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简述教学规律范例6篇

2024-09-28 来源:华佗小知识

简述教学规律范文1

1、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人们走路的时候,会有意识的选择最短的直线距离行走;

2、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做成三角形,比如墙上的固定支架等;

3、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总是一定的:在设计公路时候,会让公路的两边尽量平行,以保持公路宽度不变;

简述教学规律范文2

【关键词】农村;艺术教育;环境因素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二十一世纪是中国教育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国家的富强、民族的进步,使人们对艺术教育的需求越发的强烈,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对于全面提升学生艺术修养具有基础性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艺术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艺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程,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健全人格、陶冶情感、和谐身心以及智能的提升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具有感染性、实践性、多样性以及潜移默化的特点,丰富多样的艺术教育活动,会营造出真、善、美的艺术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教育部颁发的《全国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化》中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陶冶高尚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发展的有力手段。”近年来由于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农村艺术教育的投入有所增加,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虽然有了一些改善。但从整体上看,农村学校的艺术教育还是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 仍然是整个学校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农村学校的艺术教育得不到普及和发展,学生的素质就得不到提高,就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国政协委员于海曾这样感慨:“我国有50多万所农村小学,1.4亿多中小学生,80%以上的学校没有艺术课的专用教室,因为没有艺术教育经费的投入,所以根本没有能力添置艺术教育器材。”艺术教学设备简陋、配置不全。有的学校甚至没有电子琴、音乐、美术专用教学配套设施。介于现有的条件,我们应该针对农村学生的特点,从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校园环境出发,充分利用各种环境的优势,摸索规律,切实找出对农村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 结合自然环境,营造自然和谐的艺术教育氛围

大自然是一本无比丰厚的书,大自然的山水能够陶冶和浸润人的心灵,使人视野开阔、心地善良、心灵纯净、心胸豁达、营造了自然和谐的艺术教育氛围。农村虽然比城市落后,但其自然环境非常丰富,这是城市学校无法比拟的。农村有广阔的天地、茂密的树林、碧绿的田野、潺潺的溪流、飘香的果园、整齐的农舍。这样的资源是丰富多彩的,是农村艺术教育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学校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所蕴含的艺术功能,挖掘艺术教育素材,结合当地实际,在日常的课堂学习中考虑学生的本体特性,从他们熟悉的艺术形式入手,开展有效的艺术教育活动。春天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草地上打虎跳、玩泥弹子、随着石头敲击出的节奏学小鸟唱歌。在竹林里做游戏、学生们手拉手,围成圆圈,像小鸟一样在洋溢童年欢乐的大自然中翩翩起舞,游戏中,有些孩子云集在一起,双手上举左右摆动,犹如风吹草动。有些孩子伸开双臂,呈雄鹰展翅,在自由自在的翱翔。休憩间学生们围坐在一起,欣赏有的同学用竹子制作的竹乐器,演奏的山歌、小调。夏天的鱼儿自由自在,夏天的果园四处飘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提着果篮,喊着“嘿呦嘿呦”的劳动号子摘瓜果。还可以让学生在小溪里玩水、打水仗、光着膀子拍出无拘无束的节奏。秋天芦花飘荡、满山红叶、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自然风光、古街道建筑、老房子等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生活动,让学生领会自然之美,开阔他们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提高了学生捕捉素材的技能。还可利用农村经常使用的剪刀、斧头等工具和常见的落叶枯枝、野花野草、泥土竹子、蔬菜瓜果等材料进行手工、艺术插花、绘画等艺术课程。这些多姿多彩的艺术活动,不仅使学生们的身心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更为孩子们表现美和创造美提供了空间,同时学生们在活动过程中看到了自己的创造成果,获得成功体验,体会创造乐趣,激发学生审美创造的欲望,使艺术教育真正做到贴近生活,以美育人、以情动人。

二、 结合当地人文环境,培育学生的艺术教育兴趣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开展艺术教育必须植根于乡土文化,让学生学习家乡的童谣、戏曲、感知乡土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建立热爱家乡的情感,陶冶心灵、升华境界、促进人格的养成。。我们可以请他们进校园当老师,让他们言传身教,做专题讲座,让学生们真切的受到艺术的熏陶,感受到艺术的魅力,造就完美的人格,对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还可以发挥艺术教育基地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如: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动人传说、以及有特色的民歌、小调、劳动号子进行传唱。春节期间农村举行的剪纸街和地会(耍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事情,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剪纸街上走一走、看一看,学生都会对这些美轮美奂的剪纸作品,发出阵阵的赞叹。同时使学生了解了我国民间剪纸的伟大之处,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学习兴趣。欣赏热闹的地会,学生们不仅对那些踩高跷的人们充满了羡慕和敬佩,许多学生还情不自禁的“耍龙、舞狮、扭秧歌”这些活动的参与,让他们亲身体验到乡土艺术实践活动中的酸、甜、苦、辣。

