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感知技术范文1
关键词:直线电机车辆段感应板安装
1概述
广州轨道交通四号线直线电机车辆段及其综合基地工程(总用地面积202 176. 36 m2 ),是四号线的控制中心,承担四号线全线69. 64 km线路的车辆的运用、调度、段内编组、车辆停放、维修、各种运营设备维修保养等功能。该直线电机车辆段是首次在国内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中运量直线电机运载系统的车辆段。
该车辆段轨道共29道,其中,有22道为电气化股道,设置有感应板,共有4种类型的地段,即一般混凝土预应力枕碎石道床地段、小半径曲线(含小号道岔)树脂合成枕地段、一般轨枕埋人式整体道床地段、支柱式H型钢检查坑整体道床地段,不同地段的道床特性有不同的感应板安装工艺要求。
2直线电机运载系统
直线感应电机驱动的地铁车辆,是通过安装在车辆转向架上的定子(电磁铁和线圈),在有交流电J晴况下与安装在线路轨道中间的转子(感应板)间产生移动磁场,通过磁力之间相互作用(吸引、排斥)产生牵引力,通过改变磁场方向,来实现车辆的运行和制动。
直线电机主要特点:
(1)具有优良的动力性能和爬坡能力,线路的最大坡度可达80度,远突破传统地铁轮轨粘着最大坡度30度的限制;
(2)瞬时加、减速快且安全、可靠,噪声低,振动小;
(3)径向转向架,使得线路最小曲线半径可降至60 m,选线灵活,降低工程造价;
(4)车辆总高度降低,缩小行走区间的断面面积,大大降低工程投资;
(5)环境污染小、客运量适应性强。
可以说直线电机运载系统,是21世纪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3施工工艺
电机与感应板之间是存在间隙(称气隙)的,从改善电机性能和节约能耗角度考虑,气隙越小越好;但是,从轨道、路基的施工工艺水平以及所需的投资角度考虑,气隙越大越好。广州轨道交通四号线机车车辆厂商要求气隙为10 mm,允许误差范围为+1~-2 mm 。
感应板的安装工艺流程:配置计划现场配置铁垫板铺装高低检测感应板铺装调整直线度、高低、间距检测、用扭力扳手紧固。
3.1安装控制标准
直线电机在我国首次采用,其感应板安装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借鉴其它国家同类产品经验,确定广州轨道交通四号线车辆段感应板安装控制标准如下:
(1)感应板安装基面至钢轨顶面的高度在218 mm士2 mm的容许公差范围内;
(2)每个感应板标准模数长度下的轨枕间距控制在+30 mm、-10 mm的容许公差范围之内;
(3)感应板的顶面应控制在自钢轨顶面起的范围内;
(4)相邻两条感应板端部顶面高度差不大于1 .5 mm;
(5)直线段直线度允许误差4 mm;
(6)感应板中心线偏移轨道中心线允许误差值10 mm。
3.2安装前准备
(1)感应板使用前应用高度测量仪校验其精度,左右交换检测同一点误差大于0.1 mm时则不能使用,交厂家修复。
(2)依据现场轨道情况的调查制定配置计划,对枕木间距超差处、特殊位置、起点、终点等在现场做出标识。搬运配置组员工按配置计划指示搬人所配置的感应板。
(3)合成枕木区用电动螺栓送进工具,四角形套筒,开孔钻头。
(4)5号道岔区根据不同道岔用铁垫板选出铁垫扳种类,以RP起终点为基准墨斗线弹出直线做为铁垫板基准侧定位线。
3.3精度测量
(1)用黑色签字笔或不容易消除的深色笔在每条感应板上面画6处“+”作为高度测量点标记,用HRP一5高度检测器测量,该仪器测量精度可达到0. 1 mm,数字显示精度可达到0. 01 mm。标记符号没有严格位置要求,靠近边缘即可,主要用于重复测量时之标准测量点,以控制感应板顶面在自钢轨顶面起的范围内。
(2)暂时固定感应板两端和中心的6处后,测量自钢轨基面至高度测量点的高度,然后计算出调整垫板厚度。
(3)松开暂时固定,将调整板到规定的地点进行正式固定。
(4)测量所有的感应板暂时固定和正式固定的高度测量点,并记录测量值。
(5)到感应板固定部分的调整板按厚度区别的种类和数量,做好记录。
(6)调整板最多使用数量为3张。
3.4接缝与间隙
5 m标准长度相接的2条感应板之间标准间隙6 mm,最小3 mm。在曲线区段感应板左右间隙不同时,应保证感应板纵向中心的间隙满足要求。5m以外长度感应板安装最小间隙按长度的比例进行推算。
(1)在PC轨枕使用区段,相接的5 m长感应板互相接缝与钢轨接缝(除焊缝外)的相对位置关系如图1所示。图1中“X”为不能作为感应板接缝的轨枕位置;“”为尽量避免作为感应板接缝的轨枕位置;“O”为可以作为感应板接缝的轨枕位置。
(2)在PC轨枕使用区段,相接的2. 5 m长感应板互相接缝与钢轨接缝(除焊缝外)的相对位置关系如图2所示。
(3)在合成轨枕区段,将感应板通过铁垫板安装到轨枕,因此不规定与钢轨接缝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为避免PC轨枕和扣件之间夹杂尘土或碎石等异物,在安装感应板和扣件之前必须对轨枕上面进行清扫,防止夹杂异物;在紧固感应板扣件和垫片时,应注意垫片是否整齐,扣件应压紧和顶紧感应板支架,并确保扣件和感应板支架间在感应板横向上不留间隙。
3. 5安装固定
(1)感应板安装位置基准:以钢轨为基准,在直线段以列车运行方向的左侧钢轨为基准,在曲线段以外轨侧作为安装基准。
(2)感应板端部的固定和伸出量:感应板端部用扣件固定到PC轨枕或铁垫板卜。如不能固定,感应板端部从扣件处伸出量,在PC轨枕上应控制在110 。
(3)扣件固定感应板的宽度:PC轨枕用感应板扣件时,感应板支架端部单侧在钢轨方向(纵向)扣压长度在35 mm以上。
(4)紧固感应板扣件:PC轨枕用扣件的螺栓应按规定的扭力矩值220 N ? m牢牢地紧固感应板;PC轨枕用扣件应使用防松装置,防止螺栓松动。
