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权责发生制论文范例6篇

2024-09-28 来源:华佗小知识

权责发生制论文范文1

一般情况下,对于经营性业务,事业单位一般采用,而对于非经营性业务,事业单位往往采用收付实现制度核算的方式。但由于收付实现制度的会计成本核算内容不严谨,而且事业单位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很好地区分经营性业务和非经营性业务的界限,因此导致最终的成本难以做到客观核算。由于不同事业单位的经营性收支业务所选择的会计核算方法也有很大的不同,导致因人为因素而调整报表的情况时有发生,由此可见,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事业单位内部员工的绩效评价。

2权责发生制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重要性

2.1权责发生制有助于推进事业单位的会计预算管理水平

为了有效提高事业单位的效益,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部门同样需要进行十分严格的会计成本核算。。但权责发生制的有效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系统更加科学和严密,并极大地提高了财产资金的使用效益和预算管理水平,使我国会计信息更加透明和可靠。

2.2权责发生制有助于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和财务情况

有效掌握事业单位内部的资产、负债和财务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为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并能够有效处理内部建设和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因此,资产、负债等财务状况是事业单位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权责发生制的有效应用正是通过正确分析事业单位长期资产以及隐性负债等财务情况,最后为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财务报表信息资料,从而有利于事业单位能够对资产和负债等财务情况进行正确客观的分析和评价。由此可见,权责发生制能够使事业单位获取更多更加可靠的财务信息资料,从而有利于更好地推动事业单位的市场化发展进程。

3权责发生制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实际应用

3.1权责发生制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第一,采购业务的会计核算。通常情况下,企事业单位的发展离不开采购一些必备的物品,而有些物品的采购可能涉及跨季度或年度的问题,因此这样对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为了有效提高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质量,在采购业务中,事业单位应严格按照合同上的实际情况,将一些本期间的采购业务费用列入本期间的行列,其中包括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额等信息。而针对一些本期以外的采购业务,即便这些采购业务已经支付了相应的费用,也一律不列入本期间,只将它们记做借记预付账款、银行存款等信息。第二,固定资产业务的会计核算。近些年,我国事业单位在进行固定资产业务的会计核算环节,一般都是通过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来直接反映,而且固定基金一般和固定资产差异不大。一方面,导致我国固定资产的价值不能严格按历史成本进行计算,因此不能正确反映固定资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价值转移;另一方面,由于固定资产在购置过程中,没有提折旧,导致购置期间出现结余问题。因此,权责发生制的有效应用,可以通过严格按照相关的会计制度,从而对固定资产业务信息进行正确有效的处理。第三,债务债权的会计核算。对债务债权的及时有效掌握,可以对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的决策作用。但由于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一般是对应付项目、预收项目、预付项目等内容做统计,而没有真正落实事业单位的所有非经营性业务,导致事业单位的债务债权信息掌握不可靠,从而不能给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信息资料。而权责发生制的有效实施,通过对一些应付而未付的费用和债务等财务问题进行明确的标记和分类计算,可以为债务债权等财务情况提供更加可靠的资料。

3.2权责发生制在相关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由于权责发生制一般适用于处理一些经济业务比较复杂的跨年度业务,因此,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认是否引入这一制度;其次,权责发生制的应用应有效结合事业单位的财务决算制度和相应规则,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整个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度和可靠度;最后,权责发生制作用的有效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从业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事业单位会计部门应适时组织相关的培训工作,以便全面提高整个会计部门人员的专业操作能力和个人职业道德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会计部门人员的综合素质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保障权责发生制能够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最大的效益。

4结论

权责发生制论文范文2

摘 要 本文依照政府会计改革的目标要求, 立足于我国政府会计现状,简要分析现阶段预算管理模式下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的利弊以及现行预算会计核算体系存在的问题,研究在会计基础选择上,如何进行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并提出在现阶段以收付实现制为主体、以权责发生制为适当补充的原则, 逐步实现“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使我国政府会计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

关键词 权责发生制 收付实现制 政府会计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会计实行以收付实现制为确认基础的预算会计体系。如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的建立与完善,我国政府会计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完全以收付实现制作为确认基础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当前需要。从西方国家的政府会计改革经验来看, 推行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核算体系是今后各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发展方向。然而,目前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太健全的初级阶段,突然改变会计核算基础和基本原则会造成财政管理极大的不稳定性。因此在现阶段, 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 尝试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以弥补其不足之处。

一、 收付实现制的不适之处

收付实现制也称现金制,其会计核算程序比较简便,便于安排预算拨款和预算支出的进度,能够如实反映预算收支结果,在传统的公共管理环境下是较为理想的计量基础。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收付实现制越来越不能满足新的需要,许多弊端逐渐暴露出来。

(一)收付实现制下,所有非现金交易不作为收入、支出核算,相应的债权和债务也不确定,难以揭示政府及所属单位财务状况和绩效的全貌,使许多对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信息无法提供给信息使用者,财政预算只是呈现一种表面的平衡。中央和地方政府财务状况信息被扭曲,政府财政预决算信息的使用者无法了解政府行政能力方面的各种资源,政府拥有的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和承担的负债积欠的长期债务、拖欠的费用等在收付实现制报表中无从体现。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作为外部信息使用者的人民群众逐渐强势,他们对于政府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呼吁财政收支透明化的声音也越来越大,传统的收付实现制显然无法满足这些需求。

(二)对于那些支出己经发生,但款项尚未支付的费用项目,收付实现制不确认为当期支出,这样就造成单位的成本核算不完整,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各政府部门和行政单位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成本耗费与效率水平,不能适应开展绩效预算管理的需要。一方面,对于跨期资本性支出,收付实现制在现付日即作为费用核销,因此预算报表就不包括这类支出的使用价值和服务年限信息。这将导致国有资产规模和数量信息失真,对这些资产的管理和监督也可能失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挪用预算经费开了方便之门。另一方面,收付实现制不能充分反映政府公共服务的相关成本,使其成本信息用于政府工作绩效考评将会产生偏差。由于存在跨期资产,使按收付实现制确认的产品和服务成本在不同期间内忽高忽低,呈现不应有的波动。成本信息的失真使得接受产品或服务的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同时也不利于政府部门内部合理的激励机制的假设。

