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葡萄镇中心小学,校长就很有礼貌的带着我们来到小学生宿舍楼,宿舍楼虽然看起来矮小而简陋,但是比起队友们所说的下乡生活环境已经算是好很多了.校长很信任我们,所以允许我们带六个班级,而我和另外一名队友吴心翔被分配到四年级1班上课.
与此同时,我和心翔都取了一个通俗易记的名字,峰哥和翔哥.这样子,小学生们就会容易记住我们,并且以称作哥哥的身份和我们交流不会那么拘谨,师生情如同兄弟兄妹情.我们的学生,毛建明和黄顺辉就经常来我们宿舍找我们一起聊天,玩游戏.
在此,我对这次三下乡作个人总结.
一,完善自我管理,提高团队凝聚力
作为一名,作为华南农业大学三下乡团队的一名成员,在外地农村进行三下乡活动的时候,礼貌和形象都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在别人面前看起来要像个大学生,另一方面就是要传授一些与我校特色有关的知识内容.在每一次行为当中,我都会谨记这些要求并且时不时的提醒队友,不做有损形象的事,从而不断完善自我管理.在团队成员之间,我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很简单——“调和剂”.
二,增进孩子感情,协助调研工作
如果单纯的去讲课,我们肯定比不上那些专业的授课老师,因此我和心翔在上课的前一晚一起进行了探讨和准备有关课题内容.同时,利用自己在大学学生团体管理和心理委员等多方面的锻炼(淡定,自信,微笑等),积极探讨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例如,我会让学生以做团体游戏的方式竞答问题,也会让学生尝试站在讲台上拍拍照做留念,还会教他们一些其他方言的简单句子,如粤语,潮汕话,客家话.这些措施,调动了课堂气氛,也无形中增进了师生感情.
和是和谐愉快的意思.团队的凝聚力需要在和谐和愉快的状态下,才能得到最有效的提高.经过短短十天左右的相处,我们经历了在烈日当空下的走访活动,每天晚上的筹划预备工作,而轻松愉快的交流沟通使我们的团队变得更加团结更具凝聚力,也为葡萄镇的支教和调研活动作出自己的贡献.“一次支教调研行,一生兄弟姐妹情”,这是我最想表达的感情.
除此之外,因为我们不熟悉当地的路线,通过和这些小朋友的认识和交流,可以让小朋友带路去走访小朋友的家庭,协助后来的调研走访活动.
三,记录下乡生活,多渠道宣传下乡工作
在下乡工作比较轻松的时候,我会记录一下在葡萄镇生活的点点滴滴.下乡生活,每天都是精彩;
走访活动结束后,主要的工作就是收集信息.在我们这组走访过的每一个地方,都明显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家里养的猪在六月份的时候都突然死亡了.为了证实这个情况,我们小组还特意去走访了养殖上百头猪的黄先生的家,他告诉我们这些情况确实存在,政府也派过专家来调查检验,最终还是无头绪,听说是什么五号病,猪瘟之类的.这些情况我们也会向学校和当地政府反映,也希望我们的做法能够给农民带来帮忙.
四,开展走访活动,了解农村生活
我们队伍总共去了12人,在调研走访的活动中,我们分成3个小组,每个小组4,分区域走访.这种分配的方法虽然简单,但是却是很有效果的.在经过了几天的不懈努力,我和队友们,慧敏,心翔和锐荣,走访了20多户家庭.例如,去过住在新街的四(1)班学生毛建明一家,住在老街的四(1)班学生宾宇一家,在路口开食店的六(3)班学生宾艳玲一家,还有家离学校较远的石口寨的六(1)班学生许昌汶一家等.
这次支教调研的时间很短,多希望自己能够继续在那里工作多一段时间.忘不了那里的山水,永远都给人一种清新如绣的感觉;忘不了那里的村民,勤劳而又好客,有好几次家访的时候坚持要我们留在他们家里吃饭;忘不了那里的孩子,天真可爱,我一直都想让这些孩子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多精彩.
就在那一段时间里,孩子们也知道我们的行程不会很久,所以孩子们都在问我“老师,你什么时候回去”,“峰哥,要记得回来看我”或者是“峰哥,我以后要去广州找你一起玩”……真的不忍心和这些小朋友道别,也真的很遗憾不能看着他们成长.
开展走访活动,一方面是收集调查问卷中所需要的相关信息,另一方面是让我们体会葡萄镇当地的农村生活,最重要的还是通过这次家访的形式,给孩子们一个鞭策作用,让大学生直接和小朋友对话,让他们变得更乖.
五,拓展工作领域,为农村服务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筹划这次三下乡之后,我们队伍已经收集了同学们赠送的200多册关于农村种植和养殖的书籍以及学校送的100多套资料,还有几包转基因大豆种子.在走访调研的时候,我们也会按情况将有关资料赠送给村民.在做好学校安排的下乡任务工作后,我们也会抽出时间帮助政府处理一些比较简单但又繁琐的事情.
有能力的话,我们还会选择合适的家庭帮助劳作,而且在我们离开中心小学之前,我们队伍也赠送了一些体育用品给中心小学,希望在这里的孩子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各种体育运动,也为这些在落后山区生活的人提供我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服务.
