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井冈山现状
1.1区位条件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东临江西泰和、遂川县,南邻湖南、炎陵县,西靠湖南茶陵县,北接江西永新县,是江西省西南的门户。全市现有21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4.8万余人,总面积约为1308kfn2。
1.2现状井冈山地处赣西南低山丘陵区,属于典型的欠发达地区。由于区位和自然条件的影响,除少数城区及旅游开发区以外,大部分地区还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特别是广大农村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较为普遍,很多山区农民依然过着“靠山吃山”的生产生活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生活依然贫困。井冈山市生态基础和条件好,具有很大的生态经济发展潜力。井冈山要坚持生态经济战略,积极构建生态经济高效、生态社会和谐、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生态旅游城市”,走出了一条落后山区县域可持续发展道路。笔者分别从井冈山生态产业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及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构建井冈山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体系,力争将井冈山建设成为以生态产业、生态文化和生态景观为特征的经济发达、社会进步、生态环境良好、资源永续利用的生态市。
2井冈山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以科技为先导。培育井冈山特色生态产业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生态产业作为支撑,井冈山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培养一批富有特色、竞争力强、环保型的生态产业群,作为井冈山市生态经济建设的核心和支柱。按照现代生态经济学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地理和资源优势,系统开发地域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井冈山特色生态工业、生态农牧业、生态林业及生态旅游业,壮大井冈山县域经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2.1.1积极发展井冈山特色生态农业。井冈山要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作物布局,使传统农业向高效的生态农业转型;农业结构调整要紧紧围绕优质、高产、高效这一战略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规模求发展,以企业作后盾,大力发展井冈山特色生态农业。有机茶、中药材、花卉、竹笋、金桔、生姜等一直是井冈山市颇有市场竞争力的农特产品,市场前景广阔。井冈山市要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和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无污染绿色有机食品,充分利用并打好“井冈山”这张绿色品牌,延伸绿色食品产业链,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生态农业效益。改变传统的“粮猪型”农业生产模式,在保证井冈山市粮食生产安全的条件下,加快发展畜禽养殖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探索适合丘陵、坡地的“猪一沼一果”(菜、茶、鱼、稻)等生态农业模式;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庭院经济,建设具有山区特色生态旅游观光休闲农庄,达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统一。此外,要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加大农业科技和信息的投人,促进井冈山及周边地区农民的持续增收和高效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
2.1.2加快井冈山生态工业发展。对当前井冈山市陶瓷、造纸、硅酸盐、花岗岩、竹木加工及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企业进行生态产业的转型改造,使之达到生态化目标。特别是造纸、陶瓷等传统产业对资源依赖性强,对环境影响大;应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力度,扩大产品种类,生产工艺和产品取向应逐步走向清洁、节能、节水、科技含量高的发展方向。做大做强具有井冈山特色的生态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推行“种、养、加”一条龙,走农业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医药、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大企业的科技创新投入,增强井冈山经济发展后劲,减少对资源的过分依赖,实现井冈山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还要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工业发展政策体系,优化投资环境,切实推进井冈山生态工业快速发展。
2.1.3大力发展井冈山生态旅游业。生态旅游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井冈山市特色的“红色”人文景观与良好的自然生态景观交汇与融合,为井冈山市的旅游业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条件。旅游业已经成为井冈山市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旅游客源量的逐渐增多又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因此,井冈山市要积极开展生态旅游项目并加强旅游生态化管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遵循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自然人文景观保护相协调的原则,将井冈山打造成为最具历史文化品位的经典红色旅游区。在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同时,深入挖掘井冈山特色客家民俗旅游资源,将农村自然生态旅游、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及民俗等休闲度假旅游项目有机结合,不仅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和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而且形成多元化的特色生态文化旅游带,从整体上推进井冈山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此外,强化生态旅游的景观学效应和城镇化效应,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同时,配套建设相适应的具有生态新理念的饭店旅馆、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饮食、旅游娱乐等多种形式的综合产业体系,真正把井冈山建成一个集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旅游区,实现井冈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2诱导生态价值取向。建立井冈山市生态文化
2.2.1控制人口快速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引导山区居民向城镇集聚。井冈山地区要严格控制人口总量和增长率,严格控制井冈山人口的增长将能够有效地防止生态足迹总量的增长和生态承载力的下降。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不断提高当地居民综合素质。加快井冈山城镇体系建设,加快城镇生态产业发展和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构建良好的生态人居环境;积极引导山区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聚,使小城镇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体,彻底改变广大山区农民“靠山吃山”的生活方式。
2.2.2积极实行人才兴市战略。人才的缺乏是制约井冈山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井冈山生态经济建设既要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需要依靠现代科技和高素质人才而加快发展;井冈山应该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并且争取国家各项政策对老区的倾斜,积极走人才强市战略;同时也要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不断提高当地居民的综合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培养一批技术含量高农民和工人。
2.2.3倡导绿色消费模式,提高节约和保护意识。对居民绿色消费形式加以引导,提倡适度消费和环保的生活方式;合理调整消费模式,使之与生态环境更加协调,从而有效缓解由于消费而产生对生态经济系统的压力。加强生态环境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增强当地居民的生态文化意识,特别是要改变广大山区居民“靠山吃山”的生活观念。要提高全民的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并变为自觉的行动,加大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广度和深度,着力营造全市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2.2.4加强城镇与乡村生态人居环境建设。依据井冈山自然山地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等特征,形成具有乡风、镇俗特色的生态城镇和生态村落。以城镇化为契机,积极推动传统建筑业向生态人居业的转型。城镇建筑布局与开发要基于传统风格、以天然建材为主,提高传统特色文化建筑品味和风格;乡村景观要新颖、别致、朴俗、生态氛围浓郁。加强村镇体系的人居环境建设规划,建立全市村镇绿地景观网络体系,要把村镇环卫建设作为生态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加以实施。完善公共设施建设,综合治理村镇环境污染,提高区域生态人居环境质量。