(三)收付实现制下的信息不可比性较大。一是纵向不可比。一些应分属不同会计期间的收入和支出项目,集中在一期发生,往往导致前后会计期间会计信息不可比性较多。二是横向不可比性,收付实现制确认支出和费用的标准,是资金是否己经实际付出,而不核算资本的损耗。例如资产购置在购入时直接列支,没有将资产购置的成本予以资本化,并在资产使用期限内分期计入成本。这样,因资产购置的不平衡,预算单位之间难以进行绩效比较分析。

(四) 隐性负债问题。隐性债务是一种或有负债,一种虚拟和假设存在的,现实并不存在或者是在未来很可能发生的潜在负债风险。因为收付实现制只有在用现金清偿时才对其确认,而根本不提前考虑未来的担保、许诺和其它或有因素,事实上形成了隐性负债问题。最常见的有:政府为企事业单位融资提供的担保或承诺、地方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夏季财政收支缺口和债务、养老金、社会保险计划等。例如对于养老金和社会保险计划,政府按原定利率或精算方法确定的承诺,可能导致若干年后的巨额现金流出。这类预算资源分配的重大问题,在收付实现制下往往被忽视,将给政府部门带来极大的财政风险,对国家经济持续发展造成了潜在威胁。

二、 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可能性

(一)宏观背景上,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在预算会计中推行权责发生制有了现实可行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财政是一种大包大揽的财政,政府统揽一切,财政通过 直接分配来实现政府目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政府和市场在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分工逐步明晰,政府将职能的重点转向公共品的提供。这个过程中,政府逐步退出竞争性投资领域,财政从单纯的分配向综合的管理转变,政府从直接干预到间接调控的转变。这种转变意味着政府不再是万能的政府,而是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运作。因此政府必须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法制化,大力提高政府管理经济的能力。这需要有全面信息作为决策依据。而目前现金收付制预算会计无法完成这些。

(二)扩大化的政府采购要求进行更为精确的成本核算并反映准确的资金流。我国的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正在逐年扩大, 并且正由一般商品采购和服务采购向工程采购扩展。由于常有跨年度的采购大宗项目的情况发生, 收付实现制不能反映那些当期虽已发生但尚未支付的部分, 可能会导致预算资金结余不实等问题。同时无法准确反映相关成本,难以进行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可以避免上述问题, 更为科学合理地核算政府采购资金。

(三)日渐丰富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调查为改革预算会计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在1999――2004年的中文期刊中,有关政府会计和预算会计的论文就有300―400多篇。这些论文为政府会计出谋划策,为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别国政府会计改革的经验为我国提供了借鉴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末期,新西兰率先进行政府会计改革,将权责发生制全面引入政府会计。之后,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英国开始在政府会计中不同程度地引入权责发生制。从OECD国家的经验来看,权责发生制确实推动了政府对资源的有效管理。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先后出租、出售了它们闲置的不动产,优化了公共资源。我国可以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循序渐进地引入权责发生制。

三、 如何引入权责发生制

会计基础的转换对一国政府来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而必须根据改革的目标,充分权衡成本与效益,并对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的方式、范围与步骤进行合理选择。

虽然收付实现制存在弊端,但是单纯使用权责发生制也有不适应地方。例如前文提到的隐性负债问题,即使在实行权责发生制的企业会计核算中,如果管理层不希望其公开一些会计信息的话,隐性负债也并不一定都能得到真实、完整地反映。现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会计改革也尚处于探索阶段,贸然推行权责发生制会增加财政风险,不仅仅是举债形成的债务风险增加,更会助长虚夸风等现象的复燃,形成更多的虚拟收入或者支出,导致大量表面性的赤字或者结余,处理不当会形成更大的隐性负债。

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不是绝对对立和相互排斥的,二者好比坐标上的两个点,其强弱程度可以随其运动不断发生变化。从中国现行的状况来看,我们应当在会计基础的选择上,采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以权责发生制为适度补充的 “修正的收付实现制 ”。

首先,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们仍应将收付实现制作为我国政府单位收支确认和计量的主要核算基础。由于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完全建立,资金监管体制也不完善,收付实现制可以直接控制资金的实际收支,仍然是相对理想的会计基础,直接推行权责发生制会产生很大风险。

第二,以经营为主的事业单位可以尝试实行企业式的权责发生制, 而纯经费收支单位则需慎重考虑是否引入权责发生制。对于纯经费收支单位而言,权责发生制引入的意义微乎其微,改变会计基础不如维持现状更为方便。而以经营为主的事业单位引入权责发生制则方便绩效考核,提高单位效率。

第三,对于确实要推行权责发生制的预算单位, 必须配合现金流量的核算反映与控制,尤其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上更需如此,以实际的现金收支来反映政府机关单位的收支活。

第四,引入权责发生制的企业,需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上配合现金流量的核算与控制,以实际的现金收支来反映政府机关单位的收支活动。采用这种方式,才可以以最直接、准确的方式来反应单位的现金流,以便监督控制。

第五,由于应计制与预算会计在核算上有冲突,应当协调好预算管理的统一性和会计核算的独立性。分离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的从属问题, 彻底解决政府会计核算体系的独立性, 按照会计核算规律与理论要求以及预算管理原则和客观实际分别履行各自的职责和任务。

第六,与政府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改革的关键不在于改变会计核算基础和技术运用问题的情况相同, 实行改革的风险主要也不体现在会计核算体系本身, 而是更注重政策执行与技术应用的后果即对预算编制和执行可能的消极影响上。因为可行性研究与绩效评价结果在政府会计中并不能必然地得到真实、完整的反映, 即使在那些实行权责发生制的企业中, 对于社会效益、或有负债等方面的问题都同样无法直接反映, 。

第七,完善地适应收付实现制要求的财务会计报告体系, 健全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机制, 切实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决算审批制度建设, 处理好政府财政预算与财务会计核算、决算监管的相关性、互补性和互动性。

总而言之, 对我国政府会计核算体系改革的研究,特别是选择会计基础的问题上, 应当满足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实践要求以及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需要,夯实政府会计核算基础, 建立健全完善的政府会计制度体系,做到与预算会计改革以及政府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发展相适应, 最终建立一套与国际接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且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会计体系。

参考文献:

[1]邱丽红.浅谈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的运用.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9).

