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绝对数量上来看中国是拥有数量最多的国家,但同时中国也是旅行社行业竞争最为激烈的国家。。实际上任何一家企业都是从小做大、做强的,没有一家企业一进入市场就是行业的“帝国”。因此,中小旅行社要做大做强首先应发现自己的问题;旅行社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有点乱,这不是某一家旅行社能改变的。旅游者在逐渐地“摆脱”旅行社,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出游总人次中只有约百分之五的游客会参加旅行社的观摩团观光,这个比例还在不断减小,为什么?旅行社的数量在增加,这就造成了旅行社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什么?是我们这些大大小小的旅行社既不注重产品开发又不重视产品质量所造成的,每一个参加过旅行社组织的观摩团的游客都有或多或少的不满,即使是一些VIP观摩团也是如此。
旅行社不是不可以提供低价游产品,但是旅行社在向游客提品时应明确告知旅游者他们所购买的旅游产品的实际情况。在部分省市甚至存在零负团费操作,这更加造就了旅游者的不理解。今年“十一”黄金周旅游人次达到了创历史的1.78亿,但很多旅游者却把国庆节形容成“国庆劫”,可见旅游者对旅行社提供的旅游产品有多么的不满。综上所述,中小旅行社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一)对旅游者的旅游感受不够重视也就是旅游产品质价不相符(二)旅行社在经营过程中产品过于单一(三)旅行社没有真正认清当前行业形式(四)旅行社在经营过程中忽略了诚信(五)旅行社在经营过程中仅仅围绕价格做文章。
二、中小旅行社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很多旅行社内部业务规范方面没有严格界线,有些票务部人员也可以操作地接团和组团,同样组团人员也可以做地接,地接部计调也可以做组团,甚至导游部人员也可以操作地接团和组团,表面上看是各显其能为公司拉来业务,实际上易造成旅行社内部的不良竞争甚至形成员工间关系紧张;其次,旅行社对一线导游服务人员管理缺乏明确制度,对导游员的工作不够重视。只是在导游“砸团”后才会对导游有所惩罚,而对导游工作表现好时没有奖赏。带一些经济型旅游团,导游员大多要交“人头费”,对导游的生存状况采取漠视的态度。导游被称之为三无人员“无底薪、无社保、无安全保障”,在业内导游状况有曰“领导贵族化、游客祖宗化、上班日夜化、加班无偿化,想改变简直是神话”,虽然有点夸张,但也不实为很多导游的真实感受;再次,中国旅行社业最大的弊病在于以OP(即Operator,也称计调)为核心,OP集诸多功能于一身。西方一些成熟的大型旅行社是严格按照流程分工,每个环节都有不同的人员负责。。一方面,个人资源的积累在旅行社经营中占据了很重的成分,几个人甚至一个人就可以负责旅行社从外联、组织到计调甚至接待的所有业务环节;另一方面,也使得企业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很容易地转化为个人资源,也就是业内常说的所谓“富了和尚穷了庙”。这种高度依赖于个人资源而不是完善的业务分工和流程的做法,导致旅行社被“架空”、“挖空”。
三、中小旅行社如何运用网络来丰富经营渠道
目前,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旅游企业是运用传统的商业模式,旅游电子商务系统方面基本上还处于初级阶段或呈空白状况。一般的旅行社电脑主要用途,只不过是进行内部的旅游行程编排、财务核算、单机一般数据处理等,信息服务能力非常差,电子商务没有发展起来,完全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即使使用网络来操作旅游业务也仅局限于B2B式的团队业务操作,而不是B2C式的散客报名交易。。目前,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非常惊人。以美国为例,2005年全美在线旅游市场增长19%,达到291亿美元。在线旅游销售收入占2005年旅游市场收入的30%,而2004年这个比例是25%,2003年为21%。直接提供在线服务的旅游供应商收入增长27%,达到325亿美元。二是销售规模和收入所占比例大,美国的在线旅行市场在2005年有620亿美元的规模,而到了2009年,在线旅行市场规模将达到910亿美元,占旅行总体市场的50%,即美国旅游服务约1/2都将在网络上进行。所以作为中小旅行社首先要重视利用网络,那么作为实力较弱、人力资源较匮乏的中小旅行社该如何抓住网络平台来开发旅游产品的交易呢?随着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不断深入理解,“全包价”的旅游产品在不断地被“半包价”“小包价”旅游产品所取代。;。
四、中小旅行社的中应加入一些新的元素
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再也不能仅仅是旅行社管理的口号。“照顾好你的员工,照顾好你的顾客,就会得到市场对你加倍的照顾”-----这是适用于所有企业的一条经营管理的“黄金法则”,可见我们的员工和我们的顾客一样重要。“没有富于人情味的管理,就不可能有富于人情味的服务”---旅行社尤其要对一线导游人员重视,现在很多旅行社的导游员都是在一家公司干了两年就转到其他旅行社干或转做兼职导游,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得到旅行社应有的重视。一个优秀的导游员比一个优秀的外联人员更可贵,而在很多中小旅行社老总看来外联人员可以直接拉来客户为公司创造价值却忽视了一个好的导游为公司树立的良好口碑。
。陈月华(2008)[1],伍建海(2009)[2],刘晓洁等(2009)[3],任春红(2010)[4],黄葵(2010)[5],李云(2010)[6]等对项目教学法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李维秀(2008)[7]提出引入“基于项目的团队学习”教学模式,并通过设置高度实践性的教学项目引导学生进行以团队协作为基础的自主学习;吴丽云等(2009)[8]探讨了参与式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娜,张颖辉(2010)[9]对作业教学法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孙素(2010)[10对案例教学法的优势、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分析。此外,何向等(2007)[11对《旅行社经营管理》的实验课程建设进行了相应的研究。曹华盛(2008)[12,蒋艳等(2009)[13,刘蕊等(2010)[14从参观实习、专题调查、情景模拟、团队作业、创业大赛、管理软件等方面对该课程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综上所述,对《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等方面,而对课程建设的其它方面如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等的研究凤毛麟角。
二、山东工商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建设现状
山东工商学院,原名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始建于1985年12月,2003年2月更为现名。是一所教学型、多科性、有特色的财经类高等学校。依托山东省“九五”、“十五”、“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企业管理,山东工商学院于2001年获批旅游管理专科专业并开始招生,为烟台市最早设立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2006年获批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2009年9月,旅游管理成为山东工商学院重点扶持学科,形成了资源开发与管理、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产业经济与政策三个研究方向;依托旅游管理专业和学科建设,2011年获批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为山东省首批获得教育部审批的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从专科招生开始,《旅行社经营管理》一直是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之一,但该课程长期停留在应付教学的状态,课程建设相对滞后。2009年7月,《旅行社经营管理》成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经过近2年的建设,现已形成5名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整体教学效果优秀;主持编写《旅行社经营管理》教材一部;获批课程建设为主题的校级教研项目2项;积极探索适合本课程特色的教学方法;积极进行教学手段改革;建立了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2处;形成了不断更新和完善的多媒体课件,试题库和案例库;。
三、对《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科学地进行课程定位与设计
课程定位是指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目前很多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仅从整体角度都把《旅行社经营管理》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必修课,而未能考虑到专业方向的细分。山东工商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细分为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两个专业方向,而有的院校中还细分出会展管理方向、旅游房地产方向、国际旅行方向等。针对这种方向划分,《旅行社经营管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更适合作为限制性选修课程出现。此外,一些研究型的高校将《旅行社经营管理》定位为纯理论性课程,主要以理论学习和课堂讲授为主,不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脱离了行业发展需求。笔者认为《旅行社经营管理》的定位应该是:一方面通过探究性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旅行社经营管理的基本原理、规律和方法等;另一方面在课程中始终贯穿素质培养的理念,使学生能熟悉旅行社经营管理运作并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基于上述定位,可以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为: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将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和旅行社经营管理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系统了解旅行社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特点和旅行社经营管理的一般规律,熟悉旅行社经营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国内外相关旅行社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可以参与旅行社经营管理实践,具备分析解决旅行社经管管理中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提升教学效果,该课程需在学生系统的学习了管理学、经济学、旅游学原理等学科基础课后开设,最好是在学生专业实习结束后开设。因此,将《旅行社经营管理》设在第六或第七学期开课较为合理,总课时控制在48学时之内。
(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合理分配学时
《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应遵循如下三个原则:一是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教学内容。二是依据旅行社行业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如2009年5月起实施的《旅行社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为旅行社经营管理带来诸多变化,这就需要在教学内容上对以往的教学大纲进行更新,并相应增加学时。三是根据该课程的前导课和后续课的开设情况合理选择和调整教学内容。如在《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开设之前,学生已系统地学习了管理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企业战略管理等课程,因此在讲授相关章节,如旅行社组织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战略管理等时,可相应减少该章节基础理论的导入时间或者采取案例教学、讨论法直接切入正题,进而减少学时分配。若上述前导课并未开设或学习效果不理想,则应相应增加相关章节的学时分配。若《旅行社经营管理》的后续课程中有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课程,在设计或讲授相关章节时,也应考虑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学时分配合理。为保证课程讲授内容的一致性和同步性,课程组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共同编制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如能实现课程组每位成员分别承担相应章节的教学工作,则教学效果将更为理想。