2.3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加强井冈山市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是井冈山市的立市之本、兴市之基。近年来,城镇建设的需要也占用了大量的农地,加上井冈山市自身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地质灾害多发等一系列的人为及自然因素正威胁着井冈山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要进一步保护和提升井冈山市的生态环境,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运用环境科学、生态经济理论和系统工程手段,将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完整地生态经济系统,积极建设井冈山优良生态环境。
2.3.1加强井冈山市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集约各类用地。井冈山市土地利用要以提高区域生态承载力和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出发点,积极实施“土地向规模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战略,集约各类建设用地。在土地开发利用方面,应按照科学有度的原则,按丘陵山区地貌特征,可将土地分外、中、内三圈,外圈高山发展用材林,中圈丘陵缓坡发展果茶和经济作物,内圈进行园田化建设,建成高产稳产良田。要切实保护好耕地资源,合理控制城镇用地规模,严格控制农村住宅用地标准,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大农村居民点和未利用土地的整治力度,使其向农业用地或者生态用地转化;还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农民外出务工而使耕地大量抛荒现象。此外,完善广大农村和城镇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井冈山市整体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3.2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井冈山应加大科技的投入和研发力度,积极开发水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加快水电、太阳能、农村沼气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直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消耗。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淘汰落后的技术工艺,通过技术创新和升级,减少污染产生量。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模式;实现末端治理到过程治理的转换,对污染防治进行源头和全过程控制,并继续加大政府对环境治理的投入力度,同时提高环保投资的利用率。
2.3.3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是用经济的手段达到激励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维护和保育,解决由于市场机制失灵造成的生态效益的外部性并保持社会发展的公平性,达到保护生态与环境效益的目标。建立我国生态补偿机制,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战略,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井冈山市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投入了很多,却在产业发展上受了很大制约,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首先要加强生态保护立法,这样有利于环境财政税收政策的稳定实施、生态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及生态环境管理的有效开展。其次,健全井冈山天然林保护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制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此外,要建立生态环境防治的多元投资融资制度,在以政府投入为主要渠道的前提下,充分吸收社会融资,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财政支持。
关键词: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时代价值;环境环保体系
为了保障我国生态农业进行可持续性的发展,就需要有效的将现阶段的资源节约型管理机制,与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的融合,以此可以有效的让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建立起基于经济以及社会这两个层面的动力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下,可以有效的提升工作效率,进而可以让我国生态经济运行模式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一、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时代价值
在现阶段工业发展体系下,对于我国国民经济起到重要的价值以及意义。在现阶段工业经济条件较为恶劣的环境下,使得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以此就需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建立健全完善的可持续发展体系,以此可以让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可以保障实现生态化资源的保护以及管理。在现阶段农业经济运行的过程中,需要有效的将农业土地以及环境,进行可持续性的循环使用,需要有效的保障农业土地以及环境得到合理的利用以及管理。同时,在现阶段的生态农业经济结构的运行过程中,是对未来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确定,起到重要影响作用的一个因素。以此就需要将环保理念与生态管控体系进行融合,以此有效的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帮助我国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合理规划。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才可以让我国的农业资源得到有效的升级以及转型。
二、生态农业经济特征
(一)生态农业经济的局限性以及开放性在现阶段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研究以及分析,能够基于宏观以及微观这两个层面出发,有效的对现阶段工业经济运行的整体结构进行系统的分析,并明确出其内在的时代价值。这样才可以较为全面的,对现阶段生态农业的未来发展进行探索。在我国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已经较为广泛的应用了生态经济运行的结构,但是由于起步较晚,使得始终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经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此就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有效的利用合理的管理措施,解决出现的运行管理方面的问题。同时,从开放性的角度进行分析,我国在生态农业经济体系的完善过程中,还需要重视起技术保障机制方面的建设,以此可以构建出信息高度流通的信息平台,以此成为农业发展的可靠基础环节。
(二)生态农业经济结构的有机性所谓有机性发展,就需要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将生产环境、协调系统当做发展的基础所在。以此就可以在现阶段的发展建设过程中,有效的将农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进行有机的融合,进而充分的落实经济共同体的概念。在现阶段生态农业经济体结构的运行过程中,为了保障系统的运行和理性,就需要能够重视起技术方面的合理使用,同时需要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管,以此保障监管体系可以得到有效的落实以及应用。同时,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继续贯彻生态农业的发展观念,以此保障在之后的工作当中,可以保持着较高的环境管理水平。需要在管理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发挥出土地资源的最大化优势,并能够对现阶段所开展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监管。在未来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实现较为合理的规划以及调整。
三、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在现阶段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需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进行分析,以此就需要在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基于一些实际出现的问题,进行管控流程方面的有效处理,进而保障在未来的管理过程中,可以有效的保障经济发展的完善程度。并且在管控的过程中,还需要有效的提升管控模式的应用范围,以此能够充分的让我国的农业经济朝向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下去。
(一)整合能源高效型经济管理机制为了保障在现阶段生态农业经济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可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就需要有效的建立起经济运维管理的科学模式。在这样的管理模式当中,需要充分的保障科学性以及完善性。首先从时间延伸的角度进行分析,需要有效的在管理的过程中,能够提升结构的时效性价值。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能够基于协调发展体系的时候,可以针对农业经济,以及能源体系的合理性,进行完善合理的评估,以此充分的保障形成的能源体系,可以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的发展需求,需要充分的保障经济体系可以平稳的运行下去,不会由于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其造成严重的影响。在现阶段的生态农业经济体系当中,主要的是需要将新型能源进行稳定的发展下去。而为了实现这样的管理目标,就需要顺应现阶段社会的发展进程,同时以及现代化农业的管理需求,需要保障在出现问题之后,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以及处理,以此做好对管理系统的优化以及调整,进一步的提升能源的利用率。例如,在一些水利工程项目的开展过程中,需要提升太阳能能源方面的利用程度,以及可以结合起各种新能源,这样就可以实现能源方面的有效转化。在这样的能源使用方式上,不仅仅可以实现对于能源利用的创新发展,同时也是在建设的过程中,大大降低了能源的消耗程度。使得在之后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可以有效的为管理工作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还需要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结合其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以及有效的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可以依据当地指定的一些相关规定,进行合理合法的进行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在规定的允许内,开展生态农业经济活动。