在这个激情似火的7月里,为了在社会实践的大潮中锤炼自己,提升自我,经过报名面试,我光荣成为广东金融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暑期大学生赴石牌街道社区实践服务队的一员。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的主要的工作有深入社区,宣传卫生意识;检查消防安全设施;上门查房,登记流动人口信息;张贴计划生育宣传海报,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向市民派发,宣传计划生育政策;登记核查流动人口信息;打印复印社区各方面的资料;登记抄写老人社保信息。为社区工作人员搬各种物品等等。在完成社区各项工作时,我们还进行社会调研,向市民派发问卷,然后回收汇总。通过这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在服务社会的同时,自身也受到深刻的教育,得到了提高。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冶炼了情操,加大了我们与社会的接触面,进一步激发了我们们的学习、就业、创业的激情。使我们认识了自我,对生活、对社会,对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1)工作要认真负责。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态度决定一切”“细致决定成败”的道理。一份看似很简单的工作其实需要经过很多的步骤,而且细心也非常重要。如信息的登记,有时候如果不够细心,信息登记错误,就得重头再来,,作为一名大学生,只要踏踏实实做事,诚诚恳恳做人,对自己工作的社区负责,对自己的工作负责,认真完成分配的工作,积极努力,我们才会取得成功。
2)学会坚持。事实上,这次社会调研面对的问题不仅仅是工作上的,生活上给与我的教训也不少。如何忍受炎热的天气、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塞车。这些问题都曾让我措手不及,虽然每天都要走很多路,走的脚都很疼、很累。然而我也明白,既然自己选择,就要排除一切困难,自己学会面对。因为我想,在未来工作的日子里,当我再次面临时,会因为今天所积累下的经验,而让我变得从容且坦然。3)懂得沟通技巧。在这次赴石牌潮阳社区实践,我学会最大的一点就是我学会了与别人沟通,胆子变大了。在潮阳社区我们的主要工作是资料的整理和老人社保的登记、复印打印文件、张贴海报。我们接触最多的是老人。每次老人进来,不知道为什么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有时候社区***的领导布置的工作完成之后,有老人进来,我便向他们递过茶水。和他们聊起他们的生活状况和身体状况。每当工作遇到不懂的问题。我就主动找社区的领导弄清楚。有时候工作忙完了,又主动问社区领导分配新工作。4)开始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这次社会调研实践之前,自己虽然有职业生涯规划,却是建立在对自己无比自信的基础之上的空中楼阁,有一次社区的领导知道我们是广东金融学院计科系的学生,问了一些关于电脑方面企业管理系统的问题,因为自己很多专业课还没有学,回答不上,让自己看到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从而决定以后更加认真的学习自己本身的专业知识,让自己更加珍惜校园里的美好学习生活。以上是我在这次暑期实践活动中所得到的收获,实践证明,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实践成才,刻不容缓的走出去,到农村、工厂、社区去,发挥知识技能优势,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发展,在活动中不断提升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7月10日到16日我所在学校——山西医科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千里汾河,清水复流——保护母亲河行动。口号是:发扬抗震救灾精神,投身汾河治理活动。我们这次活动紧紧围绕主题展开,我们先后进行了清理河道,参观蒙牛企业、养牛厂、绿色蔬菜基地并参加了收获大葱的公文大全欢迎来访劳动,之后又举行了义诊活动,听了省水文局李爱民处长关于汾河的讲座,最后参观了汾河二库。一切行程安排紧凑又充实。
在这次活动中,我是宣传组一员,和其它组员合作负责简报整理。每天的户外活动通常从早晨一直到下午,而每个人都在外出集体活动中有任务。最多两个小时以后又要开总结会,然后开始工作直到九、十点。我的工作算轻松的,很多同学还要熬夜才能完成如此大的工作量。所以说,我们的确很累,连考试时都没这么累,但我的收获很大。首先,我学会了负责任的态度。我们的工作是责任到人的,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为集体负责,所以要好好完成工作,不能逃避。其次,是对事人真的态度。既然不能逃避,就应该认认真真的工作,那不是为应付谁去做。我不仅为集体,也为自己,以及自己的心。再次,是对社会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许我们并没有直接面对社会,但通过此次活动以及各个方面对我们活动的支持、协调,我们也间接学到了社会上为人出事的道理。还有就是让我懂得了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都应为社会尽相应的义务。
此次活动对社会来说是非常有益的一举。俗话说的好: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可见山西在中国的地位,而作为山西的母亲河,汾河就更重要了。虽然我们大学生不能做很多,但做到我们所力所能及的事,也是对社会做的一点贡献。
最后,我希望全社会都发动起来保护母亲河,为山西能处于清山碧水之中而尽自己一分力。
年月日xx
大学生团日活动总结怎么写?近期举行的大学生团日活动要结束了,对主大学生团日活动来说,现在也是写大学生团日活动总结的时候。
大学生团日活动总结1
--年--月--日下午4点,我电子--班在--校区篮球场举办本学期以“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实践教育——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为主题,以“广阔天地,秀出自我价值 ”为名称的团日活动。活动中主要陈述班级里同学的先进事迹,还在操场上摆了班级同学及班集体的光荣榜,看到那么多的奖状摆在一起,令同学们欢欣鼓舞。此次活动不但缓解同学们大三学期紧张的学习氛围,并且在欢声笑语中,重拾属于我们这个年纪应有的自信与朝气,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不懈努力就一定会大有作为。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了解我们所学知识的用途,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清楚地明白自身的不足,从而明确目标,提升自己。实践是引导我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我们当代大学生要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见识世面,施展才华,增长才干,磨练意志。针对大学生“眼高手低,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现状,只有让我们投入到社会中,在社会中锻炼自己,认识自己,提高自己,才能为将来的更好地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当代大学生,除了要树立符合时代需要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外,还应当具有在艰苦环境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的准备和抱负;对于一个立志成才的大学生来说,只有直面困难,才会使自己对客观现实、人生真谛和自我价值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更切实的体验,才能磨练自己的意志、挖掘自己的潜能和发挥自己的才智。只有自觉在艰苦中锻炼,才能变压力为动力,变困惑为通达,变逆境为顺境。社会实践是锻造人才的熔炉,大学生在实践中成才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把自己的择业和创业定位与于基层去、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通过这次团日活动,不但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拓展了知识面,同时在实践中修身养性,树立了服务社会的意识,有助于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从而更好地于社会接轨,让我在深入了解社会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份参与其中的信心和责任心。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我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
总之,本次团日活动进一步让我们明白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在引导在校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服务和奉献社会,积累实践经验和增加职场竞争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我们用心地去发掘、勇敢地去尝试、虚心地去请教,认真地去领会一定会能得到更大的收获和启发的,相信这次团日活动给我带来的精神财富一定会帮助我走的更好,更快,更远!
大学生团日活动总结2
为积极响应学校 “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号召,努力贯彻党总支关于提高思想建设的理念,深入实施“青年者培养工程”,更好地宣传优秀大学生典型,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凝炼和培育大学生精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我们班隆重举行了以“优秀大学生事迹报告”为主题的团日活动。这次团日活动的旨在让我们每个同学都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想法重视并加强优秀学生观,并扩大优秀典型在广大学生中的影响力。
这次团日活动主要以计算机系09级优秀大学生陈强学姐的演讲和同学们与学姐的交流为主,并以板报、海报、节目这三个部分加以辅助。板报的内容是在两排脚印的弯道上承载出这次的主题,左下角有两朵微笑的向日葵在握手,四周都有带摆着幸运和幸福的四叶草点缀着,色彩明丽寓意着积极,整个画面很清新很和谐。这次,我们不仅准备了幽美的海报向广大师生宣传、突出本次团日活动—“优秀大学生事迹报告”,还精心选择了许多符合主题的节目,表演精彩。板报和气氛这方面做的比较的好,达到了既有纪律又不缺气氛的和谐,同时班上做到了不存在玩手机,跷二郎腿,听歌,讲笑话等违纪现象,整场活动我们都在欢声笑语和热情的掌声中度过。
