受的实习生只是一群空有理论的“书生”;但是物流行业是一个极其讲究实践能力的行业,企业需要的是来之能用的人才,而不是还需要烦琐的岗前培训。这也造成了部分企业对校企合作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

3.企业对校企合作重视度不够

现在,企业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不重视主动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认为培训是学校的事情,企业没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同时一些企业对校企合作理解片面,存在偏见,很多企业宁愿去人才市场招聘员工然后进行培训,却将校企合作接受在校实习生视作负担,认为他们不能吃苦,没有团队意识,不堪大用。

4.校企双方合作意愿不强

在现行体制下,学校虽然有很强的师资力量但是只注重于教学理论研究,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弱,在帮助物流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方面没有太大的作为。同时企业现阶段只是片面追求市场,对企业发展缺乏长期规划,对于企业发展理论缺乏认识和追求,对于学校对企业自身发展可以起到的帮助认识不足,缺乏与学校合作的动力。

三 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

1.学校要深刻认识到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加大自身投入

学校要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在课程安排、实训项目、职业素养形成等方面以企业的需求为依据系统地设计校企合作,要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深入了解企业需求,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同时学校也要加大自身的投入,花大力气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设施建设,不论是从完成基本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出发,还是从提高学校的合作能力出发都必须解决好这些建设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为:(1)大力引进高层次、高素质的物流人才;(2)加大对现有物流教师的培训,使他们满足新的教学模式的需求;(3)加大对教学设施特别是实训器材的更新换代,使学生能学到真本领。

2.企业要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中来

用人企业把自己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提供给学校,学校据此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双方共同培养专业人才。力争做到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结合,实践环节向实际工作靠拢。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也可聘请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给学生讲解实践知识,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学校里学到实用的技术,少走弯路,与企业的需求直接对接;另一方面通过企业从业人员的言传身教,可以使物流企业的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职业精神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的职业感。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职业精神有时比专业技能更重要,也是用人企业更看重的。

3.学校充分利用自己的师资优势,为物流企业提供培训指导

物流企业虽然处在实践的第一线,但是随着社会对职业资格认证的不断重视,企业在这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在师资、理论方面的优势,为企业开展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如开展物流师考试的培训等。这不仅会提高物流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同时还为企业解决了实际难题,提高了企业的积极性,达到校企合作的双赢发展。

4.政府的政策支持

校企合作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对于校企合作的支持主要体现在进行合作指导、给予学校必要的经费、对合作企业出台优惠政策等多方面。(1)教育主管部门要出台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教学指导文件,对校企合作的方式、方法和目标提出具体要求,使校企合作有章可依;(2)在职业学校进行校企合作时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使学校增加实训教学设施的建设;(3)对参与校企合作教学的企业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等,这样可以使企业乐于合作。

参考文献

[1]盛海洋、李艳霞.校企结合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J].交通职业教育,2009(1)

[2]孙百鸣.高职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为例[J].教育探索,2010(2)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