三、 结合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有效途径,学校可成立各种艺术社团如:声乐、舞蹈、器乐、美术、剪纸等,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自愿参加,各种艺术社团要做到有固定的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有辅导教师,以保证艺术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还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定期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鼓励人人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还增强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感、美化心灵、锻炼意志、健全人格,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了学校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学校还可利用内部和外部环境蕴含的艺术教育功能,如:壁报栏、手抄报、艺术文化宣传栏、校园广播站、为学生提供艺术化的视听氛围。在草地边、花坛角点缀名言名句、友情提醒等使学校的一花一草一木都发挥出艺术教育的功能。此外让走廊也变为艺术的殿堂,把学生的书法、绘画、手工作品,分别装帧分类,悬挂在各个楼层走廊墙壁上,学生每天行走其间,观赏其作品,畅游在艺术的殿堂之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情益趣,受到美的熏陶。

四、提升教师艺术素质,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

简述教学规律范文3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的必修课程的相关标准和省教育厅颁布的《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方案(试行)》、《201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生物学科考试大纲(试行)》,并结合我省高中生物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命题。

二、命题原则

1.导向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生物学科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基础会考对普通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2.基础性原则。突出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又兼顾覆盖面,考查初步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不出偏题和怪题。

3.科学性原则。试题设计必须与考试大纲要求相一致,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试卷结构合理,试题内容科学、严谨,同时能够突出生物学科的特点,试题文字简洁、规范,试题答案准确、合理。

4.实践性原则。。

三、考试目标要求

按照《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要求,分别从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的角度,把考试目标划分为如下5个要求层次:

1.了解水平(以A代表):能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3.应用水平(以C代表):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

5.认同水平(以E代表):能够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等。

三维目标作为有机整体,主要通过知识为载体,综合地进行考查。

四、考试内容

本考试的范围包括《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稳态与环境》三个模块。其具体内容如下:

1.《生物1:分子与细胞》模块

(1)细胞的分子组成

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说出水和无机盐的作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2)细胞的结构

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阐明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3)细胞的代谢

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举例说明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进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描述细胞呼吸及其原理的应用。

(4)细胞的增殖

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描述细胞的无丝分裂;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并概述其过程。

(5)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描述细胞的分化;举例说出细胞的全能性;描述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2.《生物2:遗传与进化》模块

(1)遗传的细胞基础

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描述配子的形成过程和受精过程。

(2)遗传的分子基础

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描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概述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描述DNA分子的复制;描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3)遗传的基本规律

分析孟德尔实验的科学方法;阐明基因的分离规律和描述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概述伴性遗传。

(4)生物的变异

举例说出基因重组及其意义;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简述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举例说出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的事例;。

(5)人类遗传病

列出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包括单基因病、多基因病和染色体病);举例说出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6)生物的进化

描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描述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举例说出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3.《生物3:稳态与环境》模块

(1)植物的激素调节

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简述生长素作用;列举其他植物激素;举例说出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

(2)动物生命活动调节

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简述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描述动物激素的调节;简述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描述稳态的生理意义;举例说出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描述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描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4)种群和群落

列举种群的特征;描述种群的数量变动;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描述群落的演替。

(5)生态系统

描述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阐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6)生态环境的保护

描述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认同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五、考试形式

纸笔测试,闭卷。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六、试卷结构

1.题型:包括选择题(第Ⅰ卷)和非选择题(第Ⅱ卷)。其中选择题为单项选择题(四选一)。

2.题量及占分比例:选择题30题,占60%;非选择题7题左右,占40%。

简述教学规律范文4

关键词:烙饼;教学设计;反思

第一部分 教案设计

一、教材内容:课本112页例题1及114页第一题

二、教学过程

(一)简述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重难点

(二)出示自学指导

1.自学课本第112页并合作思考

(1)烙1张饼需要几分钟?烙两张饼需要几分钟?

(2)烙3张饼一共有几种方案?分别需要几分钟?哪种方案更好?

(3)照这样,分别烙4~10张饼各需要几分钟?有什么规律?