权责发生制论文范文3

关键词:预算会计;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

传统的政府预算编制和预算会计核算一般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一种较之收付实现制更加全面、完整、准确地反映政府综合财政经济状况的核算基础——权责制逐步被引入政府预算编制和会计核算领域。。随着我国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是否需要进行政府会计基础的改革以及如何进行改革成为需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对我国政府预算会计权责发生制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论证,并提出应用权责发生制的基本思路。

一、应用权责发生制必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提供更加全面透明的会计信息

权责发生制政府预算与会计可以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信息,可以更好地帮助决策者认识政府政策的长期持续能力,更好地在预算中确认负债并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来反映国家的财务健康状况。在权责发生制下,政府对所使用公共资源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对其全部资产、负债的管理责任履行情况,资金的筹集和满足资金需求情况,偿付债务和履行义务的持续能力情况,政府的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以及政府在服务成本、效率、成果等方面的业绩情况等都可以在预算中得到披露,清楚全面地揭示政府的财务状况的全貌,避免隐性负债带来的问题,真正地提高信息的透明度。

(二)有利于加强对政府活动成本的计量

权责发生制强调在配比基础上确定产品或服务的真实完全成本,同时这种成本具有高度的可比性。政府活动具有了完整、可比的成本指标,就能为管理者提供宝贵的决策信息,同时也为进行绩效管理提供基础,使管理从现金控制转向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权责发生制还能提供资产的全面信息,一方面有利于政府对资产的持续管理,另一方面有利于优化政府资产的购买和处置决策。权责发生制下,通过将资产成本与其使用相配比,更好地确认持有资产的成本,从而对资产进行持续管理。

(三)有利于更好地适应新公共管理的要求

。权责发生制能够增强政府财务透明度,鼓励更有效的资源管理,强调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因此,应用权责发生制能更加适应新公共管理环境下拓展了的公共受托责任要求,有利于增强政府的竞争力,适应飞速发展的经济环境,

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

二、应用权责发生制可行性分析

(一)有利因素分析

1、西方实践经验可供借鉴。西方引入权责发生制基础为我国预算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新西兰等国家率先对政府会计进行了改革。截至目前,包括新西兰在内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已经有超过半数的成员国在政府会计中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地引入了权责发生制。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对政府会计进行改革,逐步摒弃完全的收付实现制,一定程度上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或修正的权责发生制,给我国引入权责发生制提供了有益和有价值的借鉴。

2、国内理论研究提供支持。。同时,财政部也已经着手对政府会计改革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开研讨会、请国外专家来做讲座和到国外实地考察等方式开展了多方面的可行性论证和研究。

3、经济政治改革指明方向。预算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改革需要法律制度、组织机构、会计人员和技术设备等各方面的配套改革。虽然我国的政府机构设置尚不规范,国家正处于法制化进程中,法律法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修订,可能还不能满足全面彻底地权责发生制改革的需要。但党的十七大报告为我国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并且坚定了推进各方面的改革的决心。随着行政改革和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进行,应用权责发生制必将作为一种改革的方向与方法纳入国家改革体系之中。

(二)不利因素分析

1、理论的争论。预算会计应用权责发生制,具有收付实现制不可比拟的优点。权责发生制将是改革的方向和最终的选择。但伴随着新技术革命的产生而带来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优劣的争论。收付实现制以预算资金为核算对象,能实现对预算收入和支出的控制,确保各部门的预算支出不超过全部收入。收付实现制提供详细的现金流量信息,在评价政府对经济的影响时,现成的现金指标既能提供现实的信息,又使控制具有明确的针对性。而权责发生制在某些情况下却并不具备优势。特别是由于权责发生制无法避免的人为因素,使得预算也最终成了一种受制于理念的计量结果,因而为调节、粉饰财务状况提供了可能。

2、高额的成本。现有的收付实现制基础存在至今,一直存在会计处理方法简便、易于操作,数据处理成本低廉的优点。而应用权责发生制的改革,则要在研究开发、制度设计、人员培训、电算化系统建设和维护等方面进行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根据有关资料,新西兰审计署估计,在1987-1992年间,该国财务管理改革的总成本是1.6-1.8亿新西兰元,约占同期政府开支的0.1%。另据2002年在昆明召开的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研讨会专家的说明,加拿大的改革成本约为616亿加元,澳大利亚估计也有相近的支出。因此,在政府机构和部门中全面推行权责发生制,高额的构建和运作成本也将成为影响改革成败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3、传统的习惯。我国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已经有近50年的历史,在推进权责发生制的改革过程中,原有格局被打破,有可能出现部门或个人为了维护其自身局部利益,而对改革采取抵制、反对或拖延执行的行为。另外,从事预算会计工作的人员已经适应原有的处理方法,整体专业知识技能不强,观念还停留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为推进权责发生制而必须进行的教育和培训既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也需要一定长的时间。另外,债务评级机构等政府报表的使用人,对权责发生制会计报表的格式和内容也将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这些因素都将制约着改革的进行。三、应用权责发生制的基本思路

预算会计应用权责发生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借鉴国际改革经验、吸取教训,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转型时期,各种制度的建设还不完善,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也都有待提高,我国的权责发生制改革尚不具备“一步到位”的改革条件。因此,我国政府预算会计应用权责发生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有选择有步骤地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和修正的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经验,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预算会计核算基础和财务报告体系,使改革后的预算会计信息能更客观、准确地反映国家预算的执行结果,全面反映政府整体的财务状况和公共管理能力。