(二)提升生产力水平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有效的提升生产的效果,为农户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就需要能够重视起生产力方面的提升。以此,就需要重视起在农业市场以及科学市场当中,进行有机的融合,以此保障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生产以及生态环境的构建过程中,可以有着较高程度的协调发展。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能够进一步的落实生态概念和环保理念。需要对现阶段的生产力进行集中化的监管,以此保障管理工作可以得到有序的进展。而在形成的生产力监管体系当中,还需要能够对农业资源结构进行优化以及调整,需要在管理的过程中,还能够重视经济所起到的重要综合价值。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过程中,还需要结合起实际的发展情况,进行制度方面的完善。例如,在现代化机械设备的推广过程中,就需要有效的保障为农户带来针对性的宣传服务,针对当地的农业种植品种,以及种植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考量,以此为农户提供一些有效提升生产力的机械设备。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农户依然再使用传统的种植技术,则无法顺应当下的农业发展,以此就需要积极的使用一些高效率的机械化设备,以此有效的在种植的过程中,实现生产力的解放,进一步的推动我国农业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使用合理的机械设备的过程中,也是有效的实现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途径,例如进行合理精准的施肥、施药,不会由于传统的种植技术,导致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三)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为了保障有效的提升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效果,就需要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此可以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进行社会服务体系的系统化构建。同时,还需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进一步的提升综合性的价值,保障维护生态农业市场的平衡。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当下的农产品管理工作,进行规模化的调整。需要首先对经营试点项目进行集中化的管理,以此能够在未来的经营过程中,基于农业生产结构,以及经济的运行体系进行完善以及创新,进而保障在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标准进行调整,充分的符合市场的运作标准。同时,还需要在社会服务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以此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当中,进行生态方面的平衡发展,避免由于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而出现乱砍乱伐的问题出现。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才可以有效的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四)积极发展农村环保机制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为了有效的提升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就需要可以对建设机制以及管控效率进行充分的整合,进而保障我国农业产业健康的发展下去。并且,对于现阶段的农村发展工作,也是需要建立在良好的经济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才可以得到可持续的发展,以此就需要在未来的管理过程中,能够加强环保产业的扶持以及帮助。
关键词: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其特点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将农业生态环境和旅游活动有机关联起来,为游客提供观光、体验、劳动、餐饮、娱乐于一体的旅游内容,使游客感受到充分融入大自然的乐趣。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对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生态建设,营造新农村文化氛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新时期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一、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内涵
农业生态旅游经济是以农业生态旅游为基础创造经济收入的方式。农业生态旅游是近几年新成长起来的旅游项目,其特点是以农业资源为依托,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附加生态旅游活动,形成农业和旅游业的交叉,将农业、生态、旅游有机结合。游客进入农业生态旅游地区后,可以观赏当地的田园风光,体验生态环境,从事种植、采摘、考察、教育、餐饮、购物等活动。在此过程中,农民不仅可以通过农业种植获得经济收入,更可以借助旅游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例如观赏加学习、游览加体验都是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形式,游客在生态种植区体验亲自种植和采摘的快乐,学习劳作,或是进入生态旅游区感受田园生活,都可以实现与大自然的接触,愉悦身心。。新型农业生态旅游带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受,其特点是旅游区域毗邻市区,交通方便,活动清新自然,饮食环保,参与过程简单,旅游成本低,因而自推出以来,深受游客欢迎。
二、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农业生态旅游近年来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在创造经济收入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与传统的旅游方式相比,农业生态旅游有其自身的优势。传统旅游活动中虽然也有众多贴近大自然的观光项目,但农业生态形式的旅游更容易带给游客返璞归真的感觉,而且旅游过程中没有传统旅游项目中的隐性消费、游览时间有限等问题,游客可以从简单快乐的耕作、收割劳动中体会最质朴的快乐。所以越来越多的都市人选择在闲暇时间来到田间,度过充实的一天。但农业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也不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农业生态环境会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发而产生变化。农业生态具有远离城市喧嚣的特征,随着游客规模的增长,农业生态环境有可能受到破坏,破坏后再恢复将会异常艰难。其次,不少农户看到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增长势头,纷纷开发旅游项目,但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旅游产品的质量难以获得保证。最后,农业生态旅游的管理目前还比较滞后,如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所以项目建设具有随意性,文化内涵有限,游客重游率低。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可持续发展实质包含经济的可持续、农业的可持续、生态的可持续,三者是有机关联的统一体。
三、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举措
第一,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是农民致富的新途径,是农村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推动力。因此,政府部门应立足长远发展,积极借势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做好科学的规划部署,以促进本地区新型旅游项目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应遵循合理开发、适度开发的原则,由政府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规划基础田园建设、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文化主题建设。基础田园建设强调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既要满足游客体验的旅游需求,又必须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为前提,避免过度开发、随意开发,农户应在政府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生态旅游环境;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也是要兼具服务游客和保护当地环境的功能,如交通建设、住宿环境等;文化主题建设强调新农村的文化内涵,要求农业生态旅游富有文化生命力。在此基础上,政府部门还应出台具体的管理细则,落实管理部门,组建管理队伍,使农户和游客能够按照政府部门的要求,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和谐发展。
第二,积极发展高品质产品。农业生态旅游经济自兴起以来,备受游客欢迎的重要原因就是环保的环境、环保的食物。。所以农民应在政府的带领下,积极发展有机种植。比如有的城郊地区已建立起示范村、示范镇,专门开展有机农业种植,相关部门定期对种植基地进行无公害检测,为农民提供种植指导,从而有效保护了农民和游客利益。游客甚至出租菜地,定期前来采摘,参与种植。还有的大型生态度假村,将种植、养殖、餐饮、娱乐项目融为一体,其饲养的动物品种珍贵,极具观赏价值,同时还开发出特色休闲娱乐活动,游客不仅能体验种植、采摘,还可以体验难得一见的生态环境。