(三)自学探究合作,教师巡视

(四)学生展示

1.完成第一个问题列出算式并填表(学生不用上讲台)

2.学生上讲台讲解第二个问题同时板书列出算式并填表

3.由个别到一般学生分别推算出4~10张烙饼所需时间。教师鼓励学生说出理由。

4.研讨规律,(师生一起)

规律1:把4张以上的数进行分解算时间

如:4张分解成 2+2 2×2×3=12分

5张分解成 2+3 2×3+3×3=15分

7张分解成 2+2+3 2×2×3+3×3=21分 ……

规律2:根据表格观察3张以上每增加1张烙饼就增加3分钟

规律3:烙烙饼的最短总时间=烙饼面数×烙饼个数÷每次烙的面数×每次烙的时间(注意:烙饼数为1个时属特殊情况,不适合本计算公式)

如:烙三张烙饼的时间是:2×3÷2×3=9(分)

烙7张烙饼的时间是:2×7÷2×3=21(分)

烙101张烙饼的时间是:2×101÷2×3=303(分)

(五)板书设计

最佳方案:第三种方案最佳,只用了9分钟。

规律:烙烙饼的最短总时间=烙饼面数×烙饼张数÷每次烙的面数×每次烙的时间(注意:烙饼数为1张时属特殊情况,不适合本计算公式)

如:烙3张烙饼的时间是:2×3÷2×3=9(分)

烙7张烙饼的时间是:2×7÷2×3=21(分)

烙101张烙饼的时间是:2×101÷2×3=303(分)

(六)作业

课本第114页第一题解决炒菜问题独立完成。

第二部分 反思

走下课堂,我心里有一种很愉悦的轻松感,我知道这节课的任务完成了、成功了。具体表现在:

1.我在深入钻研教材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了从具体问题解决过程中推导出这一类问题的一般性的解决办法这个关键点,如把统计表醒目地板书在课题下面,使所有教学活动都围绕这个表格开展,有很强的导向性。

2.让例题与拓展题有机的结合,使教学流程逐步深化;如教学完三个烙饼所有时间的计算后立即进行4~10张烙饼所需时间的计算,再到100张以上烙饼时间的计算等。

简述教学规律范文5

数学学科考试的宗旨是:测试中学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考查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三数学复习必须紧紧围绕这一宗旨,在复习知识、形成网络、培养能力和挖掘潜能上下工夫。

一、高三数学复习教学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重要性的认识明确,措施得力,但在复习

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落实“三基”复习的时间不够,第一轮复习时间安排偏紧,急于赶进度,试图挤出更多时间进行解题训练和综合复习,造成基础不是太牢固,课本定理的运用不熟,甚至对一些典型例题掌握不够,其实高考有许多基础题是课本例题和习题的改编题,如果不花费时间详细复习,就会造成学生在容易题上丢分。其实,高三的第一轮复习主要是对课本的复习,一定要掌握扎实。

二、以逻辑思维能力立意为核心,全面考查各种能力是近几年高考的方向,也是高三数学复习的方向,在第一

轮复习中也存在不足

教师往往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处在自发的形成阶段,未上升为自觉的形成阶段,教师缺乏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意识,学生缺乏自我培养的意识,认为数学题做多了就会功到自然成,在课堂教学中对重要的题型不进行细讲。其次缺乏课堂教学的能力复习目标,而且深度不够。比如在讲立体几何这一部分时往往不清楚高考考什么,只对课本中涉及的讲解,特别是对向量的运用讲的不够,造成学生对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距离只会运用课本知识解决,不会运用向量解决,这是教师复习中深度不够造成的。其实这部分知识只要把向量的运用讲清楚,好多问题就会很容易解决,学生就不会在高考中丢分。最后能力培养的途径方法还不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和检测性,数学能力的形成与思想方法一样,是通过解释数学概念的内涵、外延、推导数学公式的过程得到培育和锻炼的。

三、高三数学复习的目标是高考,作为高三数学教师在本届复习教学中深感留有遗憾

一是研究高考的基本目标不够,对高考的性质不够,高考试题的特点,历届高考试题及考试说明对高三复习的导向作用等等研究不够,具有盲目性。二是研究学生参加高考的心理变化规律不够,考试最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预测不够。三是指导学生考试的方法不够,进入高三,学生不知考过多少试,但真正的考试只有一次,且它是建立在其他各次考试的成功因素和失误基础上的。四是高三数学复习必须以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发展规律,教学理念先进,复习方法科学,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简述教学规律范文6

关键词 细胞增殖前概念建构 核心概念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文件编号: 1003 - 7586(2016)06 - 0042 - 03

