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幼儿;化学实验;活动方案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280-01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幼儿教师是幼儿的启蒙老师,不仅要教幼儿识数、舞蹈、唱歌、绘画等等,还要教幼儿实验操作活动,如化学实验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科学的兴趣,引导幼儿学习探索周围世界的技能,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和科学的情感,为幼儿在人生的发展中奠定良好的动手能力。
一、趣味性原则
幼儿具有天生的好奇心,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惊奇,不仅喜欢触摸,还想自己操作,并能从中提出种种问题,从而获取广泛的科学意识,为了激发幼儿兴趣,选择的实验活动一定要生动有趣,活动的设计应能充分引起幼儿的注意。
例如:为了让幼儿充分认识水的流动性,把班级中的同学按4个小朋友一组,分别围着一个盛有清水的长方体的塑料盆,最后每位小朋友左手拿着一个容量为150ml的饮料瓶,右手拿着塑料小杯子,让参赛的同学用杯子往塑料瓶里加水,谁最先装满自己手中的瓶子,谁就是这次比赛的优胜者,教师给予口头表扬,随即教师讲解水之所以能从盆中转移到瓶子中,是因为水具有流动性,是液体,可以用实物玩具区分液体和固体的差别,进而推广到空气是气体,人类生活是离不开空气中的氧气。通过这次比赛,幼儿在活动中不自觉地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还认识水是液体,具有流动性,用手是抓不住的,但能用手捧起得起得科学认识。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智力的发展体现在手指上。”
二、可接受原则
设计幼儿活动方案时应从幼儿实际出发,绝句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选择略高于幼儿原有知识水平的内容,使幼儿经过一番努力能够学会,以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
如做水有浮力的时,准备好实验器材,每4个同学围着一个装有水的水盆,让幼儿向水中依次投入小木块、小塑快、充气玩具、不锈钢勺、石子,观察哪些浮在水面,哪些沉入水底?把浮在水面上的小木块、小塑快、充气玩具依次摁到水底后放开手,它们仍不能停留在水底,很快又浮至水面,随后再把不锈钢勺、石子依次放在水面,手放开后它们马上沉入水底,启发幼儿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随后教师引导幼儿对水不仅有浮力,而且水对不同的物质表现出不同的浮力这些较为抽象概念的初步认识。
三、参与性原则
幼儿思维的特点是直观现象,他们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和活动。在活动中,幼儿通过眼、手、耳、鼻、口的活动,在充分感知周围世界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让幼儿直接参与,给每位活动者提供尽可能多的体验机会,并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方法进行探索和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如在作水的溶解性实验时,给每位幼儿准备好装满纯净水的无色饮料瓶,先让大家观察水有没有颜色,在幼儿相互辨认之后,老师出示红、黄、蓝等不同颜色的卡片,得出水是无色的液体。再让幼儿拧开瓶塞,尝一口瓶子中的水,老师便问大家水有没有味道,幼儿的回答不尽相同,最后老师告诉大家水是无味的液体。第三步,把装备好的食盐分给每人2克,让他们用小药勺把食盐转移到瓶中,老师要鼓励小朋友,直至每一位幼儿转移完,边让大家吧瓶塞旋紧。第四步,让每位幼儿握住瓶子上下震荡,过一会儿,让大家观察瓶中的食盐存在不存在,每位幼儿满脸疑惑,食盐怎么不见了?老师告诉大家,食盐溶解到水中了,说明水能溶解有些物质,这就是水的溶解性。第五步,把溶解了食盐的水让大家尝一尝,小朋友七嘴八舌地告诉老师水变咸了,进而老师引出酸乳、可乐等不同饮料有自己特殊的味道。通过这次实验,每一位幼儿认识到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水还有溶解性。
四、安全性原则
设计幼儿科学时,应特别注意安全性。幼儿接触到的物质应绝对是无毒的,使用的实验物品不易破碎,防止幼儿误食、误吞实验活动用品。也不能把尖锐锋利的硬质物质,诸如刀具带入幼儿教室和实验室。教室在确定科学活动方案时,根据活动所涉及的科学原理,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活动目标、教育目标,仔细设计活动的全过程,列出活动所需用品,确保实验的安全性。
五、材料易得原则
【关键词】学生;兴趣;探究;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这一门新的课程,以其 。如何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挖掘教育资源,让这门新课程展现出独有的魅力 呢?我们应根据自身的特点,紧扣现实生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 种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 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它充满生命活力。
1 激发兴趣,让学生做自己想做的事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全体学生,老师鼓励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能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制定活动方案,给每一个学生自主活动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因此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活动兴趣。如在“美丽的校园,我的家”这个综合实践活动中,首先老师带领学生参观校园,在参观过程中许多学生都发出“校园的树木真少啊”的感慨,显然学生参观校园后,对校园的绿化面积产生了兴趣。当让学生讨论参观校园心得时,他们讨论的也很激烈。然而很多学生在制定活动方案时,尤其是中等以及中等偏下的学生,他们大都想到的是,“老师,你觉得关于校园我们应该制定一个怎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他们已经习惯什么都问老师,什么都听老师的安排。当老师告诉他们这个方案要他们自己拟定时,他们面露出难色,你们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同学们讨论了很久,讨论地也很激烈,平时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和家长地学生,此时也不把目光放在老师身上,他们在校园有了切身地感受,所以他们有话可讲。陆陆续续地有学生举起手,他们都制定好探讨的方案,这是他们自己制定的,似乎此时此刻这就是小女孩手中的布娃娃,该怎么打扮打扮应该由他们自己来决定。在学生制定方案过程中,一些思维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不管方案制定成什么样,此时他们俨然就是一个总指挥。在实施方案过程中,他们也想到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不再需要老师的搀扶,他们自己可以自己走,虽然有些跌跌撞撞。在本次活动中,校园绿化调查小组在测量小花坛的过程中,想到了很多办法,也许最令他们骄傲的事,用等量瓷砖的固定宽度测量花坛的长和宽,那就只要测出瓷砖的长度以及瓷砖的数量,当时在现场我就听到有学生这样讲“原来我这么聪明啊,我比爸爸聪明多了,以后我再也不问他题目了,我有曹冲的脑袋。”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调查、访问、考察、实验、制作、劳动的过程中,学生自信地认为:我们能行!其实我们也很聪明,我们有能力去解决问题,我们不需要什么事都问老师和父母,其实我们也有一个聪明的脑袋。
2 贴近学生生活,在小课题研究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是设计者、实践者、体验者、发展对象和评价者,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自主实践,主动探究,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在对家乡环境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围绕“我是环保小卫士”、“我为环保献一计”等主题,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请教专家等形式,积极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长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学生应成为综合实践活动中制定计划和探索研究全过程的主人。这时教师可以伙伴的身份平等的参与。一方面使学生倍感亲切,感到有动力、有热情,自然地体验到与教师一道探寻智慧的乐趣,感受到教师关心,塑造民主、合作、平等的交往关系。我班有一位学生在参加实践劳动后,在日记中写下了这么一段话:“今天老师带领我们参加社会实践体验,一直忙到太阳下山。说实在的,那可真累死人。可看到老师一直参与我们的活动,我就不觉得累了”。另一方面也可积累教师教学的经验,提升指导水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深层次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思想状况、社会背景,从而使师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活动交往者。但是教师在学生中决不是一般的伙伴,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可能会把个人的自由和选择变成放纵,缺乏现实责任感,即“自我膨胀”;可能会被外界的力量所主宰,即“迷失自我”;还可能转移兴趣,偏离设定的研究方向……而这时,强调教师是伙伴因为要求教师在充分尊重理解他们的基础上,引领他们在主题范围内深入思考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抓住学生的思想火花,输送氧气,让它能燃烧起来,进而制定出适合他们年龄特点、富有个性的活动计划,并进行探究和体验。