第三,注重增加文化内涵。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实际暗含文化的注入,无论是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还是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农业生态旅游都不应忽视文化的推动力。政府部门应结合地区实际,进行相关的文化建设,如展示地区特色的主题公园、民俗村、文化节等,都有助于带动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另外,有的游客将儿童教育和生态旅游建立关联,将种植、采摘作为儿童锻炼的机会。因此,政府部门应为相关的文化建设制定扶植政策,从而营造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广阔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化;农业经济
近年来,我国开始普遍重视农业、农村以及农民,出台一系列有利政策促进农业发展。农业经济显著提升,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且提升了农民的收入及生活水平。不过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农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和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从短期发展角度来看,农业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源可被看成可再生资源,不过长期来看,有限的耕地资源和水资源在受到污染以后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劳动力逐渐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老弱病残等留守人员将无法承担农业经济发展的“重任”。所以,想要使目前状况得到彻底改变,需要保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从根本上得以转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1生态农业的特点
首先,作为一种开放型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的稳定性也在开放过程中得到体现。所以,生态农业不仅是对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改变,更是要通过开放性的生产技术体系来代替以往封闭式的装填。在这一过程中将会挖掘出农业本身的内在潜力,同时还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国土资源以及其他类型的农业资源,这些可利用的资源将呈现出稳定性和连续性的特点,从而能够使农业生态系统得到进一步优化,使社会和自然的承受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其次,对于生态农业来说,优化农业产出结构和提高农业生态系统总体效益是其发展的重中之重。主要原因在于自然规律是农业生态发展的基础,同时在这一前提下合理利用和优化生物、信息、土地、技术以及空间等资源,并使农业有机结合其他产业,使农业生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另外,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将新技术、新方法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在农业生产中,将生物能源和太阳能作为基础性能源,能够使农业生产实现良性循环。再次,作为一个有机系统,生态农业系统呈现出协调性、综合性以及整体性的特点。所以,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全面考量各种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在综合分析三类资源的基础上构建起具有较高生产效率的农业生产结构,从而便于最大限度的利用农业生产要素和农业生产资源,使农业产品的产量得到提高,使产品质量得到保障,这样就能够使环境系统与农业生产系统之间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2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2.1体制和意识形态上的约束。良好的体制环境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不过我国目前实施的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两个方面,对于前者而言,我国不断推进的农业机械化程度逐渐显露出传统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体制性缺陷,这种经营模式对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产生了不利影响,同时还对优化资源配置造成一定影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增长;对于后者而言,目前依然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的社会体制,整个社会在逐渐重视“三农”问题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公平的待遇,从而导致实践领域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2科学技术及成果转化的限制。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增加资源投入和劳动力获得产出的传统方法无法使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情况下需要对生产方式进行转变,使其转到技术促发展的道路上。不过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目前的发展比较缓慢,缺乏充足的科研经费和人力资源,具有较低的成果转化率,农业经济不明朗的发展前景使农业科技人才大量流失。2.3缺乏人力和物力资本。人力和物力资本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但是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在建设生态农业过程中缺少上述两类资源。物力资本的匮乏主要体现在缺乏充足的资金供给来推动生态农业经济增长,从而导致生态农业缺乏充足的后劲。尽管我国农业发展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但是仅有小部分的资金流向农村;在生态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也是不可缺少的要素,不过我国落后的农村教育使大学生群体不愿意留守农村,农村人力资本具有极低的积累效果,严重的阻碍了生态农业经济的增长。
3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
我国将长期保持农业大国的地位不变,这主要取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所以,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与社会的稳定息息相关,而且与国民经济的整体进步紧密相连。我们只有不断创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够确保发展模式具有科学性和高效性。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进步,不过其发展规模和水平仍然比较落后,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1大力发展和优化农村地区环保产业。环保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在农村地区具有相当有利的条件。通过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能够使农村地区其他产业的进步得到有效带动,同时在环保产业发展过程中,长期与外部生态环境建立良好关系。这种情况下,不仅能够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善,而且能够使环保产品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实现开发和销售,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节约资源,保护农村环境。3.2不断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想要使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发展生态农业是重要途径。所以,需要充分认识生态学规律和自然规律,对生态农业发展的规则认真遵循,进一步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调控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及其结构,确保资源的有效循环,保证能量的合理流动,并根据环境的承载能力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和经济活动,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3.3发展生态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现代农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暴露出了许多弊端。因此,在生态农业发展中,要使现代工业产品的生产有效减少,使化工产品在生态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程度进一步降低,通过大力推广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确保农业生产和组织行为在生态农业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上顺利完成,以此达到农业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目的。农村可以通过发展太阳能、生物能等生态能源,使石油化工产品的投入大幅降低,深入挖掘生态农业系统的潜力,使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3.4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法制体系建设是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部门要通过多种渠道支持农业投资和贷款,对生态农产品市场加大保护力度,鼓励农产品外销,并在部分农村地区建立集中经营试点,使集约型农业经济范围不断扩大,对生态农业技术进行广泛推广。另外对水利设施加强维护,对乱采乱垦行为进行治理,对假冒伪劣生态农产品严厉打击,从而确保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农业发展环境。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农业经济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要对生态农业经济积极探索实践,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现状最大限度的控制和改善,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努力解决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美娥,谷树忠.新时期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定位与基本思路[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7(6):124.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策略