生物学科核心概念是指生物学课程中超越具体、事实性知识的概念,是具有统摄一般概念和事实性知识的概念,对核心概念的学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中之重,提高核心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是高中生物教学的核心话题。研究表明大多生物学概念的形成离不开实验论证,所以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设计、观察、分析和实施相应实验,逐步完成核心概念的建构,能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有事半功倍之效。

。“细胞增殖”是高中生物课程中的核心概念,通常的教学设计是先学习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再进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笔者尝试设计系列探究和观察实验,采用组织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实验、课中设计实验和边进行实验边归纳概念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逐步完成细胞增殖概念的学习。

1 教学现状分析与教学策略确定

1.1 理解课标要求,确定教学思路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对于“细胞增殖”教学提出的具体内容标准是: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并概述其过程。

本节教学思路为:组织学生在进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系列实验及过程分析”的基础上,使其逐步构建“细胞有丝分裂”“细胞增殖”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含义”、“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有丝分裂在细胞生命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达到“简述细胞周期、概述有丝分裂过程”的学习目标。

1.2 分析教材地位,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必修一第5章“细胞增殖”一节,是“细胞生命历程”教学的开篇内容,有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细胞代谢的知识作铺垫为细胞分化、衰老、癌变、凋亡、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异、免疫、细胞工程等知识作准备,因此这个概念的学习对学生理解前后相关知识很关键,既是细胞结构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又是今后学习细胞功能及细胞发展变化的基础。

因而将本节课教学重点确定为:细胞生长与分裂在个体生长中的作用;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定义、阶段、变化和特点;植物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的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以及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量的变化、DNA数量变化;细胞增殖的种类和意义。其中有两个教学难点:① 如何理解细胞周期?② 归纳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

1.3 引伸学生“前概念”,设计实验内容

常见教学设计是以细胞分裂的模式图解为主要学习资料,教师通过分析图解中细胞分裂的染色体、细胞形态等变化,配合适当的模型建构活动,完成概念教学。实践中发现,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初中生物学知识和高中细胞学知识,对细胞增殖内容存在前概念,教师通过问题呈现与启示,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实验情境,设计学生实验如表1。让学生在前概念的基础上,设计和完成相应实验,自主建构“细胞增殖”的新概念,既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更学生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细胞增殖”核心概念。具体设计见表1。

2 教学实例及分析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获得概念主要有两条途径,即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概念形成是指学生从大量的同类事物或现象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共同的本质特征,获得概念的初级形式。概念同化是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学习新概念的方式,是获得概念的主要形式。细胞增殖的概念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细胞增殖的本质,并利用原有的前概念,通过对比、分析、论证和归纳,完成概念的形成与同化。

2.1 布置预实验,探究植物生长的“根源”

以洋葱根尖有丝分裂为例,课前布置学生做准备实验――“水培根尖”,并提出问题:根尖为什么会生长?

教学过程如下:每人1个洋葱鳞茎,标明实验时间;去掉老根,切掉基部腐烂层,打破休眠;将洋葱放在直径合适的烧杯口上,洋葱底部接触水面;放置室外温暖、有阳光处,培养4~7 d;记录生根情况,并拍照。

结果展示:有的洋葱长出比较多的“白胡须”状的须根,有的只长了一圈或没有长出。

结果分析:有的学生在切掉基部腐烂层时,切的过多,破坏了根原基,没有了根部分生组织,无法生根。

由此学生得出了结论:植物的生长主要是通过尖端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生长实现的,观察细胞增殖过程的实验材料是根尖。

2.2 讨论实验设计,指导制作根尖临时装片

运用问题链的逐层提问与提示,师生共同研讨,设计出“制作洋葱根尖临时装片”的实验方案,然后将预实验水培的根尖制成装片,研究根尖细胞不同区域的细胞。师生讨论过程简录:

师:我们都切取0.5 cm根尖(不是2~3 mm),怎么看到细胞?

生:放在显微镜下。

师:直接放?显微镜下能看到吗?根近于圆柱体?

生:压平成一薄层,便于光线透过。(初中显微镜技能)

师:你压一下。(提供载玻片、盖玻片、根尖)

生:压碎了。(动手操作)

师:需解离。。

师再问:解离后就能看清细胞变化吗?