(三)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1.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法。。例如,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组织学生模拟策划一条旅游线路(可选择自己的家乡、喜欢的城市或由教师指定目的地)。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线路策划,将班级学生分为4到5组对策划方案进行演示,并由授课老师进行点评和小组互评,将理论学习与能力训练结合在一起。。
2.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研究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并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旅行社战略管理一章中,为学生提供基本资料和数据,让学生用SWOT方法分析某一旅行社的现状和问题,并引导学生为其提供相应的发展战略。
3.课堂辩论与交互式教学。组织多次课堂辩论,讨论的议题包括旅行社在旅游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旅行社和饭店企业的关系,导游人员的薪酬设计与职业枯竭问题,旅游线路策划与设计、旅行社发展战略等有争议的问题。学生在对这些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的过程中,激发了学习潜能,明确了学习目标。教学中还应注意采用多种交互式策略,如课堂教师提问,鼓励或指定学生提问,学生就某个知识点进行主题发言后老师点评等。
4.个性化学习与因材施教。由于之前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开设,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有意识地鼓励优秀学生选择部分探索性、创新性的相关主题作进一步的探讨。如针对新《旅行社条例》的出台,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对我国前后四次旅行社管理条例的变化进行分析和总结,并针对当地旅行社业的发展提出一定的建议和对策。而对于学习较差或学习兴趣较低的学生,教师也应加强与学生的双向沟通,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重视团队建设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课程改革;实施
一、课程改革背景
(一)中高职衔接的宏观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2011年教育部的《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中高职衔接,特别是“课程衔接、培养目标衔接、专业设置衔接、学习制度衔接”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从国家出台的系列政策文件看,中高职衔接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中高职衔接的现实需要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中高职衔接能否有效推进,关键取决于课程的衔接。但从实际操作层面上看,中职与高职学校缺乏沟通,各自构建课程体系,造成专业课内容重复、文化基础课脱节,教育资源浪费[1]。例如广东省于2010年在部分院校开展中高职三二分段培养试点工作,旅游管理专业也被列入其中。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自2012年起来开始对中职院校生源实行单独招生,两年来,通过追踪调查,学生普遍反映一些专业课程的知识点、技能点重复,学习兴趣不浓,纯粹为了学历而被动学习。任课教师也感觉到中职来的学生不好教,教学活动难以开展。《旅行社经营管理》作为和旅行社行业对接最紧密的一门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广东省内的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里基本都有开设,是中高职衔接课程的典型代表。为了进一步适应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工作,亟需加快课程特别是核心课程的衔接改革与实施。。
二、课程衔接的原则与方法
(一)厘清旅游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别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其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而后者的人才培养,则定位于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虽都是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培养的是经验层面的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策略层面的技能型人才[2]。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面向旅行社、旅游景区等行业(企业)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根据中职和高职的层次区别,中职学段应培养具备导游服务、旅行社业务操作、景区服务等职业能力,具有继续学习能力的初、中级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职学段应培养具备导游服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经营管理等职业能力,在旅游服务与经营管理第一线的中、高级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能人才。
(二)对应职业成长路径区分并选择课程内容
在中高职衔接背景下,必须了解旅行社等旅游企业人员的职业生涯路径,将实际工作中的岗位层级与人才培养的层次相对接。依据岗位定位的高低,来区分中高职培养目标的高低[3],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中职和高职培养的人才在就业中的竞争与冲突,例如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都培养导游人才,在求职时,中职和高职学生没有明显的层次差别,甚至出现中职生动手能力更强的现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进一步适应旅游行业发展转型升级的需要。随着《旅游法》、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法律和政策的出台,对旅游服务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必然提升了旅游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因此,在构建高职课程体系时,不仅要遵循认知学习规律,考虑前导、后续和平行课程的设置及关系[4],还要遵循一定的职业成长规律,考虑学生毕业后及未来5-10年的职业生涯。
(三)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序化课程结构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是断层的,由于缺乏对职业教育的整体思考,以致同样一个专业,高职院校学生的技能甚至还不如中职学校的学生掌握得好[5]。在中高职衔接课程内容的序化上,应当做到知识与技能由浅入深,逐渐提高,在课程开发中以高职教师为主体,中职教师和行业企业充分参与,采取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设计,设置难度较高的项目活动,使学生实现经验技能到策略技能的转变,实现中、高职对技能人才培养的衔接,进行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衔接改革与实施
(一)联手中职院校,广泛调研行业企业
为了有效推进中高职课程衔接工作,中职与高职对接、专业与行业对接必不可少。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在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的指导下,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广州市旅游商贸学校、广东省旅游协会等省内20多家旅游院校和单位,对全省62家旅行社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工作。一方面了解中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职业生涯路径,另一方面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及其岗位设置和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
(二)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我们对全省受访旅行社提供的信息进行了归类,社内岗位设置有24种,其中,导游、计调、销售时出现频率最高的岗位。结合学生就业主要方向,我们将旅行社的业务岗位划分为导游(含领队)、计调(含票务、签证、策划)、销售(含前台、团队销售和电子商务)和客服四大类,并同时对每一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能力要求、知识要求、素养要求进行了具体分析。例如,旅行社中的计调岗位分析情况如表1。
(三)确定岗位分级
一般来说,行业企业对于中高职学生的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都是一样的,但有不同的层次需求。根据行业专家的意见,中职和高职学生在岗位发展路径及职业能力的学习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职业院校应该据此为中、高职学生设置内容有所不同、层次有所差别的课程内容。因此,我们根据岗位工作难易程度的递进关系以及同类岗位从业人员职业生涯发展路径进行了岗位层级分析,得到I级至VI六个层级,并与相应的学历层次要求、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相对应。以旅行社中的销售岗位为例,见表2。
(四)职业能力分析
为了进一步厘清旅行社岗位任务和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我们通过头脑风暴法让行业专家各抒己见,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最终按照“工作项目———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的结构形成系统的职业能力分析表。以旅行社计调岗位的“设计旅游产品”这一工作项目为例,其对应的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及学习水平如表3所示。
(五)确立典型工作任务,完成课程转换
以上步骤可以说是对课程内容的解构,接下来就是需要将职业能力转化为教学单元,将相关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具体的学习目标,实现课程内容的重构。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法,并根据旅行社各岗位的工作难易程度的递进关系,结合上述的职业能力分析表,我们将高职学段的《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确定为“模拟组建旅行社”、“设计旅行社产品”、“计调业务管理”、“客服业务与管理”、“提升导游质量”、“旅行社员工招聘与绩效管理”六个基本项目,并将每一项目需要完成的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一一对应,制定相应的教学单元、课程标准和教学标准,既明确了高职学段学生的学习目标,又体现了与中职学段的层次差别,促进了课程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我们仍以“设计旅行社产品”这一工作项目为例,共设计了三个学习情境,在比较中逐步教会学生从最简单的产品设计直到要求最高的主题旅游产品的设计。
四、构建课程教学评价指标并予以实施
课程教学评价不仅为教师授课提供一定的参考,也是用于检验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标准。《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学评价可由平时考核(60%)和期末考试(40%)两部分构成。平时考核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项目考核等。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考试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其中,项目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项目过程和项目结果。本课程共6个项目,每学习完一个项目均进行相应项目的考核,各项目考核成绩加权累计为学生平时成绩,各项目权重见表5。项目考核评价由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组成,以“项目二设计旅行社产品”为例,其具体考核内容和标准见表6。
五、课程衔接改革后的变化
通过以上工作步骤,重新构建了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旅行社经营管理》较之衔接前的课程方案也发生了变化。
(一)课程性质的变化
该课程在中职学段由原来的专业核心课程成为专业方向课程,在高职学段仍是专业核心课程,突出了高职院校在专业核心课程衔接中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定位的变化
该课程在中职学段以培养客服助理及客服员、实习导游及初级导游、销售助理及销售员、计调助理为主,在高职学段以培养客服主管、中级导游或领队、资深销售、计调员为主,突出了培养目标的差别和层次。