一、农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农业经济本身离不开生态环境的保障,二者只有协调交互发展才能够助力区域经济腾飞。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还十分低下,生态保护工作还不够深入合理,这些都成为制约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障碍。当然生态农业经济具有自身的特征,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在局限性和开放性兼容的背景下,高效协调路径方案,夯实农业经济运行结构,明确生态农业的属性和规律,全面贯彻和落实技术保障机制,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明确农业发展方向,统筹监督技术要点和管理,实施经济共同体全方位监督和管控,维护经济运行管理的有机性是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保障。
二、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
农业经济是立国之根本,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宏观指引下,有效贯彻生态可再生资源的开发理念,不仅符合时展的必然趋势,而且能够提供了完善的交流平台,带来多样化和优质的农业产品,有效发挥协调理念的最佳效应,为地区农业资源的深度利用转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未来只有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调整和优化现有的农业经济结构,才可以为社会输送更多的绿色安全性有机农产品。未来“农户+公司”将会越来越多,绿色无公害贸易一体化发展格局将会更加茁壮,农民会深切感受到加工、销售、贸易培育发展带来的实处。国家对于农业生态化监管会逐渐科学,质量监督、检查的跟进,生态农产品监督体系日趋成熟。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既会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又符合政策和环保的要求,为此是利国利民且大快人心的好事。
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一)完善生态农业系统提升农业生产力当地政府要重塑农业发展的理念,普及农业可持续发展观,掌握和探究生态学和自然的基本规律,借助现代化技术推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同时宏观统筹指导打造农业产业链,在环境承载的限度内,有机兼容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使农民因地制宜创新生态技术和产品,将种植、生长、采摘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
(二)发展和优化农产品利用招商引资的手段,拓宽农业生态道路。借助环保产业升级发展的东风,将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有机融合,在有利条件的配合下,有效整合农业市场,提升农业整体利益。在发展和优化农产品的进程中,一定要因地制宜,拓宽产品内涵和外延的同时,同时坚守生态底线,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防止短期利益驱使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三)改进农村社会生态体制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征途中,政府需要引入和培养农业储备人才,开发和销售环保产品,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采取各种措施维护生态农业发展市场,培养农业储备人才,改进农村社会服务体制,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手段以及农业人才的薪资和福利。此外,监测和监督环境污染治理,宣传生态农业技术的重要性,打击劣质生态农产品。
(四)健全生态旅游服务体系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农业劳动力素质培养,鼓励生产绿色健康食品,拓宽农产品的销儒渠道。结合乡村旅游业发展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响应国家生态农业的优惠政策,构建合理、鲜活的生态农业。。
[关键词] 林业 生态环境建设 经济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S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102-01
森林是林业的主要资源,是一种复合生态体系,是非常重要的生态环境组成部分。无论是对社会生活,还是经济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导致林业生态环境受到了巨大的破坏,因此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建设林业生态环境。
一、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1.分布不均匀,总量不足,林地资源逐渐减少
虽然我国幅员辽阔,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但是森林资源总量却并不是十分充足,并且存在着分布不均匀的情况,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林地资源也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根据相关统计,我国拥有1.95亿公顷的森林面积,覆盖率较低,在地球的平均水平中仅占了三分之二,是20.36%,并且森林人均占有面积不够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森林资源在分布上也不够合理,主要分布在西南、华南和东北地区,广大的西北和华北地区却缺乏足够的森林资源。同时,在种植树种方面,也存在问题,基本上以用材林为主,经济林和防护林所占比重相对较小。
2.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意识相对淡薄
现目前,在林业的生态建设中,依然存在着一边治理、一边破坏的现象,人们缺乏较强的生态保护意识,对森林进行过度的采伐,使得森林资源越来越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加剧。另外,林业监管部门对生态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缺乏全面的认识,管理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都影响了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同时,人们存在着错误的建设观念,将建设林业生态环境简单的理解为植树造林,缺乏充足的思想准备。
3.任务繁重,资金不足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为洮北区林业局的一名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发现,虽然资金投入力度在逐渐加大,但是依然难以满足林业生态建设的需要。并且,林业生态建设的任务繁重,人员不足,这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二、加快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策略
1.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资源
由于我国林业资源紧缺,森林分布不均匀的原因,因此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更应该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认真负责的完成日常工作,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并且,要选择与本地经济发展、地质条件相符合的树种。结合经济可持续发展,扩大造林面积,种植符合经济发展的经济林。另外,还应该种植防护林,以满足生态建设。还可以选择林果结合、林苗结合的方式,来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
2.坚持可持续发展,强化林业生态保护意识
可持续发展是时展的潮流,也是社会对林业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有步骤有规划的实现林业资源的有续经营,还应该充分发挥监管部门和社会大众的监督作用,保证林业生态环境工作的质量。
2.1发展林业旅游业
强化森林保护意识,在开展森林旅游业的时候,要加大林业生态建设的宣传力度,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还能使人们重视森林保护。
2.2开发林副产品
作为林业局工作人员,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发不同的林副产品。例如,开发林果加工产业等。
2.3林业产业化
在建设林业生态环境的时候,应该形成产业化体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林业的利用率,开发林业资源潜力,还能推动经济发展,并形成良性循坏,推动可持续发展。
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设生态网络工程
由于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这是最基本的保障。还要结合时展,引进和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林业生态保护的信息化建设。应该依靠政府、各社会部门和社会大众的共同努力,建立林业生态网络工程。不仅要改变传统的轻养护重建设的理念,还要根据当地的情况,种植与经济发展相吻合的树种,经济发展能为林业保护提供资金支持,合理的林业建设也能促进经济发展,这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符合。
另外,还要加强协调配合,强化资金管理。。
结语
总而言之,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强化工作人员自身的责任意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林业生态保护计划。并且,要与各个部门密切配合,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设林业生态保护的网络工程,还要依靠信息技术,创新林业生态保护新模式。将林业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良性循环,既提高经济效益,又能加快林业的生态环境建设进程,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振玉,侯炳祥,李亚新.关于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若干建议[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6(05).