(5)一般区段的感应板安装:除道岔区以外的一般区段,应尽量使感应板中心线与轨道中心线一致。在直线段,使用直线度规尺通过测量感应板两端和中央部来确定感应板安装位置;在曲线段,使用直线度规尺通过测量感应板两端来确定感应板安装位置。直线段的轨道和感应板纵向中心方向允许最大偏差10 mm;在曲线区段,感应板和轨道中心会有偏移量,感应板中部与轨道中心线的最大偏移量因曲线半径的减小而增加。
(6)树脂合成轨枕区段感应板用铁垫板及感应板的安装
树脂合成轨枕主要用于道岔区和小半径曲线段。感应板铺装位置以及感应板用铁垫板安装位置,按各种道岔类别的标准配板图,铺装相对应的感应板与铁垫板。感应板用铁垫板安装位置与钢轨用扣件或道岔用拉杆/连杆等金属部件之间,确保至少在40 mm以上的间隙,并防止异物进人,导致信号用轨道电路短路。
①以曲线外轨为基准定位,每根枕木测出定位线;
②根据道岔铺设位置配置曲线用铁垫板,铁垫板有4孔,先将对角2孔开孔,拧紧螺栓;
③感应板安装后,2点确定RP(感应板)直线度,5m的RP用6点螺栓拧紧,2. 5 m的RP用4点螺栓拧紧;
角测量RP高度,超差时加垫调整。
在合成轨枕区段不得使感应板从铁垫板上伸出。
根据道岔前后感应板的配置,顺接标准长度的感应板,不能配置标准长度的地段,配置非标长度感应板,以满足感应板与铁垫板的相互关系要求。
(7)支柱H型钢检查坑地段感应板安装
对于车辆段库前库内,一要满足车辆牵引特性要求,即在任意位置都能有足够启动力,二要满足方便机车车辆的检修要求。因此在检查库内采用支柱H型钢检查坑道床。此地段感应板厚32 mm,感应板安装基面为H型钢,其与轨面高差为-17 mm,轨面高程同库房士0. 000 m高程。因感应板的安装精度要求非常高,感应板的顶面应控制在自钢轨顶面起的范围内,所以感应板安装时以调整好的轨道为基准进行精确定位后再固定。
此区段关键在于H型钢与轨道结构之间的定位。因此弄清楚该区段各部位结构的关系和精确定位后即可完成安装。
支柱H型钢检查坑地段感应板结构及与轨道关系如图3所示。
以轨道土程的控制网和精密水准点为基准对感应板支柱锚固基础精确定位(图4).
感应板、感应板支撑梁及立柱安装关系示意如图5所示。
4结束语
光电感知技术范文2
关键词:网络;条码;通信;前景
引言
条码通信从科芒德发明条码的时候就存在,只是当时仅用于信件分检,后逐步完善并广泛用于人类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使用也从最初复杂单个到现在现代化成批量的推广。本文针对当前高要求的网络通讯要求,提出使用条码通信(或称“光电通信”)在不同网络之间递送相对比较固定要求(规定标准、规定内容、规定时间等)的信息。尤其是政府职能部门,按规定必须及时定内容、定标准、定格式地对外相关信息的时候,如果使用有线网络或无线网络等均存在不安全隐患,而使用该种通信方式,却可以确保通信安全。本文所指的条码通信就是指利用计算机的一般原理和条码技术中的光学原理,进行不同网络之间的信息通信的一种特殊通信方式。它安全可靠实用,为省去政府职能部门信息安全隐患的烦恼。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同网络之间的信息通信是必然的,而信息通信的安全是首先要必须要确保的!本文将探索一种全新的、安全的不同网络之间信息通信方式:条码通信方式(也可以称“光电方式”,因为它主要是通过条码枪的光电识别传输信息,以达到信息传输的目的,本文姑且称“条码通信”)及其应用。
1相关概念
“通信”(Communication)就是信息的传递,是指由一个主体向另一个主体进行信息的传输与交换,其目的是传输消息。通信是不同的主体与主体之间通过某种方式进行的信息交流与传递,从广义上来说,无论采用哪一种通信方法,使用哪一种通信介质,只要将信息从一个主体传送到另一个主体,均可称为通信。“条码通信”(Barcodecommunication)就是指利用计算机的一般原理和条码技术中的光学原理,进行不同网络之间的信息通信的一种特殊通信方式。“网络间条码通信”(Barcodecommunicationbetweennetworks),就是指在网络之间,利用条码技术进行通信的一种方式。具体地说,就是A网通过软件,利用条码技术将需要传递的信息生成条码,并显示在条码枪可以识别的显示屏上;B网通过条码枪适距对准A网显示器上的条码,利用软件将条码信息还原成明码信息,同时利用光电技术反馈收到信息;反之亦然。这个过程就是网络间条码通信过程。
2基本原理、原则、特点、假设、构架、流程图和应用
它的基本原理(Theory):出于安全考虑,利用计算机一般原理和条码技术中的光学原理,在不同网络间进行信息单向通信。它的通信原则(Principle):一是即时。也就是在第一时间内,将既定信息适时定量多次反复进行不间断地传递,基本可以达到“无缝连接”;二是准确。也就是将既定的信息完全无误地进行高效传递;三是诚信。也就是将既定的信息从一方完完全全地“复印”到另一方;四是单向。该通信方式是从一方将既定信息单向传递给另一方或多方,并即时反馈收到信息,且不可逆转。它的基本特点(Characteristic):这种信息通信方式的主要特点有,一是单向性。显然,上述信息通信只能是A网到B网,不能B网到A网。如果要B网信息传送到到A网,必须反向重新建立一套完全一样的系统,才可以达到信息通信的目的。因为扫描枪的光电是不可逆的;二是安全性。通过分析,可以知道这种通信方式是通过扫描枪的光电传输的,常识告诉我们:光电是不可逆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在其的假设条件下,它是安全的;三是特殊性。一般地,目前网间信息通信方式主要有无线(无线网络协议)、有线(网络协议)和介质三种。而它属于第四种,即条码方式。它利用条码枪发出的光电,将通过条码生成器生成的条码还原成明码信息,再通过软件进行整合后。因此它不是一种有线方式,也不是一种无线方式,更不是一种介质方式。应当被称为第四种方式:条码方式。因为它利用的原理不但包括了计算机原理(利用计算机条码生成系统等),还包括了光学原理(条码识别系统和反馈系统)。