(三)课程内容的变化
该课程在中职学段侧重于一线岗位的基础操作内容,在高职学段侧重于一线岗位的综合业务操作内容和基本管理,体现了该课程在不同学段的能力要求差别,例如在中职,学生只需熟悉旅行社产品,并知道针对目标市场怎样进行推介销售,这是属于“怎样做”的技能;而高职学生则需要针对目标市场设计旅行社产品,并制定营销推广计划,这是属于“怎样做更好”的技能。这些变化恰好体现了中职与高职课程的区别,也有利于教师在课程教授中明确教学目的和内容,避免中高职衔接后课程资源的重复与浪费。
六、课程衔接改革实施中的几点建议
(一)共建中高职衔接平台———旅游职教集团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注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广东的中职和高职院校在这方面都有各自比较显著的成绩,但在中高职衔接问题上,双方交流甚少,甚至互不来往。中高职衔接工作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也是未来广东省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课程衔接更需要一个长效平台,有力推进。构建以高职院校为龙头、中职院校和旅游行业企业广泛参与的旅游职教集团,对于促进中高职课程衔接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还有利于促进双方在招生、专业建设、师资培训、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等方面的交流并使其常态化。与此同时,旅游职教集团还可以成为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融合的平台,成为旅游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有效途径。
(二)开发中高职衔接教材
从现行的《旅行社经营管理》教材来看,主要存在两种现象。一是编写体例上,仍是按照传统的知识结构和学科框架模式,如“旅行社导论”、“旅行社产品”等章节内容,与普通中等或高等教育教材几乎一样,未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二是一些教材虽已按照工作任务驱动和项目教学架构教学内容,但未针对中高职衔接问题进行一体化课程建设,没有层级和梯度的区分,体现不出知识和岗位能力的渐进、深化与提高,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师授课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建议以高职院校为主,联合中职院校和企业人员,根据课程标准共同开发针对性强、实用率高的教材资源。
(三)调整教师心态,努力完善自我
长期以来,受中国教育政策和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处于普通中等学校之后,升入高职院校的中职生源素质落后于普通高中生源。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应该具有正确的认知能力,调整心态,提高教学效能感。首先,不能有歧视心理,认为中职生低人一等,反而应该树立信心,认识到他们是来自中职院校的精英,有着良好的专业技能基础;其次,要掌握学情,不能一下课就走人,而是要走到学生中去,加强沟通和交流;最后,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加强与中职院校教师的沟通交流,学习他们在学生管理、专业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发挥自身的个人魅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四)建立课程衔接的评价机制
广东省中高职衔接工作开展以来,在全省众多中高职院校产生了较大影响,第一批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研制工作已基本结束,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理论上,这些科研成果应作为教学标准依照执行。但在实施中,由于受各校政策和教师个体教学风格的影响,这些成果能否有效转为教学实用工具,一来需要靠时间证明,二来更需要通过教育部门或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课程衔接的评价机制,用来检验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孟源北.中高职衔接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徐国庆.高职课程的职业性与高等性[J].职教论坛,2007(22).
[4]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我国也越来越被世界熟悉和认可,使我国旅游业步入了加快发展的快车道,市场潜力十分巨大。经营管理效率是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旅行社在经营管理还不符合形势发展的需要,效率不高的问题比较普遍。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旅游行经营管理水平的研究分析,提出旅行社必须通过提升自身素质、造企业文化、实施品牌战略、推动营销创新来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关键词】
旅行社;经营管理效率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旅游产业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特别是随着我国消费观念、消费结构的深刻变化以及人民群众消费能力、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经营管理效率直接决定着旅行社的生存发展和做大做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旅行社必须着眼于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充分认清当前旅行社经营管理方面的制约因素,有的放矢的加强和创新经营管理,不断提高旅行社经营管理效率,为提高旅行社市场竞争力创造有利条件。
1 旅行社经营管理效率制约因素分析
1.1 缺少创新产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云南、海南等地区已经成为支柱产业,各地都在竞争开发旅游产品,为旅行社推动旅游产品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从现实情况看,我国旅行社缺乏旅游产品创新动力,特别是一些中小型旅行社缺乏旅游产品储备,往往采取“分蛋糕”而不是“做蛋糕”的方式,追随市场潮流,进行简单模仿,使旅游产品缺乏生命力,往往不到一年时间就会成为“过去时”,旅行社不得不继续新的模仿,大大降低了旅行社的经营管理效率。
1.2 缺少规模经营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旅行社行业不断壮大。据国家旅游局《2012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全国纳入统计范围的旅行社共有24944家,但70%以上都是中小旅行社,具有较强竞争实力、创新能力的国际化、现代旅、产业化旅游集团凤毛麟角。各旅行社之间还没有建立“竞合”机制,缺少沟通和合作,存在着严重的恶性竞争,没有形成突出特色、相互合作、错位竞争的良好市场竞争机制,导致旅行社只能从各自实际出发进行区域性、季节性经营,无法对全国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必然导致经营效率低下。
1.3 缺少规范管理
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是提高旅行社经营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由于我国大多数旅游社规模较小,绝大多数都没有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水平受到局限。一些旅行社“小农意见”比较严重,缺乏对企业长远发展的规划和设计,只是走一步看一步,哪条线路好就干哪条。还有一些旅行社在管理方面“家族式”问题突出,不注重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无论是管理人员、财务人员还是营销人员都由亲属担任,导致专业化水平不高。还有一些旅行社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缺少培训、考核、激励和奖惩机制,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被动应付,效率低下。
1.4 缺少营销策略
在旅游业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营销策略显得尤为重要。但很多旅行社特别是中小旅行社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市场调研、分析、决策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特别是由于一些小个企业由于资金不足的瓶颈制约,无法在旅游产品营销方面投入资金,只能进行简单的发传单等方面进行营销,缺乏旅游产品宣传渠道创新。。
2 提高旅行社经营管理效率的对策建议
2.1 大力提高自身素质,推动管理创新
要把加强管理作为提高企业自身素质和经营管理效率的重要基础,积极推动管理创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管理体系,制定符合旅行社自身实际的内部管理制度,强化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摒弃简单型和实用型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从专业化、系统化、职业化出发,破除任人唯亲的“家族式”管理方式,大力加强旅游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考核、评价、激励、监督体系建设,加强岗位目标责任制建设,提高员工开展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财务管理方面,要加强财务的规范化动作体系建设,聘请专业财务会计人员,实行财务信息化管理,加强财务成本控制,增加现金流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2 大力打造企业文化,推动服务创新
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元素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旅行社必须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打造符合旅行社实际、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企业文化。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创新服务理念,体现服务特色,加强旅行社品牌、标识、装修、服装、服务等标准化、特色化建设,切实通过文化元素提升企业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特色化旅游服务。要加强对旅行社远景发展目标的规划设计,加强员工职业规划,并将旅行社的远景目标与员工的职业规划紧密结合起来,为员工成长和发展打造平台、创造机制,以企业独特的价值体系凝聚员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向心力,激发员工创业、创新、创造热情,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2.3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推动产品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高旅行社经营管理效率,必须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积极探索有利于创新旅游产品的工作运行机制。要着眼于满足市场需求、扩大市场份额、延伸旅游产业链,加强市场调研和分析,充分挖掘目标客户群众,找准市场需求定位,不断开发和创新旅游产品,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要加强旅游产品“储备”,大力实施“品牌经理”制度,聘请具有较强品牌打造和创新能力的专家学者和旅游人才,不断挖掘客户群众,创新旅游产品,使旅行社能够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推动新的旅游产品,形成“创新-淘汰-再创新”的良性特征,使旅行社始终走在旅游产品的前沿。
2.4 大力拓展宣传载体,推动营销创新
营销管理和创新,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重中之重,好的营销策略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旅行社必须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载体,不断加强宣传工作力度,以创新性的营销手段提高经营管理效率。要积极探索投资少、见效快的宣传方式,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杂志等媒体宣传和推广旅游产品,又要加强与酒店、运输等旅游上、下游产业链的合作,共同宣传旅游产品。要着眼于提高旅游产品营销整体水平,加强旅行社行业组织建设,积极打造“旅游产业联盟”,积极推动旅行社集约会、集聚化、集团化发展,提升旅行社整体竞争实力,加强交流学习,形成“竞合”机制,提高整体经营管理效率。
3 总结