[2]李红勋,陈建成,田明华.对西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资源配置方式的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
[3]萧凤来.坚持以“三个代表”思想统领全局 努力实现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新突破[J].中国林业,2003(03).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
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和首要任务。只有农业做到可持续发展,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才可能保证可持续发展,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恰恰是丰富的资源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除了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以外,还要把生态环境的合理建设和依法保护纳入到农业发展任务之中,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已有30多年历史,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在许涤新、叶谦吉两位同志的倡导下,通过召开“生态农业”研讨会,农业科技人员以户、村为单位进行实践试点,探索出生态农业的理论。
我国生态农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发展纲领,建有完善的试点网络,有大批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到其中。但随着农业发展形势的变化,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问题日益突出,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层出不穷。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业经济面临着国际范围的严峻挑战。大力发展生物工程技术、生态工程技术及深入利用现代农业的科学技术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条件。过去那种只靠调整农村产业发展结构和种植业结构,单纯增加食物链的某项环节,无法解决农业生态系统的各项问题,更不能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稳定发展,只有在生态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都采用先进的适合的农业科学技术,才能提高系统的基本动力,才能使农村经济发展按照农业现代化进程前进。
2 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端正指导思想正确认识农村经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要调动并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积极性的源泉在于农民的经济利益。利益是“刚性”的,它主宰着人们的经济和政治行为利益推动是一般规律,对于农民群体而言尤其如此。现阶段要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农业的建设工作,必须把保护和照顾农民的利益作为第一要务,把它当做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农民的各种行为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并不是以集体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前提,以获得更多社会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仍处于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各取所需的简单交换之中。只有把农民个体生产行为归入到社会化大生产的范畴,把他们放入市场经济,这样个人生存和发展才能实现根本性变化。所以,建设生态农业,坚持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条道路,才能从根本上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生态农业重要任务之一,便是要把广大农民从原始的、落后的自然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中改变过来。
2.2 深刻认识农业的内容、范围、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指出:“人类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资生活本身。”农业是人类直接利用太阳能、生物、土壤、气候等大自然力的作用而获取生物产品的一种活动。农业跟自然生态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农业是一种生态产业,它具有较强的自然性、地域性和风险性。农业曾经是人类社会的唯一生产内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农产品在满足劳动者需要后出现了剩余,手工业便逐步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随着社会分工的日渐增大,越来越多的生产部门不断形成并且独立出来。随着社会生产的飞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需求发生着根本性变化,物质消费的比重在渐渐下降,精神方面的社会追求在逐渐增长。只有农业得到发展,社会生产率得到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能够提供更多的剩余农产品,社会就可以腾出一部分劳动者从事其他方面的生产活动。
3 建设农业生态文明是建设我国全社会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体系的基础性内容,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们不可能奢望物质激励、政治权益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当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立适应生态需要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范围,使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状况得到同步发展,抛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社会生产模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中国的当务之急,也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4 结束语
当今世界中,中国农业困扰经济发展的现象最为严重。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怎样选择其发展战略是当今主要研究的热门话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侧重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以重生态、重经济为基本,更加重视农业的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哲敏,信丽媛.国外生态农业发展及现状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07,3(288):241-244.
[2] 马晓河.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N].人民日报,2007-02-07第09版.
生态农业就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科学为原理,使用经济合理的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农业的精华,从而合理利用资源展开农业生产。生态农业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升,粮食、能源、环境等各方面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我们必须根据秦皇岛市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技术为支撑,提出适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措施。
一、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是指不同农业生产主体,在经济活动内完成相应的经济效益,从而保障自我维持和发展。影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除去人为政策的制约外,主要取决于农业经济系统自身效益的情况及内部结构是否合理,也表现在农业生产更加有效地使用各种生产资源和要素。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确保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重要保证。
二、秦皇岛市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一)秦皇岛市的气候资源
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的东北部,是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处于我国的华北地区,渤海之滨,市辖山海关区、北戴河区、海港区、卢龙县、抚宁县、昌黎县、青龙满族自治县。秦皇岛市地貌特征多样,以低山丘陵区面积最大,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0.3%,全市的耕地面积共有293万亩,多数为棕壤褐土质,占整体耕地面积的72.7%。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地上河流众多,覆盖范围大的河流主要有48条,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6.28亿立方米。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类型,年均气温为11.1摄氏度,无霜期约为170~188天,从南向北逐渐减少。年日照量在2700~2900h,7~8月份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5%以上,形成了春季干燥多发,冬季寒冷少雪的特点。本市从事农业的人约为190多万,人均耕地不足1.5亩。秦皇岛共有20万亩浅海和6万亩沿海滩涂,这一天然资源为秦皇岛水产养殖业提供最佳的天然环境。本地区粮食作物种类较多,主要包括玉米、小麦、花生等。气候、水资源、土壤等有利因素有利于农业生产,适合大面积的耕种农作物。凭借着优越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改革开放之后,秦皇岛市的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状态。