我认为本次活动的亮点和特色在于陈强学姐的演讲。她给我们作了精彩的优秀大学生个人事迹报告。学姐通过:1、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 2、求学道路。3、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力。4、如何培养自己的交流能力、自学能力、组织能力。这四个方面非常详细的向我们讲述她的大学时光。接下来就是现场提问环节,同学们积极地向学姐请教经验,交流想法。
当然这次团日活动也有不足之处,一是纪律有些许松懈。二是讲解不够精炼、详细。我认为经过我们的认识和见识不断的加深,我们的纪律会因为我们的强调而得到加强,我们的讲解也会随着我们的熟练得以完善。
这次团日活动对我们的作用和好处是非常明显的,让我们在短短的一个小时里流下了集体共同完成一件事的美好记忆,加深了我们彼此的了解,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以及对集体的热爱。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懂得了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优良品质,使我们端正的自己的人生观。
大学生团日活动总结3
7月过去,三大到农村的主要活动已经结束。回顾起初,我充满了期望去--小学,见面,见面,体验。最后,我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充分的收获,结束了对乡村的难忘的旅行。
在--小学十几天的时间里,被视为生活中最独特的体验。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自己,美好的所有的时间上演。但因为它是一个总结,我认为,它应该是较少描述性的场景,较少的个人感觉。最重要的是留给弟弟的弟弟的参考,让夏天的三个夏天练习活动越来越好。
首先,对于三个农村活动,在个人意识方面,我们必须首先树立心态。三个农村地区,顾名思义,就是去更贫穷落后的地区去体验,去实践。困难是必要的,是农村的三个主要特点。在心态上,每一刻都要做最艰苦的计划,在艰难的时候,最好学会冷静地对待,苦苦的音乐。这有利于我们的锻炼自我,收获成长;有利于工作在良好的氛围中开展;帮助我们处理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二,树立团队意识。三个农村活动以团队为基本单位,决定在团队中的个人地位:一个不能少。三个农村地区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和问题,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作为一个团队,我们必须有一个统一的行动,而不是自己的方式。最禁忌的是没有做什么,或点头没有一个字。我们的团队成员必须学会同情,学会妥协。可以说,团队的每一个行动都是共识的结果。但是应该注意的是,简单的妥协不能被视为一个团队意识,我们还需要主动思考和沟通。只是折衷的程序不能是一个好的程序。只有每个人的想法的积极因素,以及在交流和协调的地方,一个接近完美的计划的可能出生。
再次,必须有自己的人,家园为每个人的精神的牺牲。作为团队中少数男孩之一,我深深地感到肩膀是负责任的。重工作一定不要说,还要负责外面女孩的安全。我知道,秩序发出的队伍必须进行,脏,笨重,重,危险的工作应该做到最好。我们必须意识到,球队选择了你,是要珍惜你的能力,这是大多数人的团队。所以,无论什么样的任务,我们必须允许范围,不惜一切代价做好。只有每个人都履行自己的职责,奉献,三个到农村顺利进行。
另外,学习了解周围环境的细节。三个到农村是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到乡村最大的收获,是体验当地和不同的民俗风俗。这些风俗无处不在,我们只需要慢慢体验仔细。
最后,也觉得最深的一点,就是互相帮助对方。这种相互爱情不仅需要在玩家之间存在,并且对待自己的学生,看到每个家长等也应该是这样。如果困难的环境让三个农村解释其本来的意图,那么无处不在的爱情已经成为三个到农村的荣耀。。更加值得赞扬的小学生的简单友谊。现代城市社区可以不毗邻十年。我们和他们,从陌生人熟人,从熟人到熟人,从相互知识到相互友谊,只有短短的十四天。这个短暂而辉煌的友谊,值得我们收藏的生活。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教育训练;倦怠情绪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体育课逐渐演变成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大学生对于体育教育训练存在着严重的倦怠情绪,影响着体育课的教学进程,也为大学生带来了身体健康方面的隐患。大学生之所以会对体育教育训练产生疲倦与懈怠心理,可以从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自身三个角度寻找原因。也就是说,造成当前大学生体育训练参与感极低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大学生需要进行自我反思,社会以及学校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下面,笔者将首先对当前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倦怠情况进行分析,进而得出造成大学生体育训练倦怠的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希望能为解决大学生的体育课倦怠状况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一、不同年级大学生体育训练倦怠情况的比较
。大一学生由于刚刚脱离高中生活,来到大学后,对于大学的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好奇心,且不清楚大学课程的考核绩效标准,因此,在对待体育课时心里存在一丝敬畏,倦怠情绪会在此阶段得到些许抑制。而且由于大一学生在高中时代学习压力较大,对于体育课的参与度较低,因此在大一时期参与体育训练时,内心由于高中时形成的学科印象,对于体育课的重视度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也就是说大多数大学生在接触大学体育训练之前,内心的参与期望便处在一个较低的数值区间,最终造成了大一学生的体育训练倦怠情绪处在中档位置。大二学生的体育训练倦怠指数最高,这是因为大二学生经历了大一时期的懵懂与迷茫后,逐渐熟知了大学体育学科的考核绩效标准,因此内心变得十分圆滑,对于体育训练的重视度急剧下降,因而其倦怠指数达到了年级最高。在笔者进行调查的200个班级中,大一大二年级的体育课多为必修课,带有强制性意味,因此对于体育训练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必须参与其中,将倦怠指数持续拉低;而大三大四年级的体育训练课程多为选修课,是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的课程设置,选择体育训练的学生大多是处于自身兴趣使然,因此,其参与体育训练时的倦怠情绪呈现出最低趋势。
二、男女大学生体育训练倦怠情况的比较
。从上述结论可以总结出,男女大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倦怠问题呈现出十分严重的趋势,而且女生由于性格特点较为内向以及身体素质较差或者思维敏感等因素,对于体育训练的好感度较低,参与欲望较低。也说明当前的体育训练对于大学生来说已经成为一种影响力较强的压力,如果不能及时对体育训练进行变革,对学生心理进行有效疏导,那么体育训练之于大学生,将会变成最不甘愿的面对,训练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三、大学生体育训练倦怠的总体状况的分析
(一)社会原因。受儒家文化几千年来的观念影响,我国社会大众普遍接受了“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以及由其引发的各种应试教育心理,“重文轻体”也成为当前社会的普遍认知。社会普遍价值观对于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作用是深远而深刻的,为了与社会普遍认知达到思想与行为上的合理衔接,也为了适应在此社会认知影响下形成的社会生存规则,大学生们在中学乃至小学时期便已经形成了只注重文化课成绩,忽视体育训练的习惯,进入大学后,这种长期时间以来形成的惯性心理已经很难被改变。而且,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下,对于人才的考核标准并不涵盖与体育相关的素质考核,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只会按照人才考核标准对自己的各项素质进行培养与提升,因而,大学生在接受体育锻炼时,不仅不会感受到体育训练对其身体健康的有利影响,甚至还会抱怨体育训练占据了他们宝贵的时间。这种深层次的社会方面的影响因素,对于大学生的体育训练倦怠情绪的养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若不在社会认知源头作出改变,那么,一切有关提高体育训练教学效果的改革也无法实现根本的效果转变。
(二)学校的原因。大学教育的有效推进在很大程度上是倚靠大学生的自觉性以及自我控制力而实现前进性的一种教学,极其考验学生自我认知的高度与深度,学生如果无法认识到体育训练为其身体健康带来的有利影响,自然会降低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参与欲望与热情,这时,就需要来自学校以及学校老师的教导,让学生意识到体育训练的趣味性以及参与体育训练的积极影响。但是,绝大多数高校在进行体育教育训练的过程中,却忽略了体育训练的趣味性,也忽略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现在,高校体育教育训练的形式较为单一,学生经历过小学、初中与高中单调的体育教育训练,原本期望能够在大学得到较为专业性与趣味性的体育教育,但是在进入大学后却大失所望。大学的体育设施由于更新速度较快,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学生的新奇性训练需求;学校操场由于近年来大学生扩招的影响,也出现了操场拥挤的现象;大学体育老师对于学生的管理松懈,对于旷课、迟到、早退等行为并没有做出相应的合理表态,这让参与体育训练的大学生对于体育训练也失去了敬畏感。上述种种现象现在在多数高校依然存在,这种体育教育训练环境的断层是大学生倦怠心理产生的主要因素,学校如若不做出相应变革,大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倦怠心理也会一直存在。