(一)建立新的政府会计体系

建立新的政府会计体系,不仅是对现行政府会计进行修修补补,而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对现行政府会计模式的根本性变革。现行的预算会计模式在体系上集总预算会计和单位预算会计为一体,在核算内容上集中于预算收支活动,仍然保留有比较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难以正确反映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财务状况。建立新的政府会计体系,应科学界定政府会计的核算范围。政府会计应以政府活动为核算范围,现行的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预算会计核算内容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包括那些并不反映为预算收支的政府资金活动。相反,不在政府活动范围内的资金活动则不属于政府会计的范畴。如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一些与政府活动并无直接关系的事业单位资金运动就不应该再包括在政府会计的核算范围之内。因此,可以考虑将我国的会计体系改为由政府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企业会计3部分组成。在构建新的政府会计体系的过程中,要参照国际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府会计准则,同时建立和完善政府会计制度,实行准则和制度并存管理。

(二)逐步采用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基础

任何一项改革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大都经历了小范围试点,或者是外部环境的逐步试点或者是改革内容的逐渐演进。国际上大多数国家政府预算会计运用权责发生制都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我国预算会计核算基础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的转换,可采用“由局部到整体”的原则,分步骤地开展。具体可分两步进行:一是先由目前的收付实现制过渡为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即以收付实现制为主,对某些会计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二是待条件成熟时,再由修正的收付实现制逐步扩展为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即以权责发生制为主,对某些会计事项仍然采用收付实现制。在第一步的改革中,主要的改革措施为确认期内已发生,但预计今后期间才会实际收付现金的交易和事项,以明确其权利和责任。对这类有明确期间的应收款项和应付款项,如应付转移款、应付借款、利息费用、政府员工养老金等,按权责发生制加以确认。鉴于这类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矛盾较为突出,故作为改革的首选对象。通过第一步的实施,可以实现对部分应计项目的计量与确认,相对而言,更真实地反映了财务状况,未来的现金需求和筹资需求也得以明确,也部分考虑了未来偿债能力,确认了政府及其机构所有的负债和承诺。这样的步骤既能弥补现今收付实现制预算会计对当前财政相关改革的不适应性,又有利于为后续改革打下基础。

(三)建立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从国际经验看,政府财务报告是一种全面、系统地反映政府财务状况的核算方式,也是披露政府会计综合信息的一种规范化途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现有的政府预、决算报告制度将难以满足各方面使用者的需要。将权责发生制运用到政府财务报告中,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财务报告制度,将是大势所趋。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需要设计规范的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准则,并正确设定政府会计的核算范围。比较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应当包括预决算情况的信息、国有资产方面的信息、社会保障基金方面的信息等,以保证政府财务报告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和可比性。为保证政府财务报告信息的可靠性,国外政府财务报告需要经过独立审计部门的审计批准方可正式递交国会和向公众披露。因此,我们也应建立与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相配套的审计监督制度。

(四)实施权责发生制预算

实施权责发生制预算是改革的最高层次。政府会计制度的改革是为政府财政管理改革服务的,其终极目的是为了改善和提高政府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预算是政府对公共资源进行管理的一个核心手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西兰等国家开始实行权责发生制预算,将其作为提高政府部门绩效、防范财政风险和加强政府受托责任的重要方法。很多国家认为,这一转变为提高政府财政效率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和更有效的激励。我国目前虽然尚不具备这一改革的条件,但是今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对财政管理水平要求的提高,也将向着这一改革方向前进。我们要在建立政府会计和向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转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教训,提供完善的政府会计核算基础,以推进权责发生制预算的实行。

参考文献:

1、楼继伟,张弘力,李萍.政府预算与会计的未来——权责发生制改革纵览与探索[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权责发生制论文范文4

一、经济学关于销售收入实现和确认的理论                

(一)经济学关于销售收入实现的层次      

销售收入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经营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企业会计准则一收入》,将“收入”定义为: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销售收入的获得过程是商品价值形成、增值和实现过程的统一。“销售收入的实现过程” 与 “销售收入的实现”在经济学上是有差别的。实现过程是指企业投入货币资金购买原材料,通过生产过程将其转变为产品;企业为产品寻找市场和用户,进行营销;发送产品完成销售并取得债权,直到最终收到货款的全过程。只要销售收入尚未到达终点,销售收入就仍然处于实现过程之中。只有当销售收入实现过程到达终点(即收回全部货款),才是真正的销售收入的实现。

由于销售收入的获得是一个过程,因此,销售收入在获取过程中可以分为三种形态:(1)处于产品形态的销售收入。指产品尚未发出,市场交换行为没有发生之前的销售收入。(2)处于债权形态的销售收入。指市场交换行为已经发生,并己获得了索取货款权利的销售收入。(3)处于货币形态的销售收入。指真正获得了货币资金的销售收入。经济活动完成程度的不同,体现了销售收入成熟程度的不同,也就是销售收入质量的高低。将货币资本的循环过程与销售收入的实现过程结合起来,我们不难发现并体会到企业销售收入的实现过程贯穿于企业资本循环过程之中。其中,处于最终的货币形态的销售收入成熟程度最高,它是经济活动完成的最终表现;处于债权形态的销售收入还需要完成收帐活动才能转化为货币形态的销售收入;处于产品形态的销售收入还需要完成必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才能被转化为债权形态的销售收入。。

 