它的基本假设(Assumingthat):系统设计者无恶意破坏、盗取通信信息。即条码生成和条码识别系统设计人员没有蓄意对该通信的信息进行破坏和盗取的主观故意,忠于信息通信的基本原则。它的基本框架图(Framediagram):它涉及到的硬件和软件主要有“三硬两软一感知”,即“三硬”就是条码生成和还原的两台电脑(尤其是显示器)和一套条码识别枪,“两软”就是通常的条码生成系统和条码识别系统,“一感知”就是在信息接受到以后,通过冷光感知器反馈收到信息的信号。其基本构架图如下:图1。;;;;两端只有通过光电进行信息感知)。图1A、B网络间通信实物构架图它的通信流程图(Flowchart):某A网向B网进行数据通信时,一方面,在A网终端(电脑等显示设备)上安装条码生成系统,将既定信息适量定次定时生成条码,呈现在显示器上;另一方面,在B网终端(电脑等显示设备)上安装条码识别系统和条码枪,同时将条码枪激活,对准A网显示器上的条码,通过条码枪的光电,再利用条码识别系统即时将既定信息适量定次定时解读还原成明码,并存储在B网终端(电脑等存储器)上,同时用光电信号进行反馈;然后进行下一次信息传递,直至定量信息全部传送完毕。显然,该通信方向是单向的(光电传输是单向的),也是安全的,反之亦然,其流程如如下图:图2.它的通信流程图(Flowchart):某A网向B网进行数据通信时,一方面,在A网终端(电脑等显示设备)上安装条码生成系统,将既定信息适量定次定时生成条码,呈现在显示器上;另一方面,在B网终端(电脑等显示设备)上安装条码识别系统和条码枪,同时将条码枪激活,对准A网显示器上的条码,通过条码枪的光电,再利用条码识别系统即时将既定信息适量定次定时解读还原成明码,并存储在B网终端(电脑等存储器)上同它的应用前景(Applicationprospect):由于它的安全性很高,根据它的特征,它比较适合于法律、法规和制度等规定应当保密,同时又有规定定时对外定期定量规定信息的单位,对外相关信息时使用。因为它具有安全性高、准确性好、时效性快和成本较低等特征。而且,传输信息效率极高,一次性投入安装,基本可以达到“无人问津”的境界。比如,税务、工商、公安等相关的政府部门,均比较适应使用。所以,在信息化发展迅猛的当今社会,研究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研究的意义
我们研究它的意义(Meaning)主要有:(1)拓宽网间通信方式。一般地,网间通信方式有无线、有线和介质等。此方式不属于此三种通信方式,既不是有线,也不是是无线,更不是介质,应当被称为第四种方式—条码方式。(2)确保条件通信安全。无论是从条码通信的实物结构图来看,还是从条码通信的数据流程图来看,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是利用条码枪的光电进行信息通信的,显然是单向的,是不可逆的,因此它是相对安全的。当然,这里也是有条件的,即也就是在它的基本假设条件下。否则,它的信息通信也是可能不安全的。(3)保证网间批量信息通信。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在网间进行大规模的信息通信,只要其承载的硬件和系统性能足够好。而且基本可以实现“无缝对接”,实行即时更新通信的信息内容。
4应用前景
条码网间通信方式---条码方式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一种安全、全新的信息通信方式。(1)为我们采集相关信息提供了一种全新、安全的信息采集方式。以往,我们采集信息,一般采取介质(纸质、磁介质等)、加防火墙的有线等间接或直接方式。在介质的情况下,相关信息采集不但不及时,而且可能会感染病毒、或人为破坏、丢失等;在加防火墙的有线方式下,存在安全隐患,同样会造成人为破坏或丢失等。显然,在以前,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均会存在信息安全问题。而采取网间条码通信---光电方式时,只要我们把好条码生成和解码软件开发的规范关,就可以做到万无一失,确保通信安全。(2)可以为有关部门,尤其是政府部门(如税务、工商、公安等)按照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对外进行定期定量定内容定标准信息,或者特殊部门对领导查询端口提供的信息时,提供一种全新的、安全的有关或提供信息的方式。以往,为政府有关部门按规定信息或为领导信息端口时,一般是纸质报表、报告和电子表格、文档等。如果该项目实现以后,我们可以根据政府部门信息或领导查询端口的要求,为其定期提供详尽的相关信息,而且确保信息通信及时和安全。
5结束语
(1)“条码通信(或称光电通信)”是一种基于条码信息为载体,利用计算机软件和光电识别(条码枪)原理进行的一种单向的固定信息传递方式。本文仅是结合工作、生活和条码知识的一种理论性探讨和研究。下一步将进行实物的具体研究。(2)本文在接受条码信息后,反馈回去的是使用光电信号。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但是在实践中,可能遇到一些操作层面的问题,而对于目前技术水平来讲,是完全可以处理的。
参考文献:
[1]KlausFinkenzeller(德),陈大才编译,射频识别(RFID)技术-无线电感应的应答器和非接触IC卡的原理与应用(第二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129-131,151-153.
[2]张兴,黄如,刘晓彦.微电子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75-282.
[3]康华光,邹寿彬,秦臻,等.电子技术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3-101.