(三)大学生个人原因。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接收到的体育教育通常缺乏一定的专业性,而且由于中学学校对于体育课缺乏一定的重视,使得文化课常常会占据体育课的时间,将学生们获得体育训练的机会强行剥夺,从而使得绝大多数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肥胖、耐力不足、爆发力欠缺成为当今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真实写照。因此,大学生在面对大学的体育教育训练时,由于自身在体育训练方面的作为欠缺性,大学生为了不在同学与老师面前出丑,会尽量减少自己参与体育训练的机会,或者在不得不参与体育训练的过程中表现出不耐烦或者想尽快结束训练的情绪,往往对体育训练潦草了事。大学生自身对于体育训练不重视以及对自身体育素养欠缺自信心,不仅影响了体育训练教育的教学效果,长此以往,还会使得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影响的是一个时代的未来。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训练的认识。为了扭转大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不恰当认知,提高大学生的体育训练参与度,打消大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倦怠情绪,学校应该积极加强健康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体育训练对提升自身身体素质的重要影响,并让学生进一步意识到身体健康对于自己今后生活与学习的重要意义。因此,学校可以在校园内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通过张贴海报、组织相关体育活动的行为逐渐吸引大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参与感。此外,随着与运动有关的综艺节目的热播,学校可以借助综艺节目的强大影响力,组织学校师生进行当下大热的“撕名牌”运动,通过全民参与,扩大健康教育的宣传广度,并以此加深大学生对于健康教育的认知深度,减轻对体育训练的倦怠感。
(二)创设优良的体育教学环境,激发大学生体育训练的学习兴趣。学校良好体育训练环境的营造对于提升大学生的体育训练参与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学校应该尽力实现体育教育环境的专业化与科学化建设,让学生在专业化体育训练环境的刺激下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比如,针对学校操场人员拥挤的现象,学校可以进行操场的扩建,为学生建设专业性的塑胶跑道以及绿化草坪,以此提升学生的训练体验;针对学校体育设施的老旧现象,可以对老旧体育器材进行拆除,引进新型的体育锻炼器材,既是为了保护学生体育训练时的人身安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改善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下由于其单一性与单调性的教学劣势,成为了影响学生体育训练体验好感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予以大力整顿。首先,老师应该明确学生进行体育教育训练的责任,让学生意识到参与体育训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让学生了解不遵循体育训练规范的相应惩罚,在教学源头上做到不松懈。其次,老师在体育训练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使用一些现代电子产品,来进行课堂教学演示,吸引学生参与兴趣。比如,老师可以利用运动手环,让学生了解到在运动过程中自己身体各项机能的转变,并借此让同学们了解与身体机能相关的专业体育知识,这样不仅不会引起学生的厌学感,相反,学生们由于迫切想要知道自身机能是否正常而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最后,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老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合理准确的判断,进而为学生提供以激励性语言为主的教学评判,以此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减少其倦怠情绪。
(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大学生体育训练倦怠情绪的养成是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以及学校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想要减轻大学生的倦怠心理,就需要学校、社会与家庭联合起来,共同为减轻学生的体育训练倦怠情绪作出努力。。。
五、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大学生对待体育教学训练的倦怠情绪已经成为当前体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严峻问题,也知晓了造成这一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社会、学校、家庭与大学生自身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想要实现大学生对待体育训练的态度转变,就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与个人四个方面进行诸如体制、模式以及认知方面的变革,以此来减轻大学生的倦怠情绪。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其身体素质状况影响的不仅是个人的发展进程,还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动态,因此,大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倦怠情绪问题应该被予以高度重视,这是推动时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商伟,薛峰.大学生体育课兴趣对体育课投入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2013(03)
关键词:学科竞赛;就业质量;跟踪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当代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与挑战。要想彻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推动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扶助,更关键的是要从大学生自身的能力出发,只有大学生具备了够硬的专业素质,才能在这社会激流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企业需要的不仅是掌握了专业知识的人才,还需要他们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种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时代需求,使得培养具有丰富基础知识、熟练操作能力、独特创新能力和良好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成为目前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各高校纷纷举办了各式各样的学科竞赛,让学生们了解到参加学科竞赛是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为了实际了解大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就业质量之间的关系,本课题小组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收回189份,提出无效问卷19份,共有效回收170份;涉及对象为江苏理工学院2013届毕业生;通过计量分析拟对常州地区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关联度进行实证校验。本研究地域限定在常州,该地域处于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信息交流便捷、人才需求量大的金融贸易繁华区。从而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就业发展的影响显著,研究便于深入,研究对比度大。
一、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现状分析
所谓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或新技术应用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完成竞赛任务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及研究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系列化活动。。
(一)大学生参赛水平及一般特点
通过对样本大学生总体参赛水平的平均得分和标准差的计算可知,大学生参赛水平的平均得分为1.7,水平中等偏低。在参赛水平的3个纬度中,参赛频率、获奖情况、参赛收获的分值分别是:1.67、1.69、1.73。
。
(二)大学生参赛情况的文理科差异
因调查所涉及专业众多,我们将样本分为文理两科,以观察不同专业对参赛水平的影响,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样本数据方差不齐且组间比较的sig.=0.874>0.05,所以文理科大学生参赛水平无显著性差异。其均值分别为1.7059、1.6902,可见理工类专业大学生参赛综合水平略低于文史类,鉴于文科学生在经验总结和沟通能力上略高于理科学生,理科生在动手能力等方面略胜于文科生,所以不能推论到整体。
(三)大学生参赛情况的男女差异
在对样本数据中性别差异对大学生参赛水平的影响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中,因F=0.406,sig=0.525>0.05,可以认为两者方差具备齐性。则假设方差相等,此时sig值为0.025
(四)参加学科竞赛的原因分析
在对样本大学生参赛原因分布的分析中,42.01%的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是期望积累经验,提高综合素质,只有23.67%的学生是为了兴趣爱好参加竞赛,值得注意的是,34.32%的学生参加竞赛是为了获得学分和实习机会,诚然学分和实习机会的奖励在初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竞赛,但长此以往就为学科竞赛蒙上了功利化色彩,使得大学生过分看重结果而忽视了竞赛过程中对自我能力的评估与锻炼,挫折承受力减弱。
(五)参加学科竞赛类别分析
通过对样本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类别分布的分析可以看出,43.31%的学生参加过英语类竞赛,34.65%的学生参加过创新类竞赛,而对于最能锻炼大学生实践技能,积累社会经验的实践类竞赛只有8.66%的大学生参与,可见大学生对不同类别竞赛的参与程度差异很大。
二、大学生就业质量调查分析
由于本次研究着重于对2013届江苏理工学院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因此我们在初次调查后针对已就业的样本毕业生于3个月后进行了第二次调查,并对各阶段毕业生就业质量特点进行规律探析。