在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旅行社必须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借势而上,乘势快上,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提升服务意识,强化经营管理,大力提高自身素质,大力打造企业文化,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大力推动营销创新,通过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提高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付鞍安.旅行社经营管理危机及其对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7(02)
[2]曾文标.加强旅游社全程服务质量管理提高游客忠诚度[J].经济师,2006(01)
[3]程晓根,张武根.我国中小旅行社经营管理浅析[J].消费导报,2008(12)
[4]吴鸣岐.我国旅行社业发展新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09(02)
[5]胡智斌.关于旅行社经营管理的有效措施探讨[J].中国商贸,2011(02)
关键词:旅游心理学;作用;运用
旅游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由于旅游业的发展,使人们逐渐认识了解以及意识到旅游心理学对旅游经营中的影响力之巨大。本文将会引导大家去了解何为旅游心理学,旅游心理学的作用是什么,还有旅游心理学怎么运用到旅行社员工身上来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1 旅游心理学的概念
旅游心理学是心理学科领域的一个新的分支,它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把心理学研究的有关成果和原理以及研究方法运用到分析.了解旅游这一现象。
旅游心理学,一方面研究旅游者的心理活动及其客观规律,其基本目的就是解释人们为什么旅游.影响人们旅游决策的因素是什么,以及怎么做出这些决策的;另一方面研究为旅游者服务的旅游企业的管理如何通过调整人际关系.激励动机.提高旅游企业的管理水平,使之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旅游心理学既属于旅游科学范畴,又属于心理科学范畴。从用于开发旅游业而研究人们的旅游行为而言,属于旅游科学;从把心理学的原理延伸用于研究旅游者的行为和心理而言,又属于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
2 旅游心理学对旅行社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2.1 研究旅游心理学有助于旅游业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质量
学习和研究旅游心理学对于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心理品质,提高旅游服务的整体水平,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服务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旅游业从业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技术水平的高低。良好的服务态度是提高服务质量的思想基础,精湛的技术水平是高质量服务的技术保障。这些都与人的心理品质有关。。通过对旅游心理学的学习,旅游企业工作人员可以正确地了解自己,控制自己的情感,培养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助于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旅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对象。旅游者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衣食父母”。没有旅游者,旅游业就不复存在。赢得旅游者参与的多少是衡量旅游企业兴旺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要提高服务质量,首先就要了解旅游者的心理,掌握旅游者的心里活动及规律。。由此可见,学习和研究旅游心理学为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奠定了基础。
2.2 研究旅游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旅游企业经营和管理水平
旅游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争夺客源市场,是争夺旅游者。旅游心理学可以在理论上指导旅游企业了解旅游者心理及变化势态,从而制定如何吸引旅游者,如何争夺客源的策略。旅游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对市场环境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以制定切实可行的短期或长期的营销策略。旅游心理学揭示的原理和规律可以帮助旅游企业分析旅游者的心理趋势,了解旅游者的需要和变化。旅游企业可以据此开展有针对性的旅游促销宣传,吸引旅游者;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走向,不断调整经营方针和策略,提高经营效果。
旅游企业内部管理状况也是旅游企业能否在广大旅游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旅游心理的学习和研究,可以了解旅游者的需求和动机,知觉,学习,个性,态度等因素对其旅游决策影响的心理学知识,使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内部管理部门可以更有针对性,预见性地做好行业管理和经营管理工作,提高旅游业的管理水平。
2.3 研究旅游心理学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安排旅游设施和开发旅游资源
旅游设施和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要将其变为现实的旅游产品的一部分,其前提是这些设施和资源要被广大旅游者所接受,所利用。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安排旅游设施和开发旅游资源时遵循旅游心理学所揭示的原理和规律,安排旅游设施和开发旅游资源都应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为前提。如果不考虑旅游者的需要,盲目安排旅游设施和开发建设旅游景区,景点,那么这些设施和资源,就不会为广大旅游者所接受,因此,就不一定会有旅游者光顾,必然导致人力,物力的浪费,使旅游设施和资源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成功的旅游产品在设施设计和资源开发上都十分注意考虑旅游者的心理因素,使旅游者通过旅游活动在心理上得到极大的满足,获得美好的经历。
3 旅游心理学如何运用于旅行社企业员工
旅游者能否获得满意的旅游经历离不开旅游企业员工的努力。人是有感情的,人与人之间又是有差异的,旅行社管理者应该学会从不同的方面把握员工的差异,控制好员工的情绪,对员工实行差异化管理,做好员工的心理保健工作。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实现员工、顾客、企业的“多赢”,形成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旅行社的管理者可以从一下几方面着手:
3.1 深入了解员工的需求
了解员工的需求可以通过平时的沟通、会议、员工的抱怨、调查问卷等形式。只有深入了解下属的需求,我们才能有效地激励他们,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员工是企业工作的实践者,我们要重视员工的作用,满足他的需要,共同为企业取得发展。
3.2 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制造宽松,和谐自由的气氛;办公/现场整洁温馨;团队成员相互帮助,精诚合作;人际关系简单明了;敢于尝试,不会受到指责;微小的进步和成绩都获得上司和同事的认可和赏识。因此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是我们中基层主管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才能使员工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创造更大的价值来。
3.3 认可与赞美
人的天性是喜欢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赞美,员工的微小进步,我们应该及时给予真诚的认可与赞美。只有重视他们的点滴成长进步,他们才更有信心去积极进取,使自己得到长久发展。
3.4 促进员工成长
在工作中不断得到成长,是绝大部分员工的期望,作为主管,帮助员工不断成长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员工是企业的重要组成成分,员工成长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期望与骄傲。
4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1]陈筱.旅游心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贾静.旅游心理学.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参与性教学方法是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支撑下,突出受教育者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参与和体验,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解决知识传递过程中的相关疑问。本文通过参与性教学方法在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旅行社经营管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探讨了参与性教学方法的可行性与实效性,通过指导和鼓励学生对课程相关内容的参与,不断提高其对知识点的认知和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1 参与性教学法概述
参与性教学法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愿望,以学生为主体,以自觉性和选择性为特征的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学习的真正乐趣和共同探求知识的幸福。其内涵是学习主体民主、平等;其理念是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其条件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参与性教学的核心内涵是民主和平等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作为媒介,学习内容作为目标客体,教师和学生作为参与主体。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思维共振,共同创造教学效果的实践活动。通过学生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阶段的参与,实现学习过程从“他控学习”到“自主学习”的根本转变。参与性教学的基本理念是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掌控者,教师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目标和内容符合实际,追求创造性的过程和结果。通过参与教学过程的体验,来掌握相关知识的各种方法集合。同时,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中,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成人学习曲线效应和功利学习趋向。这就决定了参与性教学过程中,不再只注重认知性目标,不能只进行单向传授,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实际应用,教学方法必须注重体验与思考。参与性教学实施的条件是教学环节明确,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都能够使学生参与进来。必须实现学生和教师同为主体的学习关系,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学生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为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学生为自己设定学习进度计划和方案,积极参与教学内容的全过程;在教学评价中为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反思。
2 旅行社管理课程教学的特点
《旅行社经营管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讲授旅行社设立、运营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在旅行社各部门就业和旅行社管理过程中需要运用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具有情景性、实操性和创新性特点。
旅行社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产品,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组织。其业务主要涉及旅游服务相关产品。企业经营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事项展开。无论是旅游服务资源的采购与组合,还是旅游线路的设计与销售,均处在旅游市场的环境中。因而,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一直处在相应的情景之中。《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的理论教学也不断以各类实际情景为假设。旅行社业务繁杂,对从业人员操作能力要求高。旅行社的利润空间往往来自于从业人员丰富的经验和短时间内对游客心理需求的把握。《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的知识点也是围绕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培养。使其对旅游市场变化规律有一定的了解,对线路设计和推广宣传有一定技巧,对组织团队和散客接待等操作流程较为熟悉。