(二)经济学关于收入的确认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当销售收入在其刚刚形成(产品完成)时,由于其质量层次低,存在着较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与它在经济上的最终实现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在这时我们没有必要对其进行确认与计量,而使其仍然以成本的形态存在着。当销售收入质量提高到一定的层会计毕业论文次,伴随于产品价值的不断增值,以及各种后续费用的明晰化和风险的弱化,这时我们就有必要对销售收入进行确认和计量。销售收入形态的变化及其成熟程度由低到高的过程为:产品形态销售收入一债权形态销售收入一货币形态销售收入。销售收入所体现的经营成果不仅表现在数量的大小,同样也体现在质量的高低上。因此,销售收入的确认不仅要确认数量,同时也需要确认其质量,其质和量必须同时并重。销售收入的确认,是指将处于某种存在形态和某种质量层次的销售收入在账簿中加以记录及在财务报告加以反映和披露的财务行为。人们常用“实现原则”来决定应确认的销售收入。经济学意义上的“实现”,就是指经济上的“真正实现”,即只有当货币资金真正完成了它的整个循环过程,才被确认为销售收入的实现;在商品变为货币资金时被确认的销售收入叫做“已实现的销售收入”,也就是货币形态的销售收入。

 

二、会计学中关于收入的实现和确认的理论,以及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的启示            

(一)会计学的收入确认原则             

收入确认在会计信息系统特别是在收益信息系统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企业目标和会计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表批评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报表提供者利用收入确认进行利润操纵和报表粉饰。传统会计的收入确认标准在会计理论上称为收入实现原则或收入确认原则,它是基于20世纪 50 年代以前的经济环境,它与经济学关于收入确认的理论是一致的。

在当时的环境下,毕业论文经济活动极为单一,绝大部分市场交易是钱货两清的一次性买卖行为。或者说,交易要么不发生,要么就一次性发生完成,与交易对象(商品)有关的风险和报酬的转移,也是一次性完成的,这样收入实现的时点比较容易甄别、确定。因此,传统收入实现原则强调,只有在收入的赚取过程已经完成、且收入是己实现(收到现金) 或可实现 (有收取现金的法定权利)时,才在账面上确认收入。

当时,国际上对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规定,对收入的确认除了必须符合确认的一般标准———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外,还应满足:已实现或可实现;己取得;收益过程基本完成。20 世纪 50 年代起,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步伐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就不断创新各种为顾客降低风险的交易活动,如分期收款销售、售后回购、售后回租、期权期货等。在交易创新下,各项活动很少是一次性行为,大部分交易活动都持续一个较长的时间段,甚至商品的交付、货款的清收也是逐期的,不再像传统交易下者的风险提高。。

同时,购买者承担的风险降低,而商品销售的收入确认标准。1982 年颁布和 1993 年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第 18 号———收入》认为会计学意义上的“实现”,也就是会计准则中规定的销售收入实现的标志。即销售已经形成,并满足了一定的确认条件:(1)如产品已经交付,劳务已经提供,销售方己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买者;;(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4)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时,就可以而且应该被确认为销售收入,而不论它在经济上是否己得到了真正的实现。用这种观点确认的销售收入,我们可以把它称作“已确认的销售收入”。

由此可见,会计学上 “已确认的销售收入”分为两种类型收入:一种是“可实现的销售收入”,包括债权形态和产品形态的销售收入;另一种是“已实现的收入”,指货币形态的销售收入。从销售收入质量的角度来讲,“可实现的销售收入”是一种在会计

--> 上予以确认,但在经济学上还未真正实现的收入。它的质量层次低于“已实现的销售收入”。会计学关于收入的确认,其优点在于:可以全面、及时、公正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缺点是企业的销售收入成为具有不同质量层次销售收入的混合体;重视了销售收入的数量,忽视了其质量,从而影响了对企业业绩的正确评价。就已确认的销售收入来计算本期损益,必然要超前交纳税金,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还有可能会虚增销售收入。如果公司销售的产品质量、规格有问题,发生销售退货,这时该笔已确认的销售收入就构成了虚增的销售收入,依据它去计算公司损益,就会虚增利润;即使没有退货,上述收入不是虚增的销售收入,在未到达“已实现的销售收入”的层次时,依据它计算本期损益也会导致公司利润超前体现。

 

(二)经济学相关理论对会计收入确认的启示                

。笔者认为,通过经济学关于收入确认的原则较为谨慎,对会计学中关于收入的确定也有一定的启发性:会计人员有必要对销售收入的质量层次进行区分,以求更为客观、贴切地刻画和表现企业经营的原貌。具体的改进操作方法为:在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总账账户下增设两个二级账户,即“己实现的销售收入”和“可实现的销售收入”,用以分别核算上述两个质基层次的销售收入,并同时在会计报表中列示。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真实、全面、及时地提供销售收入的信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科学性。

 

三、会计学中关于收入确认的方法以及方法的改进               

(一)会计学中关于收入确认的方法         

收入确认的核心问题是收入何时确认的问题,解决收入何时确认的一个前提是要选择适当的时间基础,对此通常有两种选择:1.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足以现金收到为标准来确认收入,以现金付出为标准确认费用。在收付实现制下,所有收到的现金都作为本期收入,所有现金支出都作为本期费用。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纯粹的收付实现制是不存在的,实际应用的是一种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即在遵循按现金收入来确认收入,现金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支出来确认费用的总体原则之下,对其它一些事项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加以确认。2.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又称应计制,是以权利和责任的发生与否作为标准来确认收入和费用。权责发生制是现代财务会计的三大支柱之一,正因为有了权责发生制,收入和费用确认中大量的应收、应付、预提、待摊项目才会存在,大量的估计判断程序才能得到应用。权责发生制还是收入实现原则、配比原则的基础,这三者共同构成了现代财务会计确认的基本原则。

 

(二)会计学中关于收入确认方法的改进             

权责发生制论文范文5

【关键词】 工业经济;新经济;会计目标;会计确认

回顾会计发展史,可以看出:社会经济环境和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要的变化,是财务会计学科发展的主要源动力。前者要求财务会计信息体系将日新月异的经济业务详实地反映出来,以体现和强化会计基本的反映职能;后者则要求财务会计满足信息使用者不断变化的信息需要,以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二者共同推动着财务会计不断地向前发展。

一、新经济事项对会计确认的冲击

当今世界殊。经济环境的多变,经济活动的繁杂,使得大量的经济业务无法在财务报表中得以反映,从而造成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不能完整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由是降低。如金融衍生工具、自创商誉及人力资源等事项已被列入现代会计的“十大难题”。