光电感知技术范文3
关键词:Kinetis K60 电磁检测 超声波通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微电子产业、汽车产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与此同时,控制理论与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一切都推动着智能小车的技术越来越趋于成熟。
智能小车集中运用了计算机、传感器、通信、信息、自动控制等技术来完成环境感知、规划决策、自动行驶等功能,是一个典型的高技术综合系统。。该设计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提出的。本文采用了一款性价比高、功耗低的Kinetis K60单片机作为控制单元,设计制作了两台智能电磁循迹小车,该智能车巧妙地运用电磁传感器检测技术、单片机控制技术、超声波通信技术等实现两车准确灵活的自动运动控制。
系统硬件的设计
1、智能车整体结构与电源模块
系统的整体模块图示如图1所示。
智能车电源规定使用型号7.2V2000mAh Ni-Cd 的电池供电。根据电源稳定性的要求,设计经过大量的实验选型,最终采用LM2940和AMS1117-3.3两款芯片。两者都为低压差线性稳压器件,LM2940最大输出电流为1A,AMS1117-3.3为输出可调稳压器件。选用AMS1117-3.3为单片机、OLED供电,LM2940为舵机、驱动模块供电。
2、电机驱动模块
电机驱动芯片选用BTN7971,它是一款针对电机驱动应用的完全集成的大电流半桥芯片。驱动集成电路可进行逻辑电平输入,与微控制器的连接非常简单,且该驱动集成电路还具有电流检测诊断、转换率调整、死区时间生成以及过热、过压、欠压、过流和短路保护。BTN7971只占用较小的电路板空间,为大电流保护的PWM电机驱动提供了一种成本优化的解决方案。
智能车系统驱动板共用4片BTN7971,共同组成了一个全桥。此芯片开关频率可以达到25kHZ,电机噪声大和发热的问题得到了解决,驱动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反应速度加快。
3、电磁检测传感器模块
根据电磁检测原理,在通有交变电流的直导线周围存在电磁场。智能车竞赛中路径导航使用的交变电流为20KHZ,100mA,产生的电磁波属于甚低频(VLF)电磁波。
由于赛道尺寸远远小于电磁波波长,因此在导线附近能够感应到的电磁能量非常少,可以将其视为缓变磁场。设计按照静态磁场的处理方法来获取导线周围的磁场分布,从而实现位置检测。
无限长直导线周围的电磁分布为一圈一圈的同心圆,并且强度随点到通电导线的距离r的增加呈减小趋势。根据这个特性,我们可以计算出电磁传感器距离中心直导线的距离,从而确定小车在赛道上的位置。
综上分析,电磁传感器采用线圈最为合适。线圈电感有多种规格,直径越大高度越高,在直导线同一位置获得的电磁能量就越大,传感器获得的信号就越强,但是太大的电感会增加传感器重量,从而引起机械结构问题。在经历众多次选型之后,设计根据电感谐振频率公式,采用10mH与6.8nf电容构成LC电路来实现频选放大比赛场20KHZ交变电流,并以此作为电磁车的路径导航信号。在直导线通有100mA电流时,它能检测到峰值为1V 左右的电压值,能够满足控制的要求。
磁信号经过电感采集之后,需要对信号进行放大处理。通过对大量的运放芯片与运放电路测试之后,设计采用AD8032高性能轨对轨输入/输出运算放大器,既能满足信号放大倍率,也能满足探测需求。
4 、编码器测速装置
编码器、霍尔传感器、光电传感器、测速电机是常见的四种测速方式。根据不同的测速精度要求,经过多次选型测试后,设计选用欧姆龙出品的200线编码器进行测速。使用这种编码器足够满足精度需求,并且输出为数字接口,输出测速脉冲,可供单片机采样获得实际速度值。
5、 两车通讯模块
根据赛道情况,设计选择采用鸳鸯测距模块如表1,其使用一发一收两个模块,前车发送信号,后车接收信号并做出处理。检测角度大于90°,距离=脉宽*340m/s。
系统软件的设计
1、单片机最小系统
整个系统由采用飞思卡尔32 位微控制器Kinetis K60作为核心控制单元,以IAR软件平台为开发环境。控制器能采集和处理模拟和数字两种传感器信号,输出的两路PWM 分别对舵机和电机进行控制。舵机决定小车的行驶角度,保证循迹运动的准确性。硬件驱动电路控制电机使小车进行调速,配合速度策略不至于小车冲出赛道。另外使用编码器采集速度值,作为辅助速度控制,最终实现一套能够自主识别路线,并且可以实时输出车体状态的智能车控制系统。
整个系统的工作原理是由磁感应传感器采集赛道信息并经放大处理,与测速编码器采集的车模速度信息一起送给Kinetis K60单片机,通过程序设计控制优化算法,控制舵机的转角和电机的转速以达到车模在赛道上的稳定高速行驶。
2、智能车软件系统
设计对整个小车的程序进行了模块编写,这样解决问题相对简单,既容易观察,也增强了可移植性。程序中用到的资源有PWM、AD、PID、PIT定时器、SPI、UART、普通I/O口等功能。
PWM模块可分为两个部分:电机控制;舵机控制。这就涉及到控制策略。
首先是舵机的控制。利用单排传感器进行传感器的定位,实现该函数的思路是根据传感器的偏差,进行分段线性给出舵机角度。舵机控制中设计使用的是PD控制,P起主导调节的作用。但是如果P偏大了会让舵机抖动,导致直道不稳定。D的引进对于连续宽泛的坐标量作用很明显,主要表现在减小超调、克服振荡。
其次是电机控制。要实现小车电机能在短时间内达到理想速度,而既无振荡,又无超调是有一定难度的。一个比较好的方案就是采用增量式PID 进行控速。速度的策略简便灵活,直道和大弧弯道设置高速,小弧弯道和90度直角弯设置低速。
再者是两车的超声波通讯,设计采用前车发送信号,后车接收并读取两车的距离送入单片机,配合PWM进行电机调速。判定两车距离进行速度调节,让两车始终保持在额定距离范围内,在追逐运动中有序且不会发生物理接触。
结论
通过硬件模块的设计制作并加以配合软件模块的调试,本设计能够灵活的实现两智能小车循电磁线并完成追逐运动,追逐过程中也始终保持着设定的距离,不会出现前后车有物理接触的现象。
由于采模块化设计,本系统具有良好的可升级性和可扩性。采用单片机进行控制处理,它具有编程灵、自由、易于控制,稳定性能好、扩展容易等优点。控制系统是以Kinetis K60为核心,经过调试实现了小车的调速、循迹、两车追逐,显示速度和路程等功能。但由于时间和水平的限制,本系统还有许多仍需要改进的地方。
光电感知技术范文4
关健词:电子陶瓷;材料;发展前景
1 引言