3 参与性教学法在旅行社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7月20日
一、《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是一门以众多学科为基础、专门研究旅行社经营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应用性管理课程。该课程以诸多管理学基本理论为指导,注重实践,也是重要的职业拓展课程,具有涉及知识广、运用能力强、辐射岗位多的特点,在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旅行社行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的课程目标主要有:
1、知识目标。本课程主要要求学生掌握旅行社管理的总体认识、旅行社管理者的知识和观念要求、旅行社管理的基本内容及旅行社管理的宏观背景等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理解旅行社管理的基本理念;能够开发设计旅行社产品并为不同的产品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和促销组合;能够客观分析旅行社管理的宏观环境;能够准确预测旅行社行业发展趋势;能够运用理论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管理素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本专业和正视自我;增强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创新意识。
二、《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笔者利用在高校执教多年的经验以及通过对在其他高校任教的同学朋友的访谈发现,高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教学现状主要表现在:
(一)课程教学内容方面
1、教材建设滞后。当前,关于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的教材众多,但是内容编排上区别不大,且过于强调管理学的内容体系,忽略了“旅行社”这一主体,与我国旅行社行业现状脱节,不适应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要求;还有些高校选用教材内容陈旧,出版时间久远,教材上的相关知识点早已不适应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不适应我国旅行社的发展需要。
2、注重课程讲授,忽略实践培训。当前很多院校的《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教学还是采取传统“知识本位”模式,注重向学生灌输系统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而忽视对学生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因此,大部分高校没有固定的旅行社实习基地,甚至也没有校内旅行社实训室,但单纯地依靠课堂讲授很难使学生做到让知识在融会贯通中实现举一反三。
3、专业层次混淆不清。旅游管理专业有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等层次,而一般来说,各层次均开设《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按照专业培养计划,不同的培养层次应有不同的培养要求。目前,这种差异在该课程中难以得到充分反映,普遍情况是:专科课程是本科课程的平面压缩,而研究生课程是本科课程的重点重复。更为甚者,有些高校在教材选用、学时分配等方面都没有任何差异,导致出现了“高职高专学不懂,本科学不透,研究生学不到”的局面。
(二)课程教学实施方面
1、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目前,大部分高校招聘的教师是高等院校的应届毕业生,有着比较丰富、系统的理论知识,但缺乏旅行社实践工作的经验。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与我国旅行社的日益壮大,任教教师的知识体系愈来愈不适应,在课堂讲授中很难将旅行社企业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搬到课堂进行讨论分析,与旅行社行业的发展动态也将越来越脱节。因此,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将越来越不适应旅行社的发展。
2、教学方法老套。在《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教学中,教师一言堂教学现象仍广泛存在,这种单纯的课堂讲授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往往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走神或做其他事情。这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压抑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
(三)课程教学评价方面
1、学生考核方式老化单一。在该课程的考核上,多数高校对学生的考核主要依赖于期末的笔试成绩。
2、课程评价失真。多数高校对课程效果的评价缺失评价环节,同时也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大部分高校仅仅停留在期中或期末时学生对老师的评教上,而学生或因个人情绪或碍于情面等而草率填写,导致出现课程评价失真的现状。
三、《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一)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1、选用合适的教材。教材是教学之本,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最主要材料和依据,也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规格与水平。目前,多数高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的教材或以管理学的体系编写或内容过于陈旧,基本上不能与旅行社行业动态与时俱进。因此,高校在选用教材的时候应注重旅行社的知识特色,既要有关于旅行社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又要有旅行社企业业务操作知识。条件许可的高校还可以考虑结合课程特点和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本地旅行社业发展动态,纵观我国及世界旅行社业发展趋势编写教材,以适应旅行社发展的需要。
2、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专业培养计划是学生所学专业整体的规划,即学校如何培养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包括知识能力的培养目标、培养细节(如学分多少,开哪些课,多少学分,开在哪个学期、实践教学安排等)。因此,高校在制定培养计划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各课程之间的衔接,学习《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之前有一定的先修课程,如《旅游学概论》、《管理学原理》、《旅游心理学》等,这样,学生对旅行社方向的知识在认知、接受和掌握方面才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才能使学生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二)加强课程教学实施
1、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应用型课程,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旅行社实践操作经验。
(1)走出去。现有教师挂职旅行社企业或者利用学生实习的机会,指导教师在指导和管理学生的同时深入旅行社企业学习和熟悉旅行社业务操作,了解旅行社行业动态。
(2)请进来。在知名旅行社企业中挑选具有健康管理理念、辉煌经营业绩、在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旅行社管理专业人士作为学校外聘教师或客座专家,定期为学生进行讲演或授课,以不断拓宽学生知识面,开拓学生管理视野。
2、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目前,多数高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1)项目化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工作方式,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如:教师在讲授旅行社线路设计时,将“以本地大学生为目标市场设计某地三日游”作为一个项目下达给学生,特别说明该项目必须有目标市场旅游需求分析、线路主题特色与名称、吃住行游购娱及报价等子项目,且每一子项目有任务要求和注意事项,采取学生自由分组组合、以合作的方式完成该线路设计。此项目提交的方式授课展示线路,每一组学生选出代表上台演示,其余学生以消费者的身份提出问题并要求设计组解答,若设计组不能解答的问题则在班上展开讨论,最后将不同小组的设计线路进行对比,从而巩固所学知识“旅行社产品开发的设计原则及其影响因素”。
(2)案例教学模式。通过案例研究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并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旅行社的产品开发”一章中,选用知名旅行社的几条常规旅游线路,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旅行社产品开发的设计原则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让学生指出这几条线路的优势与劣势,并引导学生如何运用swot方法分析旅行社旅游线路的前景。
(3)课内实践教学模式。在《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扮演旅行社日常经营过程中销售部、接待部、计调部等角色操作日常业务,将课堂变成旅行社的工作场所,也可以利用校内模拟旅行社,让其模拟整个旅行社的日常经营活动,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了解,如:分组设计旅游线路,要求学生设计一条三日游以上线路:线路必须具体化,线路各连接点及沿途的常规景点、空间移动、距离、交通方式及各消费项目价格均有具体说明,有特定的消费群体,有明确的销售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等;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让学生重点掌握计调工作的职责范围,充分理解计调人员的素质要求,以便在课程学习中发挥自觉性、主动性,学会重视对资料、信息的搜集和整理。
(4)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20世纪中期,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将其心理治疗观推广到教育中,在西方国家形成一种广为流传的人本主义教学模式,这一模式被称为“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在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着一个促进者的角色,他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个人关系,并隐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重“教”而忽略“学”,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计划组织课堂教学,至于学生是否接受、学生能否发挥主观能动性均被忽视。对于“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来说,应更注重如何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分组讲课”的形式实现“教师”和“学生”身份互换,使学生在“讲授”准备和过程中提高解决旅行社运作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规范课程教学评价
1、丰富学生考核方式。当前本课程的考核基本上是以笔试为单一的考核方式。应该丰富学生考核方式,比如:采取笔试+情景模拟考试+实际操作考核方式,也可以采取综合旅游线路设计、课堂表现、课程作业及个人考勤等给予学生最后成绩,还可以采取案例分析+线路设计+平时表现等方式。
2、构建完善的课程效果评价体系。完善的课程效果评价体系有利于了解课程的优势与劣势,也有利于掌握课程实现教学目标的程度。目前,西方比较流行的几种课程评价模式有:目标评价模式、CIPP课程评价模式、CSE评价模式、目标游离模式和应答模式。每一种模式都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适应课程,因此,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的特点,建议高校构建完善的课程效果评价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何忠诚,王励.对高校旅行社管理课程改革的探索[J].北方经贸,2011.8.