现代社会是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信息的及时提供是决策致胜的关键。大量网络公司的萍聚萍散,使会计主体假设失去了空间意义,使非持续经营的情况普遍存在。由于高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信息处理技术手段日益先进,会计分期假设不再成为必要;大量非财务事项的产生,使货币计量假设受到了质疑。 以会计假设为前提的现代财务会计框架模式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会计确认是会计系统的基础,所有经济事项进入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处理,进而生成有用的信息,都是从会计确认开始的。新经济环境之于会计的冲击首先即对会计确认的冲击。

现行会计理论和模式对现在新出现的若干“软资产”项目在确认上存在不可操作性。如无形资产范畴中的人力资产,在现行会计方法中没有将其确认为资产。但在知识经济形态中,由于人力资产将成为企业“经济利益流入”的主要源泉,应当构成资产主体,如不将其确认为资产,不仅不能真实地反映各经济主体的规模,而且还对收益的分配造成障碍。但如果将其确认为资产,其属性如何定义?与其相应的会计权益类要素如何设置?同时这类资产发生变动如何记录?此外,这类资产存在着会计计量上的难度。所以,现行的会计确认理论与外部经济环境的要求存在着差异。

在现行的会计模式下,除分期收款、外购商誉等极少数情况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确认外,权责发生制作为传统会计确认的基本原则,广泛地被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是与会计分期假设、配比原则等一脉相承,在其确认基础上进行费用与收入的分配。在基于网络的新经济下,跨期交易活动将被即时交易活动取代,跨期摊配问题及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问题将迎刃而解。收付实现制也许将更适合于网络经济的特点。

二、会计确认与会计目标

目前,许多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所公布的概念公告都支持美国提出的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会计目标也可以视为是“决策有用观”的表现。

从会计确认方面来看,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计人员在会计上不仅应确认实际已发生的经济事项,还要确认那些虽然尚未发生但对企业已有影响的经济事项,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

美国会计界所确定的会计目标,是建立在“有效市场理论”的基础上,即将相应的经济环境拟定为一个以高度发达的证券市场为主体的商品经济,企业的资本主要来自证券市场,企业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的主体是投资人和债权人。由此可见,决策有用性的会计目标是建立在“会计所依存的经济环境是以高度发达的证券市场中心”这一假设前提之上。

英、美等国及IASC等组织的概念公告认为对决策最有用的是关于现金流量的数额、时机和不确定性的信息(FASB,1978;ASB,1991)。从经济环境来看,决策有用性的会计目标和现金流动制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一致性:它们都是以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即证券市场)为依据的。在这种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上,有关现金流动的信息是进入市场的主体――股票和债权的持有者所共同关心的。

从理论推导来看,最能满足决策有用性的信息往往是关于现在和未来现金流动的信息。但与此形成悖论的是,无论理论界抑或实务界,依然因循守旧地强调权责发生制比收付实现制提供的信息更为有用(如FASB,NO.6)。

利特尔顿在《会计理论结构》一书中说:“从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来考察会计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肯定:未来会计思想与方法产生变革的可能性永远存在,这种革新将主要地受当时环境的影响……”一如商业的繁荣产生了收付实现制,产业革命促使权责发生制取代了收付实现制。会计确认基础的转变,固然需要会计系统内部的革新,但同时也来自于系统外部的需求。以决策有用观为指导的“需求导向型”的会计模式必然会随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而发展。

三、新经济下的会计确认

随着产业革命及股份公司的出现,权责发生制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并应用于会计实务。当今世界经济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量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大量高新技术的应用,以及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标志着世界经济正逐步从工业经济时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会计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会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新经济形态,有着多种定义,却都在表明一个事实,即它是与工业时代经济有着不同的生产方式。这种情形改变了工业经济时代以大量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投入占主导地位的格局,因而,也会影响到原有会计信息系统的模式。

世界经济变化速度的加快,要求会计有很强的反映能力,以多种形式提供灵活多样的适时信息;大量新兴金融工具的使用,加大了市场风险,要求会计提供更多的有关现金流量及未来发展趋势的信息资料。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改进权责发生制原则,并使之更好地应用于会计处理,显得日益重要。

(一)交易观向非交易观的转变

无论是收付实现制或是权责发生制,所反映的都是交易观,即在会计系统中只处理与反映那些对企业的经济利益确实产生了影响的交易或事项,而对非交易事项则不予处理与反映。这使一些已形成的权利或义务,由于没有相应的交易活动而无法进行确认。权责发生制会计立足于过去的交易事项,对未来趋势的信息不予反映,这样无疑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要。

从相关性的信息质量要求看,确认某些未来事项是必要的。但未来的事项受到若干因素的影响,而且若干的未来事项又相互影响。因而,未来事项在确认和计量上又的确存在着操作上的难度。

目前,国际会计界对未来事项有两种观点,即“第一事项观”(one-event-view)和“第二事项观”(two-event-view)。第一事项观将相互关联的两个事项中的第一个时点的事项作为确认未来事项的基准点,而第二事项观将不确定性经济业务中相互关联的两个事项中的第二个时点的事项作为确认的基准点。二者之间主要的确认标准关键在于对未来事项的确定性的认识不同:第一事项观倾向于放宽确认的界线,尽早的确认未来事项,而第二事项观则持稳健、谨慎的态度,对可能性问题的处理比较严格,倾向于推迟确认未来事项,只有当未来事项发生时才予以确认。

除却会计界的理论难题之外,企业管理者的意图、法律环境、技术进步等都能使未来事项的性质发生变化,它们也对未来事项的处理产生影响。其中管理者意图尤为关键。而管理者意图其实早已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之一了。例如企业购买股票,若管理者的目的是为短期获利,则作为短期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处理;若其旨在长期控制股权,应作为长期投资处理。但管理者的意图对其他人而言,是不可知的,而且某一个意图也不会造成资产或负债的增加,从这个角度讲,又不应将管理者意图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美国SEC前主席布雷登(Breeden)将由此产生的会计问题称为“精神分析性会计”(psychoanalytic accounting),确认的基准取决于采用“第一事项观”还是“第二事项观”。