电子陶瓷是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领域中的具有独特的电学、光学、磁学等性质的一类新型陶瓷材料,它是光电子工业、微电子及电子工业制备中的基础元件,是国际上竞争激烈的高技术新材料。
电子陶瓷可分为绝缘陶瓷、导电陶瓷、光学陶瓷和磁性陶瓷四大类。随着现代通讯、光电子、微电子、生物工程、智能制造和核技术等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对电子陶瓷元器件的要求也愈来愈高,高性能复合型电子陶瓷材料的研究越发引起了世界工业先进国家的重视。
现代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对电子陶瓷材料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创造了新的机会。在市场信息的引导下,传统电子陶瓷材料的改性研究和新型电子陶瓷材料的研发使用受到重视,日益显示出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强大的经济效益。
2 电子陶瓷发展动向
从20世纪初期开始,电子陶瓷材料的发展过程经历了由介电陶瓷、压电陶瓷、半导体陶瓷、快离子导体陶瓷、高温超导陶瓷到高性能复合型电子陶瓷的一个转变。。
。为了满足数字技术对陶瓷元器件提出的一些特殊要求,世界各国的研究机构及大学都在功能陶瓷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方面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究开发。。
2.1 技术集成化
在原有工艺的基础上,电子陶瓷材料制备技术的开发也结合了现代新型工艺的复合工艺。其中,多种技术的集成化是电子陶瓷材料制备技术的新发展趋势,比如纳米陶瓷制浼际跫澳擅准短沾稍料、快速成形及烧结技术、湿化学合成技术等都为开发高性能电子陶瓷材料打下了基础。随着多功能化、高集成化、全数字化和低成本方向发展,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电子元器件的小型化、功能集成化、片式化和低成本及器件组合化的发展进程。
2.2 功能复合化
在激烈的信息市场的竞争中,单一性能的电子陶瓷器件逐渐失去了竞争力,利用陶瓷、半导体及金属结合起来的复合电子陶瓷是开发各种电子元器件的基础,它是发展智能材料和机敏材料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为器件与材料的一体化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2.3 结构微型化
。基于电子陶瓷的微型化和高性能正在不断出现,比如在微型化技术和陶瓷的薄膜化的联合运用以生产用于信息控制的高效微装置,电子陶瓷机构和装置尺寸减小的趋势是得益于微型化技术发展而出现的。目前元器件研究开发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微型化、小型化,其市场需求也非常大;片式化功能陶瓷元器件占据了当前电子陶瓷无元器件的主要市场;比如片式电感类器件、片式压敏电阻、片式多层热敏电阻、多层压电陶瓷变压器等。要实现小型化、微型化的话,从材料角度而言,在于提高陶瓷材料的性能和发展陶瓷纳米技术和相关工艺,所以发展高性能功能陶瓷材料及其先进制备技术是功能陶瓷的重要研究课题。
2.4环保无害化
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的需求,发达国家致力研发的热点材料之一就是新型环境友好的电子陶瓷。作为重要的功能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微机电系统和信息领域的新型压电陶瓷,比如多层压电变压器、多层压电驱动器、片式化压电频率器件、声表面波(SAM)器件、薄膜体声波滤波器等器件也不断被研制出来。
3 电子陶瓷应用前景
3.1电绝缘陶瓷的应用前景
电绝缘陶瓷因具备导热性良好、电导率低、介电常数小、介电损耗低、机械强度高、化学稳定性好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金属熔液的浴槽、熔融盐类容器、封装材料、集成电路基板、电解槽衬里、金属基复合材料增强体、主动装甲材料、散热片以及高温炉的发热件中。
在电子、电力工业中,绝缘陶瓷比如电力设备的绝缘子、绝缘衬套、电阻基体、线圈框架、电子管功率管的管座及集成电路基片等主要是用于电器件的安装、保护、支撑、绝缘、连接和隔离。
由于陶瓷的绝缘性主要由晶界相决定,为了提高绝缘性,应尽量避免碱金属氧化物的存在,而且玻璃相应尽量是硼玻璃、铝硅玻璃或硅玻璃。一般来说,陶瓷内部气孔对绝缘性影响不大,但陶瓷表面的气孔会因被污染或吸附水而使表面绝缘性变差,所以绝缘陶瓷应选择无吸水性,气孔少的致密材料。
3.2介电陶瓷的应用前景
介电陶瓷因具有高强度、介电损耗低、耐热性、稳定性等特点,目前被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基板的制造材料。比如氧化铍、氧化铝、氮化铝及碳化硅等可普遍作为集成电路基板的陶瓷材料,其中氧化铍因制造工艺复杂、毒性大及成本高等原因限制了它的使用;而碳化硅的导热性虽然优于氧化铝,且通过热压方法制成的高性能基板,在200℃左右时其性能仍能满足实用要求,但由于热压烧结工艺复杂及添加剂有毒,也限制了它的发展;氮化铝的其他电性能虽然和氧化铝陶瓷大致相当,但其热传导率却是氧化铝瓷的10倍左右,所以极有可能成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下一代优质基板材料。
光电感知技术范文5
关键词:医疗监护;生理参数;智能手机;蓝牙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5)06-00-03
0 引 言
随着人类平均年龄的升高和老龄化速度的加快,慢性疾病发病人数大量增长,现代医疗的重心已逐步由原来的治疗为主转为预防、病后监护恢复为主,这就需要对患者在远离医院的家居或者户外环境中进行实时监护,以便在出现异常情况时能够得到及时救护和治疗,而传统的医疗监护手段难以满足这一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患者进行远程实时监护成为可能[1-4]。