3 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从课堂中走出来,让他们在更广的空间、更多的领域去探索、去求知,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了充分发挥基地的依托作用,开展活动时还可以邀请基 地上的部分学生家长,熟悉基地情况的行家或专家等担任基地辅导员,指导学生 开展基地综合实践活动。 这样, 学生们欣喜地走出校园, 领略了青山绿水的美丽, 了解了地方的历史文化,如在“国家大事知多少”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了解国家大事,再与同伴交流。在这一活动中,孩子们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小主人,国家的每一件的大事都关系到自己的荣辱。从而不断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操作性学习等多种实践性学习活动,对课堂教学空间和教材加以拓展,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和技术实践等作为重要的发展性教育活动,使学生增长知识、体验生活、感受人文、学以致用、增进友谊、增强社会责任感……真是好处多多,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我们共同努力利用好综合实践活动这块教学阵地,给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天地。
一、科学区域游戏“主题化”
1.主题游戏节
为了展示日常科学区域游戏的成果,全面提高幼儿的综合科学素养,多年来我园一直坚持每学年举办一次有鲜明主题的幼儿园“游戏节”或“游戏周”活动,根据幼儿特点和地方特色,我园分别开展了以小制作、小实验和区域小游戏等为主题的游戏节和游戏周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渗透到幼儿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幼儿全员参与,人人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的魅力。如开展的“巧动手 乐创造”――以小实验为主线的游戏节系列活动为例,我们不仅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创设浓厚的游戏氛围,还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和闭幕式,活动中分别开展了小班水果创意、中班金爪玉螃蟹壳小制作、大班游戏画活动,再如“小问号”游戏节开展的游戏长廊环境评比活动等等,为科学区域游戏增光添彩。
2.主题科学区域游戏
园本课程的开展,形成了一个个从幼儿身边收集到的科学主题游戏。如:《有趣的电》主题系列游戏,电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十分普遍,幼儿经常能够接触到它,如玩的各种电动玩具、遥控器、电视机等等,而对于电的神奇力量,幼儿感到很新奇。为了激发孩子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着意培养他们乐于尝试、勤于动手的习惯。
二、科学区域游戏“日常化”
我们在科学区域游戏的开展中注重日常的落实,即遵循游戏的价值,也遵循游戏各要素(时间、空间、内容、形式)的协调、整合原则,从而有效地发挥游戏活动中各要素合力的持续效能。
三、科学区域游戏“社会化”
开放性是科学游戏的一个特点,社会实践是园内科学游戏必要的延伸和补充,为此我们十分重视社会游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幼儿园科学区域游戏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为幼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条件,为拓展幼儿进行游戏考察、调查等方面的渠道,我们依靠社会力量,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游戏实践活动。如幼儿走进社会开展的“生活中的工具”、“哪来的刺耳声”、“马路上的汽车”等一系列活动,培养了幼儿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能力的能力,提高了科学素养。
四、科学区域游戏“电教化”
为配合课题研究,我园申报了武进区区级电教课题《幼儿科学园本课程数字化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投影、电视、录像、电脑课件等具有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幼儿兴趣的优势,并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弥补幼儿直接经验的不足,促使幼儿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课题研究,为我园科学园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帮助幼儿获得科学知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使得科学区域游戏目标培养达到和谐、高效。
五、科学区域游戏“家庭化”
为使科学区域游戏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把科学区域游戏的范围延伸到了每一位幼儿的家庭。1.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我园结合学习型家庭的推荐评选,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把科学区域游戏作为重要内容,通过访问家庭、在园接待、家长学园、家长会等形式指导家庭共同学习,更新知识。2.举行亲子小实验活动。通过发放科学小实验系列活动方案,让家长了解科学小实验目标、方法、原理等,再指导幼儿一起游戏,在亲子小实验活动中获取科学道理,培养科学兴趣,提高家长与幼儿的科学素养。家长们对幼儿园的活动非常支持,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说明这项活动受到了家长的认可,已渗透到家庭这块阵地。
我园的科学区域是以生态式游戏为主要方式,尽量以趣味性、生动性、可操作性吸引幼儿,给幼儿充分的自由猜测、独立验证的空间,对待幼儿的提问不敷衍、不推辞,尽可能予以解答,不能回答的带领幼儿进行验证或查阅相关资料,时刻注意保护和培养幼儿的兴趣、求知欲和探索欲,引导和鼓励幼儿求异思维。
一、中学生物教学课程目标的定位
1.课程目标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将相互作用。科技将高度社会化,社会将高度科技化。社会的高度科技化要求公民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观点、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价值观、科学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等。生物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我国涌现出一大批站在生物科学前沿的创新型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学生物课程一方面要求广大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另一方面又要为将来可能从事生物科学研究的人才在态度观念、知识和能力等方面打好生物学基础。从国际上看,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使人类社会高度信息化和科技化,高科技的发展引发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面临人口、粮食、健康、能源、资源和环境等问题,给各国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基础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基础教育的教育目标作适当的调整,如强调国际化,具有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树立全球意识和环境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等。
2.课程目标要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首先应当研究中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哪些内容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具有较高的价值,而不是单纯从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出发,选取学生应当学习的内容。调查表明,关于动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等事实性知识,名词术语较多;有些动物是学生不常见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从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出发,将它们作为代表动物或代表植物讲述,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低。关于原理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能够使学生理解为什么,懂得怎么做,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例如,生物的性状是怎么遗传给后代的?遗传物质是怎样发现的?等等。