(一)就业质量的一般描述
就业质量的量化主要从客观指标和主观满意度来衡量,对调查的数据采用描述性的方法。其中,我们将客观指标按照社会所一般认可进行细分并按等级赋值,主要由工作与专业的对口度、月薪、工作环境、发展空间、保险购置这五个方面组成。等级的安排则是按照弱则少、强则多的原则,程度最弱则等级最低,记为1分,依次递增。再有研究主观满意度,非常满意为4分,依次递减。
调查结果显示,对口度的平均分为2.82,月薪的平均分为2.17,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的平均分都为2.87,保险购置的平均分为3.1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样本毕业大学生大体的就业情况。从计算数据得知,总的就业质量均值为2.77,其他各项得分也超过了所在项的中位,说明就业的工作质量总体平均超过社会认可的平均水平。
在关于就业质量的评定中,个人的主观满意度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把满意度细分到每一个指标上。在对样本就业质量的主观满意度调查结果中,对单位的满意度均值为2.43,对薪水的满意度均值为2.06,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均值为2.69,计算得出整体主观满意度均值为2.39。我们可以看出对单位、对薪水、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都超过了中分点(2分),其中对薪水的满意度最低,说明大学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对薪酬的期望值相对其他条件显得更高。
(二)就业质量的量化统计
我们将对客观质量和主观满意度两方面的调查结合起来对样本就业质量进行统计描述,其中客观和主观的均值分别为2.77和2.39,计算得出就业质量均值为2.58。从样本的整体就业质量来看,分数超过了中位点,说明无论是从客观评价还是主观满意度来看,样本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总体来说中等偏上。
(三)就业质量的性别差异和专业差异
考虑到实际就业过程中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众多,本文就性别和专业两个不同因素对就业质量主客观方面引起的差异进行讨论。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性别差异对就业质量、客观质量和主观满意度的t值分别为0.021、-0.371、0.347,但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由此我们可知,性别差异对就业质量及其主客观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专业差异所对应的t值分别为1.426、1.816、0.81,但只有对就业的客观质量影响显著性达到0.075,可见用人单位在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上有一定差异,但整体来说,专业差异对就业质量引起的差异影响并不显著。
(四)就业质量跟踪结果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有过参赛经历的样本大学生在三个月的工作后就业质量在主客观方面均有大幅提高,而没参加过竞赛的样本较毕业时在客观方面有小幅提高,主观满意度上有所下降。将所有不论在校期间有没有参加过学科竞赛的毕业生作为一个整体来说,三个月后的就业质量均值为2.9846,可见其就业水平仍是处于中等偏上。
三、相关分析
(一)参赛水平与毕业时就业质量的关系
表8是对参赛水平与毕业时就业质量的相关分析,为了研究的深入性,将就业质量分为客观质量与主观满意度,分别进行相关分析。可以看出,参赛水平与客观质量、主观满意度和整体就业质量的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11、0.008、-0.051,相关系数的显著性分别为0.431、0.954、0.712,均大于0.01,说明参赛水平与就业质量在主观客观两方面均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再看客观质量与主观满意度,两者相关系数为0.574,显著性指数为0.00
(二)专业与参赛水平和毕业时就业质量
表9是专业与参赛水平和毕业时就业质量的spearman相关系数的分析。由表可知专业与参赛水平和就业质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8、-0.206,但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可见专业与参赛水平与就业质量没有相关性关系。
(三)性别与参赛水平和毕业时就业质量
表10是性别与参赛水平和毕业时就业质量的相关分析,由表可知性别与参赛水平和就业质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73、-0.004,可知性别与参赛水平显著相关,而性别与就业质量的sig.=0.979>0.05,所以两者不存在相关性。
(四)参赛情况和就业质量的跟踪结果
表11是样本大学生参赛情况和其就业质量跟踪结果的相关分析,由表可知参赛情况与样本毕业三个月后的就业质量的相关系数高达0.656,并达到显著性水平,且样本毕业三个月后就业与其三个月后主观满意度的相关系数0.935高于与其客观质量的相关系数0.828,说明主观满意度对就业质量的影响更大,与上文结论相符。
四、结果说明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情况与就业质量的基本情况和其他变量的关系及影响情况。其结果如下:
(一)样本大学生参赛水平中等偏低,且参与类别差异大
从学生参赛水平分布图来看,样本大学生参赛水平均值仅1.7,且参赛频率与获奖情况的得分都未超过均值,说明样本大学生的参赛水平中等偏低。考虑到样本基数不大,不能推论到全江苏大学生参赛水平。从我校来看,该结论还是合理的。我校为常州地区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在对学科竞赛的重视程度和生源水平上都有所欠缺。但仍然可以看出,在对参赛收获的总结上,样本均分是高于1.7的,可以说相比获奖,样本大学生对参赛过程中的收获是更重视的。从参赛类别来看,样本对于比赛类型的选择差异很大,英语类公共基础课程的竞赛所占比例很高,而相对更能考验学生能力的专业类竞赛却所占无几。这和高校的课程安排不无关系,专业课程通常在大三大四扎堆出现,而此时学生往往忙于毕业论文、考研或实习单位的寻找,参加学科竞赛自然不是上选。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在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在有关学术和前途的事业上不能轻言失败,放手一搏也是对自己能力的锻炼。
(二)性别差异对参赛水平影响颇大,对就业质量无显著影响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可以看出性别对参赛水平有显著影响,男生的参赛水平均值高达1.81,高于样本整体参赛水平,而女生只有1.59,尚未达到中等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女生参赛水平明显低于男生,但在参赛收获与各自参赛频率和获奖情况的对比中,女生参赛收获的均值高于后者,而男生却与之相反,说明女生总结和省视参赛过程的能力高于男生。因为女性逻辑思维能力较男性差,但直觉能力却明显优于男性,且女性思维总是从经验、印象出发,因而作出分析判断的速度较快,准确度也较高。从就业质量来看,男女生不存在显著差异。。
(三)文理科专业差异对参赛水平和就业质量的影响不大
从样本数据的均值差异来看,理工科学生在参赛水平和就业质量上都略低于文科学生,但两者sig.值均超过0.05,专业差异对参赛水平和就业质量的影响不显著,不能推论到整体。在参赛水平中,文科在参赛频率和获奖情况上均高于理科,在参赛收获上略低于理科。从就业质量来看,文科整体质量也优于理科。一方面,面向理科的竞赛往往针对性较强、难度大,相对于文科,参与的门槛也更高;另一方面,理科学生更多研究的是物,较之文科生,他们在管理能力、社交能力等软实力上比较薄弱;而文科类专业的可替代性也为其就业增添了筹码。当然,针对不同院校,调研结果也可能有所不同,且因为样本容量限制,结论不具备普遍性。
(四)从主观和客观角度衡量就业质量,样本毕业时就业质量处于中等水平
“就业质量”不单单指觅得一份待遇优厚、前景乐观的好工作,更多的是应该立足现实,从个人素质和单位情况综合考虑。同时,“就业质量”也成为了衡量大学生个人价值和高校办学水平和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标准。5从客观角度说,衡量指标包括起薪、工作环境、单位福利等;从主观来看,则有对各项指标的满意度等。根据样本数据统计结果,大学生就业的客观质量均分为2.77,主观满意度均分为2.39,总就业质量的均分为2.58,整体水平中等偏上,且主观满意度与就业质量的相关系数为0.907,相关性高于客观质量,可见主观满意度更能影响就业质量。说明大学应届毕业生一方面能找到较称心的工作,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生能正确自我定位,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在今年“最难就业季”的浪潮中,国家、政府,社会对就业政策的不断改善,学校对就业指导力度的加强也与之密不可分。当然,由于样本容量受限,以上结论只能说明我校2013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五)大学生参赛水平与其毕业时就业质量相关度不大
在对样本参赛水平和毕业时就业质量的相关分析中可以看出,相关系数为-0.051,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从应届毕业生的角度上说,准确的自我定位和良好的心态更能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得到招聘人员的赏识,得到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不能因为看似光彩的获奖经历就自诩不凡,眼高手低。这也启示举办方和赞助者对社会和企业要加强竞赛宣传力度,不要让高校浓厚的学习氛围得不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与赞同。
(六)参赛经历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发展影响很大
从参赛情况和跟踪结果的相关分析来看,参赛经历的有无和样本就业发展显著相关。根据跟踪结果的量化统计显示,有参赛经历的样本大学生在参加工作三个月后就业质量均分从2.55上升到3.17,其中主观满意度的上升幅度最大。究其原因,在就业初期,样本大学生可能因为其参赛经历并未取得相应就业优势而造成心理落差,但经过三个月的工作,由其参赛经历带来的竞争力在工作过程中逐渐体现,使其客观就业质量得到提升,之前的心理落差也转而变成主观满意度的提升。而没有参赛经历的样本,由于客观质量的提高没有达到其心理预计,造成了主观满意度的下降。可见参赛经历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发展影响很大。如今,专业知识面窄、实践技能缺乏、沟通能力不强已成为当前制约本科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每项学科竞赛都能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