[2]方田红,王计平.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在《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青岛酒店管理技术职业学院学报,2011.3.3.
[3]李中晶,张健,华国梅.“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探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11.
【关键词】两型社会;供应链;绿色供应链管理
(1)两型社会的内涵。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2)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以循环经济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和用户,实施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物流和绿色消费,在从原料获取、加工制造、物流和逆向物流以及产品使用的整个过程中,以建立绿色供应链为目的的全新的企业管理模式。。通过对两型社会和绿色供应链管理内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内在要求。绿色供应链管在理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都体现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理念,而这正是两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传统供应链管理的差异
。而绿色供应链管理将产品和原材料废弃后的回收处置与再循环利用过程扩充到供应链管理中,延伸了供应链的长度,同时由于返回物流的存在,将供应链由传统的链状变为环状,是从“摇篮到再现”。。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1.绿色设计。绿色设计是指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论证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在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优化各有关因素,使得产品对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最小。在绿色设计中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绿色材料选择和绿色制造工艺。
2.绿色生产。绿色生产又称为清洁生产,是指生产过程、产品及服务持续运用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以期增加生产效率,减少或降低人类和环境的风险。实行清洁生产的关键是确定清洁生产的技术方法,企业清洁生产的技术方法主要有:一是改进生产设备,提高设备效率和原材料利用率。二是加强厂内生产全过程的管理,清洁生产的推行。
3.绿色包装。绿色包装要求企业在选择和使用包装材料时考虑环境因素,同时,在包装物的标识图案和文字上也要体现绿色化特征,注明包装物的材料、用法和回收处理方法,让终端消费能参与进包装物的使用和回收程序中来。
4.绿色营销。绿色营销即供应链企业在市场调查、产品研制、产品定价、促销活动等整个营销过程中,都以维持生态平衡,重视环保的绿色理论为指导,使企业的发展与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相一致。
5.绿色回收。绿色回收是是生态消费的最后环节。绿色回收是一种从消费者利益出发,并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行为。它包括:企业要及时回收发现有技术缺陷的产品,并负责免费矫正;企业要对消费者不满意的产品和旧产品负责回收处理;企业要回收自己生产的包装物;整个回收过程不能给环境和社会造成危害。同时,绿色回收还倡导终端消费者参与回收过程,一起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
四、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措施
1.改革企业的经营思想。(1)企业领导转变观念,树立全员参与意识。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它要求企业着眼于长远利益,以整条供应链为出发点,要求各成员树立起集体协作、节约环保高效的团队精神。这就要求企业的领导层转变观念,增强企业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将节约资源、减少废物、避免污染、绿色设计等目标作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2)制造商应当树立新型“双赢”的理念。积极与供应商和分销商建立新型的战略联盟关系,通过新型战略联盟之间的合作,对使用过的包装物进行回收,既节约了生产成本,获得商业效益;又减少了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获得环保利益。
2.组织战略。企业必须从组织结构上重新设计,以便适应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以业务流程为中心,进行业务流程重构,重组管理部门,建立基于BPR 的企业组织结构是适应供应链管理的大趋势。建立供应链管理部门,使之能够真正协调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绿色供应链内的节点成员,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必须确立环境管理目标,树立集体协作、信息共享、友好配合的团队精神。
3.建立有效的绿色供应链绩效测量与评价体系。只有确切知道绿色供应链的实施效果,管理者才能做出有效的决策。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评价的特点是:更为集成化,反映整个供应链的优化程度;更加注重未来的发展性,加强绩效管理的前馈性;;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并重,并且注重指标之间的平衡;产品符合绿色环保指标等等。目前可以应用在供应链管理中的绩效评价方法有ABC成本核算法、平衡计分法等。
4.沟通与合作。绿色供应链管理需要的是系统内组织间的合作与沟通,决定了所有成员的沟通合作的重要性。例如:企业内部员工之间、企业部门之间、班组之间。也需要系统内与系统外的合作与沟通。例如供应商、制造商之间在环保设计、绿色材料、绿色包装、绿色处理总体技术及专题技术的研究、合作伙伴的选择和沟通、非绿色环保部门对企业的作用等等。而这种沟通与合作随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呈现出长期性和战略性的特点。选择好沟通合作的伙伴既是供应链管理的精髓所在,又是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组建绿色联盟的一个重要方面。
5.全员参与,激励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供应链管理成功的关键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参与,全社会环境意识的提高,只有这样市场导向战略才能发挥作用,促使企业为了应对市场需求不断绿色化。一方面,绿色消费可以从消费终端减少消费行为对环境的破坏,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和谐发展。另一方面,绿色消费还可以通过健康、无污染的消费行为和过程来改善人们的消费质量。因此,必须在提倡绿色消费过程中转变消费观念,提高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最终促进绿色产品的消费,从而促进企业的绿色化。
目前,我国国内的大多数企业没有这种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意识,对绿色生产没有一种主动性和责任感。因此,在国内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将是一项很艰巨的工程,但是在产业生态化发展趋势和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时代背景下,市场竞争的残酷和经验教训将会加速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实施进程,对提高我国产品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三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两型社会目标的提出,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学习和推广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方积极合作,共同努力,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但斌,刘飞.绿色供应链及其体系结构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0,(11):40~42
(一)课程内容框架与模块分布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共有九个教学章节。第一章旅行社的产生与发展为学生介绍了旅行社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的问题;第二章旅行社的设立与分类为学生介绍了如何开办一家旅行社和中西方国家对于旅行社分类的异同;第三章旅行社产品是本门课程的核心章节,向学生介绍旅行社产品的定义、特征与构成,旅行社产品的设计、旅行社产品生命周期等理论。根据市场营销4P理论,除产品以外旅行社市场营销的要素还包括价格、渠道和促销,分别在第四章旅行社产品促销和第五章旅行社产品销售中展开介绍。旅行社的正常运营离不开计调部、外联部和接待部的通力合作,关于接待部已经在前期课程导游业务中做过详尽介绍,本门课程将在第六章和第七章中对计调部和外联部展开介绍。在第八章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中将介绍旅行社的岗位设置,旅行社人力资源招聘、培训,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旅行社的企业文化构建。应对电子信息技术对旅行社的冲击,将在第九章对于旅行社电子商务的开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介绍。教学内容可分为三大教学模块,分别是基础模块(第一章和第二章)、技能模块(第三至七章)和素质模块(第八章和第九章)。(二)课程实训情境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改革最大的特色体现在丰富的实训情境设置,分为课内实训和课外实训。其中,课内实训部分在1-16周的教学环节中穿行。项目一为向老客户促销新产品,此次实训安排在第四章旅行社产品促销理论部分学习结束后,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对旅行社产品促销方式自主应用,从而起到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的作用。。项目三为旅行社计调、外联部主管招聘,此次实训安排在第八章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招聘理论学习结束后,这次实训的目的是学生自主复习第六章旅行社计调管理,第七章旅行社外联管理和第八章旅行社人力资源相关知识,同时使学生对于即将面临的实习面试和就业面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而提升面试表现。课后实训部分是指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17-18周进行的为期两周的实训环节。;第二,在了解旅游者旅游需求的前提下为其设计旅游产品;第三,为设计好的产品进行定价和销售渠道设计;第四,旅行社产品促销设计;第五,在教师指导下熟悉旅行社电子商务运行模式。