因此,面对生物学科的新标准、新教材,在生物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有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如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相互融合和渗透。要考虑到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特别要注意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二、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是基础课程改革过程中所倡导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按照这种学习方式,生物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这种有目的、有步骤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对生物及其相关事物进行观察描述,提出问题,从各种信息渠道查找信息,提出假说,验证假说,思维判断,做出解释,并能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等。
1.需要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
。如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这种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原因是由于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请学生探究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等。
2.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例如,现有一段小长骨及相关器材,请设计实验方案鉴定该骨是老年、成人,还是少年儿童的骨?鼓励学生自己设计生物实验,探讨该骨的化学成分,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
教师应打破课堂内外的约束,有计划地安排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活动,包括必要的调查、访问、参观等,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保证活动时间的落实。
4.重视探究性学习报告的撰写和交流
教师应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学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三、生物实验教学的创新
根据《中学生物课程标准》编写出的各种版本的生物教材,在实验教学方面增加了许多实验课题,如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新)所安排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外小实验比以前的教材增加了很多。在实验的设计,材料的选取,活动的组织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但由于目前学校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农村中学),完成生物课的实验教学任务困难重重。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或老师对实验教学认识不足,大部分生物实验课程是老师在黑板上讲讲画画完成的。因此,如何加强和完善中学生物实验课的教学工作,这是关系到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生物科学素质形成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根据生物课实验周期长,且试验结果受季节影响较大等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创造性地改革生物实验课的教法学法。
关键词: 神经系统 小学低高年级 教学影响
一、概念界定
小学低年级学生为一二年级在正规学校就读的学生,小学高年级学生为五六年级在正规学校就读的学生。
神经系统是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系统,由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两部分组成。中枢神经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包括c脑相连的12对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31对脊神经及植物性神经。
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在要求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获取学习方法的过程中采用的方式。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
二、教学特点
(一)小学低年级教学特点
小学低年级学生刚踏入校园进行正规化学习,没有纪律概念,学习能力有限,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内容设置比较少,并且在课堂中将教学与游戏相结合。低年级学生还没有从幼儿园的环境中转换过来,老师讲课多使用儿童化语言,慢慢过渡到成熟语言。
教学内容多为简单的字词、拼音等,文章都比较简短,培养阅读与朗读的基本技能,要求掌握简单的加减运算和对几何体的直观认识。在新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把识字和认识客观事物结合起来,大量运用各种插图,如看图拼音识字、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填空组词等。
(二)小学高年级教学特点
小学高年级的班主任多营造民主气氛,让学生自主管理班级事务,如组建班干部群体。班级中建立竞争机制,如开展竞选班干部和学习、纪律、卫生、体育等项目的竞赛活动;在课间纪律、卫生、语言文明、作业、佩戴红领巾和文明学生牌等方面,则开展小队竞赛制度;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读书赛,唱歌小赛场,家务小能手等。
课堂教学内容比较多,且与书本相结合,更注重理论知识,在几次见习中,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多被要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作业比较多。。
教学内容为数学公式、几何题、应用题的解答,600字左右的课文及课后10个左右的生字词。。
三、原因分析
(一)小学低年级神经系统特点分析
。
对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和文字反应尚未完善,他们能利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意识,但这种能力还不太完善,仅是直观的、形象的,对抽象的、概念的知识理解能力弱。
(二)小学高年级神经系统特点分析
小学高年级学生多为12-13岁,这个时期的儿童脑重量增加不多,主要在进行脑细胞内部的结构和功能进一步复杂化的过程,为儿童的推理、想象、综合、归纳等思维活动打下物质基础,也使他们的注意力更集中、记忆力更有效率。
神经的联络纤维在数量上大大增加,联络神经元的结构和皮质细胞结构功能在强烈地发展和形成,这是联想、推理、概括等思维过程的物质基础,是大脑功能进一步成熟的标志。
四、建议
(一)低年级教学建议
1.教师可多采用游戏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给学生一个幼儿园到小学的缓冲期。让儿童在运动中学习、在学习中运动,促进额叶的生长发育,培养儿童的肢体协调性。
。
3.对于低年级语文生字词的教学要求应适度,适度的要求可以帮助儿童完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在日后教学中,可逐步提高难度,帮助学生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4.这一时期的儿童语言能力不强,还部分带有幼儿的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语言必须符合该年龄段的特点,即带有儿童化的色彩。
5.教学中可设定口号,并制定一系列班规及学习规范,帮助儿童意识化自己的行为,强化学生的自控能力。
(二)高年级教学建议
1.小学高年级的教学语言应该去除儿童化,更强调科学性和逻辑性,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该年龄段儿童的神经系统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理解上已经不存在什么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日常教学的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发展。
2.教师应更重视训练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如进行猜想与假设、设计活动方案、模拟实验等,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将神经系统的物质基础具体化。
3.教学难度、时间长度、活动设计都要与低年级不同,要求儿童维持一段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并学会采用不同的记忆策略学习。
4.教师应该适度提高阅读、写作的难度与要求,数学方面进行更抽象化的教学,培养该年龄段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靖玉.浅谈小学低年级的教学方法[D].新课程:教研版,2011.
[2]李进起,张素先.冀人版小学科学五、六年级教材特点及教学建议[D].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7A):110-114.