五、结束语
。国内外分析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的论文屡见不鲜,笔者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学科竞赛情况的实证分析来窥测以及论证其对日后就业质量的影响。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水平与其后来的就业质量是有一定关联的,参赛经历对大学生工作的获得和发展都有百利而无一害。这不仅证明了本文的科学性,也为当代大学生找到了一个提升个人职场竞争力的筹码,更为广大学者们日后相关的研究工作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张亚利.关于大学生情商水平与就业质量的相关研究.
[2]孟大虎,苏丽峰,李璐.人力资本与大学生的就业实现和就业质量:基于问卷数据的实证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2(03).
[3]骆建建.略论现代高校就业制度,以常州信息学院跟踪调查为例.
[4]朱斌.以学科竞赛为抓手提升工科大学生工程素质.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07).
[5]樊月珍.提高学科竞赛水平的途径分析.中国林业教育,2009(06).
[6]查贵勇.浅析学科竞赛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市场周刊,2012(04).
[7]陈永刚.依托阶梯式学科竞赛模式培养GIS专业创新人才的实践与思考.河南农业·综合版,2010(14).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战略抉择;策略体系
中图分类号:C961;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9-0001-03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旨归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高等教育也进入到一个以适应新的时代变化(全球化、信息化、后工业化等),着力提升高等教育的效益、品质和声誉,尤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与国家利益、社会需求和民生幸福之间的协调一致的重要时期。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涉及到“培养什么样的人”“依靠什么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这样三个根本问题。这三个问题与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式紧密相连,与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
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从根本上改变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以及相应的机制条件,根据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在价值取向、目标定位、教学资源、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开展积极的、富有实效的探索,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战略抉择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战略抉择关系到国家利益、社会需求和民生幸福三个基本层面。在国家利益方面,侧重点在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社会需求方面,侧重点在于培养优质社会公民和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在民生幸福方面,侧重点在于开发学生潜能,完善学生个性,促进学生终生发展。
1. 成才战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当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摆在我国高校尤其是一大批高水平重点大学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它直接关系到我国在国际上的战略地位,以及国家的利益、尊严和安全。这一重大使命在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的拷问之下,显得格外发人深省,且势在必行。历史的经验教训反复证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一定要有优质的育人环境,要有适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体制、机制和路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批重点大学陆续设立新型人才培养组织机构,旨在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新体制、新机制、新路径。如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南京大学的匡亚明学院、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的启明学院、湖北大学的楚才学院等。
2. 成人战略:教育奠基社会文明,提高公民整体素质
从高中生到大学生,大多在18岁~19岁的年龄,大学新生在生理上已经是成年人了。但从公民素养、人格精神、社会责任等方面讲,大学生、研究生还远未真正成人。在学习型社会里,成人是一辈子的功课。终身教育的理念不仅指终生学习,还包括终生成人。大学是使人成人、使人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的场所。大学不仅需要塑造人的资质、品牌,还需要健全受教育者的人格,提升其品位。大学不仅有“化知识为智慧”即“转识成智”的功能,还具有“化知识为德性”即“转识成人”的功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仅是知识、信息、技术、财富的拥有者,还应该学会过有尊严、有教养、有责任感、有社会担当的生活。大学是使人掌握科学知识、追求客观真理的摇篮,更是教人如何守望心灵、安顿灵魂的家园。因此,大学生肩负着传承与发扬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任务。
3. 成事战略:培养有尊严的劳动者,提升个体职业素质
在高等教育社会化、大众化的背景下,高等学校不仅要注重培养未来的科学和社会精英,还要为更多的人在未来职业生涯中有本领、有尊严的劳动和生活提供积极有效的专门服务,努力提升个体的职业素质、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个体的职业素质主要是指个体劳动者的专门的、专业的素质。它主要包括:一般体能素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素质、职业选择与流动方面的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等。
当代社会从业者的素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差异性和可变性。社会分工愈来愈细,愈来愈多样化,形成了无数种类的职业。同时,每个人的发展又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和可变性,由此形成了个体在职业上的分化与差距。高等教育可以有效地调节、改善这种分化与差距,使其不断趋于动态、可变、高位的平衡。二是选择性和流动性。人类历史进步以社会分工为基础,但人类的解放却是以弱化或消除分工为前提的。在当今社会,人们选择不同职业以及在多种职业之间流动已十分常见,这既是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充分和自由发展的需要。三是能动性和创造性。当代社会的生产能力和生活方式为人的自主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与机遇,某些职业可以成为人的自我需要或自主选择,一部分人也能够在职业生涯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主动发展、自主创业”的生活方式有可能成为人的“第一需要”。
4. 成己战略: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教育好比“火箭”,受教育者恰似“卫星”,卫星一旦由火箭推动升入太空,便可以在浩瀚无垠的知识海洋和人生宇宙中自由自主地运行。高等学校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独特性、完整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树立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让他们充分意识到独立自主和自主发展是开发个人潜能、成就完善个性、不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人在本质上是一种未完成的、尚待开发的、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可以不断地获得自我建构、自主改造、自由生成的生命有机体。从哲学上讲,人永远具有一种“可能生命”“可能生活”的走向。人具有生命的开放性、未完成性、不确定性、可持续发展性等重要特征。一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是由被动到主动到能动、由自发到自觉到自由、由接受到感受到享受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认识、自主生成、自觉成长的过程。
5. 成功战略: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促进学生终生发展