二、教学实施
(一)教学方法与手段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任务驱动法、岗位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实景教学法以及“引—激—拓”课堂教学模式。其中,任务教学法是指在每章教学内容开展之前通过教学案例提出若干教学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学习,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学习效果。岗位角色扮演法应用在课内实训环节,让学生自主分工,或扮演老客户,促销人员,或扮演招聘方,应聘者,在真实情景当中巩固所学,深化理解。小组讨论法应用在第三章旅行社产品构成的学习中,为学生发放事先搜集来的旅行社产品宣传单,让学生在阅读基础上小组讨论概括出旅行社产品的构成,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根据学生可能承担的旅行社岗位职责,将学生安排在模拟但逼真的工作环境中,要求学生运用知识和能力,与其他同学配合,处理旅行社经营管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3]。本课程教学中使用的“引———激———拓”教学模式是指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引”是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例子,“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是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总体而论,本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可集中概括为“岗位导向,实景教学”。(二)教学资源本课程教学选用的教材是本团队自主编写的《旅行社经营管理与实务》,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教材侧重理论基础上的实践能力培养。每章在基础教学内容之外,设计了丰富的案例情景,为教学提供了专题研讨,模拟实训的场景和素材。同时,在每章结束后均设有本章内容小结、经典案例分析、实训项目和课后练习环节,有助于学生巩固理论,强化应用能力。教材以《旅行社条例》,《旅游法》为主线,注意将最新旅游行业动态反应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多角度、深入了解旅行社业。。(三)考核与评价本门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两部分。其中,平时考核占40%,期末考试占6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出勤、课堂成果展示、作业及笔记。期末考试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材料分析题占卷面总成绩的30%以上,充分体现出了本门课程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导向。
三、课改创新点
关键词:旅行社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共享
。
一、校企共建共享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基本内涵
《2007 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推荐预审标准(试行)》指出:校内生产性实训是指“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它是校企双方利用各自优势的联合体,是在建于校内、可用于实践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校企共建共享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发展方向,该模式下,校企双方构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共建”是指高职院校提供场地、设备和素质较高的师生,企业则体现资金、管理、技术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共享”主要体现在学校利用企业这些优势培养出符合行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而企业利用学校提供的人力物力资源获得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校企共建共享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指导思想
1、以培养“职业人”为基本准则
要紧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凸现“高技能”特色,打造符合行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职业人”。要突出学生为主体,以实训基地为平台的教学目标、内容、过程、评估等均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准绳。
2、提高仿真度和综合性
竭力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提高仿真度和综合性,即在配备专业教学完善的实训设备,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所之外,学生还要在实训中掌握本专业的核心技术和技能,熟悉和了解相关的技术和技能,得到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全面培训。
3、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校企双方要互相支持、竭力实现资源共享,既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真正实现校企合作的共建、共享、共赢。
4、实训基地要承担新技术、管理方法等试验、推广的功能。企业中的新技术、管理和服务方法可在基地先行进行试验、改良继而推广。只有保证实训基地的先进性,才能在长期的运作中,避免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才能保证高职教育跟得上市场发展的步伐。
5、推动服务地方经济
实训基地不仅只具备培养学生的功能,还需具备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实训基地中的 “双师型”教师,一方面承担着在本校教书育人的职能,另一方面也能向企业提供人才培养、职业技能培训和咨询服务。
三、校企共建共享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创新模式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学院与杭州市中旅合作开办杭州市中国旅行社下沙营业部,进行 “共建共享”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的探索与实证研究,力求在旅行社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校内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共享合作模式、校内实训基地反哺机制参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预期成效,以期对我校及至其他兄弟学校的旅游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一个临街店面改造成了一个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成立了杭州市中国旅行社下沙营业部,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它作为一个旅行社服务网点,面向社会经营国内及出入境旅游招徕业务及旅游信息咨询等业务;它作为一个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真实的企业环境,为学生跨出校门真正实现零试用期地走向就业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校内生产性实训实训基地共建共享的合作制度
(1)学校方面
学校提供公司场地和办公设备、实习员工。学校提供了一间一楼50平米的沿街房间作为营业场所,并且承担了全部的精装修和设备购置费用。
(2)企业方面
企业方提供旅行社品牌、线路、票证、旅行社运营操作电子平台等以及启动资金;;;对校方专业教师进行旅行社业务指导与培训,提供教师挂职锻炼的平台;定期派行业人员来校开展讲座、报告,与师生进行交流等。
四、校企共建共享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经营管理功能开发
(1) 企业方管理功能
杭州中旅下沙营业部的经营管理主要由企业方(杭州俊天经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负责,自负盈亏。营业部需确保管理质量,如因经营管理不善引起的亏损、投诉、赔偿等,由企业负责。企业派遣专员担任营业部总经理,负责日常营运管理,并同意将此营业部作为学校实训基地,负责实训教学大纲的制定以及与校方实习指导教师的联络。
(2)校方管理功能
校方设立旅行社经营管理实训部,主要成员为专业教师以及民航与旅游分院的负责人。实训部要保证实训基地科学有序的运行,达到教学资源和市场资源的充分融合。由实训部挑选一名有行业从业经验的专业教师作为副经理即营业部校方负责人,管理学生实习实训,委派骨干教师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并进行挂职锻炼,与企业方面就营业部的经营管理、学生实训、人员调配等方面进行沟通等。
(3)贯彻“实训基地生产化”的理念,教学管理与企业化管理相结合,深化教学改革
① 建章立制,采用企业化管理机制,培养具备职业技能和素质的“职业人”
。让学生们直观的感受到这不是一般的实训室,而是一个真正的工作环境,学生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这个旅游服务行业的行规。
2)师生参与营业部的日常运营工作
我校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的“导游业务”、“旅游市场营销”、 “旅行社计调业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等核心课程均设有一部分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地点设在营业部内。任课教师分批组织并指导学生实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让全体学生体验到营业部工作中的接待、销售、计调、导游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实况。在该营业部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更是兼具在学生和企业准员工的双重身份,其指导教师也具备了在校教师和企业挂职锻炼员工的双重角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孕育了师生共同体的学习和成长。
3)以营业部为平台,深化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的教学是培养“职业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本质上是个工作场所,因此有必要根据企业运作机制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考核改革。依托旅行社营业部,修订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的岗位能力目标和主要工作任务,以实际工作任务来设计学习任务,以实际工作过程来设计教学过程,突出高职教学的职业性,缩小教学与实践的差距。将理论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并分散到各个任务中,重新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将知识的学习紧扣工作任务的要求,并在实际工作任务实施过程中进行。