[3]刘玉平.浅析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相关教育[D].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4(6):153-153.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和有效载体。
要使学生能充分地、自主地参与活动,选择恰当的问题是关键。
1.在小学六年级,学生先后学习了几种常见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它们的体积。然而,这样的学习更多的是“纸上谈兵”,学生的实践活动经验相对比较缺乏。
2.在生活中,学生还会经常接触到如土豆、铁钉、鸡蛋等形状不规则的物体,无法直接计算它们的体积,这就需要寻找其他比较方便的计算方法。
?”入手,通过层层设疑,由浅入深,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实践探究中,学生寻找到了多种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并能在应用中灵活选择不同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体积,其创新意识、综合应用能力得以加强,并深刻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在经历数学活动的基础上获得的经验。因而,我特别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完整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从测量方案的设计、测量工具的选择、同伴的合作分工到测量结果的汇报和展示,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获得不同活动阶段的经验内容,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从“经历”走向“经验”。
在教学设计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反思过程,及时交流体会、收获。实验前的讨论交流(如“你觉得操作中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意在激发学生的原有经验。活动操作后的回顾、总结(如:“你们当时遇到了什么困难?后来怎么解决的?”“你觉得在以后的实验中要注意改进哪些问题?”等)环节是回味、领悟和提升,或丰富已有经验,或修正原有错误经验。此时,不管成功还是失败,经历后的经验都是收获。
设计中,我还注意兼顾数学学科视角和儿童视角的融合,困顿中借故事启智,明晰思考方向;交流中配动画演示,展现思考过程;实践中有多种材料,实现自由选择。学生在“如何测量这个物体的体积”这一问题的引领下,全程参与相对完整的实践过程,展现思考过程,交流收获体会,积累活动经验,激发创造潜能。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探索测量一些无法直接计算的物体体积的方法,体会测量物体体积方法的多样性,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教学过程与意图】
课前谈话:播放南通师范二附小开展的《大树有多高》、《巧手合测园博园》等数学实践活动的镜头,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参加过的综合实践活动。
一、与生活“对接”,测量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1.谈话交流:研究了立体图形的体积,你想了解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
出示:请看屏幕,这些物体(桔子、苹果、石块、鸡蛋、铁块、铁钉等)中,你能很快测量计算出哪几个的体积?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铁块。)
怎样才能算出它们的体积?(交流:量出长、宽、高,计算出它们的体积。)
2.动手测量:请组长从1号信封里拿出铁块,在小组里测算出它的体积。
各组提供的铁块形状和大小各不相同。
3.学生汇报测量过程、数据和计算的结果。
4.同学们测量后,能应用公式直接计算出这些物体的体积。
。学生自己从桔子、苹果、石块、鸡蛋、铁块、铁钉等熟悉的事物中首先选择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铁块进行测量,既是学以致用的直接体现,复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同时也在相对简单的动手测量中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为后面更深层次的探究打下了基础。由规则物体到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还考虑到数学问题的探究需要由浅入深,遵循了学生解决问题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心理规律。】
二、设疑激思,探究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探究活动一:测量不规则铁螺丝的体积。
1.设疑导入:这个铁螺丝,你还能用刚才的方法直接计算出它的体积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研究如何测量物体的体积。(出示课题:巧测体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谁来说一说,你想怎么测?比较学生提出的不同方法。
介绍:阿基米德的故事(第一段)。
2.讨论,明确活动方案。
(1)动手之前,小组里先讨论一下:测量中需要哪些工具?怎么测?
(2)交流:哪一组简单介绍一下,你们准备选用什么容器?怎样测?
介绍:用量筒测量,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铁螺丝的体积;用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测量,测量出上升的水的体积;结合用量筒和长方体容器测量,用溢出法。
(3)为了尽可能地保证数据准确,你觉得操作中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各小组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
结合同学们的意见,老师也给大家几点提示:①理清步骤,明确分工;②数据要科学准确;③及时将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④保持桌面的卫生。
3.合作测量。
现在,请组长打开器材箱,拿出铁螺丝和测量工具,开始实验吧。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
4.小组汇报。
关于农村学前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培养小学生课外自主阅读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变革的需要,儿童成长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的需要。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渠道。在童年时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使孩子终身受益。因此,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1)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2)扩充学生的阅读时间。(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4)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5)寻求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实效的策略、途径。希望用课外阅读让学生夯实文化底蕴,铸造完美人格,提升生命境界,打好人生底色。同时也希望借此课题的研究,打造研究型教师,促进我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1.调查研究法
进行小学生阅读兴趣与习惯问卷调查,了解分析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研究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 行动研究法
通过课外阅读指导课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编演课本剧,专题辩论,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等多种形式,拓展课内学习空间。结合每年的读书节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地课外阅读、背诵优秀诗文活动。组织参观、访问、办手抄报、剪贴本、开故事会、经典诵读、图书义卖、作家进校园等实践活动,开创课外学习空间。
3.经验总结法
以课题研究实践活动为依据,根据研究过程中原始的事实材料,总结研究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指导策略、评价机制,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课外阅读活动。
三、课题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抓基础