我国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促进每一个学生终生优质发展,不让一个学生在未来工作和生活中感到失败,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理想追求。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的成功素质教育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校长赵作斌教授提出,成功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大学生的成功为根本目的,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通过全面培养学生的五大体系素质和学生个性的充分开发,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消除失败因子,促进学生的学业成功与就业成功,并为其今后的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奠定素质基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这一模式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体系
通常,模式是一套系统、一个体系或有序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主要包括价值取向(为什么)、目标定位(是什么)、教学资源(有什么)、教学方式(怎么做)、教学评价(怎么样)五个方面的系统组合。
1. 价值取向:坚持育人为本,坚持能力为重
。面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许多大学难以兼顾,或者无所适从。事实上,在现行管理体制的制约之下,在多种利益博弈尤其是学校发展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许多大学的重心已偏向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美国前加州大学校长克拉克・克尔指出,1930年美国的大学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通常是朝着它们所参与的社会演变方向,这种演变使系科大量出现,并组成大学。。大学成为了“社会服务站”“知识工业基地”。在这种价值引导下,大学教师更关心来自政府、基金会、企业、公司的利益诉求,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
。;人际关系能力;书面和口头交流能力;对个人和集体行动的责任感;多元文化和多种语言的能力、专业化能力。培养大学生这六个方面的能力,是大学的主要职责和任务。
2. 目标定位:化知识为智慧,化潜能为才能
笔者主张,化知识为智慧,化潜能为才能,从知识取向转向智慧取向和能力取向,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和发展方向。一所大学的理想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力量;大学的目标是把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变为成人的力量。
高等教育的直接目标是促进大学生的心智模式和行为方式产生积极、持久的变化。基于这样的认识,高等学校不仅要注重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公共性常识,更要注重使学生具有基本思想、活动经验等个体性见识;不仅要让学生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认知性能力,还有使他们拥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探索性能力。
在开放时代和信息社会,大学生们前所未有地需要用知识来武装自己。但许多大学生并非真正尊重知识、热爱知识,他们对知识缺乏内在的兴趣、志趣和激情。许多大学生认为学习是无趣的,同时也是无用的,学了也白学。这显然与大学的教学制度、教学环境、教学方式、评价标准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大学生们不能真正认识到知识的智慧价值以及与自我潜能发展的关联,不能直接感受到今天的学习与明天的工作、生活之间的内在一致性,不能认识到学习的真实意义的时候,学习本身就会成为一个问题。
智慧是人的主体性、进取性、探索性和创造性力量,它更多地指向未知领域、开放领域、灵活领域、冲突领域以及事物的本源、内核。当今中国的素质教育,重心或要害不在知识的掌握,而在知识的活化、人格化和智慧化。高等学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将知识的获得转化为智慧的生成,将潜在的能量转化为实际的才干,这应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基本使命和内在逻辑。
3. 教学资源:以学定教,按需教学,以用促学
长期以来,“以教定学”“以教促学”“以教评学”的教学制度,单一、狭窄、机械、僵化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是大学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大学教师很少考虑学生学习的特点和需要,特别是如何将知识教学有效地转化为学生思维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师生之间缺乏以学术为旨趣的真诚、民主与合作,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探索性,尤其是不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教学是一种向生性或对象性的活动,教学即“让学”。海德格尔指出:“做一名教师仍是很高尚的事”――教比学难得多。我们深知此点,但我们很少思考过此点。为什么教难于学?这并不是因为教师腹笥宏富,常备不懈。教难于学,乃因教所要求的是:让学。教师必须能够比他的学生更可教。目前我国高校教学资源与环境建设,尤其是人才培养制度和教学方式改革,迫切需要基于“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教学生学”“为学习服务”的理念,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变接受学习、机械学习为主动学习、创新学习,提高大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力和水平。;;;;;。例如复旦大学设置的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学精神与科学探索、批判性思维、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审美体验6大现代大学人格教育的核心课程模块。这些改革探索使大学生拥有了更多的学习自、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及更强的社会竞争力。
4. 教学方式: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是影响我国大学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需要在如下三方面下大功夫:
第一,注重学思结合。创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大学生不仅要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大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若要“去中学化”,若要引导学生化公共知识为个人学识,化书本知识为思想智慧,就需要逐渐总结、提炼以问题、主题、专题、课题为抓手的研究性教学方式,尤其是在本科生高年级和研究生教学阶段。“一个优秀的大学教授绝不能拘泥于用教科书来教学生。一个教授只会照本宣科是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的,因为教科书基本上把所有问题的漏洞都堵上了,没有什么创造性。一个学校,老师的研究工作直接关系到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质量。”
第二,注重知行结合。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我国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总体来讲,我国大学一般都开设实验、实训课程,并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但对大学生是否有效地掌握了感知学习、操作学习、体验学习、交往学习等学习方法,实践能力是否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提高,还缺乏科学有效的检测与评估。因此,建立大学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估策略,应作为大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三,注重因材施教。。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高等教育大众化客观上造成了人才培养的大规模化、模式化、批量化,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导师制(师徒制)很难真正落实。针对这个问题,许多学校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改革探索。例如华南理工大学为尖子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因材施教,优才优育。组建各类创新班和教改实验班25个,吸纳10%学生,每届达到600多人。。该校实施了尖子生培养的优才优育模式、本硕连读和本硕博连读等长学制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培养试验班。
5.
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国际上正在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过程为重点、以学习经验和产出为基准的大学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如英国的全国大学生调查、美国的大学本科生学习性投入调查、澳大利亚本科生学习性投入调查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过程评价研究,强调评价的重点是学习者作为主体的学习态度、学习投入、学习经验及收获等。。
。。我国高校教学管理需要建立和完善多元、分层、分类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更多地运用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服务性评价。在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的同时,为不断改善教师的有效教学提供高效、周到和专业化的服务。同时要提升大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教学效能感和工作满意度,促进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作斌.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别敦荣.大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04).