(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秦皇岛市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尤其是水库防洪标准不高、河道险工险段较多、灌溉工程老化、地表蓄水量不足等因素,导致本市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同时,没有设置完善的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病虫害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手段需要进一步强化。同时,因不合理的建设和生产等人为因素,致使秦皇岛市有些河流流域森林植被覆盖率急剧下滑,水土涵养能力逐渐减退,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情况。
(三)农村市场设施比较落后
多数农产品市场没有创建电脑信息网络,与外界信息沟通程度不高,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步骤迟缓。秦皇岛市的海阳和昌黎县是本市农副产品发展最好的地区,2012年,秦皇岛市实施千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69个,产业化经营率为67%。本市多数市场交易设施比较简陋,配套服务落后,市场规模不大。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现阶段,秦皇岛市某些龙头产业依然出现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科技含量低等问题,本市有80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 5000万元以上的屈指可数,拥有现今世界先进技术装备的龙头产业仅有1/4,同时名牌产品不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团队无法适应发展需求。
三、秦皇岛市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不断优化产业机构,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种植业必须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大力推进农业区域化、标准化、服务社会化的建设,逐步落实农业基础性工作。大力发展高效、优质的农业和旅游业,在稳定农作物种植面积、提升单产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经济作物的面积,增加优质小麦、甜玉米高淀粉玉米的面积,逐步提升农产品产量,扩大无公害和绿色产品的种植面积,达到农产品食品安全化。采用延长产业链条,创建绿色生态型农业模式,提升整个种植业的生产能力和效益。林木业根据秦皇岛市人民的加快林牧业发展建议,创建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二)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确保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以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等建设工程为重点,依照水体流失和开发利用合理结合的原则,给予生物、技术、工程等一系列措施,种植乔木、灌木、草地创建水木防护林,为涵养水源、改善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提供最强大的支持。根据秦皇岛市整体的规划纲要,以建设重点区域森林绿化工程为基础,促进长城沿线生态防护林和绿化工程建设,全面改善整体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品位和人们生活环境质量。大力开发风能、地热能,从而提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比例。
(三)提升农业科技整体水平
严格落实国家的良种补贴、种子产业化等优惠政策,面向国内市场有针对性的引入不同优良品种。增大繁育和推广力度,促进品种快速更换的程度,从而创建完善的营养良种繁殖体系。创建土壤信息化平台和专家施肥系统,根据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情况,提供统测统配各项服务措施,从而达到平衡施肥产业化、系列化的服务。引进一系列生物技术和遗传工程的技术成果,有助于现代科技成果转向现实生产力。大力开设农村成人教育,借助农业、广播、科技等方面的优点,开展针对性强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继续深化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力度,提升全体农民群众的科技素养和技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秦皇岛市优良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是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开展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促进农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优化金融生态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需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影响金融环境的诸因素中既有上层建筑的内容,也有经济基础的内容,归根到底都与经济基础紧密相联。所以,在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过程中,不能只是机械地解决某一方面存在的问题,而是要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综合地、配套地解决金融生态环境中存在的不和谐的各方面因素,用发展的眼光、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问题,既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能顺其自然、静观其变。
(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来支持。金融生态是一种社会状态,与自然界的生态相类似,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呈网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发展中的其他要素环环相扣、不可分割。从金融生态中所包涵的内容来看,涉及到社会生活及社会参与主体的方方面面,良好的法制环境、高效的政府行为、诚信的社会等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仅就金融业自身的发展来说,也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三)改善金融生态可以更好地发挥金融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降低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二是有利于优化区域环境,更好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三是有利于提高企业和广大群众的诚信意识和风险意识,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四是有利于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中央银行金融调控的有效性。
二、金融生态的现实缺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无论是自身改革还是在支持社会经济发展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效,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显著加强,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完善,金融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体制。但同时也须清醒地看到,金融业发展还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不良资产比例仍然较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远未形成、金融业无论是在竞争水平和服务效率上都与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一)法律环境不完善,对金融债权保护不够。我国现行的破产法制定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主要是针对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政策性破产。从现实看,这一法律的有关规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要求已不相适应,不利于对合法金融债权的保护。又如现行的刑法将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提供虚假信息而进行的金融诈骗,确定为刑事犯罪;而对于在我国企业的信贷实践中普遍存在的、虽然不以据为己有为目的、但却通过向银行提供虚假信息而获得贷款的行为,并未规定要追究刑事责任。以上法律漏洞的存在是产生银行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
(二)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远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信息征集系统、信用中介机构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公众甚至机构投资者的信用信息得不到有效归集和准确评估,金融企业无法根据客户的真实信用状况做出准确的经营决策,失信惩罚机制尚未有效建立,企业诚信意识和公众金融风险意识比较淡薄,金融诈骗和逃废金融债权的现象比较严重。
(三)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特别是直接融资发展滞后。目前,我国企业80%以上的融资来自银行贷款,对银行的依赖性大,企业风险对银行风险构成了显著影响。特别是弱化了公众投资者的风险意识。直接融资发展不快使得社会储蓄只能通过银行体系转化为投资,久而久之,公众投资者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所有公众投资都要由国家像支付存款那样保证兑付,公众可以不承担风险。
(四)直接或间接的行政干预、执法不力等,仍是影响我国金融生态的重要因素。据有关调查分析,直接或间接行政干预形成的银行业不良资产占不良资产总额的80%左右。