1、调查摸底
在课题实施前我们对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包括对学生阅读意识的调查、阅
读的材料的调查、阅读的目的的调查、阅读方法的调查。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分析认为学生的课外阅读的不良行为主要表现在慵懒行为、敷衍行为、偏食行为、功利行为、盲从行为、浮躁行为等几个方面。表现在阅读过程中无法可依,缺乏指导,课外阅读兴趣就会逐渐降低。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一直在课堂教材、精读的框架上下功夫,实际上,很多大家和名家的成才经历都证明,语文学习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语文学习的规律和特点是进行这项课题研究的根本依据。
2、落实分工
课题组成员各自职责如下:
序号姓名职务职责分工
1马宏语文教研员具体指导实施、组织学习培训
2张国香校长全面主持课题工作
3胡俊副校长研究、设计活动方案,制定计划措施制度,组织开题结题,进行阶段总结。 4盛厚祥教导处副主任具体落实活动,收集资料,积累经验,
5杨玉翠教研组长开展实验,进行实践研究,反馈信息,撰写论文案例。
6党国琴年级组长开展实验,进行实践研究,反馈信息,撰写论文案例。
7赵晓兰年级组长开展实验,进行实践研究,反馈信息,撰写论文案例。
8杨阚年级组长开展实验,进行实践研究,反馈信息,撰写论文案例。
9丁美霞年级组长开展实验,进行实践研究,反馈信息,撰写论文案例。
10陈春琴年级组长开展实验,进行实践研究,反馈信息,撰写论文案例。
3、科学制定课题方案,隆重开题。
为了使课题方案科学合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师实践操作,课题组查找了有关课题的文献资料,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反复研究,带领课题组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反思自身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为了全面、客观、真实地了解学生学习现状,促进课题实验扎实有效地开展,找出需要探索研究解决的问题,最后撰写出了课题实施方案,并制定出具体研究措施与研究方法。
xx年x月,我们请来凤凰母语研究所徐晓华主任、区教研员马宏老师为我们进行了隆重的开题仪式。徐主任对我校课题研究的思路、开展课题研究的方法、校本教材的编写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细心地指导。要求课题组紧紧围绕核心,扎实深入,求真务实地开展研究,力争研出成果,创出特色来,提升课题的推广价值。本次开题会提高了实验教师对课题工作的认识,更新理念,激发研究欲望。
4、后勤保障有力。
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学校制定相关政策,给予实验课题组每学期一定的课题津贴,并拨出专项资金全力支持教师外出参加课题培训,还购买了与课题相关的书籍,充分体现了领导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
(二)研究阶段抓落实
1.氛围倡读。
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激励师生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我校首先积极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校园里,营造书香校园 。
2.专家领读。
三年来,我们先后邀请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朱家珑、特级教师孙景华、陈树明、省小学语文教研员李亮、市教研室汪笑梅主任、市小学语文教研员芮琼老师、全国儿童阅读
推广人余耀、《科学大众》、《少年文艺》杂志社等专家来校指导引领我们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创建书香校园。在市教研员芮老师的积极推荐下,我们有幸参加了市教研室、市文明办组织的南京市乡村阅读联盟校,在联盟校的活动中,我们得到了省市教育专家、省少儿出版社等专家的指导,同时与兄弟学校互相学习、互相提高。
3.书源保读。
我校地处城郊结合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读书资源匮乏,学生课外读物常常得不到保证,学校开源节流充实图书馆的藏书,同时积极向市区技装办申请复本:配备市区教育局、教研室推进的经典读物,我们坚持每年12套经典读物,每套55本,全校分年段漂流,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从书源上保证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工作的激情感动了南京市文明办的领导,他们为我们赠送了图书;我们读书的热情感动了西善桥街道的领导,他们为我们设立了优秀学生、优秀教师奖励基金,每年6万的基金保证了学生、教师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
4.教师范读。
没有教师的阅读,就没有学生的阅读。教师读书沙龙、读书演讲、美文诵读、故事讲述等活动,学校组织教师外出观摩中国儿童阅读论坛、参加亲近母语研讨活动,先后赴扬州市书香校园东关小学、无锡市书香校园育红小学、南京市首届金陵书香校园禄口小学观摩书香校园建设,提高了教师的素养和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能力,也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学生,为学校书香校园的建设注入了鲜活的生机。
5. 课题研读。
近几年来,我校积极申报了《营造书香校园 创建学校品牌》、《利用学校网络平台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评价能力的研究》、《科学认读,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等课题的研究,努力用教育科研提升我们研究的层次,用教育科研穿起我们实践的主线,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6.课程促读。
语文团队的教师们围绕语文课程标准、南京市教研室推荐的课外读物开发编写了校本课程《书香》,以此作为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载体,同时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阅读的窗户。
7.课堂导读。
为了让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我校每周从校本课时中安排一节课外阅读课。教师们利用阅读指导课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经典读物、指导学生诵读国学,组织开展读书交流会。一节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激发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教会孩子们阅读的方法、培养孩子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生活。我们不仅指导西小的孩子,还积极参加南京市教研室发起的蒲公英书香田园行志愿行动,语文团队的老师们定期到六合马集小学开展蒲公英书香田园行志愿活动:课外阅读指导课、一对一结对指导孩子们读书、给孩子们赠送经典读书。我们的老师被马集的纯朴的孩子们称作飞翔的蒲公英。
8.晨诵午读。
为了保证孩子们每天有充足的时间课外阅读,我们的教师坚持每天组织学生晨诵午读。每天清晨,朗朗的读书声;每天中午专注的阅读,成了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样保证了学生每天40分钟的阅读时间。
9.活动品读。
在我们西小孩子们每年最盼望的节日就是儿童节和读书节,因为在读书节里,孩子们可以开展班级读书会,可以爱心义卖图书,可以参加书香夏令营,可以加入春蕾文学社,可以表演童话剧、课本剧、可以观看经典童话剧,可以美文诵读,可以获得书香班级、书香小明星的殊荣,可以与作家零距离。孩子们在读书节中阅读,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10.国学诵读。
国学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了让学生走进国学,品味经典,我们成立了国学书院,
邀请北京育灵童国学院专家来校为全校教师、学生、家长开展国学专题讲座;组织领导、教师赴南师大、北京大学参加国学研讨活动,为每个班配备了国学电子课堂,组织师生开展国学诵读表演,国学知识竞赛等活动,师生徜徉在国学的殿堂,品味着国学的魅力。
11.亲子共读。
为了营造和谐的家庭读书氛围,我校成立了家长学堂,邀请专家作主题讲座,指导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学校图书馆为家长和部分社区居民办理借书证,坚持开展亲子共读知识竞赛、书香家庭评选,促进家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总结阶段重分析
三年的研究,我们的课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显着成效。
1.学生成长。
(1)、学生的自主阅读热情空前高涨。