远程监护的关键是对患者多种生理参数的监测,在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才能采取相应的救护与治疗措施。本文基于蓝牙和智能手机,设计了一种人体多生理参数无线监测系统,通过可穿戴智能感知节点,对患者体温、血压等多种生理参数进行采集和分析处理,然后以蓝牙方式无线传输给患者携带的智能手机。采集的数据通过3G上传到指定服务器。监护人员可以使用手机或PC客户端应用软件,从服务器获取监测数据,实时监测患者的生理参数,在患者生理状况异常时获得报警信号,查询监测数据的历史记录等[5-7]。
1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系统组成框图如图1所示。该系统由智能感知模块、传输网络和监护终端三部分组成。
(1)智能感知模块:由n个感知节点和智能手机组成。各感知节点设置成从节点,患者智能终端(手机)采用轮询的方式,获取从各感知节点采集的多种人体生理参数,再传输给服务器。
(2)传输网络:患者智能终端通过3G接入Internet将监测数据上传到服务器,监护人员可以使用智能终端设备(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PC等),通过3G、LAN、WiFi等多种方式上网,获取存储在服务器上的监测数据。
(3)监护终端:监护终端可以是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PC等智能终端设备,通过设计相应的客户端应用程序,获取和利用患者生理参数监测数据。
图1 系统组成框图
2 智能感知模块设计
本系统的关键在于可穿戴智能感知节点的设计,在硬件设计方面需要合理选用各种器件、精心设计PCB,以满足体积小、重量轻、能耗低、精度高、易穿戴等基本设计要求。除此之外,在软件方面需要研究数据处理的优化算法,以进一步降低能耗、提高采集数据的精度。
2.1 传感器与佩戴方式选择
根据患者需要监护的生理参数,可以选择脉搏、心电、体温、呼吸、血压、血氧、血糖等多种传感器,针对不同传感器测量的要求,确定不同的佩戴方式。目前,实时移动检测血压、血糖等生理参数的传感器尚不成熟,本文仅以脉搏、体温、心电检测为例进行设计。
(1)脉搏传感器
脉搏采集选用CJMCU-pulse sensor传感器,该传感器采用光电容积法――利用人体组织在血管搏动时造成透光率的不同来进行脉搏测量,它只有电源、地和信号三根引线,体积超小,可以采用图2(a)所示方法,将脉搏传感器用绑带缠绕在手指上(或设计成指套),三根导线连接在智能感知模块的主板上,主板可以与手环设计于一体进行佩戴。
(2)体温传感器
体温采集选用ZMD TSic506F单线数字高精度温度传感器,该传感器测温范围为-10°C~60°C,分辨率为0.1°C,在40°C范围内精度为±0.1°C,满足人体体温测量的需要。它也有电源、地和信号三根引线,体积超小,可以将温度传感器与体温感知节点进行一体化设计,采用图2(b)所示方法,将体温感知节点做成臂带缠绕在手臂上,使温度传感器置于腋下,进行体温的精确测量。
(3)心电传感器
心电采集选用BMD101微型心电传感器,该传感器可使用两个金属干性电极直接进行心电信号采集,仅有电源、地和两个电极四根引线,具有蓝牙传输功能,采用图2(c)所示佩戴方式,将两个电极和主板安装于胸带的合适位置,使用时收紧胸带,使两个电极能够很好地接触皮肤。
(a)脉搏感知节点 (b)体温感知节点 (c)心电感知节点
及佩戴方式 及佩戴方式 及佩戴方式
图2 智能感知节点及佩戴方式
2.2 感知节点硬件设计
感知节点组成框图如图3所示,由生理参数传感器、单片机和蓝牙模块组成,其中,蓝牙模块需要设置成从模块。
以脉搏智能感知节点为例,其硬件电路如图4所示。脉搏传感器CJMCU-pulse sensor的信号线直接连接到单片机的IO口(P1.0)。
单片机型号为STC12C5A60S2,是感知节点的主控芯片,选用LQFP44封装以减小体积。STC12C5A60S2是单时钟/机器周期的单片机,具有高速、低功耗、超抗干扰的优势,包含中央处理器(CPU)、程序存储器(Flash)、数据存储器(SRAM)、定时/计数器、UART串口、I/O接口、高速A/D转换、SPI接口、PCA、看门狗及片内R/C振荡器和外部晶体振荡电路等模块,几乎包含了数据采集和控制中所需的所有单元模块,满足智能感知节点的设计要求。
图3 感知节点组成框图
蓝牙模块采用智能无线数据传输BLK-MD-HC-05模块,该模块采用英国CSR公司BlueCore4-Ext芯片,支持UART、USB、SPI、PCM、SPDIF等接口,并支持SPP蓝牙串口协议,具有成本低、体积小、功耗低、收发灵敏性高等优点。
2.3 感知节点软件设计
感知节点软件设计流程图如图5所示。上电工作后,先进行初始化,将感知节点设置为从节点,设置感知节点名称、密码、波特率等,然后实时采集所监测的生理参数数据,按一定算法处理后进行存储,当接到患者智能手机的连接请求后,将所存储数据传输给手机,传输完毕后关闭与手机的连接,继续采集数据,进行处理和存储,等待下一次手机的连接请求。
3 患者智能终端软件设计
患者智能终端负责接收各感知节点采集的数据,并负责将它们上传到服务器,其程序流程图如图6所示。应用程序启动后,首先连接第一个从节点,接收其采集数据并存储;然后,关闭该节点,连接下一个从节点,接收下一个从节点采集的数据并存储,直至所有感知节点都被轮询一次后,将本轮获取的各感知节点数据一起传输给服务器,然后进行下一轮数据传输。每一轮中,若所有节点连接不上,则提示用户开启各从节点,重新连接或退出程序。
4 应用软件设计
限于篇幅,本文重点讨论多生理参数的采集与传输问题,但为了验证采集数据的有效性,针对监护人员手持智能终端进行简单应用软件的设计,其功能结构如图7所示。
图5 感知节点程序流程图 图6 患者智能终端程序流程图
用户进入实时监测模块时,各感知节点采集的体温、脉搏数据等通过患者智能手机传输到服务器,通过服务器实时转发给监护人员手机进行显示,从而实现实时监测,同时,监测数据可以存储于服务器数据库中。当用户进入历史记录模块时,可以输入查询的起止时间,对采集的历史数据进行查询,也可以对指定时间段的历史数据进行删除。
监护人员智能终端实时监测界面如图8所示。
图7 监护智能终端功能结构图 图8 智能终端实时监测界面
5 结 语
本文介绍了基于蓝牙和智能手机的人体多生理参数无线监测系统的实现过程,系统以穿戴式生理参数智能感知节点和手持智能终端为核心,可以很方便地对人体多生理参数进行实时远程监测。监测数据还可以上传至服务器,通过设计相应的应用系统,构成远程医疗监护系统,可大大提高医护效率,降低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卫安乐,刘国忠,吕乃光,等.基于ADSL家庭远程医疗监护系统[J].医疗设备信息,2007,22(5):16-18.