三、在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一)加大金融生态宣传力度,将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工作来抓。改善金融生态是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对金融业的要求已从简单的存、贷款等传统服务,发展为投资理财、资产保值增值等综合性金融服务。金融服务的好坏将更加直接地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影响人民生活的改善、影响和谐社会的建立。要加大对金融生态的宣传力度,使全社会在充分认识“金融是现代经济核心”的同时,也充分认识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对于金融业更好地发挥这种核心作用的重要意义。同时,政府部门应该意识到,金融业也是具有较高风险的行业,一旦区域性金融风险形成,或者该地区被认为是金融高风险地区,将对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将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所以,地方政府应从推动区域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兼顾长远,通盘考虑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强政策扶持、减少行政干预、做强区域金融业,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功能,实现区域经济、金融的良性发展。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币值稳定,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增长。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并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货币政策目标指出了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货币政策在合理增加货币投放的基础上,可为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人民银行要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既要防止通货膨胀又要防止通货紧缩,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同时,人民银行要充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在支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提升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服务功能和在资源配置中的引导作用,提高金融机构创新的积极性,利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为金融机构稳健发展、提高盈利能力创造条件。
(三)促进金融市场协调健康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首先要在继续发展好货币市场的同时,大力推动资本市场的快速健康发展,扩大间接融资,改善融资结构。同时,要改造市场微观主体、完善法律制度环境、建立与完善信用体系、规范与完善中介服务体系、优化市场监管体系,综合地、渐进地改善金融市场发展的条件,为金融市场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使金融市场在保证货币政策顺利实施、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重点加强企业和个人的征信系统建设。推动加快征信立法,加快征信体系建设和市场培育,形成有法可依、依法规范的征信市场,逐步形成在信用信息基础数据采集环节的规模效益,在信用评级、评估等信用增值服务环节形成各具特色、平等竞争的格局,既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发挥规模效益,又适应不同层次的征信需求;建立分业监管、行业自律相结合的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会计、审计、法律等金融中介服务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运用法律、制度和经济手段,增强企业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并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
一、马营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1、马营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
16.59万,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具有日照充足,干燥少雨的特点。区内年平均气温5.9度,年平均降水量195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695—2246毫米,具有降水量少而蒸发量大的显着特征。流域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为9398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600立方米,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17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值,流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经多次转化和重复利用,水的重复利用率高达144%,余水下行至张掖汇入黑河。
马营河灌区是山丹县唯一的大型灌区,控制灌溉面积32.42万亩,是河西走廊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灌区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掠夺式粗放经营的短期行为也导致了人们对该流域生态的严重破坏,特别是山丹军马场,逐年开荒种地,破坏草原植被,与民争食,逐步蚕食包围水源涵养带,目前已扩展到了祁连山脚下,耕地面积已由80年代的30万亩,增加到现在的40万亩,造成土壤严重沙化。据掌握,仅该地沙暴天气发生率就由70年代的每年5次增加到现在的每年24次,昔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已一去不复返。与此同时,由于水域、植被的严重破坏,逐渐引发了气候演变——少雨、高温、多沙暴天气逐年增多。据统计,灌区泉眼湖泊由70年代的3511眼萎缩到目前的125眼,泉水溢出流量由70年代的1.8 立米/秒,减少到了目前的 0.8 立米/秒,导致部分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林木枯亡;李桥水库年拦蓄水量由80年代初的5500多万立米减少到现在的3800万立米,减少了1000多万立米;祁店水库从 1996年开始就无径流调节,只是为了维系1.37万东乐人民的生命,每年从李桥水库调剂300万立方米用于生计。
整个流域自下而上呈现出“沙化区向农业区推进,农业区向牧业区推进,牧业区向林草区推进,雪线向主峰推进”的生态恶化趋势,而且还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成为影响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生态环境已越来越制约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支流生态环境的恶化必将威胁到黑河干流的生态环境。因此,马营河支流应与黑河干流的利用与保护同等重要,若支流开发利用程度过高,可能会破坏水文循环,也不能达到黑河流域乃至河西内陆河流域综合治理目标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2、流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其一,传统水利的观念一直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大水漫灌、串灌、明浇夜退的灌水陋习长期束缚着灌水方式的革命性突破和超越发展。以李桥水库为界,上下游在经济结构、用水习惯等方面差异极大,用水矛盾也很尖锐,上游水的浪费大的惊人,只有40%的水资源能得到有效利用。
其二,马营河流域内河床下切,水利设施基础掏空,上下游左右岸水土流失区林分结构不合理,坡地径流的汇集,缺乏工程措施、植物措施的有效拦截,入河泥沙大量增加,加快了水库淤积,至目前李桥水库已淤积泥沙300万立米,严重影响到了水库的安全运行。
其三,水利工程建设滞后,流域水库上游缺乏控制性枢纽调蓄工程,工程配套差,渠系渗漏严重,有些村社仍然沿用土渠或天然河道输水,使大量水被渗漏、蒸发掉了,水量损失较大。
其四,农牧业结构不合理,粮经比例失调,高耗水作物和高耗水企业使水资源总量不足,打破了原有的水生态平衡,经济社会发展未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农村人口的迅速膨胀,新的城市消费群体对给水需求的增加,导致政府和职能部门在协调生产生活用水的同时,忽视了生态用水,挤占了生态用水。山丹县解放初期有人口5.74万人,到现在已增加到20.21万人,增加了14.47万人,增长252%;而由于流域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属极强型气候,干旱少雨,水资源先天不足,从50—60年代政府号召农民开荒种地,到80年代至今的改革开放又使得到致富机会的农民更加过度地开垦草地、坡地,上游耕地面积越来越大,下游保灌面积却越来越小,东乐乡6.0万亩土地沙化,人均耕地不足0.5亩,昔日绿洲面临沙化的危机。以牺牲下游的生态系统来换取上游的生存和发展,必然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
其五,河川径流逐年减少,地下水补给量也相应减少;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一些湖泊、湿地消失,使下游地下水位下降最大达19米,井深发展到250米。祁家店水库出现库水倒灌现象,不得不从2000年开始把调水以来每年3月1日开始的轮期推迟为4月15日以后,以减少库水倒灌,保证下游的灌溉。
因此,不论是水资源的的浪费,水环境的恶化,还是区域人口、数量、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都远远超出了现有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二、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途径
面对 不堪重负的水资源,面对有限的供水能力及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按照“有序有偿,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办法通过建设水市场来保护和重新合理配置现有的水资源,节约用水,量水发展,以供定需,增强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三、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1、通过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节水运动,张贴节水标志和节水
标语,增强人们的节水意识。 2、树立上下游、左右岸、全流域一盘棋思想,密切配合,团结治水,共同发展。
3、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病在下游,根在中上游,要坚决在上中游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禁止陡坡开荒,湖泉打井,先保护,后利用,再配置。
4、流域内打井要建立监理制度,合理布井,制定取水标准,改进水量计量手段,用价格杠杆调节用水量,防止过量开采地下水。
5、通过灌区改造,加大上中游节水工程的比重和力度,特别是上三坝灌区要搞好渠系配套,渠道防渗,配备量水设施,计量收费,节约用水,把节约的水量用在下游农田保灌和生态用水上,逐步增加科技对水利的贡献。
6、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压夏扩秋,压缩高耗水作物面积,减轻夏灌压力,减少水事纠纷,促进社会稳定。
7、在马营河河床沿岸、沿坡种草种树,营造绿色走廊,改善植被,恢复生态。
8、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从而大大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