有足够的自主阅读空间,掌握了多种自主阅读方法,这使得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阅读中去,产生了良好的阅读效果,在学生读完之后,他们的收获,他们的情感又能在阅读小组中与同龄人交流,他们的自我学习价值得以体现,这反过来又促进了他们的再次阅读。再加上我们经常组织开展故事会,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有趣的活动,所以,这一课题的开展使得学生的自主阅读热情空前高涨,学校中也形成了人人都阅读,人人都乐读的良好氛围。
(2)、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
通过反复的指导和课内外的巩固,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现在的学习和以后的终身学习都大有好处。
(3)、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通过老师和家长的共同指导,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学生掌握了许多自主阅读的方法。如:选读法、精读法、速读法、摘录批注法等几种读书方法;查--定--找--释--分--结--疑七步预习法;将阅读与讲述、画图画、表演、思考、比较、写作相结合的读书方法;会记眉批笔记、摘录笔记、提纲笔记;会写读后感。运用这些读书方法,学生就能更好地投入到阅读中去。
在课题研究中,三个班级被评为南京市书香班级,小书虫志愿服务岗获区志愿者行动服务岗。一名学生被评为阅读小天使,四名学生被评为金陵读书小明星。学生习作在各类杂志、报纸上发表,因为读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多名学生获全国创新发明大赛一等奖,全国百名好少年、江苏省金钥匙大赛一等奖,南京市百名优秀小公民等荣誉称号。
2.教师成长。
在课题研究中,教师的阅读教学观念有所转变,将教育的眼界从课内引向课外,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指导活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在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
每年均有近百篇的教师科研论文在国家、省、市、区获奖。。我们教师的研究论文分别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南京教育》等等教育刊物登载。学校教科室多次在市区受到表彰,教师也多次受到市区教科所(室)的表彰并且获得教科研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
3.学校成长。
三年来,在创建书香校园的路上,我们实践着,收获着,学校被评为:南京市首届金
陵书香校园 江苏省小学语文实验工作先进集体;语文团队获南京市语文先进教研组;七彩语文杯全国小学生作文竞赛优秀组织奖;语文团队获大家语文博客网网络教研优秀团队;《书香》校本课程获南京市二等奖;20xx年获区读书节优秀组织奖。
四、研究工作的反思
三年多的研究,我们品尝了收获和成功,特别是学生的进步所带来的快乐,同时也备尝了探究的艰辛。尽管我们时刻在思考,不断在努力,但研究并非完美,我们认为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改进:
1.完善《书香》校本课程。
(1)拟定《书香》课程目标;
(2)精选《书香》推荐篇目;
(3)编写《书香》教师用书;
(4)提高《书香》课堂实效;
(5)完善《书香》评价体系。
教育理念指引着办学思路,指导着课程建设,制约着示范辐射作用的发挥。建立在教育规律基础之上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反映了教育本质和时代特征,蕴涵着教育发展的思想,是指明教育前进方向、引导和鼓舞人们为之长期奋斗的教育理想。近年来,紫薇在传承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思想,结合区域特点,逐渐探索出一条大教育观的办园理念,以此作为全部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紫薇的大教育观,可以从四个层面理解。在时间维度上,探索0~6岁学前儿童的全时程教育。在空间维度上,探索园所、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全方位教育。在主体维度上,探索促进幼儿快乐发展、教师持续发展和家长共同发展的多主体教育。在发展维度上,探索幼儿在认知、情意、人格、品格和体格方面和谐发展的全人教育。
二、生命教育特色课程开发
课程是贯彻落实教育理念的核心载体。在大教育观的办园理念的指导下,紫薇从办园之初,便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0~6岁婴幼儿综合性教育机构的设想。构建了0~3岁启始生命教育课程和3~6岁多彩生命教育课程体系,从家园合作的生命教育到园、家、社三位一体生命教育,从生命教育课程理念、生命教育课程目标、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生命教育课程实施探索等多个层面,逐渐树立起生命教育特色课程品牌。
(一)生命教育课程理念与目标
“生命教育”意指有关生命的教育,也指回归生命的教育。它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其核心是“全人教育”,帮助幼儿从“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4个维度出发,从“生命的养成”、“生命的自主”、“生命的构建”教育价值出发。紫薇的生命教育课程目标有四大方面,分别是:认识生命:帮助婴幼儿唤醒生命意识,了解生命体的存在和生命体基本需要。保护生命:帮助婴幼儿学习初步的生命生存和生长所需要的技能和方法。热爱生命:帮助婴幼儿感受生命的多元、快乐和精彩,学习关爱、学习感恩,激感。尊重生命:帮助幼儿发现生命的意义,尊重生命的各种形态。紫薇的生命教育涵盖了0岁~6岁生命起步全阶段,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全方位教育,幼儿、家长、教师、全面成长的园本课程体系。。
(二)0~3岁启始生命课程体系
脑科学研究,婴儿出生后2年内,神经细胞迅速发育并相互联结。。这说明0~3岁是早期教育的黄金期、关键期。这个时期内适宜的经验和刺激是运动、感觉、语言及其它高级功能正常发育的重要前提。但是,相对于3~6岁幼儿教育而言,0~3岁教育无论是理论研究、政策规划还是实践素材都少之又少,社会机构开展的早期教育指导总的来讲存在碎片化、浅表化、机动化和多变化的问题,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课程支持,不利于家长形成正确的教养观。自1997年开始,紫薇幼儿园关于0~3岁婴幼儿教养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探索历经十多年,经历了4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形成了突破性的成果,分别是发展水平提要研制、养育课程开发、起始课程开发以及发展课程开发,前两类课程为父母与婴儿共同参与的课程,最后一类课程则是幼儿独立在园课程。伴随三类课程的开发,分别形成了父母育儿学校、送教上门、在园教养等实施模式本班制创建。
1.开发0~3岁婴幼儿发展水平提要。
紫薇自1997年开始进行0-3岁婴幼儿发展水平提要的制定,依据婴幼儿的发展规律与特点,阅读梳理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聆听专家的意见,结合本园大量0~3岁婴幼儿教养的实践经验和观察记录汇编了《0~3岁婴幼儿发展水平提要》。
2.养育课程开发与父母育儿学校的开办。
1997年针对0~3岁幼儿教养我们开发了养育课程,分营养与保健、大动作等六个模块。课程实施要求亲子共同参加,我们开设0~3岁父母育儿学校,围绕育儿指导做了大量探索。1998年,为了能使父母育儿学校与幼儿园之间进行有效的过渡与衔接,紫薇实验幼儿园首创了小小班(2~3岁),为托幼一体化的实施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施。在父母育儿学校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幼儿园小小班课程体系。
3.0~3个月乳婴儿起始课程开发与实施。
2000年紫薇实验幼儿园在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基础上,拓展性地将家庭教育指导的对象拓展至社区散居0~3个月的婴儿父母,形成了0~3个月家庭教育讲师团队;。《0~3个月婴儿家庭教养模式的研究》被列入了2005年徐汇区重点课题;建立了学校与社区合作的新型模式填补了0~3岁婴儿早期家庭教养指导的空白月龄段。
4.婴儿独立在园集体教养的发展课程研发。
自2007年开始,幼儿园开始探索发展课程的开发与班制创建。2007年开办了19~23个月机构内全日制宝宝班,首次进行2岁前婴幼儿机构内集体教养活动的实验和研究。期间积累了近千份观察记录;形成2岁前机构内教养学制的研究;积累了2岁前婴幼儿机构内教养活动方案。2009年首创16~18个月机构内半日制囡囡班。2009年,在《2岁前婴幼儿入园适应性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开创了16~18个月半日制囡囡班,形成了适应该年龄阶段的作息制度;形成了大量的集体教养活动方案;创新形成了家长志愿者配班制,让家长参与小年龄幼儿的幼儿园教养中,以帮助婴幼儿能顺利过渡分离焦虑,效果非常明显。
(三)3~6岁多彩生命课程体系
以“生命教育”理念为核心的多彩生命教育,是对3~6岁幼儿共同性课程的有效整合。尊重幼儿的个性化发展,着眼于幼儿经验的扩展、提升,满足幼儿的兴趣和特殊需要。通过十个单元的构建与设计,家园合作、多方位、多途径地实施课程,使幼儿在活动中感受认识生命,进而学会保护、珍惜生命,激发幼儿对生命的热爱,最终落实到幼儿对所有生命形态及生存形式的尊重。在课程设置上,按照小中大三个年龄、融合国家课程四大板块、突显学校生命教育特色,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并采取不同的组织实施方法。CLC课程,从自然生命教育、社会生命教育和艺术教育等三方面来设计与实施;通过多途径、多方式的综合、互动和学习,使幼儿在活动中感受生命、认识生命,进而保护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