改革考核方式,即结合完成工作任务的效果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考核评定,对于有实践教学的环节的课程,教师在第一堂课向学生布置工作任务和每个教学模块的学习目标、时间和成果。课程结束时,除了书面考核形式外,教师还会参考学生在营业部的工作业绩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考核。对于顶岗实习的学生,严格按照企业规章制度进行管理,迟到早退,工作表现、业绩等都纳入工资考核体系。
(4)加强实训基地知识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管理模式主要是知识管理。实训基地担负着教学、科研和经营三重任务,知识是其主要资源,知识是实训基地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主要手段,实训基地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建立一种创新机制,提高创新能力。师生要在工作实践中,利用已经握的知识来获取新知识,在研究现有的市场前提下开拓新市场、新客源,开发新产品,不断满足市场需求,为区域经济服务。
五、 校企共建共享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训功能开发
实训基地可将其定位为以学校为本位的“教学工厂”,它是在现有教学系统基础上设立的。校企共建共享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采用企业化运作模式,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转化为教学内容,组织教学与认知实习、顶岗实践相结合,实现了“实训”和“经营”两个基本目标,也就是将真实旅行社服务管理观念引入学校,将企业运营环境浓缩并模拟进教学过程,实现高职旅游教育与旅游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1)实施专业教研室与实训基地一体化的管理机制。一是建立系部领导,专业教研室与实训基地实行“两牌一队”;二是进行项目化实训,构建“专业+ 企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实训基地从社会上承接旅行社相关业务,学生在营业部经理和专业教师指导下,完成顶岗实训,同时也完成了一项工作任务,使实训变成经营性的生产。
(2)制定实训方案,完善实训制度。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需要,我校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成立了专家指导委员会,制定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了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综合实训计划以及校内全真顶岗实训制度,明确实训内容和方式。营业部一次招聘20位旅行社管理专业的学生,每周轮流一天,一月换一批,日薪30元/天。围绕接待、产品销售、行程安排、核算报价和签订合同等环节展开实训,考察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沟通能力、电脑操作能力、分析问题以及应对突发问题的能力。
(3)面向专业学生,多方向提供实训机会。通过调研和实践,我校旅行社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以培训学生导游服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行社计调业务等能力为目标。结合我校实际,实训基地主要满足大三毕业生的毕业综合实践的实训需求和大一大二年级学生的认知实训和校内全真顶岗实训的需求。基地成立以来,挑选并接收28名08级旅行社管理专业学生完成就业实习,并为杭州市中旅输送5名优秀旅行社管理专业学生,签订就业协议;为48名11级旅行社管理专业新生开展认知实训提供实训环境和旅游线路体验,为09、10级学生提供全真校内顶岗实训200余人次,初步发挥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校内实训功能。
(4)面向专业教师,提升专业团队素质。我国职业教育的强劲发展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 “双师型”教师,实训基地为这支队伍的培养提供一个现实有效的平台,为学校节约了经费,也为教师自我发展提供了空间。
六、校企共建共享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效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旅行社管理专业杭州中旅下沙营业部作为职业技能的主要演练平台,构建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主要对学生进行旅行社计调、导游讲解等单项技能训练,使其熟练掌握旅游行业的专业技能;组织学生“顶岗实习”,开展“实境训教”,探索一条“实习就业一体化” 的校企合作育人新路。经过一年多的运行,经营情况良好,基本实现了收支平衡。在各方面产生了显著的成效。
(一) 建立并完善以工作过程为主体的实训体系
校企共同制定旅行社管理专业毕业综合实训计划以及校内全真顶岗实训制度;按旅行社工作流程和岗位需求,重置课程体系,初步形成了“以满足旅游行业需求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教理念和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从而推进“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质,推进学生就业
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学生们在营业部实了可结合课程理论与实务、强化技术学习能力之外,在专业教师、旅行社营业部经理的协助训练下,熟悉和了解旅行社行业工作环境,培养行业所需的工作态度及服务精神,完成真实工作任务的同时也实现了教学目标。目前,已有5名实训期间表现优异的学生进入杭州市中旅工作。
(三) 培养“双师”素质教师,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实训基地除了定期安排专业教师挂职锻炼外,还多次组织了旅游专业师生们外出交流考察、工会活动、拓展训练等,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地还为专业教师提供了科研平台,基地成立至今,已有多名教师依托实训基地承担了科研课题,在教学与实践结合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另一方面,旅行社工作和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纳入学校兼职教师队伍,完善了学校的师资结构,打造了“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 宣传企业、学校,推动地方经济
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一个对外营业的窗口,对于学校和企业都是一种无形的广告宣传。同时,营业部利用现有人力物力资源,面向社会提供旅行社服务,上缴税收等均有力推动了地方经济。
七、校企共建共享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展望
1)进一步拓宽实训基地的功能
实训基地运行近一年来,校企双方都进行着摸索性的合作,如何对实训基地的功能进行拓展,从经营管理和实训两个主要功能,向外辐射到科研、培训、示范、服务等方面,多元性的推动区域经济,是我们以后将要致力研究的方向,以期将实训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到最大。比如通过与社区合作,进行旅游路线的推广,组织社区干部和退休职工开展短途旅游;深化与旅行社的合作,共同编写适合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类教材;充分发挥学校其他专业的优势,对旅行社员工进行行业英语培训等。
2)进一步拓展“产学研”的路子。实训基地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科研空间:一方面节约科研经费,另一方面节约调研时间。挂职锻炼和实训指导教师在实训基地的工作中,应具备敏锐的嗅觉,及时发现旅行社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立项研究,解决生产技术问题,提供技术指导,以提升自我科研能力,也是学校直接创造科研成果,或转化科技成果,服务地方经济的方式。
3) 进一步挖掘实训基地的企业功能
企业除了依靠学校场地、设备和人才优势,进行日常运营,为自身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外,还需重视企业文化的宣传;加强企业员工再培训,开拓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除委派营业部经理外,还可调配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前往实训基地担任实训导师;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选择有发展潜力的员工进行诸如行业英语、旅游文化等岗位拓展培训。增强企业员工的理论修养,改变只知怎样做不知为什么的片面的凭经验办事的工作态度,从而提高职工的素质,提高工作效率,利用实训基地为其培训骨干力量,让企业在旅游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
八、结语
实践证明,校内生产性实训是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一种途径,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化,是学生校外顶岗实习以及将来就业的重要基础,也是高职院校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基于“共建共享”模式的生产性实训,一方面能满足校方培养人才和企业经营宣传等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对校企双方的行为也有一定规范,对于学生更是不可多得的宝贵体验,可以真正实现校企生三赢。对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共享模式进行研究,在加大引企共建基地的力度;强化管理,统筹基地功能的发挥;增强软实力,实现由“引企入校”向“引企入教”的升华,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水平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继平,彭跃湘.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践行[J].中国高教研究,2008,(3).
[2] 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3] 谭辉平.做实高职顶岗实习,有效推进工学结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8,(1).
[4] 李三波. 基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工学结合模式分析[J]. 职业教育研究 , 2008,(08)
[5]石令明,傅昌德.校企合作框架下的高职生产性实训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6).
[6]丁建洪等. 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讨[J].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院,2007,(4):68-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