生:染色。

师:给什么染色?什么是染色体和染色质?(介绍染色的原理、方法等)

生:给染色体(质)染色,要看到细胞形态、大小变化及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变化,需制作根尖临时装片,即解离漂洗染色压片后才能镜检。(学生完成装片制作)

将学生制作装片实验安排在学习分裂各时期特点之前,目的是让学生能用自己制作的装片进行观察,体验科学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2.3 指导显微观察,启迪发现细胞分裂的作用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会直接告诉学生,取根尖2~3 mm观察,找到分生区细胞观察,这样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初中知识遗忘了,不能区分成熟区和分生区细胞,或在成熟区寻找细胞分裂相。从认知水平的角度看,学生是没有理解根尖为什么会生长?根尖生长的细胞学基础是什么?因此在指导显微观察中,需要帮助学生完善对根尖生长的认识。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装片简述:①取0.5 cm根尖制作临时装片;②低倍镜观察,找到根尖的根毛区、伸长区、分生区(生长点)、根冠;③高倍镜观察,对比四区细胞形态、长短、结构的差异,找到正在分裂和生长的细胞;④去发现伸长区细胞生长现象明显,分生区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提出问题:根尖生长主要取决于伸长区细胞生长还是分生区细胞增殖?

通过师生共同观察与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细胞不能无限长大;根尖生长与细胞生长和分裂都有关,主要取决于细胞分裂;观察细胞分裂的部位是根尖分生区,不用取材0.5 cm,只需取2~3 mm。

2.4 对比排序不同分裂相,完善细胞周期的概念

“细胞周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问题,难在3处,主要采取3方面的教学策略。

难点之一是学生几乎无法真实观察到细胞连续分裂的动态过程,影响学生对“细胞周期”概念内涵的理解。教学中通常通过动画、模型展示“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的过程。

本节课从观察“自制分生区细胞装片”出发:首先指导学生观察装片,从细胞形态、细胞大小、细胞核有无、染色质多少、染色置等方面充分描述不同细胞分裂相的特征;然后将相同细胞分裂相归类、排序,从而分辨细胞周期的间期和分裂期的前、中、后、末4个时期。例如:有一类细胞数目很多,都有一个细胞核、有明显核仁、核占体积比很大;有几个细胞很特殊,深色的染色体集中在细胞中央;有几个细胞的染色体到细胞的两极等;再指导学生排出3-5类细胞出现的前后顺序,排列出细胞分裂时期。最后教师点拔学生认识到,观察到的是细胞解离杀死后,固定在不同的分裂时期的“相”,不能看到每个细胞分裂动态过程;一个细胞的分裂历程,就构成一次细胞周期,它与时间周期、时钟周期、钟摆周期等的本质区别,就是细胞结构的周期性改变;不同类型的细胞表示它们分别停留在不同分裂时期,这些时期被依次人为地划分为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又依次被人为划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区分不同时期的依据主要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为学生归纳不同时期细胞的染色体、染色单数、DNA分子形态数目等变化,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理解细胞周期,并为建构相应数学模型打下基础。

。本节课是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比较不同分裂相的细胞数目的多少来突破此难点的。学生会发现最多的是间期细胞,最少的是中期细胞,说明什么?间期本质是发生在准备期,完成了染色体复制过程,经历时间最长,而中期是分裂期中时间最短的,使学生从物质变化的角度认识到细胞周期的本质,即细胞中遗传物质复制后平均分配的、周而复始的过程。从实验方法的角度,也让学生知道通过“数目占比”推算“时间分配”是实验分析中的常用方法。

难点之三是细胞周期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停止?学生对细胞周期外延的理解容易停留在周期性分裂的层次,对细胞为什么分裂、分裂后“去哪儿了”等不作深入思考。本节课通过组织学生观察根尖的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的细胞图像,引导学生从生物学事实中发现问题,如:不是所有细胞都在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有的继续分裂,有的发生分化等,这样形成对细胞周期更完整的认识。

2.5 展示模拟分裂过程,归纳有丝分裂概念

。。;染色体数量、运动、形态的变化规律;DNA、染色单体、着丝点数量等变化规律;动物和植物细胞中核膜、核仁、细胞器等亚显微结构的变化规律。

3 实验教学辅助概念教学的教后反思

3.1 融入探究理念

在观察根尖、制作装片、对比分裂相等系列实验过程中,让学生获得了丰富的事实性知识,基于观察逐步深入探究,更有助于建构概念。

3.2 借助前概念引伸

学生已形成的前概念是新概念形成的基础,也可能成为新概念形成的障碍,充分利用前概念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分析,能够丰富学生前概念,也能纠正概念误区,从而建构新概念,为形成更上位的概念打好基础。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