美国会计学家索特(Sorter)在1969年发表的《构建基本会计理论的事项法》一文中全面阐述了以事项法(event approach)为基础形成的会计理论――这是相对于现有的“价值法”(value approach)会计而言的。按照事项法的观点来看,会计的目标在于提供与各种可能的决策模型相关的经济事项,会计人员的任务只是提供有关事项的信息,而让使用者自己选择适用的事项。由于当时向使用者传递分散的信息以及使用者自己加工信息都有很大的难度,因而该理论在提出的当时并未受到重视。但衍生金融工具等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事项法的应用提供了可能,事项法在未来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二)关于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

会计的主要目标是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无可否认,权责发生制在保证会计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但在另一些情况下,可能则不然。既然会计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相应的会计模式也应顺应形势的发展。未来的会计确认发展的方向应该是:

1. 未来财务会计的确认基础,将逐渐由以过去已发生的交易事项为主,转向以未来的经济行为、未来的经济利益或未来的机会与风险为主,或两者并举。人力资源、信息技术、衍生金融工具等将纳入会计确认的范围,即要将知识经济中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要素纳入会计运行系统加以确认。

2. 多种计量属性并存将是未来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用一种计量属性完全取代另一种计量属性,现在看来是不可能的。AICPA的《改进企业报告――顾客导向(Improving Business Reporting-A Customer Focus)》的研究报告(又称Jenkins报告)明确提出了未来的计量模式应是一种混合的模式(Mixed-attribute Model)。如对于一些特定资产、负债可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其他财务报表项目的公允价值信息则在报表附注中加以披露,使用者可根据需要而各取所需。

结语

会计学兼具双重学科属性:从会计学的理论属性看,它研究的对象是企业的经济活动,是一门社会科学;从会计学的方法属性看,它又是一门以严密的数学逻辑关系为计量原理的自然科学。

以自然科学的标准衡量会计学,会计核算中每个数据的计算都应在严密的数学规则下进行,这就要求会计学应该是绝对准确和真实的;以社会科学的标准来看,会计信息是在经历了一系列估计和判断的过程后得出的结论,它又不可能是绝对符合客观真实。会计确认的缺陷正是会计学作为社会科学的属性所决定的。

世界上本无绝对完美的事物,会计也概莫能外。无论权责发生制抑或收付实现制,孰优孰劣,它们都只是服从于会计目标的手段而已,我们所要不断追寻的只是如何让会计信息在经济领域内的“效用最大化”。正如收付实现制在经历了漫长的商业社会终于被工业社会下的权责发生制所取代,也许未来的新的经济社会所呼唤的新会计理论也将浮出水面,只是我们正身处“黎明前的黑暗”,所以众说纷纭,难辨真伪。而无论如何,会计确认理论都将在前人构建的基石上更上层楼。

【参考文献】

[1] 林志军等译. 巴其阿勒簿记论. 立信会计图书出版社, 1987.

[2] 海渥著,文硕译. 会计史.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9.

[3] 葛家澍,刘峰. 会计理论(《会计大典》第一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8.

[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0.

[5] 毛伯林,阎德玉. 财务会计(《会计大典》第三卷).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8.

[6] 葛家澍,裘宗舜主编. 会计信息丛书(第四辑).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7] 裘宗舜. 财务会计概念研究.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1.

[8]孟凡利,周经昌. 会计信息论. 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6.

[9] 刘峰. 权责发生制与现金流动制(博士论文打印稿). 厦门大学,1994.

[10] 林斌. 论不确定性会计(博士论文打印稿). 厦门大学, 1997.

权责发生制论文范文6

【关键词】 会计产权论; 产权束; 权责发生制; 会计要素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07-0021-03

雷光勇教授的“会计契约论”,其中心议题是会计是契约的集合体,会计的本质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产生的经济关系,记录的实质是这种经济关系的权利运动。会计产权论继承了会计契约论有关人与经济关系的会计本质,认为即使客观存在的自然之物也必须是转化成对人的需求有用性才能成为现实的财富,与人不发生关系(现实的和潜在的)的物质及其自然属性,对企业管理和会计并无直接意义。会计产权论比直接从经济活动或价值活动的角度更能反映出会计的本质。但产权论仍然没有对产权作出具体、清晰的定义。虽然,这一界定本身存在较大难度,但笔者依然尝试描绘出产权的轮廓结构,并用以指导对会计政策、方法的权利理解。

一、会计产权束的内涵

(一)产权关系是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

产权定义的讨论由来已久,至今没有权威的解释,但基本认定为产权是以现实存在的经济性质的财产利益关系为基础,表现并保护现实的财产关系,同时,作为权利制度,产权得到来自社会法律的肯定,是法定的权利。可见即使产权的法权关系也是由经济关系本身所决定的。本文以股份制企业为对象,探讨该类企业主要的几项经济关系及其产权关系。

1.所有者同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

企业的所有者按照投资合同、协议、章程的约定放弃对资金的永久占用权,企业依法可对股权资本金作长期(假定企业持续经营)自主调配使用,所有者则有权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利润分配,主要有:对公司事务程序进行的表决权、董事的任免权、公司终止后对剩余资产的分配权等。

2.债权人同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

企业的债权人按照借款合同的规定依法放弃对资金的暂时使用权,企业依法可对债权资本金在约定期限内享有经营权,并承担还本付息的义务。债权人则只有债权本息的索取权,无权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利润分配。

3.企业同其生产经营关系各方之间的经济关系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让渡了经济资源的所有权、经营权、专利权、使用权等,而平等交换来的原料、劳动力、资本、土地或法律等生产要素各方面的新权利。