[2]刘尚辉,马瑾.家庭远程医疗监护系统的发展及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5A):1542,1544.
[3]曾绳涛,曹志龙.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移动医疗动态监护系统[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4,27(6):26-27.
[4]何国平,章笠中,何前锋.智慧医疗及医疗物联网应用概述[J].电信网技术,2013(8):19-26.
[5]马淼.物联网模式下如何实现智能医疗[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2,33(4):8-11.
光电感知技术范文6
关键词:智能照明;控制 ;节能分析; 绿色照明
中图分类号:J914文献标识码: A
1、概述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节约能源已是世界发展的趋势。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照明能耗在建筑总的运行能耗中所占比例可达20%~40%,是仅次于空调的一个能耗大户。一直以来,大部分建筑物都是采用传统的照明控制方式,少数智能建筑采用楼宇自控系统来监控照明,也只是实现简单的区域照明和定时开关功能。传统的通过BA 方式简单地对灯光控制已经很难满足环保节能、灵活、易于管理维护、多种功能的控制要求。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的智能照明系统体现出强大的优越性,它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实现照明控制系统的主要目的一是可以提高照明系统的控制和管理水平,减少照明系统的维护成本,二是可以节约能源,减少照明系统的运营成本。
2、智能照明系统优点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利用先进电磁调压及电子感应技术,使室内外照明调光、场景设置、用电负荷控制等调控实现智能化,是一种完全标准化的总线控制系统。通过总线将各个智能单元相连接,根据室内外环境的变化,调节总线中各个设备的状态,实现安全、节能、个性化的场景效果。
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可以实现照明系统的全自动控制,例如有人工作时候的亮度可以按预先设计好的程序,随着自然采光亮度自动调节到最合适的亮度并利用红外或超声波等原理,自动识别房间内是否有人而判断其灯具开或关。也可以实现多种照明效果的控制,例如大堂、门厅、走道、电梯厅等公用部位若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就可按其不同用途、不同的时间段、按预先设计好的控制方式展现出不同照明效果,给人以更加生动、丰富的艺术效果。
系统采用总线结构,因此无需大量电缆敷设和复杂的控制设计。采用模块化结构,模块带有微处理器,将原来的集中控制系统发展为分布式系统,使得系统可靠性和灵活性大大提高,降低了元件出现问题时系统瘫痪的风险性。
鉴于上述优点,该系统体现出了强大的优越性(智能化的控制方式、灵活的布线方式、低廉的运营成本、提高的建筑管理水平),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类照明设计中。
3、智能照明系统控制方式与实现的功能
3.1控制方式
目前,智能照明系统一般采用总线制的控制方法,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布线模式,实现了强弱电分离;并可以灵活的设置场景控制模式,可以对于不同的功能区域,按照具体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控制方式。
图1 智能照明系统图
智能照明系统通过计算机集中控制、定时控制或光感控制,在需要的时候将需要的区域如一楼大厅、地下车库等,通过调光的方式或智能开关的方式将灯光控制到合适的照度,以节约能源和降低运行费用;并可以在某些重要区域(如小会议室、大会议室、领导办公室等场所)通过调光方式和场景预设置功能进行控制,能够产生各种灯光效果、营造不同的灯光环境,给人以舒适完美的视觉享受;同时通过定时控制及移动感应控制的结合,保证公共通道如走廊、电梯厅的灯光在上班期间定时开启,下班定时关闭70% 的灯光,同时自动启动移动感应器,有人走动时开启灯光,人走开后自动关闭,达到节能、便于管理的目的。智能照明系统通过在适当的位置如公共区域设置现场控制面板,方便现场操作控制。也可以实现灵活分区控制以节约用电,实现低碳生活。
3.2实现的功能
(1)在灯光照明与室外自然光结合的区域,如一楼大堂、大会议室,具有日照补偿功能,当自然光线超过一定照度时,光线感应器可自动将部分或全部灯光关闭。另外,在大会议室中,当自然光线超过一定照度时,可自动将电动窗帘放下,反之,则将窗帘开启。
(2)在某些区域如会议室等,可与门禁系统联动或采用移动感应的方式,当有开门动作时,可自动打开相关区域的照明灯。
(3)通过光敏传感器可控制大楼外立面的泛光照明及航空障碍照明。
(4)通过定时控制、中央控制及移动感应控制的方式实现大楼内无人管理区域的照明自动控制。
(5)可通过中控计算机监视和控制,进行用电量管理和分区计量。
(6)灵活的照明控制和控制内容的修改。
(7)对于公共走道,通过红外感应探测感知人的活动,实现人来灯亮,人走灯灭。
(8)对所有场所可以设置时间模式,根据季节、作息时间等调整编制时间模式,回路自动按程序开启。
(9)控制器通过调节人工照明来配合自然采光,使工作面上的照明环境维持在一个固定的值上,该设定值用户可自行调节。若自然光满足要求或无人在检测区域内,则关闭照明设备。此外,用户应具有一定的控制度和自由度。
现在的成套产品已经可以实现所有这些功能,甚至允许用户自行选择启用或停用其中的一部分,组成不同的控制模式,并方便地进行切换。以一种控制器为例,可以预设10 种控制模式,详见下表:
图2 控制模式图
4、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在某办公建筑中的应用
4.1工程概况
本工程属于一类高层办公楼,总建筑面积15万㎡,地下2层,为地下停车场和设备用房,地上12层为办公区域。大楼分五个区,每个区每层楼都有一个强电井。强电井内有3个配电箱,分别是照明配电箱、事故照明配电箱、空调配电箱。大楼平面布置图如下:
图3 分区图
该建筑智能照明的控制区域包括大开间办公室和小面积办公室、大厅、会议室、休息室、活动室、走廊等。系统的控制要求较高,能够实现对办公楼所有的灯光照明进行全自动化控制,可手动、自动控制模式灵活切换; 根据每个特定的应用区域需要而设定照明控制方式; 预设会议室各种照明场景,满足不同场合的需求。因此,在工程的设计中采用了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将现代控制、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等技术应用于照明的控制与管理中,既可以满足功能的需求,又可以实现控制灵活、节约能源的目的。