(四)实践“大教育观”的课程实施的创新模式
1.联动社区共建共享课程资源
。让社区资源充分为孩子成长服务、为丰富课程服务、为提升家长服务、为教师培养服务。同时,作为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实验基地,服务社区,共享建设成果,也是学校的重要任务。与社区“共建、共享、共赢”从而践行社区、学校、家庭的大教育观。
2.家园合作丰富课程内涵
。如:在保护生命教育过程中,由家长牵头,家庭参与,形成了指向家庭安全教育的“亲子安全七互动”系列活动。如:形成每月一报、每月一讲座、每月一论坛、每月一次家长进课堂活动、每月一推亲子游戏等家园合作的生命教育系列特色活动。如:组建了由校级家委会家长组成的课程研究部、家长参与课程保障部、形成家长安全护校队、家长课程志愿者队伍、家长讲师团系列、还建立了家长监督委员会。。紫薇生命教育课程,还形成了面对0~6岁婴幼儿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课程系列,并将家庭教育的指导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从而进一步规范课程中家长的参与和合作,形成工作日常化,管理化、细致化。
3.专设特色活动夯实个性化发展基础
。再比如强调体验的社会实践活动,紫薇实验幼儿园围绕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为每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创设每月一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现场操作,真实场景的体验学习。
4.师资建设保驾课程深化
一、主题活动,强化训练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小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根据课标要求,学校开展主题活动,每月一个主题,设计12个相应的训练活动;每个月围绕一种习惯,分低、中、高年段开展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小事”为突破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见下表)。
例如,一月份训练的良好习惯是“吃饭”,德育目标是懂得节约。学校根据低中高年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低年级要求懂得节约粮食,让小朋友们参与评比,吃饭能不掉饭粒、不挑食,吃完餐盘里的饭菜,就是“节约小明星”。同时,还为教室开关和饮水机征集节约标语、节约标志,将要求延伸到节约学习用品、水电等方面;老师们还设计了有关节约的歌谣,开展以“节约粮食”为主题的儿童画创作比赛。活动富有童趣,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和积极响应。
中年级则将训练重点放在研究粮食的生长过程上,提出“一粒米,千滴汗,我知道,不浪费”。学生不仅了解了各类粮食的生长过程,还担任义务宣传员和监督员,为低年级小朋友做榜样,如为低年级小朋友盛汤、盛饭,教育低年级小朋友要珍惜粮食以及为什么要珍惜粮食等。学校还将活动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要求学生养成不乱花钱,不攀比吃穿,勤俭节约的习惯。为此,学校开展了名人节俭故事比赛,查找身边的浪费现象,并提出节约活动方案。
高年级在中年级习惯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不仅知道为什么要珍惜粮食,还要懂得一些营养知识,懂得搭配饮食,不偏食、不挑食才能营养均衡。为此,学校组织学生对食堂剩饭剩菜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家中每月用水、用电情况,还开展了“小手拉大手”活动,督促家长、邻里、社区树立资源忧患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自觉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并开展节约型家庭评比。高年级学生发挥自己的知识优势,自觉向低、中年级学生宣讲《维生素C的故事》等,还根据营养图表自主搭配营养水果,开展了水果拼盘比赛,并向妈妈宣讲科学的烹调方式。
二、营造氛围,内化要求
养成教育需要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为此,学校充分挖掘班级、家庭和社区资源,发挥教育合力,帮助学生内化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文明素养。
1.丰富校园环境
学校根据不同主题月的培养习惯内容,从班级文化入手,突出月培养目标,努力做到让班级的每一面墙都能说话,让墙面成为班级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月伊始,每个班级就开始布置班级墙面,营造主题氛围。开设的墙面专板中,包括月主题活动展示墙和活动情况记载墙,并赋予其特色名称,如鸿鹄齐飞、骏马齐奔、书香四溢、小荷满塘等。各个班级围绕每月主题,制定学习内容计划,让学生围绕主题各展其才。
2.延伸家庭参与
。
为此,每月在活动开始之前,学校都会给所有家长寄一封公开信,让家长知晓教育主题。同时,根据活动主题设计家庭作业,让家长共同参与。例如,10月份感恩月中,让孩子从记住父母生日做起,体验妈妈生育的辛苦;为爸爸妈妈端水敲背等,培育孩子的感恩之心。活动获得了家长的肯定,更让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3.指导社区实践
。一方面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个性,增强责任感;另一方面为社会道德文化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作出贡献,让学生体验道德价值的自我实现,达到个体内部道德价值系统与外部道德生态系统的完美统一。在公益活动中,学校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与孤寡老人亲密接触;走进公园种上一棵爱心树,走进社区进行一场公益演出……学生在活动中,慢慢懂得了要孝敬长辈,保护环境,热心公益,关爱他人。
三、完善评价,体现自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 倡导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因此,学校采取自主多样的评价方法,努力完善评价体系,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教育和自我发展。
主题月活动中,节约章、环保章、艺术章应运而生。孩子们在争章园地里用荣誉激励自己,用标准对照自己的言行,改掉不良习惯,养成文明言行,努力融入学校这个文明大家庭中。例如,张某是家中独子,家长万分宠爱,刚入学时,尚不会自己吃饭,并且挑食,因此在学校经常剩饭菜,回家后就向家长哭诉说学校饭菜不好吃,要家长中午送饭到学校来。月末活动考核时,他看到很多同学获得了鲜红的奖章,竟难为情地哭了。经过负责考核的同学的批评教育,张某知道了自己的缺点,从此吃饭快了,也不挑食了,期末第二次考核时终于也获得了奖章。
2.尊重评价主体
暑期8月,学校少先队开展“学会交往——文明礼仪之星”评比活动。活动通过学生自主申报、手抄报展示并公示、学校电视台风采演讲、观众公开投票的过程,由学生自主评选出礼仪小标兵、服务小明星和微笑小天使。活动中,学生在自主推荐的基础上,公平地自主展示、公平地投票,选举产生自己身边的小榜样,同学们在自我推荐、互相比较、自主评选的过程中,学会了正确地评价自己,并懂得了要多学习他人优点的道理。活动使学生增强了文明意识,促进了良好习惯的养成。
3.彰显评价结果
为了使教育过程更加生动活泼,更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为了使活动的影响更加深远,形成传统,学校根据主题内容设计了12种卡通形象,它们富有个性,名字可爱,形式活泼,内容丰富。根据考核结果,每班评选出一定数量的特色学生,获奖学生都能得到一个卡通形象。如:学会唱歌——百灵鸟;学会求知——小蜜蜂;学会规则——小黑猫警长等等,深受学生喜爱。活动结果在《活动手册》上都有记录并被题写在记载墙上。
【摘要】特色课程在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特色教育;农家文化;课程资源;学生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0-0014-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地方高校教师教育课程与农村基础教育有效对接的研究”(编号2013sjd880080)的研究成果。
榆县沙河镇第二中心小学始建于1956年,学校占地面积32406平方米,现有班级20个,学生912人,教职工78人。学校始终坚持“强化课程改革,内化常规管理,优化育人环境,构建全新育人模式”的办学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学校依托所处农村的地理优势,筹建了“一露二铺五室八房”的农家故院,实施“农娃乐”特色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形成了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办学效益的提升。现就其特色教育的实践过程与经验作如下思考:
。中国千年的农业发展,孕育了丰厚的农家文化。学校建造“农家故院”,把千年“农韵”引入校园,挖掘优秀农家文化所蕴含的教育资源和价值。农家文化的特色教育主要包括农耕发展史、农耕用具、农家生活、农家文化四个方面的内容。。学校借助农家故院的特色资源,让学生认识农家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传统文化的营养智慧,从而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学校地处苏鲁交界处,农家文化的特色教育集中体现了苏北和鲁南的特点。同时学校位于赣榆县农村地区,农家故院集中体现了苏北农村近千年农家的发展历程,植根于赣榆农村近百年来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史,是对赣榆乡土文化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一个大胆尝试。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教师深入研究农家文化,开发优秀农家文化的教育价值,源本究根传承农家文化,且研且行弘扬农家精神,以“一院一园”呈现农家韵致,着力开展“农娃乐”特色教育,包含赣榆农村发展情况,赣榆农家生活概述,衣、食、住、行、乐等方面的内容,精神生活方面主要选择了农村孩子最喜欢的三种传统游戏(打木梭、滚铁环、抽木陀螺)进行介绍。教师教授时都结合赣榆农村中一些古老的传说、故事以及历史名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内容进行阐述,向学生渗透赣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让学生走进赣榆农家的历史,体会家乡农民的勤劳和智慧,感受祖辈的艰辛与顽强,知农、学农、爱农,进而升华爱家乡、爱祖国的真实情感。
。校园文化是丰富育人内涵的重要源泉。学校特色教育应与学校文化的建设相一致,因为真正的学校文化是有特色的,真正的学校特色应该是文化性和整体性的统一。沙河二小学校实施“农娃乐”特色教育,把农家文化引入校园,促使学校文化与学校特色相一致、相匹配。学校整体布局构建“一院一园”,即建造农家故院和农娃乐园,点面结合,呈现农家韵致。基于农家故院和农娃乐园的特色,学校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农家特色,地面上成百上千的磨盘福字,近百米的农家文化长廊,操场上布满的农家方格游戏……学生沉浸其中,自然地与学校融为一体。
二、特色课程建设的实施
1.建立正确的教育观。新课程实施以来,学校的特色课程建设始终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观为指导。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等观念科学地引领学校的特色课程建设。”“农娃乐”特色教育就是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观”,让农家娃走向农家生活,边实践边研究,学会生活,弘扬勤劳、淳朴、坚韧、创新的农家精神,体验成功,快乐成长。
2.确定联合的建设者。作为特色课程,必须要获得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教师不是特色课程建设的唯一主体。学校“农家故院”的特色资源建设是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合作的结果,融师生之心血,汇众人之智慧。。然后发动全体师生和家长从自己身边搜集,并一一分类、命名。如今农家物品器具,不论雅俗,应有尽有;耕作、加工、生活、娱乐等用具,一应俱全。。
3.特色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为了充分利用农家教育元素,促进学科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将之与各科教学有机融合,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如习作教学,鼓励学生搜集、改写农谚,创编寓言故事和童话故事;数学教学,将流传的民俗引入课堂,如“板凳鏊子33,100条腿往上按,板凳鏊子各几何?”引导学生研究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科学教学,引领学生对转铁环、溜旱冰等游戏进行刨根问底的研究与探索;音乐教学,在多方搜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会并创作农家小调……这些农家教学资源引入课堂,不仅拓展了学科教学的内涵和外延,而且也让学生体验到农家文化给课堂带来的巨大变化,促进学生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审美能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学校也成长为省、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省小学数学课改实验工作先进集体、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秀学校等。
三、特色课程建设的评价
1.重在学生素质提高。特色课程评价与传统的知识课程评价不同,不以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而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技能养成。农家教育资源中有很多教育元素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息息相关,点点农作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哲理。为开发儿童的创造潜能,学校鼓励并引导学生开展“追农源寻农根”的小课题研究活动。学生开展的“赣榆特色小吃”课题研究,成果丰硕。学生撰写的《赣榆特色小吃——煎饼》、《走进农家——农家摆设变迁的研究》和《清清白白——豆腐制作的研究》等文章发表在《农村孩子报》、《小学生作文报》和《农村孩子报》上,学校还把学生的研究成果汇编成集,编印了《农娃乐学生随笔》,让全校师生共享探究成果。同时学校根据学生兴趣和特长,组建了二十余个“农娃乐”社团。。近年来学校30多名学生被评为省市县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十佳”读书明星、“十佳”小公民等。
2.重在师生教学相长。富有成效的特色课程可以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促进师生发展。在农家文化的特色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深入每户农家,记录农家生活的点点滴滴;不辞辛劳,奔走田间地头,向农家请教传统农家习俗,设身处地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不分昼夜,查阅当地民俗资料,了解农家悠久的历史,掌握第一手文献资料……教师通过特色课程的建设,拓展了知识面,改善了知识结构和教学方式,提高教科研能力和教学综合素质。学校教师围绕农家特色文化和教育在省以上教育报刊188篇,获得省市县基本技能竞赛、优质课评选一二等奖30余人次。
3.重在过程性评价。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特色课程的评价体系。以师生自评、互评为主,吸纳家长、社会的评价,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形成了多元的评价体系。
(1)对学生采用形成性激励评价方式,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主要采用自我评价、档案袋评价(搜集了学生设计的活动方案、搜集的原始信息、活动后的体验报告、照片、教师家长的评价表,以及各类荣誉证书)和他人评价(形象类、评语类和园地类)。
(2)对教师评价重过程,由学校行政和学生、家长评价三部分合成。在特色课程实施中,教师的指导工作和教学资源开发任务相当复杂和琐碎,仅局限于核定一定的工作量并不能体现特色课程建设的意义。故采取平时调研、期末考核的办法对指导教师进行考评,内容包括:教师自我反思,撰写相关案例及总结;学校对指导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及活动实施、指导进行评价;设计评价量表,由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采取口头表达与书面文字描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同行相互评价;听取家长意见等。
(3)对课程的评价由校行政、教师和学生三部分形成。学校专门开辟理论学习、方案设计、活动心得、友情参与、资料共享等主题活动,组织教师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吸取教训。在交流中通过实施中的案例分析,探索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策略,并通过互评、自评和他评对课程的评价注重过程,评价更多的体现为服务、保障、沟通、引导与激励。
追本溯源,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依托地区文化资源,挖掘校园文化的教育元素,集合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多方力量共同打造学校的特色教育,为丰富学生知识,塑造学生人格,引领学生创造而服务,为学生的素质教育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其进.“农娃乐”特色教育的实践和探索[J].教学与管理,2011,(12):11-12.
[2]杨孝如.有特色的学校特色建设[J].江苏教育研究,2012,(6):24-27.
[3]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142.