(二)产权束

产权是一个比所有权更为宽泛,包含多方面权能的权利束。虽然所有权是产权结构体系中最基本的权利,但并非产权的全部内容。本文基于马克思产权权能结构理论,从股份制企业的主要经济关系出发总结出了三大产权权束:

1.所有权

这是主体把财产、资本或生产资料隶属于自己并具有排斥他性的产权权项,是由占有权及其派生出来的使用、处置、收益、分配权利组成的权利束。所有权是其他各项产权权项形成的基础,对其他各产权项的性质与行使状况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2.经营权

这是指会计主体实际运用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土地和劳动进行生产和与市场进行交易的产权权项,其实际意义在于获得了一定量的经济资源并创造利润或剩余价值的能力。这些产权权项具体包括:一配置权,企业可以按照经营特点、经营环境、经营阶段自由配置不同生产要素结构的权利,该项权利决定着企业未来的经营方向与盈利模式;二使用权(耗用权),企业有自由消耗生产要素的权利,该权利从配置权中分离出来,专门反映企业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权能的递减变化,该项权利决定着企业费用的形成内容与大小;。

3.收益权

这是权益主体要求对生产要素运营结果有权分配的产权权项,是以上诸种权项为基础形成的。具体包括债权人的固定求偿权、国家的征税权和股东的剩余分配权。

以上产权权束可整理成如图1所示的流程图。

二、会计要素和记账基础的产权解释

。其实会计处处都体现了产权观:例如,作为现代会计基础的复式记账法从记账符号到记账规则体现的是价值的流动与规模,但何尝不是体现了权利的流动与规模。会计的总体目标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这不正是权利利益本质的体现吗?会计假设实则是为形成相对稳定的权利交易环境而作的基本设定,会计政策又是企业权利偶合体中各权利方之间通过博弈达成的均衡约束的结果。本文将产权权束理论用于下面会计要素和记账基础的解释上。

(一)会计要素的产权观

。我国的会计要素概念体系仍处于不断修订和完善中,但无论作何修改和变动,要素概念中包含的关于权利的规定都应是其最基本的内涵。

1.资产

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该定义表明了资产要素的产权属性,反映的是所有权的一种隶属关系的占有权以及由此产生的支配权、经营权、处置权等;控制反映的是对资产的支配权、经营权等(不含占有权和处置权),企业获得这些产权权束是为了创造未来的经济利益,这正好契合了权益方的利益要求。

2.负债与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这个定义已经明显表明了所有权的产权属性。它与债权同属产权范畴,但权利转移时间上还有所区别:债权资本支配权是暂时性的转移,而所有权资本的支配权是永久性的转移(假设企业持续经营)。我们知道期限预示着风险:期限越长,不确定性越多,风险越大;反之,期限越短,风险越小。很明显,所有权属性的权利转移风险要高于债权属性的权利。从这个逻辑出发,所有者对等交换的权利应比债权人要求得更多,事实也正是如此。例如股东对企业有经营管理权、表决权、董事任免权、利润分配权、优先购股权、公司终止后的剩余资产分配权等;债权人通常只有对本息收回的固定要求权及其附带的限制约束权等。

3.收入、费用和利润

这三个会计要素其实是对前三个要素变动情况不同形态的描述。张强在《会计对象:权利和责任》一文中指出收入是企业实现商品或劳务交易,对对方交换标的的拥有权利(销售现款或债权)得以实现而导致的对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与此相对应,费用是商品或劳务交易的成立,企业对乙方交换标的拥有权利予以放弃而导致的对所有者权利的减少。利润为所有者权利增减变动后的最终结果。

(二)权责发生制的产权观

权责发生制的核心是按权利和责任的发生期作为确定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企业的收支记录并不以货币的实际运动为标准的事实已经证实权利是比价值更为本质的会计记账基础。

基层单位组织的经济活动千差万别,为了有效地将这些活动记录并披露出来,人们找到了货币这个一般商品的统一属性,于是会计就变成了一种看似纯粹的货币计量工作。但是,后来许多经济业务虽然未发生货币资金的收付,但却发生了相应的权责,还有一些经济业务虽发生了货币收付,却未发生与该笔资金相关的权责,到底该如何处理这些情况呢?如果按照收付实现制来确认事项的发生,记录将变得无比简单,可同时也发现许多问题。例如购置10年期设备,如果按照收付实现制确认该项设备的话,恐怕这10年就只会发生两笔收支:一是初始购置时的货币支付,二是报废变卖时的货币回收。但该设备相关的权责轨迹却远远大于这两点:比如所有权(含对设备的支配权、管理权、收益权等相关权束)的实际权能会随着设备的耗用逐渐降低(如自然或工艺折损、市场价值贬值等因素造成的)直至归零。如果不能将权利变动信息记录下来将会损失大量的重要信息,这与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原则是违背的。按权责的发生记录的会计信息无论是从信息数量、质量还是详尽程度上来说都比纯粹的货币收支计量更胜一筹。由此可见,会计实际上是以货币为依托,反映的是权利运动的真实轨迹。

总之,权责发生制以会计分期为基础是描述权利流转轨迹极为重要的一种制度,可以说该记账基础是产权关系理论在会计实践中得以运用的必要条件。首先,它统一了会计要素的确认基础——权责,使得企业的经济运行规律更符合产权交换规律;其次,权责的发生轨迹比纯粹的货币发生轨迹更为均衡,便于会计做定期汇总和配比,符合稳健性原则。

三、相关建议

会计产权理论不能只作为讳莫如深的理论研究,更重要的是要运用于会计计量、信息披露、企业决策等具体方面。因此,笔者建议会计基本前提应增加一项——产权价值。目前的货币计量只强调了计量单位或计量形式,而产权才是计量的实质。任何经济业务都应该假定是在合理合法的两项产权束交换为基础之下发生的,经济关系的实质是权利约束关系,经济活动是产权运动的结果。会计对象最终可解释为会计主体在持续经营过程中分期用货币单位计量出来的产权价值。

【参考文献】

[1] 雷光勇.会计契约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 张强.会计对象:权利和责任[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1).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