4.2设计方案
整个办公楼的照明系统通过控制总线组成一个统一的系统,中央控制系统通过多级控制进行管理,结合调光/ 开关控制模块、智能探测器(光感/ 动静)、液晶显示控制面板等自动化设备实现中央监视控制、就地面板控制、人感探测控制、光感探测控制、场景功能控制和能耗计算的智能化管理;控制界面设置不同权限,通过编程等手段将其锁定,避免无关人员的误操作。
(1)公共区域走廊、楼梯、电梯厅
通过时钟定时器、智能开/关及位移感应控制来实现节能,可节省30%左右的能源,同时还可以延长灯具寿命。根据使用需要分为全部开启、2/3灯具开启、1/3灯具开启、分区开启、全部关闭、应急照明、保安巡视等多种灯光场景。在灯光场景的切换过程中都按照定时器设定的时间自动运行,也可以临时手动切换灯光场景。如傍晚18:30~ 23:30之间2/3灯具开启,23:30过后仅保留1/3的基本照明,此时之前被屏蔽的位移感应器开始工作,当有人经过时开启相应的灯光,能够保证充足的照明有利于身心健康。
(2)卫生间
根据时间和人体红外感应控制,平时无人时,系统打开部分回路提供基本照明,当有人进入时,该区域灯光可以整体变亮,人离开后延时关闭。
(3)大面积办公室
办公区可以利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时间控制功能,实现灯光的自动控制。根据上下班对办公区进行分时控制。利用亮度传感器感知某区域的亮度后自动调光,邻近窗户的区域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光。在满足照度要求的前提下,关闭靠近窗户的一路照明。需要指出的是,传统照明系统中,配有传统镇流器的日光灯以100Hz 的频率闪动,这种频闪使工作人员头脑发胀、眼睛疲劳、降低工作效率。而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中的可调光电子镇流器则工作在很高频率(40kHz~70kHz),不仅克服了频闪,而且消除了起动时的亮度不稳定。不仅能调光的亮和暗,还能调节光色,从而为员工创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
(4)会议室
会议室作为办公大楼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通过对各照明回路进行调光控制可预先精心设计多种灯光场景,使得会议室在不同的使用场合都能有不同的合适的灯光效果,在会议室门口设置了液晶面板,方便工作人员根据需要手动选择或实时控制。
(5)室外泛光
通过时间管理自动控制方式:模块具有365 天时钟管理功能,按照编好的程序按照时间自动进行管理,对所有受控灯具按年、周、日为单位定时控制开关。通过控制面板控制:每个控制面板和智能控制模块可以储存200个事先预置好的场景,在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调用出来。智能照明除了可以通过时间来控制室外泛光照明,还可以通过照度感应器来自动控制。
(6)与BA 系统的集成
系统具有分布式智能控制的特点和开放性,提供了与BA 系统( 包括闭路监控、消防报警、安全防范系统) 相连接的接口和软件协议,便于构成一个完整的楼宇自控系统,实现楼宇智能化的集中管理和子系统间的联动。本工程在保证智能照明系统独立运行的同时,通过IP 网关与整个大楼的BA 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
5、系统节能分析
5.1自动调光,充分利用自然光
智能照明系统中的光电感应开关通过借助各种不同的预设置控制方式和控制元件,对不同时间不同环境的光照度进行精确设置和合理管理,实现节能。这种自动调节照度的方式,充分利用室外的自然光,只有当必需时才把灯点亮或点到要求的亮度,利用最少的能源保证所要求的照度水平。依据不同的时间、日期按照各个功能区的运行状况进行光照度的设定,不需要照明的时候,做到将灯关掉。一般来讲,越靠近窗自然光照度越高,从而人工照明提供的照度就低,但合成照度应维持在设计照度值。
5.2延长灯具光源的寿命
灯具损坏的致命原因是电网过电压,只要控制过电压就可以延长光源的寿命。智能照明控制系统采用软件启动的方式,能控制电网冲击电压和浪涌电压,使灯丝免受热冲击,使灯具寿命进一步得到延长。无论是热辐射光源,还是气体放电光源,电网电压的波动是光源损坏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有效地抑制电网电压的波动可以延长光源的寿命。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中开闭控制模块内部采用智能芯片控制技术,对电源参数进行实时检测运算后,通过调整输出至照明负载侧的电压,确保灯具在较理想的电压范围内稳定工作,能成功地抑制电网的浪涌电压,同时还具备了电压限定和限流滤波等功能,避免过电压和欠电压对光源的损害。
5.3节约能源,降低运行维护费用
与传统的照明控制方式相比较,可以节约电能20% 以上。充分利用室外的自然光,利用最少的能源保证所要求的照度水平。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中对荧光灯等进行调光控制,由于可调光电子镇流器采用了有源滤波技术,降低了谐波的含量,提高了功率因数,降低了无功损耗。
5.4集中管理,减少人为浪费
现代高层办公楼中,人为造成照明能源浪费的现象仍然非常严重,无论房间有人还是无人,经常是大面积“长明灯”。智能照明系统既能分散控制又能集中管理,在大楼的中央控制室,管理人员通过操作键盘即可关闭无人房间的照明灯。根据具体的要求,点亮部分回路,改变照明区域。
6、结论
本文结合某办公楼照明设计实例,对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进行了介绍和应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由于采用了红外、亮度、温度等传感器,定时开关、调光模块的可调光技术和智能化的运行模式,使得整个照明系统可以按照经济有效的最佳方案准确运作,不但大大降低了运行的管理费用,提高了管理效率,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而且最大限度的节约了能源,延长了灯具的使用寿命,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建筑和照明技术的进步,照明和建筑融为一体,照明已成为建筑艺术的一部分,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将更多、更好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应用到智能建筑的设计中去,营造出艺术、智能化的光环境,赋予建筑多彩的生命。
6、参考文献
[1] 住房和城乡国建设部.JGJ16-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