【关键词】生物工程;培养方案;分类;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时展生物工程已经逐渐发展成主导性产业,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必将成为国家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极大的推动力。;(2)由于目前生物工程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化,许多高校又增设了生物工程专业,导致毕业生就业出现困境;(3)生物工程本科专业为一级学科,但却没有生物工程硕士和博士点,从而导致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出现脱勾现象,对于生物工程领域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培养非常不利,为此应加快生物工程硕士和博士点建设,切实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加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各种规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目前部分高校也实行创新型、复合型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同一个专业只实行一种培养模式,一种培养方案,学生入校后,只能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去学习,学生却没有选择余地,结果导致同一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规格全国差不多[3-5]。而社会同一行业用人单位对同一专业的学生要求却不同,即虽然来自同一专业毕业生,其工作岗位性质要求是不同的,然而学生在学校培养规格基本一样,这样的毕业生就不能满足社会同一行业不同性质岗位的需要。比如现行生物工程专业按照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规范要求,生物工程专业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培养,而学生毕业后有的出国、有的考研、有的到研究性质的单位、有的到技术岗位、有的到本专业管理岗位工作等等。如果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与之配套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培养,这样的毕业生是无法满足上述这些不同岗位工作的要求。所以说现实社会中,需要各种培养规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如研发型人才、技术型人员、专业管理人才、教学型人才等不同规格的各类人才。因此,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研究力度,培养不同规格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和学生本人的需求,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进而适应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为此,我们确定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工科为背景、以化工学科为优势、以生物学科为基础,制定满足社会需求的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并根据社会需求、生源质量和未来就业方向提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在学生个性化下功夫,培养满足社会同一行业不同单位对不同规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需求。我院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专业建设目标,认真总结专业办学经验,深入开展本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和分析,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本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对于创新能力和自身素质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不断进行优化,突出专业特色。以增强人才创新性、实践性、前瞻性和适应性作为根本原则,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并做到持续改进,以保证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适应企业、行业、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着重建设实践教学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真正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对口人才。
1拓宽专业口径,制定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1.1准确定位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紧密追随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按照企业和市场需要不断调整和重组现有专业,使生物工程专业更好的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另外要不断拓宽就业基础,着重增强创新能力和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改变过去专业意识强和“填鸭式”的知识传授,按照社会发展需要使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更加合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体系。遵循“横向拓宽,纵向理顺,加强基础,调整结构,更新内容,精简学时,突出实践”的原则,并根据吉林化工学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和意见,重新构建培养方案,使其更加符合人才培养需要,其主要特点是:(1)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目标更加明确;特别是增加了本科生在读期间,必须修满4个创新教育学分,否则不能毕业;(2)明确主干课程的同时重点建设实践教学环节;(3)拓宽专业口径,把注意力放在创新能力的培养;(4)采用3+1模式,即大一到大三学年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大四学年重点进行实践环节教学。新培养方案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符合新时代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对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由此,我们确定了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扎实的理化知识、社科知识和人文素养;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学会学习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掌握生物工程与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从而成为在该领域从事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以及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
1.2明确生物工程专业分类人才(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培养要求
以“注重素质、强化基础、拓宽口径、增强能力、开拓创新”为教学指导思想,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培养素质高、基础厚、知识宽、能力强和具有创新精神的生物工程技术人才,并对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均做了明确的要求。对于素质结构要求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文化素质、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只有具备健全人格、人文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发展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对于能力结构要求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在相关领域进行独立研发和生产设计,才能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科研开发。对于知识结构要求具备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工具性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生物工程专业知识、工程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只有掌握这些基本的理论和知识才能熟练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成长为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注重课程建设,建立科学、可行的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修订与之适应的教学大纲
按照拓宽就业基础和增强创新能力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思路重新设计教学计划,综合考虑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协调发展,改变过去专业意识强和各门课程相互独立现象,增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新的课程体系既体现了学科交叉融合和文理工渗透也体现了上下游技术结合。设置的课程选择性更强,专业任意选修课由原来的14门增加至20门,并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各专业主干课程综合大实验的重要性,设置了《基因工程综合实验》、《细胞工程综合实验》、《生物分离工程综合实验》等综合大实验课程,并增加了《发酵工程课程设计》。增设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英语听力课。同时修订生物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并确定重点建设《基因工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分离工程》等课程,每门课程均设课程负责人,由课程负责人制定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及组织课堂教学。另外,加强教材建设,制订“生物工程专业教材选用原则”,优先选用教育部获奖教材、优秀教材、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引进国外优秀教材的中文译本、高等教育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近3年出版的教材。。
3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而生物工程专业是生命科学从实验室研究通向工业生产的桥梁。所以,我们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充分发挥科研的支撑作用,合理安排实验课程、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建立一定的研发训练体系;而全程导师制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质量,贯彻了“全人教育”的思想,保证了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3.1结合生物学科特点,统筹安排实验教学
生物工程专业原来专业基础实验课大多为验证性实验,这样不利于交叉学科、前沿学科内容的引入,更不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为此,重新构建了实验课程教学内容,优化了实验教学体系内容,增加了综合和设计性实验。将所有实验课分为专业基础实验和生物工程综合大实验两大类,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特点组织教学,突出实验教学的综合性和创新性。按照新思路,我们将生物学基础实验课程内容按基本技术、宏观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四个层次重新组合,优化课程体系,打破课程界限,内容合理衔接,由易到难,避免重复;将实验课程分为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综合实验三大类,使本专业的实验教学具有基础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先进性。另外重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并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导师的科研课题以及各种学术讲座和Semi-nar形式的学术活动,这样学生才能充分了解本领域的发展前沿,从而使其明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最终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3.2建立“四个三”实践教学体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实行“四个三”实践教学体系,即三个实验层次:宏观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三种实验类型:基本验证实验、专业综合实验、研究设计实验;三种教学途径:必修实验、开放实验、创新实验;三种考核方式:实验习惯养成和基本仪器使用、实验报告、实验操作考核。。
3.3尊重教师科研背景,理论实验同步建设
我们充分尊重教师的科研背景,使课程或部分教学内容与教师科研方向一致,使之能将科研成果及时融入理论与实验教学。由主讲理论课程的教师总体负责对应实验课程的建设,使之合理衔接,内容融汇贯通,从而促进了课程的整合和理论、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结合“本科生创新教育基金项目”引入科研成果和社会应用项目,为学生开出设计创新性实验。另外导师将个人的科研成果进行重新设计转化为学生能够操作的综合性大实验,通过学生再现科研成果可使学生明白科研成果必须能够复现并且经得起推敲,从而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科研兴趣。逐步实现了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的基础实验技能化、实验平台多元化、实验思维科研化、培养过程个性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4结束语
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奠基工程。教育的产品——人才已经成为未来社会的焦点,为此,如何培养出一专多能、几专多能的高质量的人才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已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十分突出的重要课题。目前部分高校也实行创新型、复合型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同一个专业只实行一种培养模式,一种培养方案,学生入校后,只能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去学习,学生却没有选择余地,结果导致同一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规格全国差不多。而社会同一行业用人单位对同一专业的学生要求却不同,即虽然来自同一专业毕业生,其工作岗位性质要求是不同的,然而学生在学校培养规格基本一样,这样的毕业生就不能满足社会同一行业不同性质岗位的需要。现实社会中,需要各种培养规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如研发型人才、技术型人员、专业管理人才、教学型人才等不同规格的各类人才。因此,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研究力度,培养不同规格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和学生本人的需求,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进而适应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因此生物工程专业建设应抓住机遇创新发展,不断地探索改革培养方案,最终实现培养生物工程领域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崔凤杰,孙文敬,黄达明,钱静亚.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3,29(4):142-144.
[2]潘志明,孙林,周福才,等.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实施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51:268-269.
[3]江成英,刘晓兰,邹东恢,等.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J].高师理科学刊,2013,33(6):118-120.
[4]张德华,江瑜,陈存武,等.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框架结构与教改探索[J].皖西学院学报,